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课时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3《风雨》课时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风雨一、基础知识1.阅览下面语段,完结各题。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pāo()举在空中的时分,却出奇地显出清楚,chà()那间僵直了,随既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改变过来,绿深得黑清。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扑撒()模()样2.依据拼音写汉字。

pāo()举chà()那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2.选词填空。

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A.攀交 B.依靠 C.附着)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会儿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池塘里绒被相同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A.举起 B.掀起 C.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

3.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作用(可从用词、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品析)。

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交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四肢,一会儿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品析:2.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门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端仍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色彩。

品析:4.综合性学习。

“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只说明晰一种自然现象,更包含着一个深入的道理,学完课文,你必定会有新知道。

请依据下面的要求答题。

1.请说出这句话中包含的道理。

答:2.请举一个案例来证明这个道理。

答:二、阅览文章,完结5~8题。

卧听风雨汗漫①先是一道闪电一会儿照亮了卧室,又迅即康复了漆黑,似乎即开即落的巨大的白花。

然后,雷声轰可是至。

继而,风雨高文。

我从梦中醒来,相似一尾鱼从深深的海底浮出了水面。

哗哗作响的雨声密布得没有一丝缝隙和缺口。

雨声与风声的力气持平。

我的这间坐落住宅楼顶层的卧室,似乎成了危巍的河边。

河水汹涌啊!我卧于岸上,似乎一只不穿衣服的昆虫卧于岸上。

半开着窗子,雨滴随风落在我的身上,似乎水花溅在那一只昆虫的身上。

这是夏日的雨,隆重,劲健,使卧听者愈感藐小。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3 风雨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建民办建民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3 风雨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8.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 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 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 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本句运用一系列动词描写废纸随风翻飞飘荡的情景 和猫在风雨中逃窜的情景,以及瓦片在风中坠落的 情景,生动形象的描写出风雨的猛烈。
描写一段秋季的优美文字,运 用修辞手法,200字左右。
小组交流 全班展示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 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 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 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 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 叫绝。作者主要运用侧面 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 并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方 法。一幅幅生动画面像电 影中的慢镜头,从不同的 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现风 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 谐的艺术画面 。
5、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 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一句妙在 何处?
1)、放船出去,说明雨来了,因为雨可以 让船起航。2)、文章题目为“风雨”,前 面只说风,只有这句,却是道出了雨。3)情 调由先前的恐怖阴森变为快乐喜悦,呈现出 一幅温暖的画面。在风雨之中,众多动植 物的的身不由己、惊恐万状与孩子们的天 真快乐形成了对比,表现出了作者对孩子 们童真与纯洁的赞美。
正面描写
作者以农村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来描写风雨。 天地间的一切都变了形状和色彩:树木乱成一团 ,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 们因为风湿病而痛苦不已。这一切都是因为风之 狂虐,雨之迅猛。全文无处不在描写风雨,
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却无“风雨”二 字。这种高超的写作手法就是——
侧面烘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 ,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风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风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叙事文学作品。

该文虽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情节曲折,情感真挚,引人入胜。

故事以落魄画家杨文琪在家中自杀的场面为引子,通过叙述其毕生创作和演艺历程、心灵历程,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兴衰和心路历程,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品尝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心灵酸楚。

同时,该文还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对读者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风雨》的情节和主题,分析故事的结构和人物性格。

(2)掌握叙事文学的写作技巧,能够熟练撰写一篇叙事文章。

2、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和细节。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感和艺术表现。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地运用叙事写作技巧写出自己的叙事文学作品。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人文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能够领略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2)使学生了解艺术家的辛酸历程,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风雨》的情节和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鉴赏能力。

3、掌握叙事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对学生的文学素质要求较高。

2、掌握叙事写作技巧,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1)通过问题启发:如果你过得比别人艰难,你会怎么做?(2)播放视频:呈现主题歌《雨中行》的MV,让学生感受雨中的独行者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2、上机阅读在计算机房使用电子阅读文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阅读文本,并标记出关键内容和细节。

