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是社交礼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对此尤其重视,什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

从事秘书工作一定要懂得社交礼仪,而今天的社交礼仪便是由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演变而来的。

以下便从称谓、座次以及会客三个方面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以期能为今天的社交活动提供一些借鉴。

一、称谓人在社会上交往,首先遇到的便是称呼的问题。

称呼不得体,或者把别人的名字念错了,就会失礼。

清代科举考试,有位考官点名时将“鍚荼壸”(yáng túkūn)误读为“钖茶壶”(xīcháhú),结果贻笑大方。

某大学有位研究生写信,称自己的导师为“先师”;还有一位学生写信给老师说:“我很荣幸能成为您的足下。

”这都是很不得体的。

先师者,已故之师也,不能用于活人。

“足下”是同辈间的敬称,不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更不能宣称自己是别人的“足下”。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称谓得体呢?古人在这方面是有一套严格礼仪的。

我们知道,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这些都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姓是某一群人的共同符号,它与原始图腾崇拜及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有关(早期的姓多从“女”);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字则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

《颜氏家训·风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因此古人自称要称名,以表示谦虚,如诸葛亮自称亮。

尊者对卑者也称名,如君对臣、父对子、老师对学生皆称名。

而对平辈或尊辈则要称字,不能直呼其名,以示尊敬。

如孔子自称丘,对学生也称其名,如称仲由(子路)、端木赐(子贡)等;而孔子的学生之间则称字,如称子路、子贡等。

古人自己不能称字,否则就是“表德”了。

但对别人则要称字,不能称名。

如诸葛亮称鲁肃为子敬,称关羽为云长。

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

1929年,蒋介石召见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时问道:“你是刘文典吗?”刘应声曰:“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

”(刘兆吉《刘文典先生逸闻轶事数则》,《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18日)今天仍有这个问题。

古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社交礼仪

古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社交礼仪

古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与社交礼仪在古代社会,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习惯和礼仪不仅可视为一种行为准则,更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石。

本文将从饮食、衣着、住宅、交往等方面探讨古代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交礼仪。

一、饮食习惯古代居民的饮食习惯注重均衡与节制。

他们注重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选择食材,追求鲜美的口感和营养的平衡。

古人有“一日三餐,粗细有别”的说法,即不同时间段的饮食要求不同,早餐注重营养,午餐丰盛,晚餐简洁。

在饮食习惯方面,古代居民讲究饭菜的烹饪技艺和色香味的协调。

他们尊崇中庸之道,推崇“饭饱于食,衣安于宜”的理念,避免过度饱食或过度奢华。

二、衣着习惯古代居民的衣着习惯与时尚风格不同于现代,更体现了审美与身份的象征。

传统的古代居民注重礼仪,衣着根据等级和场合进行着装。

在日常生活中,古人讲究“以衣有余,以貌取人”的道理,衣着整洁、得体是古代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住宅习惯古代居民的住宅习惯与现代的居住环境有所不同。

古代居民居住的建筑多以传统的院落和宅第为主。

他们注重家庭生活的独立性与私密性,多数住宅以围墙封闭,进一步保障家庭的安全与隐私。

古代居民注重居住环境的布置与整洁。

他们重视饰品的摆放与居室的整齐,注重室内外的协调。

此外,古代人对于居住环境还有一些风水讲究,力求居住地的风水带来吉祥与福气。

四、社交礼仪古代居民的社交礼仪是他们与他人交往的一种规范和准则,体现了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在社交场合,古人注重谦虚、有礼、尊重他人,形成了严谨而独特的社交礼仪。

举行宴席是古代社交的重要场合,宴席礼仪备受重视。

主人应该提前邀请客人,并亲自到门迎接,以示尊敬。

就座时,主人应该根据地位和年龄,为客人安排座位。

在用餐过程中,主人应该亲自担任宴席的掌舵人,并注意与客人的互动交流。

古代居民还重视交往时的仪态和言谈举止。

他们注重面部表情的和谐、姿势的得体,并懂得恰当运用适当的礼仪用语,例如询问长辈的安康、向朋友道喜等。

古代人际交往礼仪

古代人际交往礼仪

古代人际交往礼仪首先,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

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必须要按照这个地位来进行交往。

比如,当一个普通百姓见到一位高官时,他必须要以恭敬的态度行礼,并等待高官先行行礼后才能作出回应。

这种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行为,既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其次,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礼貌。

