多名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诵读
2023年《老师您好》教学反思_1
2023年《老师您好》教学反思2023年《老师您好》教学反思1《老师,您好!》一课是一首诗歌,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
它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所以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首先是范读。
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引发情感的共鸣。
本诗歌音韵和谐,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深受感染,也产生了强烈的朗读愿望。
接着放手让学生自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随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体验。
先引导学生体会“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句话的意思,通过让学生举例理解句子内容,并抓住两个感叹号进行反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感叹的语气。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纺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幼苗”这两个比喻句的意思。
我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教师在灯下批改、备课的情景,想象教师耐心地给同学们讲道理的镜头。
这样,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尽可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做到了朗读与想象并行,入其境而悟其情。
接着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悟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
最后熟读成诵。
2023年《老师您好》教学反思2说实话,个人对这样赞颂自己的__不大感冒,也看到网上很多批评的声音。
但又想“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哪怕是不好的__,也有不少的教学价值,关键看你如何利用。
在以往的帖子中看到一些教学建议:一、关注句式;二、理解师恩;三、关注韵脚。
我想,无论怎么样,读应该是走进诗歌的最好方法。
撷取其中的几片:关于导入:1.课前出示词串大道??金桥??崇高??辛劳??波涛塑造??闪耀??美好??新苗??您好2.读读这些词,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也许我的预设难了些,刚开始有孩子说是文中的生词,我予以肯定,继而抛出:那老师为何不出示其他的生词?一个孩子说,这些都和老师有关。
教师版用《一夜的工作》
《一夜的工作》导学案设计汨罗市弼时中心小学宋汨娜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自学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练习运用“读——画——批——议——悟”五步学习课文,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和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崇高品质。
2、领悟作者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和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感受作者强烈的情感。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方法指导:1、利用工具书,认读生字,理解词义;2、朗读课文,抓住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一、自学提纲1:①文中直接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用“”画出)②这句话中的中心词是什么?(用“△△”标出)③你从中心句中读懂了什么?二、自学提纲2:①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用“————”画出)②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并能突出这一点?(用“▲▲”标出)三、自学提纲3:①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用“═══”画出)②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并能突出这一点?(用“○○”标出)③请以“总理啊,您的工作那么劳苦,但是您的生活却又是多么简朴!”为总述句,用画出的词语说一段后话。
四、提出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学们探讨?五、知识链接:查找关于周恩来的故事、诗歌、图片等资料,说说“我眼中的周恩来”是怎样的。
【课堂探究案】方法指导:1、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2、质疑释疑,大胆发言。
3、读悟结合。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集选课文片段投影或总理生平及工作生活的影像片段。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
折的工作蒙氏教案精选8篇
折的工作蒙氏教案精选8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学挑战,教案也可以作为记录教学经验的工具,供以后参考和改进,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折的工作蒙氏教案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折的工作蒙氏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以课改理念为指导,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以“生本高效”为切入点,达到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一中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基本只做选择题,不做问答题。
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好新学的知识,又能将以前所落下的知识弥补上来,这都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
三、工作目标:1、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了解历史学科在高考文综中的地位,使我校历史教育教学达到市乃至全省一流水平。
