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篇一: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教案第一章先秦散文发展历程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重点: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战国策选注》原北京师范学院牛洪恩、邱少华、孙悦春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为较好之普及本。
二、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
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起而代之。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
《尚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兼有记叙和论说的散文集,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它“虽非为作文设,而千万世文章,从是出焉”(李耆卿《文章精义》)。
其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在春秋时期严酷的现实斗争中,不仅神权衰落,君权也大受冲击。
“民”的力量得到充分显示,地位大大提高。
一些比较明智的政治家逐渐认识到了“民”在取得和维护政权中的举足轻重作用。
在《左传》的记述中,对此有较为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如邾文公就认为“利于民”比“利于君”更重要,并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
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文公十三年)又如师旷论卫人出其君乃是君之过,他说:“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
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这样的清醒认识,分明是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并吸取现实斗争的深刻教训。
其次,《左传》非常强调重视民心的向背。
春秋时期激烈的斗争现实和无数血的教训,使当时一些具有明见达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悟出了得民则兴、失民则亡这一真理。
《左传》通过大量史实的记叙,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证明。
据《左传》所记,民心的向背不仅是统治者个人成败的决定因素,而且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兴亡。
先秦两汉散文 (2)

有的一条只记一个 字,如‚螟‛、 ‚饥‛,表示发生 了虫灾或饥荒。
54
三、思想倾向。这部原本由 鲁国史官所编《春秋》,经 过了孔子的整理、修订,被 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因而也 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它在 汉代被列为五经之一,故亦 称《春秋经》。
55
我国史学从它萌牙之初, 就存在 着深刻的矛盾, ‚秉笔直书‛和 ‚曲笔隐讳‛这两种截然对立的 做法很不协调而又很紧密地结合 在一起, 始终伴随着史学发展而 存在。‚直书‛ 是史家刚直不 阿的正直精神的反映,‚曲笔‛ 是史秋》
45
一、概念。《春秋》本是春 秋时期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史 书的通称。如《墨子· 明鬼》: ‚周之《春秋》” 、‚燕之 《 春 秋 》” 、 ‚ 齐 之 《 春 秋》” 、‚宋之《春秋》” 等 ‚百国春秋‛。
46
后来仅有鲁国的 《春秋》传世,便 成为专称,特指春 秋时期鲁国的史书。
57
∥ 与司马迁相反 , 班固作为东汉正 统派历史学家 , 极力迎合统治阶级 的政治需求。他完全背弃了《史记》 “ 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 的进步思想 , 多方宣扬 ‚天人感应‛ 的神秘观点和阴阳 五行灾异学说。与此相适应 , 对统 治阶级中的人物 , 总是褒多于贬 , 为尊者、贵者讳 , 甚至矫揉造做 , 肆意溢美。
王占曰:占,视兆而判断吉 凶。谓商王观察卜兆来判断 吉凶。 有祟:祟,神祸。谓鬼神要 降祸。 其有来艰:其,表示推测的 语气助词。艰,忧戚、祸患。 谓似有祸患就要来临。
29
以上称为‚占辞‛, 即根据卜兆而判定 的吉凶。
30
乞至五日丁酉:乞,同 ‚迄‛。 五日,由卜日起的第五天, 即丁酉日。 允有来艰自西:允,信然、 果真。谓果真有祸事来自 西边。
先秦两汉散文名篇

先秦两汉散文名篇1、《离骚》节选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九辩》节选
【先秦】宋玉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
3、《子虚赋》节选
【两汉】司马相如
楚使子虚使于齐,
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田。
田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在焉。
坐定,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田乐乎?”子虚曰:“乐。
”“获多乎?”
曰:“少。
”“然则何乐?”
