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

合集下载

补益药的炮制与临床应用

补益药的炮制与临床应用

人参的炮制与临床应用
2、商品类型: 人参的商品有 山参、 充山参、 园参 三大类。
人参的炮制与临床应用
⑴山参:有纯山参、山参艼变、移山参、籽海之分。 一般都用来加工生晒参。 ①纯山参: 指野生参籽自然传播萌发生长的山参。 重50克以上 的叫大山参,200克以上成百年以上的叫老山参。 ②山参艼变: 纯山参的主根烂掉,其艼代替主根的山参。 ③移山参: 纯山参小苗,经人工移植又栽于林间,生长若干年后 收获的山参都叫移山参,又叫山参趴货或移山趴。 ④籽海:园 参种子人工播于林间,自然生长20一30年后起收的人 参。又叫籽货、海货、野籽。
补益药 的炮制与临床应用
5.补益药的炮制品选用: ①根据炮制品的药性和作用特点选用 如:当归有生品、酒炙当归、土炒当归、当归炭四种, 生当归补血又润肠用于血虚便实者;酒当归补血活血,用 于血虚蒹瘀滞者;土当归补血不滑肠,用于血虚便溏者; 当归炭补血止血,用于血虚崩漏者。 ②根据组方特点和用药意图选用炮制品 如:治疗血热出血的病人,应该用凉血止血的生品药 材,可是由于处方中已有足够的清热凉血药,则应选用制 炭的炮制品来配方以获取止血作用。
补益药 的炮制与临床应用
④气虚与阳虚: 表示机体活动能力减退,脏腑功能衰弱。 ——在临证 中表现为“形不足”。 ⑤血虚与阴虚: 表示机体精、气、血、津液的耗损。 ——在临证中表现“为精不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 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3.补益药的功效: 补益药中既有甘温助阳之药,以温补形体之虚寒;又 有甘寒滋润之物,能滋养津液之不足。也即是补益药能补 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亏损而治疗各种虚弱的病证。 4.补益药的分类: 根据各种药物的功效及主治证侯的不同,分为补气药、 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类,补气药

中药性之第17节补虚药

中药性之第17节补虚药

黄芪克,补骨脂150克(微炒)温酒下二十丸。

(《圣惠方》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骨碎补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从巳至亥,暴干,捣末,用炮猪肾空心吃。

,茯苓各100克,牡丹皮《本草汇言》)2.失血过多(伤胎、产后、崩中、金疮、拔牙等出血过多,心烦眩晕,不省人事)。

用当归二两、川芎一两,每用五钱,加水七分、酒三分、煎至七成。

一天服两次。

3.鼻血不止。

用当归,焙干,研细。

每服一钱,米汤调下。

4.小便出血。

用当归四两,锉碎,加酒三升,煮成一升,一次眼下。

5.头痛欲裂。

用当归二两,加酒一升,煮成六合饮下,一天服两次。

6.手臂疼痛。

用当归三两,切细,酒浸三天后饮之。

饮尽,再配药照饮,病好为止。

7.久痢不止。

用当利二两、吴茱萸一两,同炒香。

去掉茱萸,单以当归研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眼三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胜金丸”。

