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微区原子序数或化学成分的变化敏感信号: 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特征X射线、俄歇电子等。
⑵ 背散射电子原子序数衬度原理
背散射电子的产额随样品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加, 因而,样品上原子序数较高的区域,产生较强的信 号,荧光屏上图像较亮,这样可以根据背散射电子 像亮暗衬度来判断相应区域原子序数的相对高低, 对金属及其合金进行化学成分的半定性分析。
二. 背散射电子
1. 产生:背散射电子是被固体样品中原子反弹回来的一部分 入射电子。
包括:弹性背散射电子——被样品中原子核反弹回来的入 射电子,能量基本没有损失,能量很高。 非弹性背散射电子——被样品中核外电子撞击后 产生非弹性散射的入射电子,方向和能量均发生改 变,经多次散射后仍能反弹出样品表面的入射电 子。
2. 特点:⑴ 只有样品的厚度小于入射电子的有效穿入深
度时,才会产生。
⑵ 随样品厚度增加(质量厚度ρt),透射电
子数目减小,吸收电子数量增加,当样品厚 度超过有效穿透深度后,无透射电子。
3. 作用:配合电子能量分析器来进行微区成分分析。
五. 特征X射线
1. 产生:当入射电子的能量足够大,使样品原子的内 层电子被激发或电离,此时外层电子向内层 跃迁以填补内层电子的空位,从而辐射出具 有原子序数特征的特征X射线。
⑶而二次电子能量低,可利用检测器收集栅上加一定 正电压来吸引能量较低的二次电子,使它们以弧形路 线进入闪烁体,使背向检测器的部位逸出的电子也能 对成像有贡献,使图像层次增加,细节清楚。
2. 背散射电子原子序数衬度原理
⑴ 原子序数衬度:是利用对样品微区原子序数或化 学成分变化敏感的物理信号作为调制信号得到的, 表示微区化学成分差别的像衬度。
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演示文稿
优选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 二次电子
1. 产生:入射电子束轰击出来并离开样品表面的 样品中的核外电子。
2. 特点:⑴ 能量较低(<50eV); ⑵ 一般在表层5~10nm深度范围内 发射出来,对样品表面形貌非常敏感。 (3)与原子序数无关,不能做成份分析
3. 作用:样品表面形貌分析。
额与背散射电子相反,即:样品原子序数越小, 背散射电子越少,吸收电子越多,故吸收电子像 和背散射电子像衬度刚好相反,也可进行成分分 析。
四. 透射电子
1. 产生:如果被分析的样品很薄,则有一部分入射 电子穿过薄样品而成为透射电子。此时,
背散射电子i +二次电子强度i 入射电子强度(i)= +吸收电子i +透射电子i
背 散 射 电 子 产 额
两种图像的对比
锡铅镀层的表面图像(a)二次电子图像(b)背散射电子图像
两种图像的对比
铝钴镍合金二次电子照片
铝钴镍合金背散射电子照片
三. 吸收电子
1. 产生:入射电子多次非弹性散射后能量消失, 最后被样品吸收。
入射电子被样品吸收后也会产生电流强度。
逸出表面的背散射电子的电流强度
二次电子成像原理
①二次电子能量较低,只能从样品表面层5~10nm深 度范围内激发出来;
②其数量和原子序数没有明显的关系,但对微区表面 的形状十分敏感;
③样品上凸出的尖棱、小粒子以及比较陡的斜面处二 次电子的产额较多,在荧光屏上亮度较大,平面上二 次电子产额较小,亮度较低;在深的凹槽底部虽然也 能产生较多的二次电子,但这些二次电子不易被检测 器收集到,因此槽底较暗。
2. 特点:反映了样品中原子序数特征。 3. 应用:微区成分分析(元素)。
2. 特点:背散射电子来自样品表层几百纳米 (50~1000nm)的深度范围,其产额能随样品 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多。
3. 作用:不仅能做形貌分析,还可定性作成分分
析。
背散射电子形貌衬度特点(与二次电子形貌像的 区别)
⑴ 分辨率远比二次电子低;
⑵ 背散射电子的能量较高,它们以直线轨迹逸出 样品表面,对于背向检测器的样品表面,因检 测器无法收集到背散射电子而变成了一片阴影, 图像衬度太大会失去细节的层次,不利于分析。
入射电子的电流强度= +二次电子电流强度
(无透射电子时)
+吸收电子的电流强度
2. 特点:样品中原子序数较大的元素产生的背散射 电子的数目较多,相反,吸收电子的数量 就较少;反之亦然。因此,吸收电子也可 反映原子序数衬度,可进行定性微区成分 分析。
3. 作用:定性微区成分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吸收电子成像
