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合集下载

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形成条件
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在金属 原子之间流动,形成金属键。
特点
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其 强度较弱。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
定义
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 诱导力和色散力;氢键是水分子之间通过氢原子和氧原子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的。
特点
分子间作用力较弱,而氢键的强度相对较强。
STEP 01
STEP 02
STEP 03
原子核具有正电荷,其电荷数 等于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 匹配,因此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而中子数则决定了同位素 的存在。
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 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云与电子轨道
电子云是描述电子在 原子周围空间分布的 概率密度。
电子云和电子轨道描 述了电子在原子周围 的空间位置和运动状 态。
形成条件
分子间作用力广泛存在于各种分子之间;氢键只存在于特 定的分子之间,如水分子和氨分子。
实例
气体、液体和固态物质中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分子 间作用力;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氢键的一个实例。
Part
03
原子结构与化学键的关系
电子排布与化学键类型
电子排布
原子的电子排布决定了其化学性质,进而影响化学键的形成。例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外 层电子数通常为全满或半满状态,因此不易形成化学键。
力,通过正负离子的静电作用
力来连接两个原子或分子。
实例 4
食盐、氢氧化钠等化合物
中的化学键都是离子键。
形成条件
2
当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或非
金属原子获得电子时,离
子键形成。
特点
3
离子键具有方向性,其强

第十三章+原子结构-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同步精品课堂(沪科版2020上海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十三章+原子结构-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同步精品课堂(沪科版2020上海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
分布在球体中,电子镶嵌在正
电荷之中,就象枣点缀在一块
蛋糕里一样,所以又被人们称
为“枣糕模型(西瓜模型)”。
J.J 汤姆孙(英国)
1857 ~ 1940
这个模型不久就被
实验事实否定了
20
第十三章
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汤姆孙的模型是很成功的。
解释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解释原子为什么会发光,能
第十三章 原子结构
主讲教师:XXX
1
第十三章
目录
01
电子的发现
0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03
玻尔的原子模型
2
第十三章
新课引入
科学家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
当玻璃管内的气体足够稀薄时,阴极就发
出一种射线。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
发出荧光,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什么呢?
3
第十三章
电子的发现
4
第十三章
赫兹
位卓越的物理学家参加了会议。但 当时的会议记录中根本没有提及卢瑟福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工作。不久以后,曾在卢
瑟福实 验室工作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N. Bohr ,1885— 1962) 运用创造性的假说拯救了卢瑟福的 核式结构模型。
现代物理学史表明:卢瑟福的方法和理论开辟了研究原子结构的正确途径, 为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线带负电
测出了粒子
的比荷
4.英国物理学家汤姆
3.猜想:
孙让阴极射线在电场
(1)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和磁场中偏转.
(2)阴极射线是带电微粒.
10
第十三章
由实验测得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J.J汤姆孙猜测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 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电子云等。

2. 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律、主族元素、副族元素、0族元素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2.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原子的发现和历史,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

2. 讲解原子结构:介绍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概念,讲解电子云的概念。

3. 介绍元素周期表:讲解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律、主族元素、副族元素、0族元素等。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为什么钠元素性质活泼等,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程度,包括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等基本概念的认识。

2. 评价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包括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律、主族元素、副族元素、0族元素等。

3. 评价学生运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来进行评估。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的内部结构,包括原子核的组成、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关系等。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史,介绍门捷列夫等科学家在元素周期表发展中的贡献。

3. 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如在材料科学、药物化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第13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13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

高三总复习 · RJ · 化学
进入导航
第十三章
系列丛书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结构中的杂化轨道理论、第一电 离能、分子的空间构型、无机含氧酸酸性判断及晶体的有
关计算知识。(1)每个S原子的3个2p轨道和1个2s轨道进行
sp3 杂 化后 形成 两个 S—S 键 ,另 有一 对孤 对电 子和 一个 (sp3)1电子各占据一个轨道形成折线形结构,故S8分子中S 原子采用sp3杂化。 (2) 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失 去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故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故第一 电离能:O>S>Se。
Z存在质量数为23,中子数为12的核素 W有多种化合价,其白色氢氧化物在空气中 会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高三总复习 · RJ · 化学
进入导航
第十三章
系列丛书
(1)W 位 于 元 素 周 期 表 第 ________ 周 期 第 ________
族,其基态原子最外层有________个电子。
(2)基态Mn2+的核外电子
排布式为________。 (3)硅烷 (SinH2n+ 2)的沸点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关 系如右图所示,呈现这种变化关系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总复习 · RJ · 化学
进入导航
第十三章
系列丛书
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两种氢,写出其中一种分子的名
称: ________ 。氢元素、 X、 Y的原子也可共同形成多种 分子和某种常见无机阴离子,写出其中一种分子与该无机 阴 离 子 反 应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三章 学案63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十三章 学案63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十三章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考)学案63 原子结构与性质[考纲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知识点一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表示方法第1电子层:只有s 第2电子层:有s 、p 两种轨道。

