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合集下载

牛奶倒河里的经济原理

牛奶倒河里的经济原理

牛奶倒河里的经济原理
现代社会,牛奶是很重要的一种食物,因为它含有大量的营养,有助于人体健康。


奶有益于健康,因此价格也被认为是比较高的,有时会出现情况,某些人不喜欢买牛奶而
买其他的东西,以这种方式,使牛奶的存货增加。

让我们来看看牛奶倒河里的经济原理。

牛奶倒河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不平衡或明显失衡,因为消费者比供应商的需求少,所以牛奶的价格一直比较高,而供应商需要向市场抛售牛奶而无法把它卖掉,供应商就会
决定倒河里,使市场供需平衡,而牛奶倒河里就可以解决价格过高带来的市场失衡状态,
也可以帮助供应商在涉及价格低不低的这个问题上取得平衡,也可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
从而使市场的供求平衡得到维持。

牛奶倒河里也有利于消费者,让他们买入更多的牛奶,从而享受更优惠的价格,也可
以有利于维持市场价格,避免价格过高以及牛奶价格波动,从而让消费者更加心安理得地
购买牛奶,使得用户使用价值更高。

最后,牛奶倒河里还可以缓解一些物流上的问题,牛奶的运输通常是比较费时费力的,但倒河里可以减少牛奶运输的时间和费用,从而使运输成本减少,从而减少总的成本,这样,供应商可以将这些节省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继续激励消费者的需求。

总之,牛奶倒河里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点过分,但实际上还是可行的,可以缓解市场供
需不平衡,抑制价格过高,减轻运输成本,激励消费者的需求,也有利于消费者的消费,
因此,牛奶倒河里的经济原理是可行的。

“倒奶”背后的全球逻辑

“倒奶”背后的全球逻辑

“倒奶”背后的全球逻辑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乳品市场有一个现象格外引人注目,即许多地区出现了卖奶难,“倒奶”“杀牛”时有发生。

比如在吉林长春,鲜奶按0.2元/公斤的价格出售,仍然滞销严重。

而按照常理,这个季节应该是鲜奶价格和销量都比较好的时候,2014年同期鲜奶价格高达4元/公斤。

许多奶农只好含泪把牛奶倒掉,奶牛也面临被宰杀的命运。

面对这样的现象,舆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有评论认为,这已经是经典意义上的经济危机。

还有评论认为,这是因为底层百姓收入偏低,内需不足。

更有评论认为,这是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国人对国产乳制品的质量丧失了信心。

应该说,这些分析都有一定道理,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倒奶”现象何以愈演愈烈的原因。

但这些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忽视了中国乳制品市场已经内在于全球统一大市场之中,不可能不受世界乳制品市场变化的影响。

检索一下相关资料就会发现,去年以来,“洋奶粉”进口出现了阶跃式增长的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1~9月,全国乳制品进口量共计149.86万吨,同比增长36.5%――这不可能不对中国的乳品行业造成冲击。

一位业内人士就对媒体披露:“新西兰原料奶价格非常低,一吨两万一或两万二,在中国至少三万五以上。

成本价格悬殊使得很多中国乳制品企业减少了当地生鲜乳收购。

”面对“倒奶”“杀牛”的严峻形势,农业部采取了许多措施。

比如,要求各地千方百计组织协调加工企业保证生鲜乳收购;要求各地切实加大奶业政策扶持和生产救助力度,抓紧落实奶牛良种补贴、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已有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保护奶农养殖积极性等等。

这些措施毫无疑问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能不能真正起到保护奶农的作用,笔者不是很有信心。

道理很简单,中国奶农目前最需要的是有效的市场保护。

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而相对于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配额制以及配额外高关税保护,中国的原奶、奶粉等乳品市场基本是不设防状态。

比如,新西兰是中国最主要的乳品进口国家。

资本主义倒牛奶经济学原理

资本主义倒牛奶经济学原理

"倒牛奶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一种负面评价。

这种评价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存在巨大的不平等,富人更加富有,而穷人更加贫穷。

这种经济学理论主要建立在两个基本原理上:1.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存在巨大的不平等。

富人拥有大量的财富和高额收入,而穷人拥有很少的财富和低额收入。

2.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贫富差距会不断扩大。

富人会越来越富,而穷人会越来越穷。

这种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冲突。

这个比喻来自于把牛奶倒进空瓶子,只有最后一点能倒进去,而大部分都浪费了,同理,指贫富差距大,贫富流动性小,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奶农“倒奶”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奶农“倒奶”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奶农“倒奶”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作者:杜广亮来源:《经济师》2015年第09期摘要:我国的奶农“倒奶杀牛”事件早在几年前就曾出现,奶农倒掉的是未曾经过深入加工的原奶。

而奶农为什么把辛辛苦苦挤出来的原奶倒掉呢,甚至还要杀掉生产原奶的奶牛呢?文章针对奶农“倒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奶农“倒奶” 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F3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062-02我国的奶农“倒奶杀牛”事件早在几年前就曾出现,奶农倒掉的是未曾经过深入加工的原奶。

而奶农为什么把辛辛苦苦挤出来的原奶倒掉呢,甚至还要杀掉生产原奶的奶牛呢?笔者针对奶农“倒奶杀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奶农“倒奶杀牛”的原因分析由于原奶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生产原奶的散户很多,生产出来的原奶产品具有同质性,产品差别不明显,农户进出原奶生产市场非常容易。

生产原奶的资源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市场上的买者和卖者掌握了完全的信息。

这就意味着奶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原奶价格的影响比较大。

根据ZFCN(国际奶业联盟)中的中国和新西兰原奶的统计数据如下:由于影响中国奶价的因子众多,为了更好的分析多因素对中国原奶价格的影响,笔者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通过SPSS分析软件,分析饲料价格,世界饲料价格,总成本,以及新西兰原奶价格对中国奶价的影响,见表2至表5。