吸收电子原子序数衬度原理: 吸收电子是被样品吸收的入射电子,故其产
⑵ 背散射电子原子序数衬度原理
背散射电子的产额随样品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加, 因而,样品上原子序数较高的区域,产生较强的信 号,荧光屏上图像较亮,这样可以根据背散射电子 像亮暗衬度来判断相应区域原子序数的相对高低, 对金属及其合金进行化学成分的半定性分析。
二. 背散射电子
1. 产生:背散射电子是被固体样品中原子反弹回来的一部分 入射电子。
包括:弹性背散射电子——被样品中原子核反弹回来的入 射电子,能量基本没有损失,能量很高。 非弹性背散射电子——被样品中核外电子撞击后 产生非弹性散射的入射电子,方向和能量均发生改 变,经多次散射后仍能反弹出样品表面的入射电 子。
2. 特点:⑴ 只有样品的厚度小于入射电子的有效穿入深
度时,才会产生。
⑵ 随样品厚度增加(质量厚度ρt),透射电
子数目减小,吸收电子数量增加,当样品厚 度超过有效穿透深度后,无透射电子。
3. 作用:配合电子能量分析器来进行微区成分分析。
五. 特征X射线
1. 产生:当入射电子的能量足够大,使样品原子的内 层电子被激发或电离,此时外层电子向内层 跃迁以填补内层电子的空位,从而辐射出具 有原子序数特征的特征X射线。
⑶而二次电子能量低,可利用检测器收集栅上加一定 正电压来吸引能量较低的二次电子,使它们以弧形路 线进入闪烁体,使背向检测器的部位逸出的电子也能 对成像有贡献,使图像层次增加,细节清楚。
2. 背散射电子原子序数衬度原理
⑴ 原子序数衬度:是利用对样品微区原子序数或化 学成分变化敏感的物理信号作为调制信号得到的, 表示微区化学成分差别的像衬度。
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演示文稿
优选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一. 二次电子
1. 产生:入射电子束轰击出来并离开样品表面的 样品中的核外电子。
2. 特点:⑴ 能量较低(<50eV); ⑵ 一般在表层5~10nm深度范围内 发射出来,对样品表面形貌非常敏感。 (3)与原子序数无关,不能做成份分析
3. 作用:样品表面形貌分析。
额与背散射电子相反,即:样品原子序数越小, 背散射电子越少,吸收电子越多,故吸收电子像 和背散射电子像衬度刚好相反,也可进行成分分 析。
四. 透射电子
1. 产生:如果被分析的样品很薄,则有一部分入射 电子穿过薄样品而成为透射电子。此时,
背散射电子i +二次电子强度i 入射电子强度(i)= +吸收电子i +透射电子i
背 散 射 电 子 产 额
两种图像的对比
锡铅镀层的表面图像(a)二次电子图像(b)背散射电子图像
两种图像的对比
铝钴镍合金二次电子照片
铝钴镍合金背散射电子照片
三. 吸收电子
1. 产生:入射电子多次非弹性散射后能量消失, 最后被样品吸收。
入射电子被样品吸收后也会产生电流强度。
逸出表面的背散射电子的电流强度
二次电子成像原理
①二次电子能量较低,只能从样品表面层5~10nm深 度范围内激发出来;
②其数量和原子序数没有明显的关系,但对微区表面 的形状十分敏感;
③样品上凸出的尖棱、小粒子以及比较陡的斜面处二 次电子的产额较多,在荧光屏上亮度较大,平面上二 次电子产额较小,亮度较低;在深的凹槽底部虽然也 能产生较多的二次电子,但这些二次电子不易被检测 器收集到,因此槽底较暗。
2. 特点:反映了样品中原子序数特征。 3. 应用:微区成分分析(元素)。
2. 特点:背散射电子来自样品表层几百纳米 (50~1000nm)的深度范围,其产额能随样品 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多。
3. 作用:不仅能做形貌分析,还可定性作成分分
析。
背散射电子形貌衬度特点(与二次电子形貌像的 区别)
⑴ 分辨率远比二次电子低;
⑵ 背散射电子的能量较高,它们以直线轨迹逸出 样品表面,对于背向检测器的样品表面,因检 测器无法收集到背散射电子而变成了一片阴影, 图像衬度太大会失去细节的层次,不利于分析。
入射电子的电流强度= +二次电子电流强度
(无透射电子时)
+吸收电子的电流强度
2. 特点:样品中原子序数较大的元素产生的背散射 电子的数目较多,相反,吸收电子的数量 就较少;反之亦然。因此,吸收电子也可 反映原子序数衬度,可进行定性微区成分 分析。
3. 作用:定性微区成分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吸收电子成像
吸收电子原子序数衬度原理: 吸收电子是被样品吸收的入射电子,故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