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人地关系演化及其优化调控
《2024年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市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地区,其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对于促进地区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现状呼伦贝尔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呼伦贝尔市积极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民族居民在社区中和谐共处,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三、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尽管呼伦贝尔市在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部分社区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和制度保障,导致治理效率低下。
2. 民族融合意识有待加强。
部分居民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认同度不高,缺乏民族融合意识。
3. 社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社区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4. 社区参与度不高。
部分居民对社区事务缺乏参与热情,导致社区治理缺乏活力。
四、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四、对策建议针对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和制度保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提高治理效率。
2. 加强民族融合意识。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增强居民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民族关系。
3. 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加大社区服务设施投入,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居民的需求。
4. 增强社区参与度。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形成社区治理的合力。
五、结论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本文认为,只有不断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加强民族融合意识、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增强社区参与度,才能更好地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实现各民族居民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呼伦贝尔市融入东北经济区的比较优势分析
呼伦贝尔市融入东北经济区的比较优势分析[作者简介]智华(1970—),女,蒙古族,内蒙古海拉尔人。
经济管理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行政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发挥比较优势是进行区域分工合作,促进经济实力提升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
在全国经济区域划分中呼伦贝尔市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共同构成了东北经济区。
呼伦贝尔作为东北经济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合作与共同发展中,具有着独特的优势与条件,这些优势条件为呼伦贝尔参与区域合作,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前提。
因此要充分发挥呼伦贝尔的优势作用,与东北三省形成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借东北振兴战略机遇,实现呼伦贝尔新的跨越发展。
标签:呼伦贝尔;比较优势;东北经济区一、呼伦贝尔市的比较优势呼伦贝尔市在对外开放,尤其是在与东北三省开展经济往来时,可以依托的基础条件和可以发挥的优势力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优势。
呼伦贝尔市有着肥沃的土地、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森林和丰富的矿产。
全市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3.8亿亩,天然草场面积1.259亿亩,大兴安岭纵贯千余里,构成了我市林业资源的主体,2005年,呼伦贝尔市有林地面积2.03亿亩,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9.5亿立方米,全市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占自治区的93.6%,占全国的9.5%。
呼伦贝尔市是能源、矿产、水资源富集区,是东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接续地和水源储备地。
全市已探查到的各矿产达49种,矿产地370处。
全市煤炭探明储量302.86亿吨,远景储量630亿吨,是东北三省总和的1.8倍。
探明石油储量2009万吨,远景储量6.5亿吨。
全市水资源总量316.19多亿立方米。
呼伦贝尔市已被国家列为牛奶、牛羊肉、大豆、专用小麦、木材等优势农牧林产品的主产区。
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1841万亩,粮食产量55.65亿斤。
其中小麦产量10.42亿斤,玉米15.45亿斤,大豆20.03亿斤,薯类5.44亿斤。
《2024年内蒙古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范文
《内蒙古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地区,以其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而闻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的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内蒙古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研究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有助于了解区域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人口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同时,对于促进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遥感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数据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
数据来源包括遥感影像数据、统计年鉴、相关研究报告等。
四、内蒙古人口密度变化分析1. 人口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密度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体上,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较为稀少。
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但总体格局保持稳定。
2. 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内蒙古人口密度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策因素等。
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政策因素如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移民政策等也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五、内蒙古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 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蒙古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田、居民点等建设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草地、林地等自然用地逐渐减少。
同时,由于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2.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策推动等。
《2024年内蒙古岱海地区近2500年以来植被演化与人类活动关系》范文
《内蒙古岱海地区近2500年以来植被演化与人类活动关系》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岱海地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区域,其植被的演变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近2500年来,该地区经历了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植被演替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该地区植被演化的历史脉络,并分析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岱海地区植被演化历程(一)历史背景自远古时期至今,岱海地区的气候经历了湿润到干旱的多次变化,这种气候的变迁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
(二)植被演化过程在过去的2500年间,岱海地区的植被由早期的温带草原、阔叶林,逐渐向荒漠化草原演变。
特别是在近几个世纪中,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草地的退化和沙化现象逐渐显现。
三、人类活动对岱海地区植被的影响(一)农业活动的影响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开始在岱海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农耕活动。
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退化,进而影响到植被的生长。
(二)过度放牧与狩猎过度放牧使得草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草地退化、沙化现象加剧。
同时,狩猎活动也使得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影响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岱海地区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植被生长受到抑制。
