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套)第一课时:长度单位班级:------姓名------评价-------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研究目标:1、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较。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研究带来的乐趣。

一、自主研究1、仿照课本第1页,请你用不同的物体量量书的宽,并记录下来。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2、仿照课本第1页,请你自由测量:用不同的物体量你喜欢的东西(如文具盒、桌子、凳子等),并记录下来。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3、我想问、我想说:()。

(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砚展现展现你的佳构,可请你家长协助,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1、小组间相互说说你的丈量结果并展现展现你的量法。

2、说说你的设法主意。

(三、过关检测:第二课时:长度单位班级:------姓名------评判-------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研究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实际感知1厘米。

2、感触感染用尺子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研究带来的乐趣。

一、自主研究1、准备一把尺子并观察尺子,说说你知道什么。

2、自学课本第3页,认识1厘米。

3、亲身感知1厘米,测量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4、看我的,我会量(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三、过关检测。

第三课时:长度单位班级:------姓名------评判-------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研究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实际感知1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课型:新授课课题:认识乘法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一,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5分钟)1. 2+2+2+2 3+3 4+4+42+10 3+6 5+5+44+4-4 6+5+6 7+7+72、3个2是多少? 6与4的和是多少?二、合作探究(10分钟)1、教学例1.(1)、出示例题。

(2)、看图,说一说图意。

(3)、小组讨论。

(4)、展示交流。

2、试一试。

(1)、独立完成。

(2)、展示。

3、课堂小结。

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示。

4、教学例2、(1)、出示例题(2)小组讨论。

你是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台电脑?(3)、用乘法计算。

4 × 2 = 8 或 2 × 4 = 84是乘数 2是乘数 8是积读作:4乘2等于8 读作:2乘4等于85、课堂总结。

三、交流展示(8分钟),填++++=()个()相加得()四、课堂小结(2分钟)五、检测反馈(10分钟)六、拓展延伸(5分钟)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3×5=15 6×4=24 2×7=14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课型:练习课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教学内容:第 4——6页。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把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了解相同数连加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来表示。

3、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重难点:1、乘法的含义,乘法中的各部分名称。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一、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学习目标。

-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 知道1米 = 100厘米,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 知识要点。

- 厘米的认识。

- 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

- 米的认识。

- 米尺的长度是1米。

- 张开双臂,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

-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距离时,用米作单位。

- 单位换算。

- 1米 = 100厘米。

3. 典型例题。

- 例1:量一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 一支铅笔长()厘米。

- 先将铅笔的一端对准直尺的刻度0,再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 例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 一棵大树高约10()。

- 因为大树比较高,所以用米作单位。

- 例3:1米 - 30厘米 =()厘米。

- 先把1米换算成100厘米,再用100厘米 - 30厘米 = 70厘米。

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 学习目标。

- 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 知识要点。

- 加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 例如:35+27,先算5 + 7 = 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再算3+2+1 = 6,结果是62。

- 减法。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再减。

- 例如:56 - 38,先算6 - 8不够减,从十位5退1当10,16 - 8 = 8,十位上4 - 3 = 1,结果是18。

- 解决问题。

-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3. 典型例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3.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中的3.2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这是我们人教新课标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展开。

我们会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点,并能够正确识别它们。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它们来描述生活中的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则是让孩子们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今天的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模型,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钟表、房屋等,引入角的概念,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角的存在。

2. 讲解:我会向孩子们展示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模型,并解释它们的特点。

直角是90度的角,锐角是小于90度的角,钝角是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

3. 操作:孩子们将会自己动手操作模型,尝试识别直角、锐角和钝角,并通过生活中的图片来练习。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判断给出的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简洁明了,我会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直角、锐角和钝角,并标注它们的度数。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判断下列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并说明原因。

1. 一个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重合的角。

2. 一本书打开时的两个页边的角。

3. 一条直线的两个相邻的角。

答案:1. 直角:因为时针和分针重合时,它们之间的角度是90度。

2. 锐角:因为书的页边是弯曲的,所以两个页边的角度是小于90度的。

3. 无法确定:因为直线没有角度,所以无法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直角、锐角和钝角。

