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哪里人
李世民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
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
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
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
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
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
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四万人,千古罕见。
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
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名人评价吴澄:“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
”“太宗卓然而为唐三宗之冠。
”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
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
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浚仪国史修文志:“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给自己起了一个贞观年号(859-877)。
吕祖谦评价唐太宗:“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胡寅:“两汉盛时,太宗所可及也。
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代表作品:《赠萧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全文古诗如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翻译】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过旧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还陕述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翻译】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
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a/ihiminhtm。
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
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
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
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经破薛举战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公元599年1月(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在陕西武功县的一个官僚家庭,生下一个婴儿,其父李渊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济世安民”,故取名“世民”。
一代明君——李世明
李元吉(603年—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渊第四子, 名劼[jié],小字三胡,窦皇后所生,史书上说他猜鸷 骄侈,但其人骁勇,擅长使用马槊。唐高祖李渊太原 起兵时,留守太原。唐朝建立后,封为齐王。武德二 年(619年),刘武周南侵并州,纳宇文歆计弃太原 归长安。 李元吉曾随李世民东征洛阳、讨刘黑闼,屡立战功, 受封司徒、侍中、并州大都督、左卫大将军、上柱国 等官职勋位。在唐初的政治斗争中,李元吉积极支持 太子李建成,主动安排刺杀李世民,被李建成阻止。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 武门政变”,与太子李建成同时被杀,有五子一同被 诛杀,终年二十四岁。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中 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氏,是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 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 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 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 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 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 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 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 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 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 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 行于世,齐州临淄 (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房彦谦 之子。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 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 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 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 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 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 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 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 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 因而被停止。 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 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 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 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 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 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历史趣谈唐朝李世民是哪里人 李世民手下大将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李世民是哪里人李世民手下大将有哪些
