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3 课时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二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

_________。
(2)实验步骤(以配制100 mL 1.00 mol·L-1的NaCl溶液为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质的量浓度是 1 mol·L-1。×( ) (2)将25 g CuSO4·5H2O溶解在1 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 浓度为0.1 mol·L-1。×( ) (3)把1 mol NH3通入水中得到1 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 (4)将固体在烧杯中溶解,立即将所得溶液注入容量瓶中。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三节 物质的量 第3课时 物质的量浓度
(含实验活动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课程解读
1.定义:单位体积的溶液里___所__含__溶__质__B_的__物__质__的__量____,也称 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2.符号为__c_B__,常用单位为____m_o_l_/L__(或__m__o_l_·L__-_1_) _。 3.系物:质_的__量_c_B(_n=_B_)nV、_B_物__质__的。量浓度(cB)、溶液的体积(V)之间的关
2.从100 mL 0.5 mol·L-1的某溶液中取出10 mL溶液,取出溶液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答:0.5 mol·L-1。溶液一旦配好,它的物质的量浓度就不再 改变。从中取出部分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3.某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1,表示的含义是 什么? 答:1 L该NaOH溶液中所含NaOH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讨论】 1.在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中,“V”是溶液的体积还是溶剂
的体积?“B”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V”指溶液体积而非溶剂体积。②“B”表示溶液中的 任意溶质,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及一些特定的组合; 含结晶水的化合物溶于水时,其溶质不是指结晶水合物,如 将CuSO4·5H2O溶解在水中,溶质为CuSO4。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课题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滚滚长江)课时 1 主备人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长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认识,但是他们的这种认识只是浅层次的,没有上升到理性和情感的高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的启发、点拨和引导。

我们一方面培养他们对长江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让他们了解长江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识记长江流经的省级区;2、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了解长江水利资源最丰富的河段;2、通过学生对长江水利资源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我国在长江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长江面临问题的讨论,强化忧患意识,加强保护长江、保护资源的责任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五、教学难点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水文特征六、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落实方式设计意图(一)激情导入(3分)播放《长江之歌》歌曲导入,烘托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展示目标(2分)1、能在地图上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区、地形区、注入的海洋,以及主要的支流。

2、记住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简要分析各河段的特征。

3、运用已有知识,联系实际分析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二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配合物理论简介(教师版)

第二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配合物理论简介(教师版)

第3课时配合物理论简介一、配位键1.概念: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孤电子对,而另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即“电子对给予-接受键”。

2.表示方法:配位键常用A→B表示,其中A是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叫给予体,B是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叫接受体。

如:H3O+的结构式为。

判断正误(1)任意两个原子都能形成配位键() (2)配位键和共价键没有本质区别()(3)形成配位键的条件是一方有空轨道,一方有孤电子对() (4)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5)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是成键原子必须有未成对电子()答案(1)×(2)√(3)√(4)√(5)×应用体验1.Ag+、NH3、H2O、H+、Co3+、CO中能提供空轨道的是_________________;能提供孤电子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g+、H+、Co3+NH3、H2O、CO2.以下微粒含配位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N2H+5②CH4 ③OH-④NH+4⑤Fe(CO)3 ⑥Fe(SCN)3 ⑦H3O+⑧[Ag(NH3)2]OH答案①④⑤⑥⑦⑧解析①氢离子提供空轨道,N2H4中氮原子提供孤电子对,所以能形成配位键,N2H+5含有配位键;②甲烷中碳原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氢原子满足2电子稳定结构,无空轨道,无孤电子对,CH4不含有配位键;③OH-电子式为,无空轨道,OH-不含有配位键;④氨气分子中氮原子含有孤电子对,氢离子提供空轨道,可以形成配位键,NH+4含有配位键;⑤Fe(CO)3中Fe原子提供空轨道,CO提供孤电子对,可以形成配位键,故正确;⑥SCN-的电子式为,铁离子提供空轨道,硫原子提供孤电子对,Fe(SCN)3含有配位键;⑦H3O+中O提供孤电子对,H+提供空轨道,二者形成配位键,H3O+含有配位键;⑧Ag+有空轨道,NH3中的氮原子提供孤电子对,可以形成配位键,[Ag(NH3)2]OH 含有配位键。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3节第1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__摩尔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3节第1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__摩尔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

第1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知 识 梳 理]知识点一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等粒子之间的反应,如何把微观的水分子的量和宏观的水的量联系起来,完成下列知识点我相信你就会知道: 1.物质的量七个基本物理量:长度(m)、时间(s)、质量(kg)、热力学温度(K)、电流(A)、发光强度(cd)、物质的量(mol)(1)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基本物理量。