在与他人交往时,人们会遵循一种严格的礼仪规范,比如,对长辈要行大礼,问候要恭敬,言语要谦虚,不可过于放肆和粗鲁。

即使在与同辈或晚辈的交往中,也要言谈举止得体,避免冒犯他人的感情。

这种谦恭有礼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人们尊重他人的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古代人际交往礼仪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宴会礼仪。

在古代社会中,举办宴会是人们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宴会上,人们不仅要注意与他人的交谈,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

比如,在进席时要以右手为主,右足先进,坐下之后要稳坐,不可乱动,用餐时要有节制,不可过于贪婪和贪吃。

在与他人交谈时,要注意言辞得体,尽量避免争吵和口角。

总之,宴会礼仪不仅是展示个人修养的机会,也是展示社交能力和尊重他人的重要场合。

此外,在古代社会中,人们还特别注重礼尚往来的原则。

在古代社交中,如果受到了他人的款待,就要回赠礼物以示回报。

礼物可以是一些珍贵的物品,也可以是一些精心制作的工艺品。

无论是贵重的珠宝,还是朴素的手工艺品,都可以用来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这种礼尚往来的行为,不仅表现了人们之间互相帮助和互相关怀的精神,也有助于巩固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古代人际交往礼仪是古代社会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这些礼仪规定了人们如何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在语言和行为中如何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礼貌,在宴会和款待中如何表现自己的修养和社交能力。

这些礼仪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也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友好。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传统。

这些制度和习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本文将从古代礼仪制度和社交习俗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礼仪制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古人认为,礼仪制度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方式,它能够使人们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例如,古代的宴会礼仪十分繁琐,宴席上的座次、饮酒的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种制度不仅仅是为了显示身份地位,更是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参加宴会来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宴会礼仪的遵守成为了一种社交技巧。

除了宴会礼仪,古代的婚礼、葬礼等场合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古代的婚礼仪式十分庄重,包括红盖头、拜堂、交杯酒等环节。

这些仪式的目的是为了祈求新人的幸福和美满,也是为了向祖先表达敬意。

葬礼则是人生的最后一次仪式,古代人们认为,只有经过合适的葬礼,才能使逝者得到安息,也能安抚活人的心灵。

因此,古代的葬礼仪式也是非常庄重和繁琐的,包括守灵、入殓、告别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和要求。

古代社交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古代社交习俗强调的是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例如,古代人们见面时要行礼,以示尊重和友好。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称呼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称谓,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尊卑有序的追求。

此外,古代人们也注重言谈举止的规范,要求言辞文雅、举止得体。

这些习俗的遵守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和谐,也增强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古代礼仪制度与社交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和道德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虽然礼仪制度和社交习俗有所改变,但其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历史上的社交礼仪与习俗

世界历史上的社交礼仪与习俗

世界历史上的社交礼仪与习俗社交礼仪与习俗在世界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社交礼仪和习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反映了各个社区或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本文将探讨世界历史上的一些典型社交礼仪和习俗,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一、古希腊的社交礼仪与习俗古希腊文明在社交礼仪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雅典等希腊城邦中,人们重视对话和辩论的能力。

古希腊人经常组织各种座谈会和酒宴,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

在这些场合中,人们要遵守一定的礼仪,比如在对话中要保持礼貌,不打断对方的发言,以及尊重辩论的规则。

二、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与习俗中国古代的社交礼仪源远流长,比如尊重长辈,重视亲友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师长的教诲等。

在古代中国,人们注重仪态端庄,言行得体。

在正式场合中,人们要注意言谈举止,尊重他人的权威和地位。

同时,古代中国人还注重茶道和文人雅士的风范,认为饮茶可表达亲近之意。

三、日本的社交礼仪与习俗日本社交礼仪与习俗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日本,人们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

