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继孟郊、韩愈之后,元和诗坛又出现一位天才的诗人,世称“诗鬼”的李贺,英年早逝的他创作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成就的审美价值的诗歌,是诗歌苑囿中一朵奇葩。李贺的诗在语言、构思、主题的表现等方面都惊人耳目,借助外在的语言来折射他苦楚的心,所以他用诗篇并在其中以丰富的想象展示他远大理想抱负的一面,更深层次的反映他多舛的命运与建功立业的欲望之间的猛烈碰撞,这使他的诗具有了历久不衰的魅力。

【关键词】悲冷语言;鬼魅世界;奇特想像;两重性格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时河南昌谷(今宜阳)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皇室后裔的家庭,少年时才能出众,以远大自期,但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不能应进士试,只做了一个职掌祭祀的小官奉礼郎,死时27岁。

政治的腐朽、卑微的官职乃至孱弱多病的身体都给这位富于幻想、热情冲动、渴望实现远大抱负的青年以沉重的打击,而其独有的早熟敏感的心理又令他比常人加倍的品尝到了人生的苦涩,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在强大生活的重压下,他的作品熔铸了种种早衰的症状和心理,便形成了独特的“长吉体”诗风。

但毋庸置疑,李贺是一个很富有创造性的诗人。在短短的27年的生涯中,李贺将其卓荦的才华和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诗歌的创作上,“骑驴觅诗,苦吟成性,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把作诗视为生命所系。这一方面导致他对社会不能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而时时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则是他的诗歌融入了极为浓郁的伤感情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表现重点也从韩愈的粗犷豪横、孟郊的冷峭枯寂转向对主题心灵的权利开掘和虚幻意向的巧妙营造,由此形成了与韩孟颇有差异的凄艳诡激的诗风,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在此,我主要就其艺术特色作一些粗浅的研究。

一、悲冷凄苦的语言

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请看他的《秋来》诗:

枫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筒一编书,不遗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魂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来》这首诗大约作于李贺辞官归家的时期。凄凉的心情、萧瑟的秋风、刺骨的冷雨,触发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悲苦哀愁,诗人主观情思与孤坟野鬼融于一体,托物传情,借“鬼”寄慨,以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抑郁未伸、怀才不遇的深广忧愤,凝成了瑰美而冷俏的语言,读来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

诗篇起句借“秋”发感,状景传情。秋风瑟瑟,落木萧萧,残灯衰照,络纬哀鸣,这些景物很容易触动才人志士的感伤情怀。但是李贺的感受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叹老,“惊心”、“苦”、“寒”、“衰灯”、“啼”、“素”这些强刺激、冷色调的字眼有力地表现出诗人生命之秋的锥心之痛和心灵之旅的绝望挣扎。秋风落叶而已,于诗人却是魂惊魄悸,无限悲凉;衰灯鸣虫罢了,于诗人却是啼饥号寒,凄神寒骨。流年似水,功名不就,除了络纬般呐喊,残灯般挣扎,他还能怎么样?

颔联问到:“在这混乱的年代,有谁肯读我的一编书简,不让那蠹虫蚀蛀,把我的心血化为尘土?”诗人虽有病体却心存报国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国十三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这些都吟出了他渴望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胸襟。然而在无情的现实压迫下,他终于只能成为一个“寻章摘句”的书生,苦心创作的诗歌,却因混乱的时局,无人问津,徒然饱蠹虫之腹,如今即令呕心镂骨,练句锻章,亦有何益?诗人不由自主地怀疑起自己的人生价值起来。“粉空蠹”三字用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一腔心血付之东流,诗人该是何等失望,何等愤慨!恨血千年,知音何在!奏流水而无高山应,抚凌云而黯然自惜!也许世上只有古诗人的精灵来抚慰自己幽独悲愁的香魂,(香魂:这里是对古代诗人的誉称)可见诗人对现实已经绝望,幻象体恤实体,鬼魂吊慰生者,而且鬼魂幽艳香冷,而且有形有态。

世多有隐屈之才,这些与诗人是如此的相似,“苌弘化碧”呐喊出了自己悲愤抑郁的心情,而鲍参军的悲剧命运更与自己同病相怜,所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李贺把诗歌作为呕心沥血的事业,其母说他“呕出心乃已”。他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瑰美冷峭。宋代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云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而《秋来》此诗中桐风惊心、香魂吊客,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悲冷的意象充分体现了李贺语言悲冷凄苦这一艺术特色。

