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模板范文-1
幼儿园法制安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法制安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归别人所有的,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3.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他人的财产。
难点: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能够自主选择不拿别人的东西。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图片、视频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讲解: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幼儿展示拿别人东西的不良后果,让幼儿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
3. 互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不会拿别人东西的原因和经验。
4. 情景演练:教师设置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选择不拿别人的东西,并解释原因。
5. 总结:教师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他人的财产。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绘画或手工任务,让幼儿画出自己不会拿别人东西的原因。
2. 延伸:教师鼓励家长参与,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情景演练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于“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收集和分析幼儿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认识水平。
3. 检查幼儿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幼儿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融入法制安全教育,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体现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3. 探索如何与家长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八、家庭作业:1. 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一幅画作,主题是“我喜欢的物品”,通过画作表达自己对自己物品的珍惜。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1.2 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懂得等待和分享。
1.3 提高幼儿的社交技巧,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1.4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教具准备: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图片卡片、玩具等。
2.2 环境布置:设置一个温馨的课堂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通过唱一首关于友谊的歌曲,引起幼儿的兴趣,进入活动主题。
3.2 故事分享:《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让幼儿了解故事中的小动物如何正确处理别人的东西。
3.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的做法,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3.4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模拟场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并学会处理类似问题。
3.5 总结反思:引导幼儿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第四章:活动延伸4.1 亲子活动:与家长共同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学会分享和等待。
4.2 环境创设:让幼儿参与设计一个关于友谊的主题墙,展示他们的作品。
4.3 课后作业: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活动中的所学,巩固活动效果。
第五章:活动评价5.1 幼儿参与度: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主题的兴趣。
5.2 幼儿表现:评价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3 家长反馈:收集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第六章:活动步骤6.1 第一步:热身活动(2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歌、模仿动物走等,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6.2 第二步:故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6.3 第三步:小组讨论(5分钟)幼儿分成小组,讨论在故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在诱惑面前坚持自己的原则。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图片、道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一个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思考。
2.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遇到诱惑,最终选择不拿别人东西的故事。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面对诱惑时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4.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情景模拟中的感受和体验,讨论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5. 总结提升: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要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财物。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家长协助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幼儿践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2. 环境创设:在幼儿园内设置“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宣传标语,提醒幼儿时刻保持良好品德。
3. 社会实践:组织幼儿参加公益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认识和理解。
2. 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的表现,评估他们践行该原则的能力。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该原则的践行情况。
六、活动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注意调整教学节奏,保证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保持注意力集中。
七、活动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思考。
2. 故事分享:讲述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遇到诱惑,最终选择不拿别人东西的故事。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面对诱惑时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
3. 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拿取别人的东西来满足。
4. 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2. 玩具、图书等物品3. 贴纸、画笔等绘画工具三、活动过程:1. 主题导入:讲述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取别人东西后的情感变化。
3.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表自己对拿取别人东西的看法,讨论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4. 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东西的喜爱,如绘画、制作礼物等。
5. 总结分享: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作品。
四、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家里不必要的物品,进行捐赠或分享给需要的人。
2. 环境创设:在班级设置“分享角”,让幼儿将自己的玩具、图书等物品放置在分享角,供大家共同使用。
3. 主题班会:定期开展“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班会,巩固幼儿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别人东西的态度。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3. 班级氛围:观察班级中幼儿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是否形成了尊重他人财产的良好氛围。
六、活动资源:1. 参考书籍:《幼儿社会行为发展指南》、《幼儿道德教育手册》等。
2. 网络资源:相关幼儿社会教育视频、教案分享等。
3. 社区资源:邀请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为幼儿讲解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七、活动步骤:1. 主题导入:通过故事课件讲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取别人东西后的情感变化。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3篇