2、搞好常规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3、全方位研究探讨历史“生本高效”模式,努力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答题应试,提高考试成绩。
四、具体工作:1、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搞好常规教学。
2、组织好3次大考,认真阅卷、登统分、讲评及分析试卷。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了解高考信息,学习他人长处为自己服务。
4、加强高考研究,筛选各种资料,处理各种信息,夯实高考基础。
5、抓好临界生,培养特优生,为一中取得好成绩做贡献。
6、听课,不少于15节。
7、搞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常规教学的主题研究。
五、进度安排理科班:一周1单元,争取在期中考前后完成必修3的教学,期中考后进行第一轮的复习。
文科班:一周3节课+1节消化课,本学期任务是扎实完成必修3的教学任务,不保守也不冒进。
文科班两周一次选择题测试,六周一次大型周测(中、英、数、政、史、地轮流进行),出题的安排见附表。
折的工作蒙氏教案篇2一、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不止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
感悟让语文课堂情趣浓浓
感悟让语文课堂情趣浓浓作者:陆丽萍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16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让学生有所感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文本,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主题的鲜明,内容的丰富,语言的优美,构思的巧妙,表达的精彩,情感的渲染,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净化,个性的张扬。
一、在咬文嚼字中感悟情感之浓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书中的课文一般都表达一定的情感,或慷慨激昂,或深沉悲壮,或含蓄委婉,或热情奔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咬文嚼字,感悟文中蕴含的浓浓深情。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语文书上哪怕一个字、词、标点都应该是充满语文气息和文化意味的,表达着作者内心的情感。
在教学时,我们要牢牢抓住,细细品味。
如我在教《黄鹤楼送别》一文时,第三自然段是李白和孟浩然两人的话别场景,两人依依惜别之情越来越浓烈,于是有了两人之间的深情对话。
一声“孟夫子”,一杯酒,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尽是道不完的师生情、手足情、朋友情、敬仰情、感激情、不舍情。
孟浩然语重心长的劝慰中,是关心,是爱护,是对友情的珍视、信任。
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段,让他们找找哪些词语表达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情感?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有的说:“我从…一饮而尽‟中感受到两人真挚的情感。
”有的说:“我从…令人敬仰‟、…誉满全球‟、…孟夫子‟中品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之情。
”在最后一段古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细细地咀嚼孤帆一词,思考长江这样的水上交通要道,应该是千帆竞发,可作者眼中为什么只有一只船呢?再联系上文的伫立、凝视两词,让学生感悟到因为只有那条船上,载着他的知己孟浩然,那是一种“我的眼中只有你”的一往情深。
就这样,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这一份浓浓的友情让学生为之感叹。
二、在书声琅琅中感悟语言之美好作品的语言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英语课堂,竟也可以如此美
英语课堂,竟也可以如此美2009年7月,我们通州区教育局邀请了著名的国际教育培训机构——加拿大邦德教育集团的六位专家为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暑期培训。
在培训的两个星期中,培训学员们热情高涨,基本无人翘课,甚至有其他在职老师或在校学生主动前来听课,人人直呼过瘾,收获颇多。
现在虽然三年多过去了,但其中有一节由nancy教授执教的诗歌赏析课仍历历在目。
一、课前七十多岁但热情饱满、精神矍铄的nancy教授在黑板左侧板书了英文诗一首:if i had a ship,i’d sail my ship,through eastern seas;down to a beach where the slow waves thunder...当时有一些课间留在教室休息的学员看到这首诗歌之后,就纷纷朗读起来,平淡的语气似乎表明他们自己并未走入情境体验到这首诗歌的美。
二、课中1.示范朗读,引入情境。
学员们一脸期待地坐在那里,不知nancy 教授今天又打算带给我们一段怎样的课堂经历。
上课了,nancy教授迎着大家热切的目光轻轻地朗读起来:if i had a ship...学员们慢慢进入这样的场景:一艘扬帆小船在大海上航行,沙滩、砾石、摇曳的椰子树一一映入眼帘……接着nancy教授的语速随着诗歌的节奏而加快了起来,我们仿佛听到了海浪拍打礁石的轰鸣、海鸥欢快的叫声。
然后,nancy教授边朗读边做出奋力攀援,向海边悬崖顶上的椰子树进发的样子,学员们都屏住呼吸,似乎也在体验攀岩的艰难。
最后,她仿佛登顶成功,眺望着脚下的沙滩、远处翻滚的海浪,在轻纱般的薄雾中,慢慢语气趋于平缓,似乎进入一个海天苍茫的宁静世界。
nancy教授的朗诵刚刚完毕,教室里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集体诵读,体验情境。
nancy教授成功地激发了学员们的热情,大家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她的语气节奏、肢体动作也朗读了起来,教室里顿时好不热闹。
但一两遍下来,大家似乎还尚未完全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初二语文学习方法:如何快速背诵课文
初二语文学习方法:如何快速背诵课文一、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这是比较原始的一种方法,但却是经常用的,很管用的。
使用此法的前提是默读理解,先把每一句话读懂,领悟整段或整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则可大展拳脚,英雄有用武之地了。
否则便成了“小和尚念经”!在理解的基础上,就是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感情越投入越好,喜怒哀乐随文字流转。
如遇对话形式的,不妨一个人模仿不同角色进行对话,或者与父母、同学分角色对话,趣味无穷。
