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2)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6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书心得初接触《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是因为学校常规的暑期学习任务。
在愉快的假期即将到来的喜悦下,我看了一眼书的封面,然后束之高阁了。
再次拿起书已经是八月,掰着手指算算为数不多的假期,认命的拿起自己的假期作业。
而这对与现在的我来说,真是非常庆幸的一件事。
因为三川玲老师的书对于我即将经历的人生来说,绝对是一盏指路明灯;也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和教养的方式。
以及后记:通往幸福教育的五个路口。
在教育的光芒这一章里,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甚至追根溯源寻找到教育的源头---看看为什么会有学校出现、以及关于学校的两次革命。
在《孩子究竟为什么去上学》一篇中,作者总结到:三千年的教育,从来都没有变过,关于教育本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教育的本质是孔子两千多年前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时期就用毕生在实践的“独立思考”;是古罗马的昆体良早就提出了的“体罚对教育无效”;是奥古斯丁发现的“教育以孩子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是现代教育开创者夸美纽斯提出的“要从真实的世界中学习”……作者鲜明的提出,谁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谁就代表着未来教育的方向。
对于学校,作者提出,学校应该是一个复合的地方,他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找到自我的价值。
在第三部分学习的秘密里,作者分析了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
我任教的高中年级是孩子的特长和思维能力发展阶段过渡到孩子的理想、思考、自我价值能力的发展阶段。
所以,一个懂得“学习规律”的老师和家长,需要知道应时而动,什么时候挺身而出,什么时候退隐其次,什么时候悄然离开。
作者也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作为老师应做到:1.容忍学生提出疑问甚至质疑;2.容忍学生打断授课,对学生意外提出的问题感到愉快;3.不惜一切代价为学生解释疑惑,启发思维。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5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50)教育,要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当手中拿起《通往幸福的教育》,心中无疑会产生几个问题:怎么样的教育是幸福的?在通往幸福的教育之路上家长和老师需要怎么做?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培养孩子的兴趣?当我脑海中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想从中获取通往幸福教育之路。
本书中作者从自身的经历为主,讲述了她和她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教育心得和体会: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在狂热报班学习的潮流下,作者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家庭中给与孩子制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善于掌握孩子的兴趣;学习的中心是孩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没有过多的体会和发言权,但是当我读到《学习的中心是孩子》这一篇文章时,给与我很大的启发和体会。
在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这一观点,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针对传统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崇尚自由,兼容并包”的观点。
西方教育学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提到“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他们转动。
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不论是西方还是我国,都有“教育要围绕孩子”这一观点。
回忆自己上学时的经历,在大班额的学习环境中,针对老师统一的上课模式和课后的习题。
发现自己和其他同学总有差距,老师也说为什么大家在一个教师差距就这么大,现在想来大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特有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观点,所以成绩有所差距也不是一件怪事。
现在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来自不同家庭,拥有着不一样的兴趣和成长环境以及不一样的学习能力的孩子。
但是,上课的方式是一样的,课后每个孩子的作业也是同样的。
为什么每个班级中的学生的成绩总是不一样,甚至差距非常大。
这也许就是忽略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
比如: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材中有一部分的内容是浅显易懂的,那就让学生进行自学,这不仅节约了课堂的时间,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而对于一小部分自学存在障碍或者基础相对薄弱的给与单独辅导。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
你让我变得更好---跟女儿相处的两项基本原则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我认同,自从女儿进入到我的世界,照顾女儿,陪伴女儿,教育女儿就成了除工作外我的生活的大部分,从换尿布,洗澡,游戏,每日两次陪睡到各种长短途的旅行,一路走来,酸甜苦辣,我们相处两年多了。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越来越觉得,我在照顾教育她的过程中,她也在让我发生着神奇的变化,她让我变得更好。
做过九年班主任,问问我的学生,大家对我有一个一致性的评价,坏脾气。
坏脾气源自于缺乏耐心,跟女儿相处又是多么需要耐心的一件事,因此,照顾教育女儿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接受了这个挑战,我在变得更好。
不打不骂的养育可以么?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对小孩子怎么宠爱都不过分。
我在跟女儿的相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对待女儿要善良;二是对待自己要坚定。
女儿是亲生的,我哪里有理由不爱她?爱是我的两个原则的基础,因为我爱女儿,所以我对女儿很善良,那就是不打不骂。
偶尔有责备,但是责备也是越来越少的,现在,我基本上做到很少跟女儿说不,我会跟她说明白道理,让她自己做出选择。
因为我知道,当我对女儿轻易说去不的时候,她也会哭闹,如果像大多数老人做的那样妥协,聪明的她就会知道哭闹的力量,那么,我就会成为超市里打滚要零食的孩子的爸爸。
打骂是用成人的优势在欺负弱势孩子,孩子迫于语言的和身体上的威胁与伤害,他们会暂时按照成人的想法去做,但是,他们内心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那么去做的道理,随着成长,一种可能是孩子非常逆反,另一种可能是孩子比较的懦弱,他们缺乏健康的心理去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我不轻易的对女儿说不,但是,一旦我做下决定,我会对自己的决定保持坚决的态度。
很多老年人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在孩子的哭闹面前,老人们选择妥协,满足孩子的要求。