他们有着一套复杂而精确的礼仪规范,例如鞠躬、交换名片和正确使用敬语。

此外,日本的传统茶道和花道等艺术形式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细节和美的追求。

四、印度的社交礼仪与习俗印度社交礼仪与习俗丰富多样,反映了该国的宗教和社会文化。

在印度,人们通常以双手合十向对方问候,并使用“纳姆斯咖哩”(Namaste)来表示敬意。

此外,在印度,规范的饮食礼仪也十分重要,如用右手进食,避免直接接触食物等。

五、阿拉伯世界的社交礼仪与习俗阿拉伯世界的社交礼仪与习俗通常体现了对尊重和礼仪的追求。

在阿拉伯社会,人们注重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

他们通常会邀请家人和朋友到家中享用丰盛的饭食,并展示慷慨好客的一面。

此外,阿拉伯世界的人们也非常重视传统的婚礼仪式,这是一种家族和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六、西方世界的社交礼仪与习俗在西方世界,社交礼仪和习俗通常着重于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比如,握手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而在商务场合,交换名片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_古代称呼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_古代称呼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_古代称呼礼仪常识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

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

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

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

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

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

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政治礼仪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社交礼仪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社交礼仪一直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场合中,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尊重他人的态度。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护相互之间的尊重、友谊和合作,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交往准则。

在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被认为是人们必备的一种修养和素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职业道德到社交技巧,从谈吐举止到礼尚往来,这些都是社交礼仪的范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人们注重礼仪的传承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名著《论语》中,孔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礼仪在人际关系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着一定的礼仪规范,如拜访、宴请、送礼等,这些习俗沿袭至今,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在人际交往中,恰当的礼仪能够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信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职场中,面试时的礼仪能够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求职成功的机会。

在日常交往中,适当的礼仪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品质,增强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好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既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修身养性、尊重他人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社交礼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礼仪,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这种交往中,社交礼仪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社交礼仪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还是一种用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交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论点、举例说明三个方面,探讨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的风俗与社交礼仪

古代中国的风俗与社交礼仪

古代中国的风俗与社交礼仪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风俗和社交礼仪。

这些传统的风俗和礼仪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告诉我们古代人们对待社交和人际关系的态度。

首先,古代中国的风俗注重尊重和谦逊。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重视尊卑之分。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正式场合,人们都注重对长辈和地位高的人表示尊重。

例如,当年轻人与长辈交谈时,他们通常要低头并避免直视长辈的眼睛,以示尊重。

另外,人们还会避免主动提及自己的成就或地位,以避免显得自负和炫耀。

这种风俗使得古代中国社会保持了稳定的等级结构,并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平等和尊重。

其次,古代中国的社交礼仪强调友善和待人诚恳。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重视朋友和亲戚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的朋友和亲戚会给予诚挚的祝福,并表示对他们的祝福和支持。

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中,人们注重互相尊重和帮助。

在古代的酒宴中,主人会亲自为客人倒酒,并且常常主动为客人陪酒,以示关心和亲近。

这种友善和待人诚恳的社交礼仪使得古代中国人们维系了密切的社交关系,彼此之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信任。

古代中国的风俗和社交礼仪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孝道。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至高无上的价值。

在家庭中,人们要遵循孝道,尊敬父母和长辈,并尽自己的能力照顾他们。

孝道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还包括平时的照料和关怀。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注重家族中的血脉传承。

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人们要严肃认真地进行,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记忆。

这种家庭观念和孝道传统使得古代中国人们对待家人和家庭的重要性有着深深的体会和认知。

古代中国社交礼仪还强调了女性的独特地位和礼仪规范。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礼仪规范也因此受到了特殊关注。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谨言慎行,并保持适当的妆容和仪态,以展现出高尚和优雅的形象。

此外,女性在社交场合中通常要退让于男性,并在丈夫和长辈面前保持沉默。

这种女性的社交礼仪观念虽然现今已经得到改变,但仍旧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知和对传统价值观的遵循。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社交习俗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社交习俗

中国古代的礼仪与社交习俗在中国古代,礼仪与社交习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习俗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更是展示身份地位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今天,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礼仪与社交习俗的特点和影响。

一、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中国古代社会以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为基础。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人们根据自己的地位和身份,通过具体的礼仪行为与他人进行互动。

例如,尊卑之间的问候礼仪、座次的安排以及行走的姿势等都是体现这种社会结构的重要方式。

二、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尊老爱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

中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家族的延续和后代的教养,因此尊重老人和关爱幼儿成为了一种礼仪习俗。

在家庭中,长辈常常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和权威,而小孩则需要以恭敬和敬重的态度对待长辈。

