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有亲和力而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虽可与受体结合,但不能激动受体故 不产生效应。亲和力以药物-受体复合 物解离常数(KD)的倒数(1/KD)来 表示。KD是引起最大效应的一半时(即 50%受体被占领)的药物剂量。
1956年Stephenson认为,药物只占领 小部分受体即可产生最大效应,未经 占领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spare receptor)。因此,当非可逆性结合或 其它原因而丧失一部分受体时,并不 会立即影响最大效应。
当50%受体被占领时,所产生的效 应就是最大效应的一半。但实际上, 作用于同一受体的药物其最大效应 并不都相等。
1954年Ariens修正了占领学说,他把 决定药物与受体结合时产生效应的大 小称为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α)。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仅需要有亲和力, 而且还需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 而产生效应。
受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神 经递质类受体(如乙酰胆碱、去甲 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激素类 受体(如胰岛素、甲状腺素、胰高 血糖素、催乳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类等),自身调节物质受体(如前 列腺素、组胺、5-HT等)以及中枢 神经系统中的某些受体(如吗啡、 苯二氮卓、GABA受体等)。
受体的性质如下: ① 灵敏性:只要很低的药物浓度就能产生 显著的效应。 ② 选择性:不同化学异构体的反应可以完 全不同,激动剂的选择性强于阻断剂。 ③ 专一性:同一类型的激动剂与同一类型 的受体结合时产生的效应类似。例如普 萘洛尔为β-受体阻断剂,它阻断肾上 腺能β-受体而起到降压、抗心绞痛、 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受体被激动,影响 并改变了离子的跨膜转运,导致膜电 位或胞内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引起生理 效应,其典型例子是肌肉神经接头的 N-乙酰胆碱受体,当其被激动后可使 钠内流增多。
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甘氨酸受 体、谷氨酸受体也都属于这一类型。 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药物是通过 作用于中枢的GABA受体-Cl--通道而 发挥作用的。(有图)
⒈ 激动剂(agonist):为既有亲和力又 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 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根据 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不同,激动剂 又分为完全激动剂(有较强的亲和 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α=1)和部 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有较强 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
完全激动剂(如吗啡)可产生较强的 效应,而部分激动剂(如喷他佐辛) 只引起较弱的效应,有时还可以对抗 激动剂的部分效应,即表现部分阻断 活性;
非竞争性拮抗剂多指拮抗剂与受体结合 是不可逆的情况,它能引起受体构型的 改变,从而干扰激动剂与受体的正常结 合,而激动剂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 因此,增大激动剂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 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来的水平。 随着此类拮抗剂剂量的增加,激动剂量 效曲线表现为下移。
㈡ 速率学说(rate theory) 1961年由Paton提出,速率学说认为,药 物作用最重要的因素是药物分子与受体 结合的速率。药物作用的效应与其占有 受体的速率成正比,而与其占有的多少 无关,效应的产生是一个新药分子和受 点相碰时产生一定量的刺激,并传递到 效应器的结果。
如后者较多时,则激动剂的作用被 减弱或阻断。部分激动剂对R*与R 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因此它既可 引起较弱的效应,也可阻断激动剂 的部分效应。