二年级数导学案

二年级数导学案

二年级数导学案
一、认识0-100的数字
1. 从0唱到100,每10个为一个单位,例如0-10,10-20等,同学们能够流利地唱出0-100的数字。

2. 完成0-100的数字填空练习,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一个数字。

二、数学比较
1. 通过比较大小的游戏,让同学们掌握“大于”“小于”的概念。

2. 完成简单的大小比较题目,例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数的组成
1. 将数字进行拆分和组合,例如将数字20拆分为20=10+10,同学们能够灵活地理解数字的组成形式。

2. 完成数字拆分和组合的练习,能够准确地按照要求进行数字的拆解和组合。

四、数轴认识
1. 介绍数轴的概念和作用,让同学们了解数轴的基本原理。

2. 让同学们画出简单的数轴,并根据要求在数轴上标出指定的数字位置。

五、数的顺序排列
1. 给出一组数字,要求同学们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数字。

2. 完成数的顺序排列的练习,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字排列的能力。

六、口算练习
1. 进行简单的口算题目练习,例如加法、减法、乘法口算。

2. 通过口算练习,提高同学们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思维速度。

七、综合测试
1. 给同学们出一份综合测试卷,包括以上各个方面的内容。

2. 让同学们独立完成测试,检测他们对数字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导学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扎实掌握0-100的数字、数的比较、组成、数轴认识、顺序排列和口算练习等基本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大家在数学学习的路上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导学目标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重点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导学难点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板书设计:解决问题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方法一:方法二22+13=35(人)22-6=16(人)35-6=29(人)16+13=29(人)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解决问题一》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探究一:学习例1,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一种填上并汇报)1、原来有()人,走了()人,就先减去()人,算式是;后来又来了()人,就再加上()人,算式是;2、原来有()人,来了()人,就先加上()人,算式是;后来又走了()人,就再减去()人,算式是;合作探究二:将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我观察到22+13=35(人)35-6=29(人)这两个分步算式与22+13-6=29(人)相同的数有:;不同的数有:;所以列出的综合算式是:当堂检测:1.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2、将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50+20=70 70—15=55 86—26=60 60+13=73综合算式是:综合算式是:3、变式练习(1)男生有22人,女生有27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2)公共汽车上原来有52人,到站后下车18人,又上来14人,车上现有多少人?4、扩展提高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请你口头编一道加减混合的解决问题,并解答出来。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导学案

5 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
1.用“比……多”“比……少”或“比……大”“比……小”说一句话,并写在下面。

2.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
(1)读完上面的信息后,我知道了①一班得了( )面小红旗,②二班比一班多得( )面。

(2)用画图的方法解答。

+ =
(3)验证:15-12=( ),二班确实比一班多得3面,解答正确。

3.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三班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1)读完题意后,我知道了①一班得了( )面小红旗,②三班比一班( )4面,要求的问题是
( )。

(2)用画图的方法解答。

- =
(3)验证:12-8=( ),三班确实比一班少4面,解答正确。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先找出已知的条件和
( ),然后采用( )的方法解答,最后还需要验证解答的正确性。

5.西xī西xī下xià了le 多duō少shǎo 个ɡè蛋dàn ?
学前准备学具:圆形纸片若干。

知识:比多少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
1. (答案不唯一)爷爷比我大50岁。

2. (1)12 3 (2)12+3=15 (3)3
3. (1)12 少三班得了多少面(2)12-4=8 (3)4
4. 问题画图
5. 86+9=95(个)
答:西西下了95个蛋。

作者留言: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8的乘法口诀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8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8的乘法口诀学法指导:1、认真观察75页例2主题图,了解图意并列出算式。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

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学习难点:编制并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一、复习铺垫1.我会“开火车”口算。

4X7 7X2 3X6 5X66X4 3X3 5X2 7X37X4+3 5X7+5 6X6-6 3X5+32、列式解答。

(1)7的5倍是多少?(2)4的3倍是多少?(3)6个4相加是多少?(4)7和5相加是多少?二,学习新课1.教学例2(1)通过主题图,我发现了一排乐队有()人,两排有()人,3排有(),依次类推。

(2)和小马比一比,谁会跑得更准确更快。

我是这样想的:(3) 口决编写我能行。

(4) 我问你答。

二八()三八()四八()五八()(5)齐读8的乘法口诀。

2.完成“开火车”。

三八(二十四)五八(四十)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四六(二十四)……三、巩固测评。

