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倡“诗意语文”教育理念,通过诗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成为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感悟。
而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正是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的最佳载体。
他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词元素,让学生在欣赏、朗诵、吟诵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语文的魅力和韵味。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诗词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更加敏感于语言的美感,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诗词欣赏和朗诵,深入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从中获取到了灵感和启发。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再觉得枯燥和无趣。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诗词的世界里,学生接触到了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他们在品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美的享受,更增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商。
他们学会了感恩、懂得爱,也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痛苦和挫折。
这些都是诗意语文教育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是传统语文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诗词的课堂里,学生通过朗诵、默写,可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理解诗词作品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对古文的词句理解和推敲,来领悟其中的意蕴和内涵,这对于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关键词]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要]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理想和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实践和反思。
诗意语文认为:语文教育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而这一过程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实现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语文世界;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是学生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命体验,必须引进生活与时代的源头活水。
一、“谪仙笔落惊风雨,子美诗成泣鬼神。
”——精神的语文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课程广度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
谢慧英先生说得好:“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
”所以,语文教育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doc王崧舟
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主讲人:杭州拱宸桥小学王崧舟《论语》开篇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我以孔子自居,那么各位就是孔子的三千弟子。
(笑)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跟品茶一回事,我们一同到语文中“品道”。
“朋”指什么?古人“同党为比,同道为朋”,就是大家的志趣相同,一起来探求人生之道,处世之道,跟“朋”作交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难道“有朋自近处来”就不乐了吗?此话怎讲,何谓远方?孔子是山东鲁国人,今曲阜。
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如果从齐国到鲁国行程则需一个半月时间。
所以,古人一出门就称远游。
所以称“有朋自远方来”。
“乐”,就是为自己同道之朋而来而高兴,这样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为之感动,来,意味着主动来,来一起探讨哲理,当然件快乐的事情。
再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都有学习的自觉的意识,一起学,一起习,学、习指什么?“学”,小篆的写法,“学”上部两只手,中间两个叉,底下是房子,下有小孩。
何讲?古时候,狩猎需要占卜,占卜就是解决性命之学,就是预测,“凡事预则立”,后来发展为《周易》。
古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学习,学得东西就是生存之道,但后来“学”异化了,但回到“原点”对我们审视问题有好处。
“习”,一说,上面是两根羽毛,下面是鸟窝,两个“羽”,一个是小鸟、大鸟,展开的翅膀准备飞翔。
二说,上面是羽毛,下面是米粒,鸟在啄米。
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一种说法。
学要转化为技术,还得时习之,但为什么“不亦说乎”?孔子对“说”有讲究,“乐”是外在的,“说”是内在的充实,是精神上的愉悦,逐渐修炼成生存的大道。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素质教育的源泉也在孔子的《论语》。
最后说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意思?就是不开心、生气。
君子在从事的学问,人家不知道他们,他们也不生气,这是“沉潜之学”,学习,不是为别人去学,能够沉下来,诸葛亮“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讲得也是这个道理。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王崧舟,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探索语文教育的创新之路。
他提出的“诗意语文”教育理念,旨在将诗歌的优美、情感的丰富、思维的灵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诗意语文,顾名思义,即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
它主张以诗歌为主要载体,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意语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情感丰富:通过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2.思维灵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其独立、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高雅: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提高其审美品味。
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诗歌欣赏:课堂上,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2.诗歌朗诵:王崧舟老师鼓励学生朗诵诗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创作:王崧舟老师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情景教学:王崧舟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在一次课堂中,王崧舟老师选择了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春夜喜雨》。
首先,他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意境。
接着,他让学生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后,他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最后,他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王崧舟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王崧舟: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
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
先后出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王崧舟语感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的构建》《诗意语文》等4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在语文工具化、技术化的时代,痴心地实践着诗意语文的理想与信念,执著地持守着诗意语文的“方寸田园”,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是王崧舟老师对语文教育怀抱的不朽的希望。
