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比喻
《道德经》第十五章为道不盈,蔽而新成
《道德经》第十五章为道不盈,蔽而新成《道德经》第十五章为道不盈,蔽而新成道,源远流长,深不可测。
它是一种不可见的力量,超越了我们的感官和理性。
《道德经》第十五章揭示了道的本质和特性。
在这一章中,作者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道的无限性和其对万物的引导作用。
道不盈,蔽而新成。
道永无止境,它自身的盈满会被蒙蔽而无法再生长。
就像无穷大的宇宙,道不可捉摸,无法被凡人完全理解。
尽管如此,道却在不断创造新的事物,让万物得以繁衍生息。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道的运行好比一个容器,犹如橐龠(古代的篓子和绳索),容纳着天地万物。
道所包含的是无穷的,无限的。
它好比一个无形的容器,承载了一切事物的成长和变化。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行即生。
车轮上的辐条是围绕毂套的,有三十根辐条,但它们都共同落在车轮的中心孔内。
车轮即使没有辐条,也能正常行驶。
这是因为车轮中空,没有辐条的存在,车轮才能够行驶。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道的作用是潜在的,它并不需要直接干预事物的发展,而是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引导万物。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所以,道往往不显于世,却能引导事物的产生和变化。
就如同制作陶器,最初需要粘土(埏埴),但粘土本身并没有实际的用处,需要被塑造成器皿才能发挥作用。
同样地,开辟门窗、构建房屋是通过凿劈,凿出门窗,才能有房屋的使用价值。
在这个比喻中,埏埴和凿户牖代表道,器和房屋代表各种事物。
道的存在不被人们直接感知,却能塑造并引导各种实际存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的存在虽然无形,但它引导万物的成长和演化。
道并不以自身的存在为荣,也不因此而显得强大。
这是因为道是谦逊的,不追求功利,也没有显得强大的愿望。
然而,正因为它无欲无求,不追求权势和物质的积累,反而成为了万物得以利用的根源。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道的本质是静默的,就像潜在的力量一样,它通过安静无为的方式使万物和谐共处。
老子好词好句感悟
老子好词好句感悟
1.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味着真正的道是不可言说的。
语言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的,用语言去描述道是无法完全表达的。
这句话启示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智去体悟道,而不是死守字面上的理解。
2.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学会"反",即反常规思维。
世间万物的运行往往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只有突破固有思维,才能洞见事物的本质。
这启发我们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
3. "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将水比作至高无上的善。
水的特性是虚怀若谷、淡泊宁静、滋润万物。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像水一样,保持谦逊、宽容、适应环境的品质,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这句话阐述了智慧和明白的区别。
知道他人,只是表面的智慧;真正的明白,是来自于对自我的深刻认识。
这启示我们,要追求内在的自我觉醒,而不是停留在外在的知识层面。
5. "善行无辙迹"(《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这句话描述了圣人行事的高超境界。
善行是没有固定的踪迹可循的,因为圣人能随机应变,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规矩。
这启发我们要保持
灵活多变的思维,不要被成见所束缚。
老子的语句蕴含着许多人生智慧,启迪我们保持开放、包容、谦逊的品质,突破常规思维,追求内在的自我觉醒。
道德经有关道的句子
道德经有关道的句子1.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2.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4. 大道极其希,世人都不知;能知者不言,言者都不知。
5.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6.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7. 淳朴敦厚,静如处子,无知无欲,可以与万物为一。
8.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9.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0.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4. 抑其扬,扬其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15.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盈。
16.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17. 老子曰:“强行者不居。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18.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其照,无遗身殃;是为“袭明”。
19. 直教无言,道无形,止无距,可得而未可得也。
道德经注(八):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注(八):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原文:上善治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释:最好的行为便是善于治水。
水善于周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正是众人所不擅长的,所以接近于道了。
耕种的话要擅长选择用地,思考的话像深潭一样幽深,跟人相处合作要讲究仁,平时说话要言而有信,治政时要擅长于治理,做事时总能有所成就,遇到机会时又要擅长把握时机,不行争辩,所以没有什么可责备的。