(2)符号及单位:符号为n ,单位为摩尔。

2.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 →人为规定的一个数值,用以联系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个数之间的定量关系,类似一打指“12”,一双指“2”提醒: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1 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这里的粒子是指同种“粒子”,如1 mol N2中的氮分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1 mol N2中的氮原子数就不能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知识点二摩尔质量我们在用铁单质做化学实验时,不可能一个一个的查铁原子从而确定它的物质的量,我们只能通过测量铁的质量来确定它的物质的量,那么如何把质量和物质的量联系在一起?提醒:一种微粒的摩尔质量就是1 mol该微粒的质量,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摩尔质量的单位是 g/mol,物质的质量单位是 g,二者的意义不同。

微判断(1)物质的量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

( )(2)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 )(3)1 mol氧气中约含有6.02×1023个原子。

( )(4)1 mol任何粒子所含有的粒子数相等。

( )(5)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

( )(6)H2O的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18。

( )答案(1)×(2)×(3)×(4)√(5)×(6)√微训练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B.1 mol C含有约6.02×1023个碳原子C.在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D.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答案 A2.(1)9 g H2O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含有的氢原子数为________。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2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3课时经线与经度 经纬网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2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3课时经线与经度 经纬网

A . 正东
B. 正西
C. 正南
D. 正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点拨: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地球上的所有地点都在
北极点的正南方。故①地位于北极点正南方向,C 正确。 【点归纳】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据指向标辨认(箭头指
向北方)方向;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
文昌发射基地是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也是世界上 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资料二:下面为我国现有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置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均位于__北___(南/北)半球,在上图中 不__能___(能/ 不能)找到本初子午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03年大熊猫“丫丫”抵达孟菲斯动物园(35°N,90 °W) 开始旅美生涯。2023年4月27日, 旅美大熊猫“丫丫”启程 回国。读两地动物园大致 位置示意图,完成13 ~ 14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点拨:读图可知,①地位于中纬度,A 错误;②地位于东 半球,B 正确;③地位于④地的西南方向,C 错误;④地 位于高纬度,D 错误。 答案: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①地位于北极点的哪个方向( )
左西右东”的规则确定方向;在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
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024新人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2.3.1乘方第1课时》教学课件

2024新人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2.3.1乘方第1课时》教学课件

A. 23表示2×3的积
B. 任何一个有理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C. -32与(-3)2互为相反数
D.一个数的平方是
4 9
,这个数一定是
2 3
当堂训练
能力提升题
1. 在 – |–3|3,– (–3)3, (–3)3 , –33 中,最大的数是( B )
A.– |–3|3
B.– (–3)3
C. (–3)3

a n 指数 因数的个 数
底数 因数
探究新知
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8就是81, 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因为a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探究新知
【试一试】 1. (–5)2的底数是__–_5__,指数是___2__,(–5)2表示2个__–_5__相 乘,读作__–_5__的2次方,也读作–5的_平__方__.
2.乘方的符号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3)零的正整数次幂都是零.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巩固练习
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 32 = 3×2 = 6;(×)
32 = 3×3=9
(2)(–2)3 = (–3)2; (×)
(–2)3=–8;(–3)2=9
(3) –32 = (–3)2;(×)
–32 = –9; (–3)2=9
巩固练习
(4) 24 ( 2)( 2)( 2)( 2);(×)
12.8毫米.
(3)用计算器计算对折30次后纸的厚度.
0.1×230=0.1×1073741824=107374182.4(毫米) 107374182.4毫米=107374.1824米 >8848.86米(珠穆朗玛峰高度)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2.3 第1课时 由两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2.3 第1课时 由两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坐标为(8,9),
∴可以设函数表达式为 y=a(x-8)2+9.
又∵它的图象经过点(0 ,1),可得 1=a(0-8)2+9.
1
解得 a .
8
1
2
y


(
x

8)
9.
∴所求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是
8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典型例题
例3:已知二次函数y=ax2 + bx的图象经过点(-2,8)和(-1,5),求这
时,通常需要 2 个独立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 =


(k≠0)关系式时,
通常需要 1 个条件.
思考: 如果确定二次函数y=ax2+bx+c(a,b,c为常数,a≠0)的关系式时,
通常又需要几个条件?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一名学生推铅球时,铅球行进高度y(m)与水平距离x(m)之间的关系如图所
道图象上一个点的坐标.
(2)形如y=a(x-h)2,y=ax2+c和y=ax2+bx的二次函数,有两个未知系
数,所以需要知道图象上两个点的坐标.
(3)形如y=a(x-h)2+k的二次函数,如果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那
么再知道图象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做一做: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1,且经过点(2,5)
− + = ,

