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脉诊和病例分析
中医脉诊入门及常见病辨治pdf
![中医脉诊入门及常见病辨治pdf](https://img.taocdn.com/s3/m/d41f814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7.png)
中医脉诊⼊⻔及常⻅病辨治⼀、中医脉诊⼊⻔中医脉诊,也称为切脉,是中医学中⼀种独特的诊断⽅法。
它通过观察和分析脉搏的跳动情况,来诊断⼈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性质。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和⽅法。
1.脉诊的重要性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切脉,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脏腑功能等情况,从⽽为治疗提供依据。
脉诊还可以帮助医⽣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预后转归,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2.脉诊的基本⽅法切脉时,医⽣会将⻝指、中指、⽆名指并排放在患者的⼿腕动脉搏动处,这⾥的⽳位称为“⼨⼝”。
医⽣会⽤指腹轻轻按压,感受脉搏的跳动,观察其强弱、快慢、节律等情况。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弦、滑、沉、细等不同的脉象。
3.常⻅脉象与意义(1)浮脉:脉象浮在⽪肤表⾯,表示病在表,病情轻浅。
(2)沉脉:脉象沉在深处,表示病在⾥,病情较重。
(3)弦脉:脉象绷紧如弦,多⻅于肝胆疾病、疼痛等。
(4)滑脉:脉象滑利如珠,常⻅于痰湿、⻝积等。
(5)细脉:脉象细⼩如线,常⻅于⽓⾎虚弱、阴虚等。
⼆、常⻅病辨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案。
以下将介绍⼏种常⻅病的中医辨治⽅法。
1.感冒感冒是常⻅的外感疾病,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感⻛寒或⻛热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浮脉或数脉,伴随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治疗感冒应以解表散寒或疏⻛散热为主,常⽤⽅剂有麻⻩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2.咳嗽咳嗽是肺部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咳嗽多由肺⽓上逆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滑或细数,伴随咳痰、喘息等症状。
治疗咳嗽应以宣肺⽌咳或降逆⽌咳为主,常⽤⽅剂有桑菊饮、杏苏散、⽌嗽散等。
3.胃痛胃痛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症状,中医认为胃痛多由脾胃不和引起。
脉象多表现为弦紧或沉缓,伴随胃胀、嗳⽓、泛酸等症状。
治疗胃痛应以和胃⽌痛或健脾和胃为主,常⽤⽅剂有⾹砂六君⼦汤、健脾丸、保和丸等。
4.失眠失眠是神经系统的常⻅疾病,中医认为失眠多由⼼神不宁引起。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7ca66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6.png)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也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中医诊断学主要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以及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本文将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必考知识点,包括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理分析等内容。
一、四诊合参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形体、舌苔、口唇等外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患者的气色、形态、眼底、毛发、舌苔等外在表现,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姿势等信息。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程变化等情况。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重点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音、腹部声响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信息。
通过闻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气机状况、脏腑功能、症状变化等情况。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病情变化等情况。
问诊的重点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日常生活、饮食等情况,以及了解患者的情绪、性格、性生活等信息。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病因、病机、发展规律等情况。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腹部、舌脉等部位进行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器、脉搏等状况。
切诊的重点是对患者的腹部按压,了解脏腑肿大、压痛、包块等情况,同时触诊舌脉、腹部脉等部位,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腹部脏腑状况、气血循环、脏腑功能、病位病性等情况。
以上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四种诊查方式,可以获得患者的全面信息,为后续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二、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了解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信息。
脉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脉象、脉理、脉度、脉形、脉势、脉数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机变化等情况,为制定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脉诊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脉诊](https://img.taocdn.com/s3/m/85d144df5901020206409c0a.png)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脉诊之概论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心主血脉,包含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了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因而形成脉膊故能心动应指,脉动应指,心脏有规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会聚于肺, 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了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 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 是生成血液的物质根底之一.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改变,故通过诊察脉象的改变, 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 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质可分冷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冷证,数脉多主热证.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改变,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缺乏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 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那么多属邪盛正衰危候.外感热病, 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假设脉急疾,烦躁(那么病也. 如战汗,汗出脉静,热退身凉,为了病退向愈,假设脉急疾,烦躁)为了病进危候.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冷杂病论>.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 跌阳(足背动脉).以上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白晋以来, 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寸口又称脉口、气口, 其位置在腕后挠动脉搏动处,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寸口为了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了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了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梯骨茎突)为了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了关,关前(腕端)为了寸,关后(肘端)为了尺.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以下为了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诊脉有方法和考前须知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由于清晨患者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拟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它时间不能诊脉.总的来说,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患者休息片刻, 使气血安静,医生也要平心静气,然后开始诊脉.诊室也要保持安静. 在特别的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患者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体位:要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平放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 直腕仰掌,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市枕,这样可使气血运行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正脉象.