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概念研究30年:一个根基性的分歧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辩论辩题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问题。
首先,社会环境的恶
劣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比如贫困地区的青少年犯罪率较高,这说明经济条件对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因此,应该加强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家庭教育的加强,才能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名人名句,孟子说过,“教养者,父母也;无始者,乡也。
”这句话说明了家
庭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经典案例,美国芝加哥曾经实施了一个叫做“芝加哥青少年就业计划”的项目,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成功降低了青少年犯罪率,证明了改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反方辩手观点: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在于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足。
首先,即
使在恶劣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中,仍然有很多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这说明个体的品质和能力对青少年犯罪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其次,一些青少年犯罪者并非来自贫困家庭,他们的家庭条件并不差,这也说明了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并非青少年犯罪的唯一原因。
因此,应该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名人名句,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能够自律、有
道德和有品格。
”这句话说明了个体品质和能力对教育的重要性。
经典案例,瑞士的青少年犯罪率较低,这与瑞士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自我管
理能力培养有关,证明了个体品质和能力对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辩论辩题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缺失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青少年犯罪并不是单纯由青少年个体的问题所引起的,而是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不仅仅是对青少年个体进行惩罚。
首先,社会环境是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往往会导致青少年产生犯罪倾向。
例如,社会上的道德沦丧、价值观扭曲、暴力文化的传播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误入歧途。
如马丁·路德·金曾说过:“犯罪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这句话正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和价值观。
然而,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淡薄、责任心缺失等问题。
如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这句话表明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要性。
因此,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需要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社会应该加强道德教育,推动社会价值观的正向发展。
政府可以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减少暴力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更多的正能量给青少年。
其次,家庭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机制,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正如尼尔斯·博尔曼所说:“我们不能指望把孩子们放入一个有问题的社会,然后指望他们不受影响。
”这句话呼吁我们应该从社会和家庭两个层面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反方观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在于个体的自身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犯罪青少年的定义
青少年犯罪在中国大陆尚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
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十八周岁的为成年人。
故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满十四周岁至未满十八周岁),也包括成年人中的青年犯罪(已满十八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
但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主要是办理已满十四周岁至不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律和制度,其中包括立案、侦查、强制措施、检控、审理、判处刑罚、矫正与康复等。
(资料来源: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来源:人民网一、词义(辞典及百科全书的定义)《教育大辞书》将「青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生理学上常将青年期界定为于青春期(puberty)与成熟之间的时期;具体言之,当个体出现第一性征zheng及第二性征时,即为青年期的起点。
唯个人出现性征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早在九、十岁即开始,有的则延至十四、十五岁才出现。
此外,男女生出现性征的时间亦有差别。
青年期的个体在躯体、情绪和认知发展方面皆有很大的变化(王文科,2000)。
《张氏心理学辞典》将「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指由青春期开始到身心渐臻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女性约自12岁到21岁之间,男性约自13岁到22岁之间。
准此,儿童期后到成年期之间的一段大约十年期间称为青年期。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将「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指发展的一个时期,青春发动期的开始标示着它的开始,生理上或心理上达到成熟则标示了它的结束。
应该指出的是,此一名词并不似表面看来那么精确,因为无论是青春发动期的开始还是成熟的达到,实际上都不可能加以定义或予以详细的界定(Reber, 1995)。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2005年9月22日点击:1403次青少年是指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作为“危险年龄”段。
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原因,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观因素与社会环境不良的客观原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长官趋势的严峻形势,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不仅涉及面越来越广,而且手段表现为智能化、集团生命线、残忍化,暴力倾向越来越明显,给青少年本身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责影响。
