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

合集下载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角下的国际分工理论及当代意义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角下的国际分工理论及当代意义
角 下 国 际 分工
内容

社会

考察


马 克 思 唯 物 史观 视
理论 对斯 密 和李 嘉 图 的 批 判 继 承

创新发展

及对
当代
西方
国 际 分工
理论的影响
马 克思 唯物史观视角 下 国 际 分
工 理论在 当 代经 济 全球化 背 景 下具 有重 大 的意 义 。Fra bibliotek关 键词:
马克思

国 际分工 理 论

唯 物 史观

当代 意义


马 克 思 唯 物 史 观 视 角 下 国 际 分 工 理 论的 基 础 与 前 提
解释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致 力 于 坚 持辩 证 唯 物 主 义 与 历 史 唯 物主 义 的 方 法
经 济 社会 发 展 与 人 类 的 解 放 事 业
从 而 缩 短再 生 产 劳 动 能 力 所必 需 的 劳 动 时 间 和 延 长 剩

余 劳 动 时 间 的 有 力 手 段?
作 的 再 发展

在 马 克 思 看来


种 复杂的协作

是协
马克 思 在




资 本 论》 中

将 分 工 划 分 为 三 种类 型



般 的分工
分工 是 历 史
马 克 思 对 于 分工 并 没 有 给 出
发展 的产物


个 确定 的 解释


从 广义 上 看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作者:闫文璐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9期【摘要】分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必备环节,是人在现实世界中主要的存在形式。

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一方面批判的继承了前人有关分工理论的论述,另一方面又从其自身所处的时代出发,从关怀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出发,发展并丰富了社会分工理论。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唯物史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分工日益细化,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国际间的分工合作。

文章通过论述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指出分工理论的社会意义及当代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理论;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之前的分工理论西方关于分工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对分工做了简单的论述,在阐述城邦的正义问题时,他借苏格拉底之口论述了有关分工的思想。

他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武士和劳动者,只有各个等级专心的从事自己的职业各尽其责,才能够维持城邦的稳定促进城邦的发展。

在这里,柏拉图看到了分工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这种分工理论过于理想化,并不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的。

在近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国富论》中第一次系统全面的阐述了有关分工的学说。

首先,他明确的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者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

”为了使分工的作用更加形象和具体,斯密以当时最为普通的胸针制造业为例,通过论述在制造过程中分工的作用进一步指出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例如: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一个人一天可能都制造不出一枚扣针,但当分工出现之后将复杂的制作过程分解成不同的生产阶段,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制造出四千八百枚扣针。

分工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原因在于:第一,分工使生产专业化,工人熟练的掌握生产技巧,劳动的娴熟程度增加提高他们所完成的工作量。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摘要:在《德意志意思形态》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生产关系、分工与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了使每一个人得到全面的自由和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又认为必须消灭分工。

关键词:分工;私有制;异化《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其中,“分工”作为《费尔巴哈》章节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正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章节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生产关系、分工与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了使每一个人得到全面的自由和发展,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又认为必须消灭分工。

一、分工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

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1](p68) 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分工又表征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马克思界定了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原始社会时,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只能像动物一样受自然界的支配。

此时,人的活动还带有动物性质,谈不上分工的存在。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制造出了简单的生产工具以后,人的自然器官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摆脱了动物本能的水平。

与此同时,分工也逐渐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和经济制度的理论体系,它提出了
一种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在学习和思考马克思主
义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和阶级分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导
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
的利益,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
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驱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告
诉我们,要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不断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构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持续的,它必然会被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

这种理想社会构想激励着我们不断地
探索和实践社会变革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共同富裕。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意识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激励着我去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教导我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社会变革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相信,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为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