在后世的《道德经》文中,改成了“上善若水',是因“治”之一字其义太高,故而改为“若”字。
'治'字是高于'若'字的,因'治'不但领悟水之真义,还可以利用它们去进行改造,而'若'之一字,仅仅只是校仿,却是少了更高的含义。
此文常见之解释,将“善”认为是善良之“善”,此为大谬,《道德经》是一本揭示万物常理,描述万物背后统一的概念,并非是庸俗的劝善之书。
若此文仅仅是言'善良'之'善',一则此格局未必太低,二则在文中不免突兀,前后更无同意之处。
观《道德经》全文,诸处所用“善”字,皆应作“擅长”,“善于”而解,方为恰当,可一理而通。
了解道家的文化的都知道,道家很喜欢用水来比喻,但这是为什么?从生物角度来说,无论植物还是动物,水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运动大多要需要水作为运输的载体,包括吸收与排泄,均离不开水。
水是生命的第一要素,这些都无处不体现着道家的智慧。
那么还有更深的层面没有?1993年在郭店一号楚墓的简牍中,可以看到关于水,有更深入的描述,有云:“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道德经》第八章:以水喻道
《道德经》第八章:以水喻道【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chǔ)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的善像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而不相争,处众人最厌恶之地,故接近于道。
居住善于选择,心灵善于虚静,待人善于仁爱,言语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能动,行动善于适时。
只有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悟道心得】一、道并不神秘,道并不是高不可攀,道像平凡的水那样。
水的品德:一是利益万物;二是不争;三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最低位。
因此,水的品德接近道。
二、道的最大特质是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人生最大的本钱是有能力帮助他人。
我们利益、滋润他人之时,也是老天利益、滋润我们生命之际。
三、老子所说的“不争”,是无为吗?是什么都不做吗?不是!老子让我们要学习水的品质,争低下,争柔弱,争承担,争平凡,争利益万物。
能够甘愿低下、甘愿柔弱、甘愿承担、甘愿利益万物,如此生命才能得以通达流畅。
四、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争高下,就是柔弱的道、低位的道、利他的道,这样您的频率就接近了道,就联通了人生平安自在的大磁场。
五、让心柔弱,柔弱如水不是无能,柔弱是一种包容生长的力量,包容可以免除伤害,包容可以避免痛苦的轮回!六、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才是真正的尊贵。
因为低贱,才会成就自己的高贵。
七、对周围的人要常存敬畏之心,才能吸收到周围人的好信息。
对别人不尊重,自己的命运会常常不顺,因为很多信息会干扰我们。
肯定和赞许别人的同时,也是润泽自己心灵的最佳途径。
八、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程序,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指令,修德是一切的源头。
厚德能够摆脱因果律的制约,厚德能够重新修改生命程序的数据。
九、把自己的身段放在最平凡的位置,这样的平凡本身就会创造出不平凡。
相反一味追求不平凡,往往收获的却是痛苦。
《道德经》的核心是心道,是柔弱的道、低位的道、包容的道,幸福的道,天长地久的道!十、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平平安安笑到最后,能做到吗?能!只要我们学好上善若水的品质:利益万物;乐意给予,不求索取;平凡得让人感觉您很低下,但低得大气、低得精彩——成功的人生就是这样炼成的。
道德经谦虚为人之道的句子
道德经谦虚为人之道的句子
《道德经》中关于谦虚为人之道的句子有:
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这句话表明最高尚的善就像水一样,它有利于万物而不争斗。
2.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这句话表明真正的智者不会轻易发表言论,
而只是那些喜欢高谈阔论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智者。
3.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这句话表明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见,最大的
形象反而看不见。
4.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这句话表明过多的言辞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沉默和中立。
5. “虚其心,实其腹。
” 这句话表明应该让自己的心保持谦虚,而让自己
的身体保持充实。
6.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这句
话表明天的法则是在减少有余的部分来补充不足的部分,而人的法则却不是这样,往往是减少不足的部分来奉献给有余的部分。
7.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 这句话表明真正的善良的人不会去争辩,而
那些喜欢争辩的人并不善良。
8.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
” 这句话表明最高的道德境界就像山谷一样
深广,而广大的道德则总是感觉不足。
9.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这句话表明学习知识应该每天都有所收获,而追求道则需要每天减少一些执着和妄想。
10.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 这句话表明高贵的事物是以低贱的事物为基础的,没有低贱的事物就没有高贵的事物。
老子道德经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释《老子道德经》1.第一章1.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注释: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 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以及万物运行的规律;第二个“道” 是言说、表述的意思。
“非常道”,即不是通常所说的道,意味着真正的“道” 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
2.“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 指对事物的称呼、概念;第二个“名” 也是命名、称呼的意思。