二、借写鬼神表现现实人生

李贺,人称“诗鬼”。其写鬼写神实为表现现实人生。而他的《苏小小墓》便是这一点上的完美体现: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著名的歌妓。然而,沦落风尘以藏哭卖笑为生的她得不到人间的真情温暖,不可能享受过发自内心的欢欣。在她短短二十几年的人生里,她看透了权力豪富求欢色的本性,深感被人玩弄的屈辱和孤独无依的痛苦。几百年后,当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天才诗人李贺在阅尽人间冷暖后面对苏小小的一座孤坟,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幽兰露,如啼眼”,幽冷兰花上缀晶莹露,如她美丽而凄然的眼泪。“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此为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明写墓地景色,暗喻其人:芊芊绿草,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珮声响。“油壁车,夕相待。”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用一“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依旧,人无有,再也不能乘其访西陵,结同心了。物是人非,触景生情,徒增哀怨而已。诗人以想象起笔,幻想出一个倩丽女鬼的意象,纵横笔意,描绘其生前盛美图景,勾勒出一代名妓的凄苦、无助心理,这种孤寂是李贺心怀戚戚,丛生愁惜同情。

“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翠烛独燃鬼火点点。本为约会之烛火而无人来嗅青梅,一“冷”一“劳”,说尽心中无限事,,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期会难志成,平生不得志,翠烛自燃,徒增光彩而一无所用。至此,诗人成功的塑造了苏小小这个空灵飘渺、有影无形的鬼魂形象。

李贺以鬼写人,鬼魂只是一种形式,表现人生才是李贺创作的初衷。他要反映人世的内容,要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李贺也曾“少年心事当拿云”,但面对现实却只能空叹“谁念幽寒坐呜呃”!因此,李贺也是“无物结同心”!在苏小小这个满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游荡的鬼魂形象上,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自己的影子。

三、奇特多彩的想象

长吉诗也并不一味都是阴森森的鬼气,也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想象。且看《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开篇便以非凡的气势,对比强烈的色彩征服了读者。以“黑云”喻叛兵翻腾滚滚压来。“压”“摧”二字,极言叛兵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一幅大敌压境,危城欲摧的场面,极其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以“甲光”状战士盛威,“开”字,下笔劲拔,雄姿杰出。“黑云压城”摹敌人压来之势,“甲光向日”传英勇抗敌之神,都在可以感受而不可尽言之间。诗人的思想如此丰富而怪异,但又自然地合乎事理,韩愈读此也为之震撼。“黑云”与“金鳞”对比鲜明,相互映衬,有力的渲染了战前紧张的气氛和将士高昂的士气,并透露出诗人的爱憎分明之情。

颔联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此处无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的厮杀场面,而借听觉和视觉两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一语不及兵刃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里角声满天暗示出来,“角声满天”正是催战的鼓角齐鸣,声振天地!壮士流血,血沃大地,仿佛看到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了一片紫色。长城上颜色呈紫色,有紫塞之称,李贺拈来表示血色的凝结,构思新巧,形象鲜明。这凄惨清冷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面对边防战士夜出奇兵的描写。这种艺术构思,超出常格之外。从“向日”到“夜紫”还自然地表现出从白昼鏖战到深夜的平静。这绘声绘色的战斗场面,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劲联写被围孤城的戍守边疆将士寒夜突袭敌军的情景。“半卷红旗”写寒风之大,表现出败阵之后的压抑气氛:“临易水”,则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之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将士们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霜重鼓寒”写天气寒冷,说明将士们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声不起”,是用鼓声不振写军势已去,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氛。寒秋深夜,霜严风烈,战鼓嘶哑,红旗半卷,边防将士进军易水,夜袭敌军的情意,俨然如画。“临”字,刻画出将士们突围的威猛气势和必胜信念。“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象有千两可称,气氛低沉。这两句语言凝炼,景象苍凉,可谓荡人肺腑。这两句不但想象逼真,而且用“红”、“霜”富有色彩的词语,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美的享受。

尾联揭示主题,表明志向:“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做为唐宗室后裔,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叛乱势力也是切齿痛恨的。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这种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分裂,反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这两句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