8.大便不通。

用当归、白芷,等分为末。

每眼二钱,米汤送下。

9.妇女百病。

用当归四两、地黄二两,共研细,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饭前服,米汤送下。

10.月经逆行,从口鼻出。

先以京墨磨汁服下,次用当归尾、红花各三钱,加水一杯半,煎至八成,温11.少女闭经。

用当归尾、没药各一钱,共研为末。

红花泡酒送下,一天服一次。

12.妇女脐下气胀,月经不调,常作呕,睡不好。

用当归四钱、干漆(烧存性)二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温洒送下。

13.小产后流血不止。

用当归一两、葱白一把。

每服五钱,加酒一碗半,煎至八成温服。

14.妊娠胎动(腹痛,下血,口噤欲死)用当归二两、川芎一两,碎为粗未。

每眼三钱,以水一碗煎至将干,加酒一碗再煎沸后温服。

过半小时,又服一次,不过三五服,即可见效。

此方名“神妙佛手散”。

子尚活,可保胎;子已死,即产下。

15.产后血胀(腹痛牵引到胁痛)用当归二钱、炮干姜五分,研细,每服三钱,加水一碗,煎至八成,放少许盐醋,热服。

16.产后腹痛如绞。

用归当末五钱,白蜜一合,水一碗,共煎,分二次服。

《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

《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
用。
方名 同

正邪 主证
表证 治则
玉屏风散
祛风,治自汗证
正虚
不伤风常自汗 见风始有恶 无表证
扶正为先
桂枝汤
邪实 伤风始有自汗 不见风亦恶 有表证 散邪为主
• 完带汤(1) • [组成] 白术,山药,人参,苍术,
白芍,车前子,陈皮,柴胡,黑芥穗, 甘草
• [功用]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
• [重点,难点]
• 1,病机:脾气虚弱,心血不足,心脾两虚。
•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 的常用方。
• 心悸失眠,食少体倦,便血崩漏,舌淡苔 白,脉细弱。
• 3,配伍特点: • 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 • 气血并补,重在补气,意在生血。 • 补气养血药中佐以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 • 4,加减法: • 崩漏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 • 偏热者, 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
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 • [功用] 益气补血 • [主治] 气血两虚证。 •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气血两虚证的常
用方。
• 附方:
• 十全大补丸:八珍汤加——黄芪,肉桂。温补 气血。
• 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丸去芎,加——陈,远, 味。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 泰山磐石散 为十全大补汤去肉桂,茯苓, 加——续断,黄芩,砂仁,糯米而成,
生地为君
当归为君
熟地为君
四物汤 药性特点
配伍特点 药量
功效 应用
地,芍
芎,归
滋腻,性柔属阴
辛燥,性刚属阳
刚柔相济,阴阳调和
纯阴补血,血中血药
纯阳行血,血中气药
行血不伤血,补血不滞血 芎归大于地芍:主疏通

中药“补虚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中药“补虚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中药“补虚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一、补虚药
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也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根据补虚药在性能、功效及主治方面的不同,一般又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二、补虚药的药性功效
本类药物能够扶助正气、补益精微,根据“甘能补”的理论,故一般具有甘味。

各类补虚药的药性和归经等性能,互有差异。

补虚药具有补虚扶弱功效,可以主治人体正气虚弱、精微物质亏耗引起的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气短、脉象虚弱等症。

具体地讲,补虚药的补虚作用又有补气、补阳、补血、补阴的不同,分别主治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阴虚证。

此外,有的药物还分别兼有祛寒、润燥、生津、清热等作用,故又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

三、常用“补气药”
主要有:人参、红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红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蜂胶等。

四、常用“补阳药”
主要有:鹿茸、鹿角(胶、霜)、紫河车(脐带)、淫羊藿、巴亁天、仙茅、胡芦巴、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韭菜子、冬虫夏草、阳起石、紫石英、海狗肾、海马、海龙、哈蟆油等。

五、常用“补血药”
主要有: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等。

六、常用“补阴药”
主要有: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甲(胶)、鳖甲等。

中医补的概念

中医补的概念

中医补的概念
中医补的概念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补益:补益是中医补的基本概念之一,指通过补充气血、阴阳等人体所需物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康复的目的。

2.补虚:补虚是指针对人体虚弱、气血不足、阴阳失衡等状况,采取补充营养、调理脾胃等措施,以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3.补血:补血是指通过补充血液,改善血虚症状,如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以增强人体的造血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补阴:补阴是指通过滋养阴液,改善阴虚症状,如口干咽燥、盗汗心烦等,以增强人体的濡润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补阳:补阳是指通过温补肾阳,改善阳虚症状,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以提高人体的温煦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6.调理脏腑功能: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各司其职,互相协调。

调理脏腑功能是指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调整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恢复正常,以保持身体健康。

7.提高免疫力:中医认为,人体正气充足则抵抗力强。

提高免疫力是指通过调理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正气,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8.综合调理:中医补的概念还包括综合调理,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
果。

综合调理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方面。

总之,中医补的概念主要是通过补充气血、阴阳等人体所需物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康复的目的。

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

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

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中医学注重对人体整体的调理和平衡,强调通过调整气血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气血阴阳两虚是中医常见的体质失调状态,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源。

本文将介绍中医如何调理气血阴阳两虚的方法和原理。

一、气血的概念及作用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调节脏腑功能;血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它通过经络滋养全身组织器官。

气血的协调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阴阳的概念及作用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体。

阴是相对于阳而言的,代表了人体内部的负向、消极、收敛、静态、阻滞的属性;阳则代表了人体内部的正向、积极、散发、运动、活跃的属性。

阴阳的协调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气血阴阳两虚的表现气血阴阳两虚通常表现为面色萎黄、疲倦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失眠、舌苔少津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阴阳两虚的出现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因素有关。