四、植被演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分析(一)相互影响机制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过度开发资源等方式影响植被的分布和演替。
同时,植被的退化又进一步加剧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二)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岱海地区开始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禁牧限牧等政策。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植被退化的速度,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条件。
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被引入到当地的经济活动中,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五、结论通过对内蒙古岱海地区近2500年来的植被演化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呼伦贝尔生态脆弱区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应采取的基本原则及对策措施
特色产 业发 展, 保护 和恢 复脆弱 区生态 系统 , 是维护 区域 生态系 统完整 性 、实 现生 态环 境质 量 明显 改善 和区域 可 持续 发 展 的必 由之 路 。 1 4统 筹规 划, . 分步 实施 在 明确 区域 分布 、地理 环境特 点 、重 点生 态 问题 和成 因 的基础 上, 定 制 相应 的应 对战略 , 分期 分批开展 , 逐步 推进, 极探索 生态脆弱 区保护 的多样化 积 模式 , 形成 生态脆 弱 区保护 格局 。 2呼伦 贝尔 生态脆 弱 区实现 美 丽与发 展双 赢应 采取 的对 策措 施 2 1 完善 生态脆 弱 区的政 策与法 律法 规体 系 . 由于脆弱 区生态 保护 与建设法 律法 规体系 不健全 , 政策措施 不完 善, 导致 环境监 察与 行政 执法能 力薄 弱, 资源过 度开 发、 为破坏 生态 等仍 是引 发生态 人 脆弱 区土地 退化和 水土 流失 的主要 因素 。因此, 加快 制定 法律法 规, 健全 生态 保护 行政 执法 体制 , 设高素 质执 法 队伍 、严 格 管理制 度 、强化 行政 执法 能 建 力, 是杜 绝生 态脆弱 区 资源不合 理利用 、防 止滥砍 乱伐 、滥搂乱采 、 无节 制开 垦 、非法采 矿等 人 为破坏 现象 的有 效措 施, 也是保 证规 划 目标如 期实 现 的关
3内蒙古 鄂伦春 旗野 生动物 救护 中心 内蒙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阿里河
15 5) 6 40
[ 要] 摘 生态 脆弱 区也就 是 生态环境 脆 弱的地 区, 也称 生态 交错 区 (c t n ) 是指两 种 不 同类 型 生态系 统交 界过渡 区 域 本 文具 体介绍 了呼伦 贝 尔生态 Eooe,
脆 弱 区实现 美丽 与 发展双 赢 应采 取 的基本 原 则, 同时 提 出 了对 策措 施 。 [ 关键词 ] 生态脆 弱区 原 则 措施 中 图分类号 :8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9 9 4 (0 0 2—2 2 O 10— 1X 2 1)2 0 7一 1
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内蒙古和谐社会的前提、问题与对策
水土流 失的重点地 区是大兴安 岭东南 坡丘陵区、 燕山北
设是“ 内蒙古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线, 确保北京和
‘ 三北 ’ 地区免受风沙侵袭的安全线, 根治黄河断流和松辽流
麓低山丘陵区、 阴山山脉以南中低山区和黄土区, 东部以库 伦旗、 喀喇沁旗、 敖汉旋为最, 西部以清水河县、 准格尔旗、 东
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所作的报告中, 明确地把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 出来;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
・
更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人们的社
会生活就无从谈起 , 会关 系的和谐无从保障, 社 所谓“ 皮之不
阶段是进入工 业社会 以来 , 由于工 业化 和市场化 的 极度 膨 胀 , 学技术的发展 , 科 生产力水平的极 大提高 , 人类 向 自然开
是构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 而且是构 建和谐社会 的前提 。这
一
前提可以从理论上划 分为逻辑 前提 和实践前提 。所谓逻
战, 虽然获得了物质财富, 但也造成了生态的严重恶化, 人类
谐社会的逻辑前提和实践前提, 二者一致是一种理想状态, 而二者冲突则是内蒙古构建和谐社会
所面临的现实。 因此, 内蒙古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研究 内蒙古人与 自然关 系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
寻求 切实可 行 的对策。
【 键 词】 人与自然 构建 和谐社会 关
二
、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毛 乌 素沙 地 、 善达 克 沙地 、 尔沁 沙地 为 主构成 的沙地 浑 科
面积 10 .6 18 1 万公顷, 其中固定沙地、 半流动沙地、 流动沙地 分别占5 .8 2 .1 1.1 7 7 %、83 %、39 %。巴丹吉林沙漠、 腾格里
【doc】基于人地关系的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人地关系的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研究第2l卷第11期2007年11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V01.21No:llNov.20o7文章编号:1003—7578(2007)11—080—05基于人地关系的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研究吕君,刘丽梅(内蒙古财经学院旅游管理系,呼和浩特010051)提要:经过分析可知,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系统结构现状是,一方面人口的基本需要不能满足,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严重退化,基本生存条件进一步失去保障,人与地(草原)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人地面临多种的恶性循环.所以,必须改弦更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调整经济结构,减轻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寻求对外开放多元的发展模式.并以生态旅游为例论述了产业生态化对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对它的经典解释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在经典解释中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同义语;人地关系的非经典解释认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即在非经典解释中的地理环境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人地关系的非经典解释把人类活动的产物一社会,经济,文化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研究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与广义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把生物生产与发育和环境关系的类推.1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系统结构按人地关系的非经典解释,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系统划分为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广义的)两个子系统(图1).地理环境子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组成部分,其可视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总环境.自然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客观物质体系,它是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物质发展的产物,人类活动也参与了这一发展的过程.从它对人类社会及其活动影响的因子来看,既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又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和功能耦合(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包含于其中).人文环境可认为是人类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条件总和,包括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及其资源形式.人类活动子系统是以其状态变化的延续性为特征的过程系统,主要由人口再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生产一流通一消费),社会文化活动和生态活动所组成.2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系统结构剖析2.1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系统结构现状诊断草原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总面积约为4亿hm,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左右….在内蒙古高原北部草原牧区,经济结构单一,草原放牧畜牧业是主要产业,天然草原及其中的沙地不适于大规模的农耕,所以草原区的种植业以及其他产业均十分薄弱,仅在旗府驻地城镇形成规模很小的工商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牧区改革开放政策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使牲畜头数一直保持增长趋收稿日期:2006—9—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CJY033)和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011)资助.作者简介:吕君(1972一),男,内蒙古赤峰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发展与管理,旅游影响研究.Email:******************第11期吕君等基于人地关系的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研究?81.势,但仍然是以全年放牧为主的粗放经营,草原保育和饲草料人_T-种植的进展不:快,冬季补饲不足.增畜的压力使草原退!化不断加剧和扩展,并引发多种自然灾害i的暴发.目前,草原的全面退化已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对周围地区的i环境也造成了不利影响,沙尘暴的危害就是突出的表现,草原牧区作为我国北方生i态安全的屏障资源正在削弱.牧区西部的荒漠草原退化更为严重,牧民生产生活i面临巨大困难.