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影响-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趋势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现象及其原因1. 现象描述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是指媒体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娱乐性质,追求轻松、浅显、直观的传播效果。
在互联网、电视、电影、游戏等多种媒介的共同作用下,这种现象愈发明显。
2. 原因分析(1)市场需求:随着消费者对娱乐内容的需求增加,媒体为了迎合市场,大量制作娱乐性质的内容。
(2)技术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内容制作更加便捷,传播速度更快,为泛娱乐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3)文化背景: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1. 积极影响(1)缓解压力:大学生在面对学业、生活等多重压力时,通过大众传媒的娱乐内容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2)拓展视野:通过大众传媒,大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元的文化和知识,拓宽视野。
2. 消极影响(1)价值观扭曲:过度追求娱乐性质的内容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2)信息筛选能力下降: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环境可能导致大学生信息筛选能力下降,对真实、有价值的信息缺乏敏感度。
(3)沉迷虚拟世界:过度依赖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可能导致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忽视现实生活和学习。
四、对策研究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现实感和责任感。
2.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1)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2)引导大学生学会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3. 媒体行业自律与发展(1)媒体行业应加强自律,控制娱乐内容的比例,提高内容的质量和深度。
大众传媒低俗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趋 利 性 、 众 本 位 观 念 兴 起 、 媒 从 业 人 员 素 质 良莠 受 传 不齐 以及 法律 制度 建 设 相 对 滞 后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一 些 大 众传媒 出现 了低 俗 化 倾 向 , 至 有 愈 演 愈 烈 之 甚 势 , 成 了 极 其 恶 劣 的 社 会 影 响 。 所 谓 “ 俗 ”, 造 低 即
握 , 至世界 观 、 生 观 和 价值 观 Hale Waihona Puke 形 成 , 大 部 分 甚 人 绝
都 是 以 大 众 传 媒 提 供 的 信 息 为 基 础 和 依 据 的 。 因
易 。大众 传媒 低 俗化 信 息 的密 集 传播 , 致 部分 大 导 学生 价值 取 向不 健 康 , 会 责 任 感 缺 失 。其 主要 表 社
现就 是价 值评 判 标 准感 性 化 、 期 化 和功 利 化 。部 短
此 , 日益 泛 滥 的 大 众 传 媒 低 俗 化 不 可 能 不 对 大 学 生
的健 康成 长带 来一 定 的负 面影 响 。 1 扭 曲 了 大 学 生 成 长 的 真 实 社 会 环 境 , 利 于 . 不 大 学 生 全 面 准 确 地 认 识 社 会 。在 当 今 这 样 一 个 信 息
机 结 合 的 应 对模 式 。 . ,
关键词 : 大众 传 媒 ; 俗 化 ; 学 生 ; 响 ; 策 低 大 影 对
中图 分 类 号 : 6 5 G4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3— 6 4 2 1 )3— 1 1— 3 10 2 1 (0 10 0 3 0
近 年 来 , 众 传 媒 在 我 国迅 猛 发 展 , 帮 助 受 众 大 在
大众传媒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
还款人基本为父母。
但是此项业务发展暗淡,银行部分撤出市场,这为民间借贷提供了机会,民间借贷发展迅猛,但是政府监管不能同步与民间借贷业务同步,造成了各部门的监管机制滞后,对校园贷尤其是网络类信贷业务缺乏足够的监管意识,为民间贷及衍生的各项非法信贷留下了发展空间。
金融监管部门应对于校园贷的各种程序预计严格审查,严禁出现高利贷。
其次,高校应加强思想上的引导与管理。
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与金融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就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在全部教育教学中,让新时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针对校园贷的恶性事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所有思政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应在各种教育教学环节渗透“三全”育人教育,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具体的工作管理中,对于发现校园贷的宣传海报应及时清除,避免学生盲目的借贷。
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回馈家长,共同努力避免学生陷入校园贷泥潭。
建立校园不良网络贷款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应及时跟踪已经产生借贷行为的学生,如期履行还款行为,回归正常的大学生活中。
就学生而言,应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与控制力,对于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应适时阻止,理性消费。
第三,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保护好自身诚信。
国家征信体系日趋完善,无论购房购车贷款还是日常出行购票,诚信记录均有记载。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诚信的宝贵。
诚信名誉一旦损毁,终生无法弥补。
高校继续加大力度健全诚信档案,并把诚信纳入学习奖助学贷的评估指标。
学生远离校园贷,构建校园和谐,是每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
学生具备相关的金融知识,学校开设一些讲座大力宣传诚信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非法校园贷,它的运作流程及陷阱圈套,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互通关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健康有序的建立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1]郑春梅,贾珊珊.国内外校园贷平台比较及规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2]肖岳.失控的校园贷[J].法人,2016(5).[3]张吉利.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财政金融,2016(26).作者简介:李秘,(1985-),男,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及对策
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及对策彭鹏[摘要]20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心已经逐步由生产转向消费,走向以消费为中心的时代,大众传媒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影响大学生消费观的重要因素。
本文试图从大众传媒制造消费需求、诱导消费行为、引导消费心理等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提出通过批判性识读教育和建设性使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抵御大众传媒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消费主义;大学生0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心已经逐步由生产2转向消费,走向以消费为中心的时代,消费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让·波德里亚这样表述:“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
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
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①在“物的包围”下,消费文化,即与消费相关的观念、习俗、伦理等等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年轻的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