四、中医调理气血阴阳两虚的方法1. 药膳调理: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补气补血、养阴益阳功效的食材,如枸杞、黄芪、当归、熟地等,制作药膳来调理气血阴阳两虚。

2.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关元、气海、命门等。

针灸疗法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3. 中药调理:中医药物中有许多可以调理气血阴阳的草药,如黄芪、当归、白术、川芎等。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补气补血、益阳养阴的作用,改善气血阴阳两虚状态。

4. 气功调理:通过气功调理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阴阳。

常见的气功有太极拳、八段锦等,通过身体的柔和运动以及深呼吸来增加气血运行与循环。

5. 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对于调理气血阴阳两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功效

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功效

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功效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阴阳平衡是人体内外各种生理活动保持稳定和协调的基础。

中医采用各种中草药、针灸、推拿等疗法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以维持健康和治疗各种疾病。

下面将对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功效进行介绍。

1. 增强免疫力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

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可以通过调整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病菌的抵抗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 平衡情绪阴阳失衡会引起情绪的波动,比如易怒、烦躁、抑郁等。

中医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可以平衡情绪,使人心境舒畅,情绪稳定。

3. 调节内分泌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可以促进内分泌的平衡。

内分泌失调会引起很多疾病,比如月经不调、失眠、性功能障碍等。

通过中医调理,可以恢复内分泌的平衡,减少疾病的发生。

4. 改善消化功能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可以改善消化功能。

阴阳失衡会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出现胃痛、消化不良等问题。

中医采用草药调理和针灸疗法等,可以改善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减少胃肠道问题的发生。

5. 缓解疼痛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可以缓解各种疼痛。

阴阳失衡会导致气血循环不畅,引起各种疼痛问题,比如头痛、关节痛等。

中医通过针灸、推拿等疗法,可以调理气血,缓解疼痛症状。

6. 提高睡眠质量阴阳失衡会引起失眠问题,影响睡眠质量。

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可以平衡阳虚和阴虚的状态,改善睡眠质量,帮助人们获得充足的睡眠。

7. 延缓衰老阴阳失衡会加速机体的衰老过程。

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可以调整气血流动,维持身体器官的功能,延缓衰老的进程。

通过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可以达到维持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

在接受中医调理时,需要找到对症的治疗方法,遵循中医理论的指导,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确保调理效果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中医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功效主要包括增强免疫力、平衡情绪、调节内分泌、改善消化功能、缓解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延缓衰老等。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

补益剂(代表方:四君子汤)关键词:凡是用补益药物为主组成的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为补益剂。

属于中医八法中的“补法”。

四君子汤: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四物汤: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参附汤:人参附子(炮)各15克。

功用:回阳,益气,救脱。

主治:肾消,饮水无度,腿膝瘦细,小便白浊。

生脉散:人参6g、麦冬9g、五味子6g。

功用:补气敛汗,养阴生津。

主治:热病气阴两伤。

症见汗多体倦,气短,口渴。

久咳肺虚,见于咳嗽少痰,心悸,脉细无力,或气虚欲脱者。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

功用:滋补肾阴。

主治:肾阴不足。

症见腰腿酸软,头昏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潮热,消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肾气丸:干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肉桂3g、炮附子3g。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

症见腰腿酸软,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余沥不尽,尿多或遗尿、阳痿、浮肿、痰饮咳喘等。

补益剂的分类: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病证,代表方四君子汤。

补血剂:适用于血虚病证,代表方四物汤。

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双亏的病证,代表方八珍汤。

补阴剂:适用于阴虚病证,代表方六味地黄丸。

补阳剂:适用于阳虚病证,代表方金匮肾气丸。

补益剂的常用方剂:四君子汤:组成: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分。

功用: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

症见食少便溏,语言底微,倦怠无力,舌淡苔白等。

什么都不想吃,面色微白方解:方中党参补脾益气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术苓合用以助运化;炙甘草补中为使药,诸药合用,有补气健脾之功。

缓解气加陈皮四物汤:组成: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中医调理气血阴阳调理气血失调增加体力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中关于身体调理的重要概念。

在中医中,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阳则是指代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

调理气血阴阳以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增加体力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方法,并说明如何通过调理来增加体力。

一、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方法1. 调整饮食:根据中医的理论,饮食调理是调理气血阴阳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气血的生成和调节需要通过饮食来实现。

