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认识_武成斌讲稿
西安交大一院神内 武成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概
述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basilar insufficiency , VBI)是始于 是始于1946 是始于 年 Kubik与 Adams对基底动脉闭塞临床 与 对基底动脉闭塞临床 与病理研究报告中的称谓。 与病理研究报告中的称谓。 其时系泛指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 其时系泛指椎 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 管病。 管病。 既可见于后循环脑梗死, 既可见于后循环脑梗死 , 也可为梗死 的先兆,短暂而反复出现。 的先兆,短暂而反复出现。
多数患者因头位或/和体位突然变动而诱发, 多数患者因头位或 和体位突然变动而诱发,也 和体位突然变动而诱发 提示颈椎活动及血压波动对VBI的影响之大。 提示颈椎活动及血压波动对 的影响之大。 的影响之大
VBI 是多机制的临床综合征
为预防持久性缺血所致不可逆性椎— 为预防持久性缺血所致不可逆性椎 基 底 动 脉 脑 梗 死 , 应 重 视 对 VB-TIA 和 VBI的研究。因为后两者均具有临床发作 的研究。 的研究 历时短暂、 症状与体征可恢复, 历时短暂 、 症状与体征可恢复 , 提示局 灶病灶缺血可逆。 灶病灶缺血可逆。
双侧椎动脉在通过脑桥腹侧下上、 缘处, 双侧椎动脉在通过脑桥腹侧下上 、 缘处 , 先汇合成一支干径较椎动脉为粗的基底动脉, 先汇合成一支干径较椎动脉为粗的基底动脉, 后又分左、右终支即大脑后动脉。 后又分左、右终支即大脑后动脉。
与前循环主要供应视器和脑前部3/5血 与前循环主要供应视器和脑前部 血 液不同, 液不同,VBI供血范围覆盖内耳和脑后部 供血范围覆盖内耳和脑后部 2/5。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单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并发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反复的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
2、脑血流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
2、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
(四)标准住院日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符合第一诊断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脂血糖肝功肾功表面抗原、电解质、凝血四项、心电图、脑血流图
(七)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
2、对症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
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没有出现住院期间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
长。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并发症患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入院标准:1.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
2.门诊治疗无效,需要住院系统诊治。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2019版:A17.0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编码:G45.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以头晕与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二者常同时并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仆倒。
起病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多有年高体虚、饮食不节、疲劳或跌扑损伤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①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摆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等感觉。
部分病人则仅有头晕眼花的感觉。
如病人改变体位(如转头、起坐、翻身等)时更易诱发眩晕,或使之增剧。
劳累、乘车、走路等也可以诱发。
有时眩晕成为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夹杂其他症状与体征。
部分眩晕病人伴有单侧或双侧耳鸣。
②头痛:大约l/3或1/2病例有头痛,主要位于枕部或顶枕部,或局限于颈部,也可放射至双侧颞部,其性质多为跳痛、胀痛。
③感觉障碍如面部感觉异常,有针刺感或麻木感,口周或舌部发麻感,单肢、双肢或四肢可有麻木或感觉减退。
④内脏性障碍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出汗等表现。
2.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分型论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治疗指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治疗指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治疗指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
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厥证”等范畴。
其病机常与血虚血滞,夹痰上扰,气机受阻有关。
疾病描述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上行,穿第1-6经椎横突孔,向上行走至寰椎侧块上关节面后方转向后内,通过椎动脉沟,穿寰枕后膜和硬脊膜,经枕骨大孔入颅,向前达斜坡,于脑桥下端两侧脊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行至脑桥上边时分为终末支,即左、右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沿途发出脊髓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脑桥支、小脑上动脉。
供应脊髓颈段、迷路、脑干、小脑、丘脑、大脑颞叶基底部和枕叶。
症状体征1、前庭系统症状眩晕为常见症状,多为旋转性眩晕,眩晕发作常于2-5min内达高峰,维持2-15min,常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及听力下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视觉症状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可引起视力模糊、复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出现黑蒙,甚至失明。
3、大脑症状头痛为常发症状,为跳痛,有时呈炸裂痛,多位于枕部,弯腰或憋气时加重,常伴有神智迟钝,昏厥或跌倒,构语障碍,言语含糊不清,记忆力减退等。
4、锥体束症状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疾病病因颈椎骨质病变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关节强直、椎间盘突出、颈椎脱位、颈椎结核及外伤等,压迫椎动脉使管腔狭窄。