为国事而献身。慷慨之词亦用“黄”、“玉”这样带有色彩的词语张显,足见作者的艺术工力。

全诗图景丰富而怪异。李贺纵横想象,由藩镇叛乱猖獗凶猛的气势,联想到滚滚黑云弥漫整个边城,接着再顺接孤城危急,战事惨烈,可谓涉笔新奇。诗末一语,诗人臆想一跃而至“黄金台”上,充分表现出他报国感情的强烈。这种超凡怪异的想象,在突出了诗的主题的同时,又拓宽了诗的境界,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悲冷与绚丽共存体现了李贺性格的两重性

李贺在《秋来》、《苏小小墓》等诗中所运用的悲冷意象体现了他内心愁苦、孤独的一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唐时期怀才不遇的书生形象;而在他的《雁门太守行》等诗篇中却运用了一些绚丽的意象体现了他积极向上、昂扬的一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满腔热血、欲为国立功壮士形象。这恰恰体现了李贺性格的两重性。

“枫风”、“衰灯”、“寒素”、“雨冷”、“秋魂”、“鬼唱”、“幽兰露”、“冷翠烛”、“风吹雨”冷色调的词汇和“甲光”、“金鳞”、“燕脂”、“红旗”、“玉龙”、“黄金台”等暖色调的词汇交织在一起,构筑了李贺诗歌的艺术天空。

参考文献:

1.刘开扬:《唐诗的风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究》,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3.李淼:《李贺乐府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

4.董海龙:《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识论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简论李贺诗歌意境的特色

简论李贺诗歌意境的特色 【摘要】李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他的诗以凄艳诡激诗风,惊迈时辈,屹然别立于中国诗歌长河,以其诗歌风格独具的意象群,营造了具有鲜明特色,不同常人的诗歌意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李贺;诗歌意境;奇艳;音乐;非常规词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这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论述到:“意境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在美学家宗白华看来,“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这其中有些境界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而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歌意境的构成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以写物为主,有的以写情为主,有的以写意为主,所以王昌龄《诗格》中有物境、情境、意境的“三境”说。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与理、形与神的和谐的统一。 在诗歌极度繁荣的唐代诗坛上,能作超现实想象、并以构建超现实意象为审美追求的诗人寥寥无几,李贺无疑是这极少数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李贺诗歌往往宕开一笔就造成一个奇景突现,异彩缤纷的境界。构思更是超越时空,思维跳跃很大,给人以开阔的景象,再加上各种的色彩使意境更为瑰丽。诗歌的构思则采取多层次的手法来丰富诗歌的含义,加深诗歌的意境。通过对李贺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的理解,从另外细致的方面理解他的意境。 一、李贺诗歌的鲜明意境 李贺的诗歌可用一个“奇”字来概括:奇妙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奇丽的语言,奇峭的意境,构成了李贺诗歌的奇崛。他很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个“奇”字是李贺的浪漫主义诗篇不同于别人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李贺的诗名句

李贺的诗名句 李贺是唐代诗人,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下面收集整理了李贺的诗名句,希望对您有帮助~ 李贺的诗名句 1、 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2、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李贺 《苏小小墓》 3、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 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 门,忆君 清泪 如铅 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4、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 5、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6、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李贺 《致酒行》 7、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 《雁门太守行》 8、 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李贺 9、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 10、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 侯! ——李贺 《南园十三首·其五》 11、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李贺 《马》 12、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李贺 13、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 媒。 ——李贺 《南园十三首 其一》 14、 无物结同心,烟火不堪剪 ——李贺 《题苏小小墓》 15、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李贺 16、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 泻。 ——李贺 《梦天》 17、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 18、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 水为佩。油璧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 下,风吹雨。 ——李贺 《苏 小小墓》 19、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 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 将暮,桃花乱 落如红雨。 劝君 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李贺