通过合理搭配膳食,可以滋补气血、调节阴阳的平衡。

例如,多摄入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糯米、黑豆、桂圆等,可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

2. 经络按摩:按摩是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阴阳的平衡。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推拿、针灸、拔罐等。

例如,推拿按摩腰部和腹部的穴位可以刺激肾脏和脾胃,调理体内阴阳的平衡,增加体力。

3.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调理气血阴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认为,中药可以通过药物的气味、性味来调理气血阴阳。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温补作用的中药可以益气补阳,调理阴阳平衡;黄芩、黄连等可以清泻热邪,调理阴阳失调。

二、通过调理气血阴阳增加体力1. 恢复气血平衡:气血的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和增加体力的前提。

调理气血阴阳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加体力。

通过中医的方法,可以调理气血的阴阳平衡,从而提高体力水平。

2. 提升阳气:阳气是中医中指代体力活动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概念。

调理阴阳失调可以提升阳气,增加体力。

通过中医的方法,例如运动、按摩、中药调理等,可以调理阴阳的平衡,提升体力水平。

3. 养阴补血:中医认为,阴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体力水平。

通过调理阴阳失调,可以养阴补血,增加体力。

例如,合理饮食、中药调理等方法可以调节阴阳的平衡,改善气血的供应,提高体力水平。

总结:中医调理气血阴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增加体力。

中医药学概论-补益药

中医药学概论-补益药

补阴药——
北沙参
• 【药物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 切片或切段生用。 •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 经。
补阴药——
北沙参
• 【功效应用】 • 1.养阴润肺 用于阴虚肺燥或肺热伤阴 所致的干咳少痰,劳嗽咯血。 • 2.益胃生津 用于热伤胃阴或久病阴虚津 亏的咽干,便秘。 • 此外,鲜者,清热养阴生津作用较干品为 佳,多用于热病伤阴之证 •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 【使用注意】肺寒咳嗽,中寒便溏者均忌 用。
补气药——


• 【药物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 的根茎。以浙江于潜产者最佳,称为“于 术”。生用或麸炒、土炒,炒焦用。 •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 • 1.补气健脾 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 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 • 2.燥湿利水 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停 所致的痰饮、水肿、眩晕、心悸、咳痰清 稀。 • 3.固表止汗 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 之自汗、盗汗。 • 4.健脾安胎 用于脾虚湿浊内停之胎动 不安。 • 【用法用量】煎服,5~15g。 • 【使用注意】本品苦温性燥,有伤阴之弊, 阴虚内热或津液不足者,不宜使用。
补气药——


• 【药物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 栽培者为“园参”; 野生者为“野山参” 或“山参”,鲜参干燥后为“生晒参”, 蒸制后干燥者为“红参”,焯烫浸糖后干 燥者为“糖参”或“白参”,鲜参经真空 冷冻者,为“活性参”或冻干参,加工断 下的细根为“参须”。切片或研粉用。产 于朝鲜者,称为高丽参或朝鲜参。切片或 粉碎用。 •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 心、肾经。
补血药——
当 归
• 【药物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 归的根。产于甘肃岷县者质量好,习称 “秦归”。生用或酒炒用 •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肝、脾、 大肠经。

中医补血补气补阳补阴

中医补血补气补阳补阴

中医补血补气补阳补阴在中医理论中,补血、补气、补阳和补阴是常用的补益方法,用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提升身体的健康状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补血补气补阳补阴的方法和功效。

一、补血补血是指通过调节人体内血液的生成、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来改善贫血症状和提升免疫力。

中医常用的补血食材有红枣、黑豆、当归、赤芍等。

这些食材富含铁、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能够刺激人体造血功能,增加血红蛋白合成,提高红细胞数量,改善贫血症状。

中医还常用补血的草药有黄芪、党参、枸杞子等。

这些草药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物,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帮助补血效果更好地发挥。

二、补气补气是指通过增加人体内气血的生成和调和人体内气血的运行来改善气虚症状、缓解疲劳和提升免疫力。

中医常用的补气食材有枸杞子、山药、黄芪等。

这些食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能够提升人体的气血水平。

中医还常用补气的草药有人参、丹参、党参等。

这些草药具有温补气血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增加机体的能量供应。

同时,中医也倡导调整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提高身心的调适能力,帮助补气效果更好地实现。

三、补阳补阳是指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加阳气的生化活性来改善阳虚症状,提升机体的免疫力。

