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移植后淋巴增生性障碍)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移植后淋巴增生性障碍)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是一种涉及B细胞淋巴瘤的并发症,通常在移植器官移植术后发生。
PTLD是移植后淋巴增生性障碍(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引起的异常的B细胞增殖。
病因PTLD的发生与患者的免疫抑制治疗、器官移植时的EBV感染和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免疫抑制治疗在器官移植中是必需的,但可能会导致淋巴细胞稳态的紊乱。
在免疫功能被抑制的状态下,EBV感染的B细胞失去了正常的免疫控制,可能导致其异常增殖并形成肿瘤。
EBV与PTLD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绝大多数PTLD患者在组织学检查中均能发现EBV的存在。
分类PTLD主要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种类型。
早发性PTLD在器官移植后6个月内发生,是由于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导致EBV感染的B细胞异常增殖。
而晚发性PTLD则在移植手术后超过6个月才出现,通常与免疫抑制治疗的减少或停用有关。
临床表现PTLD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一般包括发热、全身不适、淋巴结肿大、腹部不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对于部分患者,在实验室检查中还可能发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表现。
诊断诊断PTLD的关键在于组织学检查。
手术切除并行病理学检查是确定诊断的关键步骤。
在病理学检查中,可以观察到增生的淋巴细胞和EBV的存在。
此外,临床上还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扫描、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治疗治疗PTLD的方法包括免疫抑制剂的减少或停用、化疗、放疗等。
早期的PTLD可以考虑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以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对于晚期的患者,化疗和放疗可能是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针对EBV感染的情况,也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或抗EBV单克隆抗体来治疗。
预后PTLD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抗B细胞抗体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 CD21+CD24 BMT CR 61-75%,OS 35%,实体器官 50–58%
✓ Rituximab 用于32例实体器官移植后PTLD,有效率65%, 停药中位7个月2例复发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Rituximab-预防性治疗
• 入组条件:去T异基因移植;移植后血浆EBV-DNA≥1000拷贝 /毫升
周围T细胞淋巴瘤,无其他特征 4.霍奇金淋巴瘤(HL)和霍奇金淋巴瘤样PTLD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T-细胞肿瘤:3~12.5%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 肝脾- T细胞淋巴瘤 ➢ NK/T细胞淋巴瘤 ➢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 周围T细胞淋巴瘤
发病机制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 复杂,多因素参与 ➢ EBV感染 (原发或激活)是主要的因素 ➢ 受者因素为免疫监视功能受损 ➢ 来自移植物的慢性抗原刺激也起作用 ➢ 高危因素:特殊的移植器官;种类, 免疫移植剂的
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中 ➢ 单形性并非指细胞完全一致,而指绝大多数细胞是变异的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霍奇金淋巴瘤(HL)和霍奇 金淋巴瘤样PTLD
➢诊断依据经典的形态和免疫分型
诊断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 EBV-DNA拷贝高 ➢ 病毒负荷检测可以用全血\血清或血浆,细胞外
游离的DNA是否反应感染病毒的存在或只是死 细胞释放出的DNA尚不清楚 ➢ 血清EBV-DNA检测可以用来检测EBV相关肿 瘤的疗效
• 检测的49例患者,17例EBV-DNA ≥1000拷贝/ml。
• 15/17例预防,中位时间113天(41-202天);14/15达CR, 中位有效时间8天(1-46天);1/15无效,在2次rituximab 治疗和DLI后达CR。
自身免疫淋巴增殖异常综合征
Fas及FasL的细胞分布
Fas广泛的分布于各种类型的细胞表面, 如活化的T或B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成纤 维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肝 胆细胞、 卵巢细胞及子宫内膜细胞等。 FasL主要分布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 。
Fas蛋白由TNFRSF6基因编码,定位于10q24.1,含有9个外显子, 外
有关ALPS基因突变可查询(/dig/gmbb/alps).