走进王崧舟老师的这个诗意语文的“方寸田园”,我们便被唤发出诗意语文的灵思妙想,触摸到诗意语文的性情本色,深悟着诗意语文的生命真义。
王崧舟老师曾真情告白: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是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语文而精彩。
王崧舟老师崇尚的这种诗意语文,据他所作的诠释,与诗化语文多有不同。
诗化语文追求一种诗样的风格和意境,其灵魂乃审美的极至。
诗意语文,当有审美的追寻,但绝非审美二字所能涵盖。
诗意语文,是有神性的语文,没有神性,便没有诗意,自然也就没有诗意之语文。
但诗意语文,其内涵更为宏阔,更为丰厚,更为深刻。
诗意语文,着一“真”字,觅一“善”字,成一“美”字,贵一“适”字,化一“神”字。
王崧舟老师的这种诗意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所以,学生用情感领悟语文的同时,语文也同时熏染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语文的同时,语文也同时提升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语文的同时,语文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语文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心灵世界中的一溪甘泉。
这或许就是王崧舟老师崇尚和标举诗意语文、将生命融于诗意语文的真义。
正因为王崧舟老师将生命融注于这种诗意语文,所以,他在语文教学中以诗意语文特有的意识和视角,烛照语文世界的各面,诠释语文教学各种不同的现象和存在状态,从而启开语文真义,昭示语文本性,从根本上揭示语文教学的诗意智慧,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一书是王崧舟在教育领域的心得体会和教学经验的总结。
他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将语文教育与诗意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教学之路。
阅读《诗意语文王崧舟》,我深受启发。
首先,王老师强调了诗意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通过诗意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的美感,培养对语言的热爱和表达的能力。
这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王老师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的学习环境。
最后,王老师还强调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他通过课堂中的亲身体验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也更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情感的力量。
我深深地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诗意语文王崧舟》,我深刻理解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认知。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只有通过诗意和情感的引导,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和创造力的语文人才。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全新的教学理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教导我们学习语文的同时,更将我们带向一个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对周围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诗意语文”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是生命的表述,是情感的沟通,是文化的传承。
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只是机械的背诵、死记硬背,而应该是激发我们对语言感受和思考的能力,让我们能够透彻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而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本质。
王崧舟老师的讲课风格带有浓郁的诗意,他不仅讲述了语文的知识点,更让我们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和情感。
他论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作品,比如《诗经》、《水浒传》、《红楼梦》等等,从中分析生命的真谛、道理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向深入思考的境地,不仅让我们学会了语文,还拓展了我们的文化广度和深度。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王崧舟老师强调“读、写、背、译”等四种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他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做到这些基本技能是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抛开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倡以兴趣为主导、以个性为依托的教学方式,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更大的自由。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老师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体验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课堂内容,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多参与活动,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丰富思想和情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总之,“诗意语文”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珍贵的语文教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启发,也让我们深入体验到语言之美和思想之深。
在我们的人生中,语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诗意语文”,我们将拥有更加独特的认知方式,更加成功地理解和应用语言,让我们的生命在语言中更加充实和精彩。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一位现代语文教育专家,他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闻名。
他的《诗意语文》一书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本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诗意语文》一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一个名句作为引子,通过对这句诗句的解读和启示,阐述了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提出了“感受诗”的教学理念。
他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诗的美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通过对诗歌的朗诵、赏析和创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整体性。
王崧舟认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法的知识,还应该涉及到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王崧舟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他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写作和讨论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诗意语文》一书不仅是一本面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读物,也是一本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王崧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让我们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中国现代作家,以其独特的诗意语文风格而闻名。
他的文字富有诗意,深邃而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王崧舟的作品中充满了诗意的元素,展现出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独特感悟。
他用简练而瑰丽的语言,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了诗意的色彩,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和动人之处。
他的语文风格独特而富有感染力,常常以优美的叙述和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幻想和神秘的世界。
