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度量衡的演变
度量衡制的演变
度量衡制的演变1.度量衡制在古方中,除了上述计量单位外,还有方寸匕、钱匕、刀圭等,列举如下供参考。
《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
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
结果是:1合=20ml,1升=200ml,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
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
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
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
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6]。
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十三月”的记载。
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
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
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
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
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
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
容量单位:鲁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
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六尺为步)为一亩、百亩为顷的大亩积制,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
之后,商鞅又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古代各朝度量形状
古代各朝度量形状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在各个朝代中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自商周时期至清朝末年,度量衡制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
本文将以各朝代为主线,介绍古代中国度量衡的形制,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阐述。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萌芽期,度量衡制度从此开始形成。
在商代时期,度量衡系统开始相对完整,主要有长度衡、重量衡和容积衡。
长度衡主要包括尺、寸、分和厘等单位,重量衡主要包括斤、两、钱和文等单位,容积衡主要包括升、斗等单位。
在长度衡中,尺是以人的手指和肘关节长度为基准的,而重量衡和容积衡则以某种特定的实物作为基准。
此时期的度量衡系统比较粗糙,不够规范,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度量衡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度量衡制度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统一化。
在长度衡方面,尺寸分厘等单位开始逐渐规范化,被纳入了权衡和规模之中。
在重量衡方面,斤两钱文等单位也逐渐规范化,纳入了标准的度量衡制度之中。
而在容积衡方面,升斗等单位也开始逐渐规范化,并成为了度量衡制度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度量衡制度逐渐趋于完善,为后来的统一化打下了基础。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度量衡制度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在这个时期,度量衡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改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
长度衡、重量衡和容积衡系统都有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和规范。
在长度衡方面,尺寸分厘等单位被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逐渐被统一起来。
在重量衡方面,斤两钱文等单位也被统一规范化,并成为了标准的度量衡制度。
而在容积衡方面,升斗等单位也逐渐被统一规范化,成为了度量衡制度的一部分。
在这个时期,度量衡制度达到了较为完善和规范的状态,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度量衡制度发展的一个深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度量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在长度衡方面,尺寸分厘等单位得到了更加精细的规定和标准化,成为了度量衡制度的一部分。
我国度量衡发展简史
我国度量衡发展简史中国的计量制度源远流长。
古代计量称为度量衡,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各个朝代的计量制度,都有很大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先秦时期《大戴礼记·五帝德》篇说,“黄帝设五量”:衡、量、度、亩、数。
《虞书·舜典》说,“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秦国商鞅变法,改革亩积制,并行“平斗桶、权衡、丈尺”之法。
目前保存的史实物证有:商骨尺、商鞅铜方升.秦汉至魏晋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颁布诏书,以最高法令形式统一度量衡制度,“一法度、衡、石、丈、尺,皆令如秦制”,还监制许多标准器。
这是中国计量史上的大事。
汉承秦制,刘邦令张仓“定度量衡程式”:度制——分、寸、尺、丈、引,十进制,即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量制——龠、合、升、斗、斛,除龠、合外,其他皆为十进制,即: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衡制——铢、两、斤、钧、石,非十进制,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西汉末年,王莽也颁布过统一度量衡诏书,并制作一批度量衡标准器。
尤其是新莽铜嘉量,集龠、合、升、斗、斛五个容量于一器,誉为旷世瑰宝。
现藏台湾省博物馆.律历学家刘歆所著《三统历谱》,其中“审度、嘉量、权衡”三篇,总结了先秦以来度量衡的发展,把单位量值、进位关系、标准器的制作及管理制度等详细记录下来,收入到《汉书·律历志》中,这是中国第一本完整的度量衡专著。
中国度量衡制度经过秦汉两代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兼有了理论、法制和科学的特征,是古代度量衡制度较为完善的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散,更迭频繁,管理失控、法制废弛,度量衡制度极其混乱,与秦汉相比,长度增大十分之三,衡度和容量增大一至三倍。