(三)鉴别诊断
感染相关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传 染导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坏死性 淋巴结炎、 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免疫母 细胞性淋巴结病 噬血细胞综合征 肿瘤:淋巴瘤
鉴别诊断
+
_
+
ALD
?
儿童/中度,AI,lym, sple
_
+
+
治
疗
1 、仅表现为单纯淋巴结病和脾肿大的患儿慎用
免疫抑制剂治疗,因为大多数淋巴细胞增生的病
人预后良好,在10~20岁时可部分或完全消退。
2、脾功能亢进在ALPS中较为多见,常并发自身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等疾病,出现顽固的血小板减 少和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可考虑行脾切除术。
自身抗体主要针对红细胞和血小板:Coombs阳性、抗中性粒细胞
或抗血小板抗体阳性
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阳性。
(二)血液学与生化检查
1、外周血象:可见不同程度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多等。淋 巴细胞绝对计数增高,可有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血生化检查:脂质代谢异常,血甘油三脂增高,总胆固醇降低,HPL-C及Apo A-I 可降低。
淋巴结活检
病理学特征为副皮质区DNT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及浆细胞增多。
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病理
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病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最早由美国病理学家Benjamin Castleman于1954年首次描述而得名。
它通常被分为多种亚型,其中包括浆细胞亚型。
浆细胞亚型是Castleman病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其特征在于淋巴组织中浆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本文将重点探讨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的病理特点,并讨论其对临床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Castleman病的治疗与管理仍面临挑战,因此深入了解其病理特征对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Castleman病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
接着将详细探讨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的特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学表现。
最后,将分析浆细胞亚型病理的特点,包括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临床案例的探讨,旨在提高对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的认识和诊疗水平,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目的: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浆细胞亚型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挑战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的病理学特点,系统总结其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将来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正文2.1 Castleman病概述2.2 浆细胞亚型特征浆细胞亚型是Castleman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形态学特征:浆细胞亚型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增生的浆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核分裂活跃,核染色质明显增多。
2. 细胞表面标记物:浆细胞亚型通常表达CD20、CD38、CD138等浆细胞标记物,这些标记物的阳性表达有助于确定病变的浆细胞性质。
EBV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h04)-3-2517:/9网络出版地址:htt p s://ki.nePkcms/detWA34.1073.R.20414365.1453.00).htmlEBV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杨欢,尹列芬摘要: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pstein-Barr vins-cssociateX T//atural killer-cell lymphoxrolifera/ve diseases,EBV-T/NK-EPDs)是与EBV感染密切相关的一组罕见的谱系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EBV-E/NK-EPDs包括四种亚型:儿童系统性EBV+T细胞淋巴瘤、系统型T细胞和NK细胞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及严重蚊虫叮咬过敏症。