弄清马克思“消灭分工”说的真实含义

弄清马克思“消灭分工”说的真实含义

分工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分工对人 的影响既深且广, 涉及
到人 的精神 活动 和物 质活动 、 的享 受和 劳动 , 别是 存在 人 特
着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 ,以致 出 现少数人的消费建立在多 数人的生产基础上这一畸形的分工状态,这就使上述社会
基本矛盾呈现 出人与人之 间矛盾的复杂 情况 ,不在整个社 会历 史进程 中注重并解决分 工问题 ,一切社会 矛盾都 无法
个人 自由。 ”1 【 】 ㈣
有偏差, 但却近乎肤浅, 而且就这样的问题用上 “ 消灭” 二 字。 会让人 感到有点言过其 实甚至 用词 不当。 真正吃透这 要 个问题 ,必须从把握科 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 入手, 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学说的真义中去
理解分工的历 史过程和 历史作 用, 方可能将 “ 消灭分工” 的
决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因而只有放在社会集体
之 中才能 解决得好 。 那 么 照上面的解释 , 按 能否得 出 “ 消灭分工” 这一 结论 呢?分工难道真的能够被消灭吗?为了说明这一点, 不妨先
用比照法看一看另一种说法, 这就是 “ 消灭劳动” :
“ 阶级决定他们的生活状况 ,同时也 决定他们的个人命
维普资讯
理 论 答疑 湖 北 社 会 弄清马克思 消灭分工 』1 说的真实含义 科 学
在 马克思的著作 中, 不止一次地 出 现过 “ 消灭 分工” 一说 法。弄清这 一 这 说 法的真 实含 义, 涉及到能否 正确 理 既 解分 工的科 学 内涵 , 更关 系到如何把握 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 理 的要 义。对此 , 我
们千万不能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或进行
猜测 或加 以妄评。
运. 使他们受它支配。这和个人屈从 于分工是同类的现象, 这

马克思劳动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劳动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劳动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劳动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劳动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理论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生产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

它关注劳动的属性、分工、价值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问题,并将劳动的规模、节奏和方式等与生产力及社会关系相结合。

马克思劳动观首先表述了劳动的两个基本属性。

一方面,劳动是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改变自然界的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互动。

通过劳动,人类能够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并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另一方面,劳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类劳动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人们通过劳动相互合作、相互交往,实现劳动分工,构建社会共同体。

马克思劳动观其次强调了劳动分工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劳动分工指的是社会中不同劳动任务的分配和组织,是劳动力的特定任务和活动在社会中的职能分配。

马克思认为,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基础,它通过不同个体或群体的专业职能和技能来组织劳动,实现了劳动活动的高度专业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一方面,劳动分工是充分利用个体的特长和技能,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劳动分工也会引发劳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进步。

马克思劳动观还着重阐述了劳动价值的本质和决定因素。

劳动价值是商品价值形成的基础,它是劳动时间的量化表现。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劳动时间的长短是衡量劳动价值的主要标准。

劳动价值在商品社会中发生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商品的交换关系和再分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劳动价值也受到生产力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商品的劳动价值也会减少。

马克思劳动观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劳动观提醒我们劳动的社会性和价值,呼吁人们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

在当代社会,劳动者的待遇和权益问题仍然存在,劳动观提供了一种可以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框架。

马克思的历史视角分工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历史视角分工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历史视角分工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构建了分工发展的宏大框架,强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分工发展的客观规律,创建了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

总体来讲,生产力一分工一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一层分析框架;从分工内部来看,社会分工与企业内分工相互促进、相互替代,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二层分析框架;从资本主义特有的企业内分工来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分工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这是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三层分析框架。

分工的当代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分工发展理论提供了新鲜材料,可以尝试使用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对这些新分工现象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企业内分工;分工发展理论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1)08-010-09一、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独特研究视角分工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对分工的研究也源远流长。

分工理论经历了提出、兴盛、淡出到复兴的曲折发展道路。

不同理论流派从不同视角研究了决定分工的因素,在深入分析马克思的分工发展理论之前,需要首先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并在不同流派的比较中说明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独特视角。