对曰:“仆乐齐王之欲夸仆以车骑之众,而仆对以云梦之事也。
”
曰:“可得闻乎?”。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参考答案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吕氏春秋吕览杂家2. 吕氏春秋先王之法不可法循表夜涉引婴投江刻舟求剑3. 谏逐客书上秦王书逐客对秦不利4. 新书过秦论论治安策西汉宏文5.《论贵粟疏》6.《新序》《侯苑》《列女传》7.狱中上梁王书极任安书司马迁极任安书8. 骚体赋汉大赋小赋(抒情小赋)大赋9.楚辞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服鸟赋10、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11.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司马相如12. 张衡 13.纪行赋述志赋幽通赋张衡归田赋刺世疾邪赋14.司马迁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5.本纪世家列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选择题、1.A2.A3. C4.A.5.B6.B7.A8. D9.C 10. A 11.D 12.B三、名词解释1.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
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
2.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体式,促进了汉赋的发展。
引起后世作者的效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新体赋首先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君主的赞颂,劝百而讽一;形式上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
3.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4.“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专升本)

许昌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函授)2018学年期末考试批次专业:201701-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课程: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专升本)总时长:180分钟1. ( 单选题) 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处于集大成地位的是( )(本题5.0分)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荀子》学生答案:C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52. ( 单选题)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是( )(本题5.0分)A、刻画人物B、描写景物C、描写战争D、交代过程学生答案:C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53. ( 单选题) 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是( )。
(本题5.0分)A、《与杨德祖书》C、《诗品》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54. ( 单选题) 《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是( )(本题5.0分)A、气势磅礴B、铺张扬厉C、奇幻诡谲D、冷峻峭拔学生答案: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55. ( 单选题) 《孔雀东南飞》属于( )。
(本题5.0分)A、汉乐府B、古诗C、南朝民歌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56. ( 单选题) “才秀人微”指的是( )。
(本题5.0分)B、鲍照C、左思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57. ( 单选题)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集是( )(本题5.0分)A、《春秋》B、《尚书》C、《左传》D、《战国策》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58. ( 单选题) “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本题5.0分)A、道家B、儒家C、法家D、名家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9. ( 单选题) 《诗经》全集分为( )部分。
(本题5.0分)A、三B、五C、六学生答案: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510. ( 单选题) 在诸子散文中,具有逻辑严密、质朴无华特点的是( )(本题5.0分)A、《庄子》B、《墨子》C、《论语》D、《荀子》学生答案: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511. ( 单选题) 《汉书》的写作图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课程: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课程: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1. ( 单选题) 《汉书》的写作图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32. ( 单选题) 言意之辩讨论的内容是关于诗歌的语言和意旨之间的关系。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03. ( 单选题)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南朝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解析:4. ( 单选题) 《诗经》全集分为( )部分。
(本题3.0分)A、三B、五C、六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5. ( 单选题) 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是( )。
(本题3.0分)A、《与杨德祖书》B、《典论·论文》C、《诗品》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36. ( 单选题) “才秀人微”指的是( )。
(本题3.0分)A、谢眺B、鲍照C、左思标准答案:A解析:7. ( 单选题)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 )。
(本题3.0分)A、《庄子·外物》B、《汉书·艺文志》C、《左传》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08. ( 单选题) 《论语》是一部( )著作。
(本题3.0分)A、语录体B、编年体C、国别体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9. ( 单选题) 文学史上所称正始文学,实际上指曹魏(220-265)后期的文学现象。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310. ( 单选题) 《枯鱼过河泣》采用了寓言的形式来表现乡愁。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011. ( 单选题) 《郑风·出其东门》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312. ( 单选题) 《古歌》和《悲歌》是抒发思乡之愁的作品。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教案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教案第一章先秦散文发展历程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重点: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这些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传说为尧舜时期的,但现在认为是后人伪托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载于《吴越春秋》的《弹歌》;《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
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二、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逐渐脱离了传说时期。