各亚型的临床症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上相互重叠,在临床过程中可能相互转变,明确诊断和精确分类都面临极大的困难。
目前,EBV-E/NK-LPDs的病因学及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暂无统一有效的根治方法。
该文就EBV-E/NK-EPDs的发病机制、分类、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表型、预后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不同亚型EBV-E/NK-EPDs的认识。
关键词: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V;T细胞;NK细胞;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7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01-7369(2041)03-0317-05doi:14.13315/ki.cjcep.2041.03.014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Epstein-Barr virns-associawf T//atural killer-cell lymphoxrolifera/ve diseases,EBV-T/NK-EPDs)指EBV感染T/NK细胞的一组具有谱系的淋巴组织疾病1]。
目前EBV-T/NK-EPDs的概念及精确分类尚未完全统一,其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嗜血细胞综合征资料
并发症
►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和DIC。
治疗
► 原发性HPS或病因不明未检出明显潜在疾患者除加强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外,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根本性治疗是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继发性HPS应作病 因探索,治疗应以基础病与HPS并重。
►
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
a.化学疗法: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细胞毒性药物,如长青花碱或长春新碱与肾
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
④直接拮抗细胞因子的抗TNF抗体和IL-1受体拮抗剂;
►
⑤为抑制或减少淋巴因子的供应源可采用化疗。包括CHOP、CHOPE
方案或缓慢静滴长春新碱。屡已报道应用依托泊甙(VP16)治疗原因不明
的重症HPS、EBV-AHS或LAHS奏效。预后分析表明,对于不易与MH鉴别
的HPS患者启用化疗是必需的;
► 流行病学以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原发性 HLH(FHL)的年发病率约为0.12/1O万。在日本和亚 洲国家发病率较高。本病来势凶险,东方患者的死亡 率约为45%。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血象:多为全血细胞减少,以血小板减少为明显,白细胞减 少的程度较轻;观察血小板的变化,可作为本病活动性的一 个指征。病情缓解时,首先可见到血小板上升;而在病情恶 化时,亦首先见到血小板下降。
► 免疫学检查:家族性HPS常有自然杀伤细胞及T细胞活性降低。 ► 影像检查:部分病人胸片可见间质性肺浸润,晚期病人头颅CT或MRI
检查可发现异常,其改变为陈旧性或活动性感染,脱髓鞘,出血,萎 缩或(及)水肿。有时亦可通过CT检查发现脑部钙化。B超提示肝脾 肿大。
诊断
► 国内很多医院诊断HPS 系采用日本Histiocyte SocietyFHL 研究组制定 的诊断标准。
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宜与化疗同时应用,也可用于化疗后的维持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有条件者进行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目前多采用自 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强烈化疗的基础上进行移 植会明显提高疗效和延长生存期。
其他对症治疗
精选ppt
61
精选ppt
53
临床表现
骨髓瘤细胞大量增生引起的临床表现:
– 骨骼疼痛和破坏:骨痛为早期主要症状,主要 病变在扁骨。胸、肋、锁骨连接处发生串珠样 结节者为本病特征。
– 骨髓外浸润:
– 肝、脾、淋巴结及肾脏等受累器官肿大。 – 神经浸润、浆细胞白血病等。
– 贫血
精选ppt
54
M蛋白引起的临床表现:
1. 感染:易发生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甚 至败血症。也可有病毒感染。
2. 高粘滞综合征:临床出现头晕、眼花、手 足麻木、心绞痛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等。