中医常用的补阳食材有黑豆、杏仁、桂圆肉等。

这些食材富含丰富的维生素B和锌等营养物质,能够激发阳气的活力,提升人体的阳气水平。

中医还常用补阳的草药有淮山药、枸杞子、肉桂等。

这些草药具有补益肾阳的作用,可以调和阴阳,增加阳气的生成和运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此外,中医也注重锻炼身体,增强阳气的运动性能,有助于阳气的补充和增长。

四、补阴补阴是指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加阴液的生成和调和阴阳的运行来改善阴虚症状,提升机体的免疫力。

中医常用的补阴食材有银耳、芝麻、黑豆等。

这些食材富含维生素E和锌等营养物质,能够促进阴液的生成和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中医气血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中医气血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中医气血阴阳平衡的重要性中医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其中,气血阴阳平衡被视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调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阴阳的概念和作用阴阳既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范畴,也是自然界和人体内部运行规律的基本模式。

阴阳体现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相对关系,其互为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平衡状态,为人体的正常功能运作提供了基础。

阴性和阳性代表了事物的不同属性,如阴性代表水、阴寒、静、内、虚等特征,阳性代表火、阳热、动、外、实等特征。

在人体内,阴阳平衡的调节对于维持各种生理功能的稳定至关重要。

二、气血的概念和作用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泛指人体内部各个组织和器官中的气和血液。

气血的生成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气体具有温、清、升、浮等特性,能够为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

而血液则具有养、滋、濡、润等作用,维持着人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人体的气血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三、平衡的重要性中医强调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的平衡,是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基本要求。

平衡是一切事物的前提,包括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

阴阳平衡对于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1. 维持身体健康: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能够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比如,阴阳平衡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外邪侵袭。

气血平衡可以保证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人体的营养供应和能量代谢。

2. 预防疾病发生: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的失调是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阴阳失衡可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阴虚火旺会出现口干、咽痛等症状。

3. 治疗疾病:在中医治疗中,调节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中医针灸、草药等治疗手段,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通过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病痛的缓解。

哪种药材可补气血阴阳 补气血到底什么中药好呢

哪种药材可补气血阴阳 补气血到底什么中药好呢

哪种药材可补气血阴阳补气血到底什么中药好呢我们都知道气血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很多女性朋友来说,如果有气血不足的情况,她们一般会出现腰膝酸软或者怕冷的情况,造成气血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在夏天的时候一些女性朋友为了美,喜欢穿一些短裙短裤,而容易造成气血不足,那么补气血什么中药都有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第一:黑枸杞黑枸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同时特也是一种食材,能够直接做菜服用,甚至于他也是一种茶,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泡服用。

黑枸杞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这种物质能够很好的增强身体免疫力,并且对于肾脏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服用之后能够起到延缓衰老、安神不学以及改善睡眠的作用,并且对于眼睛具有很好的滋养作用,对于癌症也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第二:当归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他具有很好的补气血的作用,如果和黄芪搭配之后效果更好。

★第三:黄芪黄芪性温,中医方面认为黄芪的主要功效就是补气升阳以及益气固表的功效,对于一些盗汗、身体浮肿以及倦怠、脾虚、拉肚子还有脱肛等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特别是对于治疗一些气衰血虚的症状都具有很好的疗效。

★第四:人参人参是我国中医中传统的一种名贵补气药材,性温味微苦,能够很好的补充身体元气,同时对于智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还具有安神的功效,是一种大补的药材,非常的适合对身体进行保健。

★第五:八珍八珍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现在我们也将八珍统称为八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具有补气血作用的中药材。

八珍分别是:熟地黄、白芍药、川穹、当归、白茯苓、人参、白术、炙甘草。

在这八种中药材中,其中人参、白茯苓、炙甘草以及白术属于补气的药材;当归、熟地黄、白芍药以及川穹是属于养血的药材。

所以说,服用八珍汤能够将补血以及补气同时进行,能够更好的滋补身体。

★1、当归中医认为,当归味甘而厚,甘入脾,厚养血,具有补血的功效。

《本草正》记载:“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补血中之圣药也。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体系,强调人体内部各种元素和力量的平衡。

其中,气、血、阴、阳被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关键要素,中医借助多种方法来调理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和治疗各种疾病。

一、气血阴阳的概念与作用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的各种状态、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是气的载体,阴阳则是人体内部各种相对而言的属性与状态。

气血阴阳的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的运行,相当于机体的能量,通过经络流动,提供动力和热能。

血则营养全身组织和器官,供给营养和氧气,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阴阳的相对平衡则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机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二、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方法1. 药物疗法:中医药物通过调节气血阴阳来治疗疾病。