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社会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精选3篇(一)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遵守班级社会规则;2. 能够理解并遵守物品的归属权,明确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3. 能够正确处理与他人分享物品的问题;4. 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学习班级社会规则,明确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2. 学习与他人分享物品的方法和技巧;3. 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分享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班级社会规则,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班级规则的理解。
2. 提问引导:你觉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第二步:学习(15分钟)1. 引入故事:以《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为例,通过故事告诉学生一个小孩在学校拿了别人的文具袋,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行为是对还是错。
2. 学生讨论:请学生就这个故事进行讨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3. 解释故事中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具袋是他人的,拿着别人的物品是不正确的行为,即使是临时借用也要经过对方同意。
第三步:活动(15分钟)1.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两个角色,一个是需要分享的人,一个是提供帮助的人。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体验分享物品的乐趣。
2. 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受,并由全班进行总结,总结出正确分享和处理物品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步:巩固(10分钟)1. 提问:通过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如:如果有人来向你借文具,你该怎么做?你的朋友生日你会送他什么礼物?2.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是教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物品和分享的问题。
通过故事引入,让学生产生共鸣,明白拿别人的东西是不正确的行为。
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分享物品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良好,学生对班级规则和与他人分享的规则有了更好的理解。
小班社会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小班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2. 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引导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拿的道理。
2. 难点:帮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1. 故事讲述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主题。
2. 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学习。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幼儿讨论,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故事图片或 PPT:《小熊的玩具》。
2. 一些小道具,如玩具、文具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与幼儿互动,询问他们是否有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自己特别喜欢的玩具呀?那你们知道这些玩具都是属于谁的吗?(2)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果看到别人有好玩的东西,自己能不能随便拿。
师:如果你们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很好玩的玩具,你们能不能直接拿过来玩呢?为什么呢?2. 故事讲述(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的玩具》。
故事内容:小熊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一天,小兔子看到小熊的玩具很羡慕,就偷偷地拿了一个回家。
小熊发现自己的玩具少了一个,很伤心。
后来,小兔子知道自己做错了,把玩具还给了小熊,小熊也原谅了小兔子。
(2)教师提问,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兔子为什么要拿小熊的玩具?小熊发现玩具少了之后心情怎么样?小兔子最后怎么做了?3. 讨论交流(1)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呢?如果随便拿了别人的东西会有什么后果呢?(2)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倾听并给予肯定和引导。
幼儿可能会回答:“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别人会伤心。
”“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我们不能拿。
”等。
4. 情景模拟(1)教师创设情景,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情景一:在教室里,一个小朋友看到另一个小朋友的文具很漂亮,就想拿过来用。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一社会行为规范,知道拿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别人的允许。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尊重他人。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理解并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2. 活动难点: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三、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玩具、图书等物品若干,小筐若干个。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玩具、图书等物品摆放整齐。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室里的物品,引发幼儿对“别人的东西”的兴趣。
2. 主题讲解:教师讲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因,让幼儿理解这一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3. 情景模拟: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4. 小组讨论: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情景模拟中的感受和体验。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强化“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识。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并在家庭中予以配合。
2. 环境创设: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室内摆放物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
3. 区域活动:教师设置相关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遵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2. 关注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尊重他人的物品。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够践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行为规范。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知道拿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别人的允许。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物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难点:培养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并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设置情景,让幼儿参与其中,体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2. 游戏互动:通过游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识。
3.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情景道具、游戏道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让幼儿理解并掌握。
3.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参与其中,体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道理。
4. 游戏互动:设计相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识。
5. 讨论交流:引导幼儿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幼儿在课后向家长讲述今天学到的内容,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练。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家长协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并记录幼儿的表现。