此法的科学依据:第一,朗读可以避免默读时容易出现的跳行、停顿、重复等错误;第二,读出声来,可以震动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加快记忆速度;第三,可以排除外界的一些噪音干扰有助于记忆准确。
第四,可以熏陶自己的情感,自我陶醉,自我愉悦。
心情好了,情绪高涨了,自然事半功倍。
二、幽默诵读,表演助兴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张扬个性。
背书,不必总是一本正经,搞得挺神圣,挺严肃。
幽默些,放开点,没问题。
比如你可以发狠似的,咬牙切齿地去背某个段落;你也可以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似的复述;你还可以得意洋洋,自我炫耀似的讲给别人听(当然那个人不一定在你面前);你亦可神秘兮兮,低声细语地仿佛告诉别人什么秘密似的背……你的幽默细胞有多少,方法就有多少。
自娱自乐中,课文也就背上来了。
不要怕别人说你发神经(天才总是不拘一格的嘛,当人人都说你正常,你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了,因为“超常”也是“不正常”),我在做学生的时候,就经常发此神经,结果变成了一个成绩优秀的正常人。
当然,背上以后,你完全可以一本正经地按照课文本身的情感去诵读几遍,算是恢复正常!注:此方法适用地点1:家中;地点2:校园的某个僻静角落,最好是几个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发神经!三、抓关键词,提示背诵在理解段落、文章的基础上,可以抓每句话的关键词,然后把这些关键词写下来,根据关键词的提示来背诵。
如背诵《记金华的双龙洞》第5自然段,可抓住下列关键词:内洞……漆黑,……。
工人……,也只能……,余外……,……宽广。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5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5篇《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1《秋思》是xx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另两首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
《秋思》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信短情长,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却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细节——“写家书、又开封”展露无遗。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刻地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我努力想要突破的难点所在。
一、熟知诗人,了解背景。
本首诗歌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思乡之情虽古来有之,现在也不缺乏鲜活的例子,但如果对诗人及写作背景不甚了解,理解起古诗来还是很难入情入境。
所以新课导入时我就通过资料展示,和孩子们一起初步了解了此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缘何有家不能归。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也创设了一份淡淡忧愁的情境,为古诗教学做好铺垫。
二、反复朗读,初知诗意。
诗的教学不同于课文阅读教学的点有很多,但有一种策略两者却是可以通用的,那就是“读”。
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完整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先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再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等等,读的内容虽相同,但读的形式多样化,这种“百变读”加上“百遍读”,学生不仅不会缺乏朗读的兴趣,反而在一遍遍的诵读之中慢慢领悟了诗的大意,再借助书中的注释、工具书、生生合作,加上孩子们的课前预习,学生在交流诗意时基本能较完整地说清说顺。
三、深入研读,领悟意境。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
虽然之前学生已经在多遍诵读中基本了解了古诗大意,但这表象的理解并不意味着学生能领悟诗歌描绘的意境。
所以,我把这四句诗串成了一个故事,逐句讲逐句品,创设了一个意境,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情感,走进诗人内心。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5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5篇语文是运用语言规律与特定语言词汇所形成的书面的或口语的言语作品及这个形成过程的总和。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伴着铃声,一堂《少年闰土》的公开课结束了,随之,这节课的反思也开始了。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文章,我在教学之后许多思绪随之而来,诸多的“不足”与“不错”在心里交织。
静下心来理出几点作为自己今后教学的借鉴:一、优点与不足的反思本堂课从备课开始,我一直注意关注全体学生,一堂课下来,有三个方面我认为是做得较好的:1、抓住了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2、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中进行了有效地练习,及时巩固了学生知识,并进行小练笔。
如:扫除生字障碍,进行外貌描写。
同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对文本的朗读不够,形式比较单一。
针对以上的优点与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不断改进教学。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的课文,鲁迅文章特点之一是字词难理解,因此我选择了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祭祀、如许、先前、装弶、无穷无尽”等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用外貌描写的方法,体现人物的特点。
本节课学生对字词和课文内容这两方面掌握较好,因为课前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同时学生在此之前已读过鲁迅的不少作品,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学生完成得较好。
学习鲁迅的文章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对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了详细的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课文内容的归纳上多让学生自己总结;人物外貌描写上,要有效利用课本,让学生在文本中体会,在读中理解。