3、教师讲解(1)讲解故事情节和主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2、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方法:启发、讨论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有一位宋代的大诗人,他的一生都为了国家的统一而忧虑,直至临死前留下绝笔也是企盼国家的统一。

同学们知道这位大诗人是谁吗?他留下的绝笔诗是什么诗?(对,是陆游,他留下的诗是《示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陆游一起去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3、让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5、朗读诗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⑴请读准字音,注意七言诗的韵律。

学生自渎。

⑵指名读,相机指导生字“僵”“衰”书写。

⑶再读。

强调朗读的节奏。

6、理解诗意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⑴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⑵运用这些方法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⑶交流汇报。

理解重点词语。

第一句: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13《风雨》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13《风雨》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植物 动物 侧面烘托 人物
当堂训练
背诵文章中的精彩段落或语句。 (注意揣摩运用精妙的动词)
•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林在风雨 中飘摇的场景。(2)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 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 的一大特色。
树林子(1) 垂柳 杨叶 芦苇(2) 羊 小女孩(3) 葡萄蔓 苍蝇(4) 鸟巢 鸟儿(5) 废纸 湿猫 瓦(6) 浮萍 水池 鱼儿(7) 老头 孩子们(8)Fra bibliotek合作探究
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场怎样的风雨?
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并说说这些句子妙在何
处。可用以下句式说话:
我感受到了一场
的风 / 雨,从文

句话中可以看出,它妙在 (
)。
• 1.(1)“飘”“斜”生动地展现了鸟儿在狂 风中不能自主的状态,“颤”字写出鸟翅被狂风 吹折的瞬间情形,这几个动词从侧面形象地表现 了狂风的猛烈。(2)“吃惊”写出猫的诧异心 理,通过写猫的感受,生动地表现狂风的威 力。
美的语句,解决生字生词。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 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 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 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 》、《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 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 》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 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 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 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优质教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风雨教案 教学设计

优质教案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 风雨教案  教学设计

风雨【教材分析】《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2.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3.感受贾平凹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案两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有关风雨的图片和视频。

2.教师激情导入: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今天我们来欣赏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的《风雨》,欣赏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预习检测1. 读一读、写一写:倏忽(shū)锥形(zhuī) 偌大(ruò) 蜷曲(quán) 攀附(pān) 屋檐(yán)2.解释下列词语倏忽:忽然,很快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三、整体感知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方面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七年级语文上册 3.13 风雨提技能+一课两练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3.13 风雨提技能+一课两练 (新版)新人教版

风雨提技能·一课两练【练基础】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pāo( )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chà( )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 )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 )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青。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扑撒.( ) 模.( )样答案:sǎmú(2)根据拼音写汉字。

pāo( )举chà( )那答案:抛刹2.选词填空。

(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A.攀附 B.依附 C.附着)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2)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A.举起 B.掀起 C.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

答案:(1)A (2)C3.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B.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C.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D.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

【解析】选D。

D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其余三项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练能力】一、美文品析(2013·湘潭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6题。

乡村的风许俊文①风是乡村的魂......。

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

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

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

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4)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4)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感悟写法:寄情于梦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写法:寄情于梦教具:投影仪、课件。

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这是“爱国歌手”张明敏,在1984年春节晚会上,演唱的《我的中国心》。

歌曲一出,就传遍了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

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今天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南宋王朝,走进那位铁骨铮铮的爱国诗人陆游的面前,聆听他内心的最强音吧!(先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再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三、逐层深入读诗:(一)知人读诗:1、简介作者陆游:陆游,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自幼好学,12岁即能诗文,有“小李白”之称;20岁,希望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列第一,因名在秦桧(huì)之孙前,被秦桧除名。

三年后,秦桧病死,仕途才开始逐渐明朗;39岁,因主张北伐被罢官;65岁,因坚决主张抗金,触怒议和派,被罢官,此后闲居山阴老家达20年之久。

他一生作品丰富,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创造了一项诗歌中国之最。

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2、诗题解诗:在十一月四日的晚上,下起了雨,作者由雨声联想到自己驰骋沙场的情境。