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总是喜欢让人抱着到小区里去走走,有时候天气太冷太热,我是不带她出去的,最初的时候,她会用哭闹来对抗我的拒绝,但是我每次都坚持自己的决定,我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告诉她为什么爸爸不带她出去,久而久之,当我说不可以的时候,女儿基本上是不会再哭闹对抗,她能明白爸爸的决定是不会改变的。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0)
作幸福的教育通往幸福-----《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幸福感就是每个人自我感觉良好。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值得绝对去羡慕,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可以绝对去鄙视,所有人都应该过一个没有百分百参照系的人生。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幸福的生活。
”------摘自《通往幸福的教育》《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是由三川玲、白滔滔老师所著。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教养的方式。
这本书可以说给我带来双重的“打击”。
既有为人师时对学校教育能给学生带来了什么的所思所想,又有为人父母时对家庭教育如何孩子幸福健康成长的困惑。
何为幸福?百度百科对幸福的解释是:“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条件和活动趋向和谐的生活状态。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那要通往幸福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教育呢?城南中学的办学理念中有一条:“让每个学生都考取大学,让每个家庭都幸福。
”原来对这句话我也只是片面的去理解与感悟。
但现在再来看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幸福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考取大学确实能让每个家庭都感到幸福,毕竟学生家长都在考取大学的过程中付出了努力,为之奋斗过,总是想要有所收获。
但让每个家庭都幸福却并非只有考取大学这一条路。
达到幸福的路径是各种各样的,使我们到达幸福人生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强烈的好奇心,是高尚的品格。
在与往届毕业的学生聊天时,谈到了班级同学的去向,一个个的让我大吃一惊。
原来班级最调皮捣蛋,下了课就往篮球场跑的王同学,高考虽然只考上了专科,但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专升本了,现在已经在高校读研究生了,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已经中了学习的毒无药可医了”。
还有一个潘同学,大学报到前接到入伍通知,两年过后他选择放弃读大学,留在部队,因为当兵让他感到自豪,有着无比的成就感。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7)
生命教育,让我们一起走向幸福——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学校提出“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理念已有十年,期间一直努力构建满足学生个性与特长发展的“德性、智性、灵性——三性共融、生命发展”的课程体系,更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号召下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升华,追求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真正发展素质教育。
对于这一系列高深莫测的思想理念,之前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深层内涵和先进性。
这次,有幸读到由童书妈妈三川玲和她的先生一起写的《通往幸福的教育》,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教育让每个人幸福”意义,教育让每个家庭都获得幸福,教育更可以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获得幸福。
这种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最早由一位美国学者在1968年《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各国的推崇,我国更是在2012年推出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一书,特别明确了生命教育的目标为“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积极的生存、监考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既然认识了它,作为一个妈妈兼教育工作者,我们便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认真贯彻执行。
结合童书妈妈的《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尊重孩子的选择。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填鸭式、漏斗式教育,即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从小我们的孩子就被灌输“要好好读书”,“老师说的和家长说的都是对的”,孩子永远都只有被动接受,从来不是主动需求,更无从谈认识孩子自我的需求。
事实上,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苏格拉底早在古希腊时期就一直致力于实践“独立思考”,反而到了如此先进发达的现代,我们深受应试教育的危害,考试和分数如两座大山压在孩子身上,除了背书和写作业,让他们根本没有踹息的机会,更别提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的特长。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8)
最幸福的教育是陪伴——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通往幸福的教育》,不读则已,读了更慌,如果有二胎,一定好好弥补,可惜人生没有后悔药!如果你去做个有关教育是否幸福的调查,我相信大家一定像怪物一样盯着你。
不知何时,老师不再因为教育学生而幸福,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一个劲儿喊累。
于是君不见,现在大学毕业生从事教育的越来越少,尽管国家全面放开二胎但是愿意生二胎的数量并没有达到专家的期望值,归根结底我相信就是教育付出的多,回报的少,哪还有幸福可言?但这本书里却把教育孩子当着一件幸福的事情去做,真的值得回味。
一个人,可以是领导、是企业家、是大碗儿、是业务员、是服务员……但是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爸爸或妈妈。
其他的身份可以变化,甚至可以失去,但爸爸或妈妈这个身份,是孩子出生开始,伴随一生的。
遗憾的是,很多人太过强调自己暂时的社会地位,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家庭角色。
根本原因,是很多父母的角色意识没有转变过来,作为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要花时间陪伴孩子。
有人会说,现在社会竞争那么大,哪有时间陪伴孩子?不努力工作,下岗了拿什么去养孩子?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奥巴马每晚都会和女儿共进晚餐。
奥巴马自己则说,他最自豪的事不是当上了美国总统,而是在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没有错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试问,有几个人的事情比美国总统的决策更重要?又有几个人的时间,比美国总统的时间更宝贵呢?一顿晚饭,一家子,围着一桌美味佳肴,在其乐融融中,分享各自的悲欢。
