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期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
初中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
初中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第15课《短文两篇》《陋室铭》1.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2.文体知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
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3.主题思想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重点字音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5.重点词义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菊,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读xiǎn,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6.特殊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7.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8.句子翻译:(1)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短文两篇 复习要点
16 短文两篇复习要点陋室铭一、重点字词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为一种文体。
名:有名,著名。
灵:神奇,灵异。
斯:这。
惟:只。
馨(xī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这里指弹琴。
调,挑弄,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阅金经:阅览(珍贵的)佛经。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管萧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二、文学常识《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和柳宗元交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诗篇。
《陋室铭》写作历史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陋室铭》通过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充分证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短文两篇复习资料(《陋室铭》《爱莲说》)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一、文学常识积累:1、《陋室铭》作者,字,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爱莲说》作者,代著名的哲学家,世称“”。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惟吾德xīn()苔痕()案dú()鸿儒()甚蕃()濯()清lián()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jìng()植xiè()玩(二)一词多义:鲜: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名:有仙则名()名之者谁()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远: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贤臣,远小人()益: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至于斟酌损益()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久之,目似瞑()(三)词类活用:不蔓不枝: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理解性默写:1、《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写居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3、《陋室铭》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烦的句子是:4、《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5、《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7、《爱莲说》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8、《爱莲说》中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是:9、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来说是:三、内容及写法理解:《陋室铭》1、托物言志,借陋室不陋,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结尾总结中心论点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困境能激发人 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将 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 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用:借有仙之山,有龙之水,表明“陋室”有吾则有仙、龙 之灵性,从而引出文章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用:以古代名贤自况,举三位古人证明“陋室不陋”,表明 自己也 有和古代圣贤一样的志趣和抱负。
• ③引用孔子的话在文中的作用: • A、引用孔子的话作结,以吾之陋室与古
• 1主要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借描写“陋室”的环境,陋室人的交往,陋室人 的生活,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 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 ①“苔痕上阶绿”二句写环境之清幽宁静 • ②“谈笑有鸿儒”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 • ③“无丝竹之乱耳”二句写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之雅 • ②类比——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进攻 -------天时不如地利
举例、对比论证
防御 -------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施仁政
——
军 事
使 论 证
具
有
普
政 治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考点总结
《陋室铭》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主旨:《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文章内容: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答:开头四句运用类比的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有吾之陋室,生动自然地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人品德高尚的?答:从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脱俗、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写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自然环境的清幽来表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交往人物的博学来表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生活情趣的高雅来表现。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答:对偶的修辞,对仗工整,“上”和“入”二字,以动写静,生动传神,写出了陋室周围生机盎然;表现陋室环境的清幽。
4、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答:类比手法,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同样的志趣和抱负,突出“德馨”,表明陋室不陋。
5、《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答:如今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在享受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更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仍要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初中语文《爱莲说》《陋室铭》重点考点归纳
初中语文《爱莲说》《陋室铭》重点考点归纳《爱莲说》知识点考点归纳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以菊花正衬,以牡丹作为莲的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菊比喻隐逸者;牡丹比喻富贵者;莲比喻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
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
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
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七、课文内容。
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统编版七下语文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整理复习
《陋室铭》知识点归纳一、基础知识1.主题:《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
选自《全唐文》.文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题目解释: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3.重点字词解释(1)在:在乎、在于。
(2)名:有名,著名。
(3)灵:灵异,神奇(4)斯:这。
(5)是:判断动词。
(6)陋室:简陋的屋子。
(7)惟:只,只是.(8)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吾,我。
〔7〕上:蔓延。
(8)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全句意为“有何陋”。
(17)草色入.帘青: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18)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4.文末提出“何陋之有”,即陋室不陋,请说明理由:(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的?)(1)居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2)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高雅生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高尚人品(斯是陋室,唯吾德馨);5.内容理解⒈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⒉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⒊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⒋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刘楠马利铭
《陋室铭》知识点整理人:刘楠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者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
这篇短文通过对陋室到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
二、字词积累:1、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 案牍(dú)2、背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粗俗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解释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出名)(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3)斯是陋室(这)(4)惟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5)草色入帘青(映入)(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可以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9)阅金经(指佛经)(10)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嘈杂的音乐)(11)无案牍之劳形(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12)南阳诸葛庐(草庐,茅庐)5.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名词用作动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神异,名词用作动词)(3)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名词用作形容词)(4)无丝竹之乱耳(使……乱,形容词使动用法)(5)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的使动用法)(6)苔痕上阶绿(使……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7)草色入帘青(使……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6.“之”字的用法。
