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评课稿

合集下载

角的度量评课稿范文六篇

角的度量评课稿范文六篇

角的度量评课稿范文六篇【篇1】角的度量评课稿这是第二次听张老师的课。

内容是《角的度量》第2课时。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但是还不够熟练,会经常读错刻度数。

因此安排这节练习课,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节课张老师一开始出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复习"两对齐,一看'测量的方法;接着通过一组练习题(读刻度、量角、判断、测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方法。

最后再出示一组容易混淆的角,让学生测量,一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整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活跃,各环节的处理比较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55),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找一找有么有学生误读65的现象。

从而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度刻度。

2、练习时应让学生用更充分的时间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可能会更准确。

【篇2】角的度量评课稿是第二次听张老师的课。

内容是《角的度量》第2课时。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但是还不够熟练,会经常读错刻度数。

因此安排这节练习课,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节课张老师一开始出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复习"两对齐,一看'测量的方法;接着通过一组练习题(读刻度、量角、判断、测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方法。

最后再出示一组容易混淆的角,让学生测量,一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整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活跃,各环节的处理比较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55),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找一找有么有学生误读65的现象。

从而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度刻度。

2、练习时应让学生用更充分的时间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可能会更准确。

【篇3】角的度量评课稿听了盛老师这节课,给我带来了较大的震撼。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

四年级《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测量教学的一个难点。

传统的教法一般是先观察量角器,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然后量角,引导学生总结“中心点对顶点、0刻度线对角的一条边、然后读刻度”的量角方法和步骤。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巩固练习。

但从课后作业中发现,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错误率很高。

究其原因,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中心点对顶点、0刻度线对角的一条边,以及为什么要制造两圈刻度,也就是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中心点是所有小角的顶点的集合,0刻度线是一个小角的一条边,所以要中心点对顶点,0刻度线对角的一条边,但是这个知识点老师不引导学生是很难发现的。

李老师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创设问题情景,由角的大小的比较引出可以用单位小角来度量角的大小,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起来制成量角工具,由这种量角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些;环环紧扣,最后出示量角器,在量角器上找自制量角工具的身影,至此,学生在探索和创造中知道了量角工具的制造原理,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本质特征。

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多次感受了量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对不同角的测量,突破了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这一难点,同时明白了制造两圈刻度的用意。

有了前面的铺垫,量角的方法孩子就能自己探讨了,并利用白板呈现量角的过程,同时变化多个方向,突破了难点。

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让孩子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量角器,学会了量角方法,而且在经历量角工具探索过程的数学活动中,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角的度量 评课

角的度量 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课例一】: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的江阴市实验小学强振球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角的度量》的设计可谓是精致。

首先是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发度量角的需求。

此时老师的教具也是巧妙设计的,是给学生同样大的角进行度量(此角为10°角),学生发现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但是摆的时候比较的麻烦,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演变,就把零散的角制成了一个半圆的图形。

第二步是初探角的度量方法,了解量角工具的基本特点。

通过刚才的学具学生发现有的角没法度量(22°角),此时再把半圆进行180份的等分,引入1°,并且介绍各种刻度,从而完整的引入量角器。

最后是关于角的度量方法的教学,老师也非常的细致,把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进行的了重点学习。

【课例二】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小学的曾珍老师的《秒的认识》,让学生感受10秒钟时,采用的教法是自己在黑板上现场用毛笔书写一个大大的“秒”字,让学生估一估老师写字用了多长时间?学生静静地体会一笔一画写“秒”字所需时间约10秒,同时教师的书法才艺得到充分体现,多么巧妙的设计啊!【课例三】《用字母表示数》导入部分用多媒体播放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n只青蛙n张嘴。

学生边玩边自觉地思考,在一次次验证的过程中,借助具体的数体会了青蛙只数和嘴巴只数的秘密,并自然地想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概括进去的数和吐出的数之间的关系,再次体验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和一定的优越性,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课例四】来自湖南省的何亩文老师执教《方程的意义》时,在列出含有求知数的方程这一教学难点的处理上,创设了给发言积极的学生现场喝275毫升牛奶的情境,当她提问“还剩多少牛奶?”,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了含有求知数的式子275-X,此时,何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该情境的教学,而是让学生进一步猜想,剩下的牛奶跟200毫升比,会有几种可能呢?当学生想到275-X>200,275-X<200,275-X=200这三种结果后,她又引导学生跟前面得出的一些式子进行分类,使等式和不等式的概念教学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的评课稿——渗透分类、归纳的数学思维官桥小学陈美心《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把“基本思想”作为“四基”之一,这就明确了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而我认为谭老师在《角的度量》这节课的教学中不仅成功地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十分成功地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向学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