1、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从交换视角对分工进行研究具有较长的理论渊源,是西方经济学中分工理论的主流学派。

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从交换的角度来研究决定分工的因素,将分工问题归结为交换(或交易)问题的研究,侧重分析交换(或交易)带来的制约分工发展的成本费用和促进分工发展的专业化经济。

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第一次把分工放在了经济研究的首位。

斯密的贡献被概括为著名的斯密定理:从人的需要引出交换的倾向,又从交换引出分工,进而认为交换是分工的根源。

这一从交换视角来研究分工的方法对后来的分工发展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斯密之后,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主要从两个方向展开:第一,研究分工带来的分工经济对分工发展的影响,侧重从促进分工发展的收益角度展开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产地域分工理论的当代思考

马克思主义生产地域分工理论的当代思考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u a o I e om l fn r n ; A  ̄u u l a g c t a u lr t(oa Si e At 0 ySc l c ix i  ̄ F k
2 1 年第 2 第 1 卷 00 期( 2
总第 5 期) O
No 2 2 1 ( L1 S m o 5 ) . O O V0 2 u N . 0

(自 1 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差异是生产地域分工的 自 ) 然基础。
马克思指出: “ 劳动生产率和各种 自然条件是结合在一起的。 瑚 建 立在发挥区域自然条件优势基础上分工和相互之间的协作 , 能极大 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卫 L2 2 () 2社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各种条件的差异是生产地域
涵。
() 1产业部门地域设置合理化原则。由于客观上存在的地域差 异, 即区域分布的空间客观性, 在不同地域生产同一产品的投 ^产出 效果大不相同。经济活动者在决策时都在综合权衡生产成本、 时长、
收 ^水平以及其他方面。
对该理论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其后列宁在他的早期著作《 俄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 对国内生产地域分工的形成、 中, 含义、 特点等都作了详
的运动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地域分工。 2理论贡献之=—— 生产地域分工原则 .
^ 类对生产地域分工早有认识。从经济思 想史演进 的角度而 言, 对生产地域分工理论最早进行阐述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 当

2 斯密提出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 ・ 李嘉图提出的相对成本学
说, 这两个学说是为适应上升时期的自由资本主义开辟国际市场和
矿区都把燃料供给远在国外 的逐年扩大的工业地 区。在欧洲的全
生产地域分工( 又叫劳动地域分工或地域分工) 是社会分工的空 间形式 , 是区域经济和区位划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它的基本特征 是‘ 铬吟地 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 有时是生产某—类产品甚至是产品 的某—部分”[瑚社会的生产地域分工状况反映着生态、 。] 1 经济、 社会 形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 z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分工理论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 分 工理 论 是 马 克思 主 义 学说 中重 要而 又 缺 失 的一部 分


从 柏 拉图 、色 诺 芬, 经过 威廉 ・ 第 、亚 当 ・ 密 、斯 宾塞 到 配 斯 边 尔 凯姆 ,人 类对 社 会分 工 的探 索在 不 断 的深化 ,并且 获 得 了不 少 积极 的 成果 。然 而 ,真 正解 开 社会 分工 之谜 的不 是 以往 的这 些 著 名大 师 ,而 是 马克 思主 义 的创 始人 。只 有 马 克思和 思 格斯 才 第 次对 分 工做 了 系统科 学 的考 察 ,提 出 了较 为完 整 的历 史 唯物 主 义的社会 分 工理 论 。 ( )分 工是 马 克思 主义 唯物 史 观 的一个 重 要 范畴 ,马克 思 一