李贺的诗风是什么

李贺的诗风是什么 有着“诗鬼”之称的李贺有着怎样的诗风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贺的诗 风是什么,欢迎参考阅读! 李贺的诗风 李贺留传至今的诗共二百余首 ,其中多数诗在思想上都有特点。过去,曾 有人因为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白 杜甫 、韩愈等风气的影响,便说李贺是唯美主义诗人,那是不对的。李贺的诗歌 也有糟粕,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 贯。但并没有构成李贺诗的主要倾向。不能以偏概全。诗人生活在贞元,元和年 间,那时,元稹 、白居易 的新乐府运动声势浩大,产生了许多乐府诗,来反映社会现实和民主疾苦。 李贺有一部分诗,如《老夫采玉歌》、 《感讽五首》、 《黄家洞》、 《宫娃歌》、 《扬声青花紫石砚歌》、《古悠悠行》、《苦昼短》、《贵主征行乐》和《吕将 军歌》 等。 学习乐府民歌, 继承前人诗歌的优良传统, 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歌颂李贺们的勤劳智慧, 嘲讽皇帝官僚的迷信求仙, 不满于贵族权门的奢侈荒淫 和宦官专权,其精神和新乐府运动是一致的。当然,李贺写的更多的是直接或间 接反映李贺的生活、 李贺的抱负、 李贺的悲愤的诗。 如 《致酒行》 和《开愁歌》 、 《赠陈商》、《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等。这些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作者对中唐 那个黑暗的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李贺的诗构思新颖、想 象丰富、形象生动、色彩鲜明。许多作品,多用比兴,又能摆脱思想上和节律上 的束缚,充满奇情异想,显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是唐人写诗用形象思维 的典型例证。 李贺的生平 李贺,字长吉,唐富昌县昌古人,福昌即今河南省宜阳县。公园 790 年,出 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李贺从小便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李贺刻苦读书、刻苦 写作,为了写出好的作品,李贺呕心沥血。在十八岁时便写成了大动韩愈的《雁 门太守行》 。 然而, 一个受到文坛领袖赏识的青年, 并没有一帆风顺地成长前进,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论李贺诗歌的主体心理

论李贺诗歌的主体心理 摘要:李贺是元和诗坛的天才诗人,是韩孟诗派的大将。他的诗想象奇绝,色彩冷艳,字词险怪,总体诗风凄艳诡激。表面上,这是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与诗人呕心沥血的苦吟有关。深层上,这直接源于李贺独特的主体心灵,即李贺对现实的深刻体验。李贺诗歌中蕴含的心理是独特而又极其朴素的。 关键词:现实主义;李贺;思深情浓;困境;伤感;显与隐;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唐朝的诗歌随着时代的变换,由李白的天真烂漫转向杜甫的雄浑圆熟,再发展为白居易的朴实无华。到了唐文化衰落阶段( 847 —— 907 ),诗歌成为人们抨击现实的工具,已经没有多少想象成分了。唐王朝由外向转为内敛,唐代诗人的心境是越来越苍老了,诗也由感性转向理性,由歌唱变为讲话。同样,李贺的诗也有极多的现实主义成分。与白居易不同的是,他更关注内心世界,通过内部世界反映外部世界。思深情浓是李贺诗歌的动人之处,文思奇绝是其独到之处,故他的诗还可算是歌唱,当然唱的是哀歌,心境无疑是凄楚的,大不同于先前的沉郁和后来的愤怒。 一、源于内外困境的伤感 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写道“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这样的描写似乎很符合我们习惯的诗鬼形象,但我觉得“诗鬼”这个称号事实上更偏向于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评价,与诗人的形象并无多大关系。李贺寓心声于诗歌,就其情感来说,他是一位普通的诗人,而不是诗鬼。李贺诗中所谓的生命意识,实质上是一种源于困境而又比普通人强烈的伤感。 (一)天柱断裂,大厦倾斜时的忧患 唐朝是最自信和最好学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唐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的文化,但安史之乱后,天柱断裂,不仅唐乃至整个中国都从此走向衰落。鲁迅在 1934