+ + = −,
= −,
解得
= −,
∴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

气体的等压变化和等容变化1 (教案)——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气体的等压变化和等容变化1   (教案)——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教案讨论练习与讲课后作业①V­T图像中的等压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②V­t图像中的等压线不过原点,但反向延长线交t轴于-273.15 ℃。

③无论是V­T图像还是V­t图像,根据其斜率都能判断气体压强的大小,斜率越大,压强越小。

(二)气体的等容变化1.等容变化: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01体积不变时,压强随温度变化的过程。

2.查理定律(1)内容: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 成正比。

(2)发现者:法国科学家查理。

(3)表达式:①p=CT或pT=C;②p1T1=p2T2或p1p2=T1T2。

(4)意义:反映了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的等容变化规律。

(5)图像:如图所示。

①p­T图像中的等容线是一条□07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②p­t图像中的等容线不过原点,但反向延长线交t轴于-273.15 ℃。

③无论是p­T图像还是p­t图像,根据其斜率都能判断气体体积的大小,斜率越大,体积越小。

例1:教材30页第1题(等容过程,应用查理定律)假设不漏气,得到压强为8.35×106Pa,而实际变小,可见漏气。

例2:教材30页第3题(等压过程,应用盖—吕萨克定律)通过推导和计算,知温度的变化与管内空气柱长度的变化是确定值。

三.课堂练习:教材30页第4题四.课堂总结:(见板书设计)五.学习效果检测(见学案“闯关检测题”)板书设计气体的等压变化和等容变化一.气体的等压变化盖—吕萨克定律V1 T1=V2T2或V1V2=T1T2。

二.气体的等容变化查理定律p1 T1=p2T2或p1p2=T1T2。

课后反思。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课时规范练 第二章第二节第3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课时规范练 第二章第二节第3课时 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3课时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图,在t1时刻升高温度或者增大压强,速率的变化都符合图示的反应的是( )A.2SO2(g)+O2(g)2SO3(g) ΔH<0B.C(s)+H2O(g)CO(g)+H2(g) ΔH>0C.H2(g)+I2(g)2HI(g) ΔH>0D.4NH3(g)+5O2(g)4NO(g)+6H2O(g)ΔH<02.如图曲线a表示放热反应(g)+N(s) ΔH<0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升高温度B.加大X的投入量C.缩小体积D.增大体积3.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3A(g)3B+C ΔH>0,平衡时,升高温度,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变小的趋势,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B和C可能都是固体B.B和C一定都是气体C.若C为固体,则B一定是气体D.B和C不可能都是气体4.(福建泉州月考)2CO(g)+2NO(g)2CO2(g)+N2(g) ΔH=-748.6 kJ·mol-1。

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降温,可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B.升温,增大逆反应速率,降低正反应速率C.使用催化剂,可以使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5.(江西南昌大学附属中学高二月考)反应FeO(s)+CO(g)Fe(s)+CO2(g),700 ℃时平衡常数为0.68,900 ℃时平衡常数为0.4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该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B.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C.增大CO2浓度,平衡常数增大D.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Fe)·c(CO2)c(FeO)·c(CO)6.(吉林洮南第一中学高二月考)NO2与N2O4能相互转化,热化学方程式为N2O4(g)2NO2(g) ΔH=+57 kJ·mol-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体系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B.若容器容积不变,气体颜色不变时说明该反应未建立化学平衡C.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后的容器中再加入少量N2O4,新平衡c 2(NO2)c(N2O4)的值不变D.减小体系的压强能降低N2O4的反应速率和转化率7.298 K时,在含有Pb2+、Sn2+的某溶液中,加入过量金属锡(Sn),发生反应:Sn(s)+Pb2+(aq)Sn2+(aq)+Pb(s),体系中c(Pb2+)和c(Sn2+)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2-3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乘方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2-3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乘方新版新人教版
一个数的绝对值也是非负数;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零, 则每个非负数都等于零.
题 型 5 利用乘方的意义进行循环规律探究
例 10 探索规律:31=3,个位数字是3;32=9,个位数字是 9;33=27,个位数字是7;34=81,个位数字是1;35 =243,个位数字是3;36=729,个位数字是9;则37 的个位数字是________,32024的个位数字是________.
思路引导 解:因为|x+1|+(y-12)2=0,|x+1|≥0,(y-12)2≥0,所 以x+1=0,y-12=0,解得x=-1,y=12.当输入x=-1, y=12时,输出的值为[(-1)2+(2×12+1)]÷2=[1+2]÷2= 32,故输出的结果为32.
技巧点拨 任何数的偶次幂都是非负数,即a2n≥0(n为正整数);
加与减是第一级运算; ••• 乘与除是第二级运算; ••• 乘• 方• 与• 开• 方• 是第三级运算.
知3-讲
2.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先算高级运算,再算低级运算,即:先乘方,再乘除,
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3)若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一般按小括号、中括号、
思路引导
解:由题意可知,对于3的正整数幂,个位数字只出现3, 9,7,1,且按这一顺序每4个一循环,因此,求37,32024的 个位数字是多少,关键看共有几个循环,余数是几. 因为 7÷4=1……3,所以37的个位数字是7. 因为2 024÷4=506 ,所以32024的个位数字是1.
答案:7;1
思路点拨 关于循环规律的探究,先根据特殊数探究出循环的规
律,关键是看清几个一循环,然后利用余数与循环规律 相比较,找出对应的结果.
易 错 点 不理解乘方中底数的括号意义而出错