现 实社 会 中 ,分 工推 动 了生 产力 的 发展 ,促进 了人 类 社会 文 明程 度 的提 高 ,为 人 类社 会积 累了 巨大 的物 质 财 富和精 神 财富 , 丰 富 了人类 社 会生 产 和 生活 的 内容 ;分 工 也破 坏 了 自然 平 衡 、社 会平 衡 ,继 而 引发 了生产 力 与生 产 关系 的 矛盾 ,激 化 了个 人与 集 体利 益 的 矛盾 ,异 化 了各 种 社会 因 素 。为 正确 地使 用好 这 把 “ 双 刃剑 ”,为 我 国社 会 主义 建 设汲 取有 益 经验 ,需要 正确 认 识和 重 视马 克思 恩格 斯 的分 工理 论 。 ( )构 建和 谐 社会 ,实现 科学 发 展 ,实 质是 消 除城 乡差 别 一 下 的 旧式 分工 马 克思 早 已指 出,城 市和 乡 村 的分 离 是一 种分 工 ,这 种分 工 是 旧式 分 工 的一种 ,旧式 分 工 的消 除有 其 消除 的历 史条 件 。我 们 现在 要 逐步 消 除社 会 长期 存在 的不合 理 的 旧式 分工 ,消除 城 乡差 别 ,正是 符合 了马克 思恩 格斯 的分 工理 论 的 内容 。 现 阶段 我们 在 科 学发 展观 的指 导下 构建 和 谐社 会 ,逐 步取 消 城 乡二 元 结构 ,根 本 上要 靠 经济 的 不断 发 展 。因 为经济 的发展 是 生产 力 不 断提 高 的结 果 ,生 产力 的 提高 必 然 引起分 工 的进 一步 发 展 ,分 工 的发 展就 意 味着 职业 类 型 的增 多 ,这 和第 三产 业 的发 展 要求 不谋 而合 。 逐步 取 消城 乡 二 元结 构 ,实 质上 就 是进 行 城镇 化建 设 ,使 农 民逐 步 变成 市 民。从 分工 的角度 看 ,就 是 使体 力 劳动 者逐 步转 变 为脑 力 劳动者 ,这是 符合 历史 发 展要 求 的。 ( )科 技 兴 国的 国策 实质 是逐 步消 除体 脑分 工 二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非 常 肯 定 体 脑 分 工 的积 极 作 用 ,但 是 也 提 出 要在 共 产主 义 社会 里 消 除体脑 的分 工 。消 灭分 工就 是 消灭 使个 人 “ 化 ”的生 产技 术 性分 工 和使 广 大劳 动 人 民 “ 异 异化 ” 的体脑 分 工 。而 消 灭这 两种 分 工 ,就 要 靠大 力发 展 生产 力 ,一 方面 社会 总 产 品极 大 丰 富 ,个 体 劳 动者 不 再为 吃 、喝 、住 、穿而 发愁 ,从而 不 必 终 生 局 限 于 某 种 为 了生 存 而 进 行 的 直 接 劳 动 生产 ; 另一 方 面 ,生 产 技术 性分 工 越 发细 化 ,劳 动者 的 劳动 时 间大 为缩 短 ,从 而 为充 分发 展劳 动者 的 自由个 性 ,消 灭脑 体分 工创 造 了条件 。 而 我 国科 技 兴 国 的 国策 提 倡 尊 重 技 术 , 尊 重人 才 ,提 高 劳 动 者 素质 , 正是 遵循 了马 克思 的分 工 思想 。科 学 技术 是 第一 生产 力 , 尊重 技术 ,尊重 人 才 是为 了更 好 更快 的 发展 生产 力 ,从 而尽 快 达 到消 除体 脑 分工 的 历 史条 件 。提 高劳 动者 素 质 ,提 高全 民族 的 科 学文 化水 平 , 实质 上 是不 断提 高脑 力 劳 动者 在全 体 劳动 者 中 所 占的 比例 ,也是 为尽 快达 到 消除体 脑 分工创 造 历史 条件 。 ( )要 学会 利用 分工 ,消除 旧式 分工 三 1 、从 实 际 出发 ,创造 由 白发 分工转 变 为 自觉 分 工 的条件 马克 思 认为 旧 式分 工 有其 积 极 的一 面和 消 极 的一面 ,旧式 分 工 的消 除需 要达 到 一定 的 历 史条件 才 能 成为 现 实 。我们 就要 学 会 利 用 旧 式分 工 的积 极 的一 面 ,努 力使 这 样 的历 史条 件尽 快 实现 , 达 到 消 除它 的 目的 。合 理 的 分工 , 即高 于经 验 层 次 的、 自发 的分 工 , 已经上 升 到科 学 层次 的 、 自觉 的分 工 ,是 可 以促进 生产力 的 发展 的。 从实 际 出发 ,科 学 利 用合 理 的分 工 ,有利 于 创造 由 自发 分工 转变 为 自觉 分工 的条 件 。 2 、经济 发展 要注 重 发挥 区域 分工 优势 不 论 是新 农村 建 设 ,还 是 县域 经济 建 设 ,还 是 国家 的经济 建 设 ,发 展 经济 都 要注 重 发挥 区 域分 工 的优 势 。对 任何 区 域而 言 , 无 论 区际 资源 配 置 ,还 是 区 内资源 配 置 ,都 是 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与启示社会分工,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对社会分工的分析与启示具有深远的思想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分工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们所处的生产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分工方式。