陋室铭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陋室铭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陋室铭》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本文体裁铭。
二、理解性默写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文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文中表现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⑥从反面写出陋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⑦用类比赞美'陋室',并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⑨《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三、问答题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答: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4.作者在本文的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答: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用下句,隐含“陋室”主人以“君子”自居之意,既巧妙地照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又画龙点睛,强调了陋室不陋的主题。
5.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答:此句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6、作者在文中以仙人蛟龙自况,更以孔子、诸葛亮、子云等古代名贤自比,这种毫不自谦的思想是否让人觉得有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答:不会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陋室铭》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
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
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白居易称其为“诗豪”。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
对此,他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
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2、周敦颐,宋代哲学家、理学家。
原名敦实。
字茂叔。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为官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平生酷爱莲花,晚年时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取名爱莲池,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周敦颐还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hào)两兄弟(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zuò)拜会程颐),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重点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重点《陋室铭》一、中心思想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言陋室不陋。
表达了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文学常识1.本文的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仙则名出名 2 .斯这 3.惟只吾我徳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5.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6.阅金经佛经....7.可以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8.无丝竹之乱耳使?‥扰乱.9.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形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四、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五、用原文语句回答。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点明全文主旨(总领全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描写陋室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从正反两方面表现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文中以比喻起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六、问答题。
1.指出“龙”和“仙”比喻什么?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2.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兴手法,表明陋室也具有山水名灵的特点,更好的突出了文章“惟吾德馨”的主旨。
七年级下册语文16课《 短 文 两 篇》预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16课《短文两篇》预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16课《短文两篇》预习知识点
预习须知
一、文题解读
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
《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
“铭”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
二.古今异义1.鸿古:大,渊博今:鸿雁,书信2.形古:形体,身体今:形状,例子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
这里作动词,译为“出名”,“著名”。
(2)形容词作动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灵巧,灵验。
这里作动词,译为“显灵”,“有灵验”。
(3)形容词作使动动词:无案牍之劳形。
劳:劳累。
形:身体。
这里作使动动词,译为“使……劳累”。
四、重点词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灵气)。
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长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儒,读书人),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弹)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
无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主谓之间,取独)乱(扰乱)耳,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使……劳累)形(身体、形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水陆草木之(的)花,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从)李唐来,世人盛(大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主谓之间,取独)出淤泥而(却)不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不蔓(生枝蔓)不枝(长枝节),香远益(更加)清,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立),可远观而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
予(我)谓(认为)菊,花之(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的)爱,陶后鲜(很少)有闻。
莲之爱,同(像……一样的)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应当)乎众矣。
10《陋室铭》和《爱莲说》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二、基础知识1、古今异义:山不在高——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惟吾德馨——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可以调素琴——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无案牍之劳性——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2、词类活用: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
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3、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不译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名:①有仙则名:著名②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词作动词4、重点字词在:动词,在于名:动词,出名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馨:本指散发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动词,长到,漫到入:映入。
鸿儒:知识渊博的人;鸿,同“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牍,写字用的木片劳:使劳累行:形体。
三、课文理解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运用类比的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
一.注音
德馨.()鸿儒.()案牍.()甚蕃.()淤.泥()清涟.()亵.玩()隐逸.()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 )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 ( )( ) ..()()4.惟.吾德馨
5.谈笑有鸿儒
..( ) ..( ) ( )6.往来无白丁
7.可以调.素琴
..( ) ( )
8.无丝竹
..之乱.耳( )(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可爱者
...甚蕃.( )( )
11.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
12.濯.清涟
..而不妖.( )( )( )
13.不蔓.不枝.( )( ) 14.香远益清
..( )( )
15.亭亭
..净植.( )( )
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余谓
..菊( )( )
18.花之君子
..者也( ) 19.陶后鲜.有闻( )
20.宜.乎众矣( )
三.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孔子云:何陋之有?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课文理解题。
1.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
2.《陋室铭》的作者是()朝诗人()。
“铭”是古代()的文字,后来成了一种文体。
《爱莲说》的作者是(),()朝哲学家。
文中经常被后人引用表示洁身自好的语句是()。
《陋室铭》的主旨句是(),全文表达了作者()的情操。
《爱莲说》的主旨句();全文表达了作者()的品德。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从哪三个角度表现了“陋室不陋”?
室外景——环境之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室中事——情趣之雅5、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何关系?
用不高的山、不深的水比喻陋室,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陋室有了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就不觉得简陋了。
作者运用类比论证,证明了全文的主旨。
6、文章结尾列举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亭子目的是表达作者的自况之意,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自己也像他们一样虽居陋室,却品德高尚,证明“陋室不陋”。
7、从正面写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表现环境之清幽宁静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现室主人超尘绝俗胸襟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表明《陋室铭》一文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全文中画龙点睛并照应主旨句的语句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莲花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写莲花?
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托物言志,以莲花自喻,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情感。
9、《爱莲说》一文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
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10.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1. 《爱莲说》第一段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