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地球的内部》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课件

摇晃 钻孔 称重 打B超 切割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4
思考:用这些方法了解地球的内部能行吗?为什么?
摇晃钻孔打B超切割称重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5
一、火山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6
思考:
从火山喷发现象中你看到了什么? 还知道了什么?
1.火山是地球的内部运动产生的。
2. 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物质和 火山气体都来自地球内部。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17
拓展阅读:
地幔
• 范围:莫霍面与古腾堡面之间。 • 物质:铁、镁的硅酸。 • 厚度:(2900)千米。
距地表100-150千米范围内温度近于岩石的熔点, 地幔物质处于塑性流动状态,称为软流层,它是岩浆 活动的发源地。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18
拓展阅读:
地核
• 范围:古腾堡面以下到地心部分。 • 物质:铁。 • 厚度:厚(3470)千米。 • 组成部分:内核:(1278)千米。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2013年上
1
1. 地球的内部究竟有什么?
2.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 解地球的内部? 3. 科学家们又是如何探究的呢?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2
地球的内部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3
小组探究:
三个黑色塑料杯里分别是水、泡沫和石子, 不打开盖子,你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吗?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qiào
地壳
地幔 地核
14
地球
熟鸡蛋
地壳
蛋壳(√)
地幔
蛋白(√)
地核
蛋黄(√)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1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地球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从而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践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对地球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详细结构,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地球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地球模型,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利用地球模型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对地球表面的环境影响,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难点: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观察分析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地球模型、图片、PPT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外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地球模型,讨论各层的特征和相互作用。
4.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5.总结提升: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地壳:最外层,岩石构成地幔:中间层,岩浆构成地核:最内层,铁、镍构成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明的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推理和模型制作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这一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推理和模型制作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激发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培养探究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教学难点:地幔和地核的区别,以及地球内部结构的推断和模型制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推理、模型制作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球模型、示意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外部特征,如山川、海洋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地球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地球的内部结构。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3.地幔和地核的区分:学生观察地球模型,通过推理和分析,找出地幔和地核的区别。
4.模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5.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模型,全班讨论,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第二章《地球的内部》。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重点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及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3. 提高学生保护地球、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模型、地球内部结构图、PPT课件。
学具:学生用地球仪、画图工具、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展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地球仪和地球内部结构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并绘制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堂反馈(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并绘制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2. 答案:见附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以及地震波传播特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了解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点。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3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以及地球内部的运动。
这一节课是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一次初步了解,也为他们以后学习地球科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可能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表面结构、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因此,他们在学习地球内部结构时,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同时,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并了解各层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
2.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各层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模型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3.教材讲解:详细讲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插图,了解各层的特点。
4.课堂互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6.总结环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苏教版《地球的内部》教案精美版1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想。
2、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想。
3、能制作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开发利用进行大胆的想象。
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教学难点: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猜想教学准备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课件,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煮熟的鸡蛋。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谈话:在教学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手上有一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条件下,你们能想办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学生汇报方法,教师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实验,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师:尽管我们看不到胶卷盒里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获得它的一些特征,并且根据这些特征作出猜测、判断。
其实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2、师: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3、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有关地球内部的猜想吗?说说猜想的依据。
(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4、师: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阅读书上相关内容。
5、说说地球的结构6、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课件展示),你觉得像什么?我这有一个切开的熟鸡蛋,,对照一下这张地球内部的构造图,确实类似,请你们在记录本上画一幅切开的鸡蛋图,并标出地壳、地幔、地核。
(学生看大屏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再看剖开的鸡蛋,画图。
)7、谈话:对于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科学家们还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请同学们阅读相关资料。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黄色
0.5厘米 1厘米
地幔
红色
0.4厘米 0.8厘米
地壳 绿色或蓝色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很薄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内容: 地球构造模型 今天我得了
月 颗☆
日
评价项目 1、外形美观
☆☆☆ ☆☆ ☆ 下次努力
2、内部比例与色彩
3、组员的合作情况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课后作业:
收集资料,做成小报: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
活产生什么影响?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地球模型制作方案
(1)制作模型时用什么颜2)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
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地球模型制作方案
地核
橡皮泥颜色 橡皮泥厚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2010年4月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2010年8月印尼锡纳朋火山爆发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3地球的内部 |苏教 版(共13 张PPT)
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2

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内部》第1课。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地表现象的关系;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
2. 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地表现象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其对地理现象的解释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地表现象的关系。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震仪模型、火山喷发模型、地质图。
学具:地质图、地球内部结构图、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和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震仪模型和火山喷发模型,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运动带来的地表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质图分析地理现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地质图上的地理现象。
6.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30公里。
地幔: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约2900公里。
地核:铁、镍等金属组成,半径约3500公里。
2. 地球内部运动与地表现象:地震:地壳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俯冲等引起的震动。
火山喷发:地幔岩浆上升至地表喷发。
3. 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板块相互运动,导致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貌形成。
七、作业设计答案:(1)地质图1:喜马拉雅山脉,成因: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地壳挤压形成。
(2)地质图2:环太平洋地震带,成因: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相互挤压、俯冲,导致地震频繁。
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内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地球的结构”,详细内容为1.1节“地球的内部结构”;1.2节“地球内部的运动与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及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球内部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及各部分特点。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震波演示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2. 学具:学习单、画图工具、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震波的传播图,引导学生思考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
进而引入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
3. 新课讲解:(1)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及特点。
(2)通过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演示地震波的传播过程,解释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4.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灾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地球内部结构知识。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1.1 地壳1.2 地幔1.3 地核2. 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2)解释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2. 答案:(1)地壳:地球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为17km。
地幔:地壳下面,约占地球体积的84%,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
地核:地幔下面,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2)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并通过观察地球模型,使学生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外部特征有所了解。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方面,他们的认识还相对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模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2.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各层之间的分界线,以及各层的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利用地球模型、图片等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地球内部各层之间的分界线,以及各层的特点。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6.实践活动:观察地球模型,使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
7.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性。
8.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球内部形成简单
那么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上的内容,并回
的认识,接着看
么样的呢?