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社会分工呈现出极端的职业专业化和劳动细分。

这种分工形态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剥削和不平等。

在这种社会分工下,人的身份和地位受到劳动结果的决定,工人被迫以卖劳动力为生,缺乏自由和尊严。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阶级分工。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工是以阶级分工为基础的,资产阶级通过私有制和剥削劳动的手段,使工人阶级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低级的精神劳动。

这种阶级分工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固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才能实现社会分工方式的转变,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还提出了社会分工的历史动力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分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是决定社会分工的根本力量。

在这种观点下,社会分工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社会分工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分工的分析具有深刻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分工的存在不是一个绝对的,刻板的事实,而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本质和规律,阐明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及其本质和规律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在追求资本积累和扩张的过程中,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产业划分成了不同的部门,形成了复杂的国际分工体系。

这种国际分工以生产制造业为主,发达国家承担高附加值的生产部门,不发达国家则成为廉价原材料和低附加值产品的供应国。

这样一来,发达国家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不发达国家则无法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必然历史趋势,不发达国家无法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自主发展摆脱经济依附和落后的状况。

二、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对于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处于较为优越的地位,它们能够占据核心部分的经济产业,而不发达国家则被迫承担外围部分的工业部门。

这种不对等的经济关系导致了不发达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使其长期处于经济依附状态。

此外,发达国家还通过技术输出和跨国投资等方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与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对于解释国际贸易和投资格局的演变也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中国和一些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崛起,有些发达国家则开始向外转移制造业,而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在追赶时期。

这种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国际经济发展的变化,揭示了阶级利益之间的纷争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博弈。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解释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

四、探索新的经济国际化之路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人们需要关注和思考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方向。

国际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时代价值

国际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时代价值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圆园20原03原25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委托项目(L18WSZ004)作者简介:杜琳琳,女,山东莱州人,沈阳医学院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

国际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时代价值杜琳琳(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分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备环节,是人在现实世界中主要的存在形式。

分工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变革着生产关系并产生了许多深层次问题。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旨在探究社会分工的内涵与双重作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提出“消灭分工”,深刻揭示了社会分工的本质特征。

以国际视野分析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准确分析和理解当代中国由社会分工引起的现代化实践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化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对于世界各国造成的重大影响,有助于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国际分工;“一带一路”中图分类号:A8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20)05-0022-06“分工”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一种社会活动组织形式,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备环节,它连接和支撑着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源泉。

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继承总结前人关于分工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从关怀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角度出发,创立发展了自己的分工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分工理论的科学阐释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必然带有历史的印迹。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将分工问题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并加以分析,使分工成为分析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矛盾。