第2章 第2节 第3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温度的影响

第2章 第2节 第3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温度的影响

第3课时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温度的影响[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从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平衡的移动,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条件,平衡将会发生移动而建立新的平衡。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实验论证说明温度、催化剂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能运用影响规律推测平衡移动方向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

一、化学平衡移动1.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受温度、压强或浓度变化的影响,化学反应由一种平衡状态变为另一种平衡状态的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分析3.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当Q=K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v正=v逆;当Q<K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正>v逆;当Q>K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v正<v逆。

(1)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百分含量发生改变,化学平衡一定发生了移动()(2)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浓度商或化学平衡常数改变,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3)平衡移动,反应物的浓度一定减小()(4)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化学平衡不一定移动()(5)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6)化学平衡移动,混合气体的密度一定发生改变()答案(1)√(2)√(3)×(4)√(5)√(6)×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存在下,向1 L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当CO2的平衡转化率为50%时,产物甲醇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该温度下,正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

若向容器中再充入0.5 mol H2和0.5 molH 2O(g),其他条件不变时平衡___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答案 16.7% 0.148 mol -2·L 2 正向解析 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存在下,向1 L 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 2和3 mol H 2发生反应,当CO 2的平衡转化率为50%时:CO 2(g)+3H 2(g)CH 3OH(g)+H 2O(g) 开始: 1 mol 3 mol 0 0转化: 0.5 mol 1.5 mol 0.5 mol 0.5 mol平衡: 0.5 mol 1.5 mol 0.5 mol 0.5 mol产物甲醇的体积分数为0.5 mol 0.5 mol +1.5 mol +0.5 mol +0.5 mol×100%≈16.7%, 该温度下,正反应的平衡常数K =0.51×0.510.51×(1.51)3 mol -2·L 2≈0.148 mol -2·L 2, 若向容器中再充入0.5 mol H 2和0.5 mol H 2O(g)。

初中地理_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学情学法七年级的学生虽在小学有零碎接触一些地理知识,但未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特别是缺乏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像、分析等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像,包括示意图、地图、景观图等。

通过认真判读、分析、获取地理信息,并应用地理图表说明地理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大学法,逐步掌握世界地形的有关地图和地理知识,落实教学主题。

一)、是自主学习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分层设色世界地形图、各种示意图和景观图来设置问题,1、引导学生能读懂地图,利用地图复习旧知识和理解新知识。

2、引导学生层层理解五种地形的特点和两大山脉带的分布。

二)、是比较法:通过景观图的感性比较和列图表比较五种地形的异同,增加对世界地形的掌握;三)、是讨论探究法: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以及野外调查,了解你的家乡的地形特点,以及这种地形给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二、设计思想【依据课标】为满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新理念,根据课标,1、要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2、利用图表分析比较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地形、分层设色、海拔、相对高度、高峻、山脉带【教材内容简析与教材创新处理】本课时主要是学习陆地地形和学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两大内容。

根据“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一观点,教师完全可以围绕一张分层设色的世界地形图来展开教与学,培养学生读懂地图、填充地图、分析地图的三大能力。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直观图示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并能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山脉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细胞的分裂、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细胞的分裂、

