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基因突变的检测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基因突变的检测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2-19T10:40:25.1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9期供稿作者:张薇珊成元华张著学
[导读]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人类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张薇珊1 成元华2 张著学3
(1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629000)
(2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 550004;3贵州省人民医院病理科 550004)
【摘要】目的探讨c-kit基因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突变状况。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50例GIST中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结果 50例GIST中c-kit基因突变率为54.0%。不同侵袭危险组、部位、年龄组、性别、组织学分型、有无坏死及是否浸润至邻近器官等之间比较c-kit基因突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kit基因突变参与了部分GIST的发生。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c-kit基因聚合酶链反应突变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9-0097-0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人类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kit基因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 PDGFRA)基因突变是GIST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收集遂宁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00年1月—2012年1月的胃肠道间质瘤50例,标本均为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两位熟练病理医师复习切片。
1.2免疫组化采用SP法,实验常规设置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部分使用内对照。CD117、CD34、SMA、S-100、Desmin购自Dako公司,SP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D117、CD34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膜,SMA、Desmin定位于细胞质,S-100定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核。
1.3诊断标准 50例GIST中,48例CD117阳性而确诊,2例CD117阴性者有1例因CD34阳性,SMA、Desmin和S-100蛋白阴性而确诊,1例 CD117阴性者因SMA、Desmin和S-100蛋白均阴性,排除了平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形态符合GIST而纳入本研究。
1.4 c-kit基因突变分析用蛋白酶K-酚-氯仿方法提取GIST组织DNA。用PCR扩增c-kit基因第11外显子,引物序列分别为11F-CCAGAGTGCTCT-AATGACTG,11R-ACCC AAAAAGGTGACATGGA,产物长236bp。PCR条件为: (1)95℃变性2 min; (2) 94℃40 s, 54℃退火40 s, 72℃35 s;循环30~35次; (3)最后72℃延伸5min。扩增反应以双蒸水代替模板作为阴性对照。PCR产物在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纯化并测序。有突变的病例再行反向测序证实,并与NCBI基因库c-kit基因序列进行比对。
1.5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χ2检验。P<0. 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IST临床病理特征 50例GIST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男:女=1.5:1;年龄24~77岁,中位年龄55岁,发病高峰年龄60~69岁(35.0%)。肿瘤位于食道1例,胃23例,小肠12例,结肠5例,直肠2例,肠系膜4例,腹膜后3例。依据Fletcher 2000年提出的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标准[2], 50例GIST包括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低度侵袭危险性11例,中度侵袭危险性15例和高度侵袭危险性22例。
2.2 c-kit基因突变分析
50例GIST中27例检测到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突变率为54.0%;在48例CD117阳性的病例中,c-kit基因突变率达到了
54.2%(26/48);2例CD117阴性的病例,1例有突变。突变中均为杂合性突变,未见纯合性突变。突变形式有:16例缺失突变
(59.3%),10例点突变(37.0%),1例缺失伴点突变(3.7%),突变集中在5′端累及密码子550~560的“热点”区。最常见的形式是5′端第557~558个密码子WK(Trp-Lys)的缺失,共16例; 3例557密码子由TGG→GGT,即Trp557→Gly;1例557密码子由TGG→AGG,即
Trp557→Arg; 2例559密码子GTT→GAT,即Val559→Asp;1例559密码子GTT→GCT,即Val559→Ala;2例为560密码子点突变,由
GTT→GAT,即Val560→Asp; 1例574密码子由ACA→ATA,即Thr574→Ile;1例同时有点突变和片段缺失,第557位密码子第一个碱基T→G 并557-559位点6bp碱基缺失。
2.3 c-kit基因突变的临床病理联系:
依据Fletcher生物学行为分级标准,各组中c-kit突变比例分别为:极低度侵袭危险性组为100.0% (2/2),低度侵袭危险性组为45.5% (5/11),中度侵袭危险性组为40.0% (6/15)和高度侵袭危险性组为63.6% (14/22)。c-kit突变与肿瘤这种由极低-低-中度-高度侵袭危险度的递增无显著性差异(极低度侵袭危险组纳入低度侵袭危险组统计)。GIST患者不同性别、年龄组、肿瘤有无浸润、有无坏死、部位及组织学分型等指标中c-kit基因突变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c-kit功能获得性突变是GIST发生的重要机制,即使在无配体结合的情况下,KIT蛋白仍然能保持持续的自身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1-4]。
GIST最常见的突变是c-kit基因外显子11的突变,这些突变影响了KIT蛋白近膜区的功能。1998年,Hirota等[4]首次报道了人类GIST中出现c-kit基因外显子11(编码KIT近膜区)的突变,他们在6例GIST中发现5例外显子11突变。所有突变的KIT蛋白在没有配体SCF存在时也能被持续激活,说明在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是功能获得性突变。关于GIST中外显子11突变的发生率各家报道差异很大,从20%~92%不等[2,4-6],这可能与检测方法、组织处理及病例构成等有关。我们的实验中GIST外显子11突变率为54.0%(27/ 50),突变形式与文献报道相同。
由于不同研究者报道的c-kit基因突变率差异很大,有关 c-kit 基因突变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突出表现在 c-kit 基因突变与GIST分级的关系,结果不一致。有些研究显示c-kit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恶性GIST,良性GIST 很少有突变。然而,有学者认为认为c-kit基因突变与组织学分型、生物学行为等无相关性。这些矛盾的结果使c-kit基因突变在提示良恶性时的作用变得非常有限。本实验中c-kit 基因突变阳性率为54.0%(27/50),不同侵袭危险性GIST患者c-kit基因突变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kit基因有无突变与肿瘤这种由极低-低-中度-高度侵袭危险性的递增无明显相关。Corless等[7]在对13例在尸体解剖或因其他疾病剖腹探查中偶然发现的直径<1cm 、表现为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