记住专家的话:如果真的爱孩子,请放下不必要的社交,婉辞无意义的牌局,推掉无关紧要的商务与应酬,回家。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有些父母觉得自己很冤枉,大倒苦水:“自从孩子出生后,我就天天陪在他身边,几乎寸步不离,为何孩子还是不优秀,还要跟父母对着干,甚至想早点离开父母?”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天天在孩子身边看上去是在陪伴,但是很多父母眼睛不离电视,手里不离手机,更夸张的是约几朋友来家里搓麻将,只要孩子没事,她自顾自地干自己去了。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一分为二看作者的教育理念——读《通往幸福的教育》后有感我先看这本书的“自序”。
作者在自序上按了个题目,这个题目有磁性:《中国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所以读得很认真。
其中,作者提纲挈领说到一个“如何向孩子讲死亡”的问题。
看到这个,我似乎眼球被灼了一下,不舒服了!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还是通往恐惧的教育?忍心跟孩子说这个吗?作者三川玲和白滔滔夫妇俩就这个话题写了《怎样和孩子谈论死亡和生命》的文章。
我怀着质疑,暂且放下读自序,立马翻阅了《教养的方式》篇章中的第五篇文章。
《通往幸福的教育》共有四个篇章:一是《教育的光芒》,二是《成长的思考》,三是《学习的秘密》,四是《教养的方式》。
谈这个话题,作者写了15页的书。
我细细地读了,边读边思考,始终觉得“不宜”!会问“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的孩子,太稚嫩了。
我想:我们不去对幼小的心灵触及这个残酷的事情,是一种爱!作者的孩子三岁大时,问过了这个问题。
作者说:“我不想回避,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死的,爸爸妈妈也会死去,就先到天堂等着你。
而且,你一个人在地球上也不孤单,爸爸妈妈都会在上面看到你的呢。
”我认为,这样教育不妥!这是一个特大的教育误区!不管哪个孩子,大凡幼小的孩子,都会依恋父母。
孩子听了“爸爸妈妈会死”的话,想到自己也会死,伤感或是伤心一定会像影子一样跟随孩子多年的,直至成年或有一天知道了人生规律,更严重的,很有可能孩子还未成人到上面“找爸爸妈妈团聚去了”,而引发可怕的事情的。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可怕、残忍的恐惧教育!虽然,“每个人都会死去。
”这话像石头一样真,但我要问问作者,你们为什么要对成长中充满探知的孩子去布置这样一个场景——爸爸妈妈死去后,在天堂上,向地球看。
地球上只有小孩子一个人,孤零零的。
你们和幼小的孩子换位思考过吗?作为教育者,家长也是教育者,要设身处地去想。
这里,我也要告诉作者一件真实的事情:笔者的一个同事,曾对我说:“小时候,当我知道我的父母今后有一天要死掉的,我很难过。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6)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教育观念之生命价值的体现暑假期间,抽空阅读了学校发的这本书《通往幸福的教育》,对于教师而言,幸福的教育是少之又少的,如果真的有通往幸福教育之路,那真的是梦寐以求的事了。
带着这样的期待,我走进了这本书。
教育涵盖的范围实在很大。
从孩子的启蒙教育到入学教育,方方面面的主要涉及到了三类人:孩子自身、家长及老师。
不过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那这本书与其他的书相比,有什么吸引人之处呢?翻开第一页,看着自序:中国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
从家长们的留言中,作者通过整理归纳主要研究四块领域:其一,教育观念;其二,身心成长;其三,如何学习;其四,家庭生活。
关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身为孩子的父母、老师,我们更要关注孩子的教育。
父母、老师的教育观是否正确,符合当代教育的发展;父母、老师是否为孩子提供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父母、老师是否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四点都是作为我们家长的困惑,存在着普遍的共性。
如果能从书中获得答案,便能释然。
我,初为人父,也极其担心孩子教育的问题。
可能身为一名教师,周围环境的因素,总是和高中生接触,并不熟知如何去教育一个婴儿。
孩子的教育有阶段性,孩子在成长。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跟着成长。
我们的家长有一种观念极强,就是让孩子走自己为他们铺好的路。
那么试问孩子自身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哪?生命是宝贵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
每个人的注定要度过只属于自己的一生——生命是无法复制。
但是我们的家长在处理这一问题上,都是一味地强加。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家长对于自己人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将生命的价值定义为“获取”,获取高等学位,获取体面工作,获取财富,获取名誉地位……获取的越多,生命的价值就越大。
可是,孩子在无法顺利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崩溃,出现比较极端的行为:逃课、情绪失控、熬夜上网,有的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家长是孩子“生命价值课”最好的老师,我想我们的家长必须要深刻反省自己,在关注孩子前途的道路上,如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48)
教育的幸福是什么?----------《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今年暑假,学校给每个教师发了一本书,书名《通往幸福的教育》。
拿到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欣慰。
教育也能让人幸福!第二感觉是怀疑:教育也能让人幸福吗?我对自己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想法作了个分析,是基于这样的理由:之所以感到欣慰,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走向幸福(否则学生干嘛辛辛苦苦受教育?之所以感到怀疑,是我国目前的教育很难让人产生幸福感。
幸福这个话题的确是太大了,也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了。
关于什么是幸福,有人有个这样的解析:即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我们每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都是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
当然,幸福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国家的;有利己的,也有利他的;有小幸福,也有大幸福:有瞬间的,也有持续性的。
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得来容易,嘴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想什么就有什么,事事顺心,幸福就在眼前。
有的千辛万苦,艰难生存,苦苦挣扎,距离幸福遥不可及。
但无论怎样,古今中外,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都一直在进行着。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幸福,或者幸福的教育呢?在教育中,有两个主体,一个是教育者,其承担者主要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同时也包括政府的教育领导机构,还有家长。
二是受教育者,即学生。
当然,不同的主体对什么是教育的幸福或者幸福的教育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这里的第一主体应该是学生,在教育中,教育者应该为受教育者服务,应该把学生的幸福作为教育幸福追求的目标,学生的幸福才是教育的幸福。
什么是学生的幸福?所谓幸福感,是学生能够感到生活的快乐和满足,即心理、认知、社交和身体功能的正常和持续性发展。