导语:以今天的地名来说,李世民出生在陕西省武功县的李家别馆。
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是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
李世民出生后,父亲李渊在隋朝为官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李世民出生在陕西省武功县的李家别馆。
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是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
李世民出生后,父亲李渊在隋朝为官,李世民四岁时,一位会看面相的秀才说,李渊是位贵人,李渊的儿子是贵子。
见到李世民后,这位书生啧啧称赞李世民,从他的面相来看,李世民有龙凤之姿。
李世民在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才能,文学和骑射都很精通,深受李世民的喜爱。
李世民15岁的时候已经娶了长孙氏为妻,有了家庭后的李世民更加有了担当和责任。
公元615年,李世民受率领军队到雁门关去营救隋炀帝。
公元616年,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奋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曾经成功应对抗突厥人的进攻。
随后,在李世民的劝说自己,父亲李渊决定出兵讨伐隋朝。
李世民被父亲授予重职,统帅右三军,李世民率兵进攻长安,一举灭掉了隋朝。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封李世民为右元帅,进封秦王。
李渊下令让李世民他率兵四处征战,扩充唐朝的疆土。
李世民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
太子李建成认为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会威胁自己的太子之位,屡次加害于李世民。
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且将他们的孩子一网打尽,稳固了自己的权力。
生活常识分享。
李世民
•
但是,李世民晚年,生活又趋于奢侈,他大兴土 木,加重赋役,连年对外用兵,曾三次亲征高丽都 归于失败,向东发展势力的愿望没能实现。 公元649年3月,李世民得了痢疾,医治无效,命太 子到金液门代理国事。5月病危,召太子,妃嫔进 卧室,又召长孙无忌,褚遂良入内接受顾命,并 命令褚遂良起草了遗诏。不久,一代英主李世民 病死于长安宫中的含风殿。
李世民
李世民的简介
•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 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 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 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 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 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 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 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 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 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 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非但功冠天下,而且网罗了一大批人才,武有尉迟 敬德,秦叔宝,徐世积,李靖
• 李世民非但功冠天下,而且网罗了一大批人才,武有尉迟 敬德,秦叔宝,徐世积,李靖 等名将,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这使他能和太 子李建成展开争夺皇位的激烈斗争。李建成具有太子的合 法身份,得到一大批皇亲国戚的支持。他长期留守关中, 在京城长安有着坚实的基础,连宫廷的禁卫军也在他控制 之下。高祖中意于他,高祖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也与他关 系密切。他利用这些优势,屡次想除掉李世民,以便顺利 地继承帝位。有一天晚上,他请李世民到府中饮酒,在酒 中下了毒药。李世民不防,端杯饮下,忽觉肚腹绞痛。他 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正好在场,将他背回西宫。他一阵呕 吐,吐出许多血,这才知是李建成下的毒。他连忙请医服 药,总算慢慢地恢复了过来。 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哪里人?李世民的真实为人
唐太宗李世民是哪里人?李世民的真实为人唐太宗李世民是哪里人?李世民的真实为人以今天的地名来说,李世民出生在陕西省武功县的李家别馆。
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是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
李世民出生后,父亲李渊在隋朝为官,李世民四岁时,一位会看面相的秀才说,李渊是位贵人,李渊的儿子是贵子。
一代明君身世之谜:李世民是鲜卑人吗?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个皇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被称为“千古一帝”。
史书对李世民的记载,寥寥300字,功过论断,兼而有之。
《唐书》记载了一个关于李世民命名的有趣故事:李渊二子即将诞生之时,李渊路遇一书生为其看相,书生惊呼:“李渊贵人也,其子也贵,有济世安民之大任。
”李渊惧,欲杀此人,书生却不见了。
归家,二子诞,故起名“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
唐太宗李世民的确胜任了“济世安民”的重任,堪称一代明君贤主。
然而他的身世之谜却永远被湮没在简略的正史记载之中。
有考古学家根据《步辇图》留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早画像推测,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是鲜卑人的后裔。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人们的议论,李世民是鲜卑人么?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关于他身世的疑点很多。
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其中,在历史上还有这一段插曲,本来西魏以前以山东地区的李姓一门为望族,这一地区有五大望族姓氏——王、卢、崔、李、郑,其中李姓又是鲜卑族中的一大姓氏。
而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了关陇李姓为望族。
有人据此认为李氏一门是破落贵族,还有人说李氏是鲜卑族大野部的姓氏。
唐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线划分不严格,唐朝之前,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强制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个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