他的文字饱含情感,让人能够深入体悟其中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王崧舟的语文作品还常常寓意深远,充满了哲理和启示。
他善于通过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传达出对人性、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他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思辨精神,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总而言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风格独特精致,饱含感情和智慧。
他的文字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岁月的美好和生活的意义,从而使他的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他提出“诗意语文”教育理念,一直深受广大教育工
作者和家长的推崇。
他认为语文是一门“诗意”的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感和表达能力。
下面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一、语文教育应该以情感为重,而非知识为主。
通过情感的净化和提升,无形中就提
高了语文学习和使用的质量。
二、学生应该注重语言的感受,而非语言的掌握。
只有真正的感受到语言所传递的含
义和情感,才能更准确、更生动地使用语言。
三、诗意语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古今中外的诗歌和文学名著,来陶冶情操,丰
富内涵。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品位。
四、教师应该是带领学生走向文学殿堂的人,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和分数发放者。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而非仅仅进行知识灌输。
五、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审美情感、语感和表达能力。
只有在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世界中,才会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
中更加灵动和有智慧。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提倡语文教育要以情感为主导,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达,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提升,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一门诗意的艺术。
理解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感受
理解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感受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诗意语文的理解和感受有了不少收获。
首先,王崧舟在书中强调了诗意和语文之间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
们应该注重言辞的选择和表达的艺术性,使语言更加富有诗意。
这
样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语言运用方式,激发了我对语文的
热爱和创造力。
其次,王崧舟在书中呼吁人们要关注诗意语文对人的成长和修
养的重要性。
他强调,诗意语文能够培养人的情感和审美意识,丰
富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欣赏诗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培
养自己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提高对美的敏感度。
这样的观点深深触
动了我,让我更加重视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王崧舟在《诗意语文》中也提到了诗与教育的关系。
他
认为,诗意语文应该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
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这一观点引
发了我对教育领域的思考,让我认识到诗意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激励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总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文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情感和美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语文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我相信,只有将诗意融入语文之中,我们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美妙和深刻。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中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和评论家,他的代表作《诗意语文》被誉为现代汉语教育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王崧舟强调了诗意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下面是对《诗意语文》的一些简介和感悟。
《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是:语文教育应该注重“诗意”,即文学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
王崧舟认为,只有通过体验、感受和欣赏文学,才能深化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
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谛。
王崧舟提出了“读诗为体,作文为用”和“不能把诗作为教材,但可以用诗为材料”这两个重要观点。
他强调,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可以从词汇、句式、语法结构等方面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情感力量,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同时,他也指出,把诗作为教材并不现实,因为诗歌一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其主要作用是情感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触动。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诗歌作为材料,配合其他课文和活动,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感受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此外,王崧舟还重视对语言的审美教育,并提出了“多样性、秩序性、适度性、和谐性”四个标准。
他认为,语言的美学是多元化的,既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的多样性,也包括音韵、节奏、韵律的多样性。
同时,语言美学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性,即语言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和有序性。
在语言美学的表达上,适度性也很重要,不能过分浮夸或夸张,也不能过于平淡无奇。
最后,语言美学需要体现和谐性,即语言的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的平衡、统一和和谐。
总的来说,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著作,他对于语文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具有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生于江苏苏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作家和散文家。
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独特的诗意语文创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还有着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被誉为“诗意语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文学作品就像一首诗,需要有诗意的表达和语言的凝练,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
对于王崧舟而言,创作诗意语文是一种态度和理念,是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多以家乡苏州和江南文化为题材,他深情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和人文风情,以及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一种清新脱俗、婉约动人的感觉,展现出了浓厚的诗意色彩。
在王崧舟的笔下,江南的小桥流水、古镇民居、山水田园都成为了诗意的符号,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江南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展现了一种淳朴、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
