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
赏析辛弃疾的爱国词作品1. 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词人,有着"词中之龙"的美誉。
他生于一个军事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军事家风格,对国家充满了热爱之情。
辛弃疾的词作品以其悲壮、豪放而被称为"豪放派"。
2. 辛弃疾的爱国主题辛弃疾的词作品几乎都能体现出他对祖国的亲情和忧虑。
在这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北方敌人入侵以及南宋政权腐败的忧虑与愤怒,并向读者呼吁团结起来共同保卫祖国。
2.1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描述了一个夜晚寂静无声的舞会场景,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命运不安定的忧虑之情。
通过描述妆台边上一片孤灯如豆,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于战乱时代下人们的痛苦感受,同时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团结抵抗外敌。
2.2 《鹧鸪天·楼阁春寒》这首词中,辛弃疾以浓厚的哀怨之情叙述了北方沦陷地区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
他将作者自己深情苦苦思念大宋江山的心情融入其中,揭示了他对祖国境况不佳而引发的焦虑和无奈。
3. 辛弃疾的爱国精神辛弃疾在他的爱国词作品中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以凄凉满怀激情与对于时局的关切相结合,表达了对土地、家乡、人民以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长远赤诚不渝的真挚感情。
结论辛弃疾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词人,在其爱国词作品中通过细腻感人的描写和深沉激昂的话语,表达了对祖国命运和社稷安危深深关切之情。
其作品不仅传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忧虑和愤怒,同时也启迪了人们珍惜和平、爱护祖国的情操。
辛弃疾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爱国精神遗产。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一篇: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马革裹尸当自誓,男儿到死心如铁——略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的英姿崛起于南宋词坛的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这位创辟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在他的《稼轩长短句》中,处处强烈地表露着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①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壮志难酬的悲慨。
辛弃疾在其著名的政论《九议》中说到:“论天下之事者主乎气”。
“气”就是一种精神,就是慷慨英壮的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他的词作所表现的“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的“稼轩风”②,正是“临卒大呼杀贼数声而止③”的英雄气在艺术上的体现。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一生是面对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年代,“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梦寐以求抗御外侮、恢复统一的一生。
在他出生前十三年,北宋王朝已沦亡在金奴隶主贵族的铁蹄之下;他出世的第二年,南宋王朝与金国订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
“和议”划定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宋金疆界,岁贡金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宋高宗赵构乞和媚敌竟至于奉表哀告:“既蒙恩造,许备藩国,世世子孙,谨守臣节”……这是一个充满血泪和耻辱的时代。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辛弃疾很早就有起兵抗金的抱负。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又一次大举南犯。
河北山东的广大人民从后方聚兵痛击侵扰者,牵制着金军的南下。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乘时自奋”,组织了二千人马投入耿京的义军。
不久,耿京被叛徒谋害,辛弃疾怀抱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愿来到南方。
谁知,却从此中断了他沙场杀敌、重见中原父老的机缘。
在南归后四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里备遭打击,屡被贬斥,辛弃疾几乎有一半的时间罢黜闲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最后饮恨而逝。
“硬语盘空谁来听?”辛弃疾将其南归后所积郁在胸的一腔悲愤全部倾注进了《稼轩长短句》中。
英雄的悲歌——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
英雄的悲歌
——试论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字子厚,是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以抒发爱国情怀而闻名于世。
其中,《英雄悲歌》是辛弃疾最著名的爱国词作之一,他以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
此词以英雄的悲歌为题,讲述了英雄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但又被国家的不幸所折磨,让人心痛不已。
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辛弃疾的《英雄悲歌》抒发出了他深厚的爱国之情,他以英雄为代表,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痛恨之情,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的不幸,悲叹着那些英勇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为了国家的荣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得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他用悲痛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英雄们的深深敬仰。
他的作品激发了后世词人爱国之情,被赋予了“爱国词之祖”的称号。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浅淡辛弃疾及其诗词的家国情怀
辛弃疾(1140-1207),宋代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满江红·鹧鸪天》、《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辛弃疾的诗词普遍充满家国情怀,他的诗句用细腻而轻柔的笔法勾勒出缠绵悱恻而婉转而淡然的情怀。