第3电子层:有s 、p 、d 三种轨道。

3.构造原理 构造原理: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写出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随着__________的递增,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按照右图中箭头的方向依次排布,即1s,2s,2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d,5p ……该原理适用于绝大多数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①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②基态原子:______________。

当基态原子________能量后,电子会______________,变成__________原子。

(2)泡利原理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____个电子,并且____________相反。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__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相同。

问题思考1.电子按构造原理排布时,先排在4s轨道,再排3d轨道,为什么?而失电子时,是先失4s轨道上的,还是先失3d轨道上的?知识点二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1.电离能(1)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____________转化为气态基态正一价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意义: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可以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

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5第十三章动量守恒定律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与原子核第讲含答案

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5第十三章动量守恒定律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与原子核第讲含答案

第2讲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一、普朗克能量子假说黑体与黑体辐射1.黑体与黑体辐射(1)黑体:如果某种物质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2)黑体辐射: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2.普朗克能量子假说当带电微粒辐射或吸收能量时,是以最小能量值为单位一份一份地辐射或吸收的,这个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ε=hν。

二、光电效应及其规律1.光电效应现象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2.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入射光的频率大于等于金属的极限频率.3.光电效应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等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 s.(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等于极限频率时,饱和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4.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光子说: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ε=hν。

(2)逸出功W0:电子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做功的最小值.(3)最大初动能: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所具有的动能的最大值.(4)光电效应方程①表达式:hν=E k+W0或E k=hν-W0。

②物理意义: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三、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1.光的波粒二象性(1)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2)粒子性: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2.物质波(1)概率波光的干涉现象是大量光子的运动遵守波动规律的表现,亮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又叫概率波.(2)物质波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错误!,p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为普朗克常量.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任何频率的光照射到金属表面都可以发生光电效应.(×)(2)要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入射光子的能量必须大于金属的逸出功.(√)(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子的频率成正比.(×)(4)光的频率越高,光的粒子性越明显,但仍具有波动性.(√)(5)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6)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发现了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的粒子性.(√)(7)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大胆预言了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2.(多选)如图1所示,用导线把验电器与锌板相连接,当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发生的现象是()图1A.有光子从锌板逸出B.有电子从锌板逸出C.验电器指针张开一个角度D.锌板带负电答案BC3.(多选)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了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大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流增大B.减小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效应现象消失C.改用频率小于ν的光照射,一定不发生光电效应D.改用频率大于ν的光照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答案AD解析增大入射光强度,单位时间内照射到单位面积的光子数增加,则光电流将增大,故选项A正确;光电效应是否发生取决于入射光的频率,而与入射光强度无关,故选项B错误.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光电效应,用频率较小的光照射时,若光的频率仍大于等于极限频率,则仍会发生光电效应,选项C错误;根据hν-W逸=错误!mv2可知,增加入射光频率,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大,故选项D正确.4.有关光的本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两种性质是不相容的B.光的波动性类似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类似于质点C.大量光子才具有波动性,个别光子只具有粒子性D.由于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无法只用其中一种性质去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D5.黑体辐射的规律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________(填“较长"或“较短”)的方向移动.图2答案减少较长解析由题图可知,随着温度的降低,相同波长的光辐射强度都会减小;同时最大辐射强度向右侧移动,即向波长较长的方向移动。