3. 出血倾向:原因是M蛋白致血管壁和血小 板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还有血小板 减少等。
4. 淀粉样变性和雷诺现象。
精选ppt
55
肾功能损害:
临床出现蛋白尿、管型尿、急性肾衰 等,是本病仅次于感染的致死原因。
免疫学检查:分型 化验检查:血沉、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抗人
球蛋白试验 遗传学检查:部分患者有染色体的改变 病理学检查:选取合适的淋巴结进行淋巴结切片、
印片、淋巴结细针穿刺涂片
精选ppt
48
诊断
临床表现: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 实验室检查 病理学检查
确诊依赖于组织学活检。
精选ppt
精选ppt
28
涂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精选ppt
29
五、诊断
1、症状:乏力、消瘦、或贫血、出血; 2、淋巴结肿大、脾肿大; 3、血象:白细胞>10×109/L,
最新: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鉴别诊断
最新: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鉴别诊断B-CLPD的概念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是由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的一组疾病,此处克隆性即指恶性增殖。
克隆性的确定可以根据slg轻链限制性,即κ与λ比值相差三倍以上可认为是克隆性的;也可以根据PCR或克隆性染色体异常。
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反映了这类疾病为慢性的恶性疾病。
慢性BLPD主要疾病慢性BLPD主要分为以白血病形式表现的疾病以及惰性淋巴瘤白血病期的疾病。
以白血病形式表现的的B-CLPD包括CLL/SLL,B-PLL,HCL及较少见的HCLv;惰性淋巴瘤白血病期疾病包括FL,MZL,LPL/WM及MCL。
MZL可以分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和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其中MALT最常见,占60%左右,SMZL占30左右,NMZL占10%。
MALT 很少侵犯骨髓,而SMZL及NMZL较常侵犯骨髓。
严格来讲MCL为侵袭性疾病,但常以小淋巴细胞形式表现,因此通常需与CLL鉴别。
由于BLPD之间发病机制不同、预后不尽相同、治疗不全相同,因此需要鉴别。
如CLL中FCR疗效优于RCHOP,而FL中RCHOP疗效优于FCR;克拉屈滨对HCL有特效。
在新药靶向时代,靶向治疗对不同疾病类型效果完全不同。
如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对不同B-NHL具有不同疗效,对CLL/SLL,MCL及WM效果较好,但对MZL/MALT,DLBCL效果不佳;但PI3Kδ抑制剂Idelalisib对FL疗效较好,对SLL、MCL等则疗效不佳。
因此新药的进展进一步提高了鉴别的必要性。
此外,我们逐渐意识到CLL并非BLPD中的绝对多数,仅占39%,因此在病种分布上有必要进一步鉴别。
BLPD鉴别手段BLPD的主要鉴别手段包括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免疫表型、细胞形态、分子细胞遗传学及综合判断。
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有典型病理特点的iNHL包括FL, MCL及SLL- FL的典型病理变化为滤泡广泛弥漫的增生,甚至形成“背靠背”外观;免疫组化CD10+, CD20+, Bcl-2+, CD30-。
巨淋巴结增生症
发病部位
任何年龄、任何有淋巴结的存在的组织都可发 病,成人多见。该病多位于胸内,特别是纵膈 区域,其中单中心型CD占60%~70%,好发部 位包括右上纵隔、右后纵隔、左上纵隔、左肺 门、右肺门、右肺上叶等。颈部及腹部次之, 其他部位并不多见。
发病率
现今为止国际上共报道500余例,国外最大例 数为85例,国内最大例数为43例。目前报道中 最常见的类型是由Castleman等人于1956年描 述的单发型CD ,而多发型则相对少见。
脂膜炎的全称是寒冷性脂肪组织炎,是血管炎 的一种。症状一般只出现在腿上。人体皮肤着 凉后,会引起血管收缩,致使表皮血流不畅, 脆弱的脂肪细胞会发生变化,很有可能患上脂 肪组织炎。
腹茧症(abdominal cocoon) 以小肠被茧状包裹 在一层异常的纤维膜内为其特征,故又名先天 性小肠禁锢症小肠茧状包裹症包膜内粘连性肠 梗阻和小肠节段性纤维包裹症群、腹腔茧状包 裹症等。本病为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特殊 类型的肠梗阻。
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坏死和囊性变少见,巨大 病灶(>5 cm)中央可发生纤维化,40%的患者有子 病灶,病灶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且边缘模糊。5%~10% 患者存在钙化灶,呈分支状和斑点状中央分布。CT 增强:动脉期强化程度近似主动脉,并持续强化。 MRI:肿块信号均匀,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 号。肿块内或周围的扭曲扩张流空血管影为疾病典型 表现。
发病机制
