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腰痛的分经辩证与治疗

合集下载

腰痛针灸辨证与处方

腰痛针灸辨证与处方

腰痛针灸辨证与处方专家简介王乐亭(1895-1984),名金辉,河北省香河县人。

曾考入中国大学学习,两年后,弃学从医,拜北京针灸名医陈肃为师。

1929年考取“医师执照后,王乐亭开始使用针灸行医治病,人称“金针王乐亭”。

1953年,被聘至北京中医学会,曾任北京市第二中医门诊部顾问,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委员、针灸委员会理事。

《金针王乐亭》一书是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

腰痛本病多由于气血不调,风寒湿停滞经络;或因劳损,肾气不足;或因受外伤闪挫,以致瘀血凝滞,筋脉或经络之气不和而引起。

(一)寒湿腰痛症状:腰痛,腰背沉重而痛,拘急,严重时不能转侧,或兼有下肢酸痛,疼痛处有寒冷的感觉。

或每遇阴天则加重。

卧床休息,症状亦不减轻。

脉象弦细,舌苔薄白。

治法:宜散风、祛寒、益肾、舒筋、活络之法。

针灸并用。

处方:腰阳关,肾俞,环跳,委中。

方解:腰阳关穴能疏通腰部经络,起到舒经活血之功。

肾俞以益肾气。

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痛之要穴(四总穴歌有“腰背委中求”之说)。

环跳是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环跳和委中配合起到调和气血作用。

(二)肾虚腰痛症状:腰痛痛势缓和,但缠绵不愈,精神倦怠,腰膝无力,劳倦则症状加剧,卧床休息后很快就可以缓解。

脉象沉细无力,兼有滑精,周身酸懒无力,怕冷等症为肾阳虚。

烦闷不安,溲黄,舌质微红,脉象沉数无力为阴虚腰痛。

治法:宜补肾益精、通经活血之法。

针刺用补法配合灸法。

处方:命门,肾俞,志室,太溪。

方解:命门为督脉之穴可治腰痛。

肾俞能调整肾气之阴阳,腰为肾之府。

志室为膀胱经穴,肾与膀胱互为表里。

太溪滋肾补肾水之不足。

(三)扭伤腰痛症状:腰部有扭伤史,腰脊强直疼痛,一般痛处都固定不移,手按或转侧时疼痛更甚。

治法:宜通经活络之法。

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人中,委中。

方解:取人中穴是下病上取之意。

能调理督脉之经络。

委中穴点刺出血,是治疗扭伤腰脊强痛的妙穴,为通者不痛也。

腰痛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分型、针刺治疗

腰痛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分型、针刺治疗

病因病机
1、感受寒湿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身劳汗出,
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由于久居冷湿之地,或涉水冒雨,劳汗当风,
衣着湿冷,都可感受寒湿之邪。寒邪凝滞收引, 湿邪粘聚不化,致腰腿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 因而发生腰痛。
2、感受湿热 岁气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
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转为湿热。人感此邪, 阻遏经脉,引起腰痛
病因病机
✓ 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肾与膀胱相表里,足 太阳经过之。
✓ 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故内伤则不外乎肾虚, 而外感风寒湿热诸邪,以湿性黏滞,最易痹着腰部,所以外感 总离不开湿邪为患。
✓ 《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 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 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辨证论治
1、寒湿腰痛 [症状] 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遇阴 雨天则加重。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证候分析] 当寒湿之邪,侵袭腰部,痹阻经络时,因寒性收引, 湿性凝滞,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湿为阴邪,得阳运始化, 静卧则湿邪更易停滞,故虽卧疼痛不减。阴雨寒冷天气则寒湿更 甚,故疼痛加剧。苔白腻,脉沉而迟缓,均为寒湿停聚之象。 [治法] 散寒行湿,温通经络
病因病机
3、气滞血瘀 跌扑外伤,损伤经脉气血,或因久病,气血运行不畅, 或体位不正,腰部用力不当,摒气闪挫,导致经络气 血阻滞不通,均可使淤血停留腰部而发生腰痛。
4、肾亏体虚 《景岳全书·腰痛》“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 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 酒色斫伤,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 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 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筋脉而 发生腰痛。