除了以江南文化为主题之外,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还涉及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包括对自然界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探索等。
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仿佛沉浸在一幅幅绚丽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画卷之中。
在诗歌创作方面,王崧舟的作品大多轻盈明快,细腻婉约,充满了对自然界和人生的感悟。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慰藉。
他用独特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怀和对美好的向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清新脱俗、情感绵绵的诗意海洋中。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和精湛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清新脱俗、令人陶醉的诗意风采。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涵,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心灵抚慰和情感滋润,成为了当代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读《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有感
----《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读后感王崧舟这个名字,对于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一定都不陌生。
他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诗意语文,就是“以情感为语文教学的主攻目标,以课堂是否感动人心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核心尺度”,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和精神之所在。
从2001年的《荷花》、2002年《圆明园的毁灭》到2009年的《普罗米修斯》、2010年的《与象共舞》,王老师一直致力于诗意语文课堂的创立。
追随王老师的足迹,探寻诗意语文的道路,一课一课细细读来,诗意语文是如何建立的?怎样才能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些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
我想诗意语文的建立离不开言象意三个层次的建立。
言以尽象。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托,阅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
对语言的把握是对文章解读的第一步。
在王崧舟老师之前,已经有多人阐释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
区别于其他教师的段落分析的教学模式,王老师把语言的教学放在首位。
针对文章的第一段,王老师紧紧抓住“不可估量”一词进行品读——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在自我情感中所生成的,同样是不可估量的痛惜之情。
“不可估量”的一唱三叹,声声蕴含着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的千古悲歌!关键词语的品读带动着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生成有所依托。
“宏伟”、“珍贵”、“举世闻名”“灰烬”王崧舟老师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为学生树立起圆明园之伟大与壮丽的形象,从而也为作者之悲情铺垫了基石,使我们踏迹而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言以尽象的方法。
“同学们,打开课文,读到第一句话时,映入你眼帘的第一个词语是‘不可估量’,第二个词还是‘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别忘了,你读这段话的滋味,是痛惜,是痛恨,是悲哀!再读一遍——”情感是诗意语文课堂的精髓,也是王崧舟老师语文教学的追求。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分为九篇,在这九篇散文中,王崧舟先生将自己多年来对语文的思考整合成了一种理论,称之为“诗意语文”,并且运用这种理论来阐述语文的优雅和美丽。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先生提到,语文的美丽不仅表现在文字上,更显现在人的情感里。
他认为,诗歌是语文中的精品,能够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和思考,体现了语文的优雅和内涵。
因此,王崧舟先生提倡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注重情感和思想的培养,发掘语文的表达和体现情感的能力。
王崧舟先生强调,语文是一种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媒介,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
因此,爱好语文需要让自己的内心深入地融入到其中,用心去体味语言的美感,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语文之美。
同时,王崧舟先生还提到,在学习语文中,应该注重感性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
他强调,语文的学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果,只有通过感性的理解,才能真正地领悟语文中的美和意蕴。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先生还阐述了语文和文化的关系和影响。
他认为,语文之美的精髓不仅来自于文字和句子的优美,更来自于文化的底蕴和深度。
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诗意语文》是一个关于语文美学的理论体系,王崧舟先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对大量文学作品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启示性的观点,对于我们提高语文素养,提升语文修养都有一定的帮助。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老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语文教育家,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更加强调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
在他的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涉及到一些诗意的内容,这也是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他的课堂上,经常会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文或现代诗歌,通过点拨和解读,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文化和思想内涵。
他鼓励学生用心领悟,感受诗歌的美妙,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除了诗歌,王崧舟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他提倡广泛阅读,鼓励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传记等。
他认为,阅读是开拓思想、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
除了诗歌和阅读,王崧舟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他认为,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他的课堂上,经常会针对不同类型的写作,如议论文、说明文、小说、诗歌等,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旨在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感悟文化、提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关键词]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要]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理想和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实践和反思。
诗意语文认为:语文教育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而这一过程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实现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语文世界;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语文教育是学生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命体验,必须引进生活与时代的源头活水。
一、“谪仙笔落惊风雨,子美诗成泣鬼神。