想一想。

1、试一试,填上适当的数。

3X8=24 6X6=3624= X X 36= X X2、考一考。

(1)8碗水可以装满一壶,6壶水可以装满一桶,一桶可以装()碗水。

(2)一壶水可以倒满2瓶,一瓶水可以倒满4杯,一壶水可以倒满()杯。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1.学会解决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学习重点) 2.分析区别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的不同。(学习难点) 3.培养分析比较不同题型的能力。
一、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1. 3 个 5 相加,和是多少?
2. 6 和 5 相加,和是多少?
3.一辆车装 6 筐苹果,5 辆车能装多少筐苹果?
4.第一辆车能装 8 筐苹果,第二辆车能装 6 筐苹果,这两辆车总共能装多少筐苹果?
3+3+3+3+3=( )×( )
4+4+4+4+4+4=( )×( )
5. 6×3=18 读作(
),表示( )个
( )连加等于 18。
知识点二: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6.一共有几个苹果?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二、巩固规律,达标检测 1.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一共有多少个 ?
三、拓展分享,总结反思 1.未解决的问题
2.作业 下面括号里最大可以填几?
( )×4<25
6×( )<38
20>3×( )
34>5×( )
3.新知识预习 预习教材第 63 页例 7 并完成练习十四第 8、9 题。

年级
数学
导学案
学校
班级
教师
时间
课题
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4 个 2 相加是多少?
(3)二三得六
(
)
(
)
4×5= 5×3=
(2)两个乘数都是 4,积是多少?
知识点: 熟记 2, 3, 4 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4.数苹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连加连减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连加连减导学案

连加连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节一、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27页“摘大南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描述画面情境:同学们在帮农民伯伯摘大南瓜。

1.计算。

32+16=(48)58+31=(89)64-44=(20)56-12=(44)14+52=(66)97-66=(31)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8+15+19=(92)34+26+15=(75)3.算一算,填一填。

34+22+16=(72)56+14+28=(98)4.猴妈妈摘了28个桃子,猴爸爸摘了29个桃子,小猴子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列出第三个问题的算式。

3.引导学生比较第三个问题与前个问题的不同。

4.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一)探究连加的计算方法。

1.学生交流信息,独立提出问题。

(1)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2)第二组比第一组多摘了多少个?(3)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后汇报,小组讨论后列出第三个问题的算式:28+34+22。

3.学生发现第三个问题是三个加数相加,要经过两步计算。

4.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汇报方法。

第一种方法:学生交流后明确:竖计算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5.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推荐代表汇报:(1)第一种方法和第二方法的相同之处都是先算第一组和第二组共摘的,再加第三组,第三个问题,再引导学生讨论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然后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

5.引导学生比较几种方法的不同,说一说哪种方法最简便。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这个问题的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种竖式的优劣。

3.强调连减法竖式不能写成第二种形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统一长度单位)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时:1课时主备人:陈庆丽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习重难点: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年级上数学导学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时:1课时主备人:陈庆丽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拼角》-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拼角》-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拼角》人教新课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中的《拼角》一节,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本节课主要涉及第37页例1和第38页的练习。

例1展示了如何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理解平角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平角的含义,掌握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的方法,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平角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角的形成过程,能够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平角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问学生这个角是什么角?学生回答后,我会再画出另一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将其与第一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

我会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平角。

2. 新课导入:我会向学生介绍平角的概念,并解释平角是由两个相同的角拼成的。

我会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形状的平角,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3. 实践操作:我会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尝试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

学生会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平角,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4. 例题讲解:我会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例1,并用语言解释如何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

我会让学生跟随我的步骤,一起完成例题。

5.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在纸上独立完成第38页的练习题,我会巡视课堂,给予学生个别指导。

六、板书设计我会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形状的平角,并写上平角的定义和特征。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用三角板尝试用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并画在作业本上。

答案:学生完成的作业应该是两个相同的角拼成一个平角的图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平角的形成和特征。

对于没有掌握的学生,我会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平角的概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