二、简答题(9分+7分+12分=28分) 22.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细__胞_,桃的 种子长成桃树,其根、茎、叶分别由种子中的胚根 、胚轴和胚芽发育而来。发育过程中,细胞数目 _增_加__,体积增__大__,细胞数目和体积的变化是由于细 胞_分__裂_和_生__长_的结果。在发育成根、茎、叶的过程 中,有各种组织形成,这是细胞分__化__的结果。
第三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1课时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1.细胞分裂:一个__ 母细胞__经过一系列复杂的 变化后,分裂成_两_ 个子细_胞_的过程。细胞分裂时, 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会出现_染_ 色体 __(一种 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最终会_平_ 均分配__ 到两个子细胞中。
2.细胞生长:刚分裂的子细胞大小一般只有母细 胞的一半,它们能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__身的组成__物质 ,不断地长大。
A.生长 B.分裂 C.分化 D.分类
12.(3分)番茄果实的表皮细胞和果肉细胞在细 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是有区别的,这是( A )
A.细胞分化的结果 B.细胞生长的结果 C.细胞分裂的结果 D.细胞停止生长的结果
13.(3分)人类胚胎干细胞来自受精卵形成5~6天
后的胚胎,胚胎干细胞的“可塑性”无与伦比,在
A.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 中去
B.细胞分裂时,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 C.细胞分裂能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D.细胞的分裂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2.(3分)细胞数目增多是通过( A )实现的。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呼吸
D.细胞衰老
3.(3分)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细胞分裂范围的 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成才之路】2021版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3)练习: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成才之路】2021版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3)练习: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其次章第三节第1课时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的是()A.CH4和Br2B.NH3和H2OC.H2S和CCl4D.CO2和HCl【解析】A项中的Br2,C项中的CCl4,D项中的CO2都是非极性分子。

【答案】 B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共价化合物中不行能含有离子键B.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肯定是共价化合物C.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存在共价键D.以极性键结合的分子,确定是极性分子【解析】以极性键结合的分子,假如空间结构对称,是非极性分子。

【答案】 D3.(2022·太原质检)若不断地上升温度,实现“雪花→水→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变化。

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依次是()A.氢键;分子间作用力;非极性键B.氢键;氢键;极性键C.氢键;极性键;分子间作用力D.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非极性键【解析】由“雪花→水→水蒸气”主要破坏氢键,也有范德华力;由H2O→H2+O2必定是破坏(O—H)极性键。

【答案】 B4.固体乙醇晶体中不存在的作用力是()A.极性键B.非极性键C.离子键D.范德华力【解析】乙醇为共价化合物,分子内只有共价键,分子间有范德华力和氢键,分子内部存在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答案】 C5.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的是()A.在相同条件下,N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O2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C.F2、Cl2、Br2、I2的熔、沸点渐渐上升D.CH3CH3、CH3CH2CH3、(CH3)2CHCH3、CH3CH2CH2CH3的沸点渐渐上升【解析】A项中,N2和O2都是非极性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都不大,但在相同条件下,O2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N2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故O2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N2。

B项中,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与其分子中的氢卤键的强弱有关,而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

C项中,F2、Cl2、Br2、I2的组成和结构相像,分子间作用力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故其熔、沸点渐渐上升。

教科版高二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3节电阻的串联、并联及其应用(第1课时)

教科版高二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3节电阻的串联、并联及其应用(第1课时)