所以造成了有皇室是少数民族的情况,大臣中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
李世民(唐太宗)—搜狗百科
李世民(唐太宗)—搜狗百科
早年经历
李世民,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今陕西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
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晋阳起兵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
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
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农历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人物评价:唐太宗李世民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生平简介: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生于陕西武功,是李渊次子。
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
公元617年,逼父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灭隋后,进封为秦王。
唐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而后高祖让位,他即位称帝,次年改国号为贞观。
贞观22年(649年),唐太宗薨,仅52岁,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昭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尝百草的神农,禅位的尧,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弯弓射雕的成杰思汗,陈桥兵变的朱元璋等等,对于这些千古帝王,或褒或贬,各家不一。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有两点必须把握住。
第一点,要全面。
要根据不同的历史事实。
其次,要客观。
不可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要从矛盾的两方面去看。
这就要求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所参考的文献必须是第一手材料,必须是还原历史本原的东西。
一.功绩关于唐太宗的功绩,这里主要是通过他的管理思想来论述的。
(一)政治管理思想“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①这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对其的赞美。
谈到唐太宗的政治管理思想,就不得不说到他的用人之道。
1.任人唯贤,重视人才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魏征。
魏征,魏征是何许人也?魏征,字玄成。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在投入李世民之前,他就是一“倒霉蛋”,“墙头草”。
他曾经投靠过瓦岗李密,而后又投入窦建德门下,再后来他投入到了李世民的哥哥——当时的太子李建成门下。
当然,魏征并非无才之人,他早就提醒李建成要留心李世民,也主谋导演了一场鸿门宴,这场鸿门宴的结果大家①欧阳修《新唐书太宗本纪》都知道了,太子党败了。
魏征又该何去何从呢?他并没有随大流,一死保节,而是成了阶下囚。
等待他的却不是死亡。
面对昔日想除自己而后快的魏征,惜才的唐太宗非但没有杀他,反而给了他一个谏议大夫的职位。
民间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前身是北极紫微大帝
民间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前身是北极紫微大帝唐太宗李世民前身是北极紫微大帝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
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
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的前身比观世音菩萨的地位还要高。
有一种说法,唐太宗李世民前身是北极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在中国民间信仰有着重要位置,属于道教四御之一,位居玉皇大帝之下,全称“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紫薇又称紫宫、紫微星,位处三垣之中的中垣,在星座上属帝王所居之地。
正因此,皇宫又称为紫禁城。
另外,紫微星在天上最中间永远不动,所在位置也最高,“众星之主,万象宗师。
”据《北阴酆都太玄制魔黑律灵书》描述,“昔北极紫微玉虚帝君,居紫微垣中,为万象宗师,众星所拱,为万法金仙之帝主,上朝金阙,下领酆都。
”除了个人超牛外,北极紫微大帝麾下的大将更是如雷贯耳。
试想,一个真武大帝都如此厉害,但他还是紫微大帝的一个部下。
由此,紫薇大帝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就可以想象了。
紫薇大帝的母亲还是斗姆元君,即天皇大帝之母。
据晚清小说《六部春秋》描述,紫薇大帝一共三次传世。
首次为汉高祖刘邦,二次转世为光武帝刘秀,三次转世为唐太宗李世民。
所以说李世民拥有显赫的地位和身份。
李世民
李世民注重战前侦察,虽屡次遇险,但每次 战斗都能作到知己知彼,善于制造战机。太宗 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 则。早年的李世民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 军。当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李世民先 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 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贞观时期也是 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政治,这也许是李 世民最值得称导的政绩。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 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 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 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