腰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腰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2)刺络拔罐法 取阿是穴。用于瘀血腰痛或寒湿腰痛。
(3)穴位注射法 取阿是穴,选地塞米松注射液5ml和普鲁卡因注射液2ml混合液,每穴注射0.5~1ml,2~3日1次。
足太阳
疼痛在腰脊两侧
辨兼症
寒湿腰痛
腰部冷痛重着,或拘挛不可俯仰,有明显腰部受寒史
瘀血腰痛
腰部刺痛,痛有定处,腰部有明显损伤或陈伤史
肾虚腰痛
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反复发作
(二)腰痛的治法
通经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三)腰痛的处方
主穴:大肠俞 阿是穴 委中
方义:大肠俞、阿是穴疏通腰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膀胱之脉,夹脊抵腰络肾,“腰背委中求”,循经远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阳经气,是治疗腰背部疼痛的要穴。
配穴:
督脉病证配后溪;
足太阳经证配申脉;
腰椎病变配腰夹脊;
寒湿腰痛配命门、腰阳关;
瘀血腰痛配膈俞、次髎;
肾虚腰痛配肾俞、太溪。
(四)腰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针虚补实泻法。寒湿腰痛或肾虚腰痛加灸法;瘀血腰痛阿是穴用刺络拔罐;痛势较急者委中点刺放血。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腰骶椎、肾、膀胱、神门,每次选2~3穴,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施治过程中同时活动腰部。
腰痛的针灸治疗方法
(一)辨证要点
腰痛的病位在腰部,腰为肾之府,肾经贯脊属肾,膀胱经夹脊络肾,督脉并于脊里,故本病与肾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关系密切。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年老体衰、劳欲太过等因素导致腰部经络气血阻滞,或经络失于温煦、濡养,均可致腰痛。本病有虚证、实证、虚实夹杂之证。
辨经络Leabharlann 督脉疼痛在腰脊中部

腰痛丨寒湿、湿热、血瘀、肾虚、风寒、痰湿、劳损、闪气腰痛八种类型中药针灸处方

腰痛丨寒湿、湿热、血瘀、肾虚、风寒、痰湿、劳损、闪气腰痛八种类型中药针灸处方

腰痛丨寒湿、湿热、血瘀、肾虚、风寒、痰湿、劳损、闪气腰痛八种类型中药针灸处方腰痛丨寒湿、湿热、血瘀、肾虚、风寒、痰湿、劳损、闪气腰痛八种类型中药针灸处方2016-09-20 15:42阅读:X导读:已故针灸名家杨甲三教授,将腰痛分为“寒湿、湿热、血瘀、肾虚、风寒、痰湿、劳损、闪气腰痛”8种类型。

解析与处方如下:(1)寒湿腰痛。

腰部疼痛、重着,脊强拘急,转侧不利,遇阴雨则痛势更剧,得温暖则痛减,或腰中冷痛,体重腹胀,小便清白,苔白腻,脉沉濡。

查腰部无固定压痛点。

寒湿侵袭腰部,阻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不通则痛。

寒湿为阴邪,寒性收引,湿性粘滞,静卧则湿邪易于停滞,故静卧疼痛加重,遇阴雨则寒湿更甚。

热能散寒胜湿,故遇热则减。

苔白腻,脉沉濡,亦为寒湿之象。

①药物:拟益土制水、温中祛寒、健脾燥湿,用肾着汤加味(干姜甘草茯苓白术肉桂泽泻杜仲金毛狗脊),下肢牵引痛减干姜,加独活、防风、当归、芍药、细辛、牛膝。

此方无表药,适用于内存寒湿者,用干姜、肉桂之辛热祛除寒湿,白术之苦温以胜湿,甘草之甘味以和中补脾,茯苓、泽泻之甘淡以渗湿。

以上诸药均属温脾阳化内湿之品,是益土制水之法。

再辅以杜仲之味甘辛性温、狗脊之味甘苦性温人肾经而温补肾阳。

既健脾而又温肾,相得益彰。

腰痛常引下肢作痛者,此为肢体经络亦存寒湿入侵之症,故加表药独活、防风之祛风胜湿,当归、芍药之补血养筋,细辛温通经络,牛膝引诸药下行而舒筋活络。

②针灸:以脾经原穴及脾俞穴为主,参以局部加灸,温健脾阳,散寒胜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湿。