(既点明了时间,又点明了环境)(板书诗题、齐读诗题3、指导朗读温馨提示:朗读应注意(字音、节奏、感情)(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戍:shù夜阑:lán(2)听范读,把握节奏(播放视频)七言绝句停顿节奏多为二二三式或四三式。

第二、四、七个字为节奏点。

(3)学范读(点读,齐读)。

(播放背景音乐)(二)知因读诗:1、简介写作背景: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20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20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20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三、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列表法五、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二)整体感知: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云交云,雨淋淋”“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雾下,雾吃云晴”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六、总结课文,延伸探讨: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七、布置作业: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八、教学反思: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中外短诗五首《断章》《风雨》《错误》《回旋舞》《在一个地铁站》 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

中外短诗五首《断章》《风雨》《错误》《回旋舞》《在一个地铁站》  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

4中外短诗五首从容说课这些小诗都具有较朦胧的特征,在理解上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因此,本课的教学采用开放的形式,不作逐首诗的讲析,而侧重于学生的独立的、个性化的阅读与鉴赏。

在前面已经有了四首新诗的鉴赏学习的基础,本课由学生独立完成既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符合略读课的教学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鉴赏应允许百家争鸣,应尽可能予以学生肯定和赞赏。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回顾和总结现代新诗的鉴赏方法。

学生在本课五首诗中任选一首诗,写一篇鉴赏性的评论,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先是小组讨论,接着是全班交流鉴赏文章,师生共同点评。

再自选一首小诗,当堂完成背诵。

教学重点独立的鉴赏活动。

教学难点在鉴赏成果的交流过程中拓宽思路,提高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在总结鉴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鉴赏的能力。

2.揣摩语言,分析意象,品味感情,独立完成对一首诗的鉴赏过程。

3.独立的鉴赏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会鉴赏诗歌。

4.合作交流活动,通过互相交流彼此的鉴赏成果,共同提高鉴赏水平。

5.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感;形成鉴赏美的习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欣赏了四首新诗,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在欣赏这些诗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从哪些角度展开鉴赏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整理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从诗歌的语言特点入手,从诗歌的内容角度入手,从诗歌的意境角度入手。

推进新课师今天我们将尝试运用我们这个单元学到的鉴赏方法,从不同角度去鉴赏诗作。

【学生齐读五首小诗】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风雨芦荻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回旋舞保尔•福尔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这首诗以“风雨大作”为背景,通过梦境抒发了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雄浑壮阔。

诗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以风雨之声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梦中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首诗是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爱国精神,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坚定信念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保持坚定信念的精神。

(2)理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张明飞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张明飞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人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字词,培养学生品味情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教学难点: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一导入,作家作品(一)出示课文相关图片,介绍作者?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赐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投身军旅,奉诏入蜀,后罢官归居故里。

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展示陆游爱国诗篇?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夜泊水村》1182年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192年秋?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枕上作》1200年,时年七十六岁。

?书愤(1186)陆游时年六十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三)介绍本篇写作背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只能“僵卧孤村”,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2014-201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4-201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风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3 《风雨》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 学习作者使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 能结合课文,使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使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一、导入1、展示两张暴风雨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理解作者,理解“凹”二、初感风雨景。

1. 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2、这些景物大致能够分几类?这些事物在风雨中什么共同的特点?3.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体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

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侧面烘托: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4、实例理解正面描写。

三、共赏风雨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前两段两至三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①丰富的想象。

②贴切的比喻。

③精准的动词。

④精细入微的描写。

2、结尾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3、小结:文章使用大量篇幅描写景物,以细节凸显风雨之大之猛烈。

在这些景物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4、作者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四、摹写风雨景请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来描写一个非常炎热的夏天,约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指导:选景、修辞、写作顺序。

