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地震和火山喷发。
2. 气候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3. 水文作用:河流侵蚀、河流沉积、湖泊和地下水的影响。
4.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壳运动、气候作用和水文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具体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
2. 结合地理模型,直观地演示地壳运动、气候作用和水文作用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地壳运动:介绍板块构造学说,讲解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气候作用:讲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的过程。
4. 水文作用:讲解河流侵蚀、河流沉积、湖泊和地下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表形态,如工程建设、土地开发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壳运动、气候作用和水文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地壳运动、气候作用和水文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城市扩张、水库建设等。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使先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方式,了解风化作用、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状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堆积岩、蜕变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进程,掌握各类岩石构成的地质作用。
进程与方法1.可以阅读各种地貌表示图,判别地貌类型,并剖析其成因。
2.学会应用多幅景观图和表示图来比拟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构成缘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火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起探求天文效果的兴味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迷信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络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1.风化、腐蚀、搬运、堆积作用所构成的不同的地表形状。
2.外力作用各表现方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构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方式所构成的不同的地表形状。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育先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游览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由细心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现代陆地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中央发现有现代森林的遗址。
这些发现通知我们什么?【先生讨论回答】略。
【教员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状是如何营建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处置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状的塑造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提问】哪位同窗可以例举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改动地表相貌的实例?〔先生讨论、回答以下效果。
教员在副板书上逐一记载。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2.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分析5.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分析,以及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组成。
3. 讲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4. 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风化、侵蚀、沉积、固结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5. 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实际中的表现。
6. 探讨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2.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如地震、火山、风化侵蚀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
1.2 教学内容地表形态的定义与分类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中的作用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1.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等地表形态形成因素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地壳运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地壳运动的概念与分类地壳运动的原因与动力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地壳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壳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风化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使学生掌握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风化作用的概念与分类风化作用的原因与动力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分析:风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风化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解。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理解程度。
考察学生对风化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
第四章:侵蚀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侵蚀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2.认识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3.学习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4.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通过小组合作、图表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3.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用图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引起学生兴趣;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地表形态的认识和观察;3.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的几个地貌特征,以及它们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步:探究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如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特殊地貌进行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力量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3.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用图片、图表等方式展示。
第三步:了解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25分钟)1.通过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区的土壤侵蚀和风化现象,学生做好观察记录;2.课堂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不同土壤样品,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土壤侵蚀和风化的过程;3.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与小组成员分享并讨论。
第四步:总结(15分钟)1.学生分享观察记录和实验结果;2.引导学生总结地表形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地球内外特殊地貌形成的力量;3.学生绘制总结图表,梳理课堂所学内容。
第五步:课堂游戏(1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3.游戏结束后,进行获胜小组的表彰。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图表,评价学生对地表形态和地貌形成力量的理解;3.评价学生在课堂游戏中的表现情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本节课将介绍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力量,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地表风化、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主要形成力量、地表形态的演化过程、实际案例分析。
2. 难点:地壳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地貌形成力量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播放地质变迁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PPT和实物模型,介绍地壳构造运动、地表风化、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3. 案例分析(20分钟)以世界著名的地貌景观为例,比如黄果树瀑布、喀斯特地貌、长江三峡等,分析其形成的力量以及演化过程,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地貌景观进行讨论,分析其形成的力量和演化过程,并向全班做报告。
5. 案例展示(10分钟)选取几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了解不同地貌形态的形成力量和演化过程。
6.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各种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并强调其相互作用和综合影响。
7.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关于地表形态形成力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网上调研发现更多的地貌形态和其形成力量。
五、教学手段1. PPT2. 实物模型3. 视频4. 小组讨论5. 案例分析六、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掌握程度七、板书设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地壳构造运动2. 地表风化3. 河流侵蚀4. 冰川作用5. 实际案例分析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培养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推理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讲授】内力作用【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4.认识到保护地形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及要点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到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1.听、说、读、写、做五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采取问题导入、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通过询问方式、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示等多种方式使用。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1.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引入地表形态的概念,并回顾地表形态类型的基本知识。
