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汇率决定理论》第01章 购买力平价理论 第02节 实证分析方法与检验结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金融—汇率决定理论》

第三章 购买力平价理论

第二节 实证分析方法与检验结果

一、实证分析方法

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之后,曾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对它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对该理论的争论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争论的焦点不仅仅在理论本身,更多的在于对购买力平价的检验。检验购买力平价理论最简单的方法是计算实际汇率(the real exchange rates),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为

S P

P E ⋅=*

(3.9) 式中E 为实际汇率,S 为名义汇率,P 和*P 分别为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指数。实际汇率的含义是扣除两国相对物价上涨因素之后的汇率,这和经济学中实际产出、实际货币供应量等变量的含义是一样的。

(1)当计算出不同时期的实际汇率保持不变,即01E E =时,称购买力

平价成立,这时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确定的汇率相等(这里假定基期的名义汇率是适当的)。

(2)当01E E >时,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汇率产生偏离,出现名义汇

率低估,即相对于购买力平价汇率来说本币贬值。

(3)当01E E <时,这种偏离表现为名义汇率高估,即相对于购买力平

价汇率来说本币升值。

假定年初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为30.8,当时中国的物价指数为110,而同期美国的物价指数为105 (这里假设上一年为基期),则年初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为

92.730.8110

1050000=⨯==*S P P E 至年末,名义汇率下跌至50.8,这期间中国的物价指数上升到125,而美国的物价指数上升到110,则年末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为

48.750.812511011

11=⨯==*S P P E 由此可见01E E <,实际汇率上升(注意是直接标价法)。如果假定年初

30.8的名义汇率是合理的话,那么,相对于购买力平价汇率来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即人民币汇率高估。则购买力平价汇率为

00.992.711012501

1=⨯==*E P P S p 或者

00.930.8105/110110/125//00

101=⨯==**S P P P P S p 也就是说,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的话,年末的名义汇率应该是00.9。名义汇率、实际汇率和购买力平价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图

3.1。

图3.1 市场汇率对购买力平价汇率的偏离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间增加到*t 时,实际汇率上升(在直接标价法情况下,数值减小)。这时名义汇率高于购买力平价汇率(在数值上小于),这表明名义汇率高估;当时间大于*t 时,实际汇率逐步下降(数值增大),这时名义汇率低于购买力平价汇率(在数值上大于),这表明名义汇率低估。因此,实际汇率是判断名义汇率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偏离的一个重要标志。

为了反映一国各种货币汇率的平均变化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根据双边贸易额加权平均法计算出世界各国的综合实际汇率,即实际有效汇率(the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s),并在《国际金融统计》(IFS)中定期公布出来,其计算公式为

∑⋅=i i E q E (3.10)

式中,E 为实际有效汇率,i E 为第i 种货币的实际汇率,i q 为与第i 种

货币双边贸易额的权数。

IMF 根据定期计算的实际有效汇率判断各国货币汇率是高估还是低估,其判断标准就是购买力平价汇率。IMF 有6种价格调整方法,它们分别是消费物价指数(the consumer priceindex),社会批发物价指数(the wholesale price index),附加价值缩减指数(即GNP 缩减指数,the value-added deflator index),工资指数(the unit labour cost index),标准化工资指数(the normalized unit labour cost index),以及出口商品价格指数(the export unit value index)。

购买力平价理论检验的另一种方法是计量经济学方法。对 3.1式两边取对数,得

*-=p p s (3.11)

式中用小写字母表示变量的自然对数,其检验方程为

t t t t u p p s +-+=*)(βα (3.12)

式中α、β为系数,t u 为随机误差项,t 为时间标识。当1,0==βα时,购买力平价成立。

相对购买力平价检验的计量方程为

t t t t u s +-+=*)(ππβα (3.13)

式中,t s 为汇率的变化率,t π和*t π分别为本国和外国的通货膨胀率。

βα、和t u 的含义与3.10式相同,当1,0==βα时,购买力平价成立。

为了改善检验效果,有些实证分析,如汉杰森(Hodgson)和费尔普斯(Phelps)等人采用二阶自回归方程。

如果考虑相对价格的时滞效应,则3.12式和3.13式分别改写为

t t t t t t u p p p p s +-+-+=*--*

)()(1121ββα (3.14) t t t t t t u s +-+-+=*--*)()(1121ππβππβα (3.15)

二、检验结果

验证的结果当复杂,有些结果完全否定了购买力平价,而另一些则认为购买力平价成立。如多恩布施(1980)利用图表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价格上涨率与汇率变化率的偏差,并认为无论是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购买力平价都不能很好地成立。萨缪尔森(1964)认为:“如果购买力平价不是地道的诡辩,那么它就是一种误导,是夸大其词的教义。”汉尔姆斯(Holmes)也指出:“通过数据的验证,卡塞尔自己也对购买力平价产生怀疑。”不仅许多实证结果与卡塞尔的方程相矛盾,就连随机误差项亦引起了激烈争论。然而弗伦克尔(1980)和盖恩勃格(Genberg ,1980)采用1920—1970年月度数据检验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能够成立,彼格特和斯威尼(Pigott and Sweeney ,1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