三、节日庆典的礼仪习俗在中国古代,节日庆典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丰富多样的节日庆典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礼仪习俗。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进行祭祀祖先、贴春联、包饺子等一系列有着特定意义和规矩的活动。

这些节日庆典的礼仪习俗,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凝聚了人们的感情和亲友之间的情谊。

四、宴会礼仪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社会,宴会礼仪是展示身份地位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家族内部的聚会还是朝廷的盛宴,人们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规矩进行。

宴会礼仪包括座次的安排、酒杯的举持、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

宴会礼仪的严谨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人际交往的规范要求,注重维护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并进一步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和沟通。

五、交往礼仪的细致入微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交往礼仪非常重视,并注重礼仪的细节。

比如,在问候礼仪中,人们不仅要注意握手的力度和时间,还需要关注他人的身份地位以决定是否行礼。

在书信往来中,人们要讲究称谓的使用、字句的严谨,以及信纸的格式等。

这些细致入微的交往礼仪,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得体和谐。

六、礼仪习俗的社会影响中国古代的礼仪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古代的姓氏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最初,“姓”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分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

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

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

随着社会的进展,同姓的族群毁灭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

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凹凸与财产的多寡。

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的“氏”。

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

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

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出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行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里说明白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白两者后来的演化和作用。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分了。

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民所建,所以孔子本应姓“子”。

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

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

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é),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

今日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

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

古人一般在诞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

《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由于“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

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沟通,给小孩取名是沟通的需要。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详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社交礼仪一直被视为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凭借其独特之处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本文将详解中国传统的社交礼仪,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文化。

1. 传统的问候礼仪中国传统的问候礼仪包括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鞠躬和握手。

鞠躬是中国人常见的一种问候方式,表示尊重和敬意。

握手则更适用于与外国人的交往,作为一种西方礼仪的一部分被中国人所接受。

此外,尊称也是中国社交礼仪中的一项重要特征,不同年龄、地位和称谓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称呼方式。

2. 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非常重要,讲究热情好客和尊重他人。

在中国,宴会通常由主人主持,其中最重要的是主人的席位。

宴会开始时,主人会举起杯子说一段开场白,向来宾表达欢迎之意。

在用餐过程中,主人会亲自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应该接过酒杯并举起,向主人表示谢意。

此外,尊老爱幼也是中国餐桌礼仪的一部分,年长者通常会先开始吃饭,而年幼或身份较低的人要等待。

3. 礼物赠送在中国社交场合,礼物的赠送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表达感谢和尊重的方式。

在生日、结婚、过年等重要节日或庆祝活动上,人们常常会送上礼物,以表达对他人的关怀与祝福。

在选择礼物时,应注意避免选择写有不吉利或负面寓意的物品。

同时,礼物的包装也需要精心搭配,体现出对受礼者的重视。

4. 礼仪与宴会中国传统宴会有着严格而独特的礼仪规范。

宴会前,主人需要确认宴会的地点、时间和邀请人员。

在宴会当天,主人需要做好迎宾准备,并安排宾客的座次。

在宴会过程中,主人应该主动为客人倒酒并照顾好他们的需求。

与此同时,客人们也应遵守礼仪规范,保持优雅、文雅的言行举止,并注意遵循用餐礼仪。

5. 礼仪与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传统节日里,人们通常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而礼仪也是这些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长辈通常会分发红包给年轻一代以表祝福。

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

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古代社交礼仪常识大全在古代社交礼仪方面,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规矩。

这些规矩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尊重和礼貌,更重要的是展示自身的身份和地位。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古代社交礼仪的常识大全。

一、各国社交礼仪1.中国社交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以官职、声望、宗族背景等为基础的等级关系,对宾客说话时应用尊敬称呼,礼仪非常严谨。

在古代,见面时要以大门为准,访客须等待主人到门口接待;进屋后要先行敬礼;食宴时要遵循依次奉酒、回酒等礼仪。

2.日本社交礼仪:日本贵族社交礼仪极其繁琐,要求用特定的语调和动作。

除了向对方鞠躬表示尊重之外,还要遵循“先入礼,后入座”的规矩,立场、动作和口头表达都要与身份和场合相符合。

3.韩国社交礼仪:在韩国,重要的宴会应提前一两个月通知,避免影响到搭客原本的日程。

在宴会时,如果要拍照,需要得到其他客人的同意。

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来访客人在到达对方家门前,要先挑选一块平整的石头抚平鞋底上的灰尘。