到问题。
视频 视频,让学生形
象地了解地球的
内部的构造。
1、出示填空题。
2、教师适时补充书上
巩 没有的内容。
回 答 问 题 并 判 自制课 加深了对地球内
固
练 习
3、地球内部像一个鸡
断正确。
件 部的认识
蛋,你能用鸡蛋做
一个比方吗?
学 2、由于没有恰当处理好视频的运用时间,导致没有时间点评学生的
反 作品。 思
3、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半径和直径”这两个数学概念,导致学生做
填空题和做模型时有困难。因此,教师应全方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才能使教学效果尽善尽美。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
学生的活动 应用
设计意图
在学习新知识前,老师
想让同学们帮一个忙,
这里有三个重量一样但
教
导 入 新 课
打不开的瓶子,里面装 着盐、大米和小石头,
学生开始猜测 并验证自己的
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 方法是否正确。
学
法分辨每个瓶子装的是
什么?
过
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为新课做 准备。
球内部圈层的顺序容易混淆。
1、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探测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依据作大
胆的预测, 然后通过阅读书上的资料和观看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录像
材料认识地球内部构造的庐山真面目,整个过程虽然有许多的知识讲
解,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他们讨论、交流,大胆猜测,
教 并通过主动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完善认知结构,突出了教学的 重点。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地球内部的运行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结构及其运行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2.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各层的功能及其运行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球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3.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位置关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地球内部的运行原理。
4.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地壳:最外层,硬度大地幔:中间层,温度高地核:最内层,温度最高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合作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2.3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这一节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材通过简单的模型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组成和各层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地球内部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地震和火山爆发,以及它们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方面,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地球内部的结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能够解释各层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和示意图,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增强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难点:各层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地震和火山爆发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直观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提出问题:“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模型和示意图,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
3.地震和火山爆发:介绍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原因,分析它们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内部的动态变化。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关系,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强调各层的特点和关系。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内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第三章《地球的内部》。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地球内部的运动及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 掌握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观察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掌握。
教学重点: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质模型、教学PPT。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橡皮泥、尺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现象,如山脉、火山、地震等,提出问题:“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呢?”2. 知识讲解:(1)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地球内部运动:介绍地球内部的热流、对流等现象,以及它们对地表的影响。
3. 例题讲解:(1)什么是板块构造学说?举例说明。
(2)地壳运动是如何导致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等。
5. 学生分组实验: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观察并分析地球内部结构。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2. 地球内部运动热流对流3. 板块构造学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2)举例说明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3)简述板块构造学说。
2. 答案:(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山脉等。
(3)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分为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板块,它们在地球内部运动的驱动下相互碰撞、挤压、拉扯,导致地表出现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内部

01
02
地磁学
地磁场的变化可以反映地球内部电流 体系的分布和变化,从而推断地球内 部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
03
重力学与地形学
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场和地形变 化,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 均匀性和动力学过程。
05
04
地球化学
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变化 过程,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演 化历史。
03
地幔与软流圈
地幔组成与性质
01
02
03
地幔的组成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构 成,包括橄榄石、辉石等 矿物。
地幔的性质
地幔岩石处于高温高压环 境下,具有粘性和塑性, 能够流动和变形。
地幔的分层
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 幔两层,上地幔顶部存在 一个软流圈。
软流圈概念及作用
软流圈概念
软流圈是指上地幔顶部一个相对 较软、易于变形的区域,是地球
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 的内部
目录
• 地球内部结构概述 • 地壳与岩石圈 • 地幔与软流圈 • 地核与地球磁场 • 地球内部能量来源及表现 • 人类对地球内部探索历程及未来展望
01
地球内部结构概述
地球层次结构
01
02
03
04
地壳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包 括陆地和海底地壳。
地幔
位于地壳下方,由硅镁质岩石 构成,占地球体积的约84%
地核密度极大,温度极高,达 到5700摄氏度左右,压力也极 大。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 液态的,内核则是固态的,由 于温度和压力的差异导致它们 的物理状态不同。
地球磁场形成原理