他记叙的词句,一面体现出家国离别悲凉,一面陶冶情操、发扬光大爱国精神,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出一个诗情画意的美丽世界。
例如,《满江红·鹧鸪天》,辛弃疾写道:“家住山深海角,断绝佳丽山河。
心伤西归路,泪滴江南湖。
草色青青柳,云影秋水清。
烟花三月下江南,一片江天春色。
”诗中醉心的叙述令人顿生思乡之情,也让读者体会到辛弃疾对家国之情思念。
又如,《摊破浣溪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辛弃疾写道:“长亭外,古道边,一轮明月照古今。
多少楼台烟雨中,阻挡黄沙穿金甲。
不闻歌声不见舞,陌上人似有远行。
争如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半夜凉。
”这首诗表达了辛弃疾对家乡的思念,也宣示了他的爱国精神。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目录摘要 (2)Abstract (2)一、浅论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3)(一)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在辛词中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 (3)(二)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词思想的主导倾向 (4)(三)表现在他的“整顿乾坤”的急切愿望与关河破碎、宝刀无所用的冷酷现实的矛盾所引起的愤激中 (5)(四)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6)(五)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注和系念 (6)(六)表现在对整顿乾坤的“明主”的渴望上 (7)(七)表现在对南宋君臣偷安宴乐的讽喻和揭露 (8)(八)表现在以词作战斗的武器,揭露朝政黑暗 (8)二、形成爱国情怀的原因 (9)三、结语 (9)参考文献: (10)摘要:辛弃疾的词相比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词不是用笔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能清晰的看到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置身于笔墨中无时无刻给人带来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他用毕其一生的词创作来宣泄自己不能驰骋疆场杀敌报国,收复中原山河的悲愤与失意,因此在他的词中往往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而这些英雄形象因其自身的坎坷遭遇而带有一种深沉的悲慨之心。
而他以爱国情怀为生命理念的精神也不禁让人深深的佩服和敬仰!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词Abstract:Xin qiji word when compared to the other scholar's different lies in his word not with ink to write, but dipped in blood and tears daub and become, today we read the word is always can clearly see a great patriot immersed in the ink in defining and bring the awe-inspiring righteousness and overpowering momentum. He finish his lifelong ci creation to vent to their JiangChang daggers to serve the country cannot gallop, retrieve the grief and indignation and disappointments of zhongyuan sunvo company, so in his words often is in the hoyywood hills hero image, and these hero image for its own bumpy encounter and has a deep sadness in the heart of the soup. And he spoke with patriotism as life concept of spirit also can't help letting people deeply admire and honor him!Key W ords:Xin qiji; Patriotic, word前言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解读辛弃疾的抒发抗争之词
解读辛弃疾的抒发抗争之词辛弃疾,中国宋代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命运的抗争和对于国家悲惨现状的感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将从几首著名的诗歌中解读辛弃疾的抒发抗争之词。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但是他却以“而今迈步归元夜”开头,暗示了一个转折点。
辛弃疾通过写元宵节的喧嚣,寄托了他对于现实境况的不满。
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关注社会矛盾、为国家前程担忧的心声。
在这首诗里,辛弃疾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陷入困境的深切思考,调侃了当时社会的奢华和浮躁。
与此相类似的是辛弃疾的另一首诗作《破阵子·龙沙断虏呈大将军》,这首诗是寄托着辛弃疾对于当时民族危机的忧虑。
在诗中,他以战火纷飞的背景,写了一位将军坚守阵地的场景。
辛弃疾通过歌颂将军的勇敢和智慧,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这首诗深入人心,让读者感受到了将军和那段历史悲壮壮丽的画面。
辛弃疾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抗争之词,例如《西江月·泪尽夜声无响》、《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等等。
这些诗作中,辛弃疾表达了对于自己境遇的抱怨以及对于世道的忧虑。
在这些诗作中,他以悲伤的笔触,传递出他对于民族苦难的痛苦关注和深切鞭挞。
辛弃疾是一个爱国诗人,他的诗歌中既有对于命运不公的抱怨,也有对于国家悲惨现状的感慨。
他一方面关注个人的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另一方面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背景下人们的苦难和痛苦,更能够感受到他们的韧性和坚持。
辛弃疾的诗歌虽然凝练而富有力量,但是其中也能够感受到他对于时代的希冀和对于人生的矛盾思考。
这样的诗人,不仅给我们的文学史留下了瑰丽的篇章,更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一份坚持和勇气。
总之,辛弃疾的诗歌中融入了他对于命运抗争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摘要:《破阵子》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期间所做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豪放词。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首先对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并结合辛弃疾《破阵子》的教学过程对整篇词的爱国忧民情怀进行解析与阅读,来引导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验以及宋词的学习。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忧民情怀《破阵子》一、辛弃疾的爱国忧民情怀之解析1.壮志难酬的英雄悲歌。
