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

高中华 徐 岩

[摘 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确立了分工范畴,并完整阐述了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生产关系以及分工与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准确地理解分工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完整把握马克思主

义的唯物史观,更有助于我们认识、思考、处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关键词] 分工理论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在科学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分工理论的科学论述,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并提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将分工和所有制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内在原因,为科学的社会形态学说奠定了基础。

一、分工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及所有制

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于分工,有的学者将其理解为历史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划分和区别,即把社会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的划分和区别为不同的局部领域和局部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还有的学者将其解释为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有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企业或生产单位内部的分工。无论哪一种诠释,实质上都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劳动者主体之间的分工和社会劳动方式的分工。任何一个现实的生产劳动都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一)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基本尺度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分工,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较低级的分工方式———自然分工。自然分工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最早分工,依据原始人的性别、体力、年龄等纯生理差异及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而“自然产生”的分工。原始社会,由于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产力水平又极其低下,人们必须依赖共同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才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必要的生存资料。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所有人不能都做同样的事情,就自然形成一些诸如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的自然分工。这种在自然力的压迫下而形成的最简单的劳动分工,以自给为主要特征,它不具有任何的社会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纳入“真正的社会分工”范畴,而只能算是一种分工产生的萌芽状态。因为它不包含“交换”的意义,所以也不具有社会差别的意义。

第二阶段是较高级的分工方式———社会分工(文明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也随之改变着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真正的社会分工”是这样论述的:“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①也就是说,第一次真正的分工是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开始的,这种分工使一部分人从事物质劳动(体力劳动)而使另一部分人从事精神劳动(脑力劳动)成为可能,从而创造和传承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称这种分工为文明分工、它以交换为特征。正是这种文明分工使人类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紧接着又经过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和工业的分工,最终发展到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为技术基础的最广泛的分工———资本主义大工业。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②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证表明了分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尺度,还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条件。任何社会中的任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发展要求)都可以通过分工的形式外化出来,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新的分工。如果我们再作进一步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这句话实质上表达的是分工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一种特定分工的思想。

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分工”有别于我们现在日常所讲的“分工”。通常所说的“分工”,不过是指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产的分化,它包括社会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之间的生产分工的分化,分化的结果使许多互相联系而又互相独立的部门取代了原先单一的社会生产部门。社会分工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二是部门内部的分工(如农业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等;工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劳动分工的经济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讲的“分工”是特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不平等的分工、异己的分工,是私有财产统治下扼杀人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5期

全面发展的强制性分工。马克思恩格斯因此写到:“只要分

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③这一有力的论述表明了一种思想: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分工只能是一种束缚人的奴役性的异己的社会分工,最终造成人的本质活动的“异化”。

(二)分工决定、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

就分工决定、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继而指出:“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④这表明了一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分工决定该历史阶段中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分工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分工表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制约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由于分工造成了占有关系上的不平等,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就能够实现“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形成人们之间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

马克思还认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⑤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分工还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由于分工造成占有上的不平等,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不平等,就决定了生产资料、“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⑥可见,分工实际上是一种劳动的分配方式。

由此可见,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一定历史阶段的分工的形式,一定历史阶段的分工又决定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生产力通过分工这个中间环节和纽带进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三)分工的不同状况决定每一历史阶段所有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对于什么是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同意现代经济学家所下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同时,由于“分工,分工的阶段依赖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以“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⑦在这里,马克思说明了分工和所有制的关系:分工决定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反之,所有制也就是一定的分工。

依据分工发展的不同程度所引起的人类社会历史上所有制形式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四种所有制形式的划分: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处于这种所有制中的分工很不发达;第二种形式是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处于这种所有制中的分工已经比较发达;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处于这种所有制中的分工相对不太发达而且很少;第四种形式是资本主义现代私有制,由于工业生产和商业的分工,加上大机器工业的采用,分工变得更为精细而广泛。

二、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

显然,要科学、正确地说明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就必须具体地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劳动分工理论,这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亦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践履过程来看,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关系是双向的,它们彼此促进,相辅相成。生产力愈是发展,新的生产部门便愈加增多,社会分工便愈来愈细;社会分工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私有制基础上的分工必然带来许多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诸如劳动的异化、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等等。“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状况)的矛盾,并得出了消灭分工的结论。马克思还说过:“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这是因为人自己本身的活动是“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在这里,马克思论述了私有制下的分工导致劳动者同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的事实,说明了现实生活不是人主宰物,而是变成物奴役人,马克思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凡是在工人那里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活动的东西,在非工人那里都表现为外化的、异化的状态。”⑧

由此可见,要消灭私有制首先必须消灭分工,“消灭分工”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点,因为只要消灭了分工,私有制、异化现象就会随之消灭,全人类就能获得彻底解放,就能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将变为现实。那么,如何才能消灭分工、私有制及其引起的异化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指真正的社会分工)是发展了的生产力但又是相对不太发达的生产力的结果,是同私有制和阶级相伴随而生的产物。因此,要消灭分工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消灭阶级存在提供坚实基础;还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彻底消灭脑体分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阶级剥削和私有制,使社会分工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现自觉的分工提供了必要条件。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工状况必将到来。

(二)从社会现实生活来看,分工理论对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所有制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指导意义

自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我国是

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