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区域因素分析论文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地域差异研究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地域差异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地域差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就业市场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地域差异的存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机会差异: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就业机会数量和质量的差异。
例如,一线发达城市通常具有更多的优质企业和工作机会,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则面临着就业机会的匮乏。
2. 薪资待遇差异: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不同,高发达地区的薪资待遇通常会更高。
由于高薪职位的集中在一线城市,这导致了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倾向于这些地区,从而加剧了地域差异的存在。
3. 居住成本差异:高发达地区的居住成本普遍较高,包括房租、生活费用等。
相比之下,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具有优势,因为居住成本更低。
这也成为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地域差异的原因地域差异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
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拥有更多的产业和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相对落后的地区则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和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导致就业机会的相对匮乏。
2. 人口流动性: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具有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和就业机会,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这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就业竞争激烈,相应地也提高了薪资水平。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多集中,这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受到教育资源不足的限制。
三、应对地域差异的方法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地域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政府应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引导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来平衡地域差异。
同时,也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出努力,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就业地区选择对毕业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就业地区选择对毕业生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量因素。
不同的就业地区会对毕业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就业地区选择对毕业生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首先,就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毕业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些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优质企业和行业,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薪资水平也相对较高。
因此,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往往能够更快地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获得更好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其次,就业地区的产业结构对毕业生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选择在产业多元化、发展前景好的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产业体系,获得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这些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相比之下,选择在传统产业比较单一、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可能面临着职业发展受限的情况。
此外,就业地区的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也会对毕业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选择在生活环境优美、教育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工作幸福感。
这些地区通常拥有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活动,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
相比之下,选择在环境恶劣、公共服务不完善的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可能会面临着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影响其职业发展和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就业地区选择对毕业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区。
只有在合适的就业地区,毕业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品质。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毕业生在就业地区选择上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生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关系到他们的职业定位,影响着未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因此受到青年学生的普遍重视。
为能凭借已有的条件选到理想的、适合自己的专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会考虑到预期收益、自己的个性特质、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他人的意见建议等方面。
由于文化传统、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大学专业选择机制不同,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与美国大学生相比可能存在差异。
考察中美大学生选择专业影响因素的异同并分析差异的原因,对于做好专业建设和专业宣传,或调整专业选择机制,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选择专业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预期收益对中美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倾向于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行为。
科赫(Koch,1972)、采布拉和洛偑斯(Cebula & Lopes,1982)研究得出,学生在他们的教育选择中受到预期的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影响。
[1]伯杰(Berger,1988)指出,控制背景特征,一个人选择一个主修而放弃其他主修的可能性会随着一个主修在当前估价的将来收益流的增加而增加。
[2]班伯格(Bamburger,1986)估计了一个专业选择模型,认为专业选择受两个因素影响:取得某一专业学位后的预期收益和成功取得某一专业学位的概率。
[3]的确,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高等学校实施的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其较大的差别性使专业选择对劳动力职业生涯中的很多问题,如工资水平、职业定位、行业选择及流动收益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普遍重视。
在预期收益较难界定的条件下,学生们对它的关注更多反映在他们对工作机会或就业前景的考虑。
查尔斯、玛莎和普莉西拉(Charles, Martha & Priscilla, 2003)对美国788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潜在的工作机会对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较大,影响力在各因素中居第三位,平均值为3.88[4](影响程度按五等分计算,5表示最大影响,1表示没有影响,下同)。
浅析区域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新文档
浅析区域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历来是社会的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 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 万人。
①如此规模的就业大军涌入全国各地的就业市场,必然对当地的就业现状和结构产生影响。