指法:医者和患者侧向坐,用左手按诊患者的右手,用右手按诊患者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位置, 接着用食指按在关前的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在关后尺.脉位置.位置放准之后,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接触脉体.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总以适度为了宜.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了总按;为了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要重点体会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那么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那么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这样比照的诊脉方法,颇为了实用.单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经何脏,总按以审五脏六腑的病变.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 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持脉之要有三,就是举、按、寻.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 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称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举、按、寻之间的脉象改变.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平息:一呼一吸称一息,诊脉时,医者的呼吸要白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如正常脉象及病理性脉象之迟、数、缓、疾等脉,均以息计,今天有秒表对诊脉有一定的帮助. 但平息的意义还不止如此.平是平调的意思,要求医者在诊脉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因此,平息除了以“息〞计脉之外,还要做到虚心而静,全神贯注.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有二:一为了了解五十动中无促、结、代脉, 预防漏诊.二为了说明诊脉不能草率从事,必须以辨清脉象为了目的.如果第一个五十动仍辨不清晰,可延至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十动.总之, 每次诊泳时间,以2-3分钟为了宜.。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之中医诊断学脉诊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之中医诊断学脉诊](https://img.taocdn.com/s3/m/ca383d8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c.png)
第六单元 脉诊脉诊概述脉象形成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形成与心脏的搏动、脉道的通利、气血的盈亏作用直接相关。
诊脉部位切脉可按部位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三部诊法三部诊法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即诊寸口、趺阳、太溪三脉。
其中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以诊趺阳脉候胃气,以诊太溪脉候肾气。
也有以人迎、寸口、趺阳为三部诊法。
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
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寸口诊法寸口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
寸口分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方法患者体位 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医生指法 医生面对受检者,一般以左手切按受检者的右手,以右手按受检者的左手。
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的指目按触脉体,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三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左右为宜。
布指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定关,即医生先用中指按在患者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 脉诊](https://img.taocdn.com/s3/m/d3daa0b369eae009591becce.png)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目的要求]掌握寸口诊脉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组合与主病规律;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了解妇人脉、小儿脉和真脏脉的特点。
[教学内容]1.脉诊的原理,脉诊的意义。
2.诊脉部位: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
3.诊脉方法:时间、体位、指法、举按寻、平息、五十动,脉象要素。
4.正常脉象: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5.二十八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
6.相似脉的鉴别比较。
相兼脉及其主病规律。
真脏脉的含义、特征和临床意义。
7.妇人妊娠脉象、临产脉象的特点。
小儿脉诊的方法和特点。
8.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教学要求]一、脉诊概说1.了解脉象、脉诊的含义;心脏搏动、脉道、气血直接影响脉象;脏腑组织的作用与脉象的形成间接相关。
2.掌握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三部九候和分候脏腑。
了解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
3.掌握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
熟悉指目、布指、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五十动等名词的含义。
4.熟悉脉象要素(脉位、脉次、脉形、脉势)的含义与意义。
二、正常脉象2.掌握正常脉象的特征;有胃、有神、有根脉象的特征。
3.熟悉正常脉象的含义;正常脉象特征与胃、神、根的关系;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三、常见病脉1.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等1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熟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熟悉模拟脉、对举脉的含义;常见模拟脉与对举脉的内容。
3.熟悉相兼脉的含义;脉象相兼的原理。
掌握脉象相兼的原则;脉象相兼所主病证的规律。
4.了解真脏脉的含义;“十怪脉”的名称、特点及临床意义。
5.了解妇人妊娠脉象、临床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诊的方法,小儿脉象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https://img.taocdn.com/s3/m/be56624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a.png)
❖ 季节变化:春胃微弦,夏胃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 ❖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无病态表现者。 ❖ 六阳脉:六脉浮大等同,无病态表现者。 ❖ 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 ❖ 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6。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浮脉类:---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脉位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伏脉、弱脉、牢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来自数迟脉、缓脉、涩脉、结脉
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数脉、疾脉、促脉、动脉
虚脉类:应指无力
脉形
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
脉势
实脉类:应指有力
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
➢ 仲景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或太溪
➢寸口诊法:即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 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 方法。
4. 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 1)举、按、寻、循、推 举---手指用较轻的力取脉(浮取)。 按---手指用较重的力度取脉(沉取)。 寻---寻找,手指由轻到重,由重到轻,左右推寻,找
寻最明显的脉动部位,调节合适的指力以取脉。 循--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 推--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
2)总按、单按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总体辨别脉象。 单按---用一指诊察寸关尺寸某一部脉象。
注意事项平息、五十动。
平息:医生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 息计数;并集中思想。
脉诊
【学习目的要求】
1. 理解脉象的含义、诊脉的原理及意义。 2. 了解诊脉部位的演变,掌握寸口诊法。 3.掌握诊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 掌握正常脉象(平脉)的形态、特点及生理变异。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https://img.taocdn.com/s3/m/35380b12be23482fb5da4c2c.png)
用:
结
寸口——脏腑 趺阳——胃气 太溪——肾气
现多用于寸口无脉者
构 是 什 么 ?(四)Fra bibliotek口诊法箭
又称气口或脉口。单独切
头 所
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 指
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 结
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
构 是
诊察方法。
什
么
?
