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语录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名句

先秦诸子名句

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

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

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①也。

”出自《论语•里仁》。

①[自省(xǐng)]检查自己。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出自《论语•公冶长》。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12.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

①[野]粗野。

②[史]虚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14.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

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自《论语•述而》。

16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6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孔颖达《正义》:“亲指族內,戚言族外。” 附:动词。依傍。 外交:与外人、朋友的交往。 业:名词。事业。 举:动词。言也。言说,解释。 暗:形容词。昏昧,不明白。 闻:见识。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1、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 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 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动词。踮脚。 立:动词。站得高。 跨:动词。大迈步。 见:动词。(坚持)看法。 明:形容词。明智。 是:动词。(认为自己)对、正确。 彰:形容词。彰显。 伐:动词。通“阀”,(认定自己)功劳。 矜:动词。(认为)骄傲。 长:动词。(作为)首领。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武汉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陈老师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 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德:动词。(施以)恩德,感激。最早见于《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怨:名词。仇恨。 德:名词。恩德。 直:动词。坦诚。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1936年留居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 1966年定居台湾省台北市,用中文写了后来收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 (1967)中的许多说古论今的杂文随笔。自1936年以后,还用英文写了《京华 烟云》(1939)、《风声鹤唳》(1941)等8部长篇小说。加上传记、散文、论著、 文选及词典、译作等共达30余部。
恶:动词。厌恶。 察:动词。仔细看。 好:动词。喜爱,爱好。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先秦诸子语录

先秦诸子语录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国君)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也帮助别人一同立足;自己想万事通达,也帮助别人一起通达。

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译文】孔子说:“(执政者)自己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民众也会自觉地遵行;如果他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强制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共处而不盲目附和,小人同流合污却不能和谐共处。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译文】有子说:“礼在用时,以和为贵。

先王为政之道,以此为美,无论小事大事都照此去做。

如果‘和为贵’理解得有所偏离,为了和而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子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译文】子问孔子什么是仁。

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

”子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勉、慈惠。

恭敬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就能受人信任(一说: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用人。

高考作文素材---先秦诸子名言警句归纳总结

高考作文素材---先秦诸子名言警句归纳总结

高考作文素材---先秦诸子名言警句归纳总结《论语》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2.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有了过错却不知道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弘扬大道,而不是大道弘扬人)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严格要求自己而少责怪别人,就能远离怨恨)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贪快则不能成功,贪图小利则成就不了大事)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没有信用,不知道这样可以吗?)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天气寒冷,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8.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江水就像这样,昼夜不停)9.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教他了)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孟子》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心中有仁德,心中有礼义。

仁德的人懂得爱人,懂礼的人尊敬别人。

关爱别人的人别人才常常关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才尊敬他)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在天下最大的地方,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一个人淫乱,贫贱不能使一个人改变节操,威严武力不能使一个人屈服,这就是大丈夫)《老子》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是因为比别人力量大,战胜自己才是强者)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解决问题从容易处入手,做大事从小事做起,天下难事一定从容易开始,天下大事一定从小事做起)。

16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6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恶:动词。厌恶。 察:动词。仔细看。 好:动词。喜爱,爱好。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6、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 子·离娄下》)
元·詹道传《孟子纂笺》卷八:“程子曰:‘有不为,知所择也。惟能有不 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非:动词。否定。 当:动词。恰当,合宜。 是:动词。肯定。 谄谀:动词。阿谀奉承。 贼:名词。敌人。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0、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 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修身》)
务:动词。致力于,从事。 来:动词。招徕,后多作“徕”。 远:形容词作名词。距离远的人。 亲戚:《礼记.曲礼上》:“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
闻:动词。听。 不若:比不上。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12、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 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庄子·胠箧》)
善:形容词。好。
《庄子·胠箧》: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 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 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 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4、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 不贪富,何羡货?(《列子·杨朱》)
逆:动词。预测。 矜:动词。珍爱。 贵:形容词。社会地位高。 要:动词。通“徼”,求。 货:名词。财物,代指财富。
16 先秦诸子语录十二则
பைடு நூலகம்、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下》)

先秦诸子语录(一)共23页

先秦诸子语录(一)共23页
先秦诸子语录(一)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Biblioteka 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3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

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译文】(国君)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

把百姓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

先秦诸子语录名句感悟

先秦诸子语录名句感悟

先秦诸子语录名句感悟先秦诸子语录名句【热门版】《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大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经一章》)《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第二十章》)《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集‎锦《论语>>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翻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翻译:天冷了,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翻译: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翻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翻译:君子取义,而小人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魏灵公》翻译: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论语·述而》翻译: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翻译: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名言