但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和择业倾向受到宏观和区域经济、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多重影响,本文就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从当地区域和人文因素等方面出发来分析区域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区域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舟山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海域, 2009 年跨海大桥开通之前,人和车辆必须通过摆渡的方式才能进入舟山本岛,这在客观上造成舟山与大陆经济相对隔离的状态。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2009 年底舟山跨海大桥正式开通, 2011 年 6 月 30 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新篇章。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前,一般都是在出生之地成长和就学,当地的人文和地理环境自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终身性的影响。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及 21 世纪初,舟山在经济和人文环境上相对落后。
因此,舟山学子普遍有着离乡情节,渴望到全国一线城市去打拼自己的学业与事业,毕业后也愿意留在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工作。
但随着舟山经济的发展和大城市就业及生存压力的加剧,舟山籍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在逐年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返乡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据舟山市人才交流中心统计,2003年舟山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人数不到 50%,2005 年达到 75%,2006 年达到 80%,2011 年则高达了 87.8%。
正是因为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和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使舟山未来的经济前景看好,才能吸引优秀的本地学生返乡就业。
2区域因素对当地就业结构的影响本文中所指的就业结构主要是指就业的职业结构。
所谓职业结构,指就业人口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布。
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的职业结构特征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劳动者的倾向性选择,在这一点上,每个地区特有的地域和文化因素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各方面因素(可编辑)
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各方面因素(可编辑)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面临的困境,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有很多,有些是经济因素,有些是社会因素,有些是个人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调查,大学生的就业首先看重薪资和生活水平,其次看重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稳定性。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薪资水平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是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
此外,发展型城市和经济带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就业机会多、薪资水平较高。
此外,高校所在城市的就业市场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选择之一,因为这些地方有优秀的企业和机构,与高校合作就业机会很多。
其次,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
优秀的企业和机构对学历和经验要求较高,这对就业新人来说是一个挑战。
许多企业和机构在选择新员工时,往往会优先考虑校园招聘。
因此,与大学就业市场紧密相连的地区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此外,就业环境、住房、房价、治安等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的选择。
第三,个人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之一。
有些大学生出生在城市,对城市的文化和环境比较熟悉,他们更容易适应城市生活并选择留在城市就业。
相反,有些大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和文化不太适应。
所以,他们更愿意选择留在家乡或去其他乡镇的城市就业。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需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结合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的情况来决定选择哪个区域的就业机会。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与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与原因分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就业差异。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教育资源、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区域差异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就业机会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企业和产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例如,一线城市以及经济特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因此吸引了大量毕业生前往就业。
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二、教育资源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也是造成就业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资源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高校数量、质量和专业结构的差异。
发达地区拥有更多高水平的高校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的毕业生更具竞争力。
与此相比,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数量有限,教育质量相对较低,使得毕业生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也是引起区域就业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毕业生通常会选择就业机会更多、发展空间更广阔的地区。
一线城市和经济特区作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毕业生和热门专业的人才。
这种人才的聚集进一步增加了这些地区毕业生的竞争压力,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人才外流的情况,导致其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结论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实力雄厚、教育资源丰富以及吸引人才的优势,成为较多毕业生选择就业的首选。
而相对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就业机会有限和人才外流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流动政策,以减少区域之间的就业差异,实现毕业生的更好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思考论文(共6篇)【论文】
第1篇: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难,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困境更加复杂。
造成如此困境的因素有很多,如毕业生自身学业不精、缺乏自信,没有职业规划;学校自身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企业脱节、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国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笔者试图找出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1、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就业观念滞后、不愿意就业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中专对口招生和参加高考经过本科院校多轮筛选剩下的学生,生源质量低下。
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差,导致了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学的不够扎实,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学生毕业时对自己本身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定位不准确,一些学生好高骛远,然而眼高手低,怕吃苦,不肯脚踏实地,只愿选择高薪又舒服的部门和岗位;相反的,一些学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够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
2、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学校不顾自身师资和硬件条件,盲目跟风,争先恐后开设社会上需求较好的热门专业,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和响应硬件条件不完善往往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课程设置不能与企业接轨,陈旧老化,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轨。
实习不能专业对口、实训设备落后、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难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
学校就业指导的机构体系设置不健全,缺少经过正规和系统化培训的就业指导教师。
就业知道工作不能深入细致,方式方法简单,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系统化的就业理念和意识。