处方:太白,脾俞,三阴交,阿是穴。

足太阴脾经主土,太白是脾经之输土穴,是土中之土穴,也是本经之代表穴,功能健脾化湿。

太白又是足太阴脾经之原穴,脾俞是脾脏经气输注之处,二穴相配是俞原配穴法。

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湿盛则脾土被困,再加上外来寒湿之邪的侵袭,则更伤脾阳。

《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故太白用补法,健脾化湿,温补脾土。

中医针灸学 腰痛

中医针灸学 腰痛

自腰向一侧臀部、大腿后侧、 腰痛不明显,臀部以下沿坐骨
小腿外侧直至足背外侧放射 神经走行疼痛
腰骶部、脊柱部有固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明显 坐骨孔上缘、坐骨结节与大转
的压痛、叩痛
子之间、胭窝中央、腓骨小头
下、外踝等有压痛
小腿外侧足背感觉减退
小腿外侧足背感觉减退
腱反射 膝腱、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腹压增加 疼痛加重
肌肉
无萎缩
【按语】
•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椎间盘突出症者应睡 硬板床。
• 平时应注意保暖,劳动时注意正确姿势。
腰为肾之府,腰痛皆与肾有关。
辨证
• 寒湿腰痛:腰部重痛,活动欠利,阴雨风 冷则发作或加重,苔厚,脉濡。
• 劳损腰痛:多有外伤劳损史,劳累发作加 重,痛有定处,活动不利,舌暗或有瘀斑, 脉弦或细、涩。
辨证
• 肾虚腰痛:慢性反复,隐酸睃痛 肾阳虚:神疲肢冷,遗精,舌淡,脉细沉 肾阴虚:伴虚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 治法:通络止痛,取足太阳经穴及阿 是穴为主。近部、远部对症取穴相配 合。
治疗
• 主穴: 近部:阿是穴、肾俞、大肠俞、…… 远道:委中、后溪、腰痛点
辨证随症配穴
• 寒湿腰痛:腰阳关 • 瘀血腰痛:膈俞、(次髎) • 肾虚腰痛:肾俞、命门、志室 • 急性腰扭伤:针人中,泻法;委中刺络放
血; 腰痛点,泻法。
注意事项
• 明确诊断,排除脊柱肿瘤、结核等 • 卧硬板床 • 综合治疗 • 适当功能锻炼,防治结合,巩固疗效。
调护
• 防止风寒湿邪 • 养成正确站坐姿势,经常变换体位 • 卧硬板床 • 注意腰背肌功能锻炼,必要时用腰围
• 坐骨神经痛(sciatica)是指多种病因所 致的沿坐骨神经通路(腰、臀、大腿后侧、 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疼痛为主要症状 的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坐骨神经受压 等而出现的炎性病变。

腰痛辨证分型以及治疗方

腰痛辨证分型以及治疗方

腰痛辨证分型以及治疗方按语:腰痛属常见病,亦是多发病。

不少人因之而选择了手术,实在令人遗憾。

其实多数情况下,腰痛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

兼于此,我整理出中医治疗腰痛的一些资料,其中列举诸多实用处方,可供临床参考,以方便患者临床所需。

一、针刺治疗腰痛有效长期以来,西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腿痛是必需手术治疗的。

因此发明了各种切除术,融核术等等,临床效果如何呢?不少病人手术后仍然疼痛,甚至于反复两三次手术后还是疼痛不休。

我在奥地利用针刺的方法治疗过不少例术后仍然腰痛的病人。

举两个病例:SORAPERRA YUERGEN,男,意大利人,44岁,十个月前发作腰痛,西医发现是腰四五间盘突出,并已经手术。

但术后仍然腰痛,且因某次走路滑倒而加重。

结果又手术一次,仍未解决疼痛问题。

西医说因为局部有关节炎,无法用钉子固定脊柱,嘱其只好多服止痛药片缓解一下症状。

病人现因腰痛剧烈,无法继续工作,已经办理退休手续。

病人不得已,求治于中医。

当时我为针刺局部夹脊穴,配合风市,束骨,中渎,昆仑,痛渐减轻。

再针人中,后溪,束骨,风市,并配合针三间,束骨,大都,痛渐消失。

之后嘱病人服下方巩固疗效,核桃仁3个,补骨脂10克,白术10克,元胡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肉桂10克。

五付,水煎服,日一剂。

手术不能解决的腰痛竟然如此而愈,病人叹为观止。

其家庭医生惊讶不已,专程来我们门诊参观学习针灸医术。

正当我在门诊空隙写作此篇时,来了一位曾患腰痛的患者。

SLEZAK WELTER先生,于2008年因腰痛而首诊,当时已经患腰痛四十年,于八个月前做过第五腰椎间盘电灼手术,但术后仍有右侧腰痛,下及腿部,每天气变化即出现麻木感,且出现小便急迫。