1、免疫调节缺陷导致的淋巴结中B淋巴细胞及浆细 胞的过度增生(主要机制,为学术界大部认同) 2、与病毒感染有关 3、少数的病例与卡波西肉瘤的发展有关 4、人疱疹病毒 8 (human herpesvirus 8 ,HHV-8)可能 在C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5、与某些疾病相关,如 HIV 病毒感染、POEMS 综 合症、淀粉样变性、肾功能不全、淋巴瘤等。
[医学]非典型淋巴增生性疾病
外科切除和/或放疗
适用于局灶性病变
有报告对病理学呈单形态,单克隆或 进展性组织学病变者,也可治愈。
<原发性免疫缺陷和EBV-LPD>
遗传性免疫缺陷者,淋巴增生性疾病发生率: 包括良性淋巴增生及淋巴瘤、暴发性传单(FIM) 此种ML: 1.病灶常分散,且为结外肿块。 2.病理上,以大B细胞多见,少数为Burkitt-like 细胞及T细胞,HD也可见到。 3.大部分是患者未能检出EBV,表明EBV不是 LPD的唯一原因。 4.抗病毒治疗无效。抗ML的化疗,CR为50%~ 70%,CR者总寿命为32个月,5年DFS少于正 常人的ML。
3.病原学 病因未明
1)编码IL-6基因表达
将IL-6基因经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可产生 CD的典型表现及病理改变 临床用人抗IL-6受体抗体,或抗IL-6抗体均可 改善症状
2)HHV-8感染
25%的多中心型伴HHV-8感染,使IL-6产生
但大部分CD患者无HHV-8感染的证据
4.治疗
1)局灶型
蛋白血症、皮疹、发热、盗汗、消瘦
抗体介导的贫血、Coombs试验常阳性
感染
偶检出M蛋白
2.病原学:
未明,和下列因素可能有关
药物:抗生素、抗惊厥药
病毒感染
3.病理学
分支状血管明显增生(和VEGF有关) 含丰富胞浆的T细胞显著增生 免疫母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侵润、树突 状细胞、小B细胞混合增生 淋巴结结构破坏,生发中心 TNF、IL-6,可能和T细胞及血管增生有关 血清Fas蛋白细胞增生
2.病理学:
淋巴结副皮质区内CD4-、CD8- T细胞
最新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鉴别诊断
CLL/SLL积分系统
Marker
CD5 CD23 FMC7 SmIg CD22/CD79b
Score points
1
0
Positive
Negative
Positive
Negative
Negative
Positive
Weak
Strong
Weak
Strong
B-CLL:4-5分;非B-CLL:0-2分
B u rk itt’s Lym phom a
t(1B;c1l4-)1 0
M arginal Zone Lym phom a (M A LT)
M 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B-cell lym phom as
2008年WHO成熟B细胞肿瘤分类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 瘤(CLL/SLL)
(SLL/CLL)
慢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
是西方最常见的白血病,占所有白血病的30%;中位年龄 65岁;男女比例为2:1;
来源:成熟B细胞 典型的免疫表型: sIg(dim)(轻链限制性)、 CD19+、
CD20(dim)、 CD79a+、 CD10-、CD5+、CD23+、 FMC7-、CD43+、CD11c+(dim)+、cyclin D1 不典型免疫表型:CD5-或CD23-,FMC7+,sIg(strang) CD38+、ZAP-70+预后较差
FL遗传学异常
易位涉及bcl-2的 t(14:18)(q32;q21)占80%(Bcl2/IgH)
有少数患者涉及bcl-6基因的易位 p53基因突变与向DLBCL转化有关
淋巴增生性疾病实验诊断与应用
淋巴增生性疾病实验诊断与应用【摘要】淋巴系统增生可致使淋巴增生性疾病,淋巴增生性疾病可分为反映性(或免疫性)和恶性两大类。
引发淋巴增生性疾病有多种病因,本文重点介绍了淋巴增生性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细胞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在淋巴增生性疾病分类中的应用及意义。
【关键词】淋巴系统;淋巴增生性疾病;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是人体的重要免疫细胞。
在各类抗原的作用下,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参与免疫应答。
并可使淋巴组织如淋巴结、胸腺、脾脏及黏膜等增生。
淋巴系统增生可致使淋巴增生性疾病发生,淋巴增生性疾病可分为免疫性(或反映性)和恶性两大类。
1 淋巴增生性疾病的病因与分类1.1 免疫性或反映性淋巴增生性疾病由免疫反映所引发的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常伴淋巴细胞形态异样,故常被称为非典型淋巴增生(AIL),多为良性,但也可进展成恶性[1]。
(1)病毒:常见致病病毒为EB病毒,所引发的淋巴增生性疾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人类免疫缺点病毒(HIV)、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I型病毒(HTL-I)、SARS病毒、疱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也可致使非典型淋巴增生(AIL)。
(2)细菌及其他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梅毒、布鲁杆菌、猫爪病、弓形体、组织胞浆菌、衣原体(如性病淋巴肉芽肿)、利什曼原虫等。
(3)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PTLD):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分为四类:①初期;②多形PTLD;③单形(PTLD);④其他少见型。