据《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显示,当前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 元,人均全年消费总额达到11347 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
信用卡消费和网购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消费形式,在大一新生中的普及率最高,达到46.1%。
从拥有数量来看,大一、大二学生人均拥有两张信用卡。
在消费主义的蔓延中,大众传媒已经广泛而深入地介入到大众消费生活之中,以广告、声像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作为消费主义的载体和符号正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操纵着人们衣、食、住、行、乐各个领域的消费方式,它已经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策源地,而且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自身置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框架之中,成为当代消费基础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说,大众传媒正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观的重要因素。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已经深入人心,尤其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产生了显著影响。
作为时代的产物,泛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媒传播模式和人们的消费习惯。
本篇论文旨在研究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概述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在大众传媒中,各种信息、新闻、文化等内容被过度包装和娱乐化,导致信息传递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
在互联网、电视、电影、游戏等各类媒介的共同作用下,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交行为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1. 价值观影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容易受到大众传媒中过度娱乐化的价值观影响,导致价值观念的扭曲。
2. 社交行为影响: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使大学生更加注重表面上的“娱乐”和“社交”,忽视真实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
3. 消费观念影响:泛娱乐化现象引导大学生过度消费,追求物质享受,导致部分学生消费观念失衡。
4. 学术影响:过度娱乐化的内容可能占用大学生的学术时间,影响其学术研究和知识积累。
四、应对策略1.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学校应开设媒体素养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识别和判断大众传媒中的信息真伪,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引导健康社交:学校和家庭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交观念,鼓励他们参与真实、有意义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
3. 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消费需求和价值观,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4. 提高学术氛围: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投身于学术研究和知识积累,减少过度娱乐化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五、实施建议1. 政府层面: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规范传播内容,减少泛娱乐化现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2. 学校层面:开展媒体素养教育课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知识积累。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引言当今社会,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电视娱乐节目到网络直播,从社交媒体到流行文化,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娱乐选择。
尤其对于大学生这一年轻人群体而言,他们更容易深受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1.1 消费观念的改变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给大学生带来的首要影响是消费观念的改变。
以往,大学生注重学习和知识获取,相对较少追求娱乐消遣。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兴起,大学生日益倾向于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娱乐活动中,而忽视了学业的重要性。
他们更追求充满刺激和乐趣的娱乐体验,进而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行为。
1.2 价值观念的扭曲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导致了价值观念的扭曲。
在电视节目、网络直播和社交媒体的大范围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对金钱、名利、外貌等表面价值的追逐趋于盲目。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模仿偶像、追捧明星,而对道德伦理、责任意识等内在价值关注不足。
这样的扭曲价值观念可能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理解的偏差,对个人发展产生冲击。
1.3 学习压力的增加大学生一方面受到来自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泛娱乐化文化浸透到校园生活,使大学生更容易分心。
面对大量的娱乐选择,他们较难抵挡各种诱惑,进而导致学习压力的增加。
这种娱乐化带来的分散注意力和时间的短缺,可能使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受到不利影响。
二、应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对策研究2.1 提高媒体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是应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重要对策。
媒体素养包括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媒体信息的理性评估和选择能力。
学校可以加强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辨娱乐内容与信息真实性。
2.2 倡导理性消费观念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倡导理性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娱乐消费。
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哪些影响
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哪些影响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受到大众传媒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早已走过了埋头苦学的时代。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具有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特点,对大众传媒文化更是充满了好奇与探知欲望。
但是,与之并存的还有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面前,这一新时代群体又有缺乏辩证能力,无法准确的选择正确的方向。
大众传媒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大众传媒文化并不是单一的,也并非全都是对我们有益处的,它是多元复合、良莠不分的,真、善、美、假、恶、丑,各种各样的因素以五花八门的形式掺杂交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无法及时有效地辨认当中的真善美。
无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1、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大众传媒文化在每个时代相应都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性,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次上的追求。