2015高考三维设计选修3-5 第3节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2015高考三维设计选修3-5  第3节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一、选择题1.(2012·天津高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B.由玻尔理论知道氢原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会放出光子C.从高空对地面进行遥感摄影是利用紫外线良好的穿透能力D.原子核所含核子单独存在时的总质量小于该原子核的质量2.(2012·北京高考)一个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能级,该氢原子()A.放出光子,能量增加B.放出光子,能量减少C.吸收光子,能量增加D.吸收光子,能量减少3.(2013·重庆高考)铀是常用的一种核燃料,若它的原子核发生了如下的裂变反应:23592U +10n→a+b+210n,则a+b可能是()A.14054Xe+9336KrB.14156Ba+9236KrC.14156Ba+9338SrD.14054Xe+9438Sr4.(2014·江西重点中学联考)如图3-7所示,氢原子在下列各能级间跃迁:(1)从n=2到n=1;(2)从n=5到n=3;(3)从n=4到n=2。

在跃迁过程中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分别用λ1、λ2、λ3表示。

波长λ1、λ2、λ3大小的顺序是()图3-7A.λ1<λ2<λ3B.λ1<λ3<λ2C.λ3<λ2<λ1D.λ2=λ3<λ15.(2013·上海高考)在一个23892U原子核衰变为一个20682Pb原子核的过程中,发生β衰变的次数为()A.6次B.10次C.22次D.32次6.(2014·宝鸡检测)红宝石激光器的工作物质红宝石含有铬离子的三氧化二铝晶体,利用其中的铬离子产生激光。

铬离子的能级如图3-8所示,E1是基态,E2是亚稳态,E3是激发态,若以脉冲氙灯发出波长为λ1的绿光照射晶体,处于基态的铬离子受激发跃迁到E3,然后自发跃迁到E 2,释放波长为λ2的光子,处于亚稳态E 2的离了跃迁到基态时辐射出的光就是激光,这种激光的波长λ为( )图3-8A.λ1λ2λ2-λ1B.λ1λ2λ1-λ2C.λ1-λ2λ1λ2D.λ2-λ1λ1λ27.(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是94Be +42He ―→12 6C +10n B .20个238 92U 的原子核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剩下5个238 92UC.235 92U 在中子轰击下生成9438Sr 和140 54Xe 的过程中,原子核中的平均核子质量变小D .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一定要辐射出一定频率的光子8.(2014·济南模拟)一个电子(质量为m ,电量为-e )和一个正电子(质量为m ,电量为e ),以相等的初动能E k 相向运动,并撞到了一起,发生“湮灭”,产生两个频率相同的光子,设产生光子的频率为ν;若这两个光子的能量都是hν,动量分别为p 和p ′,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hν=mc 2B .hν=12mc 2,p =p ′C .hν=mc 2+E k ,p =-p ′D .hν=12(mc 2+E k ),p =-p ′二、五选三型选择题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物理原子结构

物理原子结构

R∞ = 1.09677×107m-1称为里德堡常数。
氢的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的谱线也符合里德堡
方程,只需将1/22改为1/n12, n1=1,2,3,4;而把 后一个n改写成n2=n1+1, n1+2,…… 即可。
c
Rc
1 n12
1 n2 2
当n1=1,得到氢的紫外光谱,称为来曼系; 当n1=2,得到氢的可见光谱,称为巴尔麦系; 当n1=3,得到氢的红外光谱,称为帕逊系。
P E c
P h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总结当时最新 的物理学发现:普朗克黑体辐射和量子概念、 爱因斯坦光子论、卢瑟福原子带核模型—— 上述三者的基础上建立了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 模型,解释了氢原子光谱,后人称为玻尔理论。
玻尔原子模型
二、玻尔理论要点
1.行星模型假设 假定氢原子核外电子
是处在一定的线性轨道上 绕核运行的,正如太阳系 的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 2.定态假设:核外电子在固定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 上运动的电子所处的状态为定态。
第四层, l = 0,1,2,3,有四个亚层,分别命
名为s,p,d, f 四个亚层。
3. 磁量子数m
磁量子数描述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不同取向。反 应了波函数(原子轨道)或电子云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m的取值范围为m =0,±1,±2,……±l,共可取2l+1个值。 l = 0,m = 0,轨道为在空间各方向全对称的球形。
尽管玻尔理论已被新量子论所代替,玻尔的 科学思想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而且,玻尔理论 中的核心概念——定态、激发态、跃迁、能级等 并没有被完全抛弃,而被新量子力学继承发展, 甚至“轨道”的概念,量子力学赋予了新的内涵。
7-4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第十三章·分子动理论+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内能知识点总结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9.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原子的组成与结构