二、古代社交礼仪1.书信礼仪:古代人们写信非常注重礼仪。

信的标题必须写出日期、地址和官衔,描绘春天花开或下大雪等自然现象。

信末必须写上亲笔署名或盖章,并在信纸上谢罪或致谢,表示自己不愿给收信人带来麻烦或感谢所接受的慷慨。

2.座次礼仪:在古代,座次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在宴会场合。

座位的高低代表着人们的社会地位。

主宾在整个活动中都会坐在最高的位置,其他宾客会根据他的社会地位和年龄来占座。

3.酒仪礼仪:在古代,人们的社交主要是通过酒仪来表达的。

在宴会上,主人先拿起酒杯向主客敬酒,客人再轮流敬酒。

酒仪也包含了各种语言信号和细节,比如“为问寒暑”,“动静有度”等。

4.服饰礼仪:在古代,男女都非常注重服装和妆容。

男子要穿戴得体,女子则要注重装饰和礼仪。

男子应穿正装,女子应穿深色长衫,并把头发梳起,禁止任何淫秽行为和言语。

三、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在古代,礼仪不仅仅是内在决定身份地位的因素,还是人们相互交流和交往的媒介。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十一)《诲人不倦》ppt课件nwwKAH

2018语文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专题(十一)《诲人不倦》ppt课件nwwKAH

经在一个红霞掩映下的黄昏,于河岸注视着一只蝴蝶自由 地在花草之间,以舞者的姿态穿越着,飘舞着。我想象 着,在古时候的某个傍晚,也应该有一个人,他置身于花 丛中,目睹着蝴蝶如同仙子一样飘舞着,他从心底惊讶地 叹息着,然后才流传出了那样一句诗意的言词。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愿意将蝴蝶想象成动物界里的 花朵,因为它总是极尽美丽地开放着,以一种独特的炫丽 妆点着这个自然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答案 (1)种类,类别 (2)独立,一个人站在那里;趋, 小步快走 (3)愤,想求明白而不得;悱,想说而说不出 来的样子 (4)隅,方位,一般有四方;反,还复,这里 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 (5)较好,胜过 (6)赞同 (7)谄媚 (8)素,白色的底子;绚,色彩繁盛的样子 3.通假字 (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自卫反.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知”通“智”,聪明 (2)“反”通“返”,返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4.虚词用法 (1)赐也何.敢望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何.言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告诸.往而知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斯行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疑问副词,怎么 (2)疑问代词,什么 (3)之, 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子贡 (4)兼词,“之”“乎”的合 音。之,指代听到的内容;乎,疑问语气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7.成语积累 (1)有教无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诲人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一反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切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琢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述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信而好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社交礼仪知识

古代社交礼仪知识

古代社交礼仪知识古代社交礼仪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在各种社交场合中所遵守的规范和仪式。

这些礼仪准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是人们展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方式,并且体现了尊重与谦逊的精神。

古代社交礼仪具有严谨、庄重和完善的特点,它不仅是古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首先是宴会礼仪。

在古代,宴会是展示宴请者的财富和地位的重要场合。

在宴会上,主人需要准备各种美味的食物和饮品,同时也要求宾客们必须遵守一些规矩。

比如,在入席前,宾客需要按照主人的座位安排坐下,而不能随意选择座位;在饮酒时,需要遵循宾主顺序,宾客要等待主人举杯后才能举杯,且不得高于主人的杯中之酒;另外,在用餐时,也有明确的顺序和礼仪。

所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显示主人与宾客的身份差异,以及尊重和礼貌的态度。

其次是婚礼礼仪。

古代的婚礼仪式非常庄重,需要严格遵守各种规定。

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双方要族长、长辈尊重参与交换盟约,之后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祝福。

随后的婚礼宴会有切蒲、敬酒、交杯酒等环节。

新娘新郎要遵循一系列礼仪动作,例如新娘要盈盈地拜见岳父岳母,新郎则要稳重地谢罪同行亲友等。

另外,在婚后的新房中,还有很多的规矩,比如夫妻双方要举行敬酒仪式,表示夫妻双方相亲相爱,共度一生。

再次是会谈礼仪。

在古代,会谈被视为一种礼仪性的交流方式,受到极大的重视。

在会谈中,参与者需要遵循相互尊敬、礼貌谦逊的原则。

比如,作为客人,必须等待主人发言并起立欢迎,同时需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作为主人,需要给予宾客足够的尊重和礼貌,并为他们安排舒适的座位。