下面我就结合这两个数学思想来谈谈我对谭老师这节课的一些想法:一、符号化思想数学发展到今天, 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

”《数学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作为必学的内容。

谭老师在教学认识量角器以及角的度量单位时,向学生介绍了角的度量单位“度”的符号“°”,面对这个简单的数学符号,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它表示的是角的度量单位,甚至是全世界任何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它表示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感受到数学符号的高度概括性和简捷性。

虽然在这里只是简单地把汉字“度”符号化为“°”,但也是渗透符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分类思想小学数学分类思想,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谭老师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巧妙地向学生渗透了分类数学思想:为了让学生完全掌握所有的量角方法,谭老师首先设计了量角1的教学环节,得出一般的量角步骤,但是开口向右、水平位置的角1只是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测量的锐角;接着在巩固新知的环节里,设计了开口向左的锐角2,让学生找到什么情况下读内圈刻度线,什么情况下读外圈刻度线的方法,完善了测量开口方向不同各种角的方法;通过角1角2找到测量锐角的方法,与此同时,谭老师还在继续向孩子们渗透最后一类角——钝角的测量方法:先判断要量的角与直角的大小关系,再量一量,最后验一验,量得的结果是否比90°大。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小学数学展示课《角的度量》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篇一」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我正愁不知如何下手。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怎样看量角器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的语言,知识点多,又没有旧知识做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四年级学生,是一次手和脑的挑战。

“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我用一个活动角来直观演示,圆规不就是一个现成的活动角吗?这一节课,我借助圆规来教学。

在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新事物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观察是认真的,汇报也很积极。

紧接着我提出怎样用量角器量自己折的角,激发了学生往下学习的兴趣。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角的量法。

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

还没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要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

读角的刻度显得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什么时候看内刻度,尽管有的学生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

此时,我手拿圆规和量角器进行示范,圆规叉开的大小形成了角。

圆规的顶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一条边与零刻度线重合,另一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刻度上,这时圆规的一边对着量角器的刻度就是所叉开角的度数。

由于利用圆规和量角器同时进行示范,看哪个刻度已显得一目了然。

学生也显得跃跃欲试,不由自主地用圆规和量角器在下面比划,我让学生分组操作。

之后再请学生汇报,学生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边对着的零是内圈的,另一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零是外圈,另一边就看外圈的数字。

”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

2024年《角的度量》评课稿(7篇)

2024年《角的度量》评课稿(7篇)

2024年《角的度量》评课稿(7篇)《角的度量》评课稿篇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2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

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

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

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

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

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

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一)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 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稿听了青岛版四年级下册《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

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

,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

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红领巾、桌子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四、加强练习拓展与延伸教师精心设计了有梯度的习题,不仅能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拓展思路,更能开阔学生知识的视野,因为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认识经验,认识水平等皆不相同,他们的思维发展也不同,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个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多向、开放、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指一指、量一量,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进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及情感都得到了发展.本节课教师创设一系列的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查农一小梁秋敏听了杨明月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这节课,我觉得杨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上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目标达成的较好。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巧妙整合课程资源杨老师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同时纵向考虑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知识的整合性。

讲授新课前复习了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如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不仅为新知识作铺垫而且也为估测角奠定基础。

在教学流程上教师选择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然后再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度量角的方法。

整个环节设计的,流畅自然,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教师准备的学具、纸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培养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讲练结合巩固提升杨老师精心设计了新颖的习题,如“一坐到底”,选题精准、课堂气氛活跃,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还注重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以及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尽管杨老师本节课中有许多闪光点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

这里我提出几点建议。

1、教师在让学生记忆“量角器”构造的同时,增设认识“几度角”、“几十度角”的环节,会不会更好呢?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也能为下面学习“量角读刻度”做铺垫。

2、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并要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给多数学生提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3、在测量身边的角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出示钟面上的角度,让学生测量体会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4、要注意时间的掌控,做到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多说、多练。

5、在练习题的设定上要有梯度,还要注重量的积累,觉得本节课的习题略少,可以在适当增加一些典型题。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几点见解,说的不完善处还请多多指正。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评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在观课中,老师们选择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实地观察了王老师的这节数学新授课,现将老师们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观察点选点说明观察视角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此基础上,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维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课堂气氛营造、师生双边活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通过这几个维度的观察与诊断,旨在正确认识、了解教学中课程开发、师生的双边关系的处理,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二、观察结果分析:(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一)总体评价:《角的度量》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学好角的度量,从学生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想好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