牧区以南的农牧交错区,沿阴山山地一线,以草原开发为依托,形成了农耕与牧养两种生产方式并存的地区.是在历图1基于人地关系非经典解释的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系统结构Fig.1Theclassicexplanationofhuman——land relationshipsystemofInnerMongoliagrassland史上两种文明长期相互交融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一经济地理区域,具有其自身的自然一人文景观特点,反映了北方各民族经济文化融合的进程.由于时代的限制,这里的经济结构只限于分隔经营的农业耕作生产和放牧畜养生产,历史上不可能形成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深度结合的产业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牧交错区的经济发展,是以满负荷和超负荷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生产的.是以损坏生态环境,突破水,土,生物资源的循环再生机制为代价所取得的眼前利益,是不可持续的发展.目前所出现的:土地肥力消耗殆尽,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加剧,滩川地盐碱化,草地普遍退化,沙尘天气与沙尘暴的频发,虫鼠病害的流行等都是超限度开发利用草原所造成的后果.可见,农牧交错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走了一条当前致富,饮鸩止渴,资源锐减,环境恶化,灾害频发,居民贫困化的路子.此外,内蒙古虽然总人口数量不庞大,但由于土地的承载力低,吸纳能力有限,所以在人口还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而且个别地区人口增长依然较快,人口规模对资源环境继续施加巨大的压力.人口素质不高,劳动力专业技能不强,人口素质将成为草原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障碍.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厂企业实行减员增效,职工下岗等向草原牧区的人员转移,以及对草原特殊资源的毁灭性索取等等,草原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2.2制约内蒙古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制约内蒙古草原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人口不平衡增长及素质不高,经济不健康增长,社会不平衡发展,土地,能源和环境资源的低效利用,生态破坏与环境恶化等,其逻辑关系(图2).PRED的)中突在内蒙古草原地区的突出表现,一方面人口的基本需要不能满足,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严重退化,基本生存条件进一步失去保障,人与地(草原)处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人地面临多种的恶性循环,比如"环境恶劣一贫困一过度开发资源一环境退化一进一步贫困","贫困一医疗条件差,社会保险不完善一死_lj电,能源年¨H,境资源的低妓利川图2制约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图示Fig.2Logicpictureofrestrict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 relationshipofhuman—landoftheInnerMongoliagrassland亡率高一未来无保障一高出生率一人口失控一进一步贫困","贫困一投资环境不利一外来投资少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投资环境更不利一进一步贫困","贫困一人口素质低一劳动生产率低一产值低一财政收入低一教育设施落后一人口素质低一进一步贫困","贫困一低投入一人均资本少一劳动生产率低一人均产值低一人均收入少一储蓄少~内部投入低一进一步贫困".可见,贫困问题涉及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因此,消除贫困是一种极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单一的措施都难奏效.要从根本上摆脱贫82?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l卷困陷阱,打破恶性循环,必须进行生态,经济,社会重建,协调人地关系.3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3.1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思考当前,内蒙古草原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自觉解决发展中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的问题,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即研究草原区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程度,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指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图3).所以,必须改弦更张,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契机,调整经济结构,减轻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寻求对外开放多元的发展模式.在内蒙古草原可持续性发展中,经济开发,社会文化开发,生态开发是人地关系作用的主要表现.经济开发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经济开发形式和战略,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以及政府实行的区域政策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开发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开发的结构均衡.社会柬化开发主要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创新,增强社会调控结构的转换能力.社会调控结构主要由人类的价值观念,人类社会的制度和社会的组织管理方式组成(其中价值观念是规范人类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其中涉及人地关系的制度,是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主要包括资源的产权结构和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的法规及其保障手段;组织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的组织管理方式,开发利用自然系统的组织管理方式,人类社会对消费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控方式),调控结构不仅直接决定人地关系的基本过程,也通过对技术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间接影响人地关系的发展,而合理的调控结构的建立,又有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创新.生态开发是一种广义的生态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与合理解决生态问题有关的,与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生态化有关的人类活动的所有种类和形式.人们保护和改变周围自然环境的物质活动,生产生态化活动以及与形成生态意识有关的精神活动都可纳入生态活动的范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活动与经济活动应是并行不悖的,科学的途径就是建立集约化的,合理的建立人地关系系统,注重各种类型资源的节约,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在产业生态化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地区的发展主要是对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生态生产和社会文化生产的协调,使其形成正向相互作用.通过四种生产的协同进化,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增长为条件,以改变人类生活质量和满足人类全面发展需求为目的,使草原人地关系系统协调良性发展.人口生产的正向作用主要是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物质生产的正向作用主要是采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方式,即以高效低耗,少污染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取代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文化生产的正向作用主要是通过价值观念,制度安排,组织管理方式和科技创新以及教育发展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能力,建立适度消费和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生产的正向作用是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拓展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3.2产业生态化是内蒙古草原地区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草原退化是不合理的管理与超限度利用在脆弱的生态地理条件下所造成的逆行生态演替,从而导致植被生产力衰退,生物组成更替,土壤退化,水文循环系统改变,近地表小气候环境恶化的演替过程J.因此,内蒙古草原地区的人地关系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结构脆弱,功能低下.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干预大大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经济平衡.使草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经济系统陷于困境,系统抗灾能力降低.在缺乏有效生态经济管理的情况下,生第】】期吕君等基于人地关系的内蒙古草原可持续发展研究.83.态效益的外部性将不可避免地使草原生态系统矛盾更加尖锐化,系统运行陷入双轨恶性循环,并最终阻碍牧业经济持续发展』.因此,草原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靠政府行为,市场机制,牧民和社会力量进行草原保育,人畜转移,结构调整,改善经营是势在必行的出路.要切实地解决好退牧还草,防沙治沙,围封转移,休牧轮牧,种草饲养,北繁南育等生态产业建设项目多方投资的优化管理办法.还要把生态建设和改善经济环境结合起来,使牧区从半封闭的单一经济结构中逐步走向产业化的大市场,比如说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便不失为一种优化选择.下面仅以生态旅游发展在草原人地关系系统中的作用为例,进行说明.生态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传统旅游业基础上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从一开始,人们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J,目前对其的精确含义还缺乏一致的见解.