其左脉浮大,寸大明显。

明显是木火偏旺之象。

当时针刺董氏奇穴之灵骨、大白、鼻翼、肾关、小节以及后溪穴。

再诊脉已经大减,且疼痛好转。

再治五次而诸症豁然。

且病人出现极为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初诊时非常罗嗦,语言极多,渐治渐减,之后伴随腰痛消失竟然完全不再罗嗦,我自己亦觉不可思议。

中医辨证治疗腰痛

中医辨证治疗腰痛

中医辨证治疗腰痛
简介: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治疗腰痛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1. 辨证原理:
中医认为腰痛是由于腰部经络不通而引起的,常见的辨证类型
包括肾虚、寒湿、湿热和气滞等。

通过辨证,可以确定病因,进而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 辨证方法:
(1)肾虚型:治疗重点在于补肾。

可采用草本药物,如补骨脂、巴戟天等;饮食上宜多食用补肾壮阳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

(2)寒湿型:治疗重点在于祛寒湿。

可采用温热的药物,如
附子、生姜等;饮食上宜避免冷凉食物,如冰饮等。

(3)湿热型:治疗重点在于清热利湿。

可采用具有清热作用
的药物,如黄芩、车前子等;饮食上宜少食动物脂肪和辛辣食物。

(4)气滞型:治疗重点在于活血理气。

可采用具有活血作用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等;饮食上宜避免食用过多油腻食物。

3. 注意事项:
(1)在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前,应先进行全面的中医诊断,确保准确辨证;
(2)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医嘱,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4)辨证治疗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同一种辨证类型的治疗方法在不同患者身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腰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接受治疗时应注意全面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腰痛的中医辩证及针灸治疗

腰痛的中医辩证及针灸治疗
1 寒湿腰痛 主证 :腰部冷痛,身体沉重 ,转侧不利 ,得 暖则适 ,遇阴
而寒冷则疼痛加重 ,脉沉缓,苔 白腻 。 治则 :温经通络 ,行气除湿。 处方 :肾俞 、腰 阳关 、关元俞 、大肠俞、委中。 方义 :肾俞 ,针灸并用可祛寒除湿 ;腰阳关为局部取穴,
以疏通局部经气 ,行气止痛 ;关元俞 、大肠俞 ,有祛风散寒、 通络止痛之功效 ;委 中为循经取穴 ,守 “腰背委 中求 ”之意, 以疏通膀胱经经气 。
【关健词 】 腰痛; 中医分型;针灸治疗 [Abstract] Low back pain was common symptoms in a very rural and urban populations,according to TCM theor y a n d clinical
sym ptoms,it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rheum atism,back pain,cold,back pain,hot a n d humid back pain,bleeding,back pain,ki血 ey
杨 辉 (甘肃省 陇南市武都 区第一人 民医院 ,甘肃 陇南 ,746000)
中图分类号 :11274.3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860 (2011)20—0070.02 证型 :ADI
I摘 要 】 腰痛是 一种在农村和城 市人群 中非常都常见的病症 ,中医学根据 中医理论和 临床血腰痛 、’肾虚腰痛 (肾阴虚、 ’肾阳虚 )等不 同证候 类型。本人根据 不同的类型提 出相应 的治 则、治 法、针 灸选 穴及 临床验例 ,以供和各位读者相互学 习和交流。
【Key words] Lumbago;TCM separate type;Acupu n cture treatment

中医针灸治疗腰痛症

中医针灸治疗腰痛症

中医针灸治疗腰痛症腰痛由于不同因素造成腰部骨骼和软组织损伤引发的临床表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为核心表现,是一种患者自觉一侧或双侧腰部疼痛,严重状况下连带腰背和双下肢都感疼痛。

当前腰痛为常见病症,腰关节为机体枢纽,主要将上下两部分连接,活动量及范围较大,未有肋骨及髋骨保护易损伤。

中医治疗腰痛方式较多,其中以针灸法最为常用而有效,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

1.中医谈腰痛病因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且足少阴肾经、督脉的经脉均经过腰部,所以患者产生腰痛与两者关系密切相关。

内伤、外感对上述两者经脉运行具有一定影响,从而诱发腰痛,内伤主要指肾虚,外感主要指风寒湿热侵袭,通常因感受外邪所致腰痛,多属表、属实,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主;肾精亏损诱发腰痛,多属里虚,治疗应补肾益气为主。

中医理论认为,腰痛主要病机为风寒湿对经脉运行造成阻滞,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先天禀赋不足、久病引发肾气不足,经脉失养所致。

