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感恩教育调研报告

感恩教育调研报告

感恩教育调研报告
《感恩教育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感恩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实施情况,以及感恩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调研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在多个学校和家庭进行了调研,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调研结果:
1. 感恩教育在学校中的实施情况
大多数学校都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课程中,通过讲座、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感恩的重要性。

2. 感恩教育在家庭中的实施情况
超过80%的受访家庭会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并通过平时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树立感恩意识。

3. 感恩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90%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感恩教育,他们更加乐观,心态更加平和,减少了负面情绪的困扰。

4. 感恩教育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70%的学生认为学习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专注力,对提升学习成绩有一定帮助。

结论:感恩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养,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学校和家庭中更多地加强对感恩教育的关注和实施,将对学生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题报告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好!很高兴由我代表课题组进行“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经过前期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

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

学生的感恩观念淡薄,不知道感谢大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社会的培育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

这些状况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影响很大。

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感恩”,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己,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理论基础当代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提出了“朴素道德”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蕴含着一种更一般、更纯情、更基本、更长久的道德,如:诚实、信赖、同情心、爱、关心等,它们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感恩教育就属于其中爱的范畴。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他长达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

其内涵是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某种技能的人才,而且要使之“成人”。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教育,是成功教育的起点。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 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

从汉朝一直流传至今的《孝经》集中反映了中国的孝文化,在中国历代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对规范我们的行为、道德准则等仍有着深远影响。

三、概念界定感恩是人们对于他人所给予自己的恩惠和好处,从内心深处感到感激,并且准备付之于行动进行报答的思想行为。

课题感恩教育开题报告

课题感恩教育开题报告

课题感恩教育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

” "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

然而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出现了娇惯任性、情绪波动大、攻击性行为较多等亲社会行为极差的现象。

曾有调查表明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

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知恩图报”,“点滴之恩,涌泉相报”等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2、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

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中大打折扣,甚至很淡薄,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 “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

孩子们不知道感谢大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的培育之恩,加之当今社会一些不良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中势必削弱。

二选题意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

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及幼儿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一、课题背景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在当前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科技的发展,青少年一代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缺乏责任感、自私自利、感恩意识淡薄等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感恩教育,将其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探究感恩教育在小学生中的实践策略,以提高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的1. 了解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2. 探索有效的感恩教育实践策略,提高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3. 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感恩教育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1)调查小学生对感恩的认识程度,了解他们对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感恩表现。

(2)分析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 感恩教育实践策略研究(1)家庭教育方面:研究如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2)学校教育方面:探讨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融入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素养。

(3)社会环境方面:分析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3. 感恩教育实践效果评估(1)对实施感恩教育前后的小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对比,评估感恩教育的效果。

(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家长、教师对感恩教育的满意度。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小学生、家长、教师对感恩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3. 实验研究法:选取部分学校进行感恩教育实践,观察和分析实践效果。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感恩教育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五、课题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

感恩课题开题报告

感恩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我校是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学校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情感淡薄是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潜在危机。

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最能拨动学生心灵的话题,最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感恩教育现在已基本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但都缺乏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方法,研究的文章仅仅是散见于报刊杂志。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试图找到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达到每个人尤其是留守学生都学会感恩的目的,让他们从感恩自己的父母开始,学会去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围的事物,关心整个人类。

进而增强他们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责任意识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精神。

同时,也使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看到传统美德教育的新契机,以填补以往德育教育内容的一大空白。

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正确的引导。

感恩教育课题开题报告【最新版】

感恩教育课题开题报告【最新版】

感恩教育课题开题报告题目: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

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

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

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

XX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xx”重点课题,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

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较丰富,主要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许多地区、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

感恩之花遍家园-感恩教育课题研究纪实

感恩之花遍家园-感恩教育课题研究纪实

58感恩之花遍家园——感恩教育课题研究纪实张艳珍 罗玉珠(宁化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365400)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开展感恩教育课题研究的背景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设,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在慢慢地被忽视,其中包括感恩教育,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显现。

我园通过对全园幼儿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大多孩子都不了解问卷中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羔羊跪乳”“乌鸦反哺”“黄香暖席”等。

宁化县幼儿园的情感教育大多数依附于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比较少涉及到国学方面,大多数的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孩子的安全教育。

针对我们宁化县幼儿园国学经典渗透的缺失及感恩教育的不当,为从国学方面探索适合孩子的感恩教育之道,进行本次的课题研究旨在开发幼儿感恩情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了解感恩的故事,理解感恩的行为,形成感恩的理念。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策略与实践课题研究工作实施一年多以来,全园教职工积极参与,具体采用的策略和实践工作如下:(一)将感恩教育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

用环境文化当教材,不仅能让学习变的更为有趣,也能让孩子们更容易掌握和运用知识。

为配合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将感恩教育的元素融入幼儿园的楼道环境创设中,在楼道有“孟母断机”“杜环孝常母”“王冕牧牛学画”等典故的挂帘;走廊有布置感恩墙,感恩墙上贴有记录孩子感恩事件的照片,各班级门口布置了“感恩明星栏目“,并张贴了每季度的“感恩明星“照片。