“醉里挑灯看剑” 的落魄英雄。
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 此时“醉里” 挑灯“看” “八百里”的豪气和“五十弦” 悲切塞外之声, 烘托出“沙场秋点兵” 的豪迈气概。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烘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胜利。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抒写了作者矢志抗金、收复中原的抱负, 这是作者的理想, 却只能在梦中了却。
梦代替不了现实, 一句浩叹“可怜白发生”, 与失意英雄的形象遥相呼应, 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显出凝重深沉,情绪一落千丈。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化雄壮为悲壮,豪壮中蕴含着深沉的悲慨。
这是一支失意英雄的慷慨悲歌。
2.挑灯看剑、借酒浇愁的壮士悲情。
《破阵子》全词前面九句一气贯注, 酣畅淋漓, 直到结句才转笔换意, 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 给人以悲壮之美。
由于主和派的打压, 他的爱国理想、恢复志向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只有把它付之于醉梦之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谓他一生的追求, 但清醒时却只能导致白发丛生。
词人感到失落和绝望, 于是寄怀于酒, 求得以麻醉来镇痛, 借酒来浇愁。
“可怜白发生” 的沉痛与无奈。
这是悲剧英雄壮志难酬的英雄泪与英雄恨。
词人的壮志未酬而一事无成。
“可怜白发生”,写出了词人复杂的心情,反映了词人不忘杀敌报国、决心恢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壮志;同时也抒发了功业无成、老之将至的惆怅与悲愤。
3.失意英雄的爱国之心与罢贬之苦。
辛弃疾四十多岁就被排挤出官场,在家闲居。
论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
< 学 教 育 2。19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
内 容摘要:南宋 时 期 ,是 我 国历 史 上民 族 矛 盾 异 常 尖锐 和 阶 级 矛盾 十 分 激 烈的 时 期 。南 宋 历 代 帝 王 和 权 臣 , 对 内 加 紧 压 榨 和 剥 削 人 民 ,对 外 却 不 惜 出 卖 国 家 和 民 族 的 利 益 。此 时 ,许 多文 人墨 客 用优 秀的 诗 词佳 作抒 发 抗 敌 报 国 、战 斗 不 息 的 思 想 感 情 ,彰 显 爱 国 主 义 精 神 ,奏 响 时 代 的 最 强 音 。豪 放 派 著 名 词 人 、抗 金英 雄 辛 弃 疾便 是 其 中 突 出 的 代 表 。他 高 昂 、悲壮、雄 浑 的 动 人 词 作 , 充 溢 着 战 斗 精 神 和 爱 国 情 怀 ,至 今 仍 能 给 我 们 以 巨大 的 鼓 舞 和力量。
句 词 意 是 :将 牛 做 成 烤 食 ,犒赏英 勇 杀 敌 的 将 士 ,体现了辛弃疾身 为 统 帅 ,与 部 下 兵 将 融 洽 相 处 ,甘 苦 与 共 。“五 十 弦 ”代指军中的各 种 乐 器 ,军 乐 曲 雄 壮 、嘹 亮 ,在战 场 上 ,号 角 声 宏 亮 、威 武 ,鼓舞着 将 士 们 冲 锋 陷 阵 。“沙 场 秋 点 兵 ”, “秋 ”字用得恰到好处。值 “秋高马 壮 ”时 ,“点 兵 ”出 征 ,预 示了战无 不胜的前景。
文 学 敎 育 __________ 2019.01
去 ,壮志成空。 这 首 词 气 势 磅 礴 ,豪 气 纵 横 ,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
评析辛弃疾的爱国词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
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我体会如下:一、豪迈的英雄气概辛弃疾南归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投降派长期把持南宋朝政。
带着北方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南归的辛弃疾,不与投降派妥协,他的词里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
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中写道:“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辛弃疾想到北方人民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则愁思难眠。
夜半狂歌,悲风惊起,听檐间铁片铮铮作响,宛如千万匹冲锋陷阵的战马疾驰而过,他多想挥戈跃马,杀敌报国。
他的词把我们领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作者创作的思想。
仿佛又让我们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怀着复国返家园的心情,誓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豪杰气质更让我们钦佩。
这一份赤诚之心,英豪气概,令人震撼。
辛弃疾一生之中,报国之志不减,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他是北方人民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兵?鹨馐丁K ?在遭劾落职时所写的词依然不忘自己过去的抗金壮举,时时激励自己的抗敌决心。
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读罢这首词,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挑灯看剑、神色威厉严峻的勇猛武将形象,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感叹,同时,也是对南宋投降势力的强烈指责。
二、爱憎分明,收复失地统一祖国雄心壮志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
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
辛弃疾报国情怀的诗句
辛弃疾报国情怀前言辛弃疾,字幼安,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报国情怀。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本文将通过辛弃疾的诗句,探讨他的报国情怀。
报国初心1.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是辛弃疾《太常引赞》中的诗句,表达了他的报国初心。
辛弃疾出身于一个世家,他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以自己为战士,用铁一般的意志投身于战场,用笔尖擦拭着历史的残迹,努力挽回前朝的颓势。
他身体力行地证明了自己的报国决心。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是辛弃疾《水龙吟》中的诗句,表达了他对那些为国家奉献并不复返的壮士的敬仰和哀思。
他深知,为了国家的利益,壮士们奋勇拼搏,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白云悠悠,几经风雨,千载已过,他们已经长眠于土地之下,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在。