”——精神的语文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课程广度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
谢慧英先生说得好:“母语的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
”所以,语文教育不能不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正如王丽在《我的教育梦》一文中所指的那样,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儿童的语文郑振铎先生说:“对于儿童,旧式的教育家视之无殊成人,取用的方法,也全是施之于成人的,不过程度略略浅些而已。
他们要将儿童变成了‘小大人’。
那种‘小大人’,正像我们在新年的时候在街上看见走过的那些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足登薄底缎鞋的,缩小的成人型的儿童一般无二。
”在这种儿童观的驱使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往往以成人心理取代儿童心理,以成人意志左右儿童意志,以成人文化代替儿童文化,以成人的阅读经验支配儿童的阅读经验,最终倒霉的只能是儿童。
其结果,往往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之中,丧失了自己,丧失了个性,丧失了儿童纯净的童心,丧失了属于儿童时代的幻想世界和精神乐园。
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
儿童是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是天生的幻想家,是天生的诗人。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控制学生,而是通过课文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
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见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现和创见。
他应是一位带领者,带领学生经由课文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民族的语文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
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
同时又要使语文学习具有先进、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历史的浓郁芬芳、现代的流光溢彩;体味中国语言的丰富和多彩,体味中国人思想的广博与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深邃与永恒。
我们称屈原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的诗作是“史诗”,鲁迅是“民族魂”,就因为在他们身上及其作品里有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
屈原的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鲁迅至死“一个都不饶”的硬骨头,都是源自民族文化熏陶,最终又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作品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他们的作品表现了民族特有的风骨和美感。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
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
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我的中国心》的歌词中写道:“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了中国印”。
这一印记是如何烙上的靠的是母语教育。
母语教育是作为学生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成分而深深印入其脑海的,母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无论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
母语教育、母语文化、母语人文情怀、母语思维方式、母语审美特点等等,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是永远的烙印。
四、“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的语文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课本即生活的记录。
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苍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里找到历史足迹。
可以说,语文课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浓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钻研越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
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进行阐释,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
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
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
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
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
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
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
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生自小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这样:“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课外阅读使语文变得“丰盈”。
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诗人杜甫觉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主张“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作家高尔基认为“我读得愈多,书就使我和世界愈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
”我们的父辈祖辈,为什么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即使没念上几年书,写出的文章为什么也大多文从句顺、开阖有度究其原因,全靠多读熟读。
学习语文重在积累。
要积累就必须多读熟读,读文学、读历史、读天文、读地理,读经典名著……。
读之极熟,“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在读中滋养自己的精神,在读中修整自己的言语。
“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
社会实践使语文变得“酣畅”。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
因此,学习语文更要把学生引向社会,读好社会这本“大书”。
听讲座,逛书店,泡图书馆,看展览,练书法,乃至组织旅游,直接进入山水和人文景观之中。
总之要引进生活的“活水”,观察时代的“风云”。
同样是学《荷花》这篇课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却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
有的说:“荷花,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
”有的说:“荷花,我要赞美你,我要歌唱你。
”有的说:“荷花,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我学习的榜样。
”有的说:“荷花,你翩翩起舞的姿态真是太迷人了,我一定会梦见你。
”这是在融合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之后和语文的崭新对话。
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想:生活中爱画画的盼望着为荷花画张画,生活中爱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爱跳舞的迷恋于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爱读书的折服于荷花的纯洁不染……如果没有学生生活积累的调动,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的唤醒,怎么能有学生如此富有灵性的真情告白呢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阅历有限,但自懂事以来,他们经历了多少事,认识了多少人,见到了多少景,体味了多少情……这正是他们学习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啊。
精神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最终归结在一起,思考的都是人与语文的关系。
说到底,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
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语文的关系,语文教育的春天才能最终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