三、受体的类型
根据受体的结构、信号传导过程、位 置及其细胞反应等可将其分为离子通 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跨膜激酶 活性受体和细胞内受体。前三者为膜 受体。所有膜受体都是膜蛋白,它们 可划分为三个区域:
根据通道对离子的选择性,可以将 离子通道分为两类,即阳离子通道 和阴离子通道。这与各亚单位靠近 通道出、入口的氨基酸组成有密切 的关系。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Na+通道,该处氨基酸多带负电荷, 而阴离子通道如GABA受体-Cl--通 道则多带正电荷。
㈡ 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偶联类受体最多,而且与药理学 的关系最密切。这些受体与其效应器都 经G-蛋白介导,例如肾上腺素、多巴胺、 5-羟色胺、乙酰胆碱、阿片类、嘌呤类、 前列腺素及一些多肽激素等受体。它们 在结构上有很大相似性。
有少数受体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配 体,这类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 受体的构型向非激活状态方向转变, 因而引起与原来激动剂相反的生理 效应。这类配体称做反向激动剂 (inverse agonist)。(有图)
⒉ 拮抗剂(antagonist):为只有较强 的亲和力,无内在活性(α=0)的 药物。如纳洛酮、普萘洛尔等。 若以拮抗作用为主,同时还兼具 内在活性并表现一定的激动受体 的效应,则为部分拮抗剂如氧烯 洛尔。(有图)
进一步研究发现,内在活性不同的同 类药物产生同等强度效应时,所占领 受体的数目并不相等。激动剂占领的 受体必须达到一定阈值后才开始出现 效应。
当达到阈值后被占领的受体数目增 多时,激动效应随之增强。阈值以 下被占领的受体称为沉默受体 (silent receptor)。根据上述学说, 可将与受体相互作用的药物分为激 动剂和拮抗剂。
二、受体学说
药物分子与受体结合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K1
D R DR E
K2
其中D代表药物,R为受体,DR为药 物受体复合物,E为效应,K为反应速 率常数。药物和受体的结合反应由它 们之间的亲和力(affinity)所决定。由 上式可见,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首 先是药物与受体结合,结合后产生的 复合物仍可解离。
1910年又发现,肾上腺素对去交感神 经的动物仍有作用,进一步证实了 “接 受物质”的存在。受体这一名称是 1909 年由Ehrlich首先提出,他以“受体” 这 个名词来表示生物原生质分子上的某
同时还指出,受体具有识别特异性 药物(或配体,ligand)的能力,药 物-受体复合物可以引起生物效应等 观点。与受体相比,生物活性物质 的分子量往往很小,故通称为配体。 配体包括神经递质、激素、自身调 节物质或药物等。
受体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Langley分 别于1878年和1903年在研究阿托品和匹 罗卡品对猫唾液腺,以及箭毒对骨骼肌 的作用中发现,这些药物不是通过作用 于神经、腺体或肌肉,而是通过作用于 生物体内的某些“接受物质”(以后又有 人称之为“作用点”)而起效的,并且认 为药物必须先与之结合才能产生作用。
第五节
受体学说及其临床意义
一、受体的定义及特征
大多数药物必须先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 的某些特定分子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这些特定分子被称为受体(receptor),它 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份,有的位于细胞 膜,有的位于胞浆和细胞核,大多数是 某些蛋白质性质的大分子,具有严格的 立体专一性,能识别和结合特异分子 (配体)的位点,此位点即受体分子或 受点。通过对受体的分离、提纯和鉴定, 已经使人们确认了受体的存在/
①膜外侧面肽链N-末端区域,多由亲 水性氨基酸组成,而且有时形成S-S 键,以联系同一受体的不同部分或 其它受体。
②跨膜部位,多由疏水性氨基酸组 成,形成螺旋结构。③细胞内部 分,受体肽链C-末端位于细胞内。
㈠ 离子通道受体 离子通道受体又称为直接配体门控通道 受体,存在于快速反应细胞的膜上。这 类受体由若干亚单位组成,这些亚单位 围绕一个膜上的孔道排布,当孔道开放 时可通过离子,故称为离子通道。
四、受体的调节
细胞膜上的受体数目或反应性是可以发 生变化的,它受周围的生物活性物质如 神经递质、激素或药物的调节。一般来 说,受体数目的变化与其周围生物活性 物质的浓度或作用之间呈负相关。这种 调节可以表现在同类受体,也可表现在 异类受体。