颈椎骨质病变还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百反射性收缩,使血管痉挛、变细、血流量减少。
椎动脉粥样硬化为常见病因之一,动脉内粥样硬化病变多阻塞管腔,引起血流量减少,一侧椎动脉阻塞另一侧椎动脉通畅时,尚可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可不发生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双侧椎动脉发生阻塞,则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解剖异常双侧椎动脉粗细不一,或一侧椎动脉缺如者,较易发生。
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路径的初步评价的开题报告
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路径的初步评价的开题报告标题: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路径的初步评价一、研究背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头晕症状,其发生与年龄、慢性病、颈部创伤、颈椎病等因素有关。
传统的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药物疗法,如抗晕药、降压药等,但其疗效有限。
中医药治疗方面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路径及其效果。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路径,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发病机制。
2. 确定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路径和治疗方案。
3. 评价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1. 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了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西医治疗、中医证候特点和中医药治疗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2. 临床研究:拟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药治疗组和对照组(西医药治疗组),中医药治疗组采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西医药治疗方案,两组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及疗效。
3.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治疗的有效率、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等指标。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医药治疗的初步探讨,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医药在治疗头晕症状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头晕症状的中医药治疗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中医药治疗组和西医药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初步评价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和安全性。
老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详解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当椎-基动脉供血不足时常出现眩晕等症状。
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于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在颅内分出许多分支,其供血区包括脑干内的脑神经、上行与下行传导束、听觉前庭器官、颞叶、枕叶及丘脑等处。
供血不足时,便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且因受损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的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其病因多为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低血压、脑动脉炎、颈部大血管扭曲、心脏病、血管畸形、血高凝状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
老年人患此病多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或视力模糊、复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或语言不利、昏厥或跌倒、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
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虽然说老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以眩晕、头昏、旋转感、伴恶心、呕吐为主的综合征,并不一定想其他心脑血管疾病一样严重。
但当老人患此病时我们要注重对其适当的护理来帮助老年人快速的恢复。
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可以避免老年人的病情发展,帮助老年人实现自理的目的。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 1 疾病病因∙ 2 症状体征∙ 3 病理生理∙ 4 诊断检查∙ 5 鉴别诊断∙ 6 治疗方案∙展开全部摘要纠错编辑摘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
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
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
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
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疾病病因血小板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 至第1 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于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在颅内分出许多分支,其供血区包括脑干内的脑神经,上行与下行传导束,听觉前庭器官,颞叶,枕叶及丘脑等处,供血不足时,便出现复杂的临床症状,且因受损部位、程度、侧支循环的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病因绝大多数为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其他如低血压、脑动脉炎、颈部大血管扭曲、心脏病、血管畸形、血高凝状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也是发病原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体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急救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