➢寸口脉的位置
箭
分寸关尺三部
头
所
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关 指
?
➢脉象要素
文献多从位、次、形、势方面四个方面 加以分析归纳,与以下八因素有关:
箭 头
脉位:浮、沉
所
脉次(频率):平、迟、数
指
脉形:
脉长(轴向范围):长、短 脉宽(径向范围):大、细
结 构
脉势:
是
脉力(心脏搏动的强弱):实、虚 什
流利度:滑、涩 紧张度:弦、紧、缓、濡 均匀度:结、促、代
是
中所表现
什
么
?
与脉象形成有关的因素 箭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头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所 指 结
肺主气,司呼吸
构
脾胃为后天之本
是
肝藏血
什
肾藏精,精化血,为元气之根 么
?
心血 心阴
互相 制约
心气 心阳
肺主 气朝 百脉
心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沉取不绝。也称有胃、神、根。
么
?
正常脉象示意图
浮
中
沉
寸
关
尺
一息
箭 头 皮肤所 指 肌肉结 构 筋骨是 什 么 ?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https://img.taocdn.com/s3/m/cf4a8e38b90d6c85ec3ac660.png)
4. 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方法: 1)举、按、寻、循、推 举---手指用较轻的力取脉(浮取)。 按---手指用较重的力度取脉(沉取)。 寻---寻找,手指由轻到重,由重到轻,左右推寻,找 寻最明显的脉动部位,调节合适的指力以取脉。 循--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 推--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用一指诊察寸关尺寸某一部脉象。
1〃含义: 脉象: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四要素:脉位、至数、脉形、脉势。 脉诊: 2. 原理与意义: 3.诊脉的部位: 三部九候遍诊法:《内经》中诊脉的部位分头、 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三三合 九,称三部九候。 仲景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或太溪 寸口诊法:即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 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 方法。
注意事项平息、五十动。 平息:医生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 息计数;并集中思想。 时间: 诊脉必平旦(清晨)。 五十动:每次诊脉时间必满五十动。(以2—3分 钟为宜)
5. 正常脉象(平脉):
形态: 位---不浮不沉,三部有脉 数---一息四至,闰以五至 形---不大不小, 势---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沉取不绝。 特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生理变异:年龄、性别、形体、季节、饮食、情绪、解剖位置的 变异等。 季节变化:春胃微弦,夏胃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无病态表现者。 六阳脉:六脉浮大等同,无病态表现者。 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 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浮脉类: 脉位表浅,轻取即得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表证 洪脉-脉来阔大,来盛去衰-热盛 濡脉-浮细而软无力-虚证,湿证 散脉-浮大无力,至数不齐-元气耗散,脏气将绝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亡血,失精,崩漏 沉脉类:脉位较深,重按始得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始得-邪闭,厥证,痛极 弱脉-极软而沉细-气血两虚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阴寒内积,疝气,癥瘕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https://img.taocdn.com/s3/m/cabc59c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1.png)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中医诊断学之脉诊脉诊是切脉的一种,另一种为按诊。
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历史,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今天下之言脉者,由扁鹊也。
”《内经》记载了“三部九候”等脉法;《难经》弘扬“独取寸口”候脉言病。
东汉张仲景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原则。
西晋王叔和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脉法等,确定了二十四种脉象,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之顺逆与从舍等论述甚详。
李时珍《濒湖脉学》撷取明代以前脉学精华,载二十七脉,编成“七言诀”,附有《四言举要》,易于诵习。
李士材《诊家正眼》增定脉象为二十八种。
此外,李延《脉诀汇辨》;张澄《诊宗三昧》;黄宫绣《脉理求真》;周学霆《三指禅》等脉学专著,对于脉理辨析,临证经验互相印证,颇为实用。