3、就业大环境严峻,一些企业唯学历论思想严重以及政府就业政策不完善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加之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崛起,传统制造业企业不断倒闭,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在不同的区域,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和问题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区域差异性不仅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策环境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还与当地的教育资源、文化观念等密切相关。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如东部沿海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水平。
这些地区往往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旺盛。
以深圳为例,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吸引了众多互联网、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企业入驻,为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
而且,这些企业通常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了大批大学生前来就业。
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且薪资待遇较低。
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制造业、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有限。
尤其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大学生,在当地可能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二、产业结构的差异与大学生就业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高。
例如,上海的金融服务业、杭州的电子商务产业等,这些行业对金融、经济、计算机、传媒等专业的大学生需求量较大。
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则以重工业、农业为主,对工科类、农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多。
但由于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提供的就业岗位在质量和数量上都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期望。
三、政策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政策环境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为了吸引人才,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落户政策、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
比如,广州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高额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资金。
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回流,也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但由于政策的落实力度和宣传推广不足,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其就业意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因素,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家庭因素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对就业的期望、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支持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或者选择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可能更注重稳定性和收入水平。
此外,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支持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的期望和支持可以激励大学生更加努力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二、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个人的性格特点、职业规划、自我认知等都会对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性格外向、乐观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发展空间的工作岗位,而性格内向、谨慎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性较高的工作岗位。
此外,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也会对就业意愿产生重要影响,有清晰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的学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教育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背景、专业选择、学习成绩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教育背景较好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此外,专业选择也会对就业意愿产生影响,选择热门专业的学生可能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而选择冷门专业的学生可能面临就业压力。
学习成绩也是影响就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秀的学习成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四、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社会因素也会对大学生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社会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需求、社会竞争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产生影响。
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各方面因素(可编辑)
摘要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存在大量“有业不就”的现象。
我国的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个大学生自身不同的价值观念等,导致了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
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大学城为例,针对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做问卷调查,主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问题。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社会因素及个人因素。
分析在当前社会状况下,作为一名即将毕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利用自身已经拥有的资源来正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就业区域,给出大学生应当怎样合理的选择自己就业区域,以及国家、院校应该采取何种政策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就业区域。
关键词:经济学视角;松江大学城;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因素引言松江大学城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大学园区,它位于上海市松江新城区的西北方,总占地约为8000亩,。
目前松江大学城包含七所大学,分别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
随着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就业区域选择失衡问题又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核心,大学生对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省市的青睐,造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引进人才,而经济发达地区人力供给又相对过剩的局面。
就业区域选择过于集中使得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显著,引导应届生正确选择就业区域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城市分类和本文调研方法(一)城市分类本文随机抽取松江大学城2014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以被调查大学生的生源地和就业区域选择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笔者按照2012年各省市的地区GDP以及年末总人口,对我国城市分类,并以35个主要城市为例进行划分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地域差异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
地域差异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地域差异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探讨地域差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提供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地域差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达地区相对于欠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这使得大学生在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更好的薪酬待遇。