但是,这些定义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点,能够反映出一些要义.其要义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①它以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作为活动基础,但也包括与之相联系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影响;②它以不导致生环境恶化作为活动的原则;(它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烈需求为目的;(它以通过开展旅游活动,使当地居民在经济上受益为结果;⑤保障生态旅游经营机构的生存能力.生态旅游活动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四大功能,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正是生态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具备以下作用与功效:不损坏资源,提供参与性和启迪性体验,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对资源价值的认识,建立资源意识,促进各方面的道德责任感与行为规范,提供对资源,社区和产业的长期益处,环境问题的调整策略;维护自然群落,减少环境污染,保证物质能量的循环等.其核心是强调保护,强调自然,强调社区参与,从而使内蒙古草原人地关系走向和谐,人地关系结构合理化,有序化.内蒙古草原地区面临多方困境,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社会问题显现,如果单纯保护,势必对当地发展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也很难真正解决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和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平衡经济利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有限度发展和强化保护前提下,不仅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有效地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r衡乍态化乍—叫————7巫蚕5I躲态旅游段腱Iijt他人类活动\.:f人【J娥质敦l传统文化挖掘ll【族俗I史遗迹考??.1l:刖度观念巫新I箭I人培养l93,9.济持续垃腱1.态化』维护物质循叫l侏iiI:热鲭t'衡I减少环境}_染l侏护景观形态l维护群落结构l维持水分循叫,I图4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作用Fig.4Thefunctionofecotourismdevelopmentinhuman—landsystem及文化生态系统,是实现草原地区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良好途径,其对草原系统的作用可以通过图4展示.参考文献[1]蔡运龙.人地关系研究范畴[J].人文地理,1998,13(2):7—13.[2]吕拉昌.人地关系操作范式探讨[J].人文地理,1998,13(2):14—17.[3]杨青山,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5):532—537.[4]刘黎明,赵英伟,谢花林.我国草地退化的区域特征及其可持续利用管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4):46—50[5]由亚男.发菜贸易对内蒙古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政策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0,23(3):279—283.[6]刘钟龄,王炜,郝敦元,等.内蒙古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机理的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1):84—91.[7]张殿发,张祥华.中国北方牧区草原牧业生态经济学透视[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1):37—42.[8]吕君,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3):110—114.[9]DavidWeaver.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7—22.[10]DavidA.Fennel1.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1:20—29.84?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1卷TheStudyonInnerMongolia.GraasslandSustanableDevelopmentBasedonHuman—landRelationship.LVJun,LIULi—Mei(DepartmentTourismEcon0myofInnerMongoliaFinanceandEconomyCollege,Huhhot0 10051,China)AbstractI'hestatus0fhuman—landrelationshipsysteminInnerMongoliagrasslandisthatononehandthebasicneed0fp0pulati0ncantbemeet,ontheotherhandnaturalenvironmentdeterioratesseriously,t hebasicexist—encec0nditi0nbel0wthesafeleve1.Thehumanandlandareintheintensecontradiction.Unde rthedirectionof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theeconomystructureshouldbeadjustedinordertoreleaset hepressureonre—s0uI℃esandenvironment:Theecotourismwastakenanexampletostateindustryecologywhichhas thepositivefunctionstoInnerMongoliahuman—landrelationship.Keywords:InnerMongoliagrasslandperson—groundrelationshipsystemkeeping—ondevelopmenteco—tourismscientificdevelopmentconcept。
加快呼伦贝尔市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快呼伦贝尔市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对策措施作者:孙恒波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04期呼伦贝尔市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除主体少数民族蒙古族以外,内蒙古仅有的四个人口较少民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及俄罗斯族聚居在呼伦贝尔。
建国62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2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但从目前来看,这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比较困难,民族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比较复杂。
特别是同当地的兄弟民族相比,仍处在较贫困状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不断增大。
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使其与其他民族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是一个需要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呼伦贝尔市人口较少民族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一)呼伦贝尔人口较少民族的基本情况呼伦贝尔市四个人口较少民族分布在全市的9个旗市、38个乡(镇、苏木)、131个村。
2011年总人口为115047人。
其中,鄂温克族30387人,鄂伦春族4932人,俄罗斯族4932人,达斡尔族75544人。
建国以来,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与各兄弟民族携手并肩为祖国的繁荣和振兴作出重大的贡献,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鄂温克族自建国62年来,逐渐由季节性猎狩转向农业、牧业和多种经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2年来的开发建设,鄂温克旗已成为集工业、畜牧业等多业并举的经济强旗。
鄂伦春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鄂伦春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跨越。
1958年底,自治旗境内的鄂伦春猎民全部实现定居,结束了游猎生活,实现了第二次跨越。
1996年以来,在全旗范围内实施禁猎,彻底转变了鄂伦春族传统单一的生活方式,开始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达斡尔族自建国62年来,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一步解放。
改革开放以来,达斡尔族注重农业投入和农田基本建设,播种面积扩大,耕作技术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实现了由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生产、市场经济过度,由较为单一的种植业向多业发展。
《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市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促进民族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二、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现状呼伦贝尔市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多元化的民族结构,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在这种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在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民族间的互动和融合不断加深,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文化差异与融合难题由于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导致在社区治理中存在文化冲突和融合难题。
部分少数民族在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语言沟通、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障碍。
(二)社区治理资源分配不均在社区治理中,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社区治理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能。
