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各种病原生物及免疫学问题,提高自身健康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 病原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致病机制、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2. 免疫学: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过程及调节机制,以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3. 教学内容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xx学时,包括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
理论学时分配给病原生物、免疫学基础知识及案例分析等内容;实践学时分配给实验操作、病例讨论等环节。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2.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以试卷形式进行,重点考察学生对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1. 师资力量:授课教师需具备医学或相关学科背景,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2.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实验指导手册、多媒体教学资料等,同时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线上学习平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课程评价与改进1. 课程评价: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对本课程进行评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以便不断改进教学质量;2. 改进方向:根据学生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总之,《病原生物及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健康保护能力。
因此,授课教师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不断对课程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内容抱括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基础和人体寄生虫学三部分,主要介绍病原微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威协生命的疾病主要由该学科的病原生物引起,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及老年等各科护理,更涉及到社区、康养机构、家庭等群体性或个体预防疾病、控制疾病传播的方方面面。
而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也已渗透到临床各科和基层的健康促进,因此学好本门课程对学习后期临床护理课程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既是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过渡到临床的重要桥梁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34学时,2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高职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与本科相比要突出“职业应用性”,与中职相比要突出“高等性”。
其课程的设置要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基层应用型护理人才对知识素质的需求来设置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实现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课程设计遵循“培养逻辑思维及判断能力,贴近生活和临床,服务健康促进与护理”的理念,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与护理岗位需求相结合,以构建整体思维导图的方法搭建知识框架,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以看图说话、看文字绘图绘表格的学习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判断和归纳能力。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利用要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视化,网络信息的搜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学生对学习效果的相关评价可以提升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本课程为考查课程,考核方法采取开卷考试,以分析判断、归纳总结为主,以看图说话、自制图表的方法进行,并采取分小组口试、小组成员共同评价的方法。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菌观念和预防观念,掌握护理专业职业能力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相关技能,在职业岗位上能对人群常见疾病的发病、传播及特异性预防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能对微生物和免疫现象作出解释,能初步运用消毒灭菌和特异性预防方法进行护理和处理相关问题。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1.前言1.1课程性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阐述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以及免疫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医学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和免疫学基础三大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该专业所必需的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生物化学、人体形态,本门课程的后续课程有人体机能、药物应用、传染病护理、护理学基础等。
1.2设计思路按照护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安排54学时,其中实验12学时。
教学内容上,贯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
教学方法上,理论教学环节全部采用多媒体授课,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PBL)等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环节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后续基础理论课程、职业能力课程打下扎实基础。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训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的能力;学会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灭菌方法,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集送检等护理工作中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处理和分析结果、撰写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环保意识,在实验中注重减少试剂用量,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严格控制废弃物的任意排放。
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团队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2.2具体目标2.2.1知识目标能说出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常用名词、术语;能说出目前常见的病原生物的主要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及防治原则;能说出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及基本应答机制,并初步学会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基本实践技能;学会追踪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大纲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40921105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实验学时: 26学时学分: 1.5适用专业: 护理学本科一、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是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 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医学相关学科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每次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实验内容, 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保持思路清晰。
2.在实验过程中, 应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并要注意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
3.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实验, 则需要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 以便分析。
4、在微生物学的整个实验过程中, 应严格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5、每次的实验结果, 应以实是求实的科学态度填入实验报告, 力求简明准确, 并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如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 应分析原因, 训练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1.实验项目名称: 溶菌酶的溶菌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制备含溶壁微球菌的琼脂平板。
(2)打孔凝固后, 用打孔器打孔, 孔间距1.5-2cm。
(3)加样周围四孔分别加入5.25.100、500μg溶菌酶标准品。
(4)结果观察各孔周围溶菌情况, 测量溶菌环直径。
实验项目二1.实验项目名称: 白细胞吞噬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吸取肝素加于凹玻片内。
(2)取耳垂血0.04ml, 放在有肝素的凹玻片内, 摇匀。
(3)取葡萄球菌培养液0.02ml加于有抗凝血的凹玻片内, 摇匀。
(4)将凹玻片直于湿盒中, 37℃30分钟, 每10分钟摇匀一次。
(5)取一滴全血菌液混合液, 置载玻片上, 推片, 待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案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病原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3. 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调节机制。
4. 学习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病原生物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病原生物学的定义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病原体的分类、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等2. 常见病原生物的特点和分类细菌: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病毒:结构、繁殖方式、分类等真菌: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等寄生虫:分类、生物学特性等3. 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的概念和类型: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等抗原与抗体的概念和作用免疫反应的类型和机制4. 免疫调节机制免疫调节的类型:细胞因子、细胞接触等免疫调节的作用和意义5. 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宿主免疫反应的类型和作用病原体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机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原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常见病原生物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调节机制以及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