R2=0.537,调整后的R2=0.480,说明建立的回归方程相对拟合。

DW=1.554,说明模型变量无序列相关。

通过方差分析,F=9.295,Sig=0.016<0.05,所以拒绝总体回归系数为0.05的原假设,因此回归方程应该包含新西兰原奶价格这个自变量。

通过研究共线性指标容差=1,不是很小;VIF=1<10,数值很大,从而可以拒绝它们之间的共线性。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原奶价格(y)与进口的新西兰原奶价格(x)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即y=3.856+0.399x,即中国原奶的价格与新西兰原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范围的奶农“倒奶杀牛”事件。

从本质原因上来说,奶牛倒奶杀牛是因为供给过剩,牛奶囤积销不出去,同时为了维持市场价格及利润,只能选择浪费新鲜的牛奶。

在牛奶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环节中,奶农只是产业链的始端,利润分成最低,且没有定价权。

收购牛奶的加工、零售企业对奶农牛奶的需求决定了牛奶的收购价格。

通过分析“倒奶杀牛”事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能够从本质上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牛奶过剩”现象的起因分析2015年1月份开始,新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奶农“倒奶杀牛”的事件,大量的奶资源被浪费掉,奶农因鲜奶滞销,选择了卖掉、杀掉奶牛或者“弃养”。

由于鲜奶大量积压,储奶罐容量也有限,奶农将每天新产的鲜奶倒进下水道,“牛奶过剩”危机到来。

中国人均的喝奶量是32.4公斤,只是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而已,因此我们全国的牛奶的总消费是4000万吨。

换句话讲,我们还有8000万吨的市场潜力。

很明显的,我们国家是一个庞大的牛奶需求国,中国巨大的牛奶消费潜力与奶农“倒奶”形成了如此明显的矛盾。

那为什么奶农会选择把过剩的牛奶倒掉、浪费掉呢?造成这种“牛奶过剩”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牛奶供给的“相对过剩”首先,牛奶供给的“相对过剩”是引发本次“弃奶”事件的主要原因。

从市场供需的方面来看,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供给的过剩。

奶农发现牛奶的收购价格变低,为了维持价格与利润,只好选择倒掉“多余”的牛奶。

而且牛奶对于奶农来说,其供给价格的弹性很高,而国内的牛奶生产成本又居高不下,饲料价格依旧很高,价格信号往往直接导致供给的波动,因此供过于求的最有效解决方法是减少供给,奶牛反成了烫手的山芋。

消费者的牛奶市场价格并没有发生改变,即使有“过剩”的牛奶供应,市场上的牛奶价格也没有降低。

这是因为城市消费者对牛奶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降价并不会增加需求,只会降低奶制品企业的利润。

华西倒奶事件政治经济学原理

华西倒奶事件政治经济学原理

华西倒奶事件政治经济学原理
华西倒奶事件是指2008年的中国四川地震后,华西医院借捐
赠牛奶产生生意,利用低价收购奶源,但荒涵养、工序复杂,到了华西医院变成了含菌高的奶粉,导致280名婴儿患上肾结石,6名婴儿死亡的事件。

这个事件反映了政治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某个市场环境下,买方与卖方拥有的信息不同程度的不同,由此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在该事件中,华西医院通过低价获取奶源,并利用自己的品牌和声誉来销售奶粉,但没有透露奶源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检测,导致买家无法知道奶粉的真实情况,产生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道德风险是指在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因为买方与卖方之间存在道德风险,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误导或欺骗其他方,从而导致经济损失。

在此事件中,华西医院在推广奶粉时,宣传奶粉是优质的、安全的,并没有披露奶源的生产过程和实际质量,这引起了购买者的误解和欺骗。

华西医院的行为给顾客带来了健康危险,并导致了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

对于这个事件,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管理,并制定更加严格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企业应该在商业活动中遵守诚信原则,向反对不公平行为的公众披露信息,以避免道德风险问题。

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意识,加强对商品质量的鉴别,切勿因为价格低廉而误食不健康的商品。

关于奶牛事件的议论

关于奶牛事件的议论

关于奶牛事件的议论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蔓延的国内多地“杀牛倒奶”事件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之后,奶价下降牛不聊生的惨淡画面让人想起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

这无疑引起了奶农和“奶牛”的恐慌。

其实“杀牛倒奶”的现象也并不是一时间形成的,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几年的各种关于牛奶事件。

2006年下半年开始,由于一些地方的粮食、饲料价格迅速上涨,但牛奶收购价格却丝毫未涨。

养奶牛挣不到钱,甚至赔钱,当地奶农们便开始将圈中产奶量低的奶牛当肉牛屠宰掉。

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国产奶粉信誉扫地,在压力下国内奶企纷纷减少或停止收购鲜奶,奶农面临“有奶无处卖”的困境,不少奶农只能将鲜奶倒掉。

2009年,三鹿事件后,内蒙古两大乳品公司增加了检测项目,提高收奶标准后,内蒙古又出现了倒奶杀牛。

2013年开始,质高价低的进口奶的冲击,造成了许多奶企放弃当地鲜奶收购,转而使用价格更低的“洋奶粉”进行勾兑。

许多奶农再次的“杀牛倒奶”。

从以上几个事件中可以看出造成杀牛倒奶事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中国奶农过度依附于奶企,处在这一产业链条的末端,抗风险能力极低,饲养成本上升、奶价下跌、收奶量下降等情况一旦发生,奶农们就入不敷出,而他们对抗这种困境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倒奶杀牛。

②部分养殖场的鲜奶质量自身标准不达标,面对稍加严格的收购条件,就自己退出鲜奶市场的竞争。

③奶价随着市场波动本是正常规律,淘汰产量低的奶牛、逐步提高行业标准也是正常现象,但对普通散户奶农而言,在财力、人力等方面很难与大规模的科学化牧场竞争。

④奶牛单产太低。

那么,我们怎么来帮助奶牛快速冲破困笼,向前发展呢?①提高奶牛的产量。

微生态制剂可以帮助提高饲料的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②整顿养殖环境和取奶设备等,提高鲜奶质量,达到收奶标准。