脉诊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第一节诊脉概述诊脉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病方法。
因此,它要求医生必须对脉象形成的基本原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一、脉诊原理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https://img.taocdn.com/s3/m/3ea1abfa6529647d2628521f.png)
2019/12/6
中医诊断学
2019/12/6
中医诊断学
【临床意义】 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脉理分析】 精血不充则细弱无力,阴
虚,阳气不潜则脉浮但软; 湿遏阳气,亦可见濡脉。
2019/12/6
中医诊断学
(四)散脉
【脉象特征】
浮大无根, 应指散漫,按 之消失,伴节 律不齐和脉力 不匀,故曰 “散似杨花无 定踪
(脾三生)血其统他血—脏—腑营与气脉养血象,形摄成血的于脉关中系。
肝藏肺血主调气血,——司供呼调吸血量,朝百脉;脾胃
为肾藏气精血化生血—化—之精源为,化血脾之统本血,合;营肝以藏生血血 , 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 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 象的形成间接有关
2019/12/6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四)寸口诊法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 的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 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 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 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2019/12/6
中医诊断学
1.寸口部位:通常是腕后高骨内 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
寸(浮、中、沉)
2019/12/6
中医诊断学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一、 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
(一)有胃:指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具 体表现为:
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位) 2、脉率调匀,不快不慢……(数) 3、脉道适中,不大不小……(形) 4、脉力充盈,不强不弱……(势) 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2019/12/6
寸——心
寸——肺
左手 关——肝
右手 关——脾
中医诊断学课程案例-脉诊
![中医诊断学课程案例-脉诊](https://img.taocdn.com/s3/m/0d0db0c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78.png)
心脏和外周阻力影响有关,包含着脉象流利 度、血管紧张度、脉律的均匀度。
第一课件网网站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四、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1、有胃:脉有胃气表现在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脉率调匀,不快不慢;脉力充盈,不强不弱; 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2、有神:(1)应指有力柔和;(2)节律整齐。 3、有根: (1)尺脉有力、 (2)沉取不绝,所以 有“尺以候肾”、“沉取候肾”的说法。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3)、革脉 脉象特征 革脉浮弦,中空外坚,如按
鼓皮,切脉时手指感觉有一定的紧张度。 脉形如弦,按之中空,与芤脉浮虚而软又 有不同。
临床意义 精气不藏,正气不固,气无 所恋而浮越于外的表现,所以多见于亡 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症。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脉),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 在此部位切按动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证的方法之一。 原理: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是脉之大会 —— 太渊为肺经源穴,肺朝百脉; 脾肺同为太阴经 ——两经均起于中焦。 脾为后 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气靠脾气不断充养。 位置浅显 —— 便于操作。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1、年龄:儿童脉象多小数,青年脉象多平 滑,老人脉象多弦硬。
2、性别:妇人脉象较濡细而带数,妊娠脉 象多滑数。
3、形体:肥胖者脉象多沉细,消瘦者脉较 浮大。身材高大者脉象较长,矮小者脉象 较短。
4、运动、饱餐、酒后 :气血流畅,脉滑.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二十八分。
几个靠脉诊确诊的病案分析
![几个靠脉诊确诊的病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7c3f1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f.png)