(三)社区参与度不高部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主人翁意识。
这导致社区治理决策难以充分反映民意,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四、对策建议(一)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应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同时,应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
(二)优化资源分配机制为解决社区治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应建立科学的资源分配机制,确保各地区社区治理资源的均衡投入。
同时,应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治理的硬件水平。
(三)提高居民参与度为提高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应加强民主教育,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参与渠道和平台,让居民能够方便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此外,还应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的培训和激励,提高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五、实施路径与措施(一)建立跨民族工作团队为推动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实施,应建立由不同民族成员组成的跨民族工作团队。
呼伦贝尔市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权益博弈及和谐关系构建
呼伦贝尔市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权益博弈及和谐关系构建一、导论在当前国内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选择外移居住和工作。
呼伦贝尔市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经济并不发达,吸引了大量移民到该地区,这也导致了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权益博弈问题的出现。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保障移民和当地居民的利益之间建立一定的平衡,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推进两个群体之间的沟通和认知,用和谐的方式构筑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历史与现状1. 呼伦贝尔市的移民状况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的推行,呼伦贝尔市成为一个吸引外来人口的区域。
在两个聚居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鄂温克族和蒙古族,以及汉族人群之间,呼伦贝尔地区成为了聚集了超过50多万人口的新市镇群。
(1500字)2. 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权益博弈现状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资源占有和劳动力市场上。
资源占有越多,当地的生计条件就越困难。
移民故意压低价格,使本地人的生计得不到保障。
(1500字)三、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构建1. 发展新产业以呼伦贝尔市的绿色生态农业为例,为当地人创造就业机会,并淡化和移民之间的矛盾。
(1500字)2. 推动教育交流以推动学生相互访问为基础,推动双方的相互了解。
促进双方的相互融合。
(1500字)3. 政策保护加强政策保护,防止外来人员恶意蚕食当地福利,提高当地居民的生计水平,创建一个互相平等有序的生活空间。
(1500字)四、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协调1. 给予市民公民身份加入屠呦呦国家治未病中心对其中的移民和当地居民都有很大的帮助。
屠呦呦国家治未病中心是一所得到传染病学会五级感控中心认证的新型治疗机构。
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屠呦呦国家治未病中心提供了医疗和生活辅助。
(1500字)2. 给予当地居民选拔机会通过选拔选手的方式来挑选优秀人才,这样可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
当地人的竞争力会大大提高。
(1500字)3. 制定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制定一个适合当地市场环境的收入分配政策,使两个群体之间的差距缩小,促进双方的和谐。
《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市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社区治理中,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融、社会融合和经济发展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通过对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推动该地区社区治理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呼伦贝尔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现状(一)民族分布与社区结构呼伦贝尔市地处我国边疆地区,多民族聚居,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社区结构多元,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二)治理成效与存在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呼伦贝尔市在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民族间的关系总体和谐。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民族间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三、治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一)文化差异与沟通障碍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导致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互动。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呼伦贝尔市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各民族在资源分配、就业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引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治理机制不完善当前,呼伦贝尔市的社区治理机制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例如,决策过程中缺乏各民族代表的参与,导致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受到质疑;治理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地区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等。
四、对策与建议(一)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了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建议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民族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以增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同时,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推动经济发展与共享针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建议政府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2024年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范文
《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及植被响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呼伦贝尔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煤矿区的开发利用对地下水-湖泊系统及植被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不仅与地质、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还受到人为活动尤其是煤矿开采活动的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呼伦贝尔草原煤矿区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对植被的响应机制,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呼伦贝尔草原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势平坦开阔,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矿区的人为活动日益频繁,对地下水-湖泊系统及植被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
该区域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复杂。
三、地下水-湖泊系统演变分析1. 地质与气候因素: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受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共同影响。
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活动导致地下水位波动,加之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量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地下水和湖泊的水位、水质及流动路径。
2. 煤矿开采影响:煤矿开采活动改变了地下岩层的结构,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下水流场的改变。
此外,矿坑排水和矿区废水排放也对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3. 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历史水文地质资料和现场调查,发现地下水-湖泊系统的演变经历了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湖泊面积缩减等过程。
其中,煤矿开采活动加剧了这一演变过程。