③不盲目的扩大养殖规模,但也不要随便的“杀牛倒奶”,可以采取奶农合作社,联合起来整顿成为规模的养殖区。

所谓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

“倒奶杀牛”折射奶业“江湖”

“倒奶杀牛”折射奶业“江湖”

“倒奶杀牛”折射奶业“江湖”作者: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5年第05期2015年一开年,山东省各地数十位奶农来到临朐县,把一罐车的鲜奶倒在了伊利潍坊市分公司的大门口。

由此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倒奶杀牛”浪潮。

“奶源大战”的硝烟散去不久,而现在奶农却又把辛辛苦苦产出来的牛奶倒掉,甚至杀掉投入巨资、赖以生存的奶牛!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奶农“倒奶杀牛”呢?笔者遍访山东省奶牛养殖户,北上南下求教专家,揭开事件真相。

乳企设置高门槛,养殖小区因无法达标被停站,奶农开始倒奶杀牛。

2015年1月4日,山东省70多家牧场和养殖小区的负责人,来在潍坊市伊利乳业有限公司门口,将一吨鲜奶倒在了地上。

临沂市高新区亿牛达奶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树仁说,奶农们辛辛苦苦、起早贪黑,换来的却是伊利公司停他们站,停他们奶,这样奶厂直接就要倒闭了。

奶农要求伊利公司给予解释,为什么让大家“鲜奶停站”。

直到一小时之后,伊利公司负责潍坊地区的经理,才出门与奶农交涉。

面对奶农的追问,这位区域经理没做任何解释,转身回了公司。

不久之后,奶农的几位代表被允许进公司与负责人沟通,笔者被拦在了门外。

当天下午,笔者采访到了跟潍坊伊利公司谈判的奶农代表。

临朐县世平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张晓明告诉笔者,他们提了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归还合同;第二赔偿奶户损失;第三废除现有的霸王条款,清除奶户与公司之间的不正常现象;第四,成立第三方监管,平衡之间利益关系,预防像他们这样的受害者再出现。

当天,奶农们没有得到伊利潍坊市分公司的答复。

这件事也成为导火索,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倒奶杀牛”的浪潮。

那么,是什么原因逼得奶农“倒奶杀牛”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乳企对养殖小区停站。

所谓停站,是奶牛行业的一个术语,简单地说就是乳企停收奶了。

笔者走访了潍坊市、淄博市、临沂市的多家奶牛养殖户,他们都反映,因为停站,他们的养殖小区活不去下了。

牛都被贱卖了,土地是租来的,下一步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华西倒奶事件政治经济学原理

华西倒奶事件政治经济学原理

华西倒奶事件: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近日,四川华西医院妇产科倒奶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该事件揭示了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涉及到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该事件进行分析。

一、事件背景2021年6月1日,四川华西医院妇产科护士向外界爆料称,该科室的母乳存量不足,导致新生儿无法及时喂养。

护士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后,华西医院发布了一份声明,称该事件是由于医院妇产科人手不足、产妇增多等原因造成的。

但是,护士和家属的反应表明,该事件不是个案,医院在管理上存在问题。

二、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1. 市场失灵原理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分配资源,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医疗行业中,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不对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患者无法准确地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价格。

(2)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低下。

(3)医疗服务价格过高:医疗服务价格过高,导致患者负担过重。

在华西倒奶事件中,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是医疗资源不足。

由于医院管理不善,导致妇产科的母乳存量不足,给新生儿喂养带来了困难。

2. 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决策和行为会影响到多个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等。

在医疗行业中,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医院、医生、患者、政府等。

在华西倒奶事件中,医院和患者是利益相关者。

医院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以获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患者需要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由于医院管理不善,导致妇产科的母乳存量不足,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

3. 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医疗行业中,医院应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华西倒奶事件中,医院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但是,由于医院管理不善,导致妇产科的母乳存量不足,违反了医院的社会责任。

对“倒奶”事件深层问题的思考

对“倒奶”事件深层问题的思考

对“倒奶”事件深层问题的思考童建军【摘要】本文通过对“倒奶”事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事件发生的成因,指出了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弊端及其原因,对今后形势作出分析判断,并提出了措施性建议,期望能为行政、技术推广和生产企业起到参考作用.【期刊名称】《中国牛业科学》【年(卷),期】2015(041)003【总页数】4页(P73-76)【关键词】奶牛;“倒奶”事件;问题分析【作者】童建军【作者单位】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陕西西安7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01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饲料价格居高不下,生鲜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到2015年元旦前后,山东、河北、黑龙江等地奶农“倒奶”事件在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时有报道,引起网友热议,也引起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倒奶”事件的发生令人痛惜,也发人深省。

1 “倒奶”事件成因据对陕西省临潼、富平、泾阳等地调查和新闻媒体的报道情况分析,这次“倒奶杀牛”主要是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的养殖小区农户,遇到拒收无奈“倒奶杀牛”,宰杀的牛主要是老、弱、病、残和低产牛。

这次“倒奶”事件是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所致。

1.1 乳品进口爆发式增长挤压国内乳品市场空间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进口各类乳品总计171.5万t,较2008年增长了13.22倍。

2014年1~7月份,我国各类乳品进口134.1万t,较2013年同期增长43%。

按2013年进口的171.5万t乳品折算约为1200万t原料奶,约占国内牛奶生产的1/3。

乳品大量进口势必压缩国内生鲜奶的市场空间。

1.2 养殖场户面对开放性市场竞争乏力据IFCN(国际奶业经济学会)的数字显示,2014年10月份全球原料奶平均收购价格为34.8美元/100kg,折算人民币约为2.13元/kg,同比下跌18.3%;全球饲料平均价格为22.8美元/100kg,折算人民币约为1.40元/kg,同比下跌18.3%。