大众传媒文化在一定的意义上具有愉悦效果。
大众传媒文化使得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得到拓宽,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使大学生的知识面变得宽广,视野开阔。
大众传媒文化“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军事、伦理道德、法律、恋爱婚姻、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旅游、审美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大众传媒以其广泛性、新颖性、多样性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内、课外知识,同时,先进传媒文化对旧观念的冲击,衍生了新的生活观念和特立独行的生活风格。
当代大众传媒文化改变了传统社会认知的单一性。
传媒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在各种文化场所和网络、影视、报刊杂志等媒介中进行交流的机会,从而使视野更加开阔,知识面更加宽广,同时也能激发艺术灵感。
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更好的适应社会。
社会化是指个人向社会、他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大众传媒文化中包含的礼仪、风俗、民族、艺术、法律、道德和价值理念等各种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大学生通过对大众传媒文化的接触,可以提前了解并适应社会。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日益显著,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现状大众传媒泛娱乐化是指媒体内容以娱乐为主导,忽视其他社会价值的现象。
在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媒体的推动下,泛娱乐化趋势愈发明显。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一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媒体内容以娱乐为主,忽视学术价值。
2. 过度消费明星、网红等娱乐现象,导致大学生过度关注娱乐圈。
3. 网络游戏、短视频等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1. 学术兴趣降低:由于大量接触泛娱乐化内容,部分大学生的学术兴趣受到冲击,对学术研究产生抵触情绪。
2. 价值观扭曲:过度关注娱乐圈和消费主义,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扭曲,忽视其他社会价值。
3. 社交焦虑: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和娱乐活动,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社交焦虑。
4. 时间管理失衡: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娱乐活动,导致大学生时间管理失衡,影响学业和日常生活。
四、对策研究针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对策: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体内容: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体内容,提高其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增强学术兴趣和价值观教育:加强学术兴趣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学术研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多元化兴趣爱好:鼓励大学生培养多元化兴趣爱好,如运动、阅读、艺术等,以丰富其生活,减少对单一娱乐活动的依赖。
4. 加强时间管理教育:学校应加强时间管理教育,帮助大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保持生活平衡。
五、总结综上所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体内容,培养多元化兴趣爱好,加强时间管理教育等。
新时期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
新时期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新时期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尤其成为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一面,又有负面影响。
为此,应利用大众传媒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作为学校,我们应该重视传媒时代青少年教育的研究,尤其是负面影响的分析,以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大众传媒话语的语境分析。
大众传媒是一个由符号构筑的话语体系,它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系统,通过文字、图像、声音、故事情节等传递话语主体的价值观、情感、反思和意向。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和社会生存资源的重要途径,它的主要载体是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
人们充分享用着现代传媒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对大众传媒中的诸多弊端表示忧虑,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日益显性化。
1、对暴力的崇拜。
影视文艺作品中一种力量暗暗兴起,黑社会、黑势力、流氓、打斗、施暴成为媒体另一卖点。
有学者认为,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可以缓解人们内心暴力欲望的冲动,以此来为暴力题材做合理化的美饰。
许多报纸的专栏里,详细描述不同类型犯罪分子作案的详情,其细节足以使人学会类似事件的实施方案,虽然结果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但读者却可以寻到避免被警察发现的种种启发。
2、对超自然力量的渲染。
鬼魅、魔幻是当前另一主题,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中的“哈里·波特”现象,从《指环王》,到《午夜惊魂》,再到各种情节离奇的武侠故事,其间有人鬼与共的毛骨悚然,有悬念跌宕的惊险刺激,据说票房都不菲。
许多成年观众对此能坦然面对,而且可以津津乐道,投资者从青少年那里感受到了巨大的市场商机。
但它们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显然是不利的。
的应用和普及,它既能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改变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素质。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摘要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
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
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
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
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大众传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控制
1 国内媒介无序 。20 . 05年上半 年发 布 的我 国第 一本传
媒蓝皮书—— 《04 20 : 国传 媒产 业 发 展 报告 》 20 05年 中 显
示, 中国 目前共有报纸 2 1 , 19种 期刊 97 04种 , 出版社 50家 , 7 广播 电台 8 , 2座 电视 台 34座 , 育 台 6 , 1 教 0个 音像制 品 出版 单位 30 , 2 家 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 11 , 2 家 WWW 站点 总数 约 为 680 个 , 690 它们构成 了中国传媒产业 的核心部 分。总的来 说 , 国的大众传媒 数量 很多 , 我 但在 运作 方面存 在着 无序 和 混乱的现象。以电视 台 为例 , 中央 台 、 台和部 分城市 电视 省
大 众传播对 大 学 生的 负面影 响 及其控制
张 明 平
( 江苏大学 党委宣传 部 , 苏 镇 江 2 2 1) 江 103
摘要 : 作为影响大学生社会 化的重要 外部 因素 , 由于传播媒 介、 传播 内容、 传播 者以及 受众 自身等原 因, 大众传播对 大 学 生群体的政 治思想、 价值观念 、 为方式等产生 了不 良的影 响。要从 道德 、 术 、 行 技 法律 以及 受众 自身 角度 , 强对大 众传 播 的 加
频道等 , 都以各种方 式 先后进 入我 国。 …这些 外来 的媒 体宣
传着不 同于我 国社会 主流文 化 的世界 观 、 生观 、 人 价值 观 和
道德观 , 对大 学生群体无 疑会产 生 一 能的增长等方面 , 发挥着 积极而重 要的作 用。与此 同 时, 我们必须看到 , 随着社会 的不 断进 步 , 其是大众传 播事 尤 业飞速发展 , 传播 各个 环节本 身 的弊端也 日 显现 , 大众 益 这