2. 社区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行为表现。
2. 课后反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情况。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含反思
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别人的财产。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二、活动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安静、舒适、安全的学习氛围。
三、活动过程1. 引入话题:邀请幼儿讨论,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2. 讲解故事:通过故事课件,讲述一个小朋友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
3.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并引导幼儿自己认识到错误。
4. 讨论交流: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财产。
四、活动延伸1. 区角活动:在区角活动中,引导幼儿自己决定是否拿别人的东西,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2. 家庭作业:请家长协助,观察幼儿在家的行为,及时引导幼儿改正错误。
五、教学反思1. 本次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 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理解水平?4. 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案编写过程中,需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游戏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注重家园合作,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家庭,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六、活动实施1. 开展“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主题活动,通过PPT、故事视频等形式,向幼儿展示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取。
2.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遇到别人的东西诱惑时,如何自觉抵制诱惑,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
3. 设立“分享角”,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玩具、书籍等物品带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分享,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4. 开展“道德小故事”演讲活动,让幼儿讲述自己在家庭、幼儿园中,如何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树立榜样。
七、活动评价1. 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一观念的认同程度。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概念,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小猪佩奇的故事课件、小猪佩奇家庭场景图、玩具等。
2. 经验准备:幼儿有过拿别人东西的经历。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播放小猪佩奇的故事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故事内容,激发幼儿兴趣。
2. 主题活动: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佩奇的行为,让幼儿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3. 情景模拟:设置小猪佩奇家庭场景,让幼儿扮演故事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培养幼儿换位思考的能力。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家里的一些公共物品,如剪刀、胶水等,讨论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物品。
2. 区域活动: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公共玩具,培养幼儿爱护他人财物的意识。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活动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待他人财物的情况,观察幼儿是否有拿别人东西的行为。
3. 教师总结:根据活动评价,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以确保幼儿能够真正理解并践行“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六、活动步骤:1. 故事讲解: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们分享物品的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角色扮演:分组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分享的过程。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幼儿表达自己对于“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理解和看法。
4. 情景模拟:设置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幼儿选择是否应该拿别人的东西,并通过讨论来理解为什么不应该拿。
5. 总结反思:通过小组分享和教师引导,帮助幼儿总结“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因和重要性。
七、教学方法:1. 故事法:通过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幼儿理解和吸收道德观念。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走。
2. 培养幼儿物权意识,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
3. 引导幼儿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4. 培养幼儿与人分享、帮助他人的品质。
二、活动准备1. 教具:玩具、图片等。
2. 环境: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引出主题《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2.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角色的行为,让幼儿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3. 情景模拟:教师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
4.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经验,明确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共同培养幼儿的正确价值观。
2. 区域活动:设置“分享角”,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实践分享、助人等品质。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主题的认识。
2. 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幼儿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家园共育效果。
六、活动内容1. 故事分享:《小兔子找尾巴》通过讲述小兔子丢失尾巴的故事,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2. 讨论话题:什么是别人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让幼儿理解物权概念,懂得尊重别人的物品。
3. 情境体验:设置情境,让幼儿扮演故事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
4. 分享与助人:引导幼儿学会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物品,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
七、活动步骤1.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故事图片,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好奇心。
2. 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角色的行为。
3. 教师组织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4. 教师设置情境,引导幼儿参与互动体验。
5. 教师总结活动内容,强化幼儿对主题的认识。
八、活动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环境安全、舒适,让幼儿放松参与活动。
2. 教师应以引导者、协助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尊重幼儿的观点。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含义,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拒绝诱惑。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他人财物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一个故事课件,讲述一个幼儿因为拿别人的东西而受到批评的故事,引导幼儿思考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否正确。
2. 基本部分:(1)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场景,让幼儿判断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