原子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章原子的组成与结构“原子”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意思为“不可分割”。

当时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19世纪,人们开始确切地认识到,原子只不过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

导致这一结论的重要发现有:1806年,法国普鲁斯特(J.L.Prust)发现化合物分子的定组成定律:一种化合物,不论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工合成的,不论是用哪种方法制备的,它的化学组成总是确定的。

1807年,英国道尔顿(J.Dalton)发现倍比定律,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原子论。

如果甲、乙两元素能相互化合生成几种不同的化合物,则与一定量甲元素相化合的乙元素的质量互成简单整数比。

这是人们承认原子学说的重要依据。

1808年,法国盖·吕萨克(J.L.Gay-Lussac)发现气体化合时,各气体的体积成简比的定律,并由之认为元素气体在相等体积中的重量应正比于它的原子量。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A.Avogadro)提出阿佛伽德罗假说:同体积气体在同温同压下含有同数目的分子。

进而指出阿伏伽德罗数是1摩尔物质所含的分子数,其数值是 6.0221367×1023,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的基本常数之一。

1833年,英国法拉第(M.Faraday)提出电解定律,是基本电荷存在的有力证据。

电解第一定律:在电极上析出(或溶解)的物质的质量同通过电解液的总电量(即电流强度与通电时间的乘积)成正比。

电解第二定律:当通过各电解液的总电量相同时,在电极上析出(或溶解)的物质的质量同各物质的化学当量(即原子量与原子价之比值)成正比。

电解第二定律也可表述为物质的电化学当量同其化学当量成正比。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指明元素的化学和物理性质随原子序数周期性变化, 原子表现为电中性,最小的原子为氢原子。

1.1原子的质量和大小由于原子的质量非常小,一般在10-23克量级,故化学和物理学上都采用它们质量的相对值:即把碳在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同位素(C12)的质量定为12个单位作为原子量的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同碳12比较,定出质量值,称为原子量。

2.3原子结构的模型(1)

2.3原子结构的模型(1)

核外电子数是( A )
A.48
B.64
C.112
D.160
8、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 到现在仍在探索中。其中,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 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图中原子核 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
结论是( A )
中子数 0 2 8 7 14 17 20 30
核外电子数 1 2 6 7 13 16 17 26
①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③并不是所有原子中都有中子; ④原子的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
原子结构几种模型
中学阶段可表示为
+6 表示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 弧线以及数字表示电子运动 轨道和电子数目
氦原子结构
碳原子结构
氧原子的原子核就是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紧密相连构成的。
根据科学家们的测定: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 子不带电,如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则氧原子核带8个单位 正电荷(即+8)。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 数,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为什么 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 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成体育场,原子核就象体育场中心的一粒米。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研究微观粒子内部结构的方法: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 打碎核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实验,科学家们最终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 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
2、在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_电__量__大__小__相__等___, __电__性__相__反___,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在原子中,_原__子__核__几乎集 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3、通过实验,科学家们最终发现原子核是由__质__子__和__中__子__ 构成,其中带正电荷的是__质__子___,不带电的是__中__子___。进一 步研究发现,这两种粒子又都是由__夸__克___构成。 4、科学上把__原__子__核__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_质__子__数___=__电__子__数___。

原子结构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教材分析

原子结构 教材分析一、原子核、核素 1.原子核的构成(1)原子和原子核的构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负电性、相对质量约为1/1836质子:正电性,相对质量约为,由个1.0073夸克构成中子:电中性,相对质量约为,由个1.0083夸克构成(2)“交流·研讨”解答问题1答案:由于原子是电中性的,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问题2答案: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质子和中子决定的。

问题3答案:取近似整数值时,原子的相对质量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3)质量数①质量数的概念:人们将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称为质量数。

概念公式:由质量数的概念得到下列公式: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质量数是原子的质量数,不是元素的质量数。

1种元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原子,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质量数。