当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郭 庆光 先生在 《 传播学 概论 》 中明确 界 定 : “ 报社、 电台、 电视 台等 媒 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 选择、 加工 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 , 从 其 生产规 模 的巨大 性和 受传者 的广 泛性而 言 , 我们 又 把它们 称 为大 众 传播 者 , 或称 为大 众传 媒 。 ”
当 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分析
教 育 探 索
当代大众传媒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管永超 王传芬
( 德州学院生物系 山东德 州 2 5 3 0 2 3 )
【 摘
要】 本文在 阐述大众传媒 文化含 义及历程的基础上 , 分析了大众传媒文化对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 、 审美观、 精神生活、 文 艺观 念等
了传 统社会认 知的单一 性 。传 媒文 化 的发 展 , 为 青 少年 提供 了 更多
大众 传媒 是大众 传播 媒介 的简称 。它是 信息 的传 播工 具 , 是 传 在 各种文化场 所和网络 、 影视 、 报刊 杂 志等 媒介 中进 行 交流 的 机会 , 递 各种信 息 的载 体 , 报纸 、 通讯社、 厂播、 电视 、 电影和 杂志 的总 称 。 从 而使视野 更加开阔 , 知识 面更加宽广 , 同 时也能 激发艺 术灵 感。促
进 大学生 的社会化过程 , 更好的适应 社会 。社会化 是指个 人 向社会 、 他人 , 学习知识、 技能和规范, 取得社会生活资格, 由自然人转变为社 会人的过程 。大众传 媒文 化 中包 含 的礼仪 、 风俗、 民族 、 艺术、 法律 、 道德和价值 理念等各种 方面 的 内容 , 有 利于 促进 大 学生 的社 会 化过 2 、 大众传 媒 的发展 程, 大学生通过 对大众传 媒 文化 的接 触 , 可 以提 前 了解 并适 应 社会 。 大 众传 媒 文化 的发 展 过程 大 致可 以分 为原 始 传播 、 手 抄传 播 、 有学者指 出 , “ 个体 也正 是依 托一 定的文 化价 值 理念 、 行动规 范 的 引 印刷传 播 、 电子传 播四个 阶 段 。原 始传 播 阶段 书 写 工具 尚未 问 世 , 导而使自身 上升成为类 的存在 , 成 为德 性 的存在 , 成 为置 身于 一定 的 人 们主 要靠语 言 、 肢体动 作 、 图 形标 记 、 火 把等 方 式来 传 递信 息 , 在 社会—— 文化— —历史境 遇之中 的自由自主 的 ‘ 人 。 时间和 空间 上受到 很大 的限 制。 2 、 当代 大众 传媒 文化对 大学 生的 消极影 响 随后, 出现了报纸 , 发行于公元 8 8 7 年的唐代《 邸报》 , 是世界上 不 良文 化导 致盲 目跟风 、 攀比、 非 理性 消 费 。随着 市 场 经济 的 现 存最 古老 的报纸 。报纸 可 以说是 最早 出现的 新闻传 播工 具 , 但是 迅速发 展和 普及 , 当今 中国 的消 费 水平 正 在 飞速 提 高 、 消费 观念 变 早期 的报纸 依旧存 在 时间与 空间 的限制 。后来 , 电报发 展 开来 。电 革异 常迅速 , 消费 主义文 化氛 围愈加 浓厚 。大众 传媒 文化发 展 趋于 报的 诞生让 人们 感 受到 了信 息 的 时效 性 , 成功 的跨 越 了 时 间 和空 商业 化的 特征使 它倾 向于 消费主义 、 物质 主义 和享乐 主义 。长 此 以 间, 开 启 了大众传 媒 的新纪 元。当 时的人 们认 为电报 的产 生是 世界 往 , 大 众传 媒文化 必将 受到 消费 文 化 的荼 毒 , 从 而使 大 学 生走 向 浅 上最 重大 的事件 之一 。他们 根 本无 法 预 料到 以 后 的多 元 通讯 工 具 薄 、 粗 俗 的一面 。当 代 大 学 生 多数 从 小 衣 食 无 忧 , 节 约 意 识 单 薄。 能超 越 电报 这让 人 叹为观 止 的发 明 。无 线 电技 术 的发 展 引发 了广 再加 上部 分父母 对孩 子的溺 爱 , 不 问缘 由便 为孩 子的各 种消费 提 供 播、 电视等 利用 现代化 电子 技 术进 行 传播 的 媒介 的高 速发 展 , 它们 不 限量 的经济支 持 。种 种原 因的 叠加 累积 造 就 了 当代 大学 生 在 不 作为 新兴 的传播 媒体 , 突破 了 时 间和 空 间的 局 限 , 登上 了 传媒 文 化 具备高消费能力的情况下崇尚个人享乐主义 , 盲目的追求所谓的个 的历 史舞 台 。大 众 传媒 是 以 科 技 的进 步 , 技术 的革 新 为 发 展 基础 性 生活 。从 而 引发 非理性 消费 , 忽视 了合理 的消费 理念 培养 。不 良 的, 激光 照排技 术 、 卫 星电视 及 有线 电视 技术 的 普 及使 计 算机 多 媒 文 化导致 大学 生的 审美情 趣 低俗 化 。当代 大 学 生越 来 越少 的关 注 体技 术迅 速到来 并风 靡全 球 , 有 力的 推动 了大众 传 媒 的快 速发 展 , 中 国古典 文化 , 凡 事 追求视 觉 效果 , 使 得 当今 文 化 更倾 向 于 直观 表 使得 大众 传媒跨 入 了新 的时代 。 现, 而忽视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朦胧美、 内涵美的含义 。视 觉感知 二、 大众传 媒文 化对 当代大 学生 的影 响 成 为当代 大学 生最主 要的 感知方 式 。部分大 学生认 为对 名著 、 经 典 在科 技高 速发展 的今 天 , 由于 受 到 大众 传 媒 文 化 的 影响 越 来 论述 影视 化 、 光盘 化 、 漫画化 可 以更好地 传播 传统文 化 , 从 而 使得 越 越大 , 当代 大学 生早 已走过 了埋 头苦学 的时代 。大 学生作 为新 时代 来 越多 的人对 严肃 的学术 著 作进 行 图解 。他 们 更 加倾 向 于浅 显 直 的接 班人 , 具有 思想 活跃 、 易 于接 受新 生事物 的群体 特点 , 对大 众 传 接 的视 觉感受 , 快餐 文化成 了当 代大 学生 的文化标 志 。 媒文 化 更是充 满了好 奇与 探知 欲望 。但 是 , 与 之并 存的还 有 另一 方 三、 大学 生应如 何面 对大 众传媒 文化 面: 在瞬息万变 、 铺天盖地而采的信息面前, 这一新时代群体又有缺 当代大学生固然可 以通过大众 传媒 丰富生活、 开阔视野。但 乏辩 证 能力 , 无 法准确 的选 择正确 的方 向 。大众传 媒文 化以 各种 各 是 , 通过 大众传 媒接 收到 的知 识是 零 乱 无序 的 , 更 加无 法 对 大众 传 样 的形 式渗透 到大 学生 的 日常 生活 中 。大众 传 媒 文化 并 不是 单 一 媒传播的海量知识进行及时的消化和思考, 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 的, 也并 非全都 是对 我们有 益处 的 , 它 是多 元复合 、 良莠 不分 的 , 真、 的 思维 能力及 精神状 态 。当代 大 众传 媒 文 化正 在 潜移 默 化 的改 变 善、 美、 假、 恶、 丑, 各种 各 样 的因 素 以五花 八 门的 形 式掺杂 交 错 , 涉 着 当代 青年 的审美观 、 文 艺观 、 消费 观 及价 值观 。这种 影 响 并非 是 世未 深 的大学 生们 无法 及时有 效地辨 认当 中的 真善美 。无 疑 , 大众 单一 的 , 而是 多向 性的 。由此可 见 , 加 强引 导 , 充 分利 用大众 传媒 文 文 化对 大学 生既有 积极 的影 响 , 又有 消极 的影响 。 化中 的有益 部分 , 取其 精华 , 去 其 糟粕 。从 而建 设 绿 色 的大 学校 园 1 、 大众 传媒 文化对 大 学生的积 极影 响 文化 生活是势 在 必行 的。我们 在面对 大众 传媒 文化 时 , 必须 辩 证地 看待当代传媒文化, 大力弘扬优秀精神和文化 , 突出优秀文化在传 使 大学 生的 精神生 活变 得丰富 多彩 、 琳琅满 目。大众传 媒 文化 在每个 时代 相应 都反映 了日 寸 代的 先进性 , 满足 了人们 在 精神层 次上 播 中的分 量从而 使大 众文 化 品位 得 到 丰富 与提 升 。面 对 当前 的 传 首先应思考为何它会对我们构成负面影响 , 并找到切实有 的追 求。大 众传 媒文化 在一 定的 意 义上 具 有 愉悦 效 果 。大 众 传 媒 媒文化, 效 的解决 方法 , 克服不 良 影响 。要 辩证 的看待 媒介 , 提高 辨别 能 力 , 文化使得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得到拓宽 , 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坚定地拒绝不良文化。对于优秀的传媒 丰富 多彩 。使大 学生 的知识 面变 得宽厂 , 视 野开 阔。大众 传媒 文 化 对各种不良影响加强抵御 , 我们 要 充分 的利 用 , 从 而达 到完 善自我 、 提 升自我 的 目的 。当 “ 包罗万象 , 涉及经济、 政治、 哲学、 文学、 艺术、 历史、 军事、 伦理道 文 化 , 代大学生对于外界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于大众传媒 , 大众传媒与大学 德、 法律、 恋爱婚姻、 天文地理 、 科学技术、 旅游 、 审美等方方面面的 生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上个世纪后半段开始大众传媒逐 知识 , 大众传媒以其广泛性、 新颖性、 多样性的特点 , 为大学生提供 了丰富 的课 内 、 课外 知 识 , 同时 , 先进 传 媒文 化 对旧 �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启示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启示
□张秀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