三、授课过程的反思整堂课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由于是第一课时,重点关注中等生和潜力生,积极调动这部分学生尤其是潜力生的学习积极性。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教学反思《乞巧》教学反思1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乞巧》就是一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这个神话传闻故事,但作者要借这漂亮的神话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愿望和心境呢?则要教者奇妙地引导学生到古诗中去找寻答案了。
为此,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尝试。
一、反复吟咏,诵出味道“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精确的传情和悟情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作了多方面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小组赛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等,课堂诵读层次分明,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
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还强化读,采纳“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深厚的情趣,体会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这样学生才会不满意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好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读出其中味道。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
教学中,我运用音乐、图片、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的同时,还在诵读中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使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
例如,我呈现教材中“天上”画面,让学生讲解并描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借助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情景,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等,最终还请学生大胆地与织女对话,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从中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使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乞巧》教学反思2《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闻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华蜜的美妙心愿。
古诗教学始终是我教学中的弱项,要怎么样从这短短的四行字中感悟出诗人所蕴含的深意和表达的感情。
反复诵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制胜法宝
反复诵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制胜法宝作者:李凤荣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3期摘要:语文,是有声的语言。
语言,当然不是静寂的字符。
学习语文少不了反复诵读。
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对文本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才能获得积累,才能模仿并创造。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与发挥,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理解、感悟、积累、创造等语文素养得以提高,切实实现了语文教学中的高效。
关键词:反复;诵读;主体性;语文素养;课堂高效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82-01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少了朗朗的读书声,多了教师费力不讨好的细致地分析,多了五光十色的课件展示,多了教学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多了流于形式的讨论。
这些课堂看似热闹华丽,手段多样,但是课堂成了少数尖子生展示的平台,而多数学生心神游离。
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以为,主要是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是老师的认识和理解,学生没有机会去自己熟悉文本,去理解内容,去感悟情感,这一切都是老师给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被动理解,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收效甚微,既违背了“面向全体”的原则,也违背了学生主体,教师引领点拨的教育精神。
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低效的。
那么,怎样扭转这样的局面,切实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我以为,一种最简单,最易行,最朴素,最能解放老师和学生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
反复诵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制胜法宝。
语文,是有声的语言。
语言,当然不是静寂的字符。
学习语文少不了反复诵读。
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对文本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才能获得积累,才能模仿并创造。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充分体现与发挥,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理解、感悟、积累、创造等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水到渠成,切实实现了语文教学中的高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读的魅力,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要让孩子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而且要声情并茂,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感受到美,以感染和带动学生。