出现了“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情况,成为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中的混乱时期。
隋唐至明清时期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再一次统一了度量衡,把前期增大的单位量值固定下来。
中国历代度量衡演变表
(四)中国历代衡值演变表
编者按:魏、晋、南北朝的量值与衡值,文献上只记它与前代的比例约数,同时又缺乏出土实物可以推算,因此以上两表所列只是约数。
出土同一朝代的古尺常因时间或地区不同长度略有出入本表大都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长度作结论或者采用其平均数作为结论
中国历代度量衡演变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演变表
(一)中国历代尺度演变表
编者按:出土同一朝代的古尺,常因时间或地区不同,长度略有出入,本表大都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长度作结论,或者采用其平均数作为结
我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发明演变
我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发明演变一、介绍在古代,度量衡是人们生产、交易、建筑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古代,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度量衡标准器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起源开始,按照时间顺序逐步介绍其发明演变的过程,并对其影响和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古代度量衡的起源古代度量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在商代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铜质制作的度量衡器具进行计量,用于衡量商品的重量和长度。
这些度量衡器具在当时已经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但整体来说还比较粗糙和简单。
随着商代的结束和周代的开始,度量衡标准器开始逐渐改进和完善。
三、度量衡标准器的改进和完善在周代,度量衡标准器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完善。
在周代,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制作的度量衡器具,这些器具不仅在材质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在形状和精度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周代还建立了严格的度量衡标准,对于不合格的度量衡器具进行了淘汰和整治,从而保证了商品交易的公平和正常进行。
可以说,周代是古代度量衡标准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四、度量衡标准器的发明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度量衡标准器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度量衡标准器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的度量衡标准器具包括了衡、斤、尺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器具。
这些器具不仅在形状和材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在使用方法和精度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可以说,秦汉时期是度量衡标准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五、度量衡标准器的影响和重要性度量衡标准器的发明演变对古代社会的生产、交易、建筑等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度量衡标准器的改进和完善,保证了商品交易的公平和正常进行,同时也为人们的生产和建筑提供了方便和保障。
可以说,古代度量衡标准器对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个人观点对于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发明演变,我认为它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制度的完善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上)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上)摘自:《中国古代文化史》(作者:萧剑平)第二十二章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第一节测量的起源和度量衡制度的产生第二节度量衡制度逐步建立的夏商周时期第三节封建社会初期度量衡的发展第四节“汉承秦制”以及古代度量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第六节隋代的统一和度量衡大小制第七节唐宋时期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度量衡单位制的改进第八节元明清时期的度量衡第九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度量衡的改革以及万国公制的推行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量”,并且创造了诸如“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手捧成升”、“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计数和计量的方法。
“度量衡”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出于《尚书·舜典》中“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我们这里说的度量衡,度是关于长短的量——长度;量是关于多少的量——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重量(质量)。
第一节测量的起源和度量衡制度的产生人类对数的认识比对量的认识要早得多。
在早期人类群体仅以野生植物和鸟兽鱼蚌作食物的时代,人们已感受到气温对肌体的侵蚀,而有了季节的认识和随季节迁徙的习惯,同时用数来观察和记录日月星辰的变化。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先民们不但学会了计数,而且逐渐地发现自然界存在着“量”。
用数和单位来表示事物的物理量就叫做“计量”。
中国古代,计量的称谓是“度量衡”。
“度量衡”和关于年月、时日的时间计量、关于寒暑冷热的温度计量一样,是人类最早了解和应用的几个物理量。
一、量的概念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比较测量1.从穴居到建造房屋人类大约是从天然洞穴里搬迁出来,靠自己的双手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时起,就开始进行测量活动了。