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是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
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的出现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乐舞紧密结合: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举《吕氏春秋·古乐》中“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记载(新版教材22页)。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也。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
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二、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由宗教颂赞祷祝诗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样一个过程。
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文等;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颂等;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
南方楚地文化孕育出了“楚辞”。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先秦两汉散文的最基本的文献分类和一些感性知识。
2.通过合作讨论,掌握先秦两汉散文中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和论证思维模式。
3.能够针对先秦两汉散文具体问题查找资料,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
4.培养和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接受和传承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各章节的知识点,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
2.讲课时应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不应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
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更应突出重点,应避免繁锁和面面俱到的赏析。
3.对具体问题怎样去讲述,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4.由于课程内容丰富,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四、课程教学重、难点和方法,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七、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编先秦散文(18学时)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先秦文学的产生(1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文学的源头;(2)传说时期的文学;(3)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4)诗乐舞紧密结合。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文学的分期;(2)教学难点是先秦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1学时)1.教学内容(1)文史哲不分;(2)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3)时代和作者难以确定。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文学的文史哲不分的基本形态。
(2)教学难点是先秦散文作者身份。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学时)1.教学内容(1)由巫到史;(2)贵族文学的兴起;(3)士阶层的兴起及其文学活动。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散文作者流变;(2)教学难点是巫史文化传统与先秦散文特色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0.5学时)1.教学内容(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化;(2)礼乐文化和西周春秋文化;(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化。
【散文专题复习】——秦、西汉散文

【散文专题复习】——秦、西汉散文秦及西汉散文秦到西汉是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
《吕氏春秋》一、体制。
是吕不韦令门客合百家之说编写成的。
约成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一)分12纪,每纪5篇;8览,每览8篇;6论,每论6篇;1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整齐,成为“法天地”的体系,利于把不同学说纳入框架,是吕不韦托秦国之势从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也许还有为秦统一天下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二)内容驳杂,《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以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较多,但在杂取各家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发展和改造,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风格不完全统一,各有特色。
如《重己》篇语言朴素恳切,《贵公》篇叙述生动明快,《大乐》篇语言简洁流畅,有些是段落声中音律的押韵散文。
(四)全书的寓言共有200多则,大都化用神话、传说、故事,还有是自己创造;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往往先提论点,然后引述寓言来论证,如《察今》篇为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点明寓意。
李斯的散文一、李斯,楚国上蔡人,主要作品是《谏逐客书》。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可谓骈体之祖。
二、刻石。
现存7篇,李斯作。
(一)都以四字为句韵文,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6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是秦文学独创。
(二)气魄雄伟,文字典雅,以浑朴为体,各具特色。
《峄山刻石》为东巡第一篇,首述嬴政继承王位,继言以始皇为号,最后歌颂统一天下的功绩,表达群臣的敬仰;《泰山刻石》词庄严,体精深硕大;《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琅邪台刻石》铺张扬厉,具囊括并吞之气;《会稽刻石》篇幅较长,其中考验事实,称颂秦政,所言尤详,清峻为体,前后对比鲜明。
(三)刻石文贯以法家辞气,堪称碑铭之祖。
先秦两汉的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赏析:历史与诸子散文之变迁
先秦两汉的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方面,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其中,《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一般地说,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有《尚书》、《春秋》,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
诸子散文方面,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
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此外,在两汉时期,还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历史著作,以及贾谊、晁错、桓宽、王符、崔寔等先秦诸子散文的余波,他们的政论散文为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政治主张提供了有力的文字记录。