3、有两个相同的电流计改装成的量程不同的电流表A1 和A2,A1的量程是A2的2倍,则( )
A若串联起来,两表指针偏角θ1<θ2,两表示数相等 B若串联起来,两表指针偏角相等,A1的示数大于A2 C若并联起来,两表指针偏角相等,A1的示数大于A2 D若并联起来,两表指针偏角θ1>θ2,两表示数相等
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相等
(2)并联电路
I I1 I2 In
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电压关系 (1)串联电路:
U U1 U2 Un
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
U U1 U2 Un
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电压相等
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电压有什么分配规律?
R Rg n 1
安培表内阻
RA
Rg R Rg R
思考1.实验室有一只满偏电流为300μA,内电阻为100Ω 的G表,若 把它改为量程为0.6A的安培表,应____联一个约_____Ω的电阻. 若把它改为量程为3A的安培表,应____联一个约_____Ω的电阻.
可见:安培表的内阻越大,量程越小
并,0.05;并,0.01
串联电路:
由于U1 I1R1, U 2 I 2 R2 , U 3 I3 R3 • • •U n I n Rn ,
I I1 I2 In
物理意义:串联分压,电路中各电阻两端分的电压 跟它的阻值成正比.
并联电路中通过各电阻的电流有怎样的分配规律?
并联电路:
由于U1 I1R1, U 2 I 2 R2 , U 3 I3 R3 • • •U n I n Rn ,
可见:电压表的内阻越大,量程越大
串,9900;串,49900
挑战自我,奋勇创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课时1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位移公式:x=v t.2.位移在v-t图象中的表示: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t图线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包围的矩形的面积.图1所示阴影图形的面积就等于物体在t1时间内的位移.图1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某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初速度为v0,在t时刻的速度为v,加速度为a.(1)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分成几个小段,如图2所示.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的时间=对应矩形的面积.故整个过程的位移约等于各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图2(2)把运动过程划分为更多的小段,如图3所示,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可以更精确地表示物体在整个过程的位移.图3(3)把整个运动过程分得非常细,很多小矩形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梯形OABC ,如图4所示,梯形面积就代表物体在相应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图4(4)v -t 图线下面梯形的面积 S =12(OC +AB )·OA 把面积及各条线段换成其所代表的物理量,上式变成 x =12(v 0+v )t ① 又因为v =v 0+at②由①②式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 x =v 0t +12at 2.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仅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 × )(2)初速度越大,时间越长,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一定越大.( × )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初速度、加速度、时间三个因素有关.( √ )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 )2.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x =(4t +4t 2) m ,则质点的初速度是v 0=______ m /s ,加速度a =______ m/s 2,2 s 内的位移为________ m. 答案 4 8 24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式1.公式的适用条件: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的矢量性:x =v 0t +12at 2为矢量公式,其中x 、v 0、a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一般选v 0的方向为正方向.(1)a :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 与v 0同向,a 取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 与v 0反向,a 取负值.(2)若位移的计算结果为正值,说明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若位移的计算结果为负值,说明位移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3.两种特殊形式(1)当v 0=0时,x =12at 2,即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x 与t 2成正比.(2)当a =0时,x =v 0t ,即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例1 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 =2 m/s 2,求: (1)第5 s 末物体的速度多大? (2)前4 s 的位移多大? (3)第4 s 内的位移多大? 答案 (1)10 m/s (2)16 m (3)7 m解析 (1)第5 s 末物体的速度由v 1=v 0+at 1 得v 1=0+2×5 m /s =10 m/s. (2)前4 s 的位移由x 1=v 0t +12at 2得x 1=0+12×2×42 m =16 m.(3)物体第3 s 末的速度v 2=v 0+at 2=0+2×3 m /s =6 m/s 则第4 s 内的位移x 2=v 2t 3+12at 32=6×1 m +12×2×12 m =7 m.针对训练1 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3 s 内的位移为12 m ,第5 s 内的位移为20 m ,则该质点运动过程中( ) A .初速度大小为零 B .加速度大小为4 m/s 2 C .5 s 内的位移为50 mD .第4 s 内的平均速度为8 m/s 答案 B解析 第3 s 内的位移等于前3 s 内位移与前2 s 内位移之差,即Δx 3=x 3-x 2=12 m , 代入数据得v 0×3+12a ×32-(v 0×2+12a ×22)=12① 同理可得:v 0×5+12a ×52-(v 0×4+12a ×42)=20②联立①②解得v 0=2 m /s ,a =4 m/s 2.故A 错误,B 正确;5 s 内的位移为x =v 0t 5+12at 52=60 m ,C 错误;第4 s 内的位移为Δx 4=x 4-x 3=v 0t 4+12at 42-(v 0t 3+12at 32)=16 m ,则第4 s 内的平均速度v =Δx 4t =161m /s =16 m/s ,D 错误. 