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人违法犯罪,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外部环境1、家庭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一个人所遇见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
父母的行为不检点,或者采取溺爱、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
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部分农村家庭经济贫困,使大量青少年人辍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90%以上,农民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60%。
在农村,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从事着传统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基本上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加之农业耕地日趋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持观望态度的较多,同是缺乏科学技术和资金来源,因而农村家庭收入普遍较低,几乎只够维系全家人温饱和少量的青少年教育的开支。
在目前农村中、小学辍学者中绝大部分是由于家庭贫困原因所导致。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法制意识淡薄,家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
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农村青少年父母为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70%,并且绝大多数青少年父母不知道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对策研究(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对策研究(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课题名称: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BBA050012课题级别: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2万元学科分类:教育心理课题鉴定时间:2008 年9 月课题负责人: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主要成员:罗大华、杨波、王国芳、刘萃侠、刘建清、邢红枚、郑红丽、杨伟伟研究总报告序言从G.S.Hall(1904)第一次明确地将“青年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开始,青少年这一群体就一直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角色。
Gottfredson与Hirschi(1990)收集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十九世纪中至二十世纪末)、不同团体的犯罪年龄分布情况后发现:“青少年犯罪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层的犯罪率”是无论何时、何地、任何团体都呈现出的共同现象,可称为犯罪年龄分布的“自然法则(law of nature)”。
而犯罪统计数据也表明,个体一旦迈入青少年期(12 岁之后),犯罪率就开始急剧攀升,而在接近二十岁之际,达到犯罪率的高峰,之后随着年龄增长,犯罪率也愈来愈低。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自1995年起,青少年刑事作案人员总数占刑事作案人员总数的80%左右,也进一步印证了青少年犯罪要较其他年龄层更为严重。
而另一方面,无论是基于“正义”还是“公平”要求,对于青少年群体,社会都应该采取“保护主义”和“特别对待”的处遇方式。
Havighurst早在1972年就强调,青少年阶段的发展任务成功可为下一人生阶段奠基并获得社会认可,失败则为进入下一生命阶段增加困难。
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各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干预”的前提基础——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研究则一直是国内外此领域的重点。
有关青少年犯罪成因的探讨,不同学科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遗传和生物学从遗传、体格类型、荷尔蒙或生物化学成分失调、脑部受损或脑功能失调、染色体异常等观点来解释。
而社会学则强调人的行为的本质是社会性,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用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观点来解释犯罪行为。
浅析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摘要:在心理学领域,犯罪心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现阶段,我国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为犯罪心理学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接下来分析了近30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最后探讨了我国犯罪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问题;对策1当前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目前,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犯罪心理学理论的角度考虑,目前我国在构建相关体系时存在一定的劣势。
主要包括:首先,我国比较具有系统性的犯罪心理学体系在构建时主要参考的是心灵学派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体系中的很多内容都蕴含了浓厚的心理哲学的味道。
但是,体系中不太涉及行为主义的内容。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机点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此之后,认知心理学和心灵心理学开始走向融合。
但是,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并没有关注这一点。
也就是说,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和世界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是脱节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的犯罪心理学研究人员在领域内的影响力不是很大,在比较重要的国际性会议上,很少能够接收到我国学者的重要言论。
第二,目前我国推行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方式限制了该领域在我国的发展。
在研究犯罪心理学时,我国学者比较重视思辨和定性研究,对于实证不是很重视,对于定量研究也是很重视。
第三,学科定位和国际主流是脱节的。
从学科定位的角度讲,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具有较为严重的边缘化特点,这使得该学科的地位不是十分的稳定。
现阶段,我国高校将犯罪心理学划分到了大法学专业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和犯罪心理学科有联系的主要是社会学等。
但是,从国际社会的角度讲,犯罪心理学主要和临床心理学等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
我国对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理论的发展。
2 近30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我国最开始关注犯罪心理学的时间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我国虽然开始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陷入了停滞状态。
犯罪青少年的定义