同时,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也展现出两汉时期的诗歌风采。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期末考试复习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郑伯克段于鄢》中郑伯的性格特征是()。
A.有计谋、城府深B.斯文、淡泊C.沉稳、老实D.愚蠢、贪婪【正确答案】A2.在《郑伯克段于鄢》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指斥的对象是()。
A. 武姜B.公子吕C.京城大叔D.郑庄公【正确答案】C3.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A.《左传》B.《国语》C.《史记》D.《汉书》【正确答案】B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蹇叔非凡预见力的一项是()。
A.师之所为,郑必知之B.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C.晋人御师必于毅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正确答案】D5.下列成语出自《邵公谏厉王弭谤》的是()。
A.夙兴夜寐B.信誓旦旦C.其乐融融D.道路以目【正确答案】D6.《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之嫂前倨后卑的举止反映了()。
A.崇尚富贵、亲情淡漠的炎凉世态B.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C.反对连横、赞成合纵的政治态度D.苏秦远离亲人、落魄他乡的窘态【正确答案】A7.《秦晋靖之战》中认为秦国偷袭郑国必败,并两次哭师的是()。
A.弦高8.蹇叔C.孟明D.阳处父【正确答案】B8.《鲁仲连义不帝秦》选自()。
A.《左传》9.《战国策•赵策》C.《国语》D.《战国策•魏策》【正确答案】B10《论语•侍坐》中“浴乎沂,风乎舞琴咏而归”所表达的曾皙的志向是()。
A.以礼治国B.甘于淡泊C.制礼作乐D. 专心诗书【正确答案】B10.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以“缘木求鱼”喻指()。
A.以武力手段去称霸B.以羊易牛表达自己的不忍之心C.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D.邹人与楚人战【正确答案】A11.《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中“朕”是指()。
A. 楚王B.秦始皇C.屈原D.父亲【正确答案】C12.《齐桓晋文之事》提出要使“七十者可以食肉”,必须做到的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正确答案】C1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提到的寓言故事是()。
先秦两汉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第一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
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
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
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
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
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尚书》在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
《虞书》、《夏书》不是虞夏时的作品,而是出于后人的追记或经后人加工。
《商书》、《周书》基本上殷商、西周时的作品,但也经过后人的加工。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相传孔子曾编定过《尚书》100篇。
秦火后,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只有28篇。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专升本)期末考试答案批次专业:201801-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课程: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专升本)总时长:120分钟1. ( 单选题) 《汉书》的写作图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2. ( 单选题) 言意之辩讨论的内容是关于诗歌的语言和意旨之间的关系。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3. ( 单选题)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南朝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 4. ( 单选题) 《诗经》全集分为( )部分。
(本题3.0分)A、三B、五C、六标准答案:A5. ( 单选题) 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是( )。
(本题3.0分)A、《与杨德祖书》B、《典论·论文》C、《诗品》标准答案:B6. ( 单选题) “才秀人微”指的是( )。
(本题3.0分)A、谢眺B、鲍照C、左思标准答案:A7. ( 单选题)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 )。
(本题3.0分)A、《庄子·外物》B、《汉书·艺文志》C、《左传》标准答案:C8. ( 单选题) 《论语》是一部( )著作。
(本题3.0分)A、语录体B、编年体C、国别体标准答案:A9. ( 单选题) 文学史上所称正始文学,实际上指曹魏(220-265)后期的文学现象。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10. ( 单选题) 《枯鱼过河泣》采用了寓言的形式来表现乡愁。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 11. ( 单选题) 《郑风·出其东门》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B12. ( 单选题) 《古歌》和《悲歌》是抒发思乡之愁的作品。
( )(本题3.0分)A、正确B、错误标准答案:A13. ( 单选题)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临沂大学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期末考试试卷级参考答案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2021年12月期末考试试卷(1)一、单选题(共20题,40分)1、陶诗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oA、《饮酒》B、《归园田居》C、《咏荆轲》D、《杂诗》正确答案:A2、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o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正确; C3、劝百讽一这一基本模式属于()。
A、骚体赋B、汉大赋C、东汉抒情小!KD、骈赋正确答案:B4、《尚书》的语言风格特色是()。
A、佶屈瞥牙B、情韵并美C、辩丽恣肆D、质朴平实正确答案:A5、《毛诗》的传授者是()A、齐之辕固B、鲁之申培C、燕之韩婴D、赵之毛苣TF确答案• D6、孟子曷想的基础是()A、性善论B、性恶论C、王道说D、民本正确答案:A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契”的意思是()A、弃B、得正确答案:ABC5、 下列诗句中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A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B 、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C 、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D 、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正确答案:ABC6、 我国神话的几个主要特征是()。