PTLD的发病率最高是在移植后1年。
(4)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皮质激素、环孢素A、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这些药物引发淋巴增生性疾病的机制,有些与EBV感染有关。
(5)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T细胞中存在一种缺点,不能抑制EBV,易遭EBV感染,致使淋巴细胞增生。
患者用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医治,容易发生淋巴增生,停药后可恢复。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它是一种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小淋巴细胞在血液、骨髓和淋巴组织中持续聚集。
大多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B细胞型,少数为T细胞类型。
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不同种族中的发病率不同,这与其不同的细胞生物学特征有关。
在欧洲和美国的白人中,90人%的CLL 诊断时>50岁,大部分>60岁,男女比例1.3~2:1。
在我国,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较年轻。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是什么?简要介绍如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淋病是淋巴细胞系中一些免疫功能不全的恶性增生性疾病。
CLL绝大多数起源于B淋巴细胞。
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脾大、贫血、外周血淋巴细胞异常增多。
这种疾病的病程有很大的不同,短者1~2年,老年人超过10年,平均4年~6年来,主要死因是感染,尤其是肺炎。
其他死因包括全身衰竭、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严重贫血或出血。
CLL原因尚不清楚。
没有证据表明反转录病毒和电离辐射会导致这种类型的白血病,但几个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遗传(种族和家庭)和性别。
1.遗传因素。
有CLL或其他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家族史者,直系亲属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的三倍。
CLL亲属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加。
2.染色体异常。
约50%的CLL患者染色体异常,常累及12或4号染色体,-8、i(7)、i(2p)、t(13;21)、18、6q-、14q-、-X报告了其他异常。
染色体异常与病程有关,早期染色体异常占20%%晚期病例可达70例左右%。
CLL受影响的染色体通常涉及免疫球蛋白编码基因(如14染色体重链基因)或癌基因(如12染色体)c-ras-Harvey11号染色体c-ras-Kirsten)。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哪些典型症状?1.病情缓慢,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
最早的症状往往是疲劳和虚弱。
活动结束后,会出现消瘦、低热、盗汗、食欲不振和贫血,晚期会出血。
马立克氏病(MD)
3、眼型:虹膜色素(特征)消失,变为 灰色(灰眼、鱼眼或珍珠眼)。 4、皮肤型:仅限于羽毛囊,形成结节或 肿瘤。
MDV感染后翅膀麻痹,翅下垂
MDV感染后坐骨神经麻痹,呈现“劈叉”姿 势
右侧为眼型MD,左侧眼球 为正常对照
左侧为眼型MD,右侧眼球为 正常对照
皮肤型MD可见全身羽毛囊上的肿瘤增生
感染MDV后受损的坐骨神经肿大,比正常增粗2-3倍
卵巢肿瘤
肝脏肿瘤
脾脏肿瘤
肺 脏 肿 瘤
肾 脏 肿 瘤
(四)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得到 初步诊断。 1、注意与禽白血病进行鉴别诊断; 2、用羽毛囊作琼脂扩散试验确诊本病。
(五)防制措施
严格做好防疫工作,发现病鸡立即淘汰。 免疫接种 1、血清Ⅲ型疫苗(HVT冻干苗) MD预防的经典疫苗,注射后2周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1年以上。缺点:母源抗体干扰,不 能抵抗超强毒株感染。 2、血清Ⅰ型疫苗 814—普遍使用,安全有效,免疫原性好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较长,一般为2-5个月。 根据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分为四型: 1、内脏型(急性型):常见于2-3月龄鸡。 缺乏特征性症状,突然发病,传播迅速,病 程短,死亡率高。 2、神经型(古典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 若坐骨神经受到侵害,呈“劈叉”姿势,有 特征性;若翅神经受到侵害,翅下垂,拖地 而行。