原始人经历了约一百多万年迁徙流动的生活方式,从穴居山洞、构木为巢逐渐学会建造房屋,组织村落,开始了定居生活。
大约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已密集着成百上千个母系氏族村落,半坡和姜寨遗址就是西安城郊、渭河之畔已被发掘而比较典型的古老居民区。
中国度量衡的历史综述
中国度量衡的历史综述中国度量衡的历史综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计算长度容积重量的事不时发生,由长度还衍生出土地面积的计算,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度量衡亩的问题。
在今天要知道长度、容积、重量、田亩的多少,只要用标准的度量衡器加以实际的度量、测定、清丈就是了,但是在历史上度量衡器的标准变迁很多,这就不能以古时的尺,石、斤、两、亩同今时来直接进行对比。
如古时常说男儿七尺之躯,现在人身高五尺多已经不矮,这是古尺短,今尺长所致。
又如汉代壮劳力廪食标准每月原粮三石,数字看似很大.其实所谓一石(小石)只及现在的二市斗,古今人的食量是差不多的。
又如史籍常说“一夫百亩”,即一户农民两个劳力耕地百亩,平均每个劳力负担五十亩.但古时尺较短,亩也较窄,折合今尺今亩不过耕种十四、五亩,同近代北方旱地农民一家三十亩地一头牛,每人种地十五亩相仿。
还有汉代药方每味药用量常有。
一两以上至几两者,殊不知那时的斤重比现时为小,称药的更是当时的一种小两,更有其特殊性。
总之,要进行古今对比,不了解古今度量衡的变化是不行的。
这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常识所需,更是研究历史、探讨问题之所需。
如果要研究经济史,研究各个时期每亩地的粮食产量以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情况,就必须先把历史上度量衡亩的变迁弄个清清楚楚,否则将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此可见了解中国度量衡历史的必要性。
特别是在至今这个问题还没有弄得很清,不少地方歧义很多,争论很大的情况下,先出一些较少窒碍而较易被人接受的说法,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应该是值得一试的事。
一、度量衡的起源在中国历史上度量衡到底创造于什么时候?相传在黄帝时代已初具规摸。
史言黄帝命“隶首作算数”;又言黄帝“设五量”(《大戴礼记·五帝德》,五量即权衡、斗斛、尺丈、里步、十百),“而律度量衡由是而成焉”(《通鉴》)。
黄帝时代(公元前2697—前2598年)原始社会已日趋解体,而原始社会已有的优秀文化多集中地在此时体现出来(各种发明都归功于黄帝),说度量衡滥觞于黄帝时代是有可能的。
度量衡的演变与发展
度量衡的演变与发展度量衡的演变与发展度量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演变和发展可以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明程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度量衡的形式和用途也不断发生变化。
古代度量衡的演变古代度量衡主要依靠人们的手掌、足步、容器等物品进行测量。
而公认的最早的度量衡单位是埃及用于测量谷物、土地以及建筑物的:“康蒂尔”。
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度量衡也主要采用容器形式,如青铜鼎、壶、盂等,古人根据一些经验公式,来计算各类物品的重量和数量。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伟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比例”。
他认为物体大小比例的不变性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以手指长为单位之“指”(缪尼基尔),曾被许多国家沿袭使用。
公元前4世纪,伯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几何原理”,不仅丰富了度量衡的理论基础,也开启了人类圆周率的研究之路。
中世纪度量衡的演变中世纪的度量衡主要以罗马法和基督教律法为基础,这是一个以教会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在欧洲,不同的地区和职业往往采取不同的度量衡单位,这导致贸易和计量出现了问题,为了教会的利益和商业贸易的需要,罗马教皇英格诺四世于1250年颁布了万国法典,规定统一的度量衡单位。
同时,欧洲的名城经济也在逐渐的兴盛发展。
为了方便交易和流通,各地开始制定称量标准,如法、英国家磅,平方尺等。
近现代度量衡的演变近现代的度量衡更注重标准化和科学化,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SI)被建立。
它包括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两类。
基本单位是不可拆分的基本组成部分,如长度的米,时间的秒。
导出单位则是通过基本单位的换算而得到的单位,看起来更加灵活、多变。
以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为基准,质量与体积的比例关系就成了SI中很重要的导出单位。
这套度量衡单位系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在市场中极大地推动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总结历史发展证明,度量衡是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提高文化水平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度量衡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以精确的度量衡为基础,用以衡量各种物理量和计算商品交换的价值。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而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古代中国的度量衡,包括其起源、发展和特点。
一、度量衡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度量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当时人们主要使用一些基本的度量衡单位,比如尺、斤和升。
随着朝代的更替,度量衡体系也不断演变和完善。
在秦汉时期,度量衡的统一成为国家政策,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度量衡体系,使得商业交易更加方便和准确。
这一度量衡体系的基本单位包括尺、斤、升和斗。
其中,尺是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斤用来衡量重量,升和斗则用来计量液体和干粮等物品。
经过汉代的制度化和完善,到了东汉时期,度量衡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
东汉时期的度量衡体系明确了各个单位的换算关系,使得各地的度量衡可以互相转换,更加便于商贸交易。
东汉时期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讲述度量衡的著作《度量衡》。
随着各朝代的更迭,度量衡体系也不断演变和完善。
到了唐代,中国的度量衡体系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度量衡标准非常严谨,行之有效。
根据唐代的度量衡制度,长度以尺为单位,1尺相当于23.1厘米;重量以两为单位,1两约等于31.25克;容量以升为单位,1升约等于1.3升。