报国忧思3.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这是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诗句,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兴衰的忧思。
他深感国家的兴衰是千古兴亡的重大事件,长江滚滚流,不尽意味着时代的发展不会停止。
他从这种悲剧的历史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训,思考着国家的未来。
4.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是辛弃疾《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诗句,也是他对国家兴衰的忧思。
长江东逝水,代表着时光不停流逝,如同国家的命运一样。
长江水东逝,让辛弃疾感慨万分,他用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和忧虑。
报国担当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这是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自身志向的定义。
在这个诗句中,辛弃疾强调了一个人在富贵和贫贱之间坚定的立场。
他不为富贵所动,也不为贫贱所移,只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报国志向。
6.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是辛弃疾《破幽梦书千字文》中的诗句,表达了他身负重任时的担当精神。
在挑灯夜战的时刻,他醉心于使命,用剑守护着国家的安宁。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
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北辰区自考生果俊华内容提要: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渴望报效祖国,恢复中原的统一,然而南宋统治阶级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残酷现实与词人坚定的理想形成强烈的反差,他创作了大量爱国词表现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他的词大多关乎国家之忧、兴亡之叹,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定不移的爱国志向成为辛词内容上最大的特色。
辛弃疾的词作从怀念中原故土、追忆战争生活、批判权奸误国、抒发英雄愤懑等多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胸怀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
关键词:宋词辛弃疾爱国苦闷辛弃疾是“一世之豪。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国家统一的代表人物,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
他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但题材上有较大拓展,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辛词风格多样,或壮怀激烈、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能刚柔并济。
今存词六百二十多首,是两宋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作家,在词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他的词作不少篇幅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爱国的情怀。
在辛弃疾的影响下,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自南宋以后,从元明清各朝到近代,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后世作家都能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词一方面抒写了自己的爱国理想,羡慕和赞颂那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主张采取打击敌人、恢复祖国统一,一方面讥讽朝廷主和派人物及漂浮于社会上层的文人墨客,批判他们粉饰太平,无疑是饮鸩止渴。
整部《稼轩长短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词人壮志难酬、家国之恨的陈诉,对南宋统治阶级压制排挤自己的不断抗争。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英雄,然后才是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反映自己爱国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谈谈辛弃疾爱国词的思想意蕴:1、怀念中原故土,渴望收复河山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
辛弃疾全集中的爱国抒怀诗词欣赏
辛弃疾全集中的爱国抒怀诗词欣赏辛弃疾是我国宋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的诗词作品极富情感,既有对生活的痛惜和抱怨,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激昂。
而在他的全集作品中,尤其体现了他对国家的爱和忧。
这篇文章将欣赏辛弃疾全集中的爱国抒怀诗词,并分析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首先,辛弃疾的爱国抒怀诗词基本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对南宋朝政治腐败以及对北方侵略的忧心忡忡。
在他的作品中,不时流露出对官场腐败、贪官污吏的不满和痛苦,以及对文人、学士们的失望和愤怒。
例如,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通过对京口北固亭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亡国之痛的思考和怀念。
同时,他也以深沉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对国家危机的深切忧虑。
另一方面,辛弃疾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对北方侵略的愤慨和对南宋衰退的担忧。
他的《破幽梦书怀呈杨国忠父老》诗中写道:“关山月近千官故,芳草萋萋日暮时。
夜深篱萧上却乱,天也明儿重过池。
”在这首诗中,辛弃疾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愤怒,他对北方辽金侵略的厌恶和愤慨,以及对南宋政府缺乏决断力和战略眼光的担忧。
他通过诗词倾诉自己的心声,揭示出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除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痛苦,辛弃疾的诗词中也包含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
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壮丽的家国情怀,展示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全集中的爱国抒怀诗词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北方侵略的悲愤。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