马立疹病毒引起的 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特征是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内脏组织、 肌肉、皮肤淋巴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 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为免疫抑制性疾病。
(一)病 原
MDV为双股DNA病毒。 病毒在体外有两种存在形式: 1、裸体病毒(核衣壳):严格细胞结合性, 离开细胞的致病性显著下降或丧失,对外界 抵抗力很低。 2、有囊膜的病毒完整粒子:非细胞结合型, 主要在羽毛囊上皮细胞中,可脱离细胞存活, 对外界抵抗力强,是传播本病的重要病原体。
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突变和表型特征,可以为患者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05
CATAபைடு நூலகம்OGUE
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案例分 析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52岁,因持续高热、淋巴结肿大就诊。实 验室检查显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骨髓活检确诊为T细胞淋巴 瘤。
02
临床试验是验证新药安全性和有 效性的关键环节,目前已有多种 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基因治疗与免疫治疗
基因治疗是通过修改患者的基因来纠 正异常的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免疫治疗则是利用免疫系统的功能来 攻击肿瘤细胞,已证明对某些淋巴细 胞增生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疗
临床经验分享
在诊断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 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证据,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治疗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需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根据患者 的年龄、症状、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社区干预
组织社区开展预防和控制淋巴细胞增生性疾 病的活动,加强基层防控能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淋巴细胞增 生性疾病的挑战。
04
CATALOGUE
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最新研 究进展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01
针对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新药 研发正在不断推进,包括靶向治 疗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等。
干细胞移植
自体干细胞移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医学ppt
36
临床表现
病人以儿童和50岁以上成人为主 通常累及淋巴结,主要是颈部淋巴结。
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进行性、质韧 全身症状:持续性或周期性发热、盗汗、体重减
轻、皮肤瘙痒、乏力 淋巴结外侵犯:肝、脾肿大、骨髓等
精品医学ppt
37
实验室检查
血液:贫血、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等
精品医学ppt
21
一、概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由于单克隆 性小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存活时间延长而大 量积聚在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 最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低度恶性疾病。
细胞形态类似成熟淋巴细胞,却是一种免疫 学不成熟、功能不全的细胞。绝大多数起源 于B细胞。
精品医学ppt
22
30
六、治疗
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 感染并发症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精品医学ppt
31
治疗指征: 体重减少10%、极度疲劳、发热、盗汗 进行性脾大 淋巴结肿大 进行性淋巴细胞增生 自身免疫性贫血和血小板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性
较差 骨髓进行性衰竭
精品医学ppt
32
七、预后
病程长短不一,可长达十年,平均为3-4 年。 主要死亡原因: 1、贫血 2、出血 3、感染
骨髓检查:骨髓侵润仅见于老年晚期患者。 化验检查:血沉、乳酸脱氢酶等增高。 免疫学检查:T细胞功能缺陷,Th细胞数量下
降,NK细胞活性降低等。
精品医学ppt
38
病理
R-S(Reed-Sternberg) 细胞为其特征性表现
HL的肿瘤细胞(HRS细 胞)包括R-S细胞和 Hodgkin细胞
精品医学ppt
精品医学ppt
24
淋巴结肿大
精品医学ppt
25
肝脾肿大
精品医学ppt