现实期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幸福感不强的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在认知方面而引发的,即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过高,不仅增加其学业的负担,而且达不到其他人及自己的要求,导致对学习的厌烦、恐惧、失去信心,进而影响其在心理、社交及身体方面的快乐和满足。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76)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教育是永恒的主题。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育,《通往幸福的教育》主要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给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教育”之路,但也给了从事教育事业的我无尽的启发。
在阅读过程中,我一边列提纲做标记,一边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还比较生疏的班主任工作。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权利追求幸福的人生,幸福是自己努力成为了期待中的自己。
不论作为家长或者教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那个属于他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
在学校,在班级里,我们首先要营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建立孩子的自信。
让孩子知道,自己努力学习,热爱学习,从学习中能够得到快乐,这远远比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而营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就应该先从基本的日常常规做起。
现在的孩子,深受父母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较差,必要的规矩制定也是必须的。
而规矩的制定,大多数是针对少数行为的。
制定规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好地享有尊严,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
孩子要获得自由,就要首先学会不侵犯别人的自由。
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实现所有人的自由。
我们说,规矩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最终是为教育的目标来服务的。
譬如,规定一日常规,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归纳习惯,规划时间的习惯。
通过规矩,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才是最终的目的。
当孩子已经意识到并形成习惯时,就没有必要严格地要求孩子去执行规矩了,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
而在规矩制定的时候,也应让孩子体会到自主权,孩子越容易按照规则和要求行事,生活与学习也都能有序的进行,孩子也会更自信。
那么在规矩制定后,契约精神——说了话要算数更为重要,否则规矩也就变得无效了。
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也制定了班级公约,希望每位同学能够认真履行遵守;在学科教学中,关于作业我提倡学生独立完成、痕迹作业、难题标注、错题整理等。
良好的基础氛围形成了,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长短期目标也是必要的,这样会给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生活多一些期许与动力。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三川玲是我之前关注的一个公众号的创办人,她经常会给大家推荐不错的童书,自己也会撰写教育文章。
我还是比较欣赏她的教育理念的。
这次她跟老公出版了这本《通往幸福的教育》书,我也买来读一读,。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写了中国家长的焦虑,写了到底什么是成功,以及家长如何破解教育困境和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这些问题也是我常常在思考的,我到底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的,真的只有学习好一个人才算成功吗?成功了才幸福吗?本部分的最后我找到了答案,幸福最大的来源,不在于获得,而在于付出。
学习上为兴趣而付出,工作上为成就而付出,家庭中为责任而付出,社会上为文明而付出。
当一个人有能力为这个世界的美好而付出的时候,就是他人生价值得到实现的时候,也是最开心、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
对于自然,维护而不掠夺;对于家人,关爱而不索取;对于事业,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对于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读到这里,我发现跟猫叔提到的极致利他的观点不谋而合。
践行利他,教育孩子践行利他,我们一起寻找幸福。
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讲出了家长的责任、家长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在我身上都有,我也在不断的反思。
比如,第2节“世界上存在标准小孩吗”。
作者说的简直就是我,在我的心里就住了一个标准小孩:脾气温和、得体大方,懂事自律、体贴父母、从不闹脾气,聪颖灵气、不用苦学也能有好成绩,为人大方爱分享、又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进得了邻家小院、登得了剧院舞台,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等等。
曾经我也给孩子定了这么多的标准啊。
可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些标准就是不尊重孩子差异性独立性的开始,我应该放下心中对孩子的这些设定,接受她的个性,让她更加自信的成长。
第3节“你是在帮孩子还是在害孩子”里,提到了家长帮助过度的问题,我也有,其实就是家长过分强调结果,而且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去取得结果造成的。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暑假,当我欣喜的拆开这本由童书妈妈三川玲女士和白滔滔先生的著作----《通往幸福的教育》,仔细阅读完后,有些感同深受,更是受益匪浅。
我恍悟:原来家庭教育必须拥有这样深远且不可缺少的洞见与视野。
自己的教育中缺乏去主动发现,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忽视了孩子自然的天性,为孩子未来的成长没有留下太多的空间。
《通往幸福的教育》全书分为四大章节:“教育的光芒”“成长的思考”“学习的秘密”“教养的方式”四大主题,发人深思地剖析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种种症结所在,呈现了中国家长普遍最关心的100 个问题的精粹。
在“中国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脱口秀中,白滔滔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教育家。
一次,一个对他有恩的伯爵请他去做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师。
于情于理卢梭都是很难拒绝的。
然而,卢梭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拒绝这件事。
他说:对不起,对家庭教育来说,任何人都不能被替代,你再有钱,再有权势,你可以请全世界最好的家庭教师。
但是,全世界最好的家庭教师也替代不了父母的角色,你应该自己担起这个责任。
可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如此重要。
这也是三川玲、白滔滔两人做一系列教育实践的初心与目的。
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基因完全不同,他们认为自己的教育经验并不一定适合其他的家庭和孩子,因此,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让广大父母真正参与进来,才能起到实质作用。
