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异同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异同
严复和泰特勒是翻译领域的两位重要学者,他们各自提出了独特的翻译原则。
虽然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同之处:
1.好的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含义:严复和泰特勒都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保持原文的风格和声音。
2.适应目标文化的需求:严复和泰特勒都主张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文化的需求,将原文的内容转化为目标文化读者容易理解的形式。
3.翻译应该是可读的:严复和泰特勒都认为,翻译应该是流畅、通顺的,读起来应该像一篇本地语言写的文章。
差异之处:
1.目标语言处理的角度不同:严复更加注重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效性,强调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泰特勒则更加关注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允许适度调整原文来满足读者的习惯和理解。
2.对流畅性的看法:泰特勒更加关注翻译的可读性,认为流畅通顺的翻译是最好的翻译。
而严复则更加注重准确性,即使读起来稍显生硬,只要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也是一个成功的翻译。
3.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严复强调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而泰特勒则更注重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认为翻译应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习惯。
总之,严复和泰特勒的翻译原则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准确性上都有共同的关注点。
同时,他们也都认为翻译应该是可读的,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作者:赵宝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年第01期[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目的在于去利用各自的优点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本文是挑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翻译原则--- 严复的“信达雅”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加以对比,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可能造成两者相似之处的原因。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1898年,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的序《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以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从内容上来看,严复主张的信达雅中的“信”是对于原文的思想和内容的忠实,同时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忠实。
“达”是达旨,达意,其前提也是译入语的表达要通顺,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而求通顺,求“达”也是为了取“信”两者是辨证统一的。
“雅”,指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是为“达”服务,是求达的手段,最终服务于“信”,而不是并列于“信” 和“达”的第三个标准,故,雅是为达,达是求信,信又是最根本的原则。
严复“信”、“达”、“雅”三原则论文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达”“雅”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他选择古文作为翻译的文字,常遭人们讥讽,以为他自命清高,其实他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力图让原文的意思显豁而已。
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
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从严复的“信、达、雅”浅谈翻译原则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当今的翻译活动仍然适用。
它是“实用的”、是“精练之至”的、是“经验之谈”、是杰出科学的翻译理论总结和宝贵的翻译理论遗产。
本文将从“信、达、雅”三个方面谈论翻译原则,便于进行翻译实践活动。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一、严复及“信、达、雅”19世纪的中国不仅在政治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传播领域也有了新发展,严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严复(1853-1921)是中国近代学者和启蒙思想家,被誉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一书,被誉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在社会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译事三难”,即: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2如果说“信”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考虑的,那么“达”则是从读者的方面来思考的。
“达”强调我们翻译的文章语句要通顺,目标语言国家的读者读起来不费力,不晦涩不拗口,符合他们的说话习惯。
从英汉互译角度来看,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想要简单地实现“达”这个目标也不是很容易。
举个例子来说,英语中定语从句的使用非常普遍,如果直接按照英语的句式翻译到汉语中,就不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说话习惯。
同理,还有被动语态的句子。