这样可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二)主要优点: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资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上、课堂氛围”等方面的优点作如下分析:A、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1、该教师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欢欣愉悦的教学环境,使数学学习更好地体现生活性和思维能力。

2、所利用的教学资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真实。

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

让学生学会迁移。

3、该教师适当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积极利用声像资源等,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丰富、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4、丰富的课程资源,较好地开拓了教和学的渠道,更新了教和学的方式,使数学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开放和灵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本文档是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课程进行评课的记录和分析。

一、引言《角的度量》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学习到如何认识角以及如何进行角的度量。

本文将对该课程进行评课,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评析。

二、教材内容分析《角的度量》这一章节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角的基本概念:引出角的定义和角的三要素。

2.角的度量方法:介绍角的度量方法,包括用角度表示和用弧度表示。

3.角的度量单位:讲解角的度量单位,包括度、分、秒和弧度。

4.角的度量换算:讲解角度和弧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目标及评析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掌握角的概念和角的三要素的定义。

•理解角的度量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角度度量计算。

•掌握度、分、秒和弧度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评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紧凑,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引入角的定义和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在评析阶段,我们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日常生活中的角,以加深学生对角概念的理解。

•运用示例进行角的度量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巩固对角度度量和弧度度量的理解。

•在角的度量换算环节,可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进行加强训练,培养学生换算角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探究引导法:通过观察实物、图像,引导学生发现角的特点和性质。

2.观察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和观察,理解角的度量方法。

3.讨论交流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计算实践法: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培养学生进行角度度量和弧度度量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学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相关图像。

2.角度度量工具:如量角器、直尺等,用于帮助学生进行角度度量。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这是其次次听X教师的课。

内容是《角的度量》第2课时。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但是还不够娴熟,会常常读错刻度数。

因此安排这节练习课,就是帮忙学生把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节课X教师一开头出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复习“两对齐,一看”测量的方法;接着通过一组练习题(读刻度、量角、推断、测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帮忙学生进一步稳固已有的方法。

最终再出示一组简单混淆的角,让学生测量,一检查学生的把握状况。

整节课教学过程比拟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活泼,各环节的处理比拟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缺乏之处: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55),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找一找有么有学生误读65的现象。

从而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度刻度。

2、练习时应让学生用更充分的时间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可能会更精确。

角的度量评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其次单元《角的度量》。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展说课。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熟悉了角的大小比拟方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根底。

本课教学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角作为讨论对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把握角的度量方法,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规律思维力量。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学问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局部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绝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体验,详细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拟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说有肯定的进展,但依旧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时要留意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力量。

依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学问目标: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熟悉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的度数,知道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资料:评课稿(2)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资料:评课稿(2)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第七册《角的度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下面谈一谈本人对这节课的几点看法: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一开始,教者便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

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

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先思考怎样用量角器量角。

量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就是由于里外圈读错了,所以量的角度不同。

在争论的过程中,师只是组织他们去争论,引导他们去争论,正是这激烈的争论,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以为懂了到真的懂了。

并自然而然的掌握了量法。

最后,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回忆量角的过程,在回忆的过程中理清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比较两种量法的相同点,总结出量角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两种量法的不同点,得出用量角器量角应注意的地方,这些既是量角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评课稿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评课稿9月21日上午有幸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乌兰浩特市片区联合体(联盟校)间“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先后听了三节《角的度量》,感叹于三个教研团队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

听完后我的感受也颇多,下面我将对本节课部分环节谈一些感受。

一、引课环节。

1、兴安一小的李静老师由刚刚结束的大阅兵引出“角”,并顺理成章引出“角的度量”以及度量的工具—量角器,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并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和交流的习惯。

2、而葛根庙中心小学的孙忠伟老师通过“比较两条线段哪条长?长多少?”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再让学生“比一比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学生一眼便看出角2大,但大多少需要用量角器量出,引出角的度量和度量工具量角器。

3、卫东小学的宁伟迪老师课前先出示课标要求,做到让孩子心中有数,设计的很新颖。

之后让孩子们回忆角,并说说你心目中的角,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为之后的教的度量方法打下伏笔。

接着出示很多角,任意拿出两个角“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要求同桌合作,用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比一比”,学生通过汇报得出角2比角1大,但大多少没有测量出来,从而引出量角器。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了结论,但对角的选择应该慎重,如果孩子选择的三角尺是30度和45度角的,不就一下量出大多少了嘛。