古人对腰痛具有深层次的阐述,其中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曰:“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二曰风痹,风寒着腰;三曰肾虚,役用伤肾;四曰暨腰,坠堕伤腰;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

痛不止引牵腰脊皆痛”1.腰痛辩证分型及针灸治疗中医依照临床症状,腰痛可划分为多个类型,不仅包含风湿腰痛、寒湿腰痛,而且涉及湿热腰痛、淤血腰痛、肾虚腰痛等,实际患有腰痛群体,多以虚实夹杂为主,特别为寒湿、淤血夹杂腰痛较多。

现阶段,治疗腰痛方式较多,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其中患者病因不同,治疗方案不一,但相较而言行之有效的方式仍为针灸疗法。

各类型腰痛选取的穴位及治疗方法如下:2.1寒湿腰痛患者核心特征为:腰部寒冷疼痛,身体较为沉重,腰部处于温暖环境中便有缓解,遇冷腰部疼痛加剧,脉沉缓,苔白腻。

该类型腰痛成因主要为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风寒水湿入侵经络,经络之气阻滞而发病。

治疗原则为:温经通络、行气除湿。

治疗应选取: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委中、大肠俞。

针灸学:针灸治疗-腰痛

针灸学:针灸治疗-腰痛

针灸学:针灸治疗-腰痛2018年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考核高分导学腰痛【概念】腰痛叉称“腰脊痛”,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的一类病证。

本证常见于西医学的腰部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

【病因病机】病因感受外邪感受风寒,或坐卧湿地,风寒水湿之邪裎渍经络腰部经络受损,瘀血阻络→腰痛跌仆损伤长期从事轻重的体力劳动,或腰部闪挫撞击劳欲太过素体禀赋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虚,或房劳过度病机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不通和失荣【辨证要点】主症腰部疼痛腰脊中部督脉病证腰脊两侧足太阳经兼症寒湿腰部受寒史,遇天气变化或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瘀血腰部有劳伤或陈伤史,劳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痛处固定不移肾虚腰眼(肾区)隐隐作痛,起病理慢,或酸多痛步,乏力易倦,脉细【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活血通经。

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主穴及方义阿是穴疏通局部经脉、经络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大肠俞委中足太阳经穴,“腰背委中求”,可疏通腰背部膀胱经之气血配穴寒湿腰阳关瘀血膈俞肾虚肾俞督脉腰痛腰夹脊、后溪腰眼部痛腰眼膀胱经腰痛志室、昆仑腰骶部痛次髂、腰俞操作主穴均用泻法。

寒湿证加艾灸;瘀血证加刺络拨罐;肾虚证配穴用补法;肾用虚加灸法2.其他治疗皮肤针法选择腰部疼痛部位,用梅花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

适用于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耳针法取患侧腰骶椎、肾、神门,毫针刺后,嘱患者活动腰部;或用掀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耔贴压穴位注射法用地塞米松5m l和普鲁卡园2m l混合液,严格消毒后刺人痛点,无回血后推药液,每穴注射0.5-i m l.每日或隔日1次。

腰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腰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腰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腰痛是一种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且腰痛常可放射到腿部,不仅会给患者躯体带来一定的痛苦,同时还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出现腰痛症状后,需及时行医治疗。

中医在治疗腰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主要采用辩证论治法治疗腰痛,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下面小编就来说说腰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有哪些?1.寒湿型寒湿型腰痛主要因肾阳不足,寒凝带脉所致,可引发患者出现腰部冷痛重着,静卧不减,转则不利,腰部感寒或遇阴雨天后疼痛加重,痛处喜温,遇温稍减,脉沉,舌苔白腻,治疗的关键在于温通经络、散寒祛温,可采用渗湿汤加减方治疗,基本组方为白术、苍术、橘红、丁香、干姜、茯苓、甘草,肢冷面白者加肉桂、附子、白芷,痛走不定者加防风、羌活,腰身重滞者加五加皮、独活。

也可在痛处贴强腰散,强腰散的制法为取中药肉桂30g、川乌30g、干姜30g、樟脑30g、赤芍20g、白芷20g、胆南星20g研磨成细粉,用开水冲调成糊状,摊于纱布,趁热敷贴在患处,隔日换药一次。

2.湿热型湿热型腰痛主要是运肝经湿热侵及带脉,导致带脉气结不通所致,可导致腰髋弛痛,痛处伴有热感,腰部着热后或夏季疼痛加重,痛处喜冷,遇冷痛减,出汗、午后身热、口渴不欲饮,脉濡数或弦数,舌红苔黄腻,尿色黄赤,治法为舒筋通络、清热利湿,可采用主方四妙散治疗,组方为薏苡仁30g、萆薢20g、忍冬藤20g、海桐皮15g、防己15g、牛膝15g、木瓜15g、黄柏12g、苍术12g、甘草6g,用水煎服。