(二)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日常课程中,鼓励老师积极开展关于感恩教育的课程,其中张艳珍园长开了《妈妈我爱您》的市级公开课和大班社会活动《感谢有你》的全县公开课、张瑜珍老师开了大班语言《大熊的拥抱节》在“示范辐射·帮扶结对”送教下民办活动中起到了引领作用、罗玉珠老师开了大班语言《幸福的大桌子》的全园公开课,在这些活动中全园老师积极参与公开课的听课和评课,积极探讨感恩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 、形式和效果。

感恩教育实践_课题

感恩教育实践_课题

一、课题背景感恩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体验和表达感恩之情的能力,使其学会珍惜他人和社会的关爱与帮助,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当前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日益严重,如不加以引导和教育,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1. 提高学生对感恩的认识,使其明确感恩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感恩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4. 为我国青少年感恩教育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三、研究内容1. 感恩教育理论概述(1)感恩教育的内涵感恩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验和表达感恩之情,培养其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品质。

感恩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本主义心理学、情感教育理论、德育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感恩教育的内涵、价值和方法。

2. 感恩教育实践探索(1)学校层面1)开展感恩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2)组织学生参观敬老院、孤儿院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3)开展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恩。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感恩教育意识,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感恩教育。

(2)家庭层面1)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感恩榜样。

2)开展家庭感恩活动,如感恩日记、家庭感恩信等,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3)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感恩。

(3)社会层面1)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2)开展感恩主题活动,如感恩演讲、感恩征文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感恩教育,为青少年提供实践平台。

3. 感恩教育评价体系构建(1)建立感恩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感恩意识、感恩行为、感恩情感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感恩教育效果。

感恩教育课题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报告感恩教育课题报告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恩教育课题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恩教育课题报告1一、课题的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

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

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

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

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

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汇报

感恩教育课题总结汇报

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总结报告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总结报告我校自《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被批准立项之后,就开展了扎实有序的研究工作。

现在,实验初步研究工作已经结束。

下面,我就本课题的实施情况作总结汇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在当今社会,新时代下中国不停的发展,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溺爱有加。

而孩子自己也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孩子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和老师的教诲都是理所当然。

针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怀的失落,我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通过感恩教育研究,运用活动引领,细节渗透,文化熏陶等有效的策略,让孩子找回感恩的心,领悟生命与成长的真谛。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的付出,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关爱与扶持,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关爱,同学的帮助,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知道感恩。

进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

让学生懂得: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同时做到四个结合:与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代教育相结合。

四、实验实施情况1、加强课题研究实施的组织领导。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作者:————————————————————————————————日期:ﻩ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

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1、“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

众所周知的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

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

所以“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

2、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3、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他是受着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其深层原因应该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感恩教育的整体缺失。

在全民极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再对和谐社会的有关理论做众所周知的阐释在这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和谐学校也需要感恩教育。

4、现代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

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在学校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

和谐社会背景下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感恩”,《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人区别于一般动物主要的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之感。

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最起码道德。

我们中华民族是最崇尚感恩、报恩的民族。

“受人恩惠,必当厚报”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认同。

然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生活,打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长广矿区校园内,教师、学生的感恩意识却普遍缺失。

1、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长广中心学校的前身是企业办“长广职工子弟学校”。

由于资源萎缩,企业转制等原因,职工纷纷下岗另谋生计。

许多年轻夫妇外出打工留下了老人和上学的孩子。

老人对孩子是爱上加爱,好吃好穿地供着孩子尽自己所有想让孩子过得好一点。

可孩子却不领情,他们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应当的。

他们接受,天经地义。

另外,由于正式职工的下岗离去,企业补充了大批外地民工。

这些民工大多来自云南、贵州等地,经济条件较差。

父母为生计所迫,长年累月地奔波劳累。

可孩子却体会不到,反而抱怨父母给的零用钱太少,自己的衣服没有同学的漂亮。

还有部分矿区家庭,父母为了照顾孩子,拿着每月320远的低保收入留在矿区。

但孩子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动不动还发牢骚。

父母的辛劳体会不到,父母天大的恩情感受不到。

至于师长的教导之恩,同学、朋友的关爱之恩,祖国、社会的养育之恩更是无从谈起。

2、教师的感恩意识淡薄长广中心学校转移地方后,受到了省、长兴县政府和教育局的高度关心,也得到了县各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教师在生活、福利、办公条件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工资待遇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但受社会大环境和长广诸多遗留问题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提高,工作热情不足。

教师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回报意识淡薄。

不稳定的思想导致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不上,专业水平提高不快,教学质量也就得不到保证,学校的发展更是步履维艰。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微型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汶川县水磨小学微型课题《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也将变得更加有意义。

水磨镇小学学生来自水磨镇街道和周边村组的通校生占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寄宿制学生占三分之二。

通过调查了解到,一方面目前全校学生中有半数学生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子女,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将其孩子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来养育,隔代教育的结果只会是娇惯、溺爱有余,正确引导不足,使许多孩子缺乏做人的基本常识。