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龙凤连
武汉 407 ) 309
( 中师范大学政法学 院, 华 湖北
[ 摘
要] 在《 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 马克思主要从性行为的分工、 自然形成的分工、 真正的分工、 自由的分工四个方面论述
了其分工思想。本文认 为 , 就其本质而言分工 包括 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着两层含义。分工与生产力、 生产关系和人的发 展等均具有密切的关 系: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 , 分工的产生伴随着私有制 的各种不 同形式 。 工限制 了人的全面 分 发展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具有重 大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 [ 关键词 】 分工 ; 劳动 ; 发展 [ 中图分类号 ] B 7 2 [ 文章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04 (0 2 3—0 3 6 1 50 2 1 )0 0 0—0 2
M a x s ’ S c a v so f b rTh o y a n e po a yVa ue r im S o i l Diiin o La o e r nd nsCo t m r r l

tk r n I oo yf rEx mpe a e Ge ma de lg a l o
同合作 , 不得不选择这种 自然的分工 ,分工立 即给我提供 了一 “ 个例证 , 明只要人们还处在 自然形成的社会 中 , 说 就是说 , 只要 特殊 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 还有 分裂 , 也就是说 , 只要 分工不是
【 yw r s d io l o; r ;vl Ke od 】 isn f br o d ep vi oa w k e o


马克思主义分工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动。但是在共 同的劳动 中, 根据生理和体力的差异男女根据 自 己的优势 和习惯从事不同类型的劳动 ,例 如男 的从 事捕 鱼 、 打 这种 自然 而然形成 的分工还不能说是严格 意义上的社会分工 ,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与社会分工的理论解读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与社会分工的理论解读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与社会分工的理论解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对劳动和社会分工有着深刻的理论解读。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和社会分工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对劳动和社会分工的理论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生产力的表现,通过劳动,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界,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

劳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劳动消耗自己的体力、脑力和感官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物质财富。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出,劳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劳动是社会性的,因为人们的劳动是在社会集体中进行的,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

劳动也是历史性的,因为劳动的形式和方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

从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到现代社会的分工劳动,劳动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所差异。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分工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分工在劳动过程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分工是劳动系统内不同岗位之间的任务划分和协作配合,通过合理的分工可以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源的最优利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是必然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劳动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分工也越来越细化。

社会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还可以促进劳动者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通过合理的社会分工,社会能够更好地调动和利用每个劳动者的特长和能力,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指出了社会分工所带来的问题。

在分工劳动的过程中,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会产生,造成劳动者之间的阶级分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分工导致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家的对立,剥削劳动者的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化的劳动实践,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分工问题。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分工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分工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分工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唯物史观基本范畴分析【摘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内容,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发展,及其相互的作用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

分工范畴的提出是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重要环节。

分工是联系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中介,分工与生产力及生产关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分工的物质性还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客观性,分工是人异化的根源,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消除分工。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形成唯物史观。

分工范畴的提出是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重要环节。

分工理论具有客观性与历史性,分工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实现人本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中介。

1.马克思关于分工理论的内涵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思想起点来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工概念,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的相互作用,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对马克思产生很大影响,“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他在《国富论》中写道:“劳动生产率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运作或应用中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发现了科学的分工范畴。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试图揭示劳动异化的根源,但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使得马克思陷入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循环论证的迷宫中。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对唯心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分工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与老年黑格尔派远离现实世界造成的唯心主义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现实的人和现实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思想内蕴及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思想内蕴及当代价值

文化长廊 CulturalCorridor14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思想内蕴及当代价值文/熊轶凡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该著作的完成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著作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对后续的哲学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分工就是其中一个概念。

本文简要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的理论来源、《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分工思想的精神内蕴、《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分工;马克思社会分工是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不仅科学地阐释了社会分工的科学内蕴,也揭示分工理论辩证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丰富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的思想成果。