例如:看到喜欢的玩具,是应该拿自己的还是拿别人的?(2)教师通过举例、讲解,让幼儿理解“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义,并引导幼儿学会拒绝诱惑。
(3)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是如何抵制诱惑、保护自己不受诱惑的经验。
(4)教师进行情境模拟,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拒绝拿别人东西,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
3. 总结部分: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强调“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四、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活动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抵制诱惑,拒绝拿别人东西。
3. 搜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并在家庭中引导幼儿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中设置“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墙,引导幼儿时刻关注、践行这一理念。
3. 区域活动:在角色区设置“超市”,让幼儿在超市中学会自主选择商品,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步骤:1. 故事引导:通过讲述一个幼儿因为拿别人的东西而受到批评的故事,引发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思考。
2. 情境展示:教师展示不同场景,让幼儿判断哪种行为是正确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
《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教案第一章:活动背景1.1 活动目的:1.2 活动对象:幼儿园小班幼儿1.3 活动时间:2024年10月1.4 活动地点:幼儿园教室第二章:活动目标2.1 知识目标:让幼儿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2.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第三章:活动准备3.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3.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第四章:活动过程4.1 导入部分:讲述一个关于“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
4.2 主体部分:1) 讨论故事情节,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2) 通过情景模拟,让幼儿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别人的东西。
3) 引导幼儿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要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4.3 巩固部分:1) 开展“我来表演,你来猜”的游戏,巩固幼儿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认识。
2)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第五章:活动延伸5.1 家庭延伸:请家长协助,观察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原则。
5.2 环境延伸:在幼儿园环境中,设置相关的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意识。
5.3 教学延伸:开展“道德小故事”系列活动,让幼儿在聆听、讲述、讨论中,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第六章:活动注意事项6.1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引导,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2 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6.4 针对不同性格和需求的幼儿,教师要因材施教,个别指导。
第七章:活动评估7.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记录幼儿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道德观念。
7.2 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对“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实践情况。
7.3 结合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表现,评估活动效果。
7.4 针对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活动提供依据。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别人的东西不可随意拿取,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1.2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1.3 提高幼儿的社交技巧,学会与同伴分享和合作。
1.4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教具准备:故事书《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图片卡片、道具等。
2.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适当布置活动场景。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部分(5分钟)a. 教师以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b.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2 主体部分(10分钟)a. 教师通过图片卡片和道具,展示不同的社交场景,引导幼儿讨论正确的行为方式。
b. 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参与,体验在不同场景下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别人的东西。
c. 教师总结正确的行为准则,强调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3.3 实践部分(5分钟)a.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如互相借还物品、分享玩具等。
b.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行为,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别人的东西。
第四章:活动总结4.1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活动过程,让幼儿复述所学知识。
4.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
4.3 教师总结活动重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尊重他人的所有权。
第五章:活动延伸5.1 家庭作业: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协助监督幼儿在家庭中实践所学知识,如借还物品、分享玩具等。
5.2 环境创设:教师在活动室布置相关主题展板或海报,时刻提醒幼儿关注并实践正确行为。
5.3 后续活动:开展类似主题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教师观察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表现和理解程度。
6.2 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实践所学知识的情况。
6.3 评价幼儿在后续活动中的表现,检验活动效果的持续性。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2. 玩具、图书等物品3. 贴纸、奖励小红花等激励物品三、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情境模拟:设置情境,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引导幼儿认识到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
3. 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想要别人东西的冲动,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4. 游戏:设计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幼儿养成尊重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
五、活动延伸: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别人的东西我不拿”的主题墙,提醒幼儿注意行为规范。
3. 区域活动:在角色区设置“超市”、“书店”等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正确处理想要别人东西的冲动。
六、活动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讨论法、游戏法、情境模拟法等,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2. 教学步骤:(1)导入:播放故事课件《别人的东西我不拿》,引导幼儿观看并思考。
(2)情境模拟:分组进行情境模拟,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
(3)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如何处理想要别人东西的冲动。
(4)游戏:组织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幼儿在活动中能自觉认识到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不能随意拿取。
2. 幼儿在情境模拟中能表现出正确的处理想要别人东西的冲动。
3. 幼儿在讨论和游戏中能积极参与,与人交往的能力得到提高。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到了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3.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懂得与同伴分享和合作。