四、植被响应研究1. 植被变化: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湖泊面积的缩减,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原本以草原植被为主的区域逐渐被荒漠化植被所取代,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2. 影响机制:地下水位的变化影响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进而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分布。
此外,湖泊面积的缩减也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进一步影响了植被的演替和分布。
五、应对措施与建议1. 加强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地下水-湖泊系统监测体系,定期评估煤矿开采活动对地下水-湖泊系统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三个核心概念,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地理学、社会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重要性。
人地关系作为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一直是地理学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地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人地关系系统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则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阐述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研究意义,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
通过引入人地关系系统的概念,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人地关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以及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详细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征、类型和演化过程,揭示不同地域系统中人地关系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地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自人类诞生之初,便开始了与地理环境的相互适应和改造。
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随着农业革命的兴起,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进入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干预能力大大增强。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对立和冲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然而,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人地关系开始逐渐走向和谐共生。
人类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呼政发[2010]6号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正文:----------------------------------------------------------------------------------------------------------------------------------------------------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呼政发〔2010〕6号2010年1月18日)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驻呼伦贝尔市有关单位:为全面贯彻国家保增长保发展的决策部署,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我市工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国家钢铁、有色、汽车、装备制造、石化、轻工、纺织、电子信息和物流九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产业振兴目标和重点(一)钢铁工业依托我市与俄、蒙边境区域铁矿资源条件,加快合作利用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蒙古国乌兰矿与我市铁矿资源整合开发步伐,推进钢铁粗加工及下游冶炼产业发展。
到2015年,铁矿粉冶炼球团达到450万吨。
(二)有色金属工业不断提高加工深度和产业集中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转化增值。
力争到2011年,将我市有色金属冶炼能力提升到50万吨,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比重力争达到70%以上,建设成为全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
按照规模开采、集中冶炼、分类加工、集约经营的要求,合理整合矿产资源,促进资源向冶炼企业集中。
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改造现有企业装备,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节能降耗。
以冶炼和延伸加工为重点,积极推进我市有色金属延伸加工园区建设。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新建铜锌冶炼项目单系列能力在10万吨/年以上,新建铅冶炼项目单系列能力在5万吨/年以上,新建铜铅锌矿山最低生产建设规模不得低于单体矿3万吨/年(100吨/日)。
基于LUCC的内蒙古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模式初探
9l ・
维普资讯
提 出著 名 的“ 宙 l 宇 5 . 船经 济 理论 ” 指 出经 济 发展 r , } 】
进 步 和生产力 提高 , 人类对 自然 界 的作用 增强 , 同时 又过分 强 调 人 类 能 动 作 用 的 思 想 , 人 定 胜 天 ” “ 和 “ 类 中心 论 ” 人 占主 导 地 位 。人 类 中心 论 是 一 种 以人为宇 宙 中心的 观点 , 实质 是 一 切 以人 为 中心 其 或 一切 以人的 利益 出发 。这 种 思想最 初 与神学 世界 观 相联 系 , 为上帝创 造 了人和 世界 万物 , 认 并给予 了
开垦草原 、 土地沙漠化 、 草原退化 等土地利 用/ 覆盖变化 ( U C 过程极 其严峻 , LC ) 应该尽快 建立和 完善 土地利 用/ 覆
盖 变化 动 态监 测 体 系 、 源 与 环境 法律 体 系 、 资 土地 利 用 可持 续 管 理 体 系和 退 化 土 地 生 态 重 建 工 程 体 系 , 实施 基 于 可
之 一
[ 者 简 介 ] 巴雅 尔( 9 8) 男 , 古 族 , 蒙 古 库 伦 旗 人 , 蒙 古 师 范 大 学地 理 科 学 学 院 副 教 授 , 学博 士 ; 登 高 娃 作 16 一 , 蒙 内 内 理 敖 ( 99 ) 女 , 古 族 , 蒙 古 乌拉 特 前 旗 人 , 蒙 古 师 范 大 学地 理 科 学 学 院 讲 师 16 一 , 蒙 内 内
征服 自然 的人 地 观 , 而 走 向科 技 万 能 论 的极 端 。 进 由于 片面 地 按 照 人类 的 主 观 意 志 或 需 求 去 改 造 自 然 , 往违背 客观规 律 , 往 酿成环 境恶 化 和资源 枯竭 。 近代地 理学在 人地 关 系 的认 识 上 产 生 了 “ 地理
人地关系(1)
第二章人地关系[教学目的]认识和了解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的观点与思想流派及有关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过程;理解人地系统中“人”与“地”的含义和属性及人地关系矛盾;认识和了解人地适应的历史演变过程;理解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1.人地关系2.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及中心课题3.主要人地关系理论的核心思想4.人地关系协调的依据与原则5.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一、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线,其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
人类生存离不开地理环境,在这一点上,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没有多大差别,仅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如洞居、采集、狩猎、种植、饲养、兽驮、舟行等,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都是利用或适应一定的地理环境。
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对地理环境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也不断加深。
如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古代社会仅在沿海有渔盐之利,丰富多样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广阔的海洋更是交通的阻碍,现代海洋则日益成为人类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重要生存空间,是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但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是一般的人与水、人与空气、人与山河湖海、人与动植物和矿物等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关系的不仅有地理学,还有许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环境科学,甚至哲学、历史、经济等学科。