二、刹车问题分析例2 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以72 km /h 的速度行驶,司机看见红色信号灯便立即踩下制动器,此后,汽车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汽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求: (1)开始制动后,前2 s 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2)开始制动后,前5 s 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答案 (1)30 m (2)40 m解析 汽车的初速度v 0=72 km /h =20 m/s ,末速度v =0,加速度a =-5 m/s 2;汽车运动的总时间t =v -v 0a =0-20 m/s-5 m/s 2=4 s.(1)因为t 1=2 s<t ,所以汽车2 s 末没有停止运动 故x 1=v 0t 1+12at 12=(20×2-12×5×22) m =30 m.(2)因为t 2=5 s>t ,所以汽车5 s 时早已停止运动 故x 2=v 0t +12at 2=(20×4-12×5×42) m =40 m.刹车类问题的处理思路实际交通工具刹车后在摩擦力作用下可认为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速度减小到零时,车辆就会停止.解答此类问题的思路是:(1)先求出它们从刹车到停止的刹车时间;(2)比较所给时间与刹车时间的关系确定运动时间,最后再利用运动学公式求解.针对训练2 汽车以20 m /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关闭发动机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 m/s 2,则它关闭发动机后通过37.5 m 所需时间为( ) A .3 s B .4 s C .5 s D .6 s 答案 A解析 根据x =v 0t +12at 2,将v 0=20 m /s ,a =-5 m/s 2,x =37.5 m ,代入得:t 1=3 s ,t 2=5 s但因刹车时间t 0=0-v 0a =4 s ,所以t 2=5 s 应舍去.故只有选项A 正确.三、逆向思维法解题在处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为了方便解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法,将该运动对称地看做逆向的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例3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 /s ,加速度大小为1 m/s 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1 s 内的平均速度为( ) A .5.5 m /s B .5 m/s C .1 m /s D .0.5 m/s答案 D解析 物体减速时间t 0=v -v 0a =0-10-1s =10 s该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逆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 ′=1 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原运动物体停止运动前1 s 内的位移与逆运动第1 s 内的位移相等.由x =12a ′t 2=12×1×12 m=0.5 m ,故物体停止运动前1 s 内的平均速度v =xt=0.5 m/s ,选项D 正确.对于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采用逆向思维法后,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变为v =at ,x =12at 2,计算更为简洁.1.(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x =5t -5t 2(位移以米为单位,时间以秒为单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这个物体的初速度大小是5 m/sB .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10 m/s 2C .这个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D .经过1 s 后,物体的速度变为零 答案 D解析 根据x =v 0t +12at 2=5t -5t 2得,物体的初速度v 0=5 m /s ,加速度a =-10 m/s 2,故A 、B 正确.物体的初速度为正值,加速度为负值,可知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故C 正确.物体速度减为零的时间t =0-v 0a =-5-10s =0.5 s ,故D 错误.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秒内的位移为2 m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 m/s 2 B .物体第2秒内的位移为4 m C .物体在第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8 m/sD .物体从静止开始通过32 m 的位移需要4 s 的时间 答案 D解析 根据x 1=12at 12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2x 1t 12=2×21 m /s 2=4 m/s 2,故A 错误.物体在第2 s 内的位移x 2=12at 22-12at 12=12×4×(4-1)m =6 m ,故B 错误.物体在第3 s 内的位移x 3=12at 32-12at 22=12×4×(9-4) m =10 m ,则第3 s 内的平均速度为10 m/s ,故C 错误.物体从静止开始通过32 m 的时间t =2xa=2×324s =4 s ,故D 正确. 3.(逆向思维法的应用)(多选)用相同材料做成的A 、B 两木块的初速度之比为2∶3,它们以相同的加速度在同一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上沿直线滑行直至停止,则它们滑行的( ) A .时间之比为1∶1 B .时间之比为2∶3 C .距离之比为4∶9 D .距离之比为2∶3答案 BC解析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v 0+at ,得t =v -v 0a =-v 0a ,因为加速度相同,因此运动时间之比就等于初速度之比,选项A 错误,B 正确;将其看成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位移公式x =12at 2,知位移之比等于运动时间的平方之比,选项C 正确,D错误.4.(刹车问题)(2018·浙江9+1高中联盟联考)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v 0=10 m /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前面有情况紧急刹车,获得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 2,求: (1)汽车刹车后3 s 末的速度; (2)汽车刹车后6 s 内的位移. 答案 见解析解析 汽车刹车共经历时间t 0=v 0a =102 s =5 s ,(1)v =v 0-at =(10-2×3)m /s =4 m/s ,方向与v 0方向相同(2)汽车刹车后6 s 内的位移x =v 0t 0-12at 02=25 m ,方向与v 0方向相同.一、选择题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和x =v t ,关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 时间内的位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 B .初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 C .末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 D .平均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 答案 D解析 由x =v t 知,t 一定时平均速度大的物体位移大,选项D 正确.2.