A 、 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一主题B 、 英雄人物充满着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C 、 塑造了鲜明的形象,想象力丰富D 、 是一种集体创作正确答案:ABCD7、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oA 、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在南方楚地的新诗体B 、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C 、 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D 、 屈原的《九歌》是一组祭神的乐歌,共十一首正确答案:ABCD8、 《汉书》对《史记》体例的改造有()A 、 取消《史记》中的“表”B 、 把《史记》中的“书”改称为“志”C 、 取消《史记》中的“本纪”,并入“传”D 、 取消《史记》中的“世家”,并入“传”正确答BD9、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失传的是()A 、 齐诗B 、 鲁诗C 、 韩诗D 、 毛诗正确答案:ABC10、 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的作品有()A 、 张衡《同声歌》B 、 秦嘉《赠妇诗》C 、 郦炎《见志诗》D 、 辛延年《羽林郎》正确答案:AB三、填空题(共10题,20分)1、西汉前期散文主流其文章的中心论题,是总结王朝覆灭的教训,为新王朝提 供统治的度策。
谈先秦两汉散文的发展史

谈先秦两汉散文的发展史谈先秦两汉散文的发展史(一)源头和活水先秦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先秦散文作为先秦文学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昭示着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归原典,更能不断从作品中解读出最准确的内涵,传承并发扬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
汉朝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奏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朝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那么先秦散文无疑是一片美丽的浪花,而两汉散文则是长河中不断流淌的活水。
(二)先秦两汉散文发展变化的原因朝代更替,制度变化,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主要原因。
真正推动文学本身变化的,更多的是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在汉朝,已经有一大作家群体,专门负责写作。
此外,作品思想内容、体裁、艺术手法的创新,也使得两汉散文较先秦散文有明显的区别,如汉赋,就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三)先秦散文的发展脉络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
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春秋》维护周礼,贬斥邪说暴行。
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所继承。
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国语》和《左传》为代表。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所记多为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
《先秦两汉散文研究》复习题

《先秦两汉散文研究》复习题一、选择题1.鼎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独特标志,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权威和地位。
“禹铸九鼎”的古史传奇,实际上映射了( ) A.禅让制的结束 B.夏朝的建立 C.商朝的发展 D.西周的强盛答案: B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答案:D3.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答案:C4.《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胜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面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商品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待社会稳定的必要性答案:B5.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D6.有学者认为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对他最有力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总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成、牛牵引犁头府士状 3答案:A7.“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致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消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答案:C8.《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任②名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 ①③C.②④D. ③④答案:B9.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继续教育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战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的最后定名是由:•A、刘向•B、左丘明•C、司马迁•D、史官参考答案:A《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最为丰满,英勇果断,沉着机警的是:•A、范蠡;•B、勾践;•C、夫差;•D、伍子胥参考答案:D下列史书中具有大量的外交辞令,显示了一种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外交气氛的是:•A、《战国策》•B、《左传》•C、《国语》•D、《春秋》参考答案:B在文学意义上,代表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的是:•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荀子》参考答案:B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体断代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A、《左传》•B、《国语》•C、《春秋》•D、《战国策》参考答案:A《国语》的体例是:•A、编年体•B、国别体•C、纪传体•D、纪事本末体参考答案:B《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较为驳杂,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所反映,但其主要思想倾向却很突出:•A、纵横家•B、儒家•C、道家•D、法家参考答案:A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经学著作:•A、《春秋繁露》;•B、《举贤良对策》;•C、《淮南子》;•D、《新语》参考答案:A《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A、刘向;•B、刘安;•C、刘彻;•D、贾谊参考答案:B在西汉后期散文方面也可称得上是位模仿大师,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等:•A、刘向;•B、扬雄;•C、刘歆;•D、晁错参考答案:B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文中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即阴阳家、儒家和:•A、墨家;•B、名家;•C、法家;•D、道家;•E、佛家参考答案:A、B、C、D《荀子》散文艺术:•A、学者之文,严谨周详;•B、长者之文,淳厚老练;•C、通才之文,博大精深;•D、多用生动比喻,甚至类比参考答案:A、B、C、D《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较之《国语》、《左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为:•A、长于说辞;•B、善于写人;•C、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D、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参考答案:A、B、C、D汉代散文的发展阶段:•A、西汉初期;•B、西汉中期;•C、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D、东汉后期参考答案:A、B、C、D下列人物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有:•A、孔子;•B、老子;•C、孟子;•D、荀子;•E、韩非子参考答案:A、C、D《史记》与《汉书》的不同主要体现为:•A、体例内容;•B、•C、人物描写;•D、语言运用;•E、叙事风格参考答案:A、B、C、D、E下列散文是西汉初期的是:•A、陆贾《新语》;•B、贾谊《新书》;•C、晁错《论贵粟疏》;•D、王充《论衡》参考答案:A、B、C《冯谖客孟尝君》通过选择典型事件来刻画冯谖的深藏不露、奇士风采、以及他的政治远见和谋略手段即:•A、初为门客;•B、弹铗三唱;•C、为君市义;•D、复相位;•E、立宗庙参考答案:A、B、C、D、E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代文章大家有:•A、贾谊;•B、晁错;•C、扬雄;•D、参考答案:A、B下列人物形象是《郑伯克段于鄢》的有:•A、共叔段;•B、郑庄公;•C、姜氏;•D、颍考叔参考答案:A、B、C、D《汉书》最受后世称赞的是“十志”,如《食货志》、《艺文志》、《地理志》等。