地球磁场主要由地核中的金属元素在自转过程中产生的电流所形成。
地核中的电流产生了磁场,这个磁场与地球的自转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7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无法像打开一个橘子瞧个究竟那么简单方便,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是通过地表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地震波的探测来认识的。
所以,本课从地球的一些自然现象导入,展开研究。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进行猜测黑盒里物体的活动。
给出三个黑盒子,里面分别装着水、沙子和小石子,要求不打开黑盒子,通过摇晃等方法获得盒子里的信息,推断盒子里装着什么物体。
这个活动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做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科学家正是通过向地球内部发出地震波,检测出地震波的折射,来测定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
第二,教材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并以资料的形式说明,科学家不但从地表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从而正确地描述出地球的内部构造。
第三,指导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解释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地球内部有什么不甚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地球表面的一系列现象对地球内部进行猜想和假设,进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再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3.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评价任务1.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2.会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教学准备黑色的胶卷盒三个,分别装着水、细沙和小石块;火山、地震、喷泉的图片或者录像;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小刀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探究暗盒:桌上放了3个盒子,里面装着水、细沙和小石头。
2.谈话: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学生交流。
六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内部苏教版

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28 分。) 1.下列现象中,说明地壳是运动的是( )。
A地震 B海啸 C潮汐 D台风 2.下列不能给人们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的现象是( )。 A、火山 B、地热 C、地震 D、海啸 3.地球内部温度最高的圈层是( )。 A、地幔 B、地壳 C、外核 D、内核 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地球内部构造模型,需要( )种不同颜色的橡皮
地球的内部
复习目标
1. 地球的内部究竟有什么? 2. 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暗 盒里是什么? 3. 科学家们又是如何探究的呢? 4.最后科学家得出了什么结论?
尝试复习
1.因为人们无法打开地球深入到内部进行观察, 所以科学家通过(火山)、(地热)、(地震)等 自然现象来获取地球内部信息。 2.火山和地热告诉我们地球内部是(热的);地 震现象告诉我们地壳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 (运动)的。 3.火山是地球的(内部运动)产生的。 4.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物质和火山气体都来自 (地球内部)。
5.通过地震断裂痕迹了解地球的( )。 6.地震时产生的( )由中心向四周扩散。 7.地震波通过坚硬的岩石传播速度( ),在较 软的岩石中传播的速度( )。 8.科学家通过( )和( )是产生的地震波 来猜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9.科学家把地球的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 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 ),它主要由( ) 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 );把地壳和 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 )。
5.通过地震断裂痕迹了解地球的(地球的内部)。 6.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由中心向四周扩散。 7.地震波通过坚硬的岩石传播速度(较快),在较软 的岩石中传播的速度(较慢)。 8.科学家通过(地震 )和(核试验 )时产生的地震波 来猜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9.科学家把地球的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表 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 组成;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把地壳和地 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球的构造和咱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比较 像呢?
• 鸡蛋? • 荔枝? • 桂圆?
地球像鸡蛋!
• 鸡蛋也分三层,鸡蛋壳相当于地壳,是地 球最坚硬的部分,而且各处的厚度不一样; 鸡蛋清相当于地幔,地幔内部的压力很大, 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鸡蛋黄相 当于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其实,地球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
科学家早就想利用钻孔探测地球的
内部结构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 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够达到14千米,如 果把熟鸡蛋比作地球,就连蛋壳还没 钻透呢!
1
1
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
即利用地震波来揭开地球深处的奥秘。
地震波特点:
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快,在较软的 岩石中传播较慢,在不在不同硬度岩石 界面会发生折射现象。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甲乙丙三个盒子里分别装着不同的物 品。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 子里装有什么?
……
看来,我们通过收集一些信息未知事物的 一些信息就可以了解他内部的情况。同样,对 于地球,我们也可以:
通过收集地球内部的信 息就可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 造。
科学家从哪些方面收集有关地球 内部的 信息的呢?
探索,科学家们也正在探索之中,这节课 我们通过研究地震波知道了地球内部的结 构,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火山知道地球内 部的物质构成,通过研究地热知道地球内 部的能量等。
科学需要探索,需要大胆设想,但科
学更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希望同学们刻 苦学习,勤奋努力,人人都成 Nhomakorabea科学家!
地球的半径约为6378km:
地壳是非常薄的一层;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km; 外核的厚度约为2200千米; 内核的厚度约为1278千米; 地核的厚度约为3478千米。
地球小知识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如果说把整个地球比
喻为一个蛋,那么地壳就相当于蛋壳。各地的地壳厚度 不同,高山地区厚些,海洋地区薄些,整个地壳平均厚 底约18公里(大陆部分平均35公里)。地壳主要由岩石 组成。
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历程: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 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 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 面。
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 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 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
厚度约2900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 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
组成,厚度约为3500千米。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 分。地核占地球总质量的16%,地幔占83%,而与人们关 系最密切的地壳,仅占1%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