青少年犯罪在中国大陆尚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
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
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十八周岁的为成年人。
故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满十四周岁至未满十八周岁),也包括成年人中的青年犯罪(已满十八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
但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主要是办理已满十四周岁至不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律和制度,其中包括立案、侦查、强制措施、检控、审理、判处刑罚、矫正与康复等。
(资料来源: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来源:人民网一、词义(辞典及百科全书的定义)《教育大辞书》将「青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生理学上常将青年期界定为于青春期(puberty)与成熟之间的时期;具体言之,当个体出现第一性征zheng及第二性征时,即为青年期的起点。
唯个人出现性征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早在九、十岁即开始,有的则延至十四、十五岁才出现。
此外,男女生出现性征的时间亦有差别。
青年期的个体在躯体、情绪和认知发展方面皆有很大的变化(王文科,2000)。
《张氏心理学辞典》将「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指由青春期开始到身心渐臻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女性约自12岁到21岁之间,男性约自13岁到22岁之间。
准此,儿童期后到成年期之间的一段大约十年期间称为青年期。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将「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指发展的一个时期,青春发动期的开始标示着它的开始,生理上或心理上达到成熟则标示了它的结束。
应该指出的是,此一名词并不似表面看来那么精确,因为无论是青春发动期的开始还是成熟的达到,实际上都不可能加以定义或予以详细的界定(Reber, 1995)。
青少年犯罪辩论辩题
青少年犯罪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青少年犯罪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如果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犯罪,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
而对于社会来说,青少年犯罪不仅会导致治安问题,也会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威胁。
其次,青少年犯罪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
青少年犯罪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家庭环境的不良、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青少年个体,而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最后,对于青少年犯罪,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政府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照顾,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关注和监督,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支持体系,为青少年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反方辩手观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确存在,但并不是一个普遍且严重的问题。
首先,青少年犯罪的比例相对较低,只是整体犯罪人数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并不需要过分夸大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
其次,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不全是社会因素导致的,个体因素同样重要。
一些青少年犯罪行为可能是个体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所致,而并非全是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全部归咎于社会,而应该综合考虑个体和社会因素。
最后,对于青少年犯罪,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矫正和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惩罚。
青少年是成长中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教育,而不是严厉的惩罚。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来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总的来说,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和社会因素,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同时,也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青少年犯罪问题,不要过分夸大和恐慌。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答案三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答案三1、填空题()岁的婴儿的脑发育是人一生中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正确答案:0~12、填空题“反常识”理论是由()提出的。
正确答案:詹姆斯-兰格3、判断题婴儿(江南博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迟,而越远离身体中心的部位发展越快。
正确答案:错4、填空题人身体的脂肪占体重的比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的。
正确答案:上升5、填空题成年早期是家庭暴力的()期。
正确答案:高发6、判断题自我同一性的实现、建立家庭、参与社团是成年早期的三大发展任务。
正确答案:错7、判断题老年期的情绪,情感大致有以下特点: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正确答案:对8、填空题()是直接导致人体亚健康状态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正确答案:脑力劳动9、判断题进入青春期,女孩都早熟,男孩都晚熟。
正确答案:错参考解析:实际生活中青少年不可避免的也会出现一些差异,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提请进入青春期,这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整体而言,还需要关注另一种成熟的差异。
10、判断题男性在30岁后细胞数开始减少。
正确答案:错11、单选正在上高中的小刘同学经常旷课、成绩垫底,还经常在学校搞破坏。
小刘的班主任联系了学校里的社会工作者。
社工接案之后为小刘开展了服务,在服务过程中,社工了解到,小刘是成长在单亲家庭之中,父亲长期忙于生意,对小刘并不加以管教,所以才导致小刘现在的状况。
经过社会工作者的分析,是哪一社会环境因素导致小刘的现状()。
A.社区B.家庭C.双亲D.文化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社会环境主要构成要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2、判断题老年人无性欲神话的源泉之一,就是认为性激素的枯竭等于性功能的终结观点。
正确答案:错13、判断题出生第一天的婴儿没有听觉反应。
正确答案:错14、填空题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所谓的()阶段。