好皇帝和坏皇帝,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明君和昏君 。 昏君,顾名思义,昏庸无能的人,但是历史上大多的昏 君不只是昏庸,而且暴戾,他们在听到逆耳的忠言时,大多 都是不理不睬,甚至降罪于那些忠臣,他们会对那些阿谀奉 承的人很是宠爱。 他们大多不理朝政,并且它们在位时大多 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故此,有些老百姓会反抗,这就 叫做起义。 明君,贤明的君主,好像唐太宗就算一个吧,他能够采 纳忠言,并且对于百姓也很是体恤,这种明君每个朝代都有 几个但是都不多。 明君和昏君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百姓的态度, 和对忠臣的态度。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 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 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 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 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 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 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 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 也。‛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 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 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唐太宗李世民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介绍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享谥太宗,谥号“文德”,是唐太宗李治(李世民父亲)皇位继承者,是改革开放以及治理罗马帝国的重要杰出统治者。
一、李世民生平1.出生595年,乾元十五载,贞观七年,李世民出生于河南大历。
2.立位605年,唐太宗李治逝世,李世民9岁,李治的第四子李世民被立为继承人,被封为唐太宗。
3.统治钦定李世民继承大统,同时,太尉、大中大夫利用自己的独立特权,进行不受李世民控制的各种活动,给李世民的统治带来不少难题。
李世民一方面加强对朝廷官吏的严格监督,从而彻底重整唐朝治理秩序;另一方面对其父贞观以及太宗文绪政策的坚持和执行也大有功绩。
4.成就李世民的全面改革,使唐朝彻底重建,重新走向鼎盛。
他平定难民,加强边防和海疆等外交政策,实施“大量开垦”,增派遣粮调仓,以及海外联姻、放宽移民以及与回鹘鸿鹄关系密切等政策,促进唐朝的鼎盛发展。
在文化艺术方面,他又开办唐授群英会,倡导仁慈の学,改革唐新诗,编纂核心资料,创作文物大典,推动教育和书画等,值得称道。
二、李世民的发明和创新1.非常政论在李世民的统治时期,实行“非常政论”,直接对抗封建官僚制度,改革了官员整顿和选拔,使内政的秩序更加有序。
2.“疏录鉴旧”李世民下令实行“疏录鉴旧”,来努力求真求实,从而改善政治环境,满足百姓的需要,加强国家统治。
3.仁义礼智信这一政策重视仁义、礼仪、智慧和信用,对政府官员拜访、处理公共事务,重用以知识、仁义、礼仪、信用为核心,以提高社会心理从而建立起一套秩序稳定的政治制度。
4.党廷合一政策李世民采纳宋、辽、金的精华,改进汉唐礼仪,制定“党廷合一”政策,调节朝廷党廷的关系,促进新道德、新文化的传播,从而实现内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5.平定天下李世民“镇压内师,平定天下”,让唐朝受到中外尊敬,有力地把战火普遍带到全国各地,使唐朝活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唐太宗李世民的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
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
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
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
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
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
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李世民是哪里人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出生在陕西武功一个贵族家庭的“别馆”中。
他的祖先李虎,曾是北周时“荣盛莫与为比”的所谓“八大柱国”之一。
父亲李渊,在李世民出生时,虽然其荣耀已非昔日的祖宗可比,但却也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历任谯、陇、岐等州的刺史,荥阳、楼烦等郡的太守以及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重要职务。
李世民生长在这样的贵族世家,接触的是世族豪门,结交的是贵族子弟,从小习艺练武,善于骑马,好弄弓矢,锻炼了骁勇超人的武艺,也养成了强悍、临机果断、意志坚强的豪放性格。
隋朝末年,独夫民贼隋炀帝的统治,犹如一叶扁舟,漂浮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惊涛骇浪之中。
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之下,隋朝的封建统治者内部也爆发一次又一次的分裂。
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616年底至617年的春夏之间,罗艺、徐园朗、梁师都、刘武周、薛举等官僚、豪强地主,纷纷起兵割据,拥兵自重。
隋朝的统治很快就要被颠覆了。
这时,充当隋的太原留守的李渊,虽是这个地区的最高长官,但却时时受到了隋炀帝的猜忌与怀疑,日日要“纵酒纳赂”以为“自安之计”。
他也看到“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的局面,正是自己积蓄力量、起兵反隋的绝好机会。
于是,积极准备发动兵变。
“聪明勇决、识量过人”,年仅20岁的李世民是他起兵的最主要的得力助手。
李世民在跟随父亲来到太原之前,已经成长为一位英武少年,并已在“解雁门之围”的战斗中初露锋芒。
他年轻有谋,善于用兵,交结和收罗了不少天下英豪。
来到太原后,他又奉命“密招豪友”。
当时,亡命在晋阳的长孙顺德和刘弘基,都是他优礼结交的对象;晋阳县令刘文静,更是他无话不谈、无事不商的密友。
这些人,以后都成了晋阳兵变的最主要的骨干力量。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发动了兵变,公开举起了反隋的旗帜。
兵变胜利后,李渊即“法檄各郡,称义兵,封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指挥右三军”,南下霍邑、围困河东。
十一月攻克了长安,建立了唐王朝。
历史趣谈: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秦王李世民简介导语:姓名:李世民国籍: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出生日期:公元599年1月23日(己卯年)逝世日期:公元649年姓名:李世民国籍: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出生日期:公元599年1月23日(己卯年)逝世日期:公元649年7月10日职业:皇帝、军事家、政治家主要成就:文韬武略,平定乱世,开疆扩土贞观之治,求贤纳谏,宽厚爱民代表作品:《帝范》,《贞观政要》等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尊号: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年号:贞观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
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