饲料跌幅大于奶价跌幅,国外奶农盈利水平不降略增。

马克思论述

马克思论述

近几年来,我国有些地方相继发生了将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情,除了牛奶不能大量保存的原因外,与一些地方的农户一窝蜂养奶牛,有些企业产品不达标等问题有关。

问题:1、“倒牛奶事件”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农场主将牛奶倒进大海有什么区别?2、“倒牛奶事件”隐含了什么经济规律?3、为避免发生此类事件,地方政府应该如何作为?官方答案如下:(1)从表面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召。

(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的起作用,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

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地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

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开拓奶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

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归根到底是由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决定的。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为矛盾规律。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方面,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就是内部矛盾。

同时,事物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外部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

包含两方面的意思:(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统一体中所谓互相依存,,指的是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政策的具体解读———由倒牛奶事件引发的思考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政策的具体解读———由倒牛奶事件引发的思考

教材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对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的目标是加强政府调控和减少农产品过剩。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城市居民面临饥饿、死亡的同时,政府想方设法鼓励农民减少产量表示不解甚至气愤。

这个问题本质上与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倒牛奶一致,一边是有人喝不到牛奶,而另一边是牛奶已泼洒成“银河”。

少年的同情心使他们不堪忍受这样的场景。

教师要帮学生解开这个疑团,一方面要告诉学生现象内在的经济学原理,另一方面要给学生还原一个较教材更为全面的罗斯福新政农业政策,看到其中的优缺点,教学联系实际,使学生对中国的农业发展产生自己的想法。

一、由倒牛奶事件引发的经济学原理思考多地爆出奶农大面积倒奶杀牛的新闻引起了人们关于和资本主义社会倒牛奶事件异同的讨论。

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可能出现倒牛奶的现象,奶农背后的辛酸与他们无法掌控的经济环境的变化我们无法体会,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才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

中国奶农倒奶杀牛的直接原因是进口奶源成本低于国产奶源,收购公司停止收购部分国内生鲜奶,养牛户又没有专业的牛奶储存装置,生鲜奶隔日就要变质,只能倾倒。

假想奶农自己运输到居民区低价出售或免费发放,经过成本核算就会发现,每袋牛饲料就要118元,除了饲料外,牛一天还要吃300多元的草料,这些成本由谁来买单。

这是小奶农在大经济环境下无切实法律与政策保障的结果。

经济危机源于周期性的生产过剩,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主义国家内从事小商品生产的农民,为了应付地租、捐税、利息以及工业和运输业垄断组织的压榨,力求用过度的劳动来增加收入,从而扩大了农产品的数量……而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不可能随着生产规模相应地扩大,因为农产品市场取决于广大人民的购买力。

生活水平下降,购买力一天天缩小。

”农业生产过剩所引发的危机不可避免。

因此,为了挽回农产品市场的平衡,政府所能想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力度控制产量和流通中的农产品量,即减耕减产和销毁农产品。

对“奶农杀奶牛”行为的经济分析

对“奶农杀奶牛”行为的经济分析

对“奶农杀奶牛”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文摘要:07年以来,受我国物价的上涨和奶业供需变化的影响,全国奶农收益起伏跌宕,各地相继出现了阶段性的“奶农杀奶牛”事件。

07年至今郑州市“奶农杀奶牛”已成为原奶行业的一种恶性循环行为。

08年9月的“奶粉事件”,更是对奶农的经济利益以不小的打击。

本文以郑州市黄河边上的南月堤村的奶农陈先生为典例,从原奶的供求情况、奶企的垄断结构、奶农养殖成本和收益,以及“奶粉事件”后市场失灵原理等方面对其07年以来“奶农杀奶牛”这一现象做出了分析。

得出“奶农杀奶牛”这一现象出现的必然性和这一经济行为的理智性,指出“奶农杀奶牛”行为对奶业经济发展的不利,最后,对政府和奶农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奶农原奶奶农杀奶牛07年以来,全国许多城市,包括郑州,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阶段性的“奶农杀奶牛”现象。

虽然每次“杀牛”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杀牛”并不是一次偶然的突发应急事件,每次“杀牛”的背后都有奶农理性的行为。

一、现状调查(一)全国从07年初的抢奶到6月份以来持续的倒奶杀牛,再到2008年4月开始的各地原奶收购价格的大幅滑落,“奶农杀牛”的事件一直阶段性的持续着。

2008年9月18号以来,受“奶粉事件”后,又出现了“杀牛”的现象。

(二)郑州07年前半年,随着需求量的增加,郑州是奶源不断增加;8月以后,原奶生产供不应求,企业争抢奶源,收购秩序大乱;08年初,奶企变相降级压价,大量鲜奶被拒收而积压;9月后,受“三鹿奶粉事件”影响,奶业需求减幅50%以上,原奶供需差距不断增大。

“奶贱杀牛、奶贵买牛、牛多奶贱、奶贱杀牛”(张勋,2007)——郑州市奶农生产和原奶供求一直处在很不稳定的状态,先后出现了三次阶段性的“杀牛”。

据相关调查,截止08年10份,我市奶牛存栏数同比降低了将近1/3,产奶量大幅度下降。

“奶农杀奶牛”事件就是如此恶性的循环着,成为奶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以郑州市南月堤村为例,分析其07年下半年到08年阶段性杀奶牛的具体原因。

利益联结机制松散触发倒奶” 事件

利益联结机制松散触发倒奶” 事件

利益联结机制松散触发“倒奶”事件■王明利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作为我国朝阳产业的奶产业,发展一直不稳定。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奶产业形成严重冲击,之后业界吸取教训,奶业企业注重从饲草料这一基础环节来抓奶源基地建设,国家也在持续推进奶牛的标准化规模养殖。

受一系列利好环境的影响,我国奶业发展由此稳步恢复,牛奶质量和价格不断提高,奶农效益也持续处于高位。

但自2014年以来,国内、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快速改变,直接导致本轮“倒奶”事件的发生。