汉语里偏好使用主动语态的句子,硬是按照原文的句式,在译文里出现“被...”这样的句子,读者读起来也不会很顺畅。
英语中还有可能出现很长的句子,汉语的习惯用短句来表达意思,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不必拘泥于英语的句式习惯,为了读者容易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做句子的拆分。
再者,汉语里也有很多意象或事物无法直接翻译出来,或者翻译出来的意思有偏差。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标签: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一、引言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
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
”(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理解
1. 信达雅原则(Faithfulness):翻译应忠实地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思和信息,准确表达作者的原意和情感。
在保持准确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不改变原文的结构、语调和风格。
2. 流畅通顺原则(Fluency):翻译应该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习惯用法和表达方式。
译文应该读起来像是本地人写的,并能够被目标读者轻松理解。
3. 目标读者导向原则(Appropriateness):翻译应该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和阅读习惯。
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旨在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使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感情,并与目标读者产生良好的交流效果。
翻译者需要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权衡和判断,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同时,具体应用这些原则也会因不同的翻译任务、领域和文本类型而有所变化。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赞成严复信,达,雅的翻译家是谁1、问题的提出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对比作者:韩琳路云芳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国内有学者认为“信达雅”有抄袭泰特勒三原则之嫌。
本文首先介绍两种理论原则,接着追溯出各自的文化渊源,随后对比两种理论的异同,从而阐释如此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严复泰特勒比较译学作者简介:韩琳(1984-),河北省曲阳县人,女,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信达雅”“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它为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标准理论奠定了基石。
现就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作一简单介绍:“信达雅”原是写作标准。
严复根据翻译工作的性质把“修辞立诚”的“诚”演化为“信”。
“信”字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作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字直接套用了孔子“辞达而已”中的原文和原意。
其含义很明显,就是使译文通顺明白地转达原作所提供的信息。
若把“雅”理解为美雅的形式,则为断章取义。
而严复的“雅”即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
他用雅言是为了迎合当时知识分子的口味,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求“达”、求“信”的目的。
由此可见,求“雅”是为求“达”,求“达”是为求“信”,最后落脚点在“信”上,同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互为条件。
(二)泰氏三原则1790年,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好的翻译就是把原作的优点完整地移入到另一种语言中,使得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够像原语读者明确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原作那样,领悟和感受译作”。
由此定义泰特勒推论出翻译的三大原则:1)译者要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的性质相同;3)译作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这三个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如果在不得以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得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
严复与泰特勒之译论比较
严复翻译标准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语义含 混,对 “ 、达 、 信 雅”没有做 出明确的界定。如果严复的 “ ”包含 了行文风格在 信 内 ,那么一个 “ 信”字 就足以涵 盖泰特勒 的三原则 , “ 达”和
teda ote r iawr ; ( ) hth y d anrf ri h es f inl o i og k h 2 T ate te n ne owi g s la m t n
so l eo eslec aatrwt a o eoiia; ( h udb fh a h rce i t t fh rgnl t n hh t 3)T a te ht h
文 史 酮 究
严复与泰特勒之译论 比较
赵佰 儒
( 陕西 国际 商贸学 院 摘
陕西
咸阳
7 24 1 0 6)
要 :本 文首 先介 绍严复 “ 达雅 ”说 和泰 特勒翻 译 原则 ,然后从 文化 渊源 和理论 内容 方 面对 比二者 的异 同 ,以此证 明 两者分 属 中西 信
方传 统译 论 的宝贵 遗产 ,应该 正确 对待 中国译 论 ,适 时吸 收 国外 理论 的精华 。 关键 词 :严复 “ 信达雅 ” 泰特 勒 三原则 差异
“ 、达 、雅 ”是 严 复 19 年在 其译 作 《 信 88 天演 论 ・ 例言 》 译 中提 出 的 。 “ ”的 含义 广 泛 ,既包 括 对 原文 思想 内容 的 信 ,也 信