也可取7只土鳖虫,焙干研成粗末,用30mL白酒将药粉,浸泡1昼夜,去渣分服。

3.瘀血型瘀血型腰痛主要因气滞血瘀所致,可导致患者腰痛如锥刺,痛处拒按,持续不解,夜重日轻,活动不利,甚则不能转侧,面晦唇暗,脉多弦涩或细数,舌质隐青或有瘀斑,治法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采用身痛逐瘀汤治疗,组方为当归9g、红花9g、牛膝9g、桃仁9g、甘草6g、川芎6g、地龙6g、没药6g、灵脂6g(炒)、羌活3g、香附3g、秦艽3g,水煎服,具有祛风除湿、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等功效。

腰痛的针灸治疗

腰痛的针灸治疗

腰痛的针灸治疗发表时间:2019-09-05T17:38:27.86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5期作者:张怀东[导读] 以及生产的腰痛主要是密切相关的肾脏。

清代医家张锡纯也指出肝肾亏虚是引起腰痛的内在根本原因。

三台县人民医院四川绵阳 621100【摘要】腰痛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腰痛的因素很多,大多由于人体受到外部压迫、内伤、劳累等导致腰部血液不流畅或腰椎受损,又称为“腰脊病”。

针灸作为我国医学的精华,在腰痛病症中被广泛应用。

针灸治疗腰痛的疗效是很明确的,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被医学界所认可的。

本文就针灸在腰痛中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1病因病机对于病因和腰痛的发病机理,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内部和外部原因造成的。

内部原因主要是肝肾不足,如缺乏先天禀赋不足,或不一致的房室,或过于劳累,导致肾精亏损,损血,肝虚,经络失养,气血不能在经脉中得到提升,发生(2)骨骼和肌肉和腰痛。

因此,中国医学认为,腰是肾之府,肾是主骨,以及生产的腰痛主要是密切相关的肾脏。

清代医家张锡纯也指出肝肾亏虚是引起腰痛的内在根本原因。

外部因素主要是跌落和粉碎造成的,超负荷的劳累,导致骨关节屈伸受阻。

造成的损害是长期受伤,或风寒,湿邪侵入经络,气血阻断气体,长时间内,形形成气凝血瘀,经脉失养,不荣则痛,不通则痛。

中医认为,由于穿刺的摔倒,腰部的经络,肌肉的血液运行不顺畅,并形成气滞血瘀,经络气血是腰背的外因。

风寒湿热邪气常为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其中大多数是寒湿之邪导致。

《素问?痹痛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隋代巢元方认为,腰痛是由于体内肾气本虚,又复感风寒之邪气而引起的本病。

2治疗原则针灸治疗腰痛总的原则为热者疾之、寒者留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陷下者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1盛者泻之腰痛为实证的情况用泻的方法,如采用泻的针刺手法或点刺放血。

2.2虚者补之腰痛为虚证的情况用补的方法,如用补的针刺手法或温灸。

腰痛中医辨证论治

腰痛中医辨证论治

腰痛中医辨证论治概述临证首先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

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施治。

由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属里、属虚,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治宜补肾益气为主。

寒湿型【证见】腰部冷痛重着,转则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

舌苔白腻,脉沉。

【治法】散寒祛温,温通经络。

【方药】1.主方甘姜苓术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处方:干姜12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杜仲、独活各12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

水煎服。

2.中成药(1)腰息痛,每次2粒,每日3次。

(2)舒筋活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3)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二术苡仁汤(刘国普验方)处方:白术30克,薏苡仁20克,苍术15克。

水煎服。

(2)干姜苍术散(李振琼《奇效验秘方》)处方:干姜50克,苍术10克,当归15克,95%酒精适量。

将上药研细末,过筛,于患部外敷热烤。

每日1次。

(3)强腰散(张鉴铭验方)处方:川乌30克,肉桂30克,干姜30克,白芷20克,胆南星20克,赤芍20克,樟脑30克。

将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每次30~50克,开水冲调如糊状,摊于纱布,趁热时敷贴于痛处,隔日1换。

湿热型【证见】腰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尿赤。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通络。