世上的每个父母都想给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惜花大钱和精力买学区房、托关系、上培训班等等。
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我认为: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
让我们的孩子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仍然快乐地追求着幸福,让孩子自己找到自我、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教育的终极就是让幸福伴随我们的孩子一生,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矢志追求人生成功的幸福,获取智慧和心灵自立的力量。
教育孩子这条路注定任重道远。
作为一名教师,更是肩负着使命,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30)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今年暑假拜读了三川玲、白滔滔的《通往幸福的教育》,感触颇多。
1、创造一个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
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家人之间充斥着指责埋怨,孩子的生命能量就会在与这些负能量的抗争中消耗殆尽,没有多余的力量去探索和体验。
2、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平凡。
每个父母在心中都会有一个望子成龙的梦想,但是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大多数人注定平凡,如果人人都是天才,天才这个词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在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平常心看待,因为毕竟孩子没有要求我们成为非凡的父母,我们同样不能拿非凡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只要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父母无需过多干涉。
3、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践行要求孩子做到的事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信息,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反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父母不仅在语言上鼓励孩子积极去体验探索,同时也对世界保持好奇,身体力行的去实践的时候,无需过多的话语,孩子自然就会对探索未知的世界感到好奇。
同样的,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本身的言行不一。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而自己却不思进取天天玩手机打游戏,父母的语言在孩子的眼里又怎么会说服力呢?
我很赞同这样的一句话:你就是你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谁比你更适合教育好你的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的不多,我们需要承受来自周边亲朋好友的质疑与反对。
但和孩子的未来相比,孰轻孰重呢?毋庸置疑,为了孩子,我们一定会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8)
幸福,在路上今年的暑期阅读的书籍一改往日的科研,变得十分贴近生活,名叫《通往幸福的教育》。
幸福的教育,使人幸福,其中中国式教育的模式在此书中尽皆展示,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都或多或少的有这些教育的痕迹。
作者在探讨教育问题时摆正了一个心态: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既然是想让孩子走的更远,自然是要穿适合的鞋才行,这样既不会磨破脚,更走的好。
但是中国教育这个“制鞋业”似乎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许多孩子仍旧穿着偏大或偏小的鞋子,每天在学校和补习班的路上磨着脚,唏嘘……那么,孩子的幸福在哪儿呢?在作者眼中更重视的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思考成长的路上,作者以自己的抚养经历表明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中国父母口中的好孩子就是听话,可是听话过度就会变成顺从。
在习惯了听别人的意见后,自我的主见逐渐消退,于是出现了妈妈boy、妈妈girl,不会独立解决问题。
焦虑、沮丧、懊恼、痛哭是标志,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很多父母都会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培养对象,孩子还未出生九忙着制定未来计划,报名兴趣班,似乎把孩子未来的生活都钉死了,如果孩子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或是有偏离,那么这个孩子就不幸的成了亲属朋友口中不好的孩子。
可是你知道你的孩子其实可以经历很多种生活。
小时候的标准问题:“你长大后要做什么人啊?”我小时候的回答有很多,甚至几天一变,不要说是无知者无畏,那是一种很单纯的向往罢了,谁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那又如何呢,当父母没有听到心目中的那个职业时,马上会说“这些没什么用,应该做……,因为工资多,被人羡慕……”在耳濡目染之下,我放弃了之前的小叛逆,成为了使他们觉得光荣的一名教师。
虽然我也喜欢当教师,但有多少人可以与我一样幸运呢?所以父母要学会倾听、交流,意识到你与他的不同,而孩子也会变的想要告诉你他的想法,或许将来这种家庭会议会成为最令人痴迷的事。
那么,我们又如何呢?从孩子成长到现在,你审视过自己的生活吗?口语诗人萨拉·凯伊提供了一个方法。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5)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一看到书名就有想读的欲望,不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敏感,而是因为“幸福”难求。
听了太多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人(学问)应该先苦后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和“好小学意味着好中学,好中学意味着好大学,好大学意味着好工作,好工作意味着好对象”等等诸如此类,早已让教育偏离正轨,幸福与孩子、父母以及老师来说,更加弥足珍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予人以幸福,本书的作者通过此书,呼吁人们重新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真正意义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是引人通往幸福之路的教育。
一、通往幸福的教育是遵循成长的规律,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到大逐步成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特点。
如幼儿时好动,孩子用身体的接触去认识这个世界,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给孩子活动的空间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那么孩子的天性和认知能力就会被遏制。
又如到了中学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权利并尊重他们合理的要求,那么他们会失去全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时机。