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 的信 。 “ 达”则指 “ 达旨”,其前提是汉语
表 现 要 通顺 。他说 : “ 事 三难 ,信 达 雅 。求 其信 ,已大 难矣 。 译 顾信 矣 不 达 ,虽 译犹 不译 也 ,则 达 尚矣 。”这 显 然是 在说 “ ” 达 比 “ ” 更重 要 ,严 复 是不 是 由此就 不要 “ ” 了 呢?非 也 ,请 信 信 往下看 : “ …… 凡 此 经 营 , 皆 以为 达 ,为 达 即 所 以 为信 也 。 ” 即 “ ” 的 目的还 是 “ ” 。 由此 可 见 , 自 “ ” 至 “ ”至 达 信 信 达 “ ”都 是 在追 求 “ 旨” 即 “ 雅 达 意义 不倍 于本 文 ” 。 “ 为达 ,即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对比作者:林坤妮来源:《人间》2016年第25期摘要:本文将系统阐释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并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对严复的“信达雅” 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进行对比分析。
从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翻译实践经历的异同去分析各自翻译理论的异同。
最后提出,应当正确对待中西译论的异同,不可忽视中西译论自有的传统,同时要相互参照,相互阐释,以发扬传统译论的特色。
关键词:中西译论:严复;泰特勒;辩证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74-01一、中西翻译标准简述在中西翻译发展历史中,各学者和翻译家们始终未停止过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他们大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追溯至几千年前,我国的翻译标准就有道安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
而后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而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翻译五要素”,德国路德的“翻译修补七规则”,十八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 和“交际翻译” 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
二、严复“信达雅”的阐释在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修辞立诚”是说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翻译固然不是表现作者的真实意图,而是译者要正确传达原作者的真实感情或意图。
“辞达而己”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说的话写的文章要使别人明白,同样,翻译的译文要使读者理解。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文章必须要讲究文采。
如果文词平庸,味同嚼蜡,则欲明道,又会有多少人去看?三、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阐释l790年,英国翻译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的《论翻译的原则》中他指出:“Agoodtranslation can transplant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urce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completelyand thoroughly.”“transplant”就是“成功地遷移或移植”,也就意味着某事物转移到新环境后达到了匹配与适应的状态。
严复信达雅与泰勒三原则
摘要:首先介绍严复“信达雅”说和泰特勒翻译原则,然后对二者做一横向比较,从文化渊源和理论内容本身的差异来论述,对比二者的异同,以此证明两者分属中西方传统译论的宝贵遗产,从而阐释相似及抄袭说出现的原因。
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摘要:“信、达、雅”这三个翻译原则是当年严复提出来的三个基本翻译原则。
但随着翻译的发展,这种以语义学为基础的翻译指导原则逐渐显示出它的弊端,并不能很好的指导作为交流工具的翻译工作达到目的。
本文将借助一些翻译实例来比较“信、达、雅”翻译原则与关联原则,从而起到说明关联原则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关联原则动态翻译一、现今两种流行翻译方法的概述当今翻译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传统的研究方法,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规范为衡量尺度,以信达雅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另一种是文化研究方法,以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描写为己任,以宽容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后者是关心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相比之于传统的翻译学,他们忽略了作者本来要传达的意义,他们从本质上跨出了翻译的界线。
前者是紧扣文本进行的翻译活动,但就是对于同一个文本的翻译,两种翻译方法的立足点不同,那么提出的原则也大不相同。
二、以语义学为基础的“信、达、雅”原则的缺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义学方法的翻译原则占了很长的主导时间。
从这个角度,我国的近代的严复很早就提出了他的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信者,忠实;达者,达意;雅者,传神也。
换言之,亦即准确、畅达、传神之意。
无独有偶,在半个世纪以后的奈达博士的翻译理论与严复有相似性。
他指出:“检验译文质量的最大标准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二是易于理解;三是形式恰当,吸引读者。
”[1] 这三条理论与严复的翻译理论是惊人的相似。
这三个原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作为一种指导原则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但是在现代时代快速的发展,翻译不只是对一些文字的翻译,对许多层不出穷的新文字的翻译也应该适应的,然而如果我们还是用以前的三个原则来做为翻译的原则。