五、布置作业:把课堂小练笔扩展成一篇写景的小作文,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初中语文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

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

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七、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诗歌,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4.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精品教案_13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精品教案_1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的大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好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一生著作颇丰,留给后世的诗篇就有一万多首。

二、背景介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陆游在公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

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家乡以外的地方旅行。

写作这首诗时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

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三、诗词朗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内容分析:僵卧孤村不自哀: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铁马冰河入梦来: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五、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分析:诗的前两句点明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对复国大业充满胜利信心。

“不自哀”以“僵卧孤村”来反衬,更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心头始终郁结着慷慨之情,所以当夜深人静、听窗外风雨时,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诗人激动不已,即便入梦也是铁马冰河,从而抒发了诗人宝刀不老,愿为收复中原大地而驰骋杀敌的壮志豪情,并以此喻写、衬托抗金义士的坚强勇武及收复失地的壮志。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恢宏,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六、简要说明这首诗在以梦境抒发情怀方面的独到之处。

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具一格。

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梦境抒发情怀。

诗前三句,写梦因。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人教初中语文七上《风雨》 (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人教初中语文七上《风雨》 (一)

《风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3)概括文章要点,进行初步鉴赏。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在朗读中体会写景状物的精彩。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析作者描绘的“风雨”中的不同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作者对风雨的描写,激发学生观察、描写神奇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是“风雨”,作者通篇也都在描写“风雨”,却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和“雨”字,揣摩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中,用细腻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江南秀丽多姿的春色,其中“春风图”和“春雨图”最能体现江南春天风雨的特点:和煦、轻柔、亲切;同学们,有没有另一番不同于江南和风细雨的“风雨”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另一篇描写风雨的文章,体会一番自然的神奇。

【教学设计意图:用学生已学过的文章激发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废都》《浮躁》《秦腔》,自传体长篇散文《我是农民》,系列散文《商州初录》等作品。

他的《腊月·正月》获得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曾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的小说多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

他的散文格调清新隽永,简明自然,不拘一格。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雨
贾平凹的《风雨》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暴风的暴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咱们展示出了风雨夹攻的景象。

比方、拟人等修辞方法多处运用,语段精彩,是写景散文的模范之作。

经过本单元前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开始把握了写景散文的一些办法,但关于美文的赏析和鉴赏能力却有待进步。

学习《风雨》对学生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补,又可得到审美的熏陶。

激起学生酷爱美酷爱大天然的思想爱情。

1.有爱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其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尝文章生动精确的言语特色,感触文章言语的魅力。

3.培育酷爱天然、赏识天然的思想爱情。

1.品尝文章生动精确的言语特色,感触文章言语的魅力。

2.培育酷爱天然、赏识天然的思想爱情。

品尝本文生动精确的言语。

1课时
1.创设情境
2.引导指点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求
一、激趣导入
说起暴风雨,咱们忍不住联想到“暴风暴雨”“风雨如磐”“风雨交加”等词汇,更联想到唐代许浑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是的,暴雨说来就来了!跟着暴风吹过,雨帘从山后漫过来,片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今日,咱们学习闻名作家贾平凹所写动的《风雨》,去感触他笔下的暴风骤雨吧。

(板书课题、作者)
二、查看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偌大(ruò)片刻(chà)蜷曲(quán)倏忽
(shū)
栅门(zhà)屋檐(yán)鸟巢(cháo) 撩起
(liáo)
2.解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片刻:极短的时刻,瞬间。

栅门:用铁条或木条等做成的相似篱笆而较巩固的东西。

蜷曲:曲折(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倏忽:遽然,很快。

3.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世,陕西丹凤人,今世闻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今世文坛寥寥无几的文学咱们和文学奇才,是一位今世我国最具背叛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国际含义的作家,也是今世我国能够进入我国和国际文学史书的为数不多的闻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
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三、全体感知
1.本文经过对哪些事物的描绘来体现这暴风骤雨的?
【沟通指点】树林、垂柳、杨叶、芦苇、羊、女孩子、
槐树上的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
2.文中的风雨有怎样的特色?请各用一词归纳。