比如,遇到气虚血瘀的情况,可以使用补气活血的中药来调理。

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症和体质来确定,以达到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效果。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合理的饮食可以平衡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

例如,在感觉气血不足时,可适量食用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黄豆等。

而血瘀体质的人则应避免食用寒性食物,如冷饮、寒凉水果等。

3. 运动调理: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活化气血,保持机体的阳气活跃。

同时,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功能,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4. 按摩调理:中医按摩手法被广泛应用于调理气血阴阳平衡。

比如,经络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流动;穴位按摩可以刺激身体的内脏器官,调节阴阳平衡。

不同的按摩手法和技巧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进行调理。

三、案例分析:中医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实践小王,女性,33岁。

她前段时间常感到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症状,经过中医师的诊断,被判断为气血不足,阴阳失衡。

医生给她开具了一副补气养血的中药方,并且建议她每天坚持进行适量的运动。

益气血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益气血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益气血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什么是益气血?益气血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通过调理身体,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从而达到益和调整的作用。

中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内养生的重要基础,气主运动,血主养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益气血有助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身体健康。

2. 益气血的功能益气血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提高免疫力益气血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气血充足的人体内气血运行畅通,可以增加身体对病菌和病毒的抵抗能力,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2.2 促进新陈代谢益气血对新陈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

气血不足会导致人体疲倦无力、精力不济等问题,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

而益气血可以提高身体的能量水平和代谢能力,促进物质的合成、分解和维持,帮助身体更好地运转。

2.3 改善血液循环益气血有助于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供应量,促进养分的吸收和分布。

血液循环好的人,皮肤粉嫩有光泽,头发浓密,面色红润,不易生病。

2.4 调整情绪和心理状态益气血还可以调节和稳定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气血充足的人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情绪稳定,不易焦虑、抑郁和急躁。

3. 益气血的主要主治益气血的主要主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缓解疲劳益气血可以缓解身体疲劳,增加体力和精力。

气血不足常常导致人体疲惫,无精打采,而益气血可以补充体内的能量,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使身体充满活力。

3.2 改善贫血益气血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状,促进血液中铁、蛋白质等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益气血可以提高红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增加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贫血状况,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3.3 促进循环系统健康益气血有助于保持循环系统的健康。

气血充足可以增加心脏和血管的供血量,保持血液的流动畅通,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气血充盈还可以改善血管弹性,有助于预防血管老化和防止动脉硬化。

3.4 调节内分泌系统益气血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中医理气血阴阳平衡的疗效

中医理气血阴阳平衡的疗效

中医理气血阴阳平衡的疗效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基本理论之一是阴阳学说,而平衡阴阳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念之一。

中医理气血阴阳平衡的疗效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理气血阴阳平衡的疗效以及其在健康保养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气血阴阳平衡的原理和作用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气血阴阳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的基础。

气是人体活动的能量,血是生命的基质。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种对立但统一的属性。

在人体内部,阴阳是相互制约平衡的状态,任何一方的偏盛或偏衰都会导致身体发生疾病。

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和调整饮食起居等方式,调整人体内的气血和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

这样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缓解疾病症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二、中医理气血阴阳平衡在健康保养中的应用中医理气血阴阳平衡不仅可以用于疾病治疗,还可以在健康保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养生保健等方法,保持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增强抵抗力,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在饮食方面,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材和烹饪方法,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养,五谓为充”等中医原则,可以调整人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提升健康水平的效果。

在运动方面,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阳气,促进气血的流通。

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可以调节气血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在养生保健方面,根据中医理论,通过按摩、艾灸、拔罐等方法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维持人体内的阴阳平衡。

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情绪调节和避免过度劳累等也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中医理气血阴阳平衡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对于治疗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中医理气血阴阳平衡的疗效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验证。

从胃肠道疾病来说,中医认为胃为“中焦”,具有消化、运化的功能。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理论阴阳平衡调理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理论阴阳平衡调理

补气血的中医养生理论阴阳平衡调理中医养生理论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持阴阳平衡。

在中医养生中,补气血是调理阴阳平衡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介绍补气血的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维护身体健康。

一、中医对补气血的理解1. 气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能量源泉。

中医认为,气的生成、运行和变化,决定了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转。

2. 血血是人体内部的液态物质,主要由血液、脉络、器官等构成。

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养分,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

3. 气血的关系气和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中医认为,气的运行依赖于血的滋养,而血的运行则需要气的推动。