要】 大学生的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道德情操的好坏 , 离不开个体与文化环境互动的影响 , 体现在个体对文化环境的 适应和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塑造上 。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 使大众文化也广泛渗透和传播到高等学府这块隶属精英文 对青年大学生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大众文化实践功能的二重性来分析 , 大众文化对 化和主流文化的领地, 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大学生; 影响 【作者单位】 张秀文,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 30 年来, 大众文化的社会化不仅使大众文化 的某些内容被合理化, 而且, 大众文化的某些附属产品比如 现代价值理念、 艺术审美情趣、 时尚流行文化等, 对大学生的 , , 思想和观念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总的来讲 大众文化具有解 放思想、 消解神圣、 强化个性、 提倡民主的作用, 能够促进人 性的重构。具体来看, 其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一是大众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空间。艺术原本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文化 , 而大众文 化却弥合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 大众文化的某些表现形式 已经成了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 或者说大众文化已经受到了 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和积极参与 。 大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 性不仅满足了大学生们缓解精神压力和参与文化创作的需 求, 其中某些具有较高思想性的文化作品 , 以其通俗化、 平面 化、 生活化的方式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 赋予了他们积极向上 的生活观念, 使他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宽松和谐 , 更加丰富多 彩。二是大众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 的加强。大众文化对视觉神经的刺激和对感性欲望的追求 使人们从神圣的宗教和政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 向 与满足, 人们的日常生活回归, 使社会不断走向科学化和民主化 。 这 一代大学生是伴随着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一代, 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实践者 , 大众文化赋予了他们明显 — —追求个性、 的时代特色— 强调民主, 具有积极的主体意识。 大众文化在这一代大学生眼中是充满民主氛围的平等交流 , 《圣经 》 。 大众文化表达的媒介是大众传 而不是充满说教的 媒, 现在, 我们就以网络这种大众传媒为例说明大众文化对 于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促进作用 。 网络不仅可以让 人们感受到知识的民主 、 交往的平等和话语权的独立 , 还可 以满足人们心灵的期待和情感的交流 。 二、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 一)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 。 一是价值观 念的功利主义倾向。 大众文化的风靡使青年大学生的价值 观念正日益呈现出向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偏移的倾向 。 青 年大学生对明星的崇拜 , 不仅说明了明星式的完美中包含了 对这个时代流行价值的趋同 , 也说明了他们对社会身份的期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 各种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形成的现代化大众传播网络作为一种非正规、非正式的社会教育形式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其影响之深甚至远远超过家庭和学校。
当今的学生就处在由现代化的大众传播网络作为文化信息载体所构成的大文化环境之中。
显然,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形式丰富多样,选择性大、主动性强等特点。
因此对学生的社会化来说,大众传媒取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众传媒的信息量大,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大众传媒是学生除课堂和朋友亲人外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
特别是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信息,基本来自大众传媒。
中小学生存在升学压力,课业负担较重,还有家人约束,外出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
因此,中小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大众传媒。
而大学生的生活更为丰富,并非局限于课堂和教科书,因此对网络的需求更为明显。
大众传媒使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广泛渠道获得课堂和教科书里得不到的知识和体验。
大众传媒为大学生社会化获取社会信息、参与社会互动提供了多样的途径和形式, 丰富了大学生的认识手段,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领域。
当今世界科技蓬勃发展,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突飞猛进,尤其是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全面介入。
互联网特别是高校校园网的建立实现了校园内部、校际之间、校园与社会的沟通, 使大学生与学校、与老师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
它对大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 以及个人技能、素质等的综合发展, 有着深刻的影响。
总之, 大学生通过阅读报纸、杂志, 观看电影、电视, 运用互联网等, 了解、掌握了大量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这既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又有利于他们知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其次,大众传媒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适应与履行。
大学生的社会化就是一个形成其个性, 获得并履行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的过程。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大众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大众文化是多元复合、良莠不分的,其中既有真、善、美的东西起到优化人性的作用,也有假、恶、丑的东西对人性产生负面影响。
无疑,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1、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个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大学生无疑是个性的领头兵。
影响人的个性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社会文化环境。
大众文化挑战传统的精英阶层、统治阶层在文化上的垄断,提倡自由和平等,并吹响了个性独立的号角。
大众文化对中国人的现代品性、文化转型起着建构和促进作用,其影响是深远的。
大众文化通过各种文化象征符号、语言、价值观、行为模式、规范文化、服饰风格等等的组合,为青少年张扬个性解放提供了载体。
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在生产、销售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在理念上“倡导民主、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念,要求尊重个人的正当权益,塑造独立的个性”。
自我肯定、坚信自我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逻辑。
就消费而言,大学生开始学习用自己的眼球去品味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或者自己进行“创意的搭配”。
如在穿着打扮上,绝大多数大学生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来选择,不在乎别人说自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大学生通过对大众文化的消费来彰显自己的独立个性并把它看作生活质量的标志。
2、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众文化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道德、伦理风貌,满足了人们对现代生活理念和文化审美趣味的精神追求。
大众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愉悦功能,而愉悦则包括感官的愉悦和精神的愉悦。
其中精神的愉悦是指在消费过程及消费行为结束后,对赏心悦目的境界和意蕴的体验接纳和回想品位。