【沟通指点】风猛烈,雨骤猛。

3.作者经过一组组现象来体现风狂雨暴,是按什么次序来写的?【沟通指点】从室外到室内,由全体到部分,由远到近,由
物及人。

四、深层探求
1.作者在描绘现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
【沟通指点】示例一:本文在描绘现象时运用了恰当的
比方。

如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既实写了风的时强时弱,又给了读者幻想的地步,
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味与美感。

示例二:最初一大段的详尽描绘,直奔主题,用了一长
串的动词,写得触目惊心,好像直接把咱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同天旋地转。

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和冲击感。

示例三:文章第二段,从描绘树林全貌,落笔到详细的
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上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领会风雨来袭的局面。

让人好像感同身受,浮想翩翩。

2.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风的,写出风怎样的特色?
【沟通指点】文章先从室外从视觉写受风的林子,体现
风的任意傲慢;接着从形状、声响写被风吹乱的垂柳、杨叶、芦苇,来体现风的无处不在;继而写到宅院里的羊和人、葡萄蔓、苍蝇、鸟巢等,持续展示暴风高文的画面;最终写到巷子里被风突击的废纸、猫、浮萍,再到室内的木架、油灯等。

这些现象均体现了风猛烈的特色。

3.有人说结束写到大雨了,你是怎么看的?说一说结束
的场景和情调跟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沟通指点】文末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
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即已暗示在大雨的突击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能够放纸船了……雨之骤猛,真让人震慑!最终一段视野由室外回到家庭,写到了老头和孩子们,与风雨中无
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分生动,看一切都是风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挠不了高兴的游戏,他们全都趴着门缝,惊喜的放出一只只纸船。

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能够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

五、言语品尝
1.树林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忽的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现已彻底没有方向了。

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好像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沟通指点】把受风的林子比作面团,然后用
“鼓”“陷”之间的重复进行,以描绘风的时强时弱,接着用“倒”“腾”“飘忽”“猛扑”“扯”“忽骤忽散”等充溢力气与动感的词语来描述风大,更以“彻底没有方向了”“一切都在旋”来描述风的无处不在,出现给咱们的是一幅任意的暴风图。

2.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门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
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端仍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掉了白的色彩。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
又立即要回来,却不或许了,在宅院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要两步远,长时刻走不上去。

【沟通指点】这只断了牵绳的遭到惊吓的不幸生物,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掉”了色彩。

此刻“冲”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的“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色彩”,冲击力更强,看来有“失”也有“得”啊,该段后半句“两步远”与“长时刻”两组词汇的比照,也令人寻味。

3.池塘里绒被相同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会儿聚起来,长时刻的凝结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案上的草窝里跳跃。

【沟通指点】这儿写到风雨夹攻的池塘,夸大而不失实在。

池塘上,厚厚的浮萍被“唰地揭开了一片”,而水面也被暴风骤雨夹攻得变了形,像起了重重大浪相同,抛来卷去,浮萍、鱼都被抛到了岸上。

这景象,好不骇人!
4.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

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仍是点不着。

【沟通指点】小屋里的“木架”振作得像散了架相同,
即便是关紧了门窗,透进来的劲风仍然使得无法点着油灯,这儿也旁边面写出了黑云压顶、暴风高文的景象。

讲堂小结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
不同的视点来展示风狂雨猛,形成了全体上调和的艺术画面。

品尝此文,好像令读者置身于暴风暴雨的环境中。

高超的方法,生动的描绘,令人赞不绝口,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用。

安置作业
1.摘抄含“风”或“雨”的成语、俗话各两个。

2.堆集描绘风雨的诗句。

板书设计
13、风雨贾平凹
风雨中的树林子、}
树木、羊、葡萄蔓、}旁边面烘托
鸟、巷道、池塘、}------风狂雨暴
小屋、白叟、孩子}体现儿童的纯真天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