位于细胞内的是酪氨酸激酶的催化部位, 当激动剂与细胞膜外的部位结合后,其细 胞内的激酶被激活,能直接使其本身酪氨 酸残基的自我磷酸化而增强此酶活性,继 之对细胞内其它底物作用,促进酪氨酸磷 酸化,激活胞内蛋白激酶,增加DNA及 RNA合成,加速蛋白合成,进而产生细胞 生长、分化等效应。
这些受体的配体有胰岛素、胰岛素 样生长因子、上皮生长因子、血小 板生长因子、心房肽、转化生长因 子-β以及某些淋巴因子等。
G-蛋白偶联受体是由一条肽链组成, 其N-末端在细胞外,C-末端在细胞 内;而且肽链形成7个跨膜螺旋结构。 胞内部分有G-蛋白结合区。G-蛋白 由3个不同的亚单位α、β、γ组成 (有图)。
㈢ 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这一类膜受体由三个部分组成,细 胞外有一段是与配体结合区,与之 相联的是一段跨膜结构,其氨基酸 在双层脂质中呈螺旋状态。
㈢ 二态模型学说(two model theory) 此学说认为受体的构象分活化状态(R*) 和失活状态(R)。两态处于动态平衡,可 相互转变。在不加药物时,受体系统处] 于无自发激活的状态。加入药物时则药 物均可与R*和R两态受体结合,其选择 性决定于亲和力。
激动剂与R*态的受体亲和力大,结合 后可产生效应;而拮抗剂与R态的受 体亲和力大,结合后不产生效应。当 激动剂与拮抗剂同时存在时,两者竞 争受体,效应取决R*-激动剂复合物 与R-拮抗剂复合物的比例。
配体(包括药物)与受体结合的化学 wk.baidu.com主要通过共价键、离子键、偶极 键、氢键,以及范德华引力。药物 与受体结合部位不止一个,因此各 部位可能以不同的结合力(键)来 结合。药物和受体结合产生效应有 以下学说:
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 占领学说分别由Clark和Gaddum于 1926年和1937年提出,该学说认为: 受体只有与药物结合才能被激活并产 生效应,而效应的强度与占领受体的 数量成正比,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出现 最大效应。
1926年Clark以乙酰胆碱抑制心脏为例, 计算了药物发生作用时药量所含的分 子数及其面积,并与心肌总表面积进 行比较,表明药物分子只能覆盖心肌 面积的0.016%,从定量计算领域为受 体学说提供了支持。
1935年Dale根据植物神经末梢释放递 质的不同,将传出神经分为两类,即 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受体 也分为肾上腺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 1948年Ahlquist提出了α-和β-两种肾 上腺素受体亚型的概念;
同年,Pawell及Slater合成了第一个 β-受体阻断剂二氯异丙肾上腺素(DCI), 进一步确认了β-肾上腺素 受体的存在,支持了Ahlquist的假说。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受体的分离 和鉴定成为可能,这样可以直接认识受 体,例如通过超速离心等技术分离细胞 及其亚细胞结构;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和放射自显影技术对受体进行提纯、鉴 定或定位,再以化学方法确定其立体分 子结构等。
㈣ 细胞内受体 类固醇激素受体存在于细胞浆内, 与相应类固醇激素结合分出一个磷 酸化蛋白,暴露于DNA结合区,进 入细胞核后能识别特异DNA碱基区 并与之结合,促进其转录及以后某 种活性蛋白的合成。
甲状腺素受体及视黄醛衍生物 (retinoid)受体也存在于细胞核 内,功能大致相同,细胞内受 体触发的细胞效应很慢,需若 干小时。
拮抗剂与受体结合并不激活受体。根 据拮抗剂与受体结合是否可逆而将其 分为两类:即竞争性拮抗剂 (competitive antagonists)和非竞争性 拮抗剂(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s)。
竞争性拮抗剂能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 体,且结合是可逆的,增加激动剂的 剂量来与拮抗剂竞争结合部位,最终 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 原来的高度。
当存在不同浓度的竞争性拮抗剂时,激 动剂量效曲线逐渐平行右移,但最大效 应不变。阿托品是乙酰胆碱的竞争性拮 抗剂。若以量效曲线来表示两者的作用, 阿托品可使此曲线平行右移,但不影响 药物的最大效能。
pA2通常是指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亲和力 的大小,pA2值表示竞争性拮抗剂对相应 激动剂的拮抗强度。加入拮抗剂后,如 2倍浓度的激动剂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 于未加入拮抗剂时的效应,则所加入拮 抗剂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即称为pA2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