大众文化不仅拓宽了人们生活的空间,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而且舒展了人们的生活能力,愉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大众文化关注现实生活,关注道德改良,注重文本的表层娱乐,对广大民众来说,无疑起到了排泄情绪、调剂精神、丰富生活、平衡心态的作用”。
2014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副省级)
2014国考申论真题(副省级)给定资料1.2013年10月10日是第2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某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中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城市无业人员中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该心理研究所的Z博士说:“人的内心不稳定、不平衡会造成个人负荷加重,并累及社会适应能力,无形中拖累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某社会学家也指出,社会的浮躁与焦虑,不仅易引发有害的聚合行为,且可能因之导致社会的某种断裂,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多发,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使得部分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
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校园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可能面临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对人们的危害绝不亚于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有统计显示,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失常,甚至构成犯罪,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有观察家指出,破解这一问题,政府应承担营造“大环境”的责任。
改革开放30余年,在举世瞩目的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妥善解决心态失衡等社会问题,让民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社会学研究员Y认为“制定政策时,政府还应充分考虑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社会影响,减少因政策的不连续性等因素导致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减少对个体造成刺激和重大挑战”,“尤其是对于城市边缘人群和农村贫困人群,提高他们的积极情感、帮助其消解负面情绪,对于缓解社会冲突,减少人际间的矛盾与仇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2.某网站发表文章指出,目前社会问题日渐增多,造成社会心理方面的若干“缺失”,并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一项针对100万在职工作人员工作现状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压力较大。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2)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摘要: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大众文化开始开始逐步发张,吸收消化新的内容,形成新的内涵,发展新的特征。
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审美情趣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出台实施相关的政策是必要的,是社会应当全面地传播先进文化,同时机枪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树立正确得到观念。
关键词:大众文化; 思想观念; 消极影响; 应对措施一、大众文化的内涵和特征随着窝火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加深,大众文化的内涵也开始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当代的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消费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现代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旨在满足普通市民感性愉悦的一种文化形态。
简单地说,当代大众文化具有市场化、世俗化、模式化、品棉花、形象化、游戏化和批量复制等特征,其产生依赖于大众社会的形成。
”1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大众文化在市场经济的推动和大众传媒的传播下使得大学生,这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群体成为传播大众文化的主力军,当然这也使得大学生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受众。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主要影响体现着加强了大学生与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得大学生的发展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众传媒的传播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的思想,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
但是,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传播过度自由,过度广泛,因而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到积极方面信息的同时,也受到消极方面的影响,具体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大众文化严重混淆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观念,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
在我国,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教育等级,因此,大学教育下的大学生,应当具有较高层次的实现意识水平,较高的文化水准。
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去了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空间。
新闻、电视节目、广告和影视作品等各种媒体形式,都在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和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
一、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从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来看,媒体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各种事实和信息传递给我们,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媒体的报道内容会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方式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感受。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些灾难事件或社会不安定的报道时,我们的情绪往往会被影响到,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其次,媒体所传递的价值观、观念和文化等对于我们的认知、态度和信念等方面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大多数人会通过媒体来了解社会和文化,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感。
二、媒体对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媒体的存在和发展也对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媒体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正面方面来看,媒体的存在和发展可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而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此外,媒体还可以通过宣传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来引导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态,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负面方面来看,媒体也常常引发负面社会心理问题。