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杜甫《登高》为例试比较李杜诗歌艺术特色

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杜甫《登高》为例试比较李杜诗歌艺术特色 李白与杜甫,同是盛唐诗坛的两颗巨星,但是两人的个性和作诗的风格却又完全不同。杜甫《赠李白》诗云:“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的《戏赠杜甫》诗则写道:“饭颗庄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两位诗人的相互评价,体现出了两人各自不同的个性与风貌。 宋人严羽《沧浪诗论·诗评》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又说:“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人们大都以“豪放清新”和“沉郁顿挫”分别概括李杜诗歌风格主要特征。现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杜甫《登高》为例试比较李杜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不同 所谓“风格”就是指作品的整个风貌和格调的基本特点,是反映一个作家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性,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李白、杜甫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 李杜诗歌主导风格的不同如在语言方面。太白诗歌是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不加雕饰。子美诗歌语言力求锤炼,加以推敲。一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个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天高云淡,雁阵远上,意境开阔,使人“对此可以酣高楼”。于是诗人暂时忘却生活里的种种不快,开怀畅饮,显得自然,不加修饰。也就有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脱口而出且毫无遮掩的豪放情绪。 杜甫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吸取古人的长处,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有人说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他力求诗句的表达效果达到最高境界。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诗史”就是他能通过语言把民族矛盾以劳动人民的苦难表达出来,并且诗歌的艺术性很强。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也体现出了国破山河在的爱国情绪。 二、诗歌形象不同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可以是指具体的人,也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一处景致、一个片段、一个画面、一种意境等。李白诗歌的形象多凭主观想象幻化而成,往往从大处落墨,作总体勾勒,犹如泼墨写意;杜甫诗歌的形象多来自生活,真实具体,且善作精雕细琢,颇多工笔彩绘。 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翱翔八荒,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运用想象的彩笔,点化事物、渲染意境。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全诗以唱叹起调,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闷。接下来,“蓬莱”二句,切题面的权位关系,说校书叔文章老成,得两汉蓬莱之风,切建安风骨;自己则如建此楼的谢朓,诗文清新秀发,由此,两人相俱有壮志逸兴,可共上青天搅取明月,至此,先前的烦忧在这想象中似已烟消云散。但是,这逸兴来去皆匆匆,诗人的愁思又猛然袭来,他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作起兴,来抒写自己“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怀,说明“酣高楼”反而让心中的烦愁更加深重了,因而不禁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慨。这个“不称意”又对应了起首句的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烦忧,由此诗人自自然然地发出了解冠泛舟,归隐江湖的宣叹。全诗虽跳荡不羁,却起伏

李贺诗词鉴赏

李贺诗词鉴赏 ㈠人物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李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㈡诗词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利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因而被称为“诗鬼”。 其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在同时代的“元白”、“张(籍)、王(建)”两派乐府外,别开境界,独树一帜。他特别擅长短篇,如《天上谣》、《梦天》、《帝子歌》等,是后人称为“长吉体”的代表作。在唐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古诗,就是走李贺所开辟的道路。宋人贺铸、周邦彦、刘克庄、谢翱、文天祥,元人萨都剌、杨维桢,明人汤显祖,清人曹雪芹、黎简、姚燮,都受到李贺诗的影响。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赞之为“骚之苗裔。”王夫之(《唐诗评选》)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今古”,“真与供奉(李白)为敌。”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薛雪(《一瓢诗话》)认为:“唐人乐府,首推李、杜,而李奉礼、温助教(即温庭筠),尤益另炷瓣香。”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依约楚辞,而意取幽奥,辞取环奇。”高棅称他为“天纵奇才”(《唐诗品汇》);姚文燮以为他“力挽颓风”(《昌谷集注凡例》);黎简甚至说:“论长吉每道是鬼才,而其为仙语,乃李白所不及”。鲁迅先生同情李贺的不幸,且“年轻时较爱读唐朝李贺的诗”,在他手书古人的诗文中,李贺是最多的一位。毛泽东主席与陈毅元帅探讨诗词时也曾说:“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致陈毅》)”钱钟书《谈艺录》中曰:“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举凡谋篇命意,均落第二义”。比较而言,李贺诗歌的语言成就最高。李贺读书颇多,一方面深受楚辞汉魏乐府诗齐梁诗歌的影响;另一方面接受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提出的“务去陈言”,也就是学古而不拘泥于古,于学古中不断创新,正是

李贺著名的诗以及赏析

李贺著名的诗以及赏析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 、李商隐 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 后,中国文学 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李贺著名的诗 以及赏析,欢迎阅读。 梦天 唐代: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译文 月宫的老兔老兔寒蟾在悲泣天色,云楼门窗半开月光斜照粉壁惨白。 月亮像玉轮轧过露水沾湿了团光,在桂花香陌欣逢身带鸾佩的仙娥。 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 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那一汪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 注释 ⑴梦天:梦游天上。 ⑵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屈原《天问》中曾提到月中有 兔。 《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后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药,飞入月宫变成蟾的故事 。汉乐府《董逃行》中的“白兔捣药长跪虾蟆丸”,说的就是月中的白兔和 蟾蜍。此句是说在一个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阵阵寒雨,就像兔和 蟾在哭泣。 ⑶云楼句:忽然云层变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过云隙,把云层映照得像 海市蜃楼一样。 ⑷玉轮句:月亮带着光晕,像被露水打湿了似的。 ⑸鸾佩: 雕刻着鸾凤的玉佩, 此代指仙女。 桂香陌: 《酉阳杂俎》卷一: “旧