孩子的身体、意识形态、能力和心灵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特点,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事情。
该玩的年龄就去玩,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就不要去搞什么职业规划。
拔苗助长最终连根都拔起,毁掉的是一代人。
二、通往幸福的教育是不注重标准答案,给予找寻真相的能力道家有一句名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说的是"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这句话说明,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
教育也是这样,不应该是给受教育者答案,而是培养其寻找真相的能力。
哪怕在这过程中,错了又何妨,至少知道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失败使人离成功更近一步,挫折教育同样使人成长。
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
什么是通往幸福的教育?1.最近刚把《通往幸福的教育》这本书看完了。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个根本问题: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2.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应试教育的思维让我们习惯了只能有一种标准答案,从而忽略了其他答案的存在。
由于长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无法意识到我们真正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而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那么教育的目的逐渐清晰。
3.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个体角度而言,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让人获得幸福,或者说让人能够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然后去实现幸福。
4.你或许会说,这是显而易见的答案。
但我想反问,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传统教育让多少人真正实现了幸福?特别是把幸福的两个前提独立与自由纳入评判时。
这算不算是教育的失败?5.那为何教育会失败?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太过重视与价值创造相关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与情感相关的生命教育。
6.在过去的教育理念中,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是过多地强调知识技能的成才教育,而忽视心灵心性精神的成人教育。
以致于在其离开家庭和学校之后的漫长人生旅程中,每当面对人生挑战与困境时,就会感到迷茫、失落、无助、彷徨…而那些不能领悟生命价值的人,也就不懂得自己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因此,或是沦为别人精神奴隶,按照别人的剧本生活;或是沉迷于物欲横流的世界,被欲望裹挟而无法清醒。
7.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标准答案的思维让人丧失了创造幸福的能力。
8.然而,思维一旦固化,要想改变极其困难。
首先你得承认过去的错误,还得推翻过去错误的决定,承担推翻错误决定所带来的后果与责任。
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精神本能的挑战,更是对既成事实的颠覆。
何其困难,可想而知。
这就像当年爱因斯坦不愿承认量子纠缠一样。
再聪明的头脑也有不认错的时候,更何况是普通人?9.师父说,凡事都要立足一生去思考,否则,现在的对或许就是将来的错。
后悔一生,追悔莫及。
10.那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呢?或者说什么才是通往幸福的教育呢?我认为是把知识教育与生命教育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幸福教育。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1)
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做不动荡的自己——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这个标题是来自俞敏洪在今年八月的企业家高峰论坛上的一句话,觉得颇有深意。
在如今这个时代,说实话,是很容易焦虑的,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我们因为房子焦虑,为了下一代的焦虑,为了上一辈的健康焦虑,而我们的父母也同样为了我们焦虑。
这本书其实就在这样一个动荡和焦虑的背景下,对教育进行的一个理性思考,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教育。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记得之前培训的时候老师也提过这个问题,有人说教育是传道受业解惑,有人说教育是因材施教,也有人说教育是为了塑造人格。
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究竟是什么可能没有定论,但是我想教育真正的目的更多地就是创造可能性,尊重和保留不同。
之前在课上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心理有问题?本意为的是让学生区分一般的成长性问题和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个孩子这样回答:心理有问题就是和大部分人不一样,比如大部分人都是异性恋,少部分同性恋,我就觉得同性恋不正常。
答毕,全班像炸开了锅,有哈哈大笑的,有张嘴惊讶的。
我也惊了一下,稍想了一下回应道:每个人都由许多不同的特征:性向,外貌,职业等等,但我们很难保证自己的所有方面都和大多数人一致,如果有一天,你也成为了少部分,你会愿意被他人看作有问题,或是不正常的吗?有些人与众不同可能非常可爱,他的不同不但没有影响到别人,反而给大伙儿带来了欢乐,成了班级里的“活宝”、“开心果”,老师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不同”。
但如果另一些人的“特立独行”破坏了规则,或是伤害了他人,那么就要思考这样的“不同”是不是带来了问题?其实这只是课上的一个小细节,却也让我思考我很多时候究竟有没有做到尊重学生?心理学上有一个补偿理论的理论,它其实指的是一种心理机制,为了保护自我。
比如一个小的时候缺乏什么,长大以后就可能去补偿什么。
我小时候的是被散养的,没有父母的严格监督,趴在小小的椅子上做作业,学习全靠自觉,现在想想可能缺失的就是那份陪伴和管理吧。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42)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42)耐心与爱,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这个暑期我阅读了三川玲、白滔滔夫妇所作的《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因为是学校下发的,我原以为这里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又在阅读之前,听同事说这本书很有参考意义,尤其是孩子还小的,或者即将出生的,我想原来这里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
直至自己翻开书页,阅读目录,才发现作者在书中是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述说的。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
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前都是不能缺席的,而只有当它们都是美好的,它们才是通往幸福的。
此处,我想说,我对作者的“通往幸福的”这一说辞深表赞同,因为几乎所有家长的心愿,就是孩子未来能幸福。
除此之外,作者在文中多次出现“成功”这一字眼。
幸福和成功不是一回事,成功等同于胜利,大多数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成功是偏向于物质层面的。