2.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观察常见病原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病例,让学生了解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教科书。
2. 实验材料:显微镜、显微片、实验试剂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在线课程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的质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理论课16课时,实验课16课时。
护理专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的学生。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本课程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培养学生。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菌观念和预防观念;使学生能够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对临床有关疾病的发病、传播、特异性防治及常见微生物与免疫现象做出解释。
掌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应用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防治感染性疾病和免疫相关性疾病打下基础。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以及对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进行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习临床医学、临床护理、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助产及医学影像等专业有重要的意义。
为学习护理相关课程以及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该课程的开设以所学的《高中生物》为基础,为后续进一步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前提,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严谨态度。
(二)具体目标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掌握人体寄生虫的概念分类;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等概念;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考升学学生二、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专业课,开设在第二学期。
本课程前导课程为《正常人体结构》、《医用化学》后续课程有《基础护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外科护理学》等。
四、设计思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设计思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护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强调打牢医学知识基础,科学安排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有效利用案例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办法,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五、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熟悉常见病原生物的种类和主要生物学性状;(2)掌握常见病原生物的致病性、传播途径和特异性防治原则;(3)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和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基础知识在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基本应用;(4)掌握病原微生物实验中的无菌操作基本要求,建立无菌观念,为掌握护理操作技术打下基础;(5)能初步辨认常见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6)能熟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7)能了解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相关概念;(2)会做简单的病理分析。
(3) 能初步辨认常见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4) 能熟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5) 能了解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理论课程,使学生认识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2)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所学其它科目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知识点及其作用的良好习惯;(3)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应用具体的操作中去;(4)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备用于钻研、善于合作、交流的协作意识;(5)培养爱岗敬业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
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教案
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病原生物学基础知识•免疫学基础知识•常见病原生物及其致病机制目•免疫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操作录课程介绍与目标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概述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030201课程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病原生物学基础知识微生物概述及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和特性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八大类。
各类微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病毒的形态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其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砖形、蝌蚪形等。
病毒的大小通常以纳米(nm)为单位来表示。
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包括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两部分。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具有保护核酸和决定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特异性等功能。
其他微生物简介免疫学基础知识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免疫细胞免疫器官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有识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功能。
免疫分子抗原与抗体反应机制抗原识别抗体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应答类型及过程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免疫耐受常见病原生物及其致病机制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通过产生毒素和酶类,破坏宿主组织,引起化脓性感染、毒素性疾病等。
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通过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作用,导致宿主发热、中毒性休克等严重症状。
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病,通过飞沫传播,侵犯肺部等器官,形成结核病灶,长期潜伏并可引起复发。
肠道病毒如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等,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肠道黏膜细胞,导致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鼻病毒等,通过飞沫或气溶胶传播,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呼吸道感染和炎症。
肝炎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侵犯肝脏细胞,引起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等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类型:医学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专科授课教研室:微免教研室学时:60课时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临床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是整合的学科课程。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基本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免疫学几乎涉及基础学科和临床医学各学科。
免疫学揭示了许多原因不明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治疗及特异性预防提供了有力的措施。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性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和防治原则的一门自然科学。
病原生物学是为学习医学后续课如病理性、药理学、传染病学、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打基础的。
同时临床技能操作也离不开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使学生毕业后能真正走向社会,能把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学有所用。
要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病人,要从多方面培养,包括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各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临床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高职高专学生的情志为基础,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兼顾前期和后续课程的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材,主要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配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等熟悉或掌握对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并能应用于临床实践,成为有用人才、适用人才。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常见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法以及防治原则。
同时,使学生认识人体与病原生物、感染与免疫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免疫学基础的学习懂得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有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免疫诊断和疾病的特异性防治等,最终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课程打下基础。