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月宫中桂花飘香的路上遇到了仙女。 ⑹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这里却指东海上的三座山。 ⑺走马:跑马。 ⑻齐州:中州,即中国。《尚书·禹贡》言中国有九州。这两句说在月宫俯 瞰中国,九州小得就像九个模糊的小点,而大海小得就像一杯水。 ⑼泓:量词,指清水一道或一片。 浪漫主义诗歌 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特。在这首诗中,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也许是有 过这种梦境,也许纯然是浪漫主义的构想。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第一句“老兔寒蟾泣天色”是说,古代传说,月 里住着玉兔和蟾蜍。 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 幽冷的月夜, 阴云四合, 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 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 第二句“云楼半开壁 斜白”是说,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 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 射一样。第三句“玉轮轧露湿团光”是说,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 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以 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 “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 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 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 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 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 话就是“沧海桑田”:“三山”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 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 于往日会时略半耳。 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 人间的沧海桑田, 变化很快。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 以为, 人们到了月宫, 回过头来看人世, 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 古代分为九州, 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犹如九点“烟尘”。 “一泓”等于 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被打翻了一样。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 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逝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 彩是很浓厚的。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 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 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论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一)

论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一) 关键词:李贺诗歌意象美学特征 摘要:李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李贺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为虚荒诞幻、阴幽飒沓、设色秾妙、雕锼刚硬等四个方面。 李贺的诗以凄艳诡激诗风,“惊迈时辈”,屹然别立于中国诗歌长河,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追求。对李贺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虚荒诞幻” 黑格尔曾说过:“诗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艾青也认为:“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李贺可以说是最富于想象的作家之一。李贺的想象,是一种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甚至近于病态的天才幻想。正是这种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得李贺笔下的诗歌意象“幽深诡谲”、“奇而入怪”。对李贺诗歌意象的这一美学特点,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里有非常形象的概括:“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李贺诗歌意象的“奇而入怪”、“虚荒诞幻”首先表现为大量超现实意象的塑造。在诗歌极度繁荣的唐代诗坛上,能作超现实想象、并以构建超现实意象为审美追求的诗人寥寥无几,李贺无疑是这极少数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李贺深受屈原、李白的影响,为表达其苦闷情怀,总是竭力创设虚幻的、超现实的意象世界,如:“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百年老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等。比如同样是称颂丝织品的精美奇绝,白居易的《缭绫》基本上是从现实存在的事物中提炼出意象来进行比喻:“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而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却是大量借用让人感到诡异莫测的意象来表达:“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博罗老仙时出洞,千载石床啼鬼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李贺诗歌意象的“虚荒诞幻”还表现为在塑造现实意象时,不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式去加以描摹,而是经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比如在李贺的笔下,风可以是酸的:“东关酸风射眸子”;鱼能够当坐骑:“放妾骑鱼撇波去”;金钗可以言语:“晓钗催鬓语南风”;浮云会发出水声:“银浦流云学水声”,马骨嶙峋刚硬,敲打时其响如铜:“上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太阳光洁明亮,击之则声如玻璃:“羲和敲日玻璃声”;铜人能哭且泪重如铅:“忆君清泪如铅水”;香气有形且能咚咚作响:“玉炉碳火香冬冬”……如此等等,无不给人以新奇的感受。钱钟书有一段话虽然不是直接评价李贺的,但用它来概括李贺诗歌意象的这种特点,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①——李贺诗中的意象的确就是这样的怪诡。 二、“阴幽飒沓” 李贺生活在各种矛盾复杂交织的唐贞元元和年间,虽然才华横溢、富于幻想、有远大的抱负,但腐朽的政治、险恶的世态、沦落的家境、卑微的官职,乃至孱弱多病的身体等,无不给他以致命的打击,使他陷入了未老先衰的生命悲愁之中:“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庞眉秋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年轻的身躯内包裹着的竟是一颗临老之心。正是这种与其生理发育极不相称的临老心态,赋予了李贺以老人般的审美感受能力,将他的审美发现和审美选择引向了一个相当特殊的范围,那就是“于昏黑杳冥中写出一派阴幽飒沓景象,令人毛悚”。王思任曰:李贺“人命至促,好景尽虚,故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溪刻”;谢榛云:李贺诗“险怪如夜壑风生,暝岩月堕,时时山精鬼火出焉;苦涩如枯林逆吹,阴崖冻雪,见者靡不惨然”;张表臣说:“李长吉锦囊句,非不奇也,而牛鬼蛇神太甚,所谓施诸廊庙则骇矣”;钱钟书先生指出:“求若长吉之意境阴凄,悚然毛骨者,无闻焉尔。……《神弦曲》