另外,礼物的交换也是会谈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宾客之间可以互相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姿态。

最后是拜访礼仪。

古代人们注重拜访的礼仪,无论是上门拜访还是拜访大臣,都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定。

在拜访时,拜访者需要提前通知,并在到达时需要先在门外敲门并留名。

在进入房间前,一般需要再次敲门等待主人的邀请。

在见到主人后,需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以示尊重。

弟子规详细讲解(上)第三部分

弟子规详细讲解(上)第三部分

【导语】⼤家好!我们接下来再继续看《*规》。

前⾯讲到「⼊则孝」,第三部分我们解析以下的内容: 【出则弟】 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为。

请看第⼋条: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 从第⼋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相处。

我们都晓得,⼀个⼈不能离开社会⽽⾃⼰独居。

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举⽌,我们的⾏为,我们⼀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注意。

这⾥⼀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我们⾸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

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

「弟道恭」,弟弟⼜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

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我们再看下⼀句: 『兄弟睦,孝在中』。

如果兄弟姊妹在家⾥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

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母操⼼,每⼀次要把爸爸妈妈⽓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

所以,从⼩孩⼦建⽴这个友爱的观念⾮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常的⼤。

【财物轻。

怨何⽣。

⾔语忍。

忿⾃泯。

】 也就是说孩⼦在家⾥从⼩就要建⽴他⼀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常的重要。

如果从⼩他知道这个物质享受⾮常重要,⽽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都会有很⼤的祸害。

如果把物质、钱财看得⾮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对有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都会从此⽽产⽣。

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你能看得很轻,你就有布施的⼼,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于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语忍,忿⾃泯』。

从⼩我们要懂得⾔语能控制。

「忿⾃泯」,这个忿就是⽣⽓。

我们都晓得⼈与⼈在谈吐当中,我们都希望对⽅讲话能很好听。

⾃⼰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

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很⼤声,对别⼈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产⽣。

中国古代人际关系与礼仪

中国古代人际关系与礼仪

中国古代人际关系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尊崇礼仪的社会,人际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礼仪的影响。

礼仪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范,更是体现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与礼仪,从各个方面展现古代礼仪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社会等级与礼仪在古代中国,社会分层非常严格,礼仪是区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志。

根据《礼记》的记载,古代社会分为王侯、士、农、工、商五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交往时需要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

举例来说,王侯之间互相称呼为“陛下”、“卿相”等尊称,而士与士之间则称呼为“兄弟”,这种称谓的差异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差距。

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人们能够明确自己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也能够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亲属关系与礼仪家庭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亲属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礼仪的约束。

古人认为家庭是世代相传的血脉所系,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比如,家族中的长辈拥有高于晚辈的地位,晚辈需要向长辈行跪拜之礼以示恭敬。

此外,婚姻也受到严格的礼仪规范,婚礼仪式需要遵循一系列的仪式和规矩,以示对婚姻的重视和尊重。

三、朝廷礼仪与官员之间的关系在古代中国,朝廷礼仪是交际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官员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朝廷礼仪是指皇帝与臣子之间的交往礼仪,同时也包括了各级官员之间的礼仪规定。

朝廷礼仪十分繁复,官员必须遵循一系列规定的动作和言辞,以示对皇权的尊敬和忠诚。

朝廷礼仪的执行严谨,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也有助于不同官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友情、师生关系与礼仪友情和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也有着特殊的礼仪规范。

友情是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价值观之一,人们在交友过程中需要遵守一系列礼仪规范,比如相互尊敬、扶持和理解等。

师生关系同样也受到礼仪的约束,师长需要对学生进行榜样的示范和教诲,而学生则需要向师长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友情和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一定的礼仪仪式和规范,这有助于建立起互信、互动和相互关怀的良好关系。

古代礼仪与现代社交:社交规范的演变

古代礼仪与现代社交:社交规范的演变

古代礼仪与现代社交:社交规范的演变
在古代,礼仪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行为规范,更是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从周礼到儒家文化,古代礼仪强调的是尊卑有序、敬老爱幼、礼尚往来等原则。