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提纲1先秦散文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一、西周以前(散文萌芽到形成)二、西周到春秋末年(散文的成熟)三、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朝建立(中国散文发展的第一高峰)2什么叫“春秋笔法”或“微言大义”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3“春秋三传”指哪三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左丘明的《左传》4《左传》体例有何特点1、同“春秋”一样属于编年史2、用史实疏证《春秋》3、《左传》叙事不仅说明当时事件的原因,还记载人物对话过程4、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但《左传》有的,《春秋》没有5古代注释经籍有哪几种方法1、主要街十字义及字义的训诂,如《毛诗》2、主要说义为《公羊传》《谷梁传》3、用史实疏证《春秋》,如《左传》6《左传》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在天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代表了当时的进步思想2、在君民关系上重视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作者民本思想。
7《左传》如何描写战争《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
,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8《国语》在体例上有何特点1、按国别叙述史实2、以记言为主,记事是记言的插叙3、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9比较《战国策》与《左传》《左传》以记人为主的篇章没有《战国策》多。
《左传》语言精炼严谨,《战国策》铺张扬厉。
10《战国策》的文学特点《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一、1.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2.《道德经》《道经》《德经》 3.《国语》
4.表本纪书列传诸侯王以及辅汉有功之臣的事迹 5.32 刘向《孙卿书》《孙卿子》杨倞 6.晁错贾谊
二、1.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其中《左传》的影响最大。
2.出自《墨子·非命上》,是墨家提出用作为立言的依据,三表即“有本之者,有言之者,有用之者”,又称作三法,墨子把它作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
三表法标志着古代论证方法的进步。
3.西汉中期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定的一本杂家著作,也称《淮南鸿烈》内容方面吸取了老、庄、荀、韩诸家的思想,并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即重视说理,又运用形象思淮使文章具有很浓郁的文学色彩。
成为西汉中后期论说文的代表作。
4.是西汉前期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其主旨就是通过总法秦朝来灭的覆辙,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史论文章,奠定了史论文借古论今,以史为鉴的写作传达统。
5.是孔门弟子和后学编篡而成的,大约成于战国初年,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散文集。
是语录体散文。
三、1.①—《新书》②—《烈女书》③—《法言》④—《越绝书》⑤—《潜夫论》
2.①—《战国策》②—《孟子》③—《韩非子》④—《庄子》⑤—《吕氏春秋》
四、1.译文:苏秦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理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为与他说话。
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得到一部姜太公的《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
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经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说:“哪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得到金玉锦缎、获得卿捆的尊贵地位的呢?”出自:《战国策·秦策—苏秦将连横》
2.译:限制人民使人民安居而不迁到别处去,不能凭借封疆的地界;巩固国防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有人帮助,很少有人帮助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的,所以君子或者不打仗,打起来就一定胜利。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五、1.《战国策》思想倾向的新特点,反映在政治观上,主要为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强调“士”的重要。
而儒家却是强调以德为治要求君明臣贤。
《战国策》思想倾向的特点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生观上,即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
这也与儒家的重“义”针锋相对。
2.这则寓言说明了庄子讲究返朴归真,主张“无为”认为“有为有善”的思想。
这则寓言使我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光凭主观愿望,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西汉前期是政论文的高峰期,这时期的政论文写作能畅所欲言,显得非常有生气,贾谊的《过秦论》是代表作,他与晁错的政论教文被誉为“西汉鸿文”这个时期的政论文重在具体措施。
到了西汉中后期,则重在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关注现实政治,学术色彩浓厚,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定的《淮南子》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六、1.从产生时间上,《史记》是西汉中期司马迁历经13年而写成,《汉书》是东汉前期班固所写且由和撰而变为官修。
2.从记史时间上,《史记》是一部记述从黄帝到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纪传体通史,《西汉》记事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纪传纪体断代史。
3.从体例上看,两书都是纪传体,此由司马迁开创,《史记》有五种体例:表、本纪、书、列传、世家;《汉书》体例承袭《史记》而有变化。
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分四种:纪、表、传。
4.在思想内容方面,(1)《汉书》属于奉旨作史,是官史,正统思想浓,其揭露批判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光锐、彻底;《史记》属于私史,成一家之言。
个性鲜明,是一部批判史,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色彩;(2)《史记》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对当时“天人感应”有所怀疑。
作者能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探索,因而写得准确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人物也更为准确、客观。
如项羽兵败,自刎乌江,项羽认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司马迁则客观地指出是项羽自身的性格造成。
5.在写人物方面,司马迁褒扬“尚侠义之人”班固则是褒扬“忠君保皇之人”
6.在语言特色方面,《史记》是浅显通俗流利的语言风格,《汉书》是“典雅古卑的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