(多选)一质点以一定的初速度向东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x =10t -t 2(m),则( ) A .质点初速度为10 m/s B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1 m/s 2 C .2 s 末的速度为6 m/sD .在2 s 末,质点在出发点西边,距出发点24 m 答案 AC3.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 内通过的位移为x ,则它从出发开始经过4x 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为( )A.t 4B.t2 C .2t D .4t 答案 C解析 由x =12at 2和4x =12at ′2,得:t ′=2t ,故C 对.4.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 内的位移是1 m ,物体在第3 s 内的位移是( )A .2 mB .3 mC .5 mD .8 m 答案 C解析 根据x 1=12at 12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 =2x 1t 12=2×112 m /s 2=2 m/s 2,则物体在第3 s 内的位移为:x ′=12at 32-12at 22=12×2×(9-4) m =5 m.5.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其运动时间顺次分成1∶2∶3的三段,则每段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 ) A .1∶3∶5 B .1∶4∶9 C .1∶8∶27 D .1∶16∶81答案 C解析 根据x =12at 2可得:物体通过的第一段位移为:x 1=12at 2又前3t 时间内的位移减去前t 时间内的位移就等于第二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二段位移为:x 2=12a (3t )2-12at 2=12a ×8t 2,又前6t 时间内的位移减去前3t 时间内的位移就等于第三段的位移,故物体通过的第三段位移为:x 3=12a ×(6t )2-12a (3t )2=12a ×27t 2.故每段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8∶27.6.(多选)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火车,在第10 s 末的速度为2 m/s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前10 s 内通过的位移为10 mB .每秒速度变化0.2 m/sC .前10 s 内平均速度为1 m/sD .第10 s 内的位移为2 m 答案 ABC解析 由v =at ,得a =0.2 m/s 2,故前10 s 内的位移x =12at 2=12×0.2×102 m =10 m ,选项A 、B 正确.前10 s 内平均速度v =x t =1010 m /s =1 m/s ,选项C 正确.第10 s 内的位移x 10=12at 2-12a (t -1)2=1.9 m ,选项D 错误. 7.交通规则规定:在路口通行的汽车,当红灯亮起时,车头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允许继续通行.在交通高峰期,某十字路口的汽车排成笔直的长队,假设相邻两车车头最前边缘之间的距离均为6 m ,汽车启动时的加速度均为2.0 m /s 2,当速度增加到8 m/s 后都做匀速运动.现在,如果最前面一辆汽车前端刚好与停车线相齐,绿灯亮起所有司机同时启动汽车,则在绿灯亮的36 s 时间内最多可以通过的汽车数为( ) A .44辆 B .45辆 C .46辆 D .47辆 答案 C解析 汽车加速时间为:t 1=v a =82.0 s =4 s,36 s 时间,汽车能行驶的位移为:x =12at 12+v (t -t 1)=12×2.0×42 m +8×32 m =272 m. 所以有:n =x L =2726≈45.3.根据题意,能有46辆汽车通过路口,故选项C 正确,选项A 、B 、D 错误.8.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人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旁边观测,第一节车厢通过他历时2 s ,整列车厢通过他历时6 s ,则这列火车的车厢有( ) A .3节 B .6节 C .9节 D .12节 答案 C解析 设一节车厢长为L ,则L =12at 12,nL =12at 22将t 1=2 s ,t 2=6 s 代入上面两式解得:n =9,选项C 正确.9.一辆汽车以20 m /s 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突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立即刹车,汽车以大小为5 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那么刹车后2 s 内与刹车后6 s 内汽车通过的位移大小之比为( )A .1∶1B .3∶4C .3∶1D .4∶3 答案 B解析 汽车的刹车时间t 0=205s =4 s ,故刹车后2 s 内及6 s 内汽车的位移大小分别为x 1=v 0t 1+12at 12=20×2 m +12×(-5)×22 m =30 m ,x 2=20×4 m +12×(-5)×42 m =40 m ,x 1∶x 2=3∶4,B 正确.10.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遇到紧急情况需刹车,刹车后的第1秒内运动了8 m ,第2秒内运动了4 m ,关于汽车的运动和刹车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是8 m/s B .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是2 m/s 2 C .汽车刹车后3秒末的加速度为0 D .汽车刹车后运动的距离是16 m 答案 C解析 由位移时间公式可知, v 0×1+12a ×12=8① v 0×2+12a ×22-8=4②由①②联立得v 0=10 m /s ,a =-4 m/s 2,A 、B 错误.刹车减速到零所需时间t =0-v 0a =0-10-4 s =2.5 s ,故刹车后3 s 末的速度为零,故C 正确.刹车后的运动距离为x =v 0t +12at 2=10×2.5 m -12×4×2.52 m =12.5 m ,故D 错误.二、非选择题11.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前4 s 内的位移是64 m ,求: (1)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内所通过的位移大小. (2)经过后一半位移所需的时间. 答案 (1)16 m (2)(4-22) s解析 (1)由x =12at 2,得a =2x t 2=2×6416 m /s 2=8 m/s 2,则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内的位移x 1=12at 12=12×8×22 m =16 m. (2)根据x ′=12at ′2,得t ′=2x ′a=2×328=2 2 s ,经过后一半位移所需时间t ″=t -t ′=(4-22) s.12.汽车以v 0=10 m /s 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运动,刹车后经过2 s 速度变为6 m/s ,若将刹车过程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求:(1)从开始刹车起,汽车在6 s 内发生的位移大小;(2)汽车停止前2 s 内通过的位移大小.答案 (1)25 m (2)4 m解析 (1)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a =v -v 0t =6-102m /s 2=-2 m/s 2,则汽车速度减为零所需的时间:t 0=0-v 0a =-10-2s =5 s <6 s .则6 s 内的位移等于5 s 内的位移:x =v 0t 0+12at 02=10×5 m -12×2×52 m =25 m. (2)采用逆向思维,汽车在停止前2 s 内的位移:x ′=12a ′t ′2=12×2×22 m =4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