【方药】1.主方四妙散(张秉成《成方便读》)加减处方:苍术、黄柏各12克,薏苡仁30克,忍冬藤、萆薢各20克,木瓜、防己、海桐皮、牛膝各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1)活络止痛丸,每次l丸,每日3次。

(2)小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1)土鳖虫粉:土鳖虫7只,焙干研成粗末,用白酒30毫升浸泡1昼夜,去渣,分服,每日1剂。

(2)补肾活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当归、赤芍、木瓜、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桃仁、红花、川芎、桂枝、蜂房各6克,丹参9克,茯苓12克。

针灸治疗腰痛

针灸治疗腰痛
治疗效果: 31例中痊愈27例,治愈率86.67%。其中针3次治愈者2例,针10次治 愈者8例,针15次治愈者10例,15次以上治愈者8例。有效3例,有效率9.63%,无 效l例.无效率3.2l%。
胡金莉[4]针罐药结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0例
取穴: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局部压痛点(多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之间 呈条索状或圆形)。操作:患者俯卧,后背暴露,取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和局部压 痛点,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35 mm×40 mm毫针刺至皮下,深度达20 mm,得 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然后针上加拔火罐,火罐留置15 min,针留置30 min。若伴 有棘上韧带肿胀或慢性增厚的可直接用0.35 mm×25 mm毫针直刺15~20 mm; 对条索状粘连严重者可取条索的头、尾和中心各刺一针,直刺深度达10~12 mm, 针下有胀痛感并施提插强刺激手法,然后针上加拔火罐,火罐留置15 min,针留置 30 min;若经期腰酸痛加重者可加刺三阴交、命门(加火罐)。以上治疗每日1次,12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脉弦或细、涩。 肾虚腰痛:慢性反复,隐隐作痛,或酸多痛少,腰腿酸软无力,劳则更甚
肾阳虚:神疲肢冷,遗精,舌淡,脉细沉 肾阴虚:伴虚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终于来到最重要的治疗啦, O(∩_∩)O哈哈~
治法:调肾舒筋,通络止痛,取足太阳经穴及 阿是穴为主。近部、远部对症取穴相配合。
处方:肾俞、委中、阳陵泉、阿是穴
2.康复训练 3.效果: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腰痛有明显的疗效。可纠正不良姿势、滑利关节,增强椎间关节的
稳定性,促使腰椎两侧的肌肉弹性恢复平衡,使受训者症状得到改善,不易复发。
闰和利1,陶日光2,曹杰3,安静4[3]电针治疗腰 间盘突出症31例

中医说腰痛的中医辩证施治

中医说腰痛的中医辩证施治

中医说腰痛的中医辩证施治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腰痛的病因与诊断?外邪侵袭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裹冷湿,或冒雨着凉,或长夏之季,劳作于湿热交蒸之处,寒湿、湿热、暑热等六淫邪毒乘劳作之虚,侵袭腰府,造成腰部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而发生腰痛。

一、病因病机1、外邪侵袭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裹冷湿,或冒雨着凉,或长夏之季,劳作于湿热交蒸之处,寒湿、湿热、暑热等六淫邪毒乘劳作之虚,侵袭腰府,造成腰部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而发生腰痛。

若寒邪为病,寒伤阳,主收引,腰府阳气既虚,络脉又壅遏拘急故生腰痛。

若湿邪为病,湿性重着、粘滞、下趋,滞碍气机,可使腰府经气郁而不行,血络瘀而不畅,以致肌肉筋脉拘急而发腰痛。

感受湿热之邪,热伤阴,湿伤阳,且湿热粘滞,壅遏经脉,气血郁而不行而腰痛。

2、气滞血瘀腰部持续用力,劳作太过,或长期体位不正,或腰部用力不当,摒气闪挫,跌仆外伤,劳损腰府筋脉气血,或久病人络,气血运行不畅,均可使腰部气机壅滞,血络瘀阻而生腰痛。

3、肾亏体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顿过分,或久病体虚,或大哥体衰,或房室不节,致使肾精亏损,无以濡养腰府筋脉而产生腰痛。

历代医家都正视肾亏体虚是腰痛的重要病机。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景岳全书·腰痛》也以为:“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

”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

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

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故内伤则不外肾虚。

而外感风寒湿热诸邪,以湿性粘滞,湿流下,最易痹着腰部,所以外感总离不开湿邪为患。

内外二因,相互影响,如《杂病源流犀烛·腰痛病源流》指出:“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