我国奶产品市场是开放的市场,国内外奶价差距拉大导致进口奶粉快速增加。

新西兰是我国最主要的奶产品进口国家,中新之间2008年就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逐年提高开放度,其中奶产品在2013年以后基本实行5%以下的低关税,甚至相当多品种是零关税,进口数量超过一定额度后才启用最惠国关税税率;2014年中澳又签订自贸协定,且国内大型乳品企业纷纷在国外建厂。

这些都使得我国乳业的市场更加开放,奶产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竞争。

同时,我国奶产品的生产成本基本上比奶产品主要出口国新西兰等高出一倍左右。

目前我国规模化奶牛场的原奶成本大约在3.6元/公斤,而美国约为2.5元/公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2元/公斤左右。

导致我国原奶成本长期处于高位的原因主要包括:奶牛的生产水平较低,饲草料成本居高不下,基础设施的摊销成本很高,不注重种养结合、草畜联营。

纵观此轮“倒奶”事件,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不紧密无疑是重要的制度方面的因素。

我国奶牛养殖总体规模化程度低,比较分散。

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只占41%,存栏20头以下的散养户比重高达43%。

而加工环节却是大规模、现代化的奶业企业。

千家万户的养殖户面对几十家大型乳品企业,使奶农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尽管近年来国家在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但组建起来的专业合作社要么实力不强,要么运作不规范,对奶农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很弱,甚至基本没有发挥作用。

而国外奶牛养殖场户大多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实施统一的生产指导和统一的产品销售。