2、能力目标: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3、素质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及明显促进作用,且为后续课程衔接做好铺垫。
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用型高等医学专业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从事医疗预防卫生保健工作。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理论教学标准绪论『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免疫学及医学微生物学在当前临床上应用的重要性。
3.基本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4.建议联系临床应用实例。
『教学重点』免疫的概念及三大功能、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教学难点』免疫的概念及三大功能『课程内容要点』第一节病原生物学概述一、医学微生物学二、人体寄生虫学第二节免疫与医学免疫学概述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二、医学免疫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分医学微生物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不同及其意义;荚膜、芽胞、鞭毛、菌毛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
2.理解细菌的大小和基本形态;细胞壁的功能;细菌核蛋白体、质粒的特性及功能。
3.了解细菌细胞膜的特性与功能;细菌的形态检查法。
4.建议采用多媒体中图片、图表增加直观性。
『教学重点』细菌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教学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结钩与化学组成『课程内容要点』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一、细菌的大小二、细菌的形态第二节细菌的结构一、细菌的基本结构二、细菌的特殊结构第三节细菌的形态检查法一、光学显微镜检查二、电子显微镜检查实验一细菌形态学检查第二章细菌的生理『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2.理解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3.了解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检查法(糖发酵试验、靛基质试验、硫化氢试验);常用培养基种类、人工培养的细菌的意义,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4.建议结合临床实际讲授。
『教学重点』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条件、合成代谢产物及在医学上的意义『教学难点』细菌的人工培养『课程内容要点』第一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条件二、细菌的生长繁殖的方式和速度第二节细菌的人工培养一、培养基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三、细菌人工培养的意义第三节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第三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2.理解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热力杀菌法、紫外线及电离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对微生物的作用,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3.了解细菌在自然界(土壤、水、空气)的分布及意义。
4.建议举例临床因操作而感染病例,以加强临床医学生的无菌观念。
『教学重点』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教学难点』热力灭菌法、常用消毒剂的种类、用途以及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课程内容要点』第一节细菌的分布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第二节消毒与灭菌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二、物理消毒灭菌发三、化学消毒灭菌发实验一细菌人工培养、细菌分布检查及消毒灭菌法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学习目的要求』1.熟悉L型细菌、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的现象;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2.了解细菌的变异机制。
4.建议学生自学教师答疑『教学重点』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现象及意义『教学难点』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课程内容要点』第一节细菌的变异现象第二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第三节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第四节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第五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毒力的概念、侵袭力的概念,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主要区别;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2.理解构成毒力、侵袭力的因素;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特点、组成及其区别;细菌感染途径、感染的类型。
3.了解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门户;感染的概念、感染的来源。
4.建议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
『教学重点』细菌的致病性『教学难点』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主要区别『课程内容要点』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一、细菌的毒力二、细菌的侵入数量与途径第二节机体的抗菌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第三节感染的种类与类型一、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二、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三、感染类型第六章化脓性球菌『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化脓性球菌的种类,主要特性及致病性。
2.理解抗“O”实验的原理及用途。
3.了解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
4.建议利用多媒体、图片结合临床讲授。
『教学重点』葡萄球菌、链球菌、奈瑟菌属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教学难点』各菌属的致病物质及作用『课程内容要点』第一节葡萄球菌属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二节链球菌属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三节肺炎链球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四节奈瑟菌属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七章肠道杆菌『学习目的要求』1.了解肠道杆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2.掌握肠道杆菌生物学性状、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3.熟悉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肥达反应的原理及结果分析。
4.建议结合医学实际讲授。
『教学难点』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教学难点』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课程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一、共同特性二、分类第二节埃希菌属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三节志贺菌属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四节沙门菌属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八章螺型菌『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霍乱弧菌的形态,抵抗力及致病。
2.熟悉霍乱弧菌所致疾病的防治原则。
3.了解副溶血弧菌、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教学重点』霍乱弧菌、空场弯曲菌、幽门螺旋菌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教学难点』空场弯曲菌、幽门螺旋菌致病物质及培养特性『课程内容要点』第一节弧菌属一、霍乱弧菌二、副溶血性弧菌第二节空场弯曲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三节幽门螺旋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九章厌氧性细菌『学习目的要求』1.了解厌氧性细菌的种类。
2.掌握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破伤风的特异性防治原则。
3.熟悉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
4.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分布、特点。
5.建议利用多媒体图片结合临床进行讲授。
『教学重点』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难点』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致病物质作用机理及作用。
『课程内容要点』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属一、破伤风梭菌二、产气荚膜梭菌三、肉毒梭菌第二节无芽胞厌氧菌一、常见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及在人体中的分布二、致病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十章分枝杆菌属、放线菌与诺卡菌属『学习目的要求』1.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因素与所致疾病,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的特点。
2.熟悉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特点;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的原理及用途,结核病的特异性预防方法。
麻风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性、所致疾病。
3.了解分枝杆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教学重点』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及结核菌素实验。
『教学难点』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因素『课程内容要点』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二节麻风分枝杆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十一章动物源性细菌『学习目的要求』1.熟悉动物源性细菌种类及致病。
2.熟悉布氏杆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的特性。
3.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4.建议由学生自学。
『教学重点』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炭疽芽胞杆菌致病性『教学难点』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炭疽芽胞杆菌致病物质『课程内容要点』第一节布鲁菌属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二节耶尔森菌属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三节炭疽芽胞杆菌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第十二章其他致病菌『学习目的要求』1.熟悉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免疫特点、锡克试验的原理及用途,白喉的特异性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