例如:This section will discuss how to mount or unmount a file system. 有种翻译为:这一部分将讨论如何“增加或减少”一个文件系统。
严复与泰特勒的翻译理论之比较
、
泰 特 勒 的 翻 译 原 则 和严 复 的 三 字 原 则
1 9 ,英 国著名 翻译 理论 家亚历 山大 ・ 雷泽 ・ 7 0年 弗 泰特
勒在他 的著作 《 翻译 的原则 》 论 中指出 :好 的翻译 就是把 原 “
翻译标 准是 翻译 活动必 须遵循 的准绳 ,是 衡量译文 质 量 的尺度 , 也是从事翻译要努力 达到的 目标。翻译标 准是翻
译 理 论 的 核 心 问 题 , 而 , 对 翻译 的 标 准 , 来 是 众 说 纷 然 针 历
纭 , 人难于选择 。 中西 历史上各个 时期各 个流派 的翻译 使
[ 键词 ] “ 关 信达雅” ; 说 翻译三原则; 比较 [ 中图分类 号 ] H 1. 35 9 【 文献标 识码 ] A 【 章编 号 】 17— 60 20 )3 08— 3 文 6 2 81 (0 90— 0 2 0
免的,完全” “ 复写 出原文的思想 , 即便在理论上可能做到 , 在实 际翻译 中也是难 以实现的。在提 出这三大原则后 , 泰特勒还指 出 ,它们 的排列是按其重要程度 的不 同而定 的。当不能兼顾
作 的优点 完整地移人 到另一种语 言中 ,使得译 人语 国家 的
又远 比达重要 。正如严复所 说 : 凡此经 营 , “ 皆以为达 , 达 为 即所 以为信也 , 求雅 , 则刻意求 显 , 即为 达。” 雅” 实 亦 求“ 为 “ , “ ” 信” 最后 的落脚点在 “ 上。 达” 求 达 为“ , 信”
时 , 当首先牺牲第三条 , 应 其次牺牲第二条。他认为, 无论在什
么情况下都不能 因笔调而偏离思想 ,也不能只顾译作文泰特 勒 的翻译理论 比较全面、 系统 , 它不仅是英 国翻译 理论史 , 而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试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发布时间:2021-11-11T02:16:17.58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孔慧娜[导读] 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长久以来,中外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研究就是翻译标准。
古往今来,时代更迭,中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相继提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其中颇具争论的当属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和Tytler(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之间的比较。
两者因为类似而被许多翻译学家放在一起讨论研究。
鉴于两种翻译原则在中西翻译领域的突出地位,本文详细解读两种翻译原则,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从文化渊源、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指出两者差异。
旨在解剖出各自的优点,总结翻译实践的精华,进而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翻译标准;严复“信达雅”;Tytler(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异同 Abstract:For a long time,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translators in their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Through the ages,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one after another,and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contended with each othe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Yan Fu's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principle and Tytler's "thre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s quite controversial. Both are discussed and studied together by many translators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ity. In view of the prominent posi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translation principles,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d points out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rigin,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aim is to dissect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summarize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ese&Western Translation Criterion;"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ytler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imilarities&Differences1.中西翻译标准简述中国翻译史已历经几千余年,但是早期,人们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出翻译标准,后来随着中西文化逐渐交融汇通,翻译工作者开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翻译规则和标准。
_!信达雅_翻译三原则_与_动态对等_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