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呈旋转性、浮动性或摇摆性,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有地面移动或倾斜感,一般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
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椎_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
・专家论坛・椎2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罗毅(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853)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26(2005)0320145203 椎2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 2basilarinsu fficiency ,VBI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这一病名,巳广泛用于临床诊断,但它的发病机制和诊断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
现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结合文献,简要论述VBI 的病理生理基础和诊断,以利于VBI 治疗和预防。
1 对VBI 的认识尚待提高1.1 国外和国内脑血管疾病分类中的VBI 1987年国际疾病分类2神经病学分册(IC D 29)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中,在短暂性脑缺血(435)项下有颈、基底椎动脉供血不足[1]。
1990年IC D 2102神经系统疾病中,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 A )和相关综合征(G 45)项下有椎2基底动脉综合征(G 45.0),而无VBI 的病名。
1997年IC D 29的临床修订版2脑血管疾病中,在短暂性脑缺血(435)项下,有椎2基底动脉综合征[1],仍无VBI 。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中,无VBI 。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2]第三项中,增加了VBI 。
1.2 对VBI 的认识模糊 1951年Denny 2Brown 提出,由于全身血压下降、脑血管狭窄致脑血流量不足等原因而出现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称为脑供血不足(C Ⅵ)。
Fisher (1950)、Russell (1961)及Dikering (1963)等证实可逆性反复短暂发作的神经功能缺失,大多数是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表面的微栓子脱落引起的微栓塞所致,遂用TI A 取代了脑血管痉挛和脑供血不足,对TI A 的认识逐渐提高,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定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 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出现临床上间歇性、反复发作性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英文名称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 ncy就诊科室神经外科谢见发病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症状复视,眩晕,共济失调等科普中国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本词条容贡献者为:存刚I副主任医师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撰冷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目录1. 1病因2. 2临床表现3. 3检查1. 4诊断2. 5鉴别诊断3. 6治疗1. 7预后基本信息英文名称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就诊科室神经外科常见发病部位动脉粥样换化常见症状复视.眩晕,共济失调等病因1 •动脉粥样硬化为最主要的因素,最常见的部位为椎动脉起源处,其次为椎动脉第二段,再次为椎- 基底动脉结合处。
2. 椎基底动脉假性动脉瘤和完全性闭塞推动脉的自发性夹层动脉瘤常伴有动脉纤维增生,好发于椎动脉第二、三段。
3. 颈部贯通伤、严重的颈椎骨折和脱位造成椎动脉的直接损伤引起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或动静脉痿,颈部推拿引起的椎动脉创伤性夹层动脉瘤或闭塞。
4. 颈椎骨刺常见于严重的计关节炎、卄质增生者,压迫椎动脉的第二段引起与颈椎位置相关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C6水平前斜角肌韧带压迫椎动脉引起与颈部转动相关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5.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常可因左侧上肢主动性运动诱发颅脑血流量分流,出现脑干部分缺血表现。
6. 栓子多数椎基底动脉的栓子来自心脏瓣膜、心房血栓、心房黏液瘤、主动脉、锁件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全身性来源的栓子。
7. 常见的椎动脉起源处病变包括①椎动脉起源处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②椎动脉起源处因纤维肌肉束带或增生的前斜角肌造成腔外压迫而引起的严重狭窄;③联合近侧锁丹下动脉和椎动脉起源处的严重溃疡性病变;④锁计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口根据病情开出出院带药,包括抗眩晕药物、改善循环药物或神经营养药物
口定期复查
口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师签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时分出院日期:年月日时分,
标准住院日7-14天实际住院日:天
住院第1天年月日
长期医嘱:
口1.按内科常规护理
口2.一级护理
口3.饮食选择:口低盐低脂饮食口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口糖尿病饮食口普食口_________
长期医嘱:
口根据病情调整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治疗并发症及合并症
临时医嘱:
口视病情复查血常规、生化、凝血等检查
口根据病情评估血管情况,确定是否行DSA检查
口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病情治愈或好转,患者可办理出院
口吡拉西坦注射液100ml ivdrip qd
口奥拉西坦注射液1~2givdrip qd
口天麻素注射液0.4~0.6 ivdrip qd
口山莨菪碱注射液20mgivdrip qd
口安定注射液10mg im qd或10mg iv qd
口苯海拉明注射液20mg im qd
口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mg im qd