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生平介绍: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
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位期间,其对唐朝的建立与国家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爱好文学与书法,并有墨宝传世。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
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明君。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李世民李世民李世民(599.1.23—649.7.10),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一说狄道(今甘肃临挑),一说赵郡(治今河北赵县),史称唐太宗,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次子。
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
自幼习武,善骑射,尚武略,临机果断。
隋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被突厥10万骑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世民应募从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
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
十三年,隋末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各地豪强割据郡县,隋王朝土崩瓦解,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乘机起兵,世民积极参与谋划,起了重要作用。
六月,与其兄建成率兵攻西河(治今汾阳),首战获胜,促使李渊决意西向关中。
任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于七月随李渊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
途中李渊一度动摇,欲还师更图后举。
世民坚决主张继续进军,提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方略。
八月,进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轻骑至城下,诱隋守将宋老生出战,继而率骑猛冲其侧背,配合李渊、建成正面攻击,斩宋老生,克其城。
九月,军至河东(郡治今永济西南),力主急速进军长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军西渡黄河,顺利占领渭河以北地区,各大族豪强纷至军门投效,数支农民起义军亦来归附,兵力迅速发展至13万人。
十一月,会诸军攻克长安。
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
世民被封为秦国公。
十二月,率兵大破陇右割据势力薛举所部10万人于扶风(今陕西凤翔)。
次年正月,任右元帅,与左元帅李建成督诸军十余万人,趋东都洛阳。
四月,进抵洛阳,遣使招谕,守军不应。
世民认为关中新定,尚未巩固,悬军出战,虽能夺取东都,也难固守,遂引军还。
料定隋军将乘机追击,即设伏于途,大破隋将段达追兵,置新安、宜阳二郡(治今河南新安东、宜阳西)而还。
唐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六月,李世民拜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秦王。
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简介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代表作品:《赠萧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全文古诗如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翻译】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过旧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还陕述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翻译】《经破薛举战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饮马长城窟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唐朝的著名人物的简介
唐朝的著名人物的简介
1、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2、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唐朝开国皇帝,出身北周贵族,七岁袭唐国公。
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消灭江南辅公祏势力,一统天下。
3、诗仙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谪仙人,别名李十二,唐代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静夜思》、《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
4、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5、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
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
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武则天,是一个颇具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名人。
李世民个人简历
李世民个人简历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太宗
唐太宗的简历
•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 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 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 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 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 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 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 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 期。
•
• • •
魏 征 进 谏