“非常名” 表示不是普通的名称概念,真正的事物本质难以用固定的名称来完全定义。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 指的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没有具体的名称和形态;“有名”则是指万物产生之后,有了各自的名称和特征,所以说“有名” 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 指经常保持一种无的状态或心境,去观察“道” 的微妙之处;“常有” 则是从有的角度去观察事物的表象和边界。
5.“玄”:形容道的深奥、神秘、难以理解。
3.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名称来称呼的名,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是天地的初始状态;有名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经常保持无的状态,想要以此来观察道的微妙;经常保持有的状态,想要以此来观察道的表象。
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
玄而又玄,是宇宙万物奥妙的总门。
2.第二章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注释: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也就产生了。
这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美和丑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
道德经中最有智慧的六句话
道德经中最有智慧的六句话
1.“道可道,非常道”——表明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真正的道,真正的道只能通过感悟体会来领悟。
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表明真正的智慧是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领悟事物的本质。
3.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表明追求学问和追求道不同,学问需要不断积累,而道则需要不断放下、舍弃。
4. “治大国若烹小鲜”——表明治理大国和烹饪小菜一样,需要细致入微,注重细节,才能取得成效。
5.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表明知足常乐,知足才能感到心满意足;知止可以避免冒险行为,才能永葆安稳。
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一切万物都源于道,道是万物之根源,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演化、转化。
- 1 -。
读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将受益无穷!
读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将受益无穷!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两千多年来的诸多历史事件,都印证了这一规律。
即使科学技术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今天,《道德经》仍然被海尔的张瑞敏、阿里巴巴的马云等精英阶层奉为经典,反复研读,爱不释手。
世间万物都有朝相反方向推演的规律,弱会变强,强会变弱,月盈则亏就是这种表象。
老子提出善上若水,认为柔弱胜刚强。
一切刚强的事物,都容易被摧毁,而柔弱如果能充分运用道的规律,终将战胜刚强。
(1)楚汉相争时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是何等的强大,是当之无愧的盖世英杰。
强大的人大都有一个通病,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无人能敌。
由于自己的强大,更加容易瞧不起别人,韩信就是这样被推到刘邦的阵营。
而无赖出身的刘邦,相对于项羽,却是柔弱得一无所长,曾自我评价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正因为他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打不过项羽的,所以虚心对待周围的能人志士,聚集了一大批能臣干将,最终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逼到乌江边自刎。
强大的事物,如果还自认为强大,没有半点柔弱谦虚的危机心态,则离毁灭就不远了。
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样的认识,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如出一辙,这也是微软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原因。
(2)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已经被神化成智慧的化身。
然而从团队领导的角度来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刘备创业之初,深知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极尽谦恭下士,因而造就了蜀汉的强大阵容。
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战斗力达到了顶峰。
随着关羽败走麦城,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操盘手。
孔明确实是个能人,料敌如神,安居平五路,且事必亲躬,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要过问,没有很好地给下属留出锻炼的平台,蜀国人才出现断层,最终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作者:杨君指导教师:吴媛媛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全文的思想体系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
老子以“道”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关系。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道”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反映了老子本身对“道”的理解及其所蕴涵的哲学深度。
本文将对“道”字从文字结构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两方面阐述其意义。