对上述三家翻译原则进行比较, 不难发现有许多相同或 相似之处: 首先, 分别在翻译的思想内容、 语言表达和翻译的风格 问题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似的要求。在思想内容方面, 严复 要求 信 , 即译文意义 不( 倍) 背本文 而要 达旨 , 这就是泰 特勒所说的 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也就是奈达所 谓 在意义方面 去 忠实于原文 。在语言表达方面, 严复主 张 达 即译笔的通达晓畅, 这和泰特勒要求的 译作应具备原 作所具有的通顺 , 奈达要求的 语言顺畅自然 属于同一目 的。而严复的 雅 、 泰特勒的 译作的风格和笔调应和原作属 于同一性质 和奈达的 传神 , 都涉及到翻译的风格问题。这 说明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家在翻译原则方面思考的问题是相 同的, 因为思想内容、 语言表达和风格特点正是任何语际转换
[4] (P89) 活动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
二、 中西翻译标准简介
在中西翻译蓬勃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中, 始终没有放弃 的是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各自的翻译理论家都先后对翻译的标准进行过系统的 归纳和总结。我国的突出代表包括道安的 五失本 和 三不 易 , 玄奘的 五不翻 , 严复的 信达雅 , 傅雷的 神似 , 钱钟书 的 化境 等。西方的突出代表有十六世纪法国多雷的 翻译 五要素 , 德国路德的 翻译修补七规则 , 十八世纪英国泰特 勒的 翻译三原则 , 二十世纪英国纽马克的 语义翻译 和 交 际翻译 以及美国奈达的 动态对等 。我们选择有广泛代表 性并且有重大影响的三家观点 翻译原则的相似相异之处。 清朝末期, 严复在 天演论 首卷 译例言 中提出了著名 的 信达雅 标准。 他说 译事三难: 信、 达、 雅。求其信, 已大 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辞理 本深, 难以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 以显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 达; 为达, 即所以为信也。 由此可见, 严复主张的 信 是 意义 不背本文 , 达 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求 达 是为了取 信 , 两者是统一的。
辨析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
辨析严复“信达雅”说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严复的“信达雅”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
“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
” 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即“达”的目的还是“信”。
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
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只是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
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
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
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
“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
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
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提出信达雅后 ,并没周 知 , 复 是 偏重 于意 译 的 , 此 经 营 , 以 为 达 。 严 凡 皆
为达 即所以为信也 。此话一 出, 质上是用达架空 了信 , 实 因为 在翻译的过程 中, 除了守住原 文的意义之信外 , 要求表现原作
技术与市场
第 l卷第1 0 0 7 期2 1 年
专 霉 礤 宠
严 复与泰 特 勒翻译 原 则 的对 比分 析
杨继良
河 南工业职业技 术 学院 河南 南阳 43 0 709
摘要 : 文介 绍 了严 复 “ 达 雅” 本 信 与泰 特 勒 “ 译 三原 则 ” 理论 以及 两种 理 论在 各 自文化 体 系 内的 渊 源 , 翻 的 比较 了双 方 在动杌、 重要 性 、 难度 分 级 、 值 取 向 和 思 维方 式 等 方 面的 差 异 , 明 了两者 分 属 中西 方传 统 翻 译 理论 的 宝贵 遗 产 , 出 价 说 提
的形式和文体等方面信是难 以达成 的任务。由此 , 我们可看出
“ 是严复三难原则中最重要的 ; 达” 其次, 是信 ; 再其次 , 是雅。 泰
同样西方译界也很早就关注翻译原则问题 。在古代 , 有西
塞罗的“ 解说员” 式翻译和“ 演说家 ” 式翻译 ; 在中世纪 , 波伊提 乌的宁要“ 内容准确” 不要“ 风格优雅” l世纪 , ;7 德莱顿提出 :) 1
这 两 种 理论 的相 似 , 主要 是 由 于 翻译 思想 发 展 的相 通 性 。
32 差 异 体 现 .
“ 信达雅” 19 年严复在《 天演论 ) 是 88 ( 译例言》 中提出的“ 译 事三难 ” 信 ” 。“ 字含义广泛 , 既包括对原作思想 内容的信 , 也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之比较
作者:李杨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
摘要:对中国翻译影响至深的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与作为西方翻译理论开山之论的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表述相似。
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含义,意义及影响等方面比较,旨在清楚阐述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这两个理论虽然有相似性,但却只是人类翻译相似性和思维及认知共性的产物。
关键词: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比较
1、问题的提出
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严复之“信,达,雅”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但仍不乏有人猜测其理论也许有仿效翻译理论大师泰特勒之翻译三原则之嫌。
钱钟书先生曾说严复翻译三字诀本于泰特勒。
金隄在其《谈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一文中也说他觉得严复的三字诀可能受到英国泰特勒三原则的影响。
因为严复曾经留学过英国。
不完全按照泰特勒的表述是因为他怕当时的士大夫接受不了。
严复之翻译受众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这从用“雅”言一词可见。
但是,这种怀疑也的确只是猜测而已。
为此找不到任何理论依据。
