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的度量》评课稿
评课教师:屈原学校贺泽红
夏建华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角的度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使学生经过观察、
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同时又通过生
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学以致用,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夏老师的课堂有以下亮点:
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本节课一开始,教师便从学生比较喜欢的滑滑梯引入,从生活中的情景引入,不仅复
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角的度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结尾又联系学习
实际,从读书正确的视角角度、最轻松的写字角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教育学生养成正
确的学习姿势和学习习惯。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
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
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量角器的一些特
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然后教师把正确的
量角方法教给学生。然后通过顺口溜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自
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三、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之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
的内在规律。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新知做到
了真正意义上的巩固。练习不仅具有层次性、趣味性,还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运用新
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
四、几点建议:
1 、教师在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上还要下功夫。
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是量角,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时间把握上还不够理想。夏老师在量角
时,设计过于简单,读和讲的时间还过多,学生动手的时间、量角的时间太少,老师讲解10
分钟左右,而练习的时间不足5分钟。教学设计上,我认为可以让老师、学生在黑板上多示
范,让学生一起多讨论、多动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关注后进生。这一堂课上,课堂气氛很好,优秀的孩子知识
得到了丰富,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整堂课后进生发言很少,参与不够,不敢说、不敢动手,
容易分神,老师对他们还需多关注。
总之,夏老师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她在课堂上语言优美、具有亲和力,她的课堂清新、
脱俗,教态自然、具有优秀教师的风范。
2011-10-16篇二:角的度量评课稿..
《角的度量》评课稿
陈继清
《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一个部分。也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量角的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认识1°角的大小,通过一步一步的操作能正确、精确地读出角的度数。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二、注重开展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这堂课中没有采用填鸭式的方法作过多的介绍,而是让学生边尝试、边摸索、边改进、再完善,学生的学习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挑战,想法也很创新独特。学生正是由于自身的需要,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学习的激情高涨。
我认为注重知识的生成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传统的教材教法是由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的方法---进行量角的练习的顺序进行的。而这节课打破了以直观认识为开始的常规,而是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探索实践的,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用半圆工具量角发现一个小角多一些,想知道不满一个的部分到底是多少怎么办,学生想到用更小的单位,从而优化量角器,即把单位小角分的更细些,让学生了解量角器地构造特点,并逐渐掌握量角器地使用方法。为了进一步完善量角工具,又设计了数小角的活动,引出了认识刻度线。就这样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值得细细品味,有效地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获得了思维的锻炼和发展。篇三:评课稿角与角的度量篇四:角的度量评课稿《角的度量》
听了盛老师这节课,给我带来了较大的震撼。在盛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数学的浓浓的味道。这节课创新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清晰的教学思路,流畅的课堂节奏,精致的细节处理,和谐的师生互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一个部分,也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量角的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认识1°角的大小,通过一步一步的操作能正确、精确地读出角的度数。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我认为注重知识的生成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传统的教材教法是由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的方法---进行量角的练习的顺序进行的。而这节课打破了以直观认识为开始的常规,而是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探索实践的,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教师先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入课题,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仅凭眼睛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发度量角的需求,也激发了学生探索量角工具的欲望。引导学生用同样大小的一些小角来比;在学生欣喜地用小角比出大角比小角大了一个小角时,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改进一个一个小角贴上去麻烦得问题,通过电脑演示量角器地雏形:半圆工具。在学生用半圆工具量角发现一个小角多一些,想知道不满一个的部分到底是多少怎么办,学生想到用更小的单位,从而优化量角器,即把单位小角分的更细些,让学生了解量角器地构造特点,并逐渐掌握量角器地使用方法。为了进一步完善量角工具,又设计了数小角的活动,引出了认识刻度线。就这样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