这些学生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学生个性中暴露出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

还有一部分生活在高半山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刚出世,母亲就抛弃他们远走他乡,这些孩子大部分都缺少父母双亲的关爱,缺少亲情教育,导致不少孩子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他们根本不懂得感恩之心;另一方面,我校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普片较低,甚至部分学生家长素质差,他们的孩子在语言、行为上缺少正确引导,这是道德教育建设的一大空白。

为了我们的教育,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

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变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水磨小学少先队大队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做人教育为重点,以行为教育为主线,以心理教育为突破,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确定了以“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为切入点的《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的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7700字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7700字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7700字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乌鲁木齐市二十七小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

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感恩,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高尚情操,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呼唤感恩回归,呼唤感恩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

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这正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服务社会的体现。

那么如何唤回曾经已被忽视在角落里的感恩教育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教师、感恩父母、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这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对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已成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危机,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

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激发他们奋发进取、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感恩教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大全

感恩教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大全

感恩教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大全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普遍存在着缺乏感恩意识和行为的问题。

在教育领域,感恩教育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关心他人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对于感恩教育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意在探讨感恩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策略和效果评估,为推广感恩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系统梳理感恩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感恩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感恩教育的效果评估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感恩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综述感恩教育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明确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其与其他相关教育的区别。

2. 感恩教育的核心内容:归纳感恩教育的核心概念和核心素养,分析感恩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提出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与主题。

3. 感恩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究感恩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情感教育、认知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策略,以及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化教学。

4. 感恩教育的效果评估:设计合理的量表、问卷或实验方案,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感恩教育的效果评估方法,评价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的变化情况。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关于感恩教育的研究成果。

其次,结合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探讨感恩教育的效果评估方法,收集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等数据。

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和比较,总结感恩教育的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一是系统梳理和总结感恩教育的相关文献,为感恩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二是明确感恩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策略,为感恩教育的实践操作提供指导;三是探。

中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中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中学生感恩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在我们身边,感恩是个看似简单却又非常重要的词汇。

你说,谁不想被人感谢呢?但感恩的真正意义可不是一句“谢谢你”那么简单。

比如说,你的爸爸妈妈辛苦工作,给你买了你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或者老师不辞辛劳地为你讲解一道难题。

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我们只是嘴上说一声“谢谢”,似乎有点儿不够吧?感恩,不仅仅是嘴巴上的言语,而是行动上的表现。

它应该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成为我们的习惯,成为我们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一种态度。

话说回来,现在的中学生,真的是太容易被外界的各种诱惑给带偏了。

手机、游戏、朋友,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稍不注意,就会忘了周围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人。

你是不是有时候觉得父母的唠叨很烦?“怎么这么晚才回家”“作业还没做完吧?”一听到这些话就开始嫌弃。

可是等一等,换个角度想想,他们其实也是为了我们好。

你有没有想过,父母那些千叮咛万嘱咐背后,藏着的是多少不易和爱呢?你可能觉得你现在才十四五岁,觉得自己可以应付一切,但真等到你长大,回过头来看,那时候你一定会明白,自己曾经有多么幸运。

感恩其实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那怎么才能更好地培养感恩的心呢?说得再多不如做得更多。

每一次你看到父母早出晚归时,不妨给他们做一顿饭,或者帮忙打扫打扫家里,顺便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微笑;每一次你遇到问题,老师耐心地帮你解答时,记得感谢老师的辛苦,回报老师的付出。

感恩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回报那些在我们生命中出现过的人。

比如,你每次给父母做一顿饭,或者帮妈妈洗碗,这看似小小的举动,背后却是无比深沉的感情。

我觉得,我们中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不能只说说而已。

你看,现在的学校里,很多课程都教我们如何感恩,老师也常常在讲“感恩”这个话题,告诉我们感恩的意义,教我们如何学会感恩。

但这些道理一旦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嘴边,那就不值一提了。

感恩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来培养。

比如,每年教师节,很多学生都会送给老师一张卡片,写上一些感谢的话语,但这些感谢往往是千篇一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2、制定“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年段目标体系、检测指标和评价方法。
(二)实践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
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 作者:
———————————————————————————————— 日期:

坊庄完小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系列感恩活动,让学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感激的区域,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哺育,感谢自然原恩赐,感谢社会的关爱,感谢别人的鞭策……只有这样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学生才能“心会跟爱一起走”,并以爱心来回报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3、本课题研究通过将儿童的活动与交往为路线,将学校、家庭、社区联成一个主体网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深化道德活动体验,促进学生品德自省内化”这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通过唤醒学生的知耻心和感恩心,进而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懂得感恩,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爱自然、爱社会,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本课题的研究将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而通过研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该理论。
二、课题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课题组长:闫文霞
副组长:闫观旭 张宁 沈芝云
研究人员:各班主任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于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五、课题研究的研究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通过资质的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为前提,以学校、家庭、社区为场所的反恩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之成为我校的德育特色。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