本人不敢妄言驳斥其观点,仅将此作为学习思考的一种途径,试图从这两种译论产生的背景,含义,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一次全面比较。
2、提出背景的比较
严复学过英文,留学过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
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
翻译了《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
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亚历山大·弗恩泽·泰特勒翻译过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作品。
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宣读过有关翻译和作诗的论文,著《论翻译的原则》。
对爱丁堡青年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理论体系比较全面系统。
两人生于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泰特勒比严复早一个多世纪。
都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大师。
3、理论来源比较
关于“信达雅”三字的来历,钱钟书在其《管锥篇》中有过专门的讨论。
他指出这三字可以在东汉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找到影子。
之谦《法句经序》:“仆初谦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劂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今传梵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
”“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意。
正如钱钟书所说“三字皆已见此”。
鲁迅说过“严又陵为要译书,查过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
所以严复翻译三字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取自中国传统的文论和美学原理。
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讯》一文中清楚地看到严复“信达雅”与佛经翻译的关系
严复的翻译,实在是汉唐译经历史的缩影。
中国之译佛经,汉末质直,他没有取法。
六朝真是“达”而“雅”了,他的《天演论》的模范就在此。
唐则以信为主,粗粗一看,简直是不能懂的,这就仿佛他后来的译书。
理论家约翰,德莱顿对后世影响很大。
尽管他未出版过翻译理论专著,但却明确提出了翻译的原则。
1680,约翰,德莱顿在奥维德的《使徒书》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的观点和原则。
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观点很相像。
很多人认为泰特勒受德莱顿的影响,德莱顿也说泰特勒抄袭了自己的理论,但泰特勒没有承认。
法国多莱就提出了成功翻译的四条准则。
即:必须完全理解原作内容;应该精通原语和译语;不宜字字对译;文笔力求流畅优美,自然和谐。
因此泰特勒翻译三原则也是继承和发扬西方翻译传统的产物。
4、理论含义
严复之“信,达,雅”提出于其所翻译的《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己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辩之者少,三也。
泰特勒的三原则提出与1790年发表的翻译理论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书中泰特勒给“优秀的翻译”定义,“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中,使语言使用者像原语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接着根据这个定义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
译文应完全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严复的信,即忠实于原文包括了泰特勒的第一和第二个原则,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和原作的风格,笔调等。
达,即达意和泰特勒第三大原则相似。
严复还有个原则,即“雅”,意即使用汉以前的纯正汉语方显尔雅。
泰特勒表述更加详细明确,严复三字诀只有三个字。
这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和做学术习惯不同。
中国人做学问向来点到为止。
为后人留出很多阐释的余地。
而西方人重逻辑思维,重对观点的阐释和证明,所以西方的翻译理论专著汗牛充栋,而中国的翻译理论几乎没有专著,不像西方理论一样自成体系。
但西方翻译的很多理论,都可以在中国找到相似表述。
泰特勒的三原则是针对当时误译现象提出从而实现其所主张的“优秀的翻译”的规则。
而严复的信,达,雅是对翻译翻译实践的总结“译事三难信达雅”。
5、产生意义及影响
严复的“信达雅”是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不可不提的译论建树。
梁启超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郁达夫说:“信,达,雅三义,使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皆知。
”周作人说:“信,达,雅三者为译书不刊的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
谭载喜评价,泰特勒的三原则“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即结束了旧时代纯圣经的翻译,开始了圣经外其他文学文本的翻译;结束了“直译”和“意译”二元地解释翻译到三元多元地描述解释翻译现象。
也标志着英国乃至西方近代翻译的开始。
“这本书的价值
不在于这些原则,而在于确立了应用于翻译艺术中比较细微的和难于应付的从属规则和理论,在于从大家承认了的—般原则中推论出这些规则和理论,并举例证明之。
”
6、结论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的相似处。
首先,它们都有三条原则。
其次,严复第一,二条“信,达”与泰特勒的三条原则内容相似。
只依据严复三字诀晚于泰特勒三原则及其它们的相似性和严复留学英国这三条推出严复“信,达,雅”本于泰特勒是不足信的。
翻译中还有很多理论东西方相似,例如西方“直译”与“意译”的讨论同中国“质直”与“文丽”之争;玄奘“五不翻”与奈达的读者反映论等等。
这些足以证明一方抄袭了另一方的吗?仔细想来,这些相似点都是翻译中肯定要碰到的基本问题和矛盾,为解决同一问题而提出相似的途径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