而幸福则是精神层面的,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我们都知道成功不一定意味着幸福。
记得几年前有一篇高考作文标题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人人都应该想成为被鼓掌的人,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成功,所以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有时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我相信这个在路边鼓掌的人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郁闷的、颓废的,而是淡定的、甚至是幸福的。
所以幸福和成功不是一回事。
但是作者并没有避开却经常用到这样的字眼,也在说明家长的愿望自然是孩子能做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强者。
这样的一种愿望更需要我们付出精力去实现它。
恰巧,我正处在一个很适合看这本书的时期,那就是我既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孩子刚上小学的家长,所以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让这两大教育是美好的,通往幸福的,那么它们必然是要先充满了耐心和爱的。
本书中,作者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杂糅到一处,是因为它们无法真正壁垒分明地分成两块,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但是,作者的笔触更多的是偏向家庭教育的,显然作者心中非常明确,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起始和根本。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 (59)
《通往幸福的教育》读后感暑假阅读了由三川玲和白滔滔夫妇所著的家庭教育著作——《通往幸福的教育》,他们二人也被誉为是“中国最接地气的教育作家”。
封面设计由彩虹的七彩颜色组成,充满温情与童真。
作者是儿童教育作家,而这本书本身的内容也是面向家庭教育。
在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背面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幸福比少数人的成功更值得我们去追求。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可奈何与不得不做,或许你所从事的工作你根本就不喜欢,但是你有家庭的责任,让你不得不去这么做,而这样的结果肯定就会导致你的不幸福。
作者给这本书的名字就是“通往幸福的教育”,她就是在讲述怎么做才能让家庭教育下的儿童避免这种不幸福的人生。
时代与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民素质也在不断地提升,这肯定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让我越来越发现,身边孩子的压力也在与日俱增。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在放学之后,在周末我可以和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去田野边烤番薯、去桔子林摘桔子,在春日去田头剪荠菜、剪马兰,更别提放风筝,春游野餐,那时候真的可以算是无忧无虑了。
可是回头看看现在的孩子,从在妈妈的肚子里开始,父母就开始为他将来的生活“保驾护航”。
有条件的家长就开始举全家之力开始四处购置昂贵的学区房、升学时带着孩子四处参加考试,为了进所谓的名校。
孩子在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同时,还在周末被家长“逼”着参加各种培训班。
更别提寒假、暑假,早就被家长安排的满满的,更本就没机会趁着假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整天埋头于书册。
配戴眼镜的小孩年龄是越来越小了,一个个小小身躯佩戴大大的眼睛,背着沉重的书包,孩子眼中的灵气与纯真也渐渐在现实的压迫下逐渐消失,真是“教育之殇”。
很喜欢作者在书中写着“读书和旅行都是了解大千世界的窗口”。
诚如作者所说,这与另外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古人也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和旅行都是我所爱的,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也愿意这样去教育我的孩子,我不愿让她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机器,我更愿意让她去认识这个美好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为学生的幸福奠基
——读《通往幸福的教育》有感
平时阅读教育作家夫妇三川玲和白滔滔的教育类文章,多是在各种报刊和网络,他们的文章通常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操作,既亲师又亲民,非常接地气,读一段如一杯龙井茶下肚,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阅读他们的长部专著,还是首次,《通往幸福的教育》我基本上是一口气读完,感兴趣的重点章节读了二遍。
《通往幸福的教育》以从家长中征集到的大量家庭教育问题为基础,筛选出最关心的问题100个,进行梳理分析研究,查阅了大量中外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资料,分四个专题“教育光芒、成长思考、学习秘密、教养方式”阐述他们的儿童观、教育观、学习观”,并解答了许多教育中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一本通俗易懂、难得的好书。
对当前课程改革、高考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中产生的迷思,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也能为我们由“应试教育”残毒产生的病痛起到一点消炎镇痛的作用,并从中看到通往幸福教育的途径,激起我们对通往幸福的教育思考,并为幸福的教育实践鼓起勇气。
一、幸福教育是教育目标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的观念,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思维方式;世界观指导方法论,方法论贯彻世界观,通俗的说:世界观是看法,方法论是做法,看法决定做法。
在教育改革轰轰烈烈的时代,我们必须有清晰的头脑,认清教育本意,回归本源。
我认为教育的本意是“激发生命潜能,促进生命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
因此,教育不仅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更应该促进人的精神成长的文化传承。
从教育本意出发,教育是通往幸福人生的桥梁,我们是否可以把教育理解成为“爱的事业”、“幸福的事业”,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的终身幸福打下基础,同时成就教育者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不也是一种幸福体验吗?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幸福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幸福教育是教育理念
幸福教育是教育的美好追求,是一种教育理念。
幸福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站在学生的立场,激发生命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
教育理念、教育观念决定着你对教育的看法,如,你若认同“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就会从自身“教”的角度去学生学得低效或无效的原因,你会去尝试改进各种教学方法直到满意;你若认同“建构主义”,你会在教学中给学生搭建“脚手架”,通过实物、实验等使学生探究,在质疑和讨论中学习。
若你不认同儿童是一张“白纸”、是一块代加工的“毛坯”,你就不会按照固有“模子”加工统一标准的“零件”;若你认为每个儿童是一块独特的“玉”,你就会按这块玉的质地、特性、大小精心雕刻成一个个特有的珍品。