二、量角器的介绍。

三位老师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之后通过学生汇报和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量角器,相比之下,我个人比较欣赏宁老师的设计,特别是在教学中“任意找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这个问题,使学生更加自由的理解问题,再汇报时适时地追问“为什么这个角是几度角”,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明白“几个小格就是几度”。

三、新知的自学环节。

三位老师都设计了自学环节,通过“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自学—小组间讨论与交流—小组汇报”这一系列活动,重新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们,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借鉴。

《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

《角的度量》评课《角的度量》是一节有关角度测量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了解不同角度的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计算。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角度是几何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掌握好角度的测量方法对于后续的几何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评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2.让学生了解不同角度的单位;3.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计算。

从评课的角度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了解了不同角度的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计算。

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

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角的定义和分类;2.角度的单位和换算;3.角度的测量方法和计算。

从评课的角度来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它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角的度量》这节课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角的定义、分类、单位和换算等基本概念;2.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角度的测量方法和计算过程;3.练习法:教师通过布置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评课的角度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得当的。

教师采用了讲解、演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来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注重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学效果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shùxué)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今天听了沈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这是我第二次听沈老师的课,感觉和第一次相比,沈老师又进步了很多。

下面我简要来说说我听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教学层次清晰。

先复习角的组成,并为新课板书埋好伏笔,以量角的需求引出新课,认识量角器,然后认识1°、5°、30°……教学读角的方法,再教学量角的方法,然后设置了一系列不同梯度的练习巩固新知。

整个过程十分流畅,教学环节非常清晰。

2.教学语言亲切自然。

这是沈老师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沈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亲切,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整堂课学生的表现也是非常的主动、积极。

3.强调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

沈老师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时,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在小组中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补充,然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量角器的特征;在教学量角方法时,沈老师先让学生试一试,同桌说一说量角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向全班学生介绍量角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量角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充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其中一个练习(liànxí)题中,沈老师先出示四个角,“哪个角不用量就能知道它的度数”、“估计一下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再量一下”,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需要,大致估计角的度数,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充分体现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

5.板书设计新颖。

课的一开始复习角的组成,并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再在教学(jiāo xué)量角方法时,将这三个组成部分和量角的三步结合起来,前后呼应,很是新颖实用。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作为一同进来的新老师,沈老师的优秀表现让我倍感压力,以后也要多向沈老师学习,吸取优秀的经验!内容总结(1)教学读角的方法,再教学量角的方法,然后设置了一系列不同梯度的练习巩固新知(2)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作为一同进来的新老师,沈老师的优秀表现让我倍感压力,以后也要多向沈老师学习,吸取优秀的经验。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评课稿一、课程背景1.1 教材版本及章节本评课稿的教材为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本次评课主题为《角的度量》。

1.2 学生情况本次评课对象为四年级学生,学生年龄为9-10岁,学生基本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对角的概念还不够熟悉。

1.3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理解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掌握角的度量单位; - 能够使用度量工具测量角大小; - 能够进行简单的角度比较和运算。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2.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端点所组成的图形。

-角的度量单位:学生将学习度量角的单位,包括度、分和秒的概念。

- 角的度量工具:学生将学习使用度量工具如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 角度的比较和运算: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角度的比较和相加、相减运算。

2.2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角的度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 使用度量工具准确测量角的大小; - 进行角度的比较和运算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3.1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3.1.1 导入引入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角的兴趣,如:“大家有没有看过切水果的视频?水果被切成了什么形状?”引导学生了解到水果被切成的形状是由两条线组成的角。

3.1.2 角的概念介绍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具体实物,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角,如直角、钝角、锐角等。

3.1.3 角的度量单位教师向学生讲解角的度量单位,包括度、分和秒,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角度的估算练习,提升学生对角度的感知能力。

3.1.4 角的度量工具教师向学生介绍角的度量工具,如量角器,并教授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测量各种角度的大小,加深学生对角度概念的理解。

3.1.5 角度的比较和运算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角度的大小比较和运算,通过具体例子向学生解释清楚。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几何概念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中,老师围绕角的度量这一主题,通过清晰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角的概念、度量方法和应用技巧。

首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激发了学生对角的兴趣。

在课堂中,老师向学生展示了各类与角有关的图形,并引导学生观察角所在的位置以及角的大小。

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角,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接着,老师通过简明扼要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了角的度量方法。

老师以图示的形式展示了用度数和弧度来度量角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呈现,让学生深入理解两种度量方法的区别和应用场景。