“在阅读中感悟”教学
“在阅读中感悟”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要求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课文生动的语言,体味课文深远的意境,通过熟读成诵来促进学生的语言内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提高“在读中有所感悟”的效果。
一、情盛驱动策略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知情交融的动态网络,听说读写都需要以情感驱动为基础,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意蕴的领悟能力。
例如《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诗,诗词朴素易懂。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因此在课文开头第一小节,我紧紧抓住词语“踮起脚尖儿”让学生去理解文中小朋友当时的心境。
让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学生大部分能体会到老师还在工作,应该悄悄地小声地去读,不要惊动了老师。
用这种轻轻的语气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深情的爱,结果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说:“小朋友们带着自己对老师的深情的爱,栽下了这株紫丁香,同时也栽下了自己对老师的美好愿望。
他们有什么愿望呢?请大家自读2—4小节,找找答案。
”学生读后争先发言:“他们想让紫丁香夜夜和老师做伴”、“想让紫丁香帮老师消除一天的疲倦”、“想让它表示自己对老师的感谢”。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一读,此时学生已经把他们对老师真诚的爱通过自己的朗读送到了老师的心田,二、激发想象能力策略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言语进行感知和理解,因此,激发想象有助于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如教《长城和运河》,课文中描写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句子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两大人类奇迹的壮丽景象。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样的词汇都是诵读、积累语言的好材料。
六年级语文上册《一夜的工作》
六年级语文上册《一夜的工作》 【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 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 风,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 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学会 6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 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和简朴生活的 崇高品质。
2、领悟课文选用生活小事、以平实文字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前准备】1、幻灯片 3 张周总理照片一张,周总理的一天工作日 志一张,《一夜的工作》插图一张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周总理工件、生 活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出示周总理照片同学们, 照片中这位刚毅消瘦、和蔼可亲的老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深深怀念着的 周恩来总理。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他日理万机、 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么,他每天是怎样工作的呢?诗人何其芳同志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周 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写了出来,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一夜的工作》 。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是否能读正确、 流利。
2、认读生字、生词。
教师相机指导音、形、义。
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几段学习?指名回答,师生补 充。
可分三段学习第一段,第 1 自然段,交代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缘 由;第二段,第 2-6 自然段,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情景;第三段, 第 7、8 自然段,作者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自悟什么原因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周 总理一夜的工作?2、指名回答,检查自学。
听渔歌子教学有感
听《渔歌子》教学有感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渔歌子》,感觉很有收获。
《渔歌子》是张志和的名词,意境深远,脍炙人口。
我觉得陈老师的课有几大亮点:一是朗读指导很精彩。
以往,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常常采取让学生反复诵读的方法,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昏昏欲睡,既很机械,有很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效果甚微!陈老师的朗读指导方法既丰富多彩,又很有新意:唱诗(古人作出诗词后都是唱的,很讲韵律,边排节奏边唱吟。
于是,学生拍手读)---踏歌(古人还有一个习惯,用脚打拍子读诗词。
于是,学生脚踏节奏读)----唱诗踏歌(手脚并用打节拍读)-----手舞足蹈式(学生随心所欲,表演动作读)----一唱一和式(古人常常吟诗作对,一人作诗一人和答。