二、教学内容:1.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2. 知道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3. 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4. 与同伴分享和合作5.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并懂得与同伴分享和合作。
2.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玩具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故事《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引导幼儿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拿取。
2. 基本环节:a. 教师展示图片,让幼儿辨别哪些行为是拿别人东西,哪些行为是分享和合作。
b. 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让幼儿参与进来,体验拿别人东西和分享合作的不同结果。
c.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明白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应该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拓展环节:a.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和合作的游戏,让幼儿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b.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让幼儿确认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懂得分享和合作。
4. 总结环节:教师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强调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要懂得分享和合作。
5.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分享所学内容,加强家庭教育。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通过情景模拟和游戏,评估幼儿在实际情境中能否做到不拿别人的东西,懂得分享和合作。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
八、教学延伸:1. 开展类似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幼儿在不同的情境中巩固所学知识。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小班社会活动教案《别人的东西我不拿》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是不可以随意拿走的,要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增强集体意识。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故事课件、玩具、贴纸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走。
2. 主体部分:通过情景模拟、讨论等方式,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3. 巩固部分: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财产权。
四、活动延伸:1. 家庭延伸:让家长参与活动,共同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
2. 环境延伸:在幼儿园环境中布置相关主题墙面,引导幼儿自主参与。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别人东西的认识。
2. 关注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活动对幼儿的影响。
六、活动步骤:1. 故事分享:通过课件讲述一个关于幼儿拿别人东西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情节。
2. 讨论交流:提问幼儿,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故事中行为的看法,明确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意拿走。
3. 情景模拟:设置一个模拟场景,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拿别人东西的感受和后果。
4. 自我控制练习:通过小组活动,让幼儿学会在诱惑面前自我控制,不拿别人的东西。
5. 总结提升:引导幼儿总结活动收获,明确尊重他人财产权的重要性。
七、教学方法:1. 故事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发幼儿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
2. 情景模拟法:让幼儿参与实践,亲身体验,增强认知。
3. 讨论法: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
4. 游戏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活动效果。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小班社会活动《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 1设计背景小班幼儿刚入园,自我意识较强,随意性也很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容易拿别人的东西,还有个别幼儿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
为此设计本课教育幼儿,想要别人的东西时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并且通过学习,知道如何借东西。
活动目标1、知道未经别人的允许不能拿走别人的东西。
2、学习如何向别人借东西。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难点:看到喜欢的东西,能够使用文明语言向别人借。
活动准备1、玩具“机器猫”一个。
2、故事图片《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3、幼儿自带一件喜欢的玩具。
活动过程一、以玩具“机器猫“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要和我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
”(出示玩具“机器猫”)师:“它是谁呀?听!它怎么了?”“呜____________,机器猫哭了?为什么会哭呢?谁来猜一猜?”幼儿回答:“生病了,迟到了____________”师:“也许小朋友们的猜都有可能,那到底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小朋友们知道吗?”“原来呀,机器猫被丁丁偷偷的带回了他的家,到了晚上,机器猫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要找妈妈了,想回自己的家,所以它就哭了。
唉!有小朋友也许要问老师,机器猫为什么会被丁丁偷偷的带回家了呢?原来呀____________”二、边出示图片边讲故事1、教师引导幼儿看图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一边出示教学图片,一边和小朋友讲述故事内容)2、提问:(1)现在小朋友明白了没有,机器猫为什么会哭呢?(2)丁丁把机器猫还给毛毛了吗?丁丁是怎么对毛毛说的?(3)如果你是毛毛,你会对丁丁怎么说?3、讨论:小朋友,刚才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丁丁是因为太喜欢机器猫了,才会把它带回家,可是他这样做对不对呀?那如果是你的话,你非常喜欢别人的玩具或者东西的话,你会怎么办?幼儿回答:“不能抢,要借____________”师:“借的时候怎么说?”“那好,咱们现在就来做个游戏,它的名字叫借玩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社会《别人的东西我不拿》教案模板范文-1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能主动归还。
2.能辨别不良的行为习惯。
3.养成不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见资源包)。
活动过程
☆倾听1.讲述故事《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小朋友认真听听故事里都说了什么?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红红哪儿做得不对?为什么?
红红哪儿做得对?为什么?
小结:红红能把幼儿园的小汽车还回来,所以她很诚实,是个好孩子。
☆讨论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讨论交流:家里的东西可以随便拿吗?
教师: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东西不能拿,在家里,爸爸妈妈的东西可以拿吗?
小结:如果家长没同意,家里的东西也不可以拿。
所以,拿自己家里的物品时,也要征得家长的同意。
2.讨论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玩具带回家。
教师:如果你喜欢小朋友的玩具,怎么办?如果你想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应该怎么办?
小结:如果征得对方的同意是可以带回家的。
3.讨论借别人的东西要不要还。
教师:如果你借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
小结:借东西后要好好保管,不能弄脏、弄坏,要及时主动归还。
☆情境表演幼儿两人一组,表演如何向他人有礼貌的借玩具。
教师:小朋友两人一组,一人在玩玩具,另一人表演怎样向他借玩具。
活动建议
本活动是有关个性与交往方面的社会活动,活动中通过倾听故事展开一系列的讨论,重点让幼儿理解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良的行为。
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讨论时,也应鼓励、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一些行为观念不正确的幼儿,一定要及时帮助其转变观念。
在操作的环节,教师要带领幼儿仔细的观察操作单上的内容,引导幼儿进行讲述,幼儿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操作单上的内容。
本活动可以延伸到日常活动和家庭活动中,当发现幼儿有不良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纠正,并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要与家长沟通,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帮助幼儿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