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整数值相等,即A r (B )≈A (B )。

如: A r (16O )≈A (16O )=16; A r (14C )≈A (14C )=14; A r (37Cl )≈A (37Cl )=37。

②符号A Z X 的涵义:符号A Z X 代表1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原子。

A Z X 原子内中子数为:N =A -Z 。

如168 O 核内中子数为16-8=8,178 O 核内中子数为:17-8=9;188 O 核内中子数为18-8=10。

X 可以是原子,也可以是离子。

如:3517Cl -核内中子数为:35-17=18,3717Cl -核内中子数为:37-17=20;2311Na +核内中子数为:23-11=12。

(4)“迁移·应用”解答问题1答案:3717Cl 表示1个质子数为17,质量数为37的Cl 原子。

问题2答案:126 C 和146 C 原子结构上的异同列表比较如下: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质子中子 126C 666146 C 6 8 6 异同同异同2.核素(1)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创3:实验十六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原创3:实验十六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4)若利用斜槽小球碰撞应注意: ①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②入射小球每次都必须从斜槽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③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 ④实验过程中实验桌、斜槽、记录的白纸的位置要始终保持 不变. 3.探究结论:寻找的不变量必须在各种碰撞情况下都不改 变.
六、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装置本身是否符合要求,即: (1)碰撞是否为一维碰撞; (2)实验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如气垫导轨是否水平, 两球是否等大,长木板实验是否平衡掉摩擦力. 2.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质量 m 和速度 v 的测量.
(2)根据(1)的解析可以写出动量守恒的方程Fra bibliotek2m1
a-h=2m1
b-h+m2
c H+h .
【答案】 (1)弹性球 1、2 的质量 m1、m2 立柱高 h 桌面 高H
(2)2m1
a-h=2m1
b-h+m2
c H+h
【随堂训练】
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中 PQ 为斜槽,QR 为水平槽.实验时先使 a 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 G 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关 于小球落点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四、实验步骤 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 天平 测出滑块质量. 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 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 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②改变滑块的初 速度大小和方向). 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方案二: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测质量:用 天平 测出两小球的质量 m1、m2. 2.安装:把两个 等大 小球用等长 悬线悬挂起来. 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 4.测速度:可以测量小球 被拉起的角度 ,从而算出碰撞前 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 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 小球的速度. 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三章第讲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含答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三章第讲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含答案

第1讲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板块一主干梳理·夯实基础【知识点1】氢原子光谱Ⅰ1.原子的核式结构(1)电子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进行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9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2.光谱(1)光谱用光栅或棱镜可以把各种颜色的光按波长展开,获得光的波长(频率)和强度分布的记录,即光谱。

(2)光谱分类有些光谱是一条条的亮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谱。

有的光谱是连在一起的光带,这样的光谱叫做连续谱。

(3)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线系是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1λ=R⎝⎛⎭⎫122-1n2,(n=3,4,5,…),R是里德伯常量,R=1.10×107 m-1,n为量子数。

【知识点2】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能级公式Ⅰ1.玻尔理论(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 m-E n。

(h是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 (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2.基态和激发态原子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他能量较高的状态叫激发态。

3.氢原子的能级图板块二考点细研·悟法培优考点1 氢原子能级图及原子跃迁[深化理解]1.能级图中相关量意义的说明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原子结构和原子核是高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基本概念开始,逐步展开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讲解。

一、原子结构原子结构是指原子的内部构造。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意识到物质是由非常小的粒子构成的,而这些粒子就是原子。

但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们才通过实验证据确信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1.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是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被称为原子核,而电子则绕着原子核旋转。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质量大约为1.67x10^-27千克,而电子的质量则非常小,大约为9.11x10^-31千克。

原子核的半径约为0.1纳米,而电子的轨道半径约为0.1埃。

2.原子的电荷质子带有正电荷,记为+e,其中e为元电荷的基本单位。

电子带有负电荷,记为-e。

中子没有电荷,是中性粒子。

原子总的电荷是零,因为质子和电子数量相等。

3.原子的元素特性每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是固定不变的,被称为原子序数或核电荷数。

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可以得到元素周期表。

电子的数量和排布方式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相比整个原子的尺寸非常小。

但是原子核却凝聚着原子99.95%的质量。

1.质子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较大。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元素特性,因为不同元素的质子数是不同的。