于是,师生互换角色一唱一和)-----拓展延伸,主题阅读吟诵(老师选取同一主题的《天净沙秋思》,引导学生比较诵读,深化理解读)。
这样,每种朗读方式又反复数遍,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在朗读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使听课教师颇受教益!二是品悟词的意境和词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引导很精彩。
《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名作。
这首词的题目既是词牌,又是诗歌的内容。
它描绘出了江南水乡春汛时钓鱼的情景。
西塞山前有白鹭飞过,桃花流水中有肥美的鳜鱼,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微风细雨中,却不想回家了。
渔翁是中国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山为伴,与水为邻,淡泊的情怀、超逸的品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境界令人神往。
全诗色彩鲜明,动静结合,把一幅渔翁悠闲自在的钓鱼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引导学生体会词的意境和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教学难点。
陈老师采取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1.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塞山、白鹭飞、艳若朝霞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头戴斗笠的渔翁在垂钓、微风细雨。
2.让学生感受画面基调,体会诗人所处环境:白、桃红、青、绿等色系,诗人所处环境温和明艳。
3.理解诗歌精妙的语言:诗句---自己的话说画面---诗句---自己的话说画面。
《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老师,您好》教学反思《老师,您好》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内涵,真正懂得美来自生活,美来自内心,美来自创造。
主要内容是教学生在教师节时制作一个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在内容的选择上以来自生活,来自每个学生自身的最普通、最熟悉的事物为主,我采用了欣赏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能力,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在教学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1、以艺术审美为核心:在这课的教学中,首先,我在导入谈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直接展示了四张别致的贺卡,让学生直接感知这独特的美感,产生美的体验,激发学习欲望,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学生练习完成后的作业交流欣赏。
学生的作业是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巩固程度的有效反馈方式,通过相互交流,评析其优缺点,指导修改并最终完成作业,促使审美体验的升华。
看来,审美能力的培养既是美术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提问来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如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欣赏,学习贺卡的制作方法时,提问:“这些卡别致吗?别致在哪里?”“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的直观刺激,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注重为改善而进行评价:评价是为了改善和促进。
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练习是一种最有效的检验方式,对学生作业的中肯评价更是巩固新知,形成能力的环节。
让学生参与评价,让他们通过评价发现他人或自己作业的优缺点,并能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或建议去指导修改作业。
这节课我感觉还有许多缺陷。
比如:环节设计上不够紧凑,以至于作业时间过少,导致总结评价时没有像样的作品;各个环节不够衔接,使得听者感觉有些乱;专业的术语还有待加强……这些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学习中,不断改进、不断钻研,来弥补这些缺憾,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完美!!《老师,您好》教学反思2《老师,您好》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现代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中反复诵读的必要性
语文学习中反复诵读的必要性语文的学习涉猎广泛,诵读活动乃其中必要的手法之一。
任何一个学习语文文本的人,不可绕过诵读环节而去研究文意,获得学习效果。
换言之,没有反复诵读活动的语文学习,是缺乏情感交流的陋习之一,会使得文章对于学习者的感染力直线下降。
本文作者拟就阅读体验上的反復诵读展开初浅的论述,以引起广大阅读者的共鸣,养成热爱诵读的习惯,体悟阅读本身的乐趣。
标签:语文学习;反复诵读;必要性;提醒幸福我们大家都知道,语文的学习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是非常繁杂的,如若学透学精显然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但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尤其对一个具体的文本的把握却少不了反反复复的诵读,因为诵读不仅仅是提高对语文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带给学生情感与节奏的感染,甚或对于自然、社会、乃至生命的至上体悟。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吟诵朗读,反复诵读当然也就是不止一次地进行诵读活动了。
诵读往往要求读书者要读出情感与韵味,读出格调与景致。
很多在校学生都是急匆匆地在读完一遍之后就进入到具体问题的思考之中,这样做的后果就给学习者造成了很多时间上的浪费。
我们也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读书用的时间很少,但是思考的时间却很长:结果还是思无定论。
究其因无非也就是缺少对于文本的阅读体验,学习者的情感活动没有达到思考所需要的量,顺其自然地出现了一种模糊答案甚或没有答案的迷茫状态。
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中职语文》第一册中(2013年8月版),有这么一篇文章:毕淑敏的《提醒幸福》。