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 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 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 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见了秦王, 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 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 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 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 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 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 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 就不用再提了。”
“玄武门之变”
•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秦王、 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泰帝国的首都 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 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 太子李建成)和四弟(当时的齐王李元 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 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出生在陕西武功一个贵族家庭的“别馆”中。
他的祖先李虎,曾是北周时“荣盛莫与为比”的所谓“八大柱国”之一。
父亲李渊,在李世民出生时,虽然其荣耀已非昔日的祖宗可比,但却也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历任谯、陇、岐等州的刺史,荥阳、楼烦等郡的太守以及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重要职务。
李世民生长在这样的贵族世家,接触的是世族豪门,结交的是贵族子弟,从小习艺练武,善于骑马,好弄弓矢,锻炼了骁勇超人的武艺,也养成了强悍、临机果断、意志坚强的豪放性格。
隋朝末年,独夫民贼隋炀帝的统治,犹如一叶扁舟,漂浮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惊涛骇浪之中。
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之下,隋朝的封建统治者内部也爆发一次又一次的分裂。
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616年底至617年的春夏之间,罗艺、徐园朗、梁师都、刘武周、薛举等官僚、豪强地主,纷纷起兵割据,拥兵自重。
隋朝的统治很快就要被颠覆了。
这时,充当隋的太原留守的李渊,虽是这个地区的最高长官,但却时时受到了隋炀帝的猜忌与怀疑,日日要“纵酒纳赂”以为“自安之计”。
他也看到“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的局面,正是自己积蓄力量、起兵反隋的绝好机会。
于是,积极准备发动兵变。
“聪明勇决、识量过人”,年仅20岁的李世民是他起兵的最主要的得力助手。
李世民在跟随父亲来到太原之前,已经成长为一位英武少年,并已在“解雁门之围”的战斗中初露锋芒。
他年轻有谋,善于用兵,交结和收罗了不少天下英豪。
来到太原后,他又奉命“密招豪友”。
当时,亡命在晋阳的长孙顺德和刘弘基,都是他优礼结交的对象;晋阳县令刘文静,更是他无话不谈、无事不商的密友。
这些人,以后都成了晋阳兵变的最主要的骨干力量。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发动了兵变,公开举起了反隋的旗帜。
兵变胜利后,李渊即“法檄各郡,称义兵,封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指挥右三军”,南下霍邑、围困河东。
十一月攻克了长安,建立了唐王朝。
接着,李世民执行了“先西后东”的战略方针,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立下了辉煌的业绩。
617年,李世民率军在浅水源(今陕西长武县东北)大败薛仁杲军,并将其残部消灭在折摭(今甘肃泾川东北)。
619年,李世民挂帅亲征,按照原定的计划,“平殄武周,克复汾、晋”,巩固了唐的西北地区。
620年,李世民又驱兵关东,大军指向窦建德军与王世充军,虎牢一战,窦建德军瓦解,王世充不战自缚。
唐初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接着又平了刘黑闼,打赢了统一战争的最后一战。
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的首义之功及在统一战争中的接连胜利,表现了他的杰出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为他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得了帝位。
执政以后,他很快地调整了中央集团和政府机构的用人制度,组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最高决策集团。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虽然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其年幼无知的侄子,但东宫与齐王府的余党纷纷逃亡,在各地隐匿,企图卷土重来,成了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和混乱的根源。
李世民曾两次下诏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
”非常策略地处理了“喋血玄武门”之后留下的问题。
唐太宗还对东宫府的人才大胆地加以信任与提拔。
如建成的骁将薛万彻,曾带兵攻打过玄武门与秦王府,失败后又逃亡终南山。
唐太宗派人请他回来,“以其忠于所事,不之罪也”,不以仇敌遇之(《旧唐书·薛万彻传》)。
东宫府的能臣、原太子洗马魏征,唐太宗封为“詹事主簿”,后又改任谏议大夫,步步高升,表现了杰出的政治家的风度和气魄。
接着,唐太宗改革了中书、门下省的封驳制度,使宰相及其属员有职有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监督。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借故贬逐了高祖亲信裴寂,罢黜了前朝遗老陈叔达、萧王禹等,以房玄龄、杜如晦为尚书左右仆射,李靖为兵部尚书,魏征守秘书监,参与朝政,完成了中央集团机构的调整。
唐太宗在完成中央机构调整的同时,还对地方行政机构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整顿。
他认为都督、刺史、县令等地方官员,实属“治乱所系”,特别是县令,“尤为亲民”,“尤须得人”,于是规定,刺史以上地方官由自己选派,县令则由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各举一人。
并在屏风上写上都督、刺史的姓名,“记其善恶”,“坐卧恒看”。
唐太宗的用人标准是“才行兼备”,“举行能之人”(《旧唐书·杜正伦传》)。
所谓“才”与“能”是指办事能力而言,所谓“行”就是讲政治标准。
他曾与魏征讨论用人,认为“为事择官,不可粗率。
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
魏征说:“这是对的。
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顾不得德行,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才德兼备才可用。
”唐太宗基本上遵循了这个规矩用人。
他公开宣布:“朕之授官,必择才行。