例如,一些暴力、血腥的影视作品或游戏等往往会对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造成负面的影响。
此外,过多的时政和社会热点报道等也可能会给人带来过度紧张和忧虑的情绪,甚至引发恐慌等不良心理反应。
三、媒体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除了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之外,媒体也对个人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看到外界对一个朦胧的、尚未成型的价值观做出的评论和各种反应,有些人可能会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心生迷惑和困惑,发生心理上的压力和不适应。
此外,在当前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下,广告等宣传,使本应追求健康和自然的内心,在某种程度上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迷惑,使人们逐渐远离真正的美好。
网络媒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业 和创 业更 是一件 触及社 会 各界 神 经的 大事 ,成 为保 增 长、保稳 定、 保 民生 的大事 。当代 大 学生 , 是 现代 社会 中最具 活力 、 最富创 造
性 的群 体 , 在如 今 这 么 一 个信 息爆 炸 的时代 , 平 面媒 体 、 电视 媒 体
以及 网络媒 体 全方 面 . 多角度 的信 息 交互传播 每 天都在 进行 。对 于 处 于这个 时代 背景 下的 大 学生而 言 , 必 然会 受到其 中的影 响。而 由 于网络媒 介传播 快 , 范 围广 等特 点 更是迅 速脱 颖 而 出 , 那 么当今 世 界在 大 众媒介 中最具 时代性 的 网络 媒介 对 充满 活力 朝 气的 大学 生 又 有怎样 的影 响呢 ? 文 中利用 大众 传播 媒介 的视 角来分 析 目前 的 大众传播 媒介 对 于 大学生 的就 业有 着怎样 的 消极影 响 。
员便 会失 去兴趣 , 毕 业生 也会 丧失 网 上求职 的信 心 。此 外 , 新 媒体 的 内容多 是来 自于大 众 , 人人 都可 以 有博客 , 个 人发 布 言论 的 自主
性 大大提 高 。出现 了草根 大众 操纵 的“ 自媒 体 ” 和个 人控制 的“ 独 立 媒体 ” , 导致 大 学生 过 分追 求 个人 的 绝对 自由 , 价 值 目标 偏离 了 正 确方向, 出现 价值 观 念 自我化 , 人生 理想 庸 俗化 , 行 为 取 向 呈现 无 政府 化 。 如 此种 种 , 最 终影 响到 大学 生 的价 值取 向 出现 重个人 轻群
部 分都 是虚 假 的。 部 分企 业也 是如 此 , 在招 聘 过程 中发布 的信 息都 有夸 大 的成分 , 例 如 资 产拥 有 量 、 扩 大 市场 占有份 额 等 : 求 职 者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影响: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摘要:本文对1000名应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调查数据进行详细的定量分析,总结出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大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评析。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心理大众传媒2008年下半年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波及我国,在此背景下本已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大众传媒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本文以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的变化为切入点,分析研究大众传媒(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力,并试图对我国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宣传策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当前舆论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基本状况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基本状况,是我们分析研究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力的基础和依据。
因此,我们以安徽省合肥市部分高等院校1000名20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实施问卷调查。
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总结出当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大特征:大学生择业期望有所降低。
大学生择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
大学生择业期望值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就业。
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访者对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所持的态度相对比较开放,其中56%的同学选择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21%的选择可先在非本专业就业,再考虑转行;仅有23%的同学表示不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也就是说有超过2/3的毕业生能接受职业非专业的事实。
对最低月薪的期望,6%的同学选择了1000元以下,32%选择了1000~1500元,42%选择了1500~2000元,16%选择了2000~3000元,4%选择了3000元以上。
对于若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是否愿意降低择业期望这个问题,24%的同学愿意为了找到工作而降低择业标准,62%的同学选择适当调整,但仍有14%的同学表示不会考虑降低。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期望薪金都在3000元以下,也不苛求专业对口,并表示在就业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愿意随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
大学生择业意愿区域性极化现象仍然存在。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择业区域选择上仍然存在向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极化”的现象。
其中选择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发展的占被访者的31%,愿意在中等发达城市就业的约占50%,15%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仅有4%的学生愿意去乡镇农村发展;即便是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也有90%以上不愿意回到农村发展。
这说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尽管大众传媒在不遗余力地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就业,但是大学生择业意愿区域“极化”的现象仍然没得到根本扭转。
大学生择业信心和择业准备明显不足。
温家宝总理说“面对金融危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对于当下大学生就业来说也不例外。
自信是他们实现就业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调查显示,面对金融危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心明显不足。
如下表: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面对金融危机,大部分的被访者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主要表现为职业认知能力偏弱、政策掌握程度较低。
调查中有62%的大学生不清楚或者不太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71%的大学生不太了解相关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基本清楚自身职业方向的仅有38%,完全了解相关就业流程和就业政策的仅有20%。
大众传媒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影响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面宽、影响力大。
为了了解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究竟有没有影响力,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
其中48%选择了通过学校;35%选择了通过大众传媒;12%选择了通过家人;另外还有5%选择通过人际传播等其他渠道。
单纯从数字看,在大学生获知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的渠道中,大众传媒仅占1/3的比重。
但是通过对老师和家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他们向学生传递的信息大多也是来自大众传媒。