其次,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需求以及人才需求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地区差异化较为明显。
再者,各地就业政策和资源分配也存在差异,这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提供不同的支持。
大学生就业地域差异的实证研究表明,发达地区相对于欠发达地区确实具有较好的就业环境和机会。
例如,一些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这使得大学生在这些城市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发展机会。
同时,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较高的薪酬待遇,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
相比之下,相对较为欠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弱,就业机会较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
然而,地域差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不完全是一种绝对的关系,其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专业背景、技能和素质对于就业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无论在哪个地区,如果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够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他们就能够更容易地找到满意的工作。
另一方面,一些欠发达地区可能通过采取激励政策、吸引外资等手段来改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因此,地域差异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
鉴于地域差异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减缓这种影响。
首先,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就业需求。
其次,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引入更多的投资项目、发展新兴产业等措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一社会环境因素人们生活所在地的软环境,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就业观念、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当地的高等教育水平等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
中国正处在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人口、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污染、基础设施、人类发展八大社会发展指标看,无论是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我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对毕业生的流向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1.区域的生活质量那些在社会软环境方面令人满意的地方才会使人留下来长期生活和发展。
生活质量是大学毕业生们选择自己的就业流向时,考虑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城市的居民收人、居住质量、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人居环境、就业率等”都是考察一个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生活质量高的城市很显然对毕业的大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社会环境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有影响作用。
2.地区的就业观念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也导致各地社会观念的差异,表现在就业方面,就是就业观念的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就业观念比较开放,对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比较轻微,而且社会舆论对于各种就业的价值取向比较包容。
只要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职业成功,不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反,在就业观念偏保守的地区,对职业区分比较看重,只有那些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其他大型企业等所谓“主流”单位就业才会得到认可。
这种保守的就业观念限制了人才潜力的发挥,阻碍了人才的流动,进而削弱了区域的就业吸引力。
3.高等教育水平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扩大本科招生量。
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为大学生在就业流向区域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也正是这种学习迁移消除了人们迁移的障碍。
一方面,欠发达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在毕业时绝大部分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教育水平发达、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流向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论文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摘要:运用课题调查资料,对影响我省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云南省三大产业发展对就业的不同吸钠能力,针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云南省;大学生;就业一、影响我省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第一,就业的地域性因素。
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相对集中。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较多的学生选择留在昆明就业或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实现就业,这部分毕业生占调查对象的52.78%;同时有26.53%的同学表示哪有合适的工作就去哪,这说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为实现就业,已有了较强的流动意识,这对于有效解决大学生供求的区域失衡是一个利好的信息。
问题是各人才需求地能否采取有效措施,把自己需要的人才吸引过去并留住他们。
第二,就业部门结构趋同化问题突出。
从《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省内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情况的通报》统计情况看,我省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除灵活就业、升学及其他去向外,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科研设计单位、高校及其他教学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国有公司或企业、部队等行业和部门。
我省大学毕业生们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与全国大学生反映出同样的价值取向,导致有业不就现象出现。
我省失业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属于选择性失业即地域性、观念性失业。
第三,就业观念与就业选择中多期望值的矛盾。
从问卷分析的结果看,选择职业时,大学生最看重的是个人未来的发展与晋升、工资水平及福利待遇、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也是重要的因素。
工作的稳定性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与之前就业观念的选择结果出现矛盾。
这反映出大学生求职时对如何在上述诸多目标中寻求平衡点的考虑并不充分,就业选择中多期望值矛盾的存在,更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
第四,获取求职信息的局限性。
调查反映出,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校园招聘会、互联网、社会招聘会。
校园招聘会位居首位,说明大学生获取求职信息主要还局限于校园内,与此相联系,大学生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的主要信息也是职业需求信息。
大学生就业与地域选择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与地域选择的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然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地域选择。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就业与地域选择的因素,并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决定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水平,因此吸引着大量的毕业生前往就业。
例如,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在各类行业中都有着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薪资水平,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前往追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二、行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前景也是大学生就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通常会关注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并选择就业机会较多且具有潜力的行业。
例如,近年来信息技术行业、互联网行业以及新能源行业等都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前往就业。
因此,大学生在地域选择时也会优先考虑这些行业在目标地区的发展情况。