正确答案:具体运算15、名词解释失范正确答案: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部分成员就可能会去寻求非法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这时,社会所推崇的目标和社会所认可的手段之间就出现脱节和冲突,于是,失范就出现了,犯罪也就产生了。
青少年犯罪原因浅析
青少年犯罪(juvenile delinquency),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
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原因浅析犯罪原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各种犯罪因素按其作用层次、力度及其作用机制所构成的能引起犯罪行为发生和犯罪现象存在与变化的罪因系统。
狭义的概念,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地引起犯罪结果发生和犯罪现象变化的现象及过程。
但“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就一定会歪曲其性质。
”“任何孤立的引起犯罪的决定性因素,都不能发生犯罪,犯罪的产生不仅要具备许多决定性的引起犯罪的因素,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个人的人格特征,尤其是不同类型犯罪的巨大差异。
”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要对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探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科学、有效对策。
自身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这里谈的“自身原因”是内因,后面要谈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是外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
”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论青少年犯罪预防理论研究视角的根本转向——从犯罪原因到犯罪断念
以刑事政策措施 为切 人 点 ,剖析 家庭 、学 校 、社 会 、国家等 主体 当稳健 的犯 罪学综合理论作 为基础 支撑 。首先 ,犯罪疲 劳 的现
犯罪原因论 考察 范围 的狭隘性 决定 了其 对某些 重要 问题 极度 缺乏关 注—— 刑事政 策运行 的实际状 况 以及 刑事诉 讼程 序对青 少年越 轨者 与犯罪 人必 然施 加正负 难定 的影 响力。犯 罪原因分析很难在政 策行 为、犯罪 原因与犯罪 行为之 间抽 象出 假定的因果关 系,并于此基础之 上进行实证 校验 。犯罪原 因实 证 研 究 几 乎 没 有 可 能 细 节 化 地 衡 量 刑 事 政 策 及 其 执 行 现 状 的
复杂 的实际状态决定了要想确定哪些控制性变量 与犯罪行 为 形成 因果联系 ,事 实上 相 当困难 ,不但不 能维 持现 阶段 的犯罪 预 防水平 ,反而容 易引起更大混乱 。
诚然 ,某些变量 可能与犯罪 行为具有 直接且必然 的因果关 系 ,但其本身是由社会经济 的现 实状态 与发展程度等 客观结构 造成 的。以改变犯罪诱 因为导 向的犯罪 预 防政策 注定是 缺乏 效率甚至将会是无 效 的。 目前 的犯罪 预 防措 施极 力控制 青少 年犯罪原因 ,以便 由此 遏制青 少年 犯罪增 长趋 势 ,其绩效 前景 颇为黯淡 。这业已证明上述危 险已经初见端倪 _5 J。犯罪原因只 是 客 观 结 构 稍 深 一 层 次 的 表 面 现 象 而 已 ,与 犯 罪 现 象 并 没 有 实 质性 区别 。犯罪率不 断攀升 的现 状将不 受针 对犯 罪原 因而实 施 的犯罪预防措施的影响 ;社会 的现实结构 与发展程度会 使犯 罪行为重生 。如若再将 社会 经济 等客 观结构 作为 犯罪 的终极 原 因并以此为 中心 设定 犯 罪预 防政 策 ,势 必 在逻 辑上 陷 入绝 境 :(1)无穷倒退 。无穷地递归犯罪 的终极 原因 ,以至 于完 全无 法确立犯罪预防政策 出发 的根 基 。(2)无 限循 环。在相互 支持 的犯罪原因之间进行循环论 证 ,以至于完 全无法辨别 犯罪预 防 措施的作用对象。可见 ,“控制 原 因—— 预防犯罪 ”的单 纯逻辑 在技术方法层面存在着致命 的缺陷。
青少年犯罪辩论辩题
青少年犯罪辩论辩题正方观点: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青少年犯罪对受害者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据统计,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不仅犯罪数量增加,而且犯罪手段也日益残忍。
例如,2019年美国发生了多起青少年枪击案件,造成了大量无辜人员伤亡。
这些案件不仅令人痛心,更凸显出青少年犯罪的严重性。
其次,青少年犯罪对犯罪者本身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就犯下严重罪行,将会对犯罪者的一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在犯罪后会陷入犯罪循环,难以摆脱。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青少年犯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比如,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育儿能力;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加强社会教育,提高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度和防范意识。
反方观点: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会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数量虽然在增加,但并不代表所有青少年都具有犯罪倾向。
据统计,大部分青少年都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将所有青少年都视为潜在的犯罪者。
另外,青少年犯罪问题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犯罪产生影响。
因此,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需要综合施策,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青少年个体。
此外,青少年犯罪问题也需要关注犯罪者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遇到心理问题,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帮助,及早发现和干预潜在的心理问题。
总的来说,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综合施策。
青少年犯罪辩论辩题
青少年犯罪辩论辩题正方观点: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首先,青少年犯罪对受害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许多青少年犯罪行为包括抢劫、盗窃、暴力犯罪等,给受害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和恐惧。
其次,青少年犯罪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问题。
一些青少年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教育缺失、社会压力等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青少年走出犯罪的阴影,重新融入社会。
名人名句: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曾说过:“如果不解决青少年的问题,那么将来就会有成年人的问题。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反方观点: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首先,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是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的结果,而不是单纯个体的问题。
一味地将责任归咎于青少年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
其次,过度强调青少年犯罪问题可能会导致对青少年的歧视和排斥,进而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逆反心理。
应该采取更加综合和包容的方式来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惩罚和打压。
名人名句: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克丽普克曾说过:“犯罪是社会问题,而不是个体问题。