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
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旧唐书·房玄龄传》)处理高祖时的老官僚,东宫、齐王府的主要人员,秦王府的僚属就足以证明他对选用的对象,执行的是不避仇敌、不避亲疏,惟才是举、破格提拔的原则,如对待魏征、薛万彻就是最著名的、突出的例子。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贵为国戚,当册封其为司空时,有人以“私亲之俏”加以反对,太宗排除干扰:“委以重官,盖是取其才行耳。
”他还能从贫贱中选拔人才,如马周,曾为人门客。
太宗用其为“直门下省”,继又提为“监察御史”,十分称职。
他还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渠道选拔人才。
方法之一是改定“氏族志”,提高新的士族的尊荣,压制旧有的士族势力,为士庶并用的方针开辟了道路。
其次是发展科举、重视进士及第,进一步为庶族地主士人开拓了一条入仕和发挥才智的途径。
据《唐摭言》记载:唐太宗曾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不禁大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于他的“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贞观政要》卷1)政策的实施,获得了用人致治的显著效果。
贞观一代,人才辈出,佼佼者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
人才济济的盛况,“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读通鉴论》卷20)。
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
他指出:“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
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
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贞观政要》卷4)“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万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同上)他也不认为自己是完人,而是敢于承认:“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自谓己长,若使达者、大匠诋诃商略,则羌辞、拙迹见矣。
天下万机,一人独断,虽甚忧劳,不能尽善。
”(《新唐书·吴兢传》) 唐太宗认为,“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贞观政要》卷2)他多次向大臣强调,“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他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在求臣纳谏的基础上,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政治主张。
贞观三年(629年),他与群臣论治,首先阐明了“人君必须忠良辅弼”的道理,竭诚希望“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贞观政要》卷2),开创了君臣共商国事的开明局面。
经过君臣们的共同努力,贞观三年,开始出现了“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安静”的大治景象,唐太宗兴奋地对大臣们说:“此非朕一人之功,实由公等共相匡辅。
”(《贞观政要》卷10)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成就,是地主阶级内部群策群力的结果。
贞观时代,由于政治上的清明,导致了经济、军事、文化上的日益繁荣,故贞观年代的治绩,被封建史家们赞称为“贞观之治”。
唐初,面对着隋末大乱之后“伊洛之东,暨宁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唐文》卷2)的衰敝景象,百废待举、百事待复。
求治心切的唐太宗,亲自组织了关于“自古理政得失”的讨论,首先从政治上统一群臣的思想。
太宗当时也怀疑“大乱之后能否大治”。
他说:“在大乱以后,教化怕不易实现。
”魏征认为:“不然。
民众遭受战乱的痛苦,教化正容易实现。
譬如,给饥人做饭,给渴人饮水,是很不费力的事。
”封德彝则反对魏征,说:“三代以下,人心愈来愈浇薄,所以秦专用法律,汉朝杂用霸道,他们想教化而不能,不是能教化而不想。
”魏征驳斥说:“如果说古人纯朴,后世愈来愈浇薄,那么,浇薄到今天,人早化为鬼怪,还要什么人君来治理呢?”(《贞观政要》卷1)唐太宗赞同魏征的意见,定出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专心从改善政治、使百姓安定等方面来实现天下大治。
广开才路、广开言路、用人致治;虚心纳谏、共理天下,就是这种清明政治的主要方面。
在经济方面,由于实行“让步政策”,力行均田、劝课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为当时的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方面,唐太宗为最后打败突厥,曾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校射”,亲自考试诸将武艺。
又整顿了府兵制度,改天下军府为折冲府,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作为封建政权的重要支柱。
贞观三年至九年(629—635),唐太宗便向西开始了一连串的进击,先后平定了东突厥、吐谷浑,统一了高昌,打击了西突厥,开拓了和西方来往的商路。
这对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唐太宗对被统一的北部和西部边疆,设置羁縻州,实行“羁縻”政策,这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压迫政策相较,是极其开明和进步的。
他曾总结自己的统一经验,其中之一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这里虽有溢美之处,但也与事实相去不甚太远。
在文化方面,贞观时代提倡儒学、奖掖文士;兴办学校,制礼作乐;广收天下图籍编纂成书。
这些文治措施,反过来又对巩固唐初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的重要制度,都在贞观时制定。
如长孙无忌、房玄龄和一批“学士法官”制定的《唐律》、魏征等编成的《群书治要》、孔颖达编成的《五经正义》等,开创了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也孕育了虞世南、姚思廉、欧阳询等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名流。
唐太宗毕生所持的政治思想及其政治成就,来源于他对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伟大力量的深刻认识。
他时时牢记“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的历史教训,对唐初的君臣、君民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形成了空前无比的文治和武功,这些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即使在晚年,由于这位开创了唐初基业的皇帝,长期陶醉在功业和颂扬声中,骄奢淫逸之心日益增长,但也不是漆黑一团。
临终前,他告诫太子说:“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