因此,补气血就是在中医养生中常提到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阴阳平衡与补气血的关系1. 阴阳理论中医养生中的阴阳理论是基础,它描述了事物的两种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对立面。

在人的身体中,阴阳的相对平衡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2. 阴阳失衡与疾病阴阳失衡是引起人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补气血可以调理阴阳失衡,从而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3. 补气血的方法补气血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营养物质;运动锻炼提升体力,改善气血循环;中药调理,选择具有补气血功效的药材等。

三、补气血的方法与建议1. 调节饮食结构饮食是补气血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医建议多食用一些具有补气血功效的食物,如红枣、大枣、黑米、紫菜、猪肝等。

同时,避免过多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气血。

2. 运动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坚持锻炼有助于提高气血质量。

3. 中药调理中药对于补气血有独特的作用。

例如,人参、黄芪、当归等药材被广泛应用于调理气血不足的情况。

但是,在选择中药调理时,应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按照科学的方法使用。

四、补气血与生活习惯的关系1.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养生。

中医之道调理气血阴阳

中医之道调理气血阴阳

中医之道调理气血阴阳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平衡是由气血、阴阳等因素相互调和而形成的。

气血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基础,而阴阳则是气血的组成要素。

中医之道就是通过调理气血阴阳来维持人体的健康与平衡。

一、气的调理气是人体的能量之源,它分为阳气和阴气。

阳气是活动的、温暖的,阴气则是静止的、凉爽的。

中医认为,阳气主外而防御外邪,阴气则主内而保养身体。

为了平衡气的运行和充盈,中医提供了以下调理方法:1. 调节饮食:根据个体的体质和气血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进行搭配。

阳气不足的人可以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肉类等,而阴气不足的人则可以多食用凉性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

2. 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保持阴阳平衡。

早睡早起有助于补充阳气,而午休和充足的休息时间则有助于滋养阴气。

3. 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的运行。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达到调理气的效果。

二、血的调理血液是人体的养分供应者,它和气息相辅相成。

血的调理主要包括补益和活血两个方面。

1. 补益血气:中医认为,补益血气是调理气血阴阳的重要方法。

补血的食物有红枣、黑豆、牛肉等,而养血的方法可以通过良好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来实现。

2. 活血化瘀:血液的循环畅通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推崇一些活血化瘀的方法,如拔罐、针灸、推拿等。

这些方法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解除血液的淤积。

三、阴阳的调理阴阳是人体内外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调和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目标。

1. 保持心理平衡: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阴阳的平衡。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压力和情绪的波动,有助于维持阴阳的平衡。

2. 合理调节工作与休息时间:长时间的过度劳累会导致阳气耗损,影响阴阳的平衡。

因此,中医建议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保持身心的平衡。

3. 定期中医调理:通过中医的调理方法,如针灸、草药疗法等,可以帮助调和阴阳的失衡。

定期的中医体检和调理有助于预防和纠正身体的不平衡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能治疗各种虚证,增强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药物,称为补益药。

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立法,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做补益方剂。

适应症:本类方药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病邪已尽,因久病体质虚弱的病证,以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健康;二是用于邪盛正衰,正气不能抵抗邪气的病证,常与祛邪药同用,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分类:补益方药可分为,补气方药、补血方药、补阴方药和补阳方药四类。

注意事项:1.补益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病证,因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

2.补血滋阴药性多滋腻,因滋腻碍胃、导致气滞、宜与理气健脾药同用。

3.补气助阳药多甘温辛燥,易耗阴液,凡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4.脾胃虚弱者、应加健脾益胃药同用、增进脾胃功能,使虚者受补。

八珍汤【组成】人参30克,白术30克,白茯苓30克,当归30克,川芎30 克,白芍药30克,熟地黄30 克,炙甘草30 克。

【主治】气血两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正文】功用:益气补血。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 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 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所治气血两虚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而致,病在心、脾、肝三脏。

心主血,肝藏血,心肝血虚,故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脾主运化而化生气血,脾气虚,故面黄肢倦、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脉虚无力。

治宜益气与养血并重。

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

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养心肝,均为臣药。

川芎为佐,活血行气,使地、归、芍补而不滞。

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八药,实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的复方。

用法中加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生化气血,亦为佐使之用。

泰山磐石散【组成】人参3克,黄芪6克,白术6 克,炙甘草2克,当归3 克,川芎2克,白芍药3克,熟地黄3克,川续断3克,糯米6克,黄芩3克,砂仁1.5 克。

主治】气血虚弱所致的堕胎、滑胎。

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宿疾,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正文】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用法:上用水一盅半,煎至七分,食远服。