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我们从奶农的角度分析其 市场 行为 ,奶 农选 择 “ 倒 奶” 还足 “ 杀 牛 ”表示 了两种不同的行为 ,前者表示 占时停止生产 ,而后者却表 示退 出新 鲜牛奶 的供应市场 。在短期 、奶农因为利润的降低而选择停 止, I i 产 牛奶 , 把多余 的牛奶 “ 倒掉” ,而这个奶农一 目 . 决定退 m奶业市 场 ,便 会选 择把奶 牛杀掉 ,弃置奶牛养殖厂 。下面我们就用经济学 巾的厂商行 为理论来解释一下这两种行为 。 如图 2 .3 所示 ,A T C为奶农 的平均总成本 曲线 ,A V C为平均 【 】 f 变 成本曲线 ,M C为边 际成本 曲线 。南于我们假设 奶农是 完全竞争 厂商 为 ,则其价格等于边 际收益 ,P= M R 。此 时南于 鲜牛奶 收 购的价 格降 低 ,M R= P降到了平均 总成本 曲线 之下 ,奶农 l I l 现 了亏损 ,A B线表爪 生产的平均亏损 ,矩形 A B C D表示厂商 的总亏损 。在短期 ,如果牛 奶的 Q2 Ql Q/ + 般辩 收购价格 P 仍高于平均可变成本 A V C ,如图所 示 , 奶 农就可能选择继续 图 2 2 生 鲜 乳 的 供 给 和 鬻 求 波 动 留在牛奶生产行业里 ,待市场行情变好 , 价格变高时再生 产 ,忍受短期 的亏损 ,只是把多余的牛奶倒掉 ,少生产或 者停止生 产牛奶 ,如果彻 底 在本文讨论的问题里 ,奶农 是供给方 s ,提供 牛奶 ,奶企 是需求方 D ,收 购牛奶 。如图2 .2所示 ,初期在供给 曲线 s 与需求曲线 D之 间的 退 出行业代价将更为高昂 。但是 如果此时 的价格低 于 了平均 可变成 本, 线 降到了 A V C之 下 ,则奶农一 定会停 止生产并 彻底 退 交点 O处 , 是均衡状态 , 均衡价格为 P o ,均衡供给量是 Q 0 。因为上面分析 表现在 图中是 P ¨ 可 的各种原因 , 奶企选择收购奶农牛奶的数量减少了,需求量降低 ,D向左移 出行业 ,卖掉养牛厂 、杀掉或弃养现有的奶牛 ,从 而削减同定成本 乖 动至 D ’ ,市场的需求量将为 Q 1 ,价格降至 P 1 , 这样就会存在 Q o Q 1 的过剩 , 变成本 。这就是经济原理 中的关闭法则 :如果产品价格低 于利润最 大化 同时牛奶收购价格从 P o 降低至 P 1 。奶农发现牛奶的收购价降低了,多余 的 时的平均经济成本 ,厂商就应 该停止生产。 三 、对 于 “ 弃奶 ” 事 件 的 建 议 及 对 策 牛奶售不 去存在了『 1 己手里 , 就只能选择倒掉牛奶 、 杀掉奶牛来减少牛奶 此次波及全 国的奶农 “ 倒 奶杀 牛” 事件 ,其本质 原因是奶 农 想要 的市场供给量,于是在图中, 供给曲线 s 左移。} { { 于供给的减少 ,Q 2低于 维持既有利润 ,是个短期行 为,又限于牛奶的保质期短 、储存 不便 ,及 Q 1 的时候 ,价格便有 了回升 , 如 P 2大于 P 】 。 市 场 的 价 格 需 求 低 弹 性 ,多 余 的 牛 奶 以 各 种 形 式 进 入 市 场 都 是 增 加 成 ( 二 ) 弹性 理 论 本 、增加市场供 给 , 从 而降低奶农利润 的,且无法促进消费 者对牛奶需 1 、 供给 的价格 弹性 求的增加 。中围牛奶的市场需求潜力很 大,但这涉及到一个 民族的饮食 供给的价格 弹性是指当价格上升 1 %时 ,供给量 的百分 比 变化 。因为 价格的上升往往会刺激生产者增加产量 , 所以这个弹性值通常是正的。牛奶 文化和消费者的偏好 ,巨大的需 求潜力下 ,牛奶 的消 费市 场是无法 南氽 供给的价格弹性很高 表示当牛奶的收购价上 ‘ 一点时,往往会给奶农提供 业直接控制 ,且在国外奶源的品质更高 ,成本更加低廉 的情 况下 ,利润 有利润的信号 , 而引起较多的供给量增加。因 此对于奶农来说,虽然它们没 导 向型的乳企也会更倾 向选择更有利 可图的进货渠道 。那 是不是这次 的 奶农弃奶事件就是不可以避免 、无法解 决的呢?但是也不 是完全没有 办 有定价权 , 却很容易受到奶价的影响 , 从而出 现利润损失的现象。 法 的,存在资源的浪费就意味着可以通 过福利 的再分配去解决 。 2、需 求 的 价 格 弹 性 第一 ,可 以通过定制合理 的法 规来保护 奶农这样 的弱势群 体利 搞 , 需求的价格弹性度量了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性 。当某种商品的 采用合作社制度 、制定 完善的保 价格上升 1 %时 , 将会引起商品的需求量多大的百分比变化。需求的价格弹 如制定牛奶收购的最低价格 、以需定收 、 m A n 险制度等等。政府 的宏观调控可以 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失灵 问题。这 方案 性通常用 E p 表示 : E p : ;其中, %AQ表示需求量 的百分 比变化 , % 的实行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有的体制, 量体裁衣,切不可照搬依 ¨ 1 。 为中国的牛奶生产及消费市场是于西方国家的实际睛 况大为不同的。 在牛 AP 表示价格的 分 比变化,需求的价格弹性还可以表示成 E p= = 凸 / Y/ r 奶收购商被蒙牛, 伊利几家大企业垄断 , 奶农并没有议价权,而增加牛奶加 D A n T商的竞争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国家可以通过调控降低行业进入壁垒,更多 其值一般为负数。因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是, 其需求量一般会 △ r 的企业收购牛奶 , 也能很大程度解决奶农牛奶过剩 的问题 。 下 奶对 第二, 可 以通过促进市场 需求 的增 加来扩大 牛奶市 场的消 费潜 力。 于城市消费者而言,其需求价格弹性很小 ,也就是说 ,当牛奶 的价格下 降 这又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说 : 首先 ,针对 目前 国内生牛奶 的价格 受同际奶 1 %时 ,只会影响牛奶更小的需求变化。因此牛奶的降价 ,往往无法影响牛 价的波动影响显著,提 高国内奶源 的品质是 当务之急 ,杜绝三 聚氰胺等 奶的 需求 , 反而对牛奶企业的利润有很大的影响 。 事件再发生 ,这是削弱受国际奶价波动影响 的根本方法 ,也 是提高 同内 ( 三 ) 市 场行 为理 论 来源吸引力的重要途 径。其次 ,可 以选 择把 多余 的牛奶 制成 奶类 附 加 面对 国内的乳 制企业 ,例如伊利 、蒙牛等 ,奶农养牛提供新 鲜牛奶 品 ,例如出售给酸奶 、奶酪 、奶 类化 妆 品厂商 等 ,还 可 以使用 名 人效 类似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行 为。换句话说 ,奶农们是价格的接受者 ( 没有 应 、拓展牛奶的新用途等 ,从用途上增加对奶制 品的需求 ,存这个信 息 定价权) ,奶农之间提供的奶源基 本同质 ,且奶 农是可 以 自由选 择养牛 发达的时代 ,信息扩展也是 可以快速达 到的。另外 ,对 于奶企来说 ,多 供奶或退出市场的。但 是用 于搭建牛棚 、购买奶牛等 同定成本会 成为沉 收购牛奶并不意味着 会降低 利润 ,例如利 用消 费者 剩余 ,制定 价格歧 淀成本不可收回。当然还有挤奶人 力 的投 入 、饲料 的购买等可 变成本 。 视 ,把多增加成本生产 出 的高品质 牛奶 ,宣 传卖 给愿 意 出高价 购买 的 所 以 我 们 可 以 看 做 这是 一 个 高度 自 由竞 争 的投 入 要 素 市 场 。虽 然 这 次 发 人 ,或者基于运输的便利拓展地区外新兴 市场等 。 生的大范围 “ 杀牛倒奶 ”是对 资源 的浪 费与福 利 的损失 ,本 质上 却仍 以上分别从政府的角度与促需 的角度来提 出解决方 案 ,但也有 擘家 是市场机制在 自由竞争中的内部 调节 。 强调市场 的 自由竞 争机 制会通 过 那只 “ 看 不见 的手 ” 进行 『 I 我 渊节 , 反对政府 的过多干预。但无论 如何 ,此 次全 国性 的 “ 倒奶 杀 牛” 事 件 的确应该给 国家 、地方政府及企业敲响了警 钟 ,因为毕 竟我围并不是 资 源 丰富到可 以白白浪费 的国家 ,我国经济的发展及 人均 生活水平还 有} 大 的上升空间 。(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研 究生 院)

倒奶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倒奶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倒奶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作者:卜蝴蝶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12期【摘要】由于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家曾将数百万吨牛奶倒入河流中,近日我国的一些省份出现的倒奶事件是不是生产过剩的表现呢?答案是否定的。

我国奶农倒奶的原因主要包括“公司+农户”的模式缺陷、刺猬困境的矛盾等,文中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奶农倒奶;信用危机;模式缺陷一、导语人们不会忘记历史教科书上的那幅插图:经济危机大萧条时,资本家们会将一桶又一桶的牛奶倒入河中,与此同时正有数百万的儿童和穷人饿死。

从那时起在我们印象中资本家坏透了,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给穷人喝,并据此认为这种生产过剩的危机只会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

2015年伊始,我国奶农倒奶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陕西省陇县的乳企就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企业在与奶农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将8.74吨牛奶在检验合格、过磅称重、付款后被倒进了下水道。

此外其他地区也被曝将鲜奶倒入下水道或用来喂牲口浇地。

真是我国经济发展太快,牛奶多得喝不完?我国人均饮奶量是32.4公斤,只占世界平均饮奶量的三分之一。

如此大的差距,说明我国的生产并没有过剩。

需要说明的是倒奶现象与社会性质无关,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人来说生产的太多,不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倒奶只是缓解危机的手段。