2.通过问题导入,提出“地球上有那些不同的地形?”,让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部分:学习环节1.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教师通过讲解和ppt演示的方式,介绍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自然地理条件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人类活动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影响。
3.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
(1)以图示、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以多种角度、形式让学生对不同地形类型有更透彻、更全面的了解。
4.保护地形的意义及措施。
(1)通过示范、视频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保护地形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制定保护地形的措施。
第三部分:总结环节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了解不同地形类型的形成原因和保护的意义。
2.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设计1.PPT展示:展示各种地形的图片及其特征;展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2)掌握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的地表形态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地表形态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模型和图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2)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表形态现象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内在联系;(2)地表形态现象的实际应用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相关知识;(2)准备相关的地理模型和图示;(3)准备实际的地表形态现象案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章节内容;(2)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原因。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运用地理模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分析实际的地表形态现象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
3. 课堂练习与讨论:(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2)组织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际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了地壳运动、气候、流水等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模型演示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表形态演变过程中各种力量的作用及相互关系;(2)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的解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演变;(2)提问:“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1)讲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等;(2)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地球内部力量的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部力量的风力、流水等。
3. 实例分析:(1)展示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如河流三角洲的形成、海岸线的变迁等;(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中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4.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地表形态变化实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总结提升:(1)总结地表形态演变的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影响;(2)强调地理知识在解释实际地表形态变化现象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地表形态演变的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稿优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第一课时〕【课标要求】2003版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0xx版课标: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和图片,学会分析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和图片,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美术班外出写生的同时参加地理研学内容,从生活习地理,培养地理实践力,同时在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中,激发爱国热情。
预习案一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地球,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1〕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岩浆活动〔3〕作用3 地壳运动〔1〕分类及影响按运动方向和性质:①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和巨大的。
②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变化和海陆。
〔2〕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为主,为辅。
4 总的趋势: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外表的风、、冰川、等引起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3 作用方式:风化、、搬运和。
4 总的趋势: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探究案1预习反应,快速抢答探究一〔内力作用〕:地壳如何运动能够形成雄伟的高山与绵长的断裂带呢?要求:利用身边的物品模拟、演示类型运动方向对地表的影响举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总结: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学以致用:地理研学拍摄的照片中哪些地貌景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中的哪种形式。
〔第1站xx平原,第2站理冲积扇,第3站孟屯河谷—河谷地貌,第4站老君沟—背斜某翼,第5站上孟乡山脉—褶皱山,第6站希尔基斯朵神山——冰川地貌〕探究活动二〔外力作用〕我是风儿,你是沙一粒沙子的独白枯燥辽阔的西北大地是我的出生地。
我,出生是岩石,历经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打,蜕变成为一粒沙!而我的故土也在大风千年的侵蚀下,成为了令人胆寒的魔鬼城——雅丹地貌。
有一天,狂风四起,我随风游走在蓝天下,我借助于风的力量越过了昆仑山,走过了青藏高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含反思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高二地理张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解法、表格归纳法、比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及复习提纲教学过程:导入: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食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桑田吗?——用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说明(学生回答)教师: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引入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能量来源。
(进入复习内容)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分类: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二、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情态目标】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地貌图片: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地貌形态的景观图片,并设问:这些景观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地表形态?讲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板书:一、内力作用学习内力作用的概念,并明确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播放三段视频(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地震、火山)。
学生思考:这些或缓慢,或激烈的地壳运动,能量来自哪里?小结: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地壳物质循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和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而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与水和大气的功劳也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地表形态的形成还有着其他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师: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
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影响、改变着地表形态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教师精讲】师: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改变呢?是地质作用,就是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呢?生(看书)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师:很好!那么什么是内力作用呢?请大家思考: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什么?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程度、影响结果有何不同呢?(结合案例①播放录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的喷发”)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两种形式有什么共同点?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师:请一个同学先来说一说他们小组讨论的共同点。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地壳运动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3)分析、判断内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
2.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性学习,理解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分析地貌成因。
(2)通过不同地貌景观以及地貌实例的比较、分析、归纳,加深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探究性学习法、案例教学法、讲述法【教具】小黑板【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二、引入新课(4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上课了。
