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半夏与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半夏与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的干燥块茎。又名:水玉、地文、三叶老、三步跳、老鸹头、泛石子、狗芋头、珠半夏、麻芋果、三叶半夏、小天老星、无心菜根、老和尚头、地珠半夏、羊眼半夏。原植物半夏除内蒙古、西藏尚未见野生的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狭叶变型f. angustata(Schott)Makino小叶狭披针形,产山东,总生物碱含量高于普通半夏。

本品药材性状: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顶端多圆平,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纵切面呈肾脏形,断面洁白,富粉性,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气微,味辛辣,嚼之发黏,麻舌而刺喉。

本品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中医临床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法半夏(半夏炮制加工品)功能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姜半夏功能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清半夏功能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

涎凝聚,咯吐不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镇咳,祛痰,抑制唾液腺分泌,镇吐和催吐,抗生育,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胰蛋白酶水解,抗心律失常,抑制心功能,降低血压,催眠,抗惊厥,凝集红细胞,抗癌,促细胞分裂,抗白血病,激活免疫系统,兴奋迷走神经,抗溃疡,促进胆汁分泌,镇痛,解毒,利尿,抗矽肺等作用。注意:本品尚有致畸作用,生半夏长期给药可引起肾脏代偿性增大。

半夏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腹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本草图经》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今在处有之,以齐州者为佳,二月生苗一茎,茎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五月、八月内采根、以灰二日,汤洗暴干。一云五月采者虚小,八月采者实大。然以圆白,陈久者为佳。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又由跋绝类半夏,而苗高近一、二尺许,根如鸡卵大,多生林下,或云即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半夏主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

据胡世林考证,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入药则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张仲景《金匮要略》所创用的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等十余个以半夏为主药的方剂至今仍为中医和日本汉方医所广泛使用。据558个处方的微机分析结果,

半夏在处方中出现频率位于第22位。日本210个法定汉方中含半夏者有46个,占22%。由此可见,半夏在国内外防治疾病和中药市场上所处的重要地位。

半夏的原植物,可以确证本草半夏的原植物与《中国药典》规定是一致的,即为Pinellia ternata。其叶形在《本草图经》分为竹叶形和芍药叶形,在《植物名实图考》分为长叶和圆叶形。而实际上叶型变化还要多样,长宽之比从2:1到30:1,甚至还存在侧裂片深浅不等分裂的异型叶。1920年Engler氏曾分为4个变种,但由于叶型变化的渐变性和过渡性,很难划清变种间界限,故现代分类学家都认为所有居群均命名为P. ternata 较为恰当。

关于齐州半夏,《名医别录》最早具体指出半夏产于陕西省。陶宏景著《本草经集注》时,半夏的主产地移至山东省益都县一带。到了宋代,苏颂提出“以齐州者为佳(即今山东省历城县),并附有齐州半夏图。《本草品汇精要》在“道地”项下亦标为“齐州”。显然齐州半夏与它处半夏物种是相同的,只是因为质量较好而冠以产地之名罢了。日本学者不了解中国本草所说的真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齐州半夏考订为三裂叶半夏P. tripartata Schott.,这不仅缺乏齐州半夏的特征依据(叶为三全裂,并非三深裂),而且三裂叶半夏仅产于日本,中国并无分布,又何来齐州半夏佳品之说。直到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有关半夏的文献还引用此种作为齐州半夏的学名。国内一些标本室存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标本马蹄犁头尖Typhonium trilobatum 也被误定为P. tripartita,从而造成我国有分布的假象。

《中国药典》虽只收半夏P. ternata 一种,但据报道,半夏的商品药材实来源于半夏(即上种)和掌叶半夏P. pedatisecta的块茎。掌叶半夏的商品药材实来源于掌叶半夏、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 和异叶天南星 A. heterophyllum Blume。

由跋与虎掌和半夏的关系。由跋原名由跋根,始由《名医别录》收载。原著只言“主毒肿结热”,既无性味,亦无形态,产地,故难考订为何种。《唐本草》“由跋今南人以为半夏”,并指出虎掌“是由跋宿者,……由跋是(虎掌)新根,犹大于半夏二、三倍,但四畔无子牙耳。”《本草品汇精要》指出,由跋“绝类半夏,足能乱真。”《本草原始》:“虎掌之小者,足以相乱。”虎掌种子发芽后,幼苗要经过单叶,三叶阶段,再继续分裂为7~11裂片的鸟足状叶。在单叶及三小叶阶段,块茎与半夏等大或更大,又未长出子块茎,形态确实酷似半夏,故许多古代本草学家都指出“足能乱真”。同时也说明由跋不是独立的一种植物,仅是虎掌的幼苗而已。近代本草学家将由

跋考订为普陀南星Arisaema ringens Schott 或异叶天南星 A. heterophylla,都是因为把本草虎掌误考为异叶天南星所致。也有人考订由跋是蒟蒻Amorphophallus rivieri Durieu 的幼小块茎。

据郑博仁等报道,在云南半夏被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半夏,习称为“地珠半夏”。本品质地优良,为药材市场半夏的佳品,也是云南传统使用的半夏主流商品。第二类为山珠半夏,具体品种见前述,这类半夏仅在云南省区内,当无地珠半夏供应时,必须经过加工炮制减毒后,方可代半夏入药。若销往省外,则常被作为半夏的混淆品处理,或降格归入天南星类药用。由于在云南以山珠半夏代半夏入药用的历史长久,积重难返,把山珠半夏从半夏药材商品中剔除出来,或归入天南星类药材商品中去,本是合理的事,实际颇难实行。山珠半夏的功效与天南星相近,其燥湿化痰功能虽与半夏近似,但无半夏的降逆止呕作用,因此山珠半夏不能完全代半夏入药。且山珠半夏的毒性较半夏为大,曾因其未制透而多次引起中毒。另一类为狗爪半夏,在云南已不再以其充代半夏入药,但在切制的半夏饮片中时有检出。

半夏成分主要含胆碱、胡萝卜苷、N-乙酰谷氨酸、β-谷甾醇-D-葡萄糖苷,水解后得麻黄碱、多糖、半夏蛋白、鞣质和半夏胰蛋白酶抑制成分;另有高龙胆酸、天冬氨酸、谷氨酸、β-丁氨酸、生物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