1 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的理论来源人类每一种思想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一定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时代的要求、加入自己的观点形成的一种符合当时时代需要的思想理论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也一样,他们在继承前人社会分工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分工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分工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古代思想家关于社会分工的描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的灵魂分为三大类,每一类在城邦中都对应不同的关系:理智素质强—“优秀的人”:国家的指导者,气概素质强—“军人”:指导者的辅助者,欲望素质强—“被统治的人”:被守护者与被监督者。

柏拉图这种灵魂的“三分说”也是有前提的,即一是健全的灵魂,二是全体处于和谐状杰。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道:柏拉图这种自然分工思想“对于在配第之后但在斯密之前写作分工问题的一部分著作家来说是直接的基础和出发点。

”色诺芬的社会分工思想则是从直接劳动中来的,“他用他的特有的市民阶级本能,更精密地注意工厂内的分工”,这是一种专业化的分工,这种分工也是受到市场大小限制的。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作为19世纪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他的社会分工理论对理解社会结构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回顾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其提出的背景、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

随后,文章将探讨这一理论在当代社会的新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革新的背景下,社会分工所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本文将分析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在当代的实践意义,包括如何指导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性、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精髓,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概述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作为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分工的起源、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分工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动力量。

他强调,分工的出现导致了个人和社会、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进一步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的演进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生产活动,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和行业。

这种分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然而,分工同时也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社会分工还与社会阶级结构密切相关。

随着分工的深化,生产资料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剥削阶级。

而被剥削的劳动者则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控制,被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这种阶级对立和冲突,在马克思看来,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一。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在当代社会,尽管分工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马克思关于分工的基本观点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分工理论下的制度演进和企业理论

马克思分工理论下的制度演进和企业理论

马克思分工理论下的制度演进和企业理论【摘要】马克思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关于分工的观点,分析了分工在制度演进中的作用。

接着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企业理论的影响,以及企业内部分工的实践案例。

本文还分析了分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指出合理的分工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总结了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当代企业的启示,以及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分工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竞争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理论、制度演进、企业理论、分工观点、企业竞争力、马克思主义、企业发展、实践案例、当代企业、指导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分工理论下的制度演进和企业理论概述马克思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分工是生产力的推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分化和制度演进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分工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在当代企业中,马克思分工理论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企业作为现代生产组织方式,分工在企业内部的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分工安排和协调,企业能够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马克思分工理论下的制度演进和企业理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通过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其在制度演进和企业实践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企业的运行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2. 正文2.1 马克思关于分工的观点马克思对于分工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他认为,分工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可以将劳动力更好地分配到各个生产环节中,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高中华 徐 岩[摘 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确立了分工范畴,并完整阐述了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生产关系以及分工与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全面准确地理解分工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更有助于我们认识、思考、处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 分工理论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在科学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分工理论的科学论述,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提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将分工和所有制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内在原因,为科学的社会形态学说奠定了基础。

一、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于分工,有的学者将其理解为历史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划分和区别,即把社会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的划分和区别为不同的局部领域和局部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还有的学者将其解释为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有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企业或生产单位内部的分工。

无论哪一种诠释,实质上都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劳动者主体之间的分工和社会劳动方式的分工。

任何一个现实的生产劳动都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一)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基本尺度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分工,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较低级的分工方式———自然分工。

自然分工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最早分工,依据原始人的性别、体力、年龄等纯生理差异及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而“自然产生”的分工。

原始社会,由于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产力水平又极其低下,人们必须依赖共同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才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必要的生存资料。

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所有人不能都做同样的事情,就自然形成一些诸如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的自然分工。

这种在自然力的压迫下而形成的最简单的劳动分工,以自给为主要特征,它不具有任何的社会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纳入“真正的社会分工”范畴,而只能算是一种分工产生的萌芽状态。