在讲解中,老师注重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度量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重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讲解角的度量方法时,老师使用了投影仪播放了一段与角度量相关的动画视频,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使学生对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同时,老师还充分利用了课堂黑板和教学实例,通过手写演算和示范解题,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在课堂中,老师还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老师安排了多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解决与角度量相关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积极思考,互相讨论,共同探索解题的方法,并在课堂结束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

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教学的总结和归纳环节,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学生对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

同时,老师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积极肯定,并对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解题策略提供了指导性的回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角的度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出色。

《角的度量》评课稿5篇

《角的度量》评课稿5篇

《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评课稿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角的度量》评课稿1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

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

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体验,以活动促发展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

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度量》评课稿评课教师:屈原学校贺泽红夏建华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角的度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同时又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夏老师的课堂有以下亮点: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一开始,教师便从学生比较喜欢的滑滑梯引入,从生活中的情景引入,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角的度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堂结尾又联系学习实际,从读书正确的视角角度、最轻松的写字角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姿势和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

量角器的一些特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

然后教师把正确的量角方法教给学生。

然后通过顺口溜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三、巧设练习巩固新知在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之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

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新知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巩固。

练习不仅具有层次性、趣味性,还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

四、几点建议:1 、教师在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上还要下功夫。

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是量角,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时间把握上还不够理想。

夏老师在量角时,设计过于简单,读和讲的时间还过多,学生动手的时间、量角的时间太少,老师讲解10分钟左右,而练习的时间不足5分钟。

教学设计上,我认为可以让老师、学生在黑板上多示范,让学生一起多讨论、多动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关注后进生。

这一堂课上,课堂气氛很好,优秀的孩子知识得到了丰富,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整堂课后进生发言很少,参与不够,不敢说、不敢动手,容易分神,老师对他们还需多关注。

总之,夏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她在课堂上语言优美、具有亲和力,她的课堂清新、脱俗,教态自然、具有优秀教师的风范。

2011-10-16篇二: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评课稿陈继清《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一个部分。

也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量角的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

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认识1°角的大小,通过一步一步的操作能正确、精确地读出角的度数。

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注重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这堂课中没有采用填鸭式的方法作过多的介绍,而是让学生边尝试、边摸索、边改进、再完善,学生的学习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挑战,想法也很创新独特。

学生正是由于自身的需要,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学习的激情高涨。

我认为注重知识的生成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传统的教材教法是由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的方法---进行量角的练习的顺序进行的。

而这节课打破了以直观认识为开始的常规,而是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探索实践的,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用半圆工具量角发现一个小角多一些,想知道不满一个的部分到底是多少怎么办,学生想到用更小的单位,从而优化量角器,即把单位小角分的更细些,让学生了解量角器地构造特点,并逐渐掌握量角器地使用方法。

为了进一步完善量角工具,又设计了数小角的活动,引出了认识刻度线。

就这样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品味,有效地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获得了思维的锻炼和发展。

篇三:评课稿角与角的度量篇四: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听了盛老师这节课,给我带来了较大的震撼。

在盛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数学的浓浓的味道。

这节课创新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清晰的教学思路,流畅的课堂节奏,精致的细节处理,和谐的师生互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一个部分,也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量角的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

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认识1°角的大小,通过一步一步的操作能正确、精确地读出角的度数。

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

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我认为注重知识的生成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传统的教材教法是由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的方法---进行量角的练习的顺序进行的。

而这节课打破了以直观认识为开始的常规,而是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探索实践的,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

教师先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入课题,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仅凭眼睛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发度量角的需求,也激发了学生探索量角工具的欲望。

引导学生用同样大小的一些小角来比;在学生欣喜地用小角比出大角比小角大了一个小角时,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改进一个一个小角贴上去麻烦得问题,通过电脑演示量角器地雏形:半圆工具。

在学生用半圆工具量角发现一个小角多一些,想知道不满一个的部分到底是多少怎么办,学生想到用更小的单位,从而优化量角器,即把单位小角分的更细些,让学生了解量角器地构造特点,并逐渐掌握量角器地使用方法。

为了进一步完善量角工具,又设计了数小角的活动,引出了认识刻度线。

就这样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品味,有效地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获得了思维的锻炼和发展。

篇五: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评课稿王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角的度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同时又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王老师的课堂有以下亮点: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一开始,教师便从学生比较喜欢的滑滑梯引入,从生活中的情景引入,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角的度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堂结尾又联系学习实际,从读书正确的视角角度、最轻松的写字角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姿势和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

量角器的一些特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

然后教师把正确的量角方法教给学生。

然后通过顺口溜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三、注重数学思想的教学在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之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

数学思想一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而这节课体现的非常突出,化静为动,始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