三、生活成本与福利待遇生活成本与福利待遇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和福利待遇存在较大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的考虑因素。
一些发达城市虽然提供了较高的工资水平,但同时伴随着较高的生活成本,导致大学生在考虑到财务状况时需要做出权衡。
同时,一些地区也会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如购房补贴、医疗保险等,这也会成为大学生选择就业地点的考虑因素之一。
四、教育资源和科研环境教育资源和科研环境是大学生选择就业地点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优质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机遇,这对于一些志向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吸引人的。
同时,一些地区还提供了较好的教育资源,如一流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设施等,这也会吸引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在该地区就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选择就业地域的因素众多且复杂,涉及到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发展前景、生活成本与福利待遇等方面。
而对于每位大学生来说,最佳的就业地域选择也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根据个人的兴趣、专业背景和职业规划来做出权衡和决策。
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地域因素及其影响
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地域因素及其影响地域因素在大学生专业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就业前景,还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域因素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建议。
一、就业前景与地域因素地域因素对就业前景的影响是一个关键点。
一方面,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差异造就了不同专业就业机会的分布。
例如,发达地区的金融、科技等行业相对发达,可能为相关专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可能更侧重于农业、制造业等领域,为相应领域的专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城乡差异也会对就业前景产生影响,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农村地区则更多依赖于农业和乡村产业。
面对这样的地域差异,大学生选择专业时需要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
如果大学生将来希望就业地点与家乡较近,他们可以选择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专业;如果希望追求更广阔的就业机会,选择热门的专业或专业技能更为重要。
二、生活质量与地域因素地域因素还会对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成本等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舒适感和生活负担。
首先,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于有些人来说非常重要。
有的人更喜欢四季分明的地区,欣赏不同季节的景色;有的人则更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热爱阳光海滩。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也可以考虑到自身的喜好,并选择适应该地区气候和环境的专业。
其次,生活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地域因素。
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和生活费用相差较大,例如,一些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租房、交通等费用相对较贵;而一些偏远地区的生活成本则相对较低。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需考虑到适应该地区的生活水平,以免生活负担过重影响学习和个人发展。
三、建议针对大学生专业选择中的地域因素及其影响,我有几点建议:首先,大学生应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明确自己的就业规划,并选择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专业。
影响大学生毕业去向因素分析结课论文
影响⼤学⽣毕业去向因素分析结课论⽂本科⽣课程论⽂(设计)影响⼤学⽣毕业去向意愿的因素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变成了当代⼈流中的主⼒军,媒体、论坛等对⼤学⽣的就业问题历年有增⽆减。
当代⼤学⽣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切关注问题。
同时,对于⼤学⽣⽽⾔,是什么影响他们的去向选择也显得同样重要。
加强对影响⼤学⽣毕业去向因素的研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影响⼤学⽣去向因素有哪些?如何在纷扰的社会,未知的未来中,认清⾃⼰的定位、选择适合⾃⼰的去向?这是本⽂所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当代⼤学⽣的调查,本⽂得出调查⼈群就业、创业、考研、出国等出路的选择以及选择原因。
经过分析统计,得出个⼈能⼒、家庭因素、经济因素、⼼态问题等对于去向选择起到的作⽤。
基于此,本⽂将对这些具体阐述,希望对⼤学⽣对⾃⼰有⼀个更加明确的认识,选择更适合⾃⼰的未来起到⼀定的参考作⽤。
关键词:⼤学⽣;毕业去向;影响因素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become the main force in the contem porary people, media, BBS etc to grow throughout the year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 oblem.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has become a social earnest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for college students, what affects them to choose is equally importa nt.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llege graduates to have very strong perti nence and forward-looking.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to have? How in the society, di stractions in the unknown future, recognize their own position, to choose to suit oneself? This is the paper concerns. Through the survey of part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survey population employment, entrepreneurship, one's deceased father grind, g o abroad way choice and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After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divid ual ability, family factors, 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mentality problem for to choose to play a r ole.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will be to these specific elaboration, hope to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to oneself, choose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ir own play a role of refer ence in the future.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the direction after graduation,influencing factors⽬录摘要.................................................................... I ⼀、引⾔ (4)(⼀)研究背景与意义 (4)1. 研究背景 (4)2.研究意义 (4)(⼆)⽂献综述 (4)1.⼤学⽣毕业去向研究 (4)2.影响⼤学⽣毕业去向的因素 (5)⼆、研究⽅法 (7)(⼀)调查⽬的 (7)(⼆)调查⽅案 (7)1.调查概述 (7)2.调查问卷 (7)为了进⼀步研究现在影响⼤学⽣去向的因素,我们以⽹络问卷的形式展开了初步调查,并对初步调查的结果加以分析。
黑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黑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影响因素研究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和教育中心,拥有众多的高等学府,每年都会有大批毕业生走上社会。
这些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涉及到许多因素,影响深远。
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政策因素是影响黑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政策倾斜,这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一些发达地区通常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因此吸引了众多的毕业生前往。
相比之下,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其他地区就业。
政策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个人意愿也是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关键因素。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和个人倾向不同,对就业地区也有不同的选择。