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名言

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名言1.先秦诸子语录翻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施:旧读shì,动词。

众:指众人。

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

儒家认为是“圣人”。

病诸:病,担忧。

诸,“之于”的合音。

夫:句首发语词。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

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

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先秦诸子语录

先秦诸子语录
释义: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 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释义: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 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思想:反映了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标 准,即要有原则,能居仁、由义、依礼而 行;且还要有理想,能坚守正道以及面对 威胁利诱毫不动摇。
生于忧患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
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 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 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得到荣誉、遭受耻辱使人受惊,好像重病 缠身一样。”什么叫做“得到荣誉、遭受耻辱使人 受惊”呢?得到荣誉就是受到提拔、抬举,使人向 上;遭受耻辱就是蒙受压抑、打击,使人向下。荣 誉和耻辱无论来或去都使人心神不定,这就叫: “宠辱若惊”。什么叫“好象重病缠身一样”呢? 我之所以有灾难、祸患、疾病,正是因为我过分重 视自身,很在乎利益得失;如果我不注重自身得失, 不把自己当回事,我哪有什么病痛灾患呢?认识到 这一点很珍贵,把自己全身心地贡献给天下,你才 有资格被寄以天下重任;是啊,只有把全身心贡献 出来为天下服务,你才能接受上天托付的治理天下 的重任。
思想:反映了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的思想观点,认为政者要体恤百姓 疾苦,要爱护百姓,若君主无道,人民有 权推翻政权。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释义:(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 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先秦诸子语录

先秦诸子语录

先秦诸子语录(一)离骚1)颛顼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辉大名。

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祖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

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2)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养自己的品性。

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作为自己的佩巾。

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

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

3)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忆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纯,一丛丛芳草鲜花簇拥着他们。

那时节啊,花椒与桂树层层相间,哪里只是蕙草与白芷散发芳芬?哦!唐尧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们遵循着正道,向着光明迈进。

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狂乱啊,只想走捷径,抄小路,结果使自己走向困境。

那些党人是这样苟且偷安,他们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

难道我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不,我担心的是楚国的车驾将要覆倾!急匆匆,我为王朝的复兴前后奔波,希望跟上前代明王的脚印。

君主啊,你不能体察我的一片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雷霆。

我明明知道直谏忠会招灾惹祸,但我怎么能看着祖国沉沦!我敢手指苍天让它给我作证,我对你完全是一片忠心!。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4)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分垄培植了留夷和揭车,还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

我希望他们都枝繁叶茂,等待着我收获的那一天。

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先秦思想家中选一位自己感兴趣的,做摘 录和简评。
信心铭 僧璨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不用求真 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 慎勿追寻
六祖坛经 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名家思想
►“离坚白” :对于 “坚白石”,“视不得其 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 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
►“白马非马”: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 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 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 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 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 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
语言分析哲学
一种以语言分析作为哲学方法的现代西 方哲学流派或思潮。 代表人物人能够看见他拥有什么,但看不见他是 什么。
►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 性所做的斗争。
►为眼睛近视者指引道路是很费力的,因为你 不能对他说:“看见十哩外的教堂吗?朝这个 方向走。”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儒:亲亲、尊尊、长长 。—— 墨:兼爱 巢子评: 有疏而无绝,有后而无遗 。
名家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 年),传说字子秉,中国战 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 原君的门客,名家的代表人 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 子》
孟子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 欲手援天下乎?”
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 名翟,世称墨子。中国春秋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 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 住在鲁国。
墨子名言:故彼人者,寡不死其 所长。
《墨子》
现代所传的《墨子》五十 三篇。着重阐述认识论和逻 辑学,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 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 (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 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 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
►不要想,而要看! ►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
加缪的荒诞人生
►我们反抗,所以我们存在。(《尼采与虚无 主义》)
►世界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 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 损害。(《鼠疫》)
►主要作品:《误会》 、《卡利古拉》 、《局 外人》、《西西弗的神话》、《鼠疫》等
作业
墨家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 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有组织 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 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 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张:
1、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略(非攻)。 2、非命、天志、明鬼 。 3、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 。 4、重法制——腹朜杀子。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 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 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 之物,莫不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 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 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 用无不 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禅宗故事
► 僧問。我有一百問。請師一句答。師曰。答。僧曰。 畢竟如何答。師雲。卻成兩句了也。
► 野鸭从鼻孔里飞过去了吗? 马祖与百丈同游山,见野鸭子飞过。 祖云:“是什么?” 丈云:“野鸭子。” 祖云:“向什么处去也?” 丈云:“飞过了也。” 祖将百丈鼻孔扭,丈作忍痛声。 祖云:“何曾飞去?”丈于此有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