因此,从本质上说学生从学校和家长那里获得的信息也应该归功于大众传媒。
也就是说,95%的被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从大众传媒获知金融危机、感知就业压力。
可见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面较宽、影响力较大。
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众传媒直接传播的影响力弱于间接传播。
调查数据显示,那些从媒体获知金融危机和就业形势信息的同学中,只有不到40%的表示会因为这些信息而产生心理波动;而那些从学校获知信息的学生中,有74%表示这些信息对自己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影响;在从家长那里获知信息的学生中,有61%表示会将之与自己的就业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见,学生们认为对他们就业心理影响力最大的是学校,其次是家长,最后才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调整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发挥积极影响。
1.引导大学生及时降低就业期望、调整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是否正确、就业期望是否合理是评定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
在这方面我们的大众传媒功不可没。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们就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和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和大量的报道,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获知这些信息。
客观就业形势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强化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意识,因此大学生纷纷降低了就业期望、调整了就业观念。
2.加强危机预警,引导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职业理想和社会现实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目前金融危机的形势又进一步拉大了这种差距。
如果他们在迈出校门,走向社会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的话,当他们遭遇挫折之后,有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
媒体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大学生提前转换角色、正确认识自我,为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做好心理准备。
大众传媒在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引导上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
信心是大学生就业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媒体在树立大学生就业信心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正面引导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中的负面新闻。
例如有些媒体曾热炒“女大学生死亡日记”,“南京近半大学生愿卖小吃、摆地摊创业”,“大学生苦读四年,月薪等同农民工”,“十万年薪聘大学生当掏粪工”等负面新闻。
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了一种极为悲观的社会语境,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2.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鼓励和宣传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一直是媒体宣传报道的重心之一。
在宣传报道中,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也是层出不穷。
但是通过实际调研我们发现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很多,但是敢于将想法付诸实践的却仍然是凤毛麟角。
例如据《合肥日报》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8月底安徽省当年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创业成功56人,比去年增加12人。
这说明,虽然大众传媒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宣传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却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3.在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方面存在舆论监督缺位的现象。
调研显示,有80%的被访者表示对国家颁布实施的就业法规不了解或不太了解;有65%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求职过程遭遇过企业非法用工的现象,且这些人当中有83%的人选择了忍气吞声,以求能保住饭碗。
这种现象的存在,起码说明大众传媒在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方面舆论引导的缺位。
因此,建议我们的大众传媒在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要切实关注就业法规的宣传报道和企业用工的舆论监督,发挥大众传媒保护大学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的积极影响。
对策与建议增强大学生就业宣传工作的针对性。
加强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
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引导学生掌握政策,了解形势,准确定位,认清自我,适时调整就业取向,切合实际做出选择。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和城市社区去,到祖国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体现对毕业生群体和每个个体的关心、关爱、关切和关怀,在尊重人、爱护人与教育人、引导人的过程中展现作用,发挥优势。
坚持深入基层,深入青年,倾听大学生呼声,了解大学生需求,不断增强学生就业宣传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力加强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
广泛宣传各级各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举措,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奋进拼搏的创业精神,宣传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努力把社会各界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热情和力量凝聚好。
坚持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挖掘能够集中体现宣传导向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验作为报道对象。
要注重宣传的正面性、典型性、生动性,深入挖掘典型的独特性,让典型活起来。
对学生就业方面的重大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重点把握好“五个关键”,即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表现,全方位、多角度、纵深性地报道新闻的背景及发展、驾驭好所要报道的问题:向纵深开掘,提升深度报道的品质。
通过典型挖掘、专题策划、深度报道,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形成宣传合力。
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密切配合、协调联动、整体推进。
密切与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积极整合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资源,努力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通过舆论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充分体现传播双向互动的特点,创造思想交流的条件和环境,激发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参与愿望,在交流、碰撞、激荡中达成思想共识。
(王诗文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昀岚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新闻系讲师)编校:董方晓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