关键词:道;老子;古文字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Dao(道)" in " Dao DeJing "Abstract: The "Dao De Jing" wirte by Lao Zi,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philosophy of life. He put forward the "Dao" as the center of this article, it has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e used the "Dao",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explain the universe,life,and society.B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Dao"?Wha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oes it have?These problems reflect interpretation of "Dao" by Lao Zi himself,and the philosophical depth what it has.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Dao"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by Lao Zi.Key words:Dao;Lao Zi's;Ancient writing引言“道”字在《说文解字》中注释为:“道,所行道也。
道德经最经典十句话
道德经最经典十句话1. “道可道,非常道”。
就像人生的路,你能说清楚的那些,往往不是真正的人生全貌啊!比如说你计划好了一切去旅行,可路上那些意外的惊喜和困难,才是真正让你难忘的呀!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这就好比大家都觉得瘦是美,那胖就被嫌弃了,可胖也有胖的可爱和福气呀!你看杨贵妃不也很美嘛!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哎呀,这就好像大自然才不管你是谁呢,该刮风下雨就刮风下雨,不会因为你而特殊对待呀!就像那次暴雨,不管好人坏人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你想想看,了解别人算聪明,可了解自己那才是真正的明白呀!就像你知道朋友爱吃什么,可你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吗?5.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就如同好酒需要时间沉淀,那些大成就不也是慢慢积累来的嘛!很多厉害的人不都是经过多年努力才成功的嘛!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这和盖房子一样呀,一砖一瓦才能建成高楼大厦,再大的树也是从小小的种子开始的呀!7.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好事坏事总是相互转化的呀,就像你丢了钱很倒霉,但也许因此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祸呢!8. “治大国,若烹小鲜”。
管理一个大国就像做一道小菜,不能乱翻乱搅,要恰到好处呀!就像妈妈做饭,得掌握好火候和调料。
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多神奇呀,就好像一个小小的想法,能衍生出无数的可能呢!比如一个发明的念头,最后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10.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真正厉害的人看起来可能笨笨的,能说会道的不一定真有本事呀!就像那个默默做事的人,最后反而做出了大成就。
我觉得《道德经》真的是充满了智慧,这些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和运用呀!。
道的含义——大道天道人道
道的含义——大道天道人道我们首先来分享,道在《道德经》中的含义。
它的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个含义,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源。
第二个含义,道是构成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这两个含义我们可以合起来用一个词来概括,称为“大道”。
这个“大道”是什么样子,具有怎样的生命力量,我们下面慢慢和大家分解。
道的第三个含义,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简言之,两个字:“天道”。
道的第四个含义,道是作为人类社会遵循的社会准则,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我先用四个字概括:“圣人之道”,浓缩一下就是“人道”。
就是说这里我们说的“人道”一定是要指“圣人之道”,我们平常说话为了简洁说“人道”,但心目中一定要知道是“圣人之道”。
《道德经》四个含义,合起来讲实际上是三个含义,那就是道之大道、天道人道,一定要注意,《道德经》在道里面它合起来又只是一个含义。
我们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它,道就像一棵树一样,它是一个整体。
树的根部把它称为大道,主干部分把它称为天道,枝叶称为人道。
大家不要说听了周道长一讲《道德经》,结果我们把道的理解分散了,其实它是一个整体,是为了解读的方便。
我在没有展开讲之前,把这个概念要牢牢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他们的关系也知道了,没有树的根哪有主干,没有主干哪有枝叶,枝叶都依附在主干上面,枝叶、主干它的一切都是来源于它的根部。
“道”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整体的,不要把它分散。
那么下面大家就知道了,哪个部分是最重要的?那显然是第一和第二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大道”、作为宇宙本源的道。
这是在读《道德经》里面要特别强调的。
这一部分你都不懂,整个《道德经》你就无法去解读它,因为你不知道来源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在《道德经》里面哪些篇章进行了重点的论述呢?我通过研读发现,第一章、第四章、第一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
这些篇章是怎样来论述道的呢。
我们先从第一章讲起。
第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