这些规范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和谐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礼仪逐渐演变为现代社交规范。

现代社交更加注重平等、自由和个性化,但古代礼仪中的一些核心价值仍然被保留和传承。

例如,尊重他人、礼貌待人、诚信交往等原则,在现代社交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现代社交规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虚拟社交空间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使得人们在交往中更容易忽视礼仪和规范,导致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问题频发。

因此,如何在现代社交中既保持传统礼仪的精髓,又适应新的社交环境,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古代礼仪与现代社交规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代礼仪为现代社交提供了道德和行为的基础,而现代社交规范则是在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在未来的社交实践中,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弘扬古代礼仪中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适应现代社交的新要求,以促进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交环境的构建。

称呼礼仪,称谓礼仪,日常、职场、佛教、古代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称谓礼仪,日常、职场、佛教、古代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称谓礼仪,日常、职场、佛教、古代称呼礼仪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礼”的这一块特别重视,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称呼礼仪,包括日常交际称呼礼仪、职场称呼礼仪、佛教称呼礼仪、古代称呼礼仪,欢迎阅读!称呼礼仪——称呼概述称呼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的、恰当的称呼,体现自身教养和对对方的尊敬,是社交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点。

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入乡随俗。

称呼是交谈前的“敲门砖”,具有“交际语言先行官”的美誉。

一声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能使对方深感愉快和亲切,易于交流双方的情感。

因此,称呼使用得当与否,将决定社交成功与否。

称呼礼仪——日常交际称呼称呼的种类:称呼一般分为敬称和谦称两种。

1.敬称(1)尊称:沿用旧时尊称,“尊”、“贵”、“高”、“芳”、“宝”等构成的称呼语,例如对其长辈可加“尊”字,“尊叔”、“尊祖父”等,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可在其姓名后加“老”或“公”,如“李老”、“张老”、“郭公”,以示尊敬;现代常用尊称:“您”、“老”、“兄”等。

(2)泛尊称(一般的敬称):一般称呼语为“先生”、“女士”、“太太”、“小姐”、“小妹”、“美女”、“同志”;老、大、小+姓氏构成的称呼;姓氏姓名+职业、职务、职称等构成的称呼;以辈分高低称呼对方,对有身份者或长者,可用“先生”相称,也可在“先生”前冠以姓氏。

(3)美称:指长辈对年幼者表示喜爱和看重的称呼,多用于书面语。

以“贤”、“令”等字代表,如“贤兄”、“贤弟”、“贤侄”、“贤婿”、“令尊”、“令堂”、“令爱”等。

称对方子女,“公子”、“千金”。

(令尊指对方的父亲;令堂指对方的母亲;令荆指对方的夫人;令爱指对方的女儿;令郎指对方的儿子。

)(4)婉称:阁下,用于对部长级以上官员的称呼;麾下,用于对将帅的称呼;尊驾、大驾,“驾”为古代帝王车驾的总称,用于称呼对方;颜,以容貌、脸色指代长者。

“尊颜”、“威颜”用于称呼男性;“慈颜”用于称呼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谓是社交礼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对此尤其重视,什么时候称名,什么时候称字,什么时候称官职、地望,都有基本规则。