有些毕业生希望留在家乡发展,继续承担家庭责任;有些人希望到大城市闯荡,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有些毕业生则更注重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愿意去到原本不熟悉的地方挑战自己。
个人意愿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和生活成本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城市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福利,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很重要的就业考量因素。
而一些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增加经济负担,从而影响其就业地区的选择。
社会环境和生活成本也是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
黑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受到政策因素、教育资源、个人意愿、社会环境和生活成本的综合影响。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这些因素,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人才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黑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影响因素,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分析与相关反思论文
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分析与相关反思论文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分析与相关反思论文1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概述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是指毕业生在参加招聘的过程中,就业单位对条件相同或者相近的毕业生产生与工作能力无关的歧视,而损害其平等就业的机会。
就业地域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只招聘某一特定区域的毕业生,而歧视其它地域学生的一种社会现象。
具体表现为部分单位为了在自身管理、缴纳保险等事项上节省时间和花费,在招聘时对毕业生的户籍身份区别对待,例如区别对待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户籍的学生。
我国就业地域歧视是就业歧视问题中的一个重点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公平与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1]。
2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问题分型及其原因2.1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问题分型2.1.1农村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受阻我国的户籍划分采取的是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受这一制度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易受户籍制度限制。
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农村毕业生对城市生活的熟悉程度以及视野开阔程度都处于劣势,因此在同等学历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城市户口的学生。
2.1.2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易受歧视受地理位置、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在加上知识、技能、语言等素质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汉族学生。
例如受恐怖袭击的影响,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聘用生于新疆自治区的维吾尔族毕业生,甚至对学习成绩好、能力强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
2.1.3地域标签现象严重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因此不少用人单位会根据互联网上对某一地区的人的大众标签选择应聘者。
这些标签的广泛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印象以及评价,进而直接导致了就业地域歧视现象的产生[2]。
2.2产生就业地域歧视的原因2.2.1我国严格的户籍身份管理制度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改善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但城乡之间的差距难以打破。
我国的城乡居民所享受的社会资源与公共福利上存在很大的`区别,例如农村新型合疗政策与乡镇医保政策的差距使得城镇户口居民比农村居民更有地域上的优越感,因此部分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因无法落户而受用人单位的歧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区域的因素分析【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的展开,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由于高校毕业生价值观念的引导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
这势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以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为例,分析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特征,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引导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引导机制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
目前“市场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基本形成。
然而,由于大学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而社会提供的岗位又很有限,供给大于有效需求,使得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这里的就业难是指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些东部发达的区域呈现“人满为患”的情况,而另外一些西部较落后省市的就业岗位却“无人问津”。
如果这种不合理的就业选择长期持续下去的话,会进一步拉大东西部的差距,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本文在问卷调查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主要是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特征和影响本校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从而提出一些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可行性机制。
二、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状况和特征分析(一)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状况我们把全国分成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个经济地区。
四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省。
西部地区则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和内蒙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
本次调查共填写问卷100份,调查对象为东北财经大学2009级的学生。
其中男生占得比例是42%,女生的比例是58%,这个比例与东北财经大学男女比例较为符合。
1.我们在对东北财经大学大学生生源地调查数据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一线城市的学生占4%,来自省会级副省级城市的学生占12%,而来自其他中小城市的学生的比例最多,高达60%,同时来自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也占较大的比例,为24%。
2.同时我们对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地作了一个划分,有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其他中小城市、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及农村、还有国外就业。
问卷统计数据显示,选择一线城市的为18%,选择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的比例最大为69%,选择其他中小城市的为10%,选择国外就业的为3%,而对于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及农村则没有人选择。
3.对于本校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流向地,我们简单的做了一下统计,选择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到了63%,其中东北三省的就业占到18%,这个数据和我校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地区的学生数量多有很大关系。
选择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14%,选择在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占24%。
(二)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1.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地不均衡,呈现出东部及东北地区人数较多,而西部及中部地区人数较少的趋势。
这不仅和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也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活水平、文化价值观念等有紧密的联系。
东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基础条件好,招聘企业多,而且由于一些政策的吸引,大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在东部及东北地区就业。