辛弃疾的诗词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和表达。
他的作品以其深情和痛苦,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痛苦和不幸,也启迪了后世人们对于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与理解。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爱国情怀引言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以其豪放不羁、振臂一呼的作品而闻名。
其中,《青玉案·元夕》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夜晚,在盛行的庆祝气氛中,辛弃疾通过悲壮的抒发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的深切关注与渴望。
本文将从诗词内容、背景分析和爱国情怀三个方面,探讨《青玉案·元夕》反映出的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诗词内容《青玉案·元夕》共四十八韵,通过描述元宵节花灯飞舞、欢乐喧嚣的场景,充分展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然而在这张欢快的画卷下,辛弃疾还揭示了他内心深处对国家与人民未来命运所抱持的关切与担忧。
他引用了"人生如梦"来形容自己感到的无奈和迷茫,以及对社会动荡、国家衰落的担忧。
背景分析写作时期是宋朝北方领土频繁丢失、战乱连绵不断的时期,民族存亡之危难使得辛弃疾深感国家命运所累。
《青玉案·元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
作者通过将自身情感巧妙地融入词中,以传递他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与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青玉案·元夕》表达了辛弃疾激发人们爱国情怀与意识觉醒的愿望。
他用节日喜庆寓意丰富的场景为情感抒发提供了环境和渲染气氛,在描绘人生如梦的同时,也通过表达出对于社会乱象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辛弃疾通过笔端流露出自己内心深处对于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才能带来真正幸福美好生活信念。
总结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
通过描绘喜庆的元宵节场景和抒发内心情感,辛弃疾寓意深远地表达出对于国家命运与人民未来的忧虑与渴望。
这首词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辛弃疾对于国家兴衰、民族复兴的呼唤和思考。
涉江采芙蓉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抒发
涉江采芙蓉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与抒发涉江采芙蓉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意境深远、寓意丰富的词作。
辛弃疾以婉约派的风格,巧妙地融入了爱国情怀与抒发,使得这首词作成为了传世之作。
本文将从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抒发等方面进行探讨。
辛弃疾(1140年-1207年)是宋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
他出生在边塞军屯,亲历了北方的战乱,亲眼目睹了辽金战争的血腥和国家的破败。
这种背景使得他对于祖国的痛惜和忧虑深入骨髓,而这种情感正是他词作中常见的主题。
涉江采芙蓉,这首词的开篇就展现出辛弃疾扎实的诗境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辛弃疾以涉江、采芙蓉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
通过描绘芙蓉在江中的美丽景象,辛弃疾将国家美好的前景与自然景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意境,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
此外,辛弃疾还在词作中展现了他对于边塞军民的深情厚意。
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他以悲壮的笔调,表达了对陈同甫的赞颂与哀悼,并道出了自己身为士兵的身份和对国家的忠诚之情。
通过这首词,辛弃疾将个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国家的挚爱融为一体,展示了他身为爱国词人的独特魅力。
辛弃疾的词作以其浓烈的爱国情怀和真挚的感情抒发成为宋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表达了对南宋江南地区的美景和人文景观的感叹,同时也藏匿其中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尽情抒发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北方亲友的思念。
辛弃疾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情,将抒发爱国情怀融入到了词作之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总之,辛弃疾的《涉江采芙蓉》一词充分展示了他的爱国情怀与抒发。
他通过词作巧妙地融入了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和对家国的思念,以纵情的词藻和唯美的意象,展现出了爱国词人的独特魅力。
这首词作不仅是辛弃疾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激励着后人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忧虑,为爱国主义精神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解读
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解读辛弃疾,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词作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通过对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操进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首先,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中。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华丽的辞藻,展现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和热爱之情。
其次,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中。
在《青玉案·元夕》的后半部分,辛弃疾写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几时归去,射流春水,日东风。
”这里作者通过描写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暗含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担忧。