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说明肾虚是发病关键所在,风寒湿热的痹阻不行,常因肾虚而客,否则虽感外邪,亦不致出现腰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腰痛的分经辩证与治疗
[针灸]腰痛的分经辩证与治疗
[针灸] 腰痛的分经辩证与治疗一、概述
1.定义: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

2.原因:引起本病的病因繁多,创伤、肿瘤、炎症、先天性疾患等四大类病因均可包括在内。

主要原因有①腰椎间盘突出②腰椎骨质增生③骨质软化④腰肌劳损⑤腰肌筋
膜炎,此外还有肥大性腰椎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结核、腰椎骨折、先天性腰骶结构异常、腰部肿瘤、肾脏疾病、妇女泌尿系感染等。

3.本文主要论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
神经根、马尾神经的一种综合症。

二、病因
1.外伤:可分为急性外伤和慢性劳损两种。

2.风寒湿痹:多位受风寒湿邪侵袭引起。

3.肾虚:可分为先天不足和后天滋养不足(包括自身滋养不足和损耗过多相对供养不足)。

三、临床表现
1.症状:①腰痛②坐骨神经痛: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表现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放射。


令人腰痛......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寻之累累然,乃刺之......。

今人译为:足厥阴经引发腰痛时,可刺足厥阴经之蠡沟穴进行治疗。

足厥阴经引发腰痛时,可取足厥阴经穴位为主,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

笔者治疗足厥阴经腰痛案列:患者王XX,男,30岁,腰部酸痛伴右下肢疼痛不适1月前来就诊,平素睡眠质量差,双目时有视物模糊,脾气不好。

查体:右下肢疼痛沿右下肢内侧放射,腰3-4棘间及棘旁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股神经牵拉实验阳性,腰椎CT示:腰3-4椎间盘膨出。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辨为足厥阴经腰痛。

予以针刺蠡沟穴放血,取肾俞、命门、腰阳关及腰3-4棘旁阿是穴,配大敦、太冲、三阴交、曲泉、阴包、太溪、复溜等穴位进行针灸,施术完毕后,患者自觉疼痛减轻大半,给予配合滋补肝肾,活血止痛的中药三付水煎服。

五日后前来复诊,诸症减退大半,继续按上述原则取穴治疗,配合口服滋补肝肾,活血止痛的中药三付,服完之后前来复诊,疼痛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2.足少阳经腰痛:《素问·刺腰痛》中说:少阳令人腰痛......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

今人译为:足少阳经引发腰痛时,刺足少阳经之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足少阳经引发腰痛时,可取足少阳经的穴位为主,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

笔者治疗足少阳经腰痛案
例:患者陈XX,男,27岁,腰部胀痛伴右下肢胀痛1年就诊,平素心情不好,查体:腰右侧及右小腿外侧胀痛不适,腰4-5棘间及棘旁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约50°,腰椎CT示:腰4-5椎间盘轻度膨出,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辨为足少阳经腰痛。

予以针刺阳陵泉放血,取肾俞、命门、腰4-5棘间及棘旁阿是穴,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光明、足窍阴等穴位进行针灸,施术完毕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一半,未口服中药,五日后在行一次针灸治疗,疼痛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3.足太阳经腰痛:《素问·刺腰痛》中说: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刺其郄中正经出血......。

今人译为:足太阳经引发腰痛时,可刺其足太阳经之委中穴进行治疗。

足太阳经引发腰痛时,可取足太阳经的穴位为主配合其他穴位进行治疗。

笔者治疗足太阳经腰痛案例:患者刘XX,男,40岁,腰痛伴左下肢疼痛1月就诊,患者于1月前干活时,发生腰痛伴左下肢痛,查体:左下肢疼痛位置为后侧疼痛,可放射至外踝及足外侧,腰部活动受限,腰5-骶1棘间及棘旁压痛,可放射至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约40°,腰椎CT示:腰5-骶1椎间盘突出,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辨为足太阳经腰痛。

予以针刺委中穴放血,取肾俞、命门、腰5-骶1棘间及棘旁阿是穴,配腰阳关、次髎、殷门、承山、昆仑、至阴、太溪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施术完毕后,患者自觉疼
痛缓解一半,予以配合口服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中药口服,3日后来复诊,腰部疼痛及左下肢疼痛明显好转,继续予以上述原则进行针灸治疗,配合口服中药,三日后前来复诊,腰部疼痛消失,左下肢略有不适,给予患者行骶管注射疗法,注射时患者自诉上述疼痛部位出现憋胀感,传导至足尖,注射完毕后在配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中药口服。

一周后来复诊,疼痛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后患者继续在铁厂从事重体力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