而作为地理学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所谓“人”,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在地球表面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的人;所谓“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理环境,包括在人的作用下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其调控策略。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首先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发展背景进行概述,进而分析其在当前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将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包括其理论框架、核心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的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和实施路径。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调控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和谐发展,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研究及调控深深根植于一系列的理论基础之上,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系统论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整体性和动态性,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演化规律,为制定有效的调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还借鉴了地理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地理学提供了对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的深入认识,环境学则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反馈,而社会学则强调人类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对地域系统的影响。
这些学科的融合和交叉,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工具。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
它强调人类活动应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草原城镇人地关系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草原城镇人地关系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作者:马昕宇荣丽华邢建勋来源:《小城镇建设》2019年第04期摘要:草原城镇根植于内蒙古草原腹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重要战略地位,人地系统呈现出不同属性特征和发展规律。
文章将草原城镇人地关系演化过程分为游牧时期、半游牧时期、定居定牧初期和定居定牧成熟期四个主要阶段,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为例,分别描述每阶段人地关系历史背景及主要特征。
从空间结构、要素流动、效益平衡三个维度对草原城镇人地关系演化规律进行探索,总结其内在发展规律;从自然本底、意识形态、生产力进步、政府决策、经济发展、区际背景、规划政策等方面进行阐述,找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解析人地关系矛盾成因。
引导草原城镇人地系统和谐,探索拓宽优化格局、坚守生态保护、提升产业外延、实现人地平衡、维护和谐发展,建设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路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演化规律;草原城镇;新宝拉格镇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4.003 中图分类号:TU981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4-0011-09 文献标识码:AThe Evolution of Man-land Re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Prairie Cities:Taking Xinbaolage Town in Xilingol League,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MA Xinyu, RONG Lihua, XING Jianxun[Abstract] Prairie cities which rooted in Inner Mongolia have strong regional features and strategic importance following with particular attribut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rules of man-land relations. This article takes Xinbaolage Town in Xianghuang Qi as an example for dividing evolution process of Man-land relations into four main phases with Nomadic Harmonious Period,Semi-nomadic, Semi-settled Transforming Period, Settlement Period and Industrialized Conflicts Period. Meanwhile,it describes each period’s hist orical backgrounds and main characters of man-land relation distinctly. Analysis for Prairie Cities’ man-land relation evolution process of three perspectives with spatial structure, elements flowing and profits balance, then figure out internal development patterns. On the other hand, analysis seven aspects of natural background,productivity growth, government policy, regional backdrop .etc to find out features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also guide the harmony of the human-land system in prairie towns for Prairie Cities’ man-land system from five aspects of extending and pptimizing structures, persist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romoting industrial extension, realizing man-land balance, maintain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o find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y to ensure equal stress on both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n prairie towns.[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n-land evolution; evolutionary law; prairie town; Xinbaolage Town引言人地關系是人与地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作用形成的动态结构,时间与空间变化是人地关系重点,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内涵是不同的[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伦贝尔市人地关系演化及其优化调控逝去年华(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本文以人地系统之间矛盾的产生、变化、发展以及追求协调的历史过程为线索,将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划分为混沌阶段、原始协调阶段、改造索取阶段、改造征服阶段和和谐共生五个阶段。
从人地系统演化的过程,可知人地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呼伦贝尔市的实际情况,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以优化人地关系:①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②发展现代服务业③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呼伦贝尔。
关键字:呼伦贝尔人地关系演化人地关系调控优化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优化。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环境是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物质基础,人类活动要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人类文明也在深刻改变这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承载着人类活动。
以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核心的人地关系研究是地理学的传统领域[2]。
吴传钧先生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要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变、整体效应、协同互补等方面去认识和寻求全球的、全国的或区域的人地关系系统的整体优化、综合平衡及有效调控的机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3]。
1.人地关系演化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方式和手段不同,因而人地关系的表现特征就不同(见表1)。
依据人地想系统演化的不同影响因素,本文将人地关系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混沌阶段、原始协调阶段、改造索取阶段、改造征服阶段和和谐共生五个阶段。
表1 呼伦贝尔人地关系演化时空特征Table 1 the hulunbuir person relation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and space人地关系阶段混沌阶段原始协调阶段改造索取阶段改造征服阶段协调共生阶段人类文明史前文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时间尺度50万年以前50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000年-建国建国-80年代80年代-至今空间尺度个人/群体部落部落/地区地区/国家国家/全球人地关系思想混沌自然控制论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可持续发展环境响应人从属于环境人依赖于环境环境缓慢退化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修复、协调1.1混沌阶段人类诞生之初,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且人口数量较少、使用简单的工具,这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小,一单一的个体或群体存在。
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无能为力,处于一种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状态。