质子数可以通过查看元素周期表获得。

2.中子中子没有电荷,是中性粒子。

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相近。

中子数可以通过减去原子的质子数来得到。

3.原子的核外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按能级分布在轨道上。

能级较低的电子离原子核较近,能级较高的电子离原子核较远。

根据一套量子数规则,电子的能级和轨道数量是有限的。

电子的排布方式决定了元素化学性质的差别。

三、原子结构的实验验证原子结构的理论模型得到广泛接受,主要是基于一系列实验证据得出的。

1.序列反应一些放射性原子的衰变过程表明有一种带正电的粒子存在于原子核中。

原子结构示意图规则

原子结构示意图规则

原子结构示意图规则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理处于稳定状态的原子,核外电子将尽可能地按能量最低原理排布,另外,由于电子不可能都挤在一起,它们还要遵守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一般而言,在这三条规则的指导下,可以推导出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在中学阶段要求的前36号元素里,没有例外的情况发生。

1.最低能量原理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要尽可能使电子的能量最低。

怎样才能使电子的能量最低呢?比方说,我们站在地面上,不会觉得有什么危险;如果我们站在20层楼的顶上,再往下看时我们心理感到害怕。

这是因为物体在越高处具有的势能越高,物体总有从高处往低处的一种趋势,就像自由落体一样,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物体会自动从地面上升到空中,物体要从地面到空中,必须要有外加力的作用。

电子本身就是一种物质,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即它在一般情况下总想处于一种较为安全(或稳定)的一种状态(基态),也就是能量最低时的状态。

当有外加作用时,电子也是可以吸收能量到能量较高的状态(激发态),但是它总有时时刻刻想回到基态的趋势。

一般来说,离核较近的电子具有较低的能量,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电子的能量越来越大;同一层中,各亚层的能量是按s、p、d、f的次序增高的。

这两种作用的总结果可以得出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遵守下列次序:1s、2s、2p、3s、3p、4s、3d、4p……2.保里不相容原理我们已经知道,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要从4个方面来进行描述,即它所处的电子层、电子亚层、电子云的伸展方向以及电子的自旋方向。

在同一个原子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存在,这就是保里不相容原理所告诉大家的。

根据这个规则,如果两个电子处于同一轨道,那么,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定相反。

也就是说,每一个轨道中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

这一点好像我们坐电梯,每个人相当于一个电子,每一个电梯相当于一个轨道,假设电梯足够小,每一个电梯最多只能同时供两个人乘坐,而且乘坐时必须一个人头朝上,另一个人倒立着(为了充分利用空间)。

高中物理选修3-5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高中物理选修3-5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Z表示核电荷数.
(1)天然放射现象
元素 自发 地放出射线的现象,首先由 贝可勒尔 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
子核具有 复杂 的结构.
答案
考点三 原子核及核反应
(2)三种射线
名称 构成 符号 电荷量 质量 电离能力 贯穿本领
α射线 氦核
+2e 4 u
最强
最弱
β射线 电子
-e
较强
较强
γ射线 光子 γ
解析答案
考点一 原子的核式结构
1234
2.在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中,金箔中的原子核可以看作静止不动,下列各图画出
的是其中两个α粒子经历金箔散射过程的径迹,其中正确的是
.(填选图下方的
字母) 吸引
吸引

解析 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斥力作用而发生散射, 离原子核越近的粒子,受到的斥力越大,散射角度越大,选项C正确.
答案
返回
考点四 核力与核能
【考点逐项排查】
1.核力:原子核 内部 ,核子间所特有的相互作用力. 2.核能 (1)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出现质量亏损Δm,其对应的能量ΔE= Δmc2 . (2)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相应的质量增加Δm, 吸收的能量为ΔE= Δmc2 . 3.核能释放的两种途径的理解 (1)使较重的核分裂成中等大小的核;(2)较小的核结合成中等大小的核.核子的比结 合能都会增大,都可以释放能量.
答案
考点一 原子的核式结构
1 2 3 4 【题组阶梯突破】
1. (多选)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荧光屏和 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观察到的现象,下述说法中正 确的是( ABD ) A.放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 B.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 A位置时稍少些 C.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 D.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 解析 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绝大多数α粒子沿原方向前进, 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