26
颈部淋巴结
精品医学ppt
27
四、实验室检查
血象:淋巴细胞绝对值5×109/L 骨髓象:增生活跃,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免疫检查:
B细胞CD5、CD19、 CD23 、CD20阳性 T细胞CD2、CD3、 CD4/CD8阳性 遗传学检查: 染色体异常
二、病因
1、年龄因素
90%患者>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2、遗传因素
CLL发病率与种族有关,欧美发病率高,
亚洲各国相对较少
3、细胞遗传学异常
CLL患者中有50%表现克隆性染色体异 常
精品医学ppt
23
三、临床表现
1、90%患者>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2、起病十分缓慢,无自觉症状; 3、早期:乏力、疲倦; 4、后期: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贫血; 5、晚期:贫血、血小板减少、紫癜; 6、淋巴结肿大、脾大(50%--70%); 7、8%患者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8、感染
道、肺和胸膜、乳腺、神经 系统、骨骼和骨髓、皮肤 全身症状:发热、消瘦、盗汗、贫血、 乏力
精品医学ppt
47
实验室检查
血液和骨髓检查:白细胞多数正常,淋巴细胞可增 多,少数晚期患者瘤细胞侵犯骨髓。
免疫学检查:分型 化验检查:血沉、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抗人
球蛋白试验 遗传学检查:部分患者有染色体的改变 病理学检查:选取合适的淋巴结进行淋巴结切片、
印片、淋巴结细针穿刺涂片
精品医学ppt
48
诊断
临床表现: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 实验室检查 病理学检查
确诊依赖于组织学活检。
精品医学ppt
49
治疗
以化疗为主,放疗仅用于残留肿块的消除。 生物治疗 CD20单抗、干扰素α 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手术治疗:仅适于巨大包块有压迫症状或明显
精品医学ppt
45
临床特点
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以老年人多见,男性多于 女性。
多为侵袭性,一般发展迅速,易早期发生远处扩散。 常原发累及淋巴结外淋巴组织,往往跳跃式播散,
越过邻近淋巴结向远处淋巴结转移。 全身症状不及HL多见,且多见于疾病晚期。
精品医学ppt
46
临床表现
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进行性、质韧 淋巴结外侵犯:咽淋巴环、肝脾肿大、胃肠
39
诊断
依据淋巴结等组织的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 典型或不典型的R-S细胞是本病特有的细胞。 当病变组织中缺乏诊断性R-S细胞时,需要免
疫组化染色,如CD30、CD15、CD20等来协 助诊断。
精品医学ppt
40
治疗
化疗
完全缓解后巩固2个疗程即结束治疗,但 总疗程不少于6个疗程。
放疗
精品医学ppt
第十四章 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精品医学ppt
1
第一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精品医学ppt
2
二、病 因
病因不清 1、遗传及家族因素 5%的ALL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 2、环境因素 电离辐射作为人类白血病的原因之一已被肯定;
化学物质(烷化剂等);病毒感染等 3、获得性基因改变
精品医学ppt
5
第二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精品医学ppt
33
第三节 霍奇金淋巴瘤 (Hodgkin lymphoma,HL)
精品医学ppt
34
概述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 瘤。
分类:霍奇金淋巴瘤(HL)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中国HL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
精品医学ppt
35
病因
病毒感染:EBV 可能与T细胞免疫缺陷有关 染色体及癌基因改变
精品医学ppt
43
病理
诊断依靠病理检查结果的一类肿瘤。 病理界最难诊断、误诊率最高(25%)的一
类疾病。 病理学分类最复杂、最混乱的一类疾病因素 EBV感染、HTLV感染、幽门螺杆菌
2、免疫因素 免疫缺陷、免疫抑制
3、细胞遗传学与癌基因 90%的淋巴瘤组织都有染色体的异常
精品医学ppt
28
涂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精品医学ppt
29
五、诊断
1、症状:乏力、消瘦、或贫血、出血; 2、淋巴结肿大、脾肿大; 3、血象:白细胞>10×109/L,
淋巴细胞>50%(>5×109/L); 4、骨髓:淋巴细胞≥40%; 5、免疫表型:B细胞型
T细胞型 6、遗传学改变
精品医学ppt
41
预后
年龄:小于50岁者比大于50岁的生存率高。 性别:女性生存率较高。 早期HL患者的治愈率可达90%,总体5年存活
率为75% 病理:淋巴细胞为主型预后最好,5年
生存率为94.3%,淋巴细胞削减型 预后最差, 5年生存率仅为27.4%。
精品医学ppt
42
第四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 lymphoma,N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