他希望国家能够安定繁荣,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但又感叹时局艰难,希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
此外,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之中。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写道:“欢乐趣,海风和月明。
班姬奴,金盘洗手。
拍浮云,踏明月,来往云罗。
金屋无人见,白昼孤舟蓑。
”这里作者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暗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民生的困苦。
他希望国家能够关注民生,减轻人民的负担,改善社会的不公,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总的来说,辛弃疾词作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爱国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爱国榜样。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爱国情怀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激励着后人热爱祖国、关注民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疴 , 久病 死 于 江西 铅 山 。 的 恢 复 中 原 的 雄 心 壮 志 始终 没有 得 不 他
到施 展 的 机 会 。
忧 虑 愤 激 。 批 判 南 宋 朝廷 忘 了 国耻 , 他 苟且 偷 安 , 不思 北 伐 . 以致 “ 风 塞 马空 肥 ” 《 兰花 慢 》 ,他 也 批 判南 宋 最 高统 治者 是 非 西 (木 )
复 杂 的 爱 国感 情 。 3 表 现 了 抒发 收 复 失 地 。 一祖 国的 雄 心 壮 志 统 靖 康 之 变 使 中原 沦 陷 , 河 破 碎 , 山 目睹 中 原 人 民 遭受 种族 歧 视与蹂躏 , 辛弃 疾 在 青 少 年 时 代 就 立下 收复 中原 、 一祖 国 的 雄 统 心 壮 志 。 种 志 向不 仅 贯 穿 于他 一 生 的政 治 生 活 中 , 时 在 他 的 这 同
摘 要 : 弃 疾 是 南 宋著 名 词 人 , 的词 饱 含 着 强烈 的 爱 国主 义 精 神 。 表 现 了收 复 失地 , 辛 他 实现祖 国 统一 的思 想 感 情 ; 现 了对 南宋 小朝 表
廷 苟且 偷 安 局 面 的 强烈 不 满和 对 投 降政 策的 批 判 以及 对 抗 金 斗 争 的 高度 赞 扬 ; 现 了抒发 深 沉 的壮 志未 酬 的 忧 愤之 情 。 表 辛弃 疾 的 词 具 有 深 刻 的社 会 意 义 , 闪烁 着 爱 国主 义 的 光 辉
现实生活 。 由于 辛 弃 疾 的 不 凡 才 能 与 特 殊 的 境 遇 . 他 创 作 的 词 在
里 处 处 表 现 出强 烈 的爱 国主 义 精 神 , 着 鲜 明 的时 代 特 点 。 有 1 表现了词人对故 土的怀念 , 敌人的仇恨 , 望杀敌立功 , 对 希
或委婉含蓄 . 借古喻今 , 直言慷慨 . 或 或 曲折 地 表达 了 深 沉 而 又
浅析辛弃疾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
浅析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思想摘要: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
由于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
词中多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词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辛弃疾词爱国主义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
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
辛弃疾的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襟怀磊落,慷慨淋漓。
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东坡词风便是由他带到南方发扬光大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出现一大批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而他在发展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原因首先,南宋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其形成的原因之一。
十二世纪,我国燕北女真贵族的金政权对宋朝的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这些战争给人民常常灾难性的打击,也是全民性的。
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已被金人占领。
金统治者实行残暴野蛮的压迫政策,法令苛刻,刑罪残酷,前所未有,比“乱言”罪,人民稍有不满情绪便处极刑,他们对中原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十分苛刻。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存亡问题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
女真贵族掠夺者和宋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
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主和派代表大地主大官僚和皇权的利益,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爱国诗句
辛弃疾(1140-1207),字玄谷,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他的诗文以豪放激昂、刚健豪迈而著称,被后人誉为“豪放派”代表诗人之一。
辛弃疾诗词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十首诗词,无疑是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以下将为您介绍辛弃疾最为出名的十首爱国诗词,并对其进行解读。
一、《青玉案·元夕》元夕又称灯节,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
辛弃疾以“元夕”的时节为背景,写下了这首《青玉案·元夕》。
诗中通过对花灯、古诗、酒宴等各种细节的描写,展现了我国传统节日的热闹喜庆,以及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诗中的“年年乘鸿骑”、“月月独倚栏”等句,表达了辛弃疾思念家乡和国家的深情。
二、《青玉案·谷口书斋兰溪王明府席上见赠》这首诗是辛弃疾送给王明府的赠诗,诗中描写了明府的风采和豪情。
辛弃疾在诗中借用花鸟、山水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明府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的忧虑与愿望,表现了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三、《贺新郎·春日行吟》这是一首描写春日风光的诗篇,辛弃疾以自己行走于田野间的景象为写照,描绘了春日的美好和自然的生机。
诗中出现的“剑外忆相逢”等句,流露出辛弃疾的怀才不遇和思乡之情,既突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慨,也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心忡忡。