明可明,非常明”,这里的“常道”就是指大道。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天之道,就像张弓射箭。
举得太高了,就压低一点,举得太高了,就抬起来一点;弓弦拉得太满了,就放松一点,拉得太松了就放紧一点。
天道,就是把多的补给不足的,而人之道则不是这样,常常是把不足的来补多的。
谁能够把自己多出来的奉献给天下人?只有有道的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有了功绩而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卑、低调的做法。
个人感悟:天道恒久,他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水往低处流是天道,人往高处走是人道。
物壮则老,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是天道,而高低贵贱贫富差距是人道。
人地无情也无欲所以强大恒久,而人有情有欲望,所以弱小……。
老子之道是什么?是万物之本,是宇宙规律,又是人的准则
老子之道是什么?是万物之本,是宇宙规律,又是人的准则展开全文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写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老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道”这一概念搭建起来的。
所以老子一派的学者被人称为道家。
那么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呢?“道”这一概念有三重含义:一、道是一种实存之物在老子的学说中,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万物的本原。
不过,道虽是实存之物,但却混然一体,无迹可寻,我们看不到它的形象,听不到它的声音,摸不到它的形质,《道德经》第十四章如此描述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正因为道没有具体的形质,所以老子无法命名它,只能勉强把它叫做“道”或“大”,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为什么道没有形象又没有名字?因为那些有形有名的事物,都是特定时空中的具体之物,有生有灭。
然而道是恒常永久存在之物,因此它不能有具体的形象和名称。
道虽然没有形象,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道不受外物影响,并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
所以在《道德经》中,“道”既被称之为“无”,又被称之为“有”。
因为道没有形象,所以是“无”,因为道真实存在,所以是“有。
道这一实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
不仅如此,道还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宇宙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创生的。
道创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居士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对道生成万物过程进行了详细解释(万物是如何产生的?老子说:道经过一、二、三生成天地间一切事物)。
道创生万物之后,便附于万物之中,蓄养万物,培育万物。
万物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道,而这就是下面要说的:道是万物的运动规律。
道德经中的千古名句
道德经中的千古名句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2、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上善若水。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7、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1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3、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1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7、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1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9、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20、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道德经中含有道的句子
道德经中含有道的句子
1. “道可道,非常道”。
这就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别人没法完全复制一样!比如甲说自己成功的方法,对乙来说可能就不适用。
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这多神奇呀!就如同大自然的规律,一直默默地运转,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它呀!你看四季更替不就是这样嘛,从来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
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哎呀,这就好像是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还能繁衍出好多好多的后代呢!就像一个好的创意,能发展出无数的可能性。
4.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可是很了不起的呀!不就像在一个团队里,虽然有各种因素,但人的作用也超级大嘛!比如一个公司的发展,靠的不就是人的智慧和努力嘛!
5.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这不就是说一个好的成果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嘛!就像一场精彩的演出,需要演员、编剧、导演等共同努力才能呈现完美呀!
6.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就像有时候以退为进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就好比打太极,看似柔弱,实则很有力量呀!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呀!