原子结构第3课时

原子结构第3课时
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2.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
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 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
特殊性: 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p6,d10,f14)、 半充满(p3,d5,f7)和全空(p0,d0,f0)状态时, 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1s22s1
1s
2s
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⑴核外电子质量小,运动空间小,运动速率大。
⑵无确定的轨道,无法描述其运动轨迹。
⑶无法计算电子在某一刻所在的位置,只能指出 其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的多少(概率)。 测不准原理
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分布图。 1、电子云:
1s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分布图
小黑点不表示电子, 只表示电子在这里出 现过一次。 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 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 积内出现的机会的多 少。
光谱: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彩色光带
用光谱仪测定氢气放电管发射的氢的发射光谱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用光谱仪 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锂、氦、汞的发射光谱
锂、氦、汞的吸收光谱
特征: 暗背景, 亮线, 线状不连续
特征: 亮背景,暗线, 线状不连续
光谱分析:
8.下图是N 、O、F三种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图(即电子排布 的轨道表示式)。试回答下列问题:
(1)N、O、F形成氢化物的组成,与对应的三种元素基态原子内 的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2)在下面的方框内,画出C原子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电子排布 图。
(3)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对基态碳原子形成CH4 分子的微观 过程提出合理的猜想。
⑸各能级包含的原子轨道数:
①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

原子结构知识点

原子结构知识点

原子结构知识点前言原子结构是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解释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本文将重点介绍原子结构相关的知识点,包括原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原子的奥秘。

原子的组成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是中性粒子,而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形成原子的核心,而电子则绕核壳层运动。

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壳层。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的不同能级壳层上运动。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电子壳层的万分之一,但其中包含原子99.9%以上的质量。

电子结构电子壳层的能级分为K、L、M、N等,每个能级壳层可以容纳不同数量的电子。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居里原理,每个电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必须填满低能级轨道后才能填满高能级轨道。

原子物理性质原子的物理性质主要由其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和电子结构决定。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目越多,电子结构也更加稳定。

原子的性质还受到元素化学属性的影响,如电负性、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等。

原子结构的应用原子结构不仅在化学领域有重要应用,还在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人们通过深入研究原子结构,可以设计新材料、开发新技术,甚至探索宇宙奥秘。

结语原子结构是一个精彩而复杂的领域,本文只是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继续深入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拓展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就是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索引
B. N 点 D. Q 点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解析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3.如图 1333 是卢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在一个小 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 它发出的 α 粒子从铅盒 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最后打 在荧光屏上产生闪烁的光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射线发现电子开始的。
(×) (× )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要点一
1.汤姆孙原子模型
原子的核式结构
(1)电子的发现: 1897 年,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 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再分的。 (2)汤姆孙原子模型: 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均匀分布在 整个原子球体中,而带负电的电子则一粒粒镶嵌在球内。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2.α 粒子散射实验 (1)α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图 1331 (2)α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 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但少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 了大角度偏转,极少数 α 粒子甚至被“撞了回来”。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A.氢原子辐射出光子后,氢原子能量变大 B.该金属的逸出功 W0=12.75 eV C.用一群处于 n=3 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所发 出的光照射该金属,该金属仍有光电子逸出 D.氢原子处于 n=1 能级时,其核外电子在最靠近原子 核的轨道上运动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栏目索引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2.两类能级跃迁 (1)自发跃迁:高能级→低能级,释放能量,发出光子。 ΔE E高 - E低 光子的频率 ν= h = h 。 (2)受激跃迁:低能级→高能级,吸收能量。 ①光照(吸收光子): 光子的能量必须恰等于能级差 hν=ΔE。 ②碰撞、加热等:只要入射粒子能量大于或等于能级差即 可,E 外≥ΔE。 ③大于电离能的光子被吸收,将原子电离。





能级图中的横线 横线左端的数字 “1,2,3„” 横线右端的数字“- 13.6,-3.4„” 相邻横线间的距离 带箭头的竖线
表示氢原子可能的能量状态——定态 表示量子数 表示氢原子的能量
表示相邻的能量差,量子数越大相邻 的能量差越小,距离越小
表示原子由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 原子跃迁的条件为 hν=Em-En
解析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3.(多选)(2016· 汕头一模)氢原子的能级如图 1336 所示。氢 原子从 n=4 能级直接向 n=1 能级跃迁所放出的光子,恰 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图 1336
栏目索引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5.对半衰期的理解 (1)半衰期公式: N 余=N
1 t 原 ,m 2τ