四、《青玉案·送别》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借鸟飞去的意象,表达了自己离别时的愁绪。
诗中的“更那堪、冷落清秋望绿苔”等句,抒发了辛弃疾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国家兴衰的忧郁之情。
整首诗铺陈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映射了国家的困境和离散。
五、《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怀古咏史的名篇,辛弃疾抒发了对昔日国家兴旺时期的怀念之情。
诗中所提京口北固亭,乃是光武帝刘秀打江山、建国初期的重要阵地,辛弃疾以此为咏史的载体,感慨历史沧桑和国家兴衰的厉害。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具有浓郁的爱国色彩,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情眷恋。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的苦闷
xx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浅谈xx的xx词的苦闷北辰区自考生xx内容提要: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渴望报效祖国,恢复中原的统一,然而南宋统治阶级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残酷现实与词人坚定的理想形成强烈的反差,他创作了大量爱国词表现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他的词大多关乎国家之忧、兴亡之叹,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定不移的爱国志向成为辛词内容上最大的特色。
辛弃疾的词作从怀念中原故土、追忆战争生活、批判权奸误国、抒发英雄愤懑等多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胸怀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
关键词:xxxxxx苦闷辛弃疾是“一世之豪。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国家统一的代表人物,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
他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但题材上有较大拓展,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在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辛词风格多样,或壮怀激烈、豪气逼人,或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能刚柔并济。
今存词六百二十多首,是两宋词人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作家,在词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他的词作不少篇幅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爱国的情怀。
在辛弃疾的影响下,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自南宋以后,从元明清各朝到近代,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后世作家都能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词一方面抒写了自己的爱国理想,羡慕和赞颂那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主张采取打击敌人、恢复祖国统一,一方面讥讽朝廷主和派人物及漂浮于社会上层的文人墨客,批判他们粉饰太平,无疑是饮鸩止渴。
整部《稼轩长短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词人壮志难酬、家国之恨的陈诉,对南宋统治阶级压制排挤自己的不断抗争。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英雄,然后才是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反映自己爱国理想和黑暗现实的矛盾。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谈谈辛弃疾爱国词的思想意蕴:1、怀念xx故土,渴望收复河山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表现了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辛弃疾的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关键词:词辛弃疾爱国主义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目睹了国破家亡的痛苦环境,从小就抱有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辛弃疾投归南宋后,成为南宋朝廷的一员抗战将领。
先后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长期被朝廷闲置。
直至宋金形势逆转,金兵已入侵淮南时,朝廷才启用辛弃疾,而此时的辛弃疾已身染沉疴,不久病死于江西铅山。
他的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始终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词是辛弃疾的主要文学创作形式,他的词慷慨纵横,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
把词的儿女闲情,唱和酬答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引向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生活。
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1 表现了词人对故土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杀敌立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金兵入侵,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不图收复失地,大好河山沦为异族之手,北方人民惨遭异族蹂躏,生灵涂炭,诗人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无法施展扶危济世的才能抱负,只能把对中原故地沦陷区人民的怀念,对敌人的仇恨,希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倾注在自己创作的词中。
如《菩萨蛮·江西造口壁》这首词通过诗人登临眺望,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难的痛惜心情,表现了他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留在后方做官,无法上前线的惆怅和苦闷。
在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满江红.题冷泉亭》、等词中这种对沦陷区国土和人民的怀念,显得更为深切。
在辛弃疾的词里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在他的作品中,多处可以看到“西北望长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神州毕竟,几番离合?”(《贺新郎》),“对婵娟,从此话离愁,金樽里。