临时医嘱:
口视病情进行头颅CT或头颅MRI、MRA检查
口评估血管功能TCD、颈部血管多普勒结果
口空腹血糖高者进行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等
口视其他异常检查结果给予相应处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症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症状椎动脉左右各一,起于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行于上六个颈椎的横突孔,再经枕骨大孔入颅。
椎动脉在颈部走行中并无分支,它与各颈椎的位置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其血流量容易受到颈椎活动的影响。
如颅后,两条椎动脉沿着延髓腹侧面向前向内,在脑桥下缘处汇合成为一条基底动脉。
椎动脉和基底动脉都发出一些分支入脑,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该系统的血液主要供应延髓、脑桥、中脑、内耳、间脑、枕叶以及颞叶底面,前庭系统全部均有椎-基底动脉系的分支供应。
因此,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必然导致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患者,多有动脉硬化或颈椎病的病史。
临床病征多种多样,相当复杂,主要表现为旋转性、浮动性或摆动性眩晕,自觉双腿发软、站立不稳、地面摇晃、倾斜。
伴一过性黑蒙、视野缺损或复视,共济失调、平衡障碍、麻木和延髓麻痹等。
常见的症状主要有眩晕、头痛、视力障碍、意识障碍。
(1)眩晕:眩晕常常是首发症状,据国内资料统计,约占45.5-81.6%。
眩晕的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或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自觉地面摇晃、倾斜。
也有相当多的患者眩晕症状并不明显,只有“头晕眼花”的感觉。
有的伴有单侧或双侧耳鸣及听力减退,听力检查为神经性耳聋。
耳蜗症状的出现,提示基底动脉的分支内听动脉供血不足,此时要特别注意与美尼尔氏病区别。
眩晕可自发,也可因患者转换体位、头颈部屈伸和转动时诱发,或使已有的眩晕加剧。
(2)头痛:大约30%-50%以上的病例有头痛发作。
头痛主要位于后枕部和顶枕部,其性质为跳痛、胀痛。
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头痛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颅内外动脉系统通过后枕部和顶枕颞部头皮血管建立侧枝循环,致使这些头皮血管扩张,造成血管扩张性头痛。
此症极易误诊为偏头痛,应予注意。
(3)视力障碍:可以表现为一过性黑蒙或视野缺损,主要是影响了大脑后动脉的血液供给所致。
如枕叶缺血不太严重,视力仍可保存,但常伴有彩视、眼前闪金花,和偏头痛发作时很相似。
临床护理路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5呕吐者,头偏向一侧,做好基础护理、口腔护理。
健康宣教
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服药须知、安全知识、各项检查的知识、连心卡的作用,讲解各项检查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
第2天
评估
了解病情,评估病人生命体征情况,眩晕的改善情况。
药物
按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活动
嘱患者卧床休息,床边加床栏保护,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起床活动时要有人陪护,防止跌仆。
饮食
根据体质、舌苔辩证指导饮食。
护理
l、准备好床单位,主动将病人带至床边,并安置好。
2、做好入院介绍。主管护士作自我介绍,并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管床护士等。视病人需要安排陪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日期
项目
护理内容
入院当天
评估
1一般评估:生命体征,皮肤,饮食、情志等。
2、专科评估:眩晕的程度、性质、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
检查
做相关的检查,抽血、CT、MRI、TCD等,指导患者留取各项标本。
治疗
根据病情吸氧、抽血、补液、艾灸、拔火罐、脑循环等。
5、落实各项检查情况。
健康宣教
再次讲解各项检查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做好颈部的保健措施:如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避免做过度转颈的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眩晕。
第3~出院前两天
活动
眩晕明显者继续卧床休息,病情允许下鼓励患者适当下床活动,做好安全措施。
健康宣教
做好颈部的保健措施:指导病人转颈动作要慢,不可长时间低头看书,避免用过高的枕头等。
其余同前
出院前一天
活动
指导病人适当做太极、八段锦、米字操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指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最主要的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
眩晕多在头颈部快速转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
有视力障碍者约占40%,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
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入颅后,于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侧大脑后动脉。
脑供血不足的病因有哪些脑供血不足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杀手之一,对于脑供血这种常见的疾病,我们不能忽视,我们应该要了解更多有关于脑供血方面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脑供血的病因,希望大家能够细心阅读。
(1)主要原因是:因为颈椎寰枢关节和颈5颈6关节错位,刺激椎动脉引起动脉血管腔狭窄或血管痉挛,通过的血流量减少,致使所供应的脑区发生供血不足;(2)血流动力学障碍,当血压降低,心脏搏出量减少时脑组织供血不足;(3)某些原因造成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缓慢及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发生及供血不足;(4)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即动脉搏粥样硬化的板块脱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随血流到小动脉而堵塞血管,则会出现脑局部供血不足。
脑供血不足常见表现有哪些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的工作压力过大和脑力过度劳累都是诱发闹工序不足发病的重要原因,脑供血不足患者在平时的饮食和生活要保持良好的习惯。
那么,脑供血不足疾病的常见表现有哪些?(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3)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日不同的头痛。
(6)突然原因不明的跌交或晕倒。