”这句话强调了犯罪行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提醒我们在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时应该更多地考虑社会因素。
经典案例:美国芝加哥的“少年村”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项目通过提供教育、职业培训、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帮助,帮助那些有犯罪前科的青少年重新融入社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解决。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环境辩论辩题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环境辩论辩题正方观点: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认为其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当社会环境中存在着普遍的道德沦丧、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规范缺失等现象时,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例如,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Morton)指出,贫困、失业、家庭破裂等社会问题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其次,社会环境中的暴力和犯罪现象也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如果他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暴力和犯罪行为,很可能会模仿并参与其中。
名人名句中,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Morton)曾说过:“暴力是社会环境中的一种传染病,它会通过模仿和学习而传递给青少年。
”这一观点表明,社会环境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促使他们产生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不平等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社会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低下等问题时,青少年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环境容易导致青少年感到无望和失望,从而诱发犯罪行为。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朗·弗尔科(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案例中,法院认定种族隔离教育违反了宪法,这表明了教育资源不平等对青少年的影响。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社会环境中的价值观、暴力和犯罪现象以及教育资源不平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促使他们产生犯罪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采取措施改善社会环境,以减少青少年犯罪。
反方观点: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环境关系不大青少年犯罪问题不能简单归因于社会环境,我们认为其与个体因素和家庭教育更为密切相关。
首先,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与个体因素有关,如心理健康问题、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等。
青少年犯罪辩论辩题
青少年犯罪辩论辩题正方,青少年犯罪主要是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问题,应该加强社会关怀和家庭教育,以预防青少年犯罪。
首先,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各种不良诱惑和影响,比如犯罪团伙的勾结、暴力游戏的传播等,这些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据统计,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占比超过60%,可见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和价值观。
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青少年就容易陷入犯罪的泥淖。
据调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占比超过30%,可见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关怀和家庭教育,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爱和教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对他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关怀和家庭教育,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反方,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个体问题,应该加强法律教育和严格惩罚,以遏制青少年犯罪的蔓延。
首先,青少年犯罪是个体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权,不能把青少年犯罪归咎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这样会剥夺青少年的主体性和责任感。
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在于个体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只有加强法律教育和严格惩罚,才能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的蔓延。
其次,法律教育和严格惩罚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手段。
通过法律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明白犯罪的后果和危害,从而自觉遵守法律、远离犯罪。
同时,严格惩罚可以起到震慑作用,让犯罪分子知道违法必被惩罚,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正如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所说,“惩罚应当是一种必要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必要的恶。
”只有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和严格惩罚,才能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的蔓延。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个体问题,应该加强法律教育和严格惩罚,以遏制青少年犯罪的蔓延。
毕业论文-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有关问题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有关问题摘要在犯罪率不断升高的过程中以青少年犯罪为主要,其中又以青少年暴力犯罪最为突出,造成的危害后果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变故,也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使得社会、国家不仅关注青少年犯罪,更从实际行动过程中积极参与治理青少年犯罪。