几个靠脉诊确诊的病案分析中医看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在辨证论治中又以四诊八纲为要目,四诊八纲中又以四诊为前提,由四诊才能识八纲。
在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脉诊排在最后,但它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
清代毛祥麟说:“切脉辨证立方,为医家三要,而脉尤重,盖脉既明,自能辨证,而投药不难也。
”(《对山医话》)吴鞠通也说:“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为可凭也。
”(《增订医医病书》)强调脉诊的重要性。
所以《内经》的162篇里,讨论脉象的就有30余篇,《难经》的八十一难,前二十难说的也是脉诊。
老百姓找中医看病,俗呼为“看脉”,意思是“看脉”二字可以代表整个诊病过程与医生的学识技术高低,这说明一个好中医必然精于脉诊。
事实上历代医家无不把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关键。
我的老师梁秀清在学医之初,先学了3年脉诊,他凭着这一手脉诊的硬功夫挽救了许多癌症患者的生命。
我的另一位老师黄杰熙也是对脉诊的学习和研究下的功夫特别多,上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入手,下从历代脉书与名医医案中搜求研究,并一点一滴加以验证,才掌握了“平脉辨证”这一中医看病的“诀窍”而成为临床大家。
我自己在开始学习中医的几年里,尽管背熟了药性和许多方剂,一到用时就对不上号。
后来拜师学了点“平脉辨证”的本领,才在临床中大有长进。
去年夏天,我在省城某大医院应邀诊治一个住院病人,男,36岁,高烧(38~39度)20日不退,经省城各大医院专家会诊,打针输液均不见效,从外表来看,最大的特点是怕冷,虽在夏季的三伏天,仍然穿着羽绒服,十分虚弱,连说话的劲儿也没有,但诊其脉却浮数而濡,沉取也有力,看其舌苔白厚似一层面粉,但舌苔中心色黄,据脉诊判断其为暑湿之热过重、外形寒而内大热的暑湿证,遂开方用生石膏150g,滑石粉60g,佐以党参30g,知母30g,连翘20g,苡米30g,佩兰10g,苍术15g,香薷15g,甘草10g,这个方子总的意思是清热利湿、芳香化浊、扶正祛邪,令其4小时服1次药,服药两剂烧退病愈,神清气爽,出院回家。
中医脉诊及验案
![中医脉诊及验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31061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2.png)
中医脉诊及验案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所以,把脉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
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
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
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膻中;关对应肝、胆,尺对应肾(肾水)、腹中。
在右手,寸对应肺、胸中,关对应脾、胃,尺对应肾(命门)、 [2] 腹中。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
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
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
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称谓三部九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脉象
2.特点: 有胃 有神 有根
3.变异因素: 桡动脉异位 季节 地域 年龄 体格
病理脉象(1): 脉位
1.浮脉(表浅) 【脉象】轻取即得, 重按稍减 【主病】表证、虚证
浮紧 浮缓 浮数 浮滑
2.沉脉(深沉) 【脉象】轻取不应, 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
沉迟 沉缓 沉弦 沉涩
1.浮脉
2.沉脉
《濒湖脉学》:“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循 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紧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脉长度分类 长脉
2、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 《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 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盈余。
病案分析
男,35岁,一年来经常发生眩晕,头 重脚轻,恶心呕吐,胸闷痰多,舌质红, 苔黄而腻,脉两关滑大。
分析
两关滑大,乃病在肝脾,脾不健运,湿停 为痰,肝火挟痰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病因病机
《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朱丹溪:无痰不作眩
9.弦脉
10.紧脉
【脉象】端直而长, 【脉象】脉势紧张有
如按琴弦,脉势较强 力,状如牵绳转索,
芤脉 【脉象】浮大中空, 如按葱管。 【主病】失血、伤阴
革脉 【脉象】浮而搏指, 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精血大亏, 阳气外浮
长脉
切诊
1,、脉象特征: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
《诊家正眼》:“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 如循长竿。”