我觉得《道德经》中的这些关于道的句子真的太有智慧了,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看待世界。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个人理解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个人理解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个人理解: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大道汜兮”这句话是把道比喻成大河,意思就是道像大河一样流淌。
“其可左右”,这句话我认为是道是可以被“左右”的,也就是任何人、事、物都可以去运用道,就像任何事物都可以去河流里汲取水分一样,河流从来不曾拒绝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道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谁都可以到这条大河边汲取道的营养,运用道的规律。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就像生命依赖河水一样,万物也依赖道而生存发展,河流不曾拒绝过生命,道也不拒绝万物,任尔攫取。
“功成而不有”的“功”是指“万物恃之以生”,而“功成而不有”的意思是说,道成就了如的大千世界、万千事物,他们都是依赖道而存在,但是道却不占有他们,不控制他们。
这个地方很好理解,比如我们要依赖天、地、大自然生存,我们常常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大自然,但是天、地、大自然主动要求过我们人类做些什么吗?从来没有,我们人类得去主动探索它们内部蕴含的规律,我们掌握这些规律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我们可以说探索规律是人类掌控世界的方法,反过来看这也是天、地、自然同化人类的一个过程,因为我们越是探索,也发现我们离不开他们,我们必须保护他们,遵循他们的规律。
仔细想想,其实无所谓谁占有谁,是不是?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这段说是说,道养育了万物,但是它却不做万物的主人,它主观上是没有任何私欲的,就像盘中餐似的,你可以说它渺小。
另一方面,道虽然不把自己当做万物的主人,然而万物都归附它,都追随他,都把道当做自己的主人,道在万物心中就是造物主,是天下的主宰,所以道又是极高的存在。
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我举个伟人的例子,他是我最敬佩的人,他说过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其实是一件小事,毕竟读书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但是能够让中华崛起的人,他在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想想。
道德经关于得道者的描写句子
道德经关于得道者的描写句子
1. 古之善为道者(帛书版第十五章):这一章描述了古代善于修道的人的特征。
尽管帛书版与传世版在文字上有差异,但总体上,得道者被视为具有深不可测、虚怀若谷的品质,能够在浑浊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并逐渐达到清明的状态。
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虽然不是直接描述得道者的具体状态,但它强调的是遵循道的原则行事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反之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3. 得道之人内心是洞察宇宙的:在现代解读中,《道德经》中的得道者被比喻为一个看似平凡但实际上拥有深刻智慧和洞察力的人,他们对宇宙万物的本质有着独到的理解。
4.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道德经》某章):这里描绘的得道者,他们的行为特点是不过分追求圆满,因为只有保持不自满的状态,才能够不断地更新自己,即通过不断超越自我来实现持续的成长和完善。
5. 其他隐含的特质还包括恬淡自然、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等,这些都是得道者所体现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喻
引言:道何形?道何状?道之不可形状,以至于《道经》篇首,老子先作“道可道,非常道”之言,其后又有“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之语。
然《道德经》其书中五千有言,并非无物,盖欲言一二“非常道”之道,使闻之者能稍近于大道。
是故其中多有以物喻道:一者,可使人略观道之一二,虽如管窥,亦见一斑;二者,道生万物,故于万物皆可观道。
于此,愿以陋见,浅谈五千言中道之喻。
1、如渊似谷,处下不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若渊;“谷神不死”,道若谷。
渊、谷,处地势之下,道亦能处下,“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处下者为阴柔,道家之所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者,道家之所恶,道若渊谷之不盈,亦不因盈而损。
2、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以玄牝喻道,一者玄牝能生育,如道之生育万物,为天地之根;二者生育者在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言道之先于天地万物;三者,如母之生子,而终不以之为功,道岂不亦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四者玄牝为雌,亦为阴柔之贵。
3、赤子之心,婴儿未孩
书中五千言,多有以婴儿赤子喻道,盖因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浑然天成,未见矫作,“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道至朴而无欲,如赤子婴儿,不与万物争。
4、川谷之归,道若江海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能处万物之下,虽至朴而小,然而“天下莫能臣也”。
如川谷之水,皆下归于江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置于人,则王侯若能如此,“万物将自宾”。
5、张弓之理,甘露自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道无所偏私,以万物为刍狗,不作贵贱之别,不以尊卑为分,损其有余而补不足,若甘露之降而自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