目前倒奶事件只出现于我国部分省份,有些省份因种种原因在倒奶,有些省份仍存在奶源告急的情况,例如陕西、内蒙古等地出现大量倒奶的现象,而广东省却存在原奶匮乏的局面。

因而我国的倒奶事件并不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结果。

值得反思的是,奶农们将鲜奶倒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二、倒奶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一)“公司+农户”模式的缺陷“公司+农户”是一种合约型组织,它的效率来自于合约的全面性和组织内部结构的调整变化。

公司与奶农的合作在这一模式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合约双方经济地位不平等。

公司掌握着较为完整的市场信息,对市场动态能及时做出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倒奶杀牛”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吴丹摘要:2015年伊始,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范围的奶农“倒奶杀牛”事件,从本质原因上来说,奶牛倒奶杀牛是因为供给过剩,牛奶囤积销不出去,同时为了维持市场价格及利润,只能选择浪费新鲜的牛奶。

在牛奶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环节中,奶农只是产业链的始端,利润分成最低,且没有定价权。

收购牛奶的加工、零售企业对奶农牛奶的需求决定了牛奶的收购价格。

通过分析“倒奶杀牛”事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能够从本质上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供给关系价格弹性市场行为一、“牛奶过剩”现象的起因分析2015年1月份开始,新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奶农“倒奶杀牛”的事件,大量的奶资源被浪费掉,奶农因鲜奶滞销,选择了卖掉、杀掉奶牛或者“弃养”。

由于鲜奶大量积压,储奶罐容量也有限,奶农将每天新产的鲜奶倒进下水道,“牛奶过剩”危机到来。

从数据上看,中国人均的喝奶量是32.4公斤,只是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而已,因此我们全国的牛奶的总消费是4000万吨。

换句话讲,我们还有8000万吨的市场潜力。

很明显的,我们国家是一个庞大的牛奶需求国,中国巨大的牛奶消费潜力与奶农“倒奶”形成了如此明显的矛盾。

那为什么奶农会选择把过剩的牛奶倒掉、浪费掉呢?造成这种“牛奶过剩”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牛奶供给的“相对过剩”首先,牛奶供给的“相对过剩”是引发本次“弃奶”事件的主要原因。

从市场供需的方面来看,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供给的过剩。

奶农发现牛奶的收购价格变低,为了维持价格与利润,只好选择倒掉“多余”的牛奶。

而且牛奶对于奶农来说,其供给价格的弹性很高,而国内的牛奶生产成本又居高不下,饲料价格依旧很高,价格信号往往直接导致供给的波动,因此供过于求的最有效解决方法是减少供给,奶牛反成了烫手的山芋。

而从另一个方面看,我们消费者目前的牛奶市场价格并没有发生改变,“过剩”的牛奶似乎没有因为供给的增加而降低市场上牛奶的价格。

那是因为牛奶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需求价格弹性很小,降价往往不会增加需求,只会降低奶制品企业的利润。

因此,即便牛奶收购价格下降,由于没有增加购奶需求,奶制品企业为了维持利润,依然不会降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日常消费的牛奶价格并没有下降的原因。

而且鲜奶的保质期比较短,且储存不便。

牛奶的消毒、仓储、运输都是生产成本不断累加的过程。

这也促使了奶农选择不再继续投入成本来把多余的牛奶“转移”出去,而是选择倒掉大量的牛奶,杀掉多余的奶牛。

(二)奶农只是“乳业链”的最低端牛奶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要经历各种环节,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而奶农只是牛奶的最初供应商。

在奶业各环节利润分成中,奶农只占10%,加工企业占35%,零售环节占55%,如图1.1所示。

奶农多余的牛奶供给是不能够对消费者市场产生直接影响的,中间还有牛奶收购企业这个中间环节。

所以,企业对牛奶的“收购价格”是奶农的直接接触价格,这个价格,影响奶农对牛奶需求的判断,并影响奶农的行为。

换句话说,奶农的收益是最低的,而且奶农没有定价权。

所以“过剩”的牛奶没办法通过影响市场价格来消化,弃掉牛奶是奶农的唯一选择。

(三)国际“奶价”走势的影响: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前,我国的牛奶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

从2011年6月份开始,中国乳企与国际接轨,从新西兰等地进口优质奶成为重要来源之一。

由于受国际奶源价格的影响,一旦国际市场的价格远远低于国内市场,就会出现奶企拒收散户手工挤奶,多地开始出现倒奶杀牛的现象。

10%35%55%图1.1奶业各环节利润分成2011年12月,新西兰1吨全脂奶粉是3600美金,1吨全脂奶粉可以兑成8吨的鲜奶,人民币在2850元左右。

当时国内的奶价是3250元左右,这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大概20%。

如果加上由于进口牛奶而产生的关税、增值税、运费等等,这两个差价不是很明显。

可是如果奶企有进口配额,关税只是5%,奶企从新西兰进口牛奶就有利可图。

从新西兰进口奶粉,以1比8的比例兑成鲜奶之后,向市场销售,它的价格反而低于国内的价格。

此时,奶企就不会选择“收奶”了。

从而导致零星的、散步在全国各地的奶农杀牛、倒奶事件出现。

2013年1月份,牛奶价格暴涨,新西兰发生了可怕的旱灾,中国从新西兰进口牛奶占了一半以上,此时,牛奶价格大幅上涨。

而国内的鲜奶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2014年3月份,新西兰旱灾解除,牛奶生产量大幅上涨,于是大洋洲的牛奶价格大幅下跌。

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的鲜奶价格也跟着下跌。

虽然幅度是差很多。

到了今年一月份,每一吨进口的全脂奶粉是2500美金,按照1比8的比例做调配,每一吨鲜奶的价格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

而目前国内的价格是3580元人民币。

国内的价格比新西兰进口奶粉调配之后的价格足足高了1.8倍,多了80%。

面对丰厚的利润,奶企怎么会收购国内的牛奶呢,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次导致奶农大量的宰牛,大量的倒奶。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奶农倒不倒奶,跟国内的情况差距不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奶价的走势。