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导学目标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重点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导学难点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板书设计:解决问题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方法一:方法二22+13=35(人)22-6=16(人)35-6=29(人)16+13=29(人)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解决问题一》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探究一:学习例1,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一种填上并汇报)1、原来有()人,走了()人,就先减去()人,算式是;后来又来了()人,就再加上()人,算式是;2、原来有()人,来了()人,就先加上()人,算式是;后来又走了()人,就再减去()人,算式是;合作探究二:将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我观察到22+13=35(人)35-6=29(人)这两个分步算式与22+13-6=29(人)相同的数有:;不同的数有:;所以列出的综合算式是:当堂检测:1.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2、将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50+20=70 70—15=55 86—26=60 60+13=73综合算式是:综合算式是:3、变式练习(1)男生有22人,女生有27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2)公共汽车上原来有52人,到站后下车18人,又上来14人,车上现有多少人?4、扩展提高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请你口头编一道加减混合的解决问题,并解答出来。

总结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学到了什么?自我评价:第2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导学内容(第5页例2,练习一的第2题)导学目标1、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在列综合算式中会运用小括号。

2、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思考问题,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导学重点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导学难点小括号的正确使用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二)问题:还剩下多少个?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54-8=46(个) 46—22=24(个)8+22=30(个)54—30=24(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解决问题二》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1:合作探究一:解决问题的方法1、面包房共有54个面包,先买走()个,再买走了()个,所以,算式是;2、因为先买走()个,后又买走()个,一共就买走了;面包房的师傅一共做了54个面包,那么就剩下;当堂检测:1.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口述解题思路。

2、将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45+20=65 65—29=36 综合算式是:95—14=81 81—50=31 综合算式是:67—30=37 37—18=19 综合算式是:总结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学到了什么?自我评价:第3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导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例3)导学目标:1、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导学重点: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难点: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解决问题(三)问题: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4×3=12(人)12+7=19(人)2×6=12 (人)12+7=19(人)综合算式:2×6+7=19(人)综合算式:4×3+7=19(人)《解决问题二》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1:合作探究一:解决问题的方法1、有3个组,每组有4人,一共有多少人?算式:2、因为先买走()个,后又买走()个,一共就买走了多少个?算式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做了54个面包,那么就剩下个。

当堂检测:1.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口述解题思路。

2、将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45+20=65 65—29=36 综合算式是:95—14=81 81—50=31 综合算式是:67—30=37 37—18=19 综合算式是:总结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学到了什么?自我评价:第4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导学内容练习一第3——5题,练习二第2——5题。

导学目标1、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出发,学会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导学方法质疑、比较、合作、探究导学准备相关情景图导学过程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练习课)练习一练习二第7页4题第11页3题中国:7+5+7=19(分)8×2+5=21(元)阿联酋:4+3+4=11(分)20元小于21元。

乌兹别克斯坦:9-8+9=10(分)不够。

卡塔尔:6-3+6=9(分)阿曼:2+2=2=6(分)第7页5题第11页5题50-35+8=23(岁)9×3-2=25(个)作业设计:单元教学反思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教学内容: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课本P13~P36单元教村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课时左右除法…………………………………………………3课时左右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第1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导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导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难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导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圆片等导学过程板书设计:平均分把15平均分成5份,可以怎样分?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3个3个地分。

《平均分》导学案学习目标:1、动手分一分,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2、能将一些物品平均分合作探究一: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1、动手分一分,思考:怎样分才能公平?2、说一说分一分的方法。

3、我给这种分得一样多的分法取名为()。

合作探究二: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动手分一分。

2、我们组是把15个橘子()个( )地分,最后分成了()份,每份是()个。

当堂检测:1、基础达标(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实践活动:插花2、变式练习: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3、扩展提高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总结反思: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知识?我知道了什么?自我评价:第2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导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3题)导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平均分”的方法。

2、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培养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导学难点培养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导学准备主题图导学过程板书设计: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4里有几个4?《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导学案学习目标: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合作探究一:例3: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1、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想法2、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其它方法算一算3、汇报:(根据你们组的思考选择一种填上)A、因为1条船可以坐()人,2条船可以坐()人、、、、()条船就可以坐24人,所以24人要()条船?B、24人要坐船,4人坐一条船,就想:24里有()个(),合作探究二:12根筷子,每只动物一双,够吗?1、想一想:一双是()根筷子?一只动物要()双?2、在小组内用12根小棒分一分3、填空:12根筷子,一只小动物要()根,12里面有()个()根,所以12个筷子可以分给()只小动物?当堂检测:1、完成练习三第1——3题,做在数学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