但觉有孕,三五日常用一服,四月之后,方无虑也。

禁忌:斟酌。

人参蛤蚧散【组成】蛤蚧1对,苦杏仁12g,炙甘草9g,人参12g,云苓15g,川贝12g,桑白皮12g,知母12g。

【主治】久咳气喘,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日渐消瘦,或面目浮肿,脉浮虚,或日久成为肺痨。

【正文】功用:益气清肺,止咳定喘。

现代应用: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证属虚喘而兼痰热者。

方解:本方证病位在于肺、脾,属虚,兼见有痰热。

方中蛤蚧 1 对,在于补肺肾,止咳定喘;人参补肺脾之气;云苓健脾渗湿;北杏、桑白皮降肺热、止咳定喘;川贝、知母清热化痰、润肺;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加减法:1 .若无阴虚内热,去知母,桑白皮减量为6g2. 咳吐脓血或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15g 田七末4g3. 属于阴虚火旺者,加入麦冬12g生脉散【组成】人参9 克,麦门冬9 克,五味子6 克。

【主治】1.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苦,脉虚数。

2. 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正文】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

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方可使用。

方解:本方所治为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阴,或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之证。

温暑之邪袭人,热蒸汗泄,最易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伤之证。

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

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

咳嗽日久伤肺,气阴不足者,亦可见上述征象,治宜益气养阴生津。

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

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

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

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

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

”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参苓白术散【组成】莲子肉50 克,薏苡仁50 克,砂仁50 克,桔梗50 克,白扁豆75 克,白茯苓100 克,人参100 克,炙甘草100 克,白术100 克,山药100 克。

【主治】脾虚湿盛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正文】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6 克),枣汤调下。

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证是由脾虚湿盛所致。

脾胃虚弱,纳运乏力,故饮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见肠鸣泄泻;湿滞中焦,气机被阻,而见胸脘痞闷;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肤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皆为脾虚湿盛之象。

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止泻。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

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

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滞,是为佐药。

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

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

两方均有益气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为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参苓白术散兼有渗湿行气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疗脾虚湿盛证及体现“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剂。

《古今医鉴》所载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者。

当归补血汤【组成】黄芪30 克,当归6 克。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正文】功用:补气生血。

用法: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禁忌:阴虚发热证忌用。

方解: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至于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取其益气养血而退热。

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用本方补气养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内外伤辨惑论》说:“血虚发热,证象白虎。

”故本方应与白虎汤加以区别。

白虎汤证是因于外感,热盛于内,病情属实;当归补血汤证由于内伤,为血虚气弱,病情属虚。

因此,白虎汤证大渴而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脉洪大而有力;当归补血汤证口渴则喜温饮,身虽热而无汗,脉大而虚,重按无力。

所以《内外伤辨惑论》强调:“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

” 祛风湿定义: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以解除痹痛的药物,叫做祛风湿药。

凡以祛风湿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祛风湿方。

本类方药主要应用于风寒湿三邪杂夹所致的痹痛。

应用本类药方时,应根据痹证的类型,病程的新久,或所在部位的不同,而作适当的选择和相应的配伍。

本类方药多辛燥,易伤血,故血虚,阴虚者慎用。

如必须用时,则要配合养血或滋阴方药。

防己黄芪汤【组成】防己一两(12g),黄芪一两一分(15g)去芦,甘草半两(6g)炒,白术七钱半(9g)。

【主治】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正文】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运用: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

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3 •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

注意事项:1若水湿壅盛,汗不出者,虽有脉浮恶风,亦非本方所宜。

2•风邪在表,自当解外,外不解则邪不去,而湿不消;欲解其外,卫又不固时,不可过发其汗,且须益气固表。

鸡鸣散【组成】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

【主治】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

【正文】用法:每次服三至四克,清晨空腹时和冷开水缓缓服下。

功效:用于湿性脚气初起,足腿肿重疼痛,步行困难。

独活寄生汤【组成】独活9克、桑寄生、细辛、秦艽、防风、肉桂、牛膝、杜仲、熟地、当归、川芎、白芍、人参(现多用党参)、茯苓、甘草各6克。

【主治】祛风湿痹证,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

证见腰膝冷痛,肢体屈伸不利,或麻痹不仁, 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细弱。

【正文】用法:水煎服。

功能;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