二、透过经济学原理分析“倒奶杀牛”行为要从供求关系原理入手解释牛奶过剩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市场机制的经济学模型,从而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理论。

在图1中,S表示供给曲线,表示在其他影响某商品供给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于每一给定的价格,生产商所愿意生产的该商品的数量。

D表示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如图1所示,市场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处达到均衡状态,此时市场出清,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

在更高的价格P1 ,存在过剩的供给,从而价格会下降;而在更低的价格P1处,存在短缺,于是价格就会上升。

在一个自由的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相等,这就是经济学模型中的市场机制。

在本文讨论的问题里,奶企是需求方D,收购牛奶。

如图2.2所示,初期在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之间的交点O处,是均衡状态,均衡价格为P0,均衡供给量是Q0。

因为上面分析的各种原因,奶企选择收购奶农牛奶的数量减少了,需求量降低,D向左移动至D’,市场的需求量将为Q1,价格降至P1,这样就会存在Q0Q1的过剩,同时牛奶收购价格从P0降低至P1。

奶农发现牛奶的收购价降低了,多余的牛奶售不出去存在了自己手里,就只能选择倒掉牛奶、杀掉奶牛来减少牛奶的市场供给量,于是在图中,供给曲线S左移。

由于供给的减少,Q2低于Q1的时候,价格便有了回升,如P2大于P1。

(二)弹性理论1、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当价格上升1%时,供给量的百分比变化。

因为价格的上升往往会刺激生产者增加产量,所以这个弹性值通常是正的。

牛奶供给的价格弹性很高,表示当牛奶的收购价上升一点时,往往会给奶农提供有利润的信号,而引起较多的供给量增加。

因此对于奶农来说,虽然它们没有定价权,却很容易受到奶价的影响,从而出现利润损失的现象。

2、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度量了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性。

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1%时,将会引起商品的需求量多大的百分比变化。

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用Ep表示:Ep=% ∆Q% ∆P;其中,%△Q表示需求量的百分比变化,%△P表示价格的百分比变化,需求的价格弹性还可以表示成Ep=∆Q/Q∆P/P=PQ∆Q∆P,其值一般为负数。

因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是,其需求量一般会下降。

当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大于1的时候,我们称为需求富有弹性。

牛奶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其需求价格弹性很小,也就是说,当牛奶的价格下降1%时,只会影响牛奶更小的需求变化。

因此牛奶的降价,往往无法影响牛奶的需求,反而对牛奶企业的利润有很大的影响。

(三)市场行为理论面对国内的乳制企业,例如伊利、蒙牛等,奶农养牛提供新鲜牛奶类似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行为。

换句话说,奶农们是价格的接受者(没有定价权),奶农之间提供的奶源基本同质,且奶农是可以自由选择养牛供奶或退出市场的。

但是用于搭建牛棚、购买奶牛等固定成本会成为沉淀成本不可收回。

当然还有挤奶人力的投入、饲料的购买等可变成本。

所以我们可以看做这是一个高度自由竞争的投入要素市场。

虽然这次发生的大范围“杀牛倒奶”是对资源的浪费与福利的损失,本质上却仍是市场机制在自由竞争中的内部调节。

我们从奶农的角度分析其市场行为,奶农选择“倒奶”还是“杀牛”表示了两种不同的行为,前者表示占时停止生产,而后者却表示退出新鲜牛奶的供应市场。

在短期、奶农因为利润的降低而选择停止生产牛奶,把多余的牛奶“倒掉”,而这个奶农一旦决定退出奶业市场,便会选择把奶牛杀掉,弃置奶牛养殖厂。

下面我们就用经济学中的厂商行为理论来解释一下这两种行为。

如图2.3所示,ATC为奶农的平均总成本曲线,AVC为平均可变成本曲线,MC为边际成本曲线。

由于我们假设奶农是完全竞争厂商行为,则其价格等于边际收益,P=MR。

此时由于鲜牛奶收购的价格降低,MR=P降到了平均总成本曲线之下,奶农出现了亏损,AB线表示生产的平均亏损,矩形ABCD表示厂商的总亏损。

在短期,如果牛奶的收购价格P仍高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如图所示,奶农就可能选择继续留在牛奶生产行业里,待市场行情变好,价格变高时再生产,忍受短期的亏损,只是把多余的牛奶倒掉,少生产或者停止生产牛奶,如果彻底退出行业代价将更为高昂。

但是如果此时的价格低于了平均可变成本,表现在图中是P线降到了AVC之下,则奶农一定会停止生产并彻底退出行业,卖掉养牛厂、杀掉或弃养现有的奶牛,从而削减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这就是经济原理中的关闭法则:如果产品价格低于利润最大化时的平均经济成本,厂商就应该停止生产。

三、对于“弃奶”事件的建议及对策此次波及全国的奶农“倒奶杀牛”事件,其本质原因是奶农想要维持既有利润,是个短期行为,又限于牛奶的保质期短、储存不便,及市场的价格需求低弹性,多余的牛奶以各种形式进入市场都是增加成本、增加市场供给,从而降低奶农利润的,且无法促进消费者对牛奶需求的增加。

中国牛奶的市场需求潜力很大,但这涉及到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和消费者的偏好,巨大的需求潜力下,牛奶的消费市场是无法由企业直接控制,且在国外奶源的品质更高,成本更加低廉的情况下,利润导向型的乳企也会更倾向选择更有利可图的进货渠道。

那是不是这次的奶农弃奶事件就是不可以避免、无法解决的呢?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的,存在资源的浪费就意味着可以通过福利的再分配去解决。

第一,可以通过定制合理的法规来保护奶农这样的弱势群体利益,如制定牛奶收购的最低价格、以需定收、采用合作社制度、制定完善的保险制度等等。

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这些方案的实行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有的体制,量体裁衣,切不可照搬依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