今天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68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章一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章总共分为三节,分别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和河流地貌的形成,我们这一节课是学习后两节课的基础,大家要好好听课,把知识点都掌握通透。
既然我们是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地表形态的概念,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第68页地表形态的概念。
[学生回答]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师讲述]地表形态也就是地形或地貌。
我们以前初中学过地形的类型,大家还记不记得地形的类型有哪几种?[学生回答]一共有五种,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
[教师讲述]对了,就是这五种,同学们要知道这五种地形类型是我们学习地理很重要的知识,所以一定要记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课程主要围绕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地质作用和地表运动等内容展开教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3)了解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掌握相关的地理概念和术语。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环境的能力;(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表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其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概念和特征;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和地质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归纳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具体实例,让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和地质作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 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表现象。
3.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和地质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时: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表运动的认识。
2. 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表运动在地表形态中的作用。
3. 结合地质探测资料和实地勘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课时:课堂总结与展望1. 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所学知识。
2. 教师进行回顾和总结,澄清学生对地表形态相关概念的认识和误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展望下一步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六、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幻灯片、视频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设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设计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接下来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优秀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店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 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 雕刻” 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和“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该条标准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该条标准关注的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岩石,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的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其次要了解三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第三要理解三大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需要把握循环的过程。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借助媒体,激发求知欲望[多媒体显示]陆地上 5 大基本地形的图片——陆地上各种地表形态略影。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类型、形成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
(3)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通过分析案例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对地貌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如山脉的形成、河流地貌的演变等,引导学生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图片,如高山、峡谷、平原、河流、海洋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知识讲解(1)内力作用①介绍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讲解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③重点讲解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形成山脉、裂谷等。
(2)外力作用①介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等。
3.不均匀。
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很慢,而基拉韦厄火山爆发的速度很快。
【板书】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的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转折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板书】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启发提问】(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
【出示投影片2】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
【启发提问】(1)请分析一下这里海岸变动情况?(2)设想一下升降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师总结】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
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板书】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板书】二、外力作用【提问】阅读教材P76第一段回答:1.外力作用的概念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学生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板书】1、概念、的能量来源2、表现形式【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学习。
【演示岩石标本】老师手里拿的这块岩石叫花岗岩,这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的坦克都压不坏。
【将风化的岩石轻轻碾碎】同学们看,我把这块花岗岩很容易就碾碎了,是不是老师成了一个大力士呢?【启发提问】肯定不是因为老师的力气大,那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花岗岩变得如此松软了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花岗岩变得松软了?(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板书】(1)风化作用【出示投影片提问】(花岗岩的风化情况图)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就是在野外的花岗岩景象。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岩石都圆乎乎的呢?(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一想,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头,最容易被破坏的是砖头的角,其次是棱,没有了棱角,砖头就会变得圆乎乎了。
在自然界中也是这样,所以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是受到风化后的花岗岩景象。
【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学生将沙子堆成山的形状,将托盘放到水龙头下,用细小的水流冲刷,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
【启发提问】同学们观察到水对沙子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
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形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板书】(2)侵蚀作用【分析讲解】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观察到的,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空气也都有侵蚀作用。
【出示投影片】风蚀蘑菇、海蚀陡崖、冰斗或角峰等地貌景观片。
【指投影片讲解】风对岩石侵蚀的结果: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夹带碎屑磨蚀岩石,投影片所展现的景观为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蘑菇。
海浪对岩石侵蚀的结果:海浪打击岩石,也会对海岸起破坏作用,这幅图就是海蚀地貌,矗立在海中的岩石称为海蚀柱。
冰川侵蚀的结果: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侵蚀作用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地貌,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小实验上来。
流水把沙子侵蚀下来以后又怎么样了呢?把沙子带走了,这就是搬运作用。
【板书】(3)搬运作用【启发提问】流水搬运能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将水流略微调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流速成正比,所以当水流变大后,水带走了更多、更大的沙粒。
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
【转折过渡】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板书】(4)沉积作用【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转折过渡】除了流水的沉积作用能形成冲积平原外,风力的沉积作用给人类又带来了什么呢?【出示投影片】堆积地貌——新月型沙丘图片【分析讲解】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掩没农田和村庄,甚至是整个城市。
人类正在探索控制沙漠扩展的方法。
【启发提问】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出示投影片】(学生根据投影片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
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不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
【转折过渡】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板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8第二段和下图,思考: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各自形成原因?2.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学生回答】1.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2.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