你若认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观点,你就会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
教师的职业观,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
教师的人生目标决定着人的成长和成就。
哈佛大学教授的实验告诉我们,有长期目标和不断有短期目标的人更容易成功、挤入上层社会。
教师的职业观会影响教师的成长发展,同样基础和条件的两位教师来到同一所学校任教,十年、廿十年后看到的成就可能相关巨大。
若你把教育工作只看作一份职业,你可能会更多地考虑投入和回报的相当,不愿意化额外更多的时间来投入;若你把教育工作看作一份专业,你就会为自己专业的成长付出更多的努力;若你把教育工作当作一份事业,则你会无尽、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会去追求“教育求真、求善、臻美”的真缔。
三、幸福教育是教育智慧
幸福教育更应该成为处理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中问题的教育智慧。
学校教育过程应倡导赞美、欣赏、倾听、协商、分享等方法,而少用惩罚、批评等方法,消灭体罚行为,也没有欺压和侮辱,更没有法庭式的审判。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关键是人,教师要“目中有人”,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主持人,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辅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激励者和引领者,也是思考者、倾听者和服务员。
课堂教学应该发扬民主,充满人文关怀,尊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获得应有的尊严,在互动、交往、对话中学会选择,学会关心、宽容和理解,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接纳不同风格的人,学会用赞美与欣赏的眼光看待人与事。
课堂就是要创
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改进错误,在理解中学会理解,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宽容中学会宽容,在关爱中学会关爱,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在分享中学会慷慨,在成功中体验成功。
教师用爱心呼醒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潜能,用期望激起学生的希望,用幽默化解矛盾,用师生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
学校要尽一切可能,创造出让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环境。
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通过高质量的生命影响改变低质量的生命,从而达到生命的优化。
生命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关爱、生命对生命的激发,包容不同的生命个体,尊重生命的多样发展,在活动中让生命与生命交流、开放、展示、包容、理解、生成、分享,使生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生命更加精彩。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传授文化知识,忽视人性发展。
现代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生命更有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学校应该把教育活动都看作是一次次生命活动,在活动中让生命与生命交流、开放、展示、包容、理解、生成、分享,使生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四、家校合力促幸福教育
《通往幸福的教育》的使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实在是太重要了,家长不仅是儿童的第一任导师,起到教育和示范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育龄儿童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特别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教育无法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心理和特长发展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更是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高中学生心智逐步走向成熟,但家庭教育仍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家长可以作为学校的教育资源,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使家长成为学校的一员,传递正能量,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让家长了解学校、支持学校教育,了解班级、支持班级教育最好的办法是使家长成为学校或班级的一员。
通过学校家长理事会、年段落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参加学校的议事、了解学校的重大事项、参与学校的管理,利用他们各行业和领域的专长,为学校献计献策,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设各类讲座。
学校或班级通过教学开放周
(日),让家长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使家长了解学校教学的安排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增进教师和家长的互信。
让家长参与学校的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了解学校的特色发展成就,同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增进荣誉感。
其次,家长参与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
高中阶段是学生进一步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就业的分叉点,因此,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尤其重要,学校通过生涯规划的课程、生涯规划的社会实践和生涯导师,对学生开展系列生涯指导,帮助学生选课选课、选择专业和进行职业规划。
但生涯规划涉及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家庭的专业和职业的价值趋向,家长作为“成熟的生涯人”,父母的生涯经验本身是一部很好的教材,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都可以成为生涯学习的案例,因此,家长是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其积极主动的作用。
再次,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陪伴的支持,家长是学生最亲的人、最信任的人,学生的成长过程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有时会偏离规划的路径,会误入歧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一起引领。
当学生在学业和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需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教训、鼓舞勇气;当学生取得成功时,需要我们鼓掌,分享快乐。
当学生的人生出现迷时,需要帮助拨去迷雾,认清方向,获得激励。
教师在幸福教育的追求中,只有把教育不当作重复而是创造,把教书不当作职业而是专业,把学生不当作机器而是生命,把教育不看作枯燥而是有趣,使教育多一份诗意,才能创造教育的幸福,享受幸福的教育。
《通往幸福的教育》为我们幸福教育追求路上点亮了一盏灯,引领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