”(《满江红》)等句子,“长安”、“神州”实际上都是北宋的京城汴京的比喻,“离愁”则是中原父老望不见为“整顿乾坤”而战的宋军,面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愁别绪。
所有这些词作无不凝聚着词人对中原故土的眷恋和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怀念而倾注在自己的笔端,从而成为不朽的爱国篇章。
2 表现了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
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
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
但是,昏暗的南宋朝廷,一直妥协投降,不仅苟且偷安,同时对抗战人物多加贬谪弃置,这种腐败状况令诗人十分愤慨。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在婉转悱恻中深有寄托,曲折抒写了自己的政治哀怨。
这首词曲折地表达了他对抗金战机、恢复希望失落的惋惜和悲叹,对葬送抗战良机、贻误国家大计的怨恨
及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在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中,鲜明地表达对国势时局的忧虑愤激。
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国耻,苟且偷安,不思北伐,以致“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他也批判南宋最高统治者是非不分,贤愚不辨,“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几人曾是经纶手?”(《水龙吟》)是他对南宋苟且偷安求和君臣的贬责。
他愤怒地写到要清除这些抗金事业中的绊脚石,蒙蔽君主的小人,“砍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苟安求和君臣的贬责和对坚持抗金收复失地的抗金志士极力推崇赞许。
辛弃疾的这类词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曲折地表达了深沉而又复杂的爱国感情。
3 表现了抒发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与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这种志向不仅贯穿于他一生的政治生活中,同时在他的词创作中也有深刻的反映。
他早年即投身抗金事业,并以英雄自许。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鹧鸪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恢复中原献身,即使到了晚年,仍是“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有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既有正面描写抗金战争:“汉家组练十万,列尖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
”(《水调歌头》),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也通过送友、祝寿来劝勉友人奋力抗敌,侧面反映自己的雄心壮志。
他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希望韩元吉能够肩负恢复中原、统一中原的历史重任,这虽然是劝勉别人,实际是诗人自勉。
“整顿乾坤”是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有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六十岁时所作。
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优秀的爱国词章,也是诗人生平报国夙愿和北伐热望的尽情倾诉。
诗人在词中通过怀古,表达了坚决抗金的主张和强烈的战斗意志,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不可遏制的抗战激情。
4 表现了抒发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辛弃疾是一位有着出将入相的雄才大略的人,并且一生以报国为志,南宋朝廷不但不任用他以恢复中原,反而弃置不用达二十年之久,“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祭辛弃疾稼轩先生墓记》)。
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形成了辛弃疾词的另一主题特色。
辛弃疾空有满腔报国之志却难以实现,因而使他精神上倍感苦闷。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木兰花慢》)英雄跃跃欲试,而又苦无用武之地,辛弃疾就是这样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不能忘怀故国的愤激之情。
又如在《水调歌头》一词中,他也用闲挂在壁上的弓剑,倾诉自己被闲置的苦闷:“短灯檠长剑铗,欲生苔。
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情怀。
”他曾几番摩挲着自己原来用以申壮志的弓箭来哀悼自己壮年时的幻想和希望。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木兰花慢》)“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重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无论是醒时还是醉里,引起诗人伤心落泪的,总是故国的残破河山。
辛弃疾在词里无不表现出愤慨情怀。
因为久弃不用,投老空山,只好与鸥为盟,与松为友,“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把相牛经,种鱼法,教儿孙”(《行香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字里行间无不萦绕着诗人极度凄凉、悲愤的情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是他的抒写悲愤之情的代表作。
这首词通过对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年华虚掷的抑郁悲愤心情的宣泄,表现了作者怨恨投降派,不甘碌碌无为,希望仗剑从征,杀敌立功,为国献身的英雄品质,寄寓了强烈的爱国情思。
这种满腔孤愤,抑郁悲凉的情感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同样显示了出来。
辛弃疾被罢职闲居,始终不忘统一复国大业,但壮志难酬,自觉年华虚度,不胜悲愤伤感。
作品中引起诗人无限向往的,总是青年时代斩将擎旗的英雄形象,而现实却是被弃之不用而逐渐衰老下去的辛弃疾,恰好是伤心的对照:“且置请缨封万户,意须卖剑酬黄犊!”(《满江红》)昏聩的南宋朝廷所扼杀的岂止是个人的才能,而是整个民族国家复兴的希望。
辛弃疾以无比豪迈的歌声,歌唱了收复失地、恢复中原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作者毕生追求的人生目标和政治理想。
他的词以奔腾不息的热情,昂扬向上的格调,气宇轩昂的才情,唱出了那个时代的心声。
由于辛弃疾所拥有的不平凡的才能和他所遭受的特殊境遇,他将个人的命运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使他的词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璀璨的爱国主义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