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兹莱插图作品的视知觉平衡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

64摘要:本文运用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对英国插画家比亚兹莱

为王尔德所改编的戏剧《莎乐美》的黑白插图进行解读,具体从平衡、分离、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其画作。通过视知觉理论的分析,挖掘《莎乐美》插图成功背后的因素,为文学插图提供创作上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关键词:比亚兹莱;文学插图;视知觉力

文学插图是插附在文学书籍中的图画,一般应用在书籍封面、内页之中,主要目的是对正文内容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比亚兹莱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为著名作家王尔德的戏剧作品《莎乐美》所做的插图在插图界甚至是艺术界都受到高度称赞与认可。笔者通过运用视知觉理论深入剖析其插图作品的绘画语言,通过平面图形理论的支持,挖掘《莎乐美》插图成功背后的因素,探索插图艺术创作的更多可能性,从而提升文学插图的价值,提高书籍插图的地位。

一、《莎乐美》插图的艺术风格简述

作为“新艺术”时期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奥勃雷•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画风受拉斐尔前派、印象派、古典主义、巴洛克、日本浮世绘等风格的影响,但又独具一格,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比亚兹莱为王尔德所改编的戏剧《莎乐美》所作插图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具有他惯常的风格:多融入装饰性图案、常以黑白衬底、细长直线构图,极尽对原作残酷、恐怖与性爱主题的表述,并特别突出原作病态的格调和装饰风格。比亚兹莱的《莎乐美》插图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简洁、流畅。对于线条的出色运用使他仅用若干利索的线条即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但是,比亚兹莱所展现的“简洁”并不意味着画面单调,相反,他极力运用极具装饰效果的图案来丰富画面,利用简单抽象的几何图形的重复与叠加表现出强烈的形式感与美感。

二、 《莎乐美》插图的视知觉分析

比亚兹莱为《莎乐美》所作的插图全部为黑白线描,笔者选取其中三幅具有代表意义的插图,分别从其所表现出的平衡、分离、空间三方面具体解析《莎乐美》的绘画艺术。

1.《舞者的奖励》的知觉力平衡艺术

在观赏这幅名为《舞者的奖励》的插图时,首先让人感受到的是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整幅画中黑与白的面积比例大约为1:2,并且,黑色以大色块出现,尤其是人物的服装,黑袍中仅穿插白色细线条以勾勒形体。

左边的圆桌和右边的站立的人物将画面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从图中整体形象的外轮廓来看,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人的注意力会被画中右侧人物的右边缘线吸引,因为右侧的轮廓线显然比左侧简单,更容易辨认。这时,观赏者就会发现,人物不是简单地站立在圆桌边,而是略微倾身,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方向线即构成了一个大角度,角的顶点即臀部,这就构成了一个向画面右方的拉力,把我们的视觉引向右方,似乎要偏离了画面中心。但这个力却被下垂的黑袍阻止了。从黑袍上的褶皱不难看出,黑袍因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而向地面下垂,同时人物上半身的黑色块与下半身的比起来,被其他细节的图形打破,从而使上半身比下半身轻盈,而下半身简洁的图形使视觉也产生了向下的重力,这两种向下的力相重叠,加强了垂直方向的力,使观赏者的视觉自然地移向人物上半身,即画面的中心。

左侧及右侧人物的白色脸部、黑袍中伸出的双臂和其身上悬挂的白色的缎带是构图的焦点,这四个部分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稳定结构,不断吸引着观者的视觉。在这个稳定结构中,两个脸部又是焦点中的亮点——人的头部是比亚兹莱绘画风格的最大的亮点,而人物的面部表情也是其个人审美取向的代表。愤怒、轻蔑、玩世不恭、颓废,似乎各种比亚兹莱式的人物的个性全部写在了他们的表情上。可以说,画面中的其它元素都是为了引向这些令人浮想联翩的人物面部表情的箭头,抑或是比亚兹莱所绘的人物面部是其画中所有知觉力作用的中心。

2.《高潮》体现出的分离艺术

对于《高潮》来说,建立其主要特征的初级分离将整个前景人物从图案性质的背景中区分出来。这幅图采用的是竖立式版式,其高与宽之比大约是7:5。这种版式使得整个画面朝垂直方向延伸,因而强调了漂浮在空中的人物的轻盈感。同时,分割背景的弧线也起到了加强轻盈感的作用。首先,此弧线按照人的观看事物的方向,从左向右朝着画面上方延伸。艺术史论家海因里希•沃尔林曾指出,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斜线有一种上升感,而从右下角到左上角的斜线却有下降感。此图中的弧线显然具有一股强烈的上升感。再看被弧线分离的两部分,上方图形显然充满细节,而下方图形相比要简单许多,黑色的比例也大得多。这块黑色图形不但加大了背景的重力,同时给上方人物以对比,用强烈的反作用力托举起人物。

第二级分离包括黑色头发的人物及其手中的流着血的头颅,还有画面右下方的花朵。其中,两个人物头部的不同风格使他们的对比强烈,因为第二级分离出的元素大都是白色,为了和背景的大面积黑色达到平衡,作者将左侧人物头部平涂成简洁的黑色块,这显然是为了和画面下方的大片黑色取得平衡。而画面右上方那个头颅上的头发则是为了和画面左上方的鳞片形图案相呼应。

3.《孔雀裙》的空间艺术

比亚兹莱在绘制《孔雀裙》时,使用的方法是试图在画面的任意部分都使空间关系变得模糊起来。他运用左侧人物的轮廓线将两个人物及整个画面分割。并且,左侧的人物并未画出任何肢体部分,仅一件衣袍代替,而右侧人物四肢明显。这样做就创造了一种奇怪的空间,似乎图的一侧是图案化的、概念化的人物,而另一侧是一个追求写实的人物。再仔细观看,左侧人物的体态也耐人寻味,很明显左侧的人物头部与右侧的相比略小一些,这可以理解为左侧人物头部在右侧人物头部后方一点,而左侧人物的衣袍下方遮盖住右侧人物的小腿及脚部,这显然表示衣袍在右侧人物前方,由此推测出未显露身体的人物姿势也许并不像那两条线显示的那么简单,他并非呆板的直立在画面左侧,而是略带挑衅地围绕着右侧的人物。用这样的方式创作出的画面,会使观众感受到视觉对象创造出的一种幻觉:这个对象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如果不仔细观察,这些存在过的物体就会消失,或者变得与之前完全不同;虽然不同,却仍然让人不得不相信它真实存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视知觉理论对这几幅插图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幅优秀插图必定体现了各种视觉力相互作用而达到的平衡之美,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统一不可分割之美,以及令人捉摸不定的奇异空间美感。插图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这些视知觉理论,而不是局限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应强调赋予“现实”一种创造性的、富于丰富想象力和创新力的领悟,平衡各种视知觉力的互相作用,最终创作出优秀的插图作品。当插图的艺术价值提升了,自然在书籍作品中的地位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达到书籍作品的文图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新编)[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2]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3]朱立元,张德兴.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张友琴,童敏,欧阳马田.社会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0

[6]余凤高.插图的文化史[M].新星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朱珠,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插图艺术专业。

比亚兹莱插图作品的视知觉平衡艺术

朱珠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 江苏南京 210000)

理论研究·美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