主要决定因素是交际双方的尊卑,以及第三方相对于对方的尊卑。

试对《论语》称谓情况作简单归纳说明。

1、孔子对弟子称名,在弟子前自称名。

2、弟子对孔子多称夫子,少数称字(仲尼不可毁也)3、弟子在孔子前自称名,对其他弟子称字。

4、弟子相互之间称字,自称称名。

5、老师称呼学生,称其名,或称其字,表示教师或威严、或亲切,如孔子直呼“求(冉有)”、“点(曾皙)”等;古人有名有字。

名与字意义上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

如颜回,字子渊。

《说文》:“渊,回水也。

”(回,旋转)曾点,字子皙。

《说文》:“点,小黑也。

”“皙,人色白也。

”冉求,字子有。

“有”是“求”的结果。

有些名字看不出联系,是因为字义变化的缘故。

有时字前加伯(孟)仲叔季表排行,或加“子”、“公”等表示尊敬字眼;后面加“甫”、“父”等表示性别,表示排行或尊称的字眼也可放在后面。

根据以上介绍,适当借助工具书,对下列人名和字关系作一说明。

宰予,字子我“子”,男子尊称。

“我”即“予”。

樊须,字子迟“子”,同上。

“须”有“等待”之义项,“迟”所以需等待。

端木赐,字子贡“子”,同上。

“端木”是双姓。

“赐”(赏赐)与“贡”(进贡)相对。

仲由,字子路。

“子”同上。

“路”(道路)是人必“由”(经过、经由)之处。

孔鲤,字伯鱼。

“伯”,排行老大。

“鲤”即“鱼”类。

杜甫,字子美。

“子”,男子。

美,美(男子),与“甫”(男子)同意。

白居易,字乐天。

“居易”即生活随意,“乐天”,即乐天知命,表示生活态度。

韩愈,字退之。

意义相反。

“愈”(同“逾”),前进。

与“退之”相对。

柳宗元,字子厚。

“宗元”,本原,元气。

“厚”,指本原、元气充沛、深厚。

欧阳修,字永叔。

“修”与“永”同义,长。

“叔”是排行。

苏轼,字子瞻。

“轼”,车上横木,供人扶着远望(瞻),“登轼而望”(《左传》)。

苏辙,字子由。

“辙”,车轮经过(“由”)的痕迹。

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

例如:称自己的妻子为“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下面关于古人的称谓说法正确的是()。

第一题选择C,A中字是男子在行冠礼的时候才取的,而非幼年。

B中号非自称,D中关羽为汉寿亭侯,非宜城亭侯。

C正确无误。

A.称字:“名”和“字”古代是两个概念,都是在幼时由父亲长辈命名取字的。

如鲁迅名树人字豫才,茅盾名德鸿字雁冰。

B.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C.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D.称爵号: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封赐的爵位称号,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如明代的刘伯温为诚意伯,三国时的关羽为宜城亭侯。

中国古代的称谓多种多样,有称字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官名和爵名等,下列称谓属于称官地(为官所在地)的是( )A.称王安石为王临川B.称康有为为康南海C.称魏征为魏郑公D.称陶渊明为陶彭泽民国以前的“讲究人”,不仅有“姓”有“名”,还比现代人多了“字”和“号”。

钟振振教授告诉记者,父母起的“名”一般用以自称或是署名,如果是其他人直接喊出你的“名”来称呼你,在封建时代可以算作“犯讳”。

“字”则是显示尊敬的一种称呼方法,如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

当时的人在称呼王国维时,需以“静安”来代替,直呼全名便是失礼的行为。

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号。

“号一般是自己起的,相当于是笔名或艺名,其他人一般不会直接喊别人‘号’。

”晚辈称呼长辈有讲究长辈对晚辈可以“直呼其名”,但在同辈分的人之间,或是晚辈称呼长辈时,到底应该“怎么喊”?钟教授告诉记者,皇上称呼臣子,父亲称呼儿子、上级称呼下级时,都可以存在直呼其名的情况。

无话不说的亲密好友,有时也会“直呼其名”。

但在绝大多数的时间段里,长辈在称呼小辈时,还是会客气地以“字”来称呼,表示对晚辈的尊敬。

晚辈在称呼长辈时,既不能称名也不能称字,还不可称号。

古人解决的方式是,先论行辈,还可以在长辈的“字”后面加上尊称,如李宗仁可以称为“德公”,白崇禧则是“健公”。

“官号”能拿来当称呼孙立尧介绍,除了“名”或是“字”,能够当成称谓来称呼别人的还有“地望”、“排行”及官号等。

所谓“地望”就是以出生的地方或者曾经做官的地方来称呼对方,如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学生及世人便以“南海先生”相称。

柳宗元是河东人,所以称柳河东,又曾任柳州刺史,所以又叫柳柳州,孟浩然是襄阳人,所以称其孟襄阳。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所以称其陶彭泽。

岑参,任嘉州刺史,所以称岑嘉州。

在家的排行也能当做称谓,如李白在家中排行十二,后人便称其李十二或十二兄。

官号也常被用来作为称呼,如称阮籍阮步兵,称王羲之为王右军,称王维为王右臣,杜甫为杜拾遗、杜工部等。

1、诗仙——李白2、诗圣——杜甫【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