《濒湖脉学》:“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如循 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
中医诊断学
—脉诊和病例分析
※ 掌握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 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与临床意义;
目 ※ 熟悉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
的 ※ 熟悉相兼脉概念与主病规律;
要
※
※
了解遍诊法、三部诊法概念、方法。
求 ※ 授课方式:CAI教学 课堂讲授 实验教学
※ 课 时:理论课6节 实验课5节
源流
起源于扁鹊 奠基于《内经》 成书于《脉经》 绘图于《察病指南》 发扬于《频湖脉学》
诸虚劳损 湿病
11.洪脉
12.细脉
实热
虚象
病案分析
男,49岁,右侧颜面灼痛,局部不 红不肿,便秘,舌苔黄燥而厚,六脉 皆洪,尤以右寸关为甚。
分析 病位在头面部,属于三阳经络受邪,六脉 皆洪,洪脉主经络大热,血气燔灼,阳热 亢盛之症,右寸关甚说明热在肺胃二经甚, 所以应以清热泻火,宣清导浊为治则。
能 满部。”
2、临床意义:主气病。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气郁不能展,气虚不能鼓动故脉短。
病理脉象(4): 脉势
11.洪脉 【脉象】脉体宽大, 充实有力,状若波涛 汹涌,来盛去衰。 【特点】宽大势盛有 力 【主病】气分热盛
邪盛正衰
12.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 但应指明显。 【特点】细小清晰 律整 【主病】气血两虚
脉诊形成机理
1.心脏搏动—动力
2.气血运行—基础
3.五脏协同—前提
心主血脉 肺主气,朝百脉 脉为血府 脾主运化,统血 宗气推动 肝主藏血
脉诊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 2.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 3. 寸口诊法(临床常用)
寸口又称“气口”、“脉口” 寸部— 关部—桡骨茎突内侧 尺部—
脉诊方法
而硬。
坚搏抗指。
【主病】肝胆、诸痛、 【主病】寒、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痰饮
宿食
“弦云其象”
“紧云其力”
均为脉管紧张度高
病案分析
女,30岁,常感脘腹胀痛,食纳不 佳,恶心呕吐,舌苔白而微腻,左脉 弦细,右关紧。
分析
紧脉主寒、痛,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临床 凡因受风寒而导致的疼痛,常见紧脉,乃正 气与邪气相搏,脉道紧张所致,右关紧为寒 郁中焦,左脉弦细为肝胃气逆。
治疗 针灸、敷贴、耳针、埋线、放血等
濡脉、弱脉、微脉异同
濡
弱
微
同
脉形细小而软弱
异
细而无力
浮细无力
沉细无力
诸虚、湿 气血不足、阳虚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似 有似无,起落模糊。
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13) 长脉
切诊
1,、脉象特征:脉体较长,超过寸关尺。
《诊家正眼》:“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 如循长竿。”
单按
切诊
错误的诊脉手法
正常脉象
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 脉数-不快不慢,一息四至 脉势-从容和缓,应指有力 脉形-不大不小,不滑不涩 脉律-均匀无歇止
正常脉象
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 脉位:脉管的浅深 至数:脉搏的频率 脉长:脉动的范围长短 脉力:脉搏的强弱 脉宽:脉管的粗细 流利度:脉来的通畅程度 紧张度:脉管的弛缓程度 均匀度:脉动的节律
1.时间 2.体位
坐位或平卧位 (手臂与心脏于同一水平) 3. 指法
脉诊方法
总按:三指平布,同 时用力按脉。
指法:
123...布单举按指按: 寻与先总定按关位,后定单按寸会按一:个某尺分脉一别象部脉用,一重象指点。单体
“举”为轻手浮取 “按”为重手沉取 “寻”为用力不轻不重,委屈求之
切诊
总按
8
切诊
切诊
(14) 短脉
1、脉象特征:只现于关部,它部不显。 李中梓:“ 两头低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 《濒湖脉学》:“ 不及本位,应指而回,不
病理脉象(2): 脉数
3.迟脉(慢) 【脉象】脉率减慢, 一息脉来不足四至。 【主病】寒证
4.数脉(快) 【脉象】脉率增快, 一息五至以上。 【主病】热证
缓脉(慢、无力;快于
迟,慢于平)
【脉象】一息四至, 来去缓怠。 【主病】湿证、脾胃 虚弱
疾脉(更快) 【脉象】脉来急疾, 一息七八至。 【主病】热证
3.迟脉
4.数脉
病理脉象(3): 脉形
5.虚脉(空虚无力) 【脉象】三部脉举之 有余,按之空虚。 【主病】虚证
6.实脉(充实有力) 【脉象】三部脉举按 均有力。 【主病】实证
5.虚脉
6.实脉
7.滑脉(流畅) 【脉象】往来流利, 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主病】痰饮、食滞、 实热
8.涩脉(不流畅) 【脉象】脉细而迟, 往来艰涩不畅,如 轻刀刮竹。 【主病】伤精、血少 气滞血瘀、痰食内阻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紧张,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脉长度分类 长脉
2、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
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 《素问·脉要精微论》:“长则气治。” 正常人气血旺盛,精气盛满,脉气盈余。
切诊
短脉
1、脉象特征:只现于关部,它部不显。 李中梓:“ 两头低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 《濒湖脉学》:“ 不及本位,应指而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