(7)短暂的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神经内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患者: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住院第 1 天 年 月日
住院第2~4天 年月日
住院第5~9天 年月日
住院第 10天(出院日) 年月日
1.□建立住院病历
1.级别护理:□特级护理□一 1.级别护理:□特级护理□一 1.级别护理:□特级护理□一
2.完成入院评估:□基本情 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 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 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
4.饮食:□普通饮食□治疗饮 食□试验饮食
食□试验饮食
5.级别护理:□特级护理□一 食□试验饮食
4.专科观察与护理:
4.出院指导:□用药指导告
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 5.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 4.1□生命体征监测
知转颈及体位改变注意事
护理
□B超□CT□磁共振□TCD□ 4.2观察:□眩晕□头痛□恶心 项□嘱患者定期复查□告
心□呕吐□记忆减退□肢体 7.其他:
9.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 麻木
□B超□CT□磁共振□TCD□ 7.□健康教育指导
颈超□CTA □DSA□其他: 8.有无变异:□有□无
10.专科观察与护理:
9.□其他:
10.1□生命体征监测
10.2观察:□眩晕□头痛□恶
心□呕吐□记忆减退□肢体
麻木
11.□健康教育指导
6.□基础护理
颈超□CTA□DSA□其他: □呕吐□记忆减退□肢体麻 知电话回访□协助办理出
7.饮食:□普通饮食□治疗饮 6.专科观察与护理:
木
院
食□试验饮食
6.1□生命体征监测
5.□健康教育指导
5.□其他: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与临床
四、基底动脉的分支-小脑上动脉
小脑上动脉闭塞综合征(脑桥被盖外侧部综合征):闭塞后 梗死灶范围从小脑半球伸向结合臂,并波及脑桥头端被盖 外侧部及中脑尾端后外侧部,临床上表现为同侧小脑性共 济失调(上肢重于下肢)及对侧偏身(分离性)感觉障碍。 还有:
2、注视麻痹:注视瘫痪 侧;
3、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极轻;
4、单瘫不伴注视麻痹; 5、小脑性共济失调:对
侧;
脑桥短旋动脉 闭塞综合征
1、脑桥基底外侧综合征 (Millard-Gubler综合 征):面(展)神经交 叉瘫,即同侧面神经展 神经周围性麻痹,病变 对侧舌下神经及肢体中 枢性偏瘫;
2、病变同侧小脑性共济 失调;
失 (2)(1)+同侧面神经展神经麻痹 (3)(2)+交叉性面瘫及三肢瘫 (4)双颜面感觉障碍 (5)病变对侧颜面感觉障碍
三、基底动脉
1、解剖走行
基底动脉由左右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 汇合而成,起点一般位于桥延沟中点,居 左右展神经之间,向上行于脑桥基底沟 中,其背侧面为脑桥基底,腹侧面与斜坡 平行,相距约2-3CM。基底动脉全长 3CM,至桥脚沟中点分为左右大脑后动 脉,该终点位于左右动眼神经根之间。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本症是指以基底动脉 尖端为中心的 2CM直径范围内 的五条血管交叉 的部位,即左右 大脑后动脉、左 右小脑上动脉和 基底动脉顶端, 形成一个“干”字。 血栓或栓塞致该 区域循环障碍即 为基底动脉尖综 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本征中为丘脑、 中脑、枕叶和 颞叶内侧发生 梗死,以视觉 障碍、动眼神 经损害及意识 行为异常为主 要表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广南县中医医院陈国凯概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障碍,导致内耳、脑干、小脑等组织的功能缺损,所引起的以眩晕、复视、头痛为主要症状,呈一过性发作或间歇性复发的临床综合征。
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青壮年也可罹患,男性多于女性。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供血减少,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微栓子随血流栓塞颅内小血管,血流中断。
诊断1临床表现临床病征多种多样,相当复杂,主要表现是内耳、脑干、小脑、间脑、枕叶、颞叶等组织的功能缺损。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1.1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据统计,约45.5~81.6病例有之。
眩晕的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摆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等感觉。
如病人转换体位,头颈过度伸屈或侧转时更易诱发眩晕,或使之增剧。
有时眩晕成为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夹杂其他症状和体征。
1.2 视觉障碍:较为常见。
病人突然弱视或失明,持续数分钟渐恢复。
这是由于双侧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
复视、闪光、暗点、视野缺损、甚至幻视等也不少见,这是由于脑干内第3、4、6颅神经核缺血或内侧纵束缺血引起。
1.3 头痛:大约1/3~1/2病例有头痛,头痛主要位于枕部或顶枕部,或局限于颈部,也可放射至两颞侧的深部,其性质多为跳痛、胀痛。
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这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侧支循环血管扩张所致。
1.4 运动障碍:又可分为①延髓麻痹征:如讲话含糊不清、吞咽困难、喝水反呛、软腭麻痹等。
②面神经瘫:多表现为面神经的核下性轻瘫,核上性瘫痪较少见。
③肢体瘫痪:可发生单瘫、偏瘫或四肢瘫,其程度多为轻瘫,完全性瘫痪较少见。
④平衡障碍和共济失调:表现为躯体位置及步态的平衡失调、倾跌等,这是由于小脑或与小脑有联系的结构发生功能障碍所致。
1.5 感觉障碍:如面部感觉异常,有针刺感或麻木感,口周或舌部麻木感;单肢、双肢或四肢可有麻木或感觉减退,疼痛则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G45.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
2.主要表现: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头痛呕吐,视物旋转,后循环缺血表现,症状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3.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脊椎片。
(七)选择用药。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止晕对症药物:异丙嗪,眩晕停,强力定眩片
3.活血化瘀治疗.
(八)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4.病因明确,反复发作并且有手术指征者转外科或介入科进一步治疗,转入相应治疗路径。
5.若住院期间转为脑梗塞者转入脑梗塞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 5.0)
患者姓名:性别:年
龄:门诊号:住院
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天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