这时人地系统尚未形成,人类还没有完全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两者混为一体,人类从属于环境,人类只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和动物都是直接的消费者,这一阶段称为人地系统演化的混沌阶段。
1.2原始协调阶段在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随着工具的改进和火的使用,人类进入采猎文明,而且人类在原始采集渔猎的基础上,产生了畜牧业和原始农业。
在距今二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以部落的形式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有了较大的保障,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人类终于从环境系统中彻底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于环境完全独立的主体,人类依赖环境。
尽管当时人类利用环境的深度有所增加,但任没有超多自然系统的生态阀值。
人类实践活动的工具也几乎是直接从自然中获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影响较小。
这时人类和自然环境是一种原始协调的关系。
但此时处于人地系统演化的低级阶段,这种协调亦是一种低层次的协调。
1.3改造索取阶段从夏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开始,一直到建国前的4000多年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类从对环境的直接消费者,变为对环境的改造索取者。
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人口和土地的数量成为了人地关系系统的主要内涵。
这一阶段也是呼伦贝尔人地系统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
根据已了解的呼伦贝尔历史环境状况,这一阶段的的人地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的时期:①匈奴、鲜卑等民族游牧时期,公元前209年,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成为其左贤王庭辖地。
公元一世纪,活动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今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湖一带安家落户,由传统的狩猎业转向游牧业。
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民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
并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②金、蒙古战乱时期,这一时期,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战乱频繁,且金朝为防止蒙古人叛乱,实行一年一度的“减丁”政策,是人口减少,人民多以游牧为主。
后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兴起。
12世纪,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
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撒尔,其余部分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
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
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
③清朝民国戍边屯垦时期。
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
这时人口增加,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索取以获得发展,呼伦贝尔草原养育了它的人民,环境开始缓慢退化,这一阶段即为改造索取阶段。
1.4改造征服阶段大约距今300多年, 人类进入工业经济时代, 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人类的视野有了空前的扩展。
但呼伦贝的工业化,应该说得益于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迅猛发展。
建国之初,呼伦贝尔工业经济落后,仅有一些照明用电、民用采煤、木材采伐、粮米加工、皮毛制作和修配式的铁匠炉及木匠铺等小生产场所和小手工作坊。
随着新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呼伦贝尔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957年,呼伦贝尔以2.74亿元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内蒙古自治区1/3的份额。
其中,森林工业总产值达1.8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6.8%,成为当时的主导产业。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又在呼伦贝尔相继开发建设了煤炭、电力、建材和农垦等大型企业。
这一时期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能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 作为财富的象征,并对其进行掠夺式开发。
党和政府在牧区实行以牧为主,禁止开荒,保护牧场的政策。
但在执行上曾发生了偏差。
尤其是1958-1962年和1966-1973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方针,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两次掀起开垦的浪潮,严重破坏了草场资源。
在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下,地区经济取得增长的同时,呼伦贝尔的环境状况也开始日益恶化:草地退化、黑土流失已经大气污染、工业三废已经生活垃圾的排放量都越来越大。
人地关系性质有了新的进展,这一时期崇尚人类中心论,人类从改造索取者变成征服破坏者。
用现代化机器武装起来的人类对环境进行了强烈的干预, 这种干预就是征服自然的过程、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
这一阶段就是人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改造征服阶段。
1.5协调共生阶段工业化中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地系统中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表现的淋漓尽致,结果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去控制、调节、延缓正在恶化的环境问题。
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呼伦贝尔林业生产特别是森林采伐受到限制。
呼伦贝尔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严禁开垦草原,防止土地沙漠化;严格控制草场载畜量,防止草原退化;营造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
红花尔基和海拉尔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沙地樟子松是我国唯一天然生长的沙地樟子松林。
呼伦贝尔矿产资源丰富,在开发矿产的同时,更注重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其中华能呼伦贝尔能源公司、神华集团、鲁能集团等能源企业都积极发展节能减排,华能伊敏煤电公司实行清洁化生产和煤灰回填,恢复地表植被。
在呼伦贝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进行中,人地关系矛盾得到改善。
2012年呼伦贝尔退耕300万亩,退牧3313万亩。
投入6.9亿元,治理沙地452万亩,草原沙化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造林577.4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8170万立方米,达到11.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1.3%,提高2个百分点。
2012年7月9日,呼伦贝尔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4]。
在这一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从原先人类对环境的无节制索取、征服破坏关系转变成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共生关系,人地系统演化进入了协调共生阶段。
2.人地关系优化调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等问题日益引起人类的重视,人地关系的调控成为人类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方向。
陈传康、牛文元等学者提出了人地关系优化的概念[5]。
人地关系优化的目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是针对不同地域上不同结构与矛盾的人地关系,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不协调因素进行调控,以寻求系统的最优化过程。
呼伦贝尔人地关系的优化,首先应辩证地认识“人”与“地”两个子系统的关系,防止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因素而走向“人定胜天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极端。
其次,树立以介入和制约为主要原则的生态环境伦理观,明确资源、环境、空间的有限性以及当代与后代人的责任与义务。
第三,重视新能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推动呼伦贝尔的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结合呼伦贝尔的实际情况,沿海地区应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对人地关系进行优化。
2.1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要加快呼伦贝尔中心城区建设。
实施“东扩西优、南联北延”发展战略,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推进“一城三区一镇”一体化发展,率先将海拉尔打造成在蒙东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中心城市。
打造新型城市综合体和产业集成地产。
抓好海拉尔老城区绿化、和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建设伊敏河景观带、东山城市功能区、西山生态景观区和城北海拉尔河湿地等项目的建设,打造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中心城区。
其次,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满洲里、牙克石、扎兰屯等区域中心城市要突出地域特色,科学规划,提升城市品位。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人居环境。
推动森工、农垦和地方林业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加快重点镇建设。
规划先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