=m
1 t 原 。 2τ
(2)半衰期的物理意义: 半衰期是表示放射性元素衰变快慢的物理量,同一放射 性元素具有的衰变速率一定,不同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不同, 有的差别很大。 (3)半衰期的适用条件: 半衰期是一个统计规律,是对大量的原子核衰变规律的 总结,对于一个特定的原子核,无法确定何时发生衰变。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多角练通] 1.(2016· 通化二模)下列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的是 ( A.α 粒子散射实验 B.天然放射现象 C.电子的发现 D.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谱
解析
)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解析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要点三
1.放射性元素
原子核的衰变规律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原子序数大于或 等于 83 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 83 的元素,有的也能放出射线,它们放射出来的射线共有 α 射线、β 射线、γ 射线三种。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A.氢原子从 n=2 跃迁到 n=1 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 大于 656 nm B.用波长为 325 nm 的光照射,可使氢原子从 n=1 跃迁 到 n=2 的能级 C. 一群处于 n=3 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 生 3 种谱线 D.用波长为 633 nm 的光照射,不能使氢原子从 n=2 跃 迁到 n=3 的能级
A 性元素A X 经过 n 次 α 衰变和 m 次 β 衰变后, 变成稳定的新元素 Z Z′
′ ′
A 4 0 Y,则表示该核反应的方程为A Z X→Z′ Y+n2He+m-1e。根据质量
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列方程 A=A′+4n Z=Z′+2n-m
A-A′ A-A′ 由以上两式联立解得 n= ,m= +Z′-Z 4 2 由此可见确定衰变次数可归结为求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法二:因为 β 衰变对质量数无影响,可先由质量数的改变 确定 α 衰变的次数,然后根据衰变规律确定 β 衰变的次数。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多角练通] 1.(2016· 西安二模)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 E,激发态能量 E1 En= 2 ,其中 n=2,3„。用 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 n 空中的光速。能使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电离的光子的最大 波长为 4hc A.- 3E1 4hc C.- E1 2hc B.- E1 9hc D.- E1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所有 正电荷和几乎所有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 核外绕核旋转。 (3)核式结构模型的局限性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 α 粒子散射 实验现象,但不能解释原子光谱是特征光谱和原子的稳定性。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2. (2015· 安徽高考)如图 1332 所示是 α 粒子(氦原子核)被重金 属原子核散射的运动轨迹,M、N、P、Q 是轨迹上的四点, 在散射过程中可以认为重金属原子核静止。 图中所标出的 α 粒子在各点处的加速度方向正确的是 ( )
图 1332 A. M 点 C. P 点
mp 1 836
0.99c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种类
α射线
β射线 与α射线反向 偏转
γ射线
在电磁场中
偏转
最弱,用 纸能挡住 很强
不偏转
贯穿本领
对空气的电 离作用
较强,能穿透 最强,能穿透 几毫米的铝板 几厘米的铅板 较弱 很弱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1)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原子核很小。 (3)氢原子光谱是由一条一条亮线组成的。 谱。
(√) (√ )
(2)核式结构学说是卢瑟福在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 (4)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也成功地解释了氦原子光 (× ) (5)按照玻尔理论,核外电子均匀分布在各个不连续的轨道上。(× ) (6)人们认识原子具有复杂结构是从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研究阴极 (√ ) (7)人们认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是从卢瑟福发现质子开始的。(×) (8)如果某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 100 个,经过一个半衰期后还剩 50 个。 (9)质能方程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
1 1 0 n → H + -1e 0 1
衰变实质 成一个整体射出
1 4 21 H + 2 n → 1 0 2He
衰变规律
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动量守恒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4.衰变次数的确定方法 方法一:确定衰变次数的方法是依据两个守恒规律,设放射
解析
(
)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结束
2.(多选)(2014· 山东高考)氢原子能级如图 1335,当氢原子 从 n=3 跃迁到 n=2 的能级时, 辐射光的波长为 656 nm。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图 1335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栏目索引
课前基础· 简要回顾 课堂释疑· 一站突破 课后演练· 对点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