与此同时,虽然国家这些年推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但就经济基础而言,西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差,而且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较差,所以在吸引大学毕业生数量上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相比较还是较少的。
2.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位选择倾向于一线城市和省会及副省级以上的城市。
在各大区域中,在发达城市和不发达城市,在发达省份和不发达省份之间的流向又是不均衡的。
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本身经济和生活水平就很高,这些地区工作机会也多,而且竞争激烈,有利于我们这些刚迈出校门的大学生成长和锻炼,所以吸引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3.由于近些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的上升,据统计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212万人,2004年是280万人,2005年是338万人,2006年是413万人,2007年是495万人,2008年是559万人,2009年是611万人,2011年是631万人,而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00万人。
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上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上述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特征可以分析得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它是多元因素作用的结果。
影响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
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1.区域自然条件区域自然条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就我国而言东西部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东部地区较为湿润,气候宜人,而且多为沿海城市。
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在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区域自然条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区域自然在影响人们就业的因素中在不断地减弱。
例如在调查问卷数据中显示,自然条件的因素只占到了40%,相对于经济和生活水平、个人兴趣和抱负而言的比例是较小的。
2.经济因素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是大学毕业生考虑的最多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区域差异是比较大的。
像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相对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发达,尤其是第三产业。
这是吸引大学毕业生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导致收入水平差异。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类型不同,产业分布不同,对各种专业层次的人才需求也不相同。
大学生是高素质的群体,他们在选择就业时多选择集约型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3.政治因素国家和政府政策无疑是大学生就业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这些政府政策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投资制度、大学生就业人才引进等制度。
就户籍制度而言,很多大学生在进校时把户口迁到了学校,而在就业时现在很多单位明确提出不能解决户口问题。
而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就会面临着成家立业的问题,而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本身人口压力就大,工作单位再不解决户口问题,这就制约了大学毕业生从不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的流动,抑制了大学生向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流动,这在客观上抑制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不平衡。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观念加强,单就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而言,发达地区有较大优势,再加上大量外来人口,工作单位再无法解决户口问题,这就间接地影响了人才的引进和流入。
国家投资政策和吸引人才的政策也对大学生择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家积极重点支持产业和项目更容易吸引毕业生的竞争,特别是像我国的国有企业。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择业地区的生活习俗、人们的价值观念、当地的生活质量等。
就社会习俗和习惯而言,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们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
如南北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饮食上的差异、语言的差异等都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阻碍和限制。
然而,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强,各地区的民风民俗也在不断的融合,所以,生活习俗和风俗习惯在大学生就业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在减弱。
而当地的生活质量和当时的文化、休闲、娱乐、教育、交通等设施直接相关。
一线城市之所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热门之地,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城市的生活质量高,休闲娱乐方式多样、交通发达、而且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强大。
5.用人单位在我们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是除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兴趣抱负之外的第三位的影响因素。
国企和公务员工作较为稳定,薪酬待遇也不错很多追求稳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这样的单位。
而对于一些追求高收入的大学生,他们会看重金融、地产、石油化工、物流等行业。
而一些追求能够快速成长的毕业生会选择私企,这些单位发展速度较快,他们的晋升机制更灵活多样。
而东部地区的外企比较多,很多选择外企工作的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时可能就受到限制。
据统计显示,大学生最看好的就业单位依次是:国有企业(占43.1%)、事业单位(占36.3%)、外资企业(占34.7%)、党政机关(占32.0%)、民营企业(占28.1%)、自主创业(占21.2%)、公益组织(占6.6%)。
(二)内部因素1.学历专业个人学历专业对就业地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像在一些大城市,金融业比较发达,对东北财经大学这样以财会为主的毕业生来说,多会选择金融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来就业。
所以,专业学历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影响也是很大的。
2.个人理想和兴趣个人兴趣理想不同,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是会因为个人动机和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职业。
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自我价值,有的为了追求高薪酬待遇,有的为了在职业中能快速成长,有些大学生可能定位不准,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历练,所以在择业时也会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家庭因素1.家庭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层一层的社会关系中。
社会资本有助于帮助收集相关的信息、降低就业成本、提供就业机会等功能。
一些大学生利用父母的人脉关系而就业,这种人脉资源一般就是家庭所在地区,这就间接的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不平等。
2.父母影响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中发现父母家庭也是影响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之一,而且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占到了39%。
“百善孝为先”,很多大学生毕业也后希望工作地点离家乡不远,就近可以照顾父母。
父母的影响还表现在运用人际关系为子女联系好工作单位,这也是我们上述所讲的家庭社会资本。
四、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引导机制(一)社会引导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为促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的合理流动,各部门应充分认识高校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西部和中部地区应建立吸引大学生的政策机制,进一步加快产业的东西部转移,为大学生就业解决户口问题,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
2.用人单位要降低“门槛”,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能力。
(二)学校引导1.提高教学水平,特别是教学实践方面学校是培养高学历人才的主体,学校只有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才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合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