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法制教育已不能有效的治理,需要采取新的教育方式与宣传模式健全他们的法制理念,法律意识,从小给他们灌输道德观念等等,要完善法制的不健全带来的问题,就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传统的治理过程中寻求创新与突破,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治理青少年暴力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法律机制法律教育ABSTRACTIn juvenile crime in the process of rising crime rate as the main,with youth violence crime and among them the most outstanding,cause the harmful consequences of not only give family bring heavy accident,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society,which makes the society,not only focused on the juvenile crime,more from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action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management of juvenile delinquency.From a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school education,education of legal system is not effective governance,need to take a new mode of education and propaganda patterns and improve their legal concept,legal consciousness,from small to inculcate moral ideas,and so on,to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is not sound problems,you need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to seek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governance,thus mor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youth violence crime. KeyWord:Violent crime;Combined with animation;Legal mechanism is not sound目录序言 (1)一、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特点 (2)(一)由愚昧向高智能型的转变 (2)(二)冲动、偶发型向预谋型团伙作案 (2)(三)天生的模仿性缺乏正确的指引 (2)(四)三观缺乏的病态心理具有严重的报复性 (2)二、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 (3)(一)治标不治本的家庭教育是其主要原因 (3)(二)脱节的学校教育是次要原因 (4)三、法律机制的不健全起到催化剂作用 (5)四、如何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 (5)(一)标本兼治的方式代替传统教育 (5)(二)新型的法制宣传让催化剂转变为稀释剂 (7)(三)完善法制是降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保障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序言在犯罪率不断升高的过程中以青少年犯罪为主要,其中又以青少年暴力犯罪最为突出,造成的危害后果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变故,也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使得社会、国家不仅关注青少年犯罪,更从实际行动过程中积极参与治理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辩论辩题
青少年犯罪辩论辩题正方观点: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青少年犯罪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权益,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据统计,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这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其次,青少年犯罪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比如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压力等等。
因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对青少年犯罪采取惩罚性措施。
最后,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犯罪问题,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名人名句,孟子曰,“教育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帮助青少年走上正确的道路。
经典案例,美国芝加哥曾经实施了一项名为“青少年暑期就业计划”的项目,该项目旨在为青少年提供暑期工作机会,帮助他们摆脱犯罪的诱惑。
通过这项项目,青少年的犯罪率得到了显著的下降,证明了教育和就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要性。
反方观点:青少年犯罪问题确实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家庭环境和社会压力。
首先,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是出于个人选择和责任,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卸给外部环境。
其次,对于一些严重的犯罪行为,我们必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维护社会的法律和秩序。
最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不能简单地将希望寄托在某一方面。
名人名句,罗曼·罗兰曾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卸给教育。
经典案例,在某个国家,对于一些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行为,法律规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结果犯罪率得到了明显的下降,证明了惩罚对于一些严重的犯罪行为是必要的。
社会学: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社会学: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现象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青少年犯罪的人数逐年递增,涉及的犯罪类型也越来越丰富,这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那么,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呢?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的背景和社会原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些家庭由于家庭纠纷或者父母离婚等原因,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父母不关心子女,孩子得不到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就是家庭造成的缺乏安全感和关爱感而引发的一些问题。
同时,一些家长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困扰。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扭曲,从而对社会产生危害。
二、教育因素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环境。
完善的教育环境是培养良好公民素质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系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存在一些学校基础差、设施老化、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问题,且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遍布各层次的学校,所以相对的许多学生压力过大,产生挫败、厌学等不良情绪,这些因素也会导致青少年犯罪。