当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介绍完毕淑敏之后,引导学生进入到现实生活中的幸福经历。
学生们都若有所思地沉浸于自己的幸福往事,精神愉悦层面自不必多说。
但是我们远远不能只是沉浸,更多的是要一遍遍地品味作家的文本营造气氛里。
散文以它独有的形散神聚特点走进我们的阅读视野,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而作为本篇的说理散文,毕淑敏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生观点:要提醒幸福。
人们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幸福,却往往忽视了幸福的存在,感受不到也不会珍惜,“身在福中不知福”。
一匹出色的马评课稿
一匹出色的马评课稿
各位老师,今天我参加了语文组教研活动,听了XXX老师上的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一匹出色的马》,我有两点感受想要分享给大家。
一匹出色的马》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短小而优美的散文。
它讲述了一家外出游玩时,妹妹感觉很累,爸爸拾一根枝条让她当“马”骑,她忘记了疲劳,比大家都先到家的故事。
首先,我觉得XXX在课程设计上非常巧妙,通过比赛摘树叶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复识字。
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巩固了本课要求掌握的二类字,并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接着,XXX又用“考一考”的方式,让学生写出“匹”字,并让学生板演,发现学生在书写中存在的笔顺问题,及时纠正,并拓展出三框儿的一系列汉字:区、医等,既巩固了会写字的掌握认知程度,又让学生掌握了部首是三框儿的汉字的书写规律。
其次,我觉得XXX在课文的诵读上非常出色,她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老师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升,不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描写的美丽画面,重复诵读,研究用标注重音,标注轻声等方法先标注好,帮助提升诵读水平。
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诵读,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提示方法,学生越读越好,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教学需要巧妙的设计和出色的执行。
XXX的课程设计和执行都非常出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研究,收获颇丰。
如何快速背诵古文的有效方法
如何快速背诵古文的有效方法如何快速背诵古文的有效方法一、首字提示法检查学生背诵时,我常发现,学生背到一个地方时会突然“卡脖”,如何想也想不出下一句。
然而,只要您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他就又能特别快想起来,接着背下去、针对此我提出了“首字提示法”,即:把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假如连续的短句较多,能够适当合并)写下来,用它们作背诵时的提醒之用。
如《赤壁赋》的第一段,在背诵时把“壬、七、苏、清、水、举、诵、……”等字写在一张纸上以便在背诵“卡脖”时提醒自己、如此多反复几次,直到最后不看这些字也能背出。
这种方法的使用前提是:对所背的内容差不多比较熟悉了,处于“夹生”状态。
二、翻译还原法。
学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文,落实字词的意义,如此才便于对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诵文言文时,能够“倒过来",即看着译文,回忆还原原文。
有了最开始的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再加上熟读,这时再依照译文去还原原文,就比较容易了、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背诵,还有利于对文章的字词句的翻译的深入掌握、巩固三、边读边译法。
特别多学生在背诵时只是一味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想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强化记忆。
这种方法虽有效果,但特别不明显。
我提倡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
如李密的《陈情表》的第一段,能够如此做:读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译:以,因为;险衅,坎坷、罪过,即艰难祸患;夙,早时;遭,遭遇;闵,通“悯”;凶,不幸;“我因为艰难祸患,特别早就遭遇不幸”四、让学生想象文章所描写的情景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意气风发,毫情满怀的苏轼正“左牵黄,右擎苍,头戴锦帽,衣着貂裘、"一身劲装,好不得意,好不威风,身后随从何止千骑,站满了小山冈。
学生看到这一情景,诗句自然会涌上心头,五、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三峡》一文,写得特别美背诵时,能够首先抓“三峡七百里中,"“至于襄陵,”“春冬之时,”“每至晴初霜旦,"四个句子,四句分别是文章四段的中心句,四句的下文,就是描绘这些景象的,因此抓住了这四句,对文章的理解背诵就不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学会6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崇高品质。
2、领悟课文选用生活小事、以平实文字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前准备】
1、幻灯片3张(周总理照片一张,“周总理的一天”工作日志一张,《一夜的工作》插图一张)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周总理工件、生活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周总理照片)同学们,照片中这位刚毅消瘦、和蔼可亲的老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深深怀念着的周恩来总理。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么,他每天是怎样工作的呢?诗人何其芳同志
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夜的工作》。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是否能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生词。
教师相机指导音、形、义。
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几段学习?