因为它不包含“交换”的意义,所以也不具有社会差别的意义。

第二阶段是较高级的分工方式———社会分工(文明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也随之改变着自己的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真正的社会分工”是这样论述的:“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①也就是说,第一次真正的分工是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开始的,这种分工使一部分人从事物质劳动(体力劳动)而使另一部分人从事精神劳动(脑力劳动)成为可能,从而创造和传承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称这种分工为文明分工、它以交换为特征。

正是这种文明分工使人类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紧接着又经过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和工业的分工,最终发展到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为技术基础的最广泛的分工———资本主义大工业。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

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②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证表明了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尺度,还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条件。

任何社会中的任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发展要求)都可以通过分工的形式外化出来,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新的分工。

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这句话实质上表达的是分工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一种特定分工的思想。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分工”有别于我们现在日常所讲的“分工”。

通常所说的“分工”,不过是指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产的分化,它包括社会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之间的生产分工的分化,分化的结果使许多互相联系而又互相独立的部门取代了原先单一的社会生产部门。

社会分工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二是部门内部的分工(如农业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等;工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劳动分工的经济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讲的“分工”是特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不平等的分工、异己的分工,是私有财产统治下扼杀人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5期全面发展的强制性分工。

马克思恩格斯因此写到:“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③这一有力的论述表明了一种思想: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分工只能是一种束缚人的奴役性的异己的社会分工,最终造成人的本质活动的“异化”。

(二)分工决定、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就分工决定、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继而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④这表明了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分工决定该历史阶段中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分工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分工表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制约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

由于分工造成了占有关系上的不平等,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就能够实现“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形成人们之间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

马克思还认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

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⑤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分工还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由于分工造成占有上的不平等,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不平等,就决定了生产资料、“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

⑥可见,分工实际上是一种劳动的分配方式。

由此可见,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一定历史阶段的分工的形式,一定历史阶段的分工又决定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生产力通过分工这个中间环节和纽带进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三)分工的不同状况决定每一历史阶段所有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对于什么是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同意现代经济学家所下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

同时,由于“分工,分工的阶段依赖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以“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

⑦在这里,马克思说明了分工和所有制的关系:分工决定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反之,所有制也就是一定的分工。

依据分工发展的不同程度所引起的人类社会历史上所有制形式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四种所有制形式的划分: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处于这种所有制中的分工很不发达;第二种形式是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处于这种所有制中的分工已经比较发达;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处于这种所有制中的分工相对不太发达而且很少;第四种形式是资本主义现代私有制,由于工业生产和商业的分工,加上大机器工业的采用,分工变得更为精细而广泛。

二、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显然,要科学、正确地说明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就必须具体地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劳动分工理论,这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亦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践履过程来看,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关系是双向的,它们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生产力愈是发展,新的生产部门便愈加增多,社会分工便愈来愈细;社会分工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私有制基础上的分工必然带来许多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诸如劳动的异化、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等等。

“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状况)的矛盾,并得出了消灭分工的结论。

马克思还说过:“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这是因为人自己本身的活动是“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

在这里,马克思论述了私有制下的分工导致劳动者同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的事实,说明了现实生活不是人主宰物,而是变成物奴役人,马克思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

”⑧由此可见,要消灭私有制首先必须消灭分工,“消灭分工”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点,因为只要消灭了分工,私有制、异化现象就会随之消灭,全人类就能获得彻底解放,就能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将变为现实。

那么,如何才能消灭分工、私有制及其引起的异化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指真正的社会分工)是发展了的生产力但又是相对不太发达的生产力的结果,是同私有制和阶级相伴随而生的产物。

因此,要消灭分工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消灭阶级存在提供坚实基础;还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彻底消灭脑体分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阶级剥削和私有制,使社会分工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现自觉的分工提供了必要条件。

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工状况必将到来。

(二)从社会现实生活来看,分工理论对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所有制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指导意义自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我国是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采用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否定私有性质的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