三、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道德的缺失、言论自由、思想不稳定、暴力电影电视等作品的大量传播,青少年的心灵承受力相对不足,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也会引发社会不满与对抗心态,青少年犯罪也是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四、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行为。
一些因害怕、落后、封闭、虚荣或变态等原因引起的心理问题,长时间影响下,青少年产生了不正常的心理反应,容易发生犯罪行为。
尤其是一些遭遇不良经历的青少年,可能会对社会抱有愤慨和逆反情绪,由此也会产生犯罪倾向。
总的来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文摘犯罪发展的特点,也适当地扩展年龄界限,但是这类研究数量不多。
”[3]直到今天,刑法学背景的学者也大多主张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
尽管狭义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存在着视域过于狭窄的明显局限,不利于对青少年犯罪的全面和客观认识,也不利于探究青少年犯罪对策这一研究目的的实现。
因此,学术界逐步形成了对于青少年犯罪概念应当区别广义和狭义,并主要采用广义的观点。
狭义说基本上可以称为刑法学上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广义说则基本上可以称为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
大多数学者主张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界定不能仅仅从法律(特别是刑法)的角度进行界定,包括不能仅仅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来界定“青少年”的年龄范围,和不能仅仅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来界定“犯罪”的内涵、外延两个方面。
在我国第一部命名为《青少年犯罪学》(1986)的著作中,徐建对青少年犯罪作了如下界定:“青少年犯罪是指儿童向成年期过渡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
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的划分是以生理、心理特征为基础,并以法律来加以确认的。
”[4]当前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多数同志取25岁为青少年犯罪的年龄上限。
这就是说,其中除刑法已有明确规定的以外,还有一部分年龄的青少年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但就犯罪的预防、治理、教育、改造等方面来说,其研究价值是十分明显和极为重要的。
[5]1987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组织编写,曹漫之主编的《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一书,这部著作是国家“六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成果,也是迄今为止公认最为权威的一部青少年犯罪研究著作。
这部著作第二章以专门的一节来界定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执笔者曹漫之、徐建提出:从刑事法学的观点看,可以把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界定为“刑法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已突破了严格刑事法学的犯罪概念,形成了一个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扩大了的非刑事法学的青少年犯罪概念。
它的英文是juvenile delinquency,而不是刑事法学上的crime(犯罪),这个扩大了的青少年犯罪概念,不仅包括犯罪行为,还包括违法行为、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危险行为的信号)等等。
在年龄界限上也不限于现行刑法的规定。
例如在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防治对策时,就把儿童向成年期过渡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都包括在内,从而年龄的上限与下限都超过了刑法的规定,容纳了较大的年龄幅度,研究他们具有共同年龄特点以及行为变化的联系等。
当然这个年龄幅度也是以生理、心理特征为基础,通常也以一定的法律来加以确认的。
因此,这是一个具有不同含义的新概念,至少应该是一个含义扩大了的非刑事法学概念。
曹漫之、徐建进一步提出,应当严格区分两个含义不同的青少年犯罪概念。
可以把刑法学上的青少年犯罪称之为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而把juvenile delinquency称之为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必要的。
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与社会学、犯罪学的发展分不开的。
为了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前后的进程、原因、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预防、治理等问题,社会学、犯罪学不可能就事论事,把自己局限于刑罚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那部分青少年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而是必须研究刑法上不涉及追究刑事责任问题的某些小年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某些与犯罪有内在联系的思想、行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为具体、深入地把握青少年犯罪的规律。
刑事法学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刑法规定的,作为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
而非刑事法学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在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学、犯罪学的概念。
因此,必须了解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1)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以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为法律依据,运用扩大的青少年犯罪概念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为了更完整地把握犯罪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机制;(2)严格区分两个概念的科学含义和使用的场合。
在刑事司法领域,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年龄界限办事,否则将造成执法的混乱,并危及社会和青少年的利益。
因此,必须科学地、准确地区分青少年犯罪概念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含义。
[6]统观《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一书的内容,基本上是在广义上使用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在论及青少年犯罪学的研究范围时,曹漫之、徐建进一步提出了关于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中“青少年”的年龄范围:25周岁以下,但重点是不满18周岁的犯罪青少年、违法青少年、危险青少年。
[7]《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一书对于青少年犯罪概念的界定,起到了促进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形成青少年犯罪概念共识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使用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的观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但是,这一界定在青少年犯罪的主体—“青少年”的年龄范围上,留下了两大模糊之处:一是没有界定青少年的下限年龄(可称为0岁说),这种界定有其合理之处,但是过于宽泛。