指名回答,师生补充。
(可分三段学习: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缘由;第二段,第2-6自然段,“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情景;第三段,第7、8自然段,作者的感受。
)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自悟:什么原因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2、指名回答,检查自学。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
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2、生生、师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重点语句):
(1)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板书:工作劳苦)
A、“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到时候叫你。
‘”
“一尺来高”、“一叠”、“今晚上”说明了什么?(文件多、工作繁重,工作紧张,十分辛苦)
B、“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有时问我一两句。
”
教师相机点拨:找出表现周总理审稿过程中的动词(看、画、想、问)
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周总理工作仔细、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文件准确无误,可见工作量之大,十分辛苦)
C、“喝了一会儿茶……你也回去睡觉吧。
’”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时间长)下午又要“参加活动”说明了什么?(总理日以继夜地工作,十分辛苦)
总理让别人抓紧时间睡觉与自己不停地工作对比,你想到了什么?(总理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无私)
(2)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板书:生活简朴)
A、“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如此而已。
”
教师相机点拨:“极其简单”是什么意思?(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极其”能否换成“相当”、“很”?(不能)“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仅仅这几样,再没别的东西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体会“如此而已”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影视中看到的办公室,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室内陈设及其简单”,从而体会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建筑高大同陈设简单对比说明了什么?(周总理生活十分简朴)身居高位同简单陈设对比,你想到了什么?(周总理严于律已、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境界)
B、“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
教师设疑激趣:有同学认为,上述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跟平时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
你同意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上文,相机诱导:首先,从“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分量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其次,从句子本身来看,若去掉“好像”就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如有“好像”,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好像没有增加似的。
增加了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说明了什么?(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周总理工作十分劳苦同食物简单的对比,你想到了什么?
3、领悟文章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1)自悟。
(2)四人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回答。
(4)师生补充。
(运用生活小事或细节、以平实的文字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预习“思考·练习”第4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逐段读课文。
(同学评议)
2、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叙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读。
2、作者亲眼目睹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当时心情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指名回答。
教师点拨。
(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于是只能对自己说。
“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就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反映。
)
3、作者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了些什么?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指名回答。
重点词语点拨。
(“新中国”是与中国历朝历代相比,只有新中国才有这样的好总理,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并引以自豪的思想感情;“多么”、“多么”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周总理赞美的强烈感情。
)
4、(1)作者想高声对全世界说些什么?学生齐声回答。
(2)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生、师生讨论。
(“高声对全世界说”是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内心强烈感情的表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在同世界各国相比;“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用“每个”意在强调“我”所看见的“一夜的工作”只是周总理无数个夜晚工作的缩影;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想到了他每个夜晚的工作,周总理不辞劳苦、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贯穿于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奉献中,从而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以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热爱以及作者的自信与自豪。
)
5、朗读(教师范读;指名学生高声领读、全班学生轻声伴读;多名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诵读,产生一种连绵不断的回音效果,仿佛全中国、整个世界都在呼应作者似的;齐读)指导要点:要读出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的自信、自豪;读“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慢而有力;读“这样”要强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想开去
1、师生合作读。
(引导学生恰当处理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
2、小组轮读。
3、齐读。
4、自读或同桌互读。
5、我们听了何其芳的倾诉,读了课文,你又想告诉别人什么?
四、拓展交流、强化感受
1、周总理的高尚品质体现在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周总理工作、生活的资料都带来了吗?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向伙伴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向大家介绍?(教师鼓励)
3、同学们愿意听老师的介绍吗?(出示:“周总理的一天”工作日志和《一夜的工作》插图)
“周总理的一天”
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
下午3时起床
下午4时与尼雷尔会谈
晚7时陪餐
晚10时政治局会议
晨2时半约民航局同志开会
晨7时办公
中午12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2时休息
4、同学们,假如你是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或何其芳,听了其他同学搜集的资料,看了上面的工作日志和插图,你想到了什么?又怎么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