李贺诗词鉴赏

李贺诗词鉴赏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 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 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 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 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 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

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表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赏析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

李贺简介

李贺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其父晋肃官位很低,家境也不富裕。他儿时因得一病,即脊髓灰质炎,故其“细瘦通眉,长指爪”。他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被称为鬼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 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旋即因病辞官,回归仓谷。他一生体弱多病,二十七岁去世。因仕途失意,李贺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诗歌创作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岁寒堂诗话》中说:“李贺有太白之语,而无太白之才。” 诗词特色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与“诗仙”李白,"诗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1]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摘要: 杜甫和他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在古今中外的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古人后启来者。 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他的诗歌特色各有千秋 讲到杜甫的诗歌,必定要讲到大唐的盛衰,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那个动荡而苦难的时期是杜甫诗歌灵感的发源地。杜甫的诗歌是根植于当时的动荡社会,与日渐黑暗的政治生活糅合在一起的。 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有能反映杜甫的人生观,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愤慨。曾经杜甫也有伟大的抱负,壮志凌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仕途的渺茫,使杜甫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端,人民的疾苦,促使他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真实而悲壮,慷慨又悲凉。杜甫的诗歌跌宕起伏在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

高考作文素材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精选

高考作文素材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宜阳)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皇室后裔的家庭,少年时才能出众,以远大自期,但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不能应进士试,只做了一个职掌祭祀的小官奉礼郎,死时才27岁. 李贺是一个很富有创造性的诗人.他在短短的生命中,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诗歌史上,他都可以说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政治的腐朽、卑微的官职乃至孱弱多病的身体都给这位富于幻想、热情冲动、渴望实现远大抱负的青年以沉重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熔铸到自己的创造中,便形成了独特的“长吉体”诗风. 李贺诗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在此,我主要就其艺术特色作一些粗浅的研究. 一、悲冷凄苦的语言 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请看他的《秋来》诗: 枫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筒一编书,不遗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魂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来》这首诗大约作于李贺辞官归家的时期.糟糕的心情、萧瑟的秋风、刺骨的冷雨,触发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悲苦哀愁,诗人主观情思与孤坟野鬼融于一体,托物传情,借“鬼”寄慨,以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抑郁未伸、怀才不遇的深广忧愤,凝成了瑰美而冷俏的语言,读来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 诗篇起句借“秋”发感,状景传情.秋风瑟瑟,落木萧萧,残灯衰照,络纬哀鸣,这些景物很容易触动才人志士的感伤情怀.但是李贺的感受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叹老,“惊心”、“苦”、“寒”、“衰灯”、“啼”、“素”这些强刺激、冷色调的字眼有力地表现出诗人生命之秋的锥心之痛和心灵之旅的绝望挣扎.秋风落叶而已,于诗人却是魂惊魄悸,无限悲凉;衰灯鸣虫罢了,于诗人却是啼饥号寒,凄神寒骨.如此冰凉透骨的感受,如此哀哀无望的倾诉,几人能有?谁人能敌?李贺何以这般伤心叫苦,堕泪惊魂?“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这是古往今来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李贺的不幸身世,惊人才华和科场绝望使他对瑟瑟寒秋风格外敏感,秋天似乎宣判了他人生前途的死刑,秋天似乎戕害了他卓异超绝的艺术心灵.于秋,除了络纬般呐喊,残灯般挣扎,他还能怎么样?一开始他便用这样的文笔营造了一个悲苦的环境. 接着诗人不禁问道:“在这混乱的年代,有谁肯读我的一编书简,不让那蠹虫蚀蛀,把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 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 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李白和杜甫是中 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 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 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 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 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 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 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 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 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 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 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 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

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