在其后的研究中,除了0岁说外,主要还存在6岁、12岁、14岁三种观点。
二是虽然提出青少年上限年龄为25岁,但是否包括2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并不明确。
在其后一些学者的著作中,主要存在不满25周岁说和不满26周岁说两种观点,另有少数学者主张青少年犯罪的上限年龄为28周岁。
对于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刑法学上的青少年犯罪概念),多数学者主张以14岁作为青少年的年龄下限。
例如,康树华认为,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其目的是为了定罪量刑。
因此。
从年龄上来说,青少年犯罪的年龄则是指已满14岁不满26岁的人。
[8]对于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中青少年的下限年龄,则主要存在0岁、6岁和12岁、14岁四种观点的分歧。
有的学者界定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时,并不明确青少年的下限年龄,虽然实际上过于幼小的婴儿不可能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但这种模糊性的观点从形式上来看,包含了所有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因此仍可称为0岁说。
大多数学者主张6岁说。
这种观点认为,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是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其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因此,从年龄上说,宜把青少年的年龄段定为6岁至25岁。
其理由是:第一,适应犯罪向低龄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根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调查。
我国青少年犯罪初次有劣迹年龄为6岁。
其高峰年龄为8岁至17岁。
他们这次调查的青少年犯罪对象中,6岁至13岁的占被调查的51.9%,10至16岁的占被调查的66.8%,这说明,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犯罪者)在儿童时期就染有劣迹。
第二,从预防青少年犯罪角度看,将青少年的年龄下限定为6岁,体现最近十多年来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取得的一个共识,即预防青少年犯罪必须抓早、抓小。
第三,以6岁作为研究起点是因为6岁孩子一般地说正入小学。
经济、政治的发展,特别是今后信息社会传播媒介的大力发展,使得儿童成熟期提前将成为必然趋势。
[9]还有学者主张以12岁作为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中青少年的下限年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实际取的是折衷主义的立场,认为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不能拘泥于法律的规定,但是也不宜完全脱离法律依据。
考虑到以刑法为依据过于狭隘,因此根据12岁少年触犯法律可送入工读学校的法律规定,主张将12岁作为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中青少年的年龄下限。
[10]也有的学者主张以14岁作为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概念中青少年的下限年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虽然一方面主张不应拘泥于刑法的规定界定青少年犯罪,认为应扩大“犯罪”的外延,但是又在不自觉中采用了刑法的标准来界定广义青少年犯罪概念中青少年的下限年龄。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犯罪学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应当建立在刑法规定的基础之上,但又不能局限于刑法的规定,因为犯罪学研究犯罪的角度和刑法学研究犯罪的角度是不同的。
刑法学研究犯罪的目的是为了定罪量刑,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刑法的规定。
而犯罪学研究犯罪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不是为了定罪量刑。
因此,不宜将犯罪局限于违反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因为犯罪学中的防范对策的研究通常以对犯罪原因的认识和分析为前提。
就青少年而言,其违反刑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与未达到犯罪程度的严重违法行为之间在产生原因上并没有本质区别。
而且,在犯罪学研究中,也不应该对近似犯罪的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加以区别,因为许多违法行为是犯罪的“后辈现象”,探讨犯罪前的近似犯罪的违法行为的产生和预防,更有利于全面认识青少年犯罪,以实现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目标。
因此,青少年犯罪不仅应该包括14周岁以上实施了违反刑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还应包括尚未达到犯罪程度,但同样危害了社会的违法行为。
[11]与大部分学者试图精确地界定青少年犯罪概念中青少年的年龄界限不同,有的学者提出了较为弹性的青少年犯罪概念的观点,主张在不同的语境下去理解和使用青少年犯罪概念中青少年的年龄范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学领域中的青少年概念与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中的青少年概念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青少年犯罪研究中所指的青少年是指因其处于认知能力的不稳定期,而使其犯罪行为具有与非青少年不同特征的人,主要指14—25岁的人,出于研究连续性及实践的需要,这一概念又是一个上、下限处于辐射状态的模糊概念,即可包括14岁以下的部分儿童,也可包括25岁以上的部分成年青年。
而在刑事司法领域中,人们惯称的青少年犯罪,仅指14—18岁的少年犯罪,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人们习惯所称的青少年,亦仅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同时,还应强调的是,在立法领域,绝不可使用青少年这样的模糊概念,以避免造成名不副实及法律适用上的偏差。
[12]二、关于青少年犯罪概念的质疑与争论在青少年犯罪研究兴起初期,关于青少年犯罪概念的争论就已经发生。
早在1979年,青少年犯罪研究尚处发育的初期,王德祥就对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
王德祥认为,通常所说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主要是指青年犯罪和少年犯罪的问题,是指25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
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来说,这种观点是一种不严格、不确切的概念,因为它把青年和少年两种不同的犯罪现象笼统地混为一谈,在分析和计算的标准上又无统一的规定,这就很难科学地分析这一领域中的犯罪问题。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极大的弊病,给我国刑法的执行带来许多混乱:第一,它从根本上混淆了我国刑法上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的界限;第二,这种概念上的混乱,必然要夸大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第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不清,还模糊了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界限,以致造成对已成年人犯罪打击不力,对未成年人犯罪又科刑过严。
综合上述各点,必须纠正所谓“青少年犯罪”这一极为流行,但并不十分科学的概念。
[13]应当说,王德祥的观点是颇有道理和启发的,但是这一主张并未对青少年犯罪概念的广泛使用产生实质的纠正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