二、古代中国度量衡体系的特点1. 统一性:古代中国度量衡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统一性。
尽管历经朝代更迭,但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体系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统一。
这使得商贸交易更加便利和准确,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标准化:古代中国度量衡体系注重标准化。
每个单位都有明确的定义和换算关系,确保度量衡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这种标准化的度量衡体系为商业交易和计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3. 科学性:古代中国的度量衡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度量衡单位的选取和制定往往基于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过长期的验证和使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我国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我国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我国度量衡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我国度量衡制度的主要历史演变:
1.古代度量衡:古代中国的度量衡制度相对分散和多样,不同地区和时期使用了各种不同的度量单位,如尺、斤、两、升等。
这些度量单位在不同地方可能有不同的标准。
2.秦汉时期:统一度量衡标准的努力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了长度、重量和容积的度量单位。
这奠定了度量衡制度的基础。
3.元朝:元朝制定了一套度量衡标准,称为“胡同制”。
这一制度影响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度量衡。
4.明清时期:明朝和清朝时期,中国进一步完善了度量衡制度。
明代颁布的《宣德度器制》规定了度量衡的标准,包括长度、重量和容积单位。
清代继续沿用这些标准,并制定了一些重要法令,以维护度量衡的准确性。
5.民国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度量衡研究院,制定了一套新的度量衡标准,称为“度量衡法码”。
这一制度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开始采用国际标准的度量衡制度。
1959年,中国正式采用国际制度(国际标准单位制度)。
7.现代度量衡制度:现代中国的度量衡制度基于国际制度,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如米、千克、秒等。
中国国家标准局(现在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管理和监督度量衡制度的实施。
总的来说,中国度量衡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多样化到现代的国际标准化。
这一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也使中国能够与国际社会保持一致,促进国际贸易和科学研究。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1合 = 20, 1龠 = 10, 1撮 = 2, 1圭 = 0.5
三国两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 204.5
1合 = 20.45
南北朝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三国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两晋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1镒 = 315
1釿 = 31.5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
1铢 = 0.69
秦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
1铢 = 0.69
时代
度制
统一换算(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31,1尺 = 23.1,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度量衡的历史与发展
度量衡的历史与发展哪个朝代确定了科学的衡量单位?度,测量长度;“量”,测量物质的容量,“衡”,测量重量。
中国的度量衡制度历史悠久。
从周朝开始,就实行了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设立了主管的官职。
(《礼记》、《周礼》等文献均有记载。
)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颁布统一度量衡法令,由**监制成一套计量标准器,发送到全国各地。
秦朝统一度量衡制度被封建社会使用了2000多年,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计量科学体系。
从那时起,历代的测量和衡量都经历了不断演变和改进的过程,即从粗糙到精细,从简单到复杂。
但从根本上说,它主要是基于秦朝的测量和衡量。
例如,西汉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统一的衡量体系。
西汉末年,王莽时的历史学家刘欣修订了测量度量衡的历史与发展简短。
衡,制定了三个单位衡量标准,设计制造了一批衡量标准器。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审度•嘉量•权衡已成为中国最早的衡量专业,标志着中国衡量技术和管理的标准化和制度化。
唐宋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叶。
唐代将衡重单位24铢12改为10元12。
宋代将容量单位10斗1斛改为5斗1斛,2斛1石(10斗)。
清末光绪29年规定,以尺、升、两为衡量的基本单位,终于建立了中国2000多年来独特、统一、科学的衡量单位体系。
如果楼主感兴趣,可以参考以下文献,这也是我给出这个答案的依据。
《中国古代度量衡》,丘光明,商务印书馆,年出版。
丘光明其他计量学术作品:《中国古代度量衡图只》、《计量纵横》、《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等度量衡的历史与起源。
测量重量工具的发展历史秤也被称为“称”。
衡器。
或者不等臂衡量重量的器具称为秤,或者是指用看秤星计称重的提杆秤,或者是单指秤杠。
战国时期有不等臂衡器。
中国度量衡的演变与发展。
国内杆秤什么时候开始还没有定论。
出土的楚国王铜衡杆具有十等分的刻度。
据推测,它是称重时悬挂在不同部位的权重和重物的标志,很可能是从等臂天平过渡到杆秤时的衡器。
东汉后来演变成了从秤星看重量的秤。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历时
吴国主要采用“丈”、“尺”、 “寸”等长度单位,其中1丈 =10尺,1尺=10寸。
重量单位
02
03
容量单位
吴国常用的重量单位有“斤”、 “两”、“钱”等,其中1斤 =16两,1两=10钱。
吴国常用的容量单位有“斗”、 “升”、“合”等,其中1斗 =10升,1升=10合。
蜀国度量衡量词
长度单位
02
早期长度单位有“分”、“寸 ”、“尺”、“丈”、“引” 等,1尺约等于14.15厘米。
03
早期容量单位有“豆”、“区 ”、“釜”、“钟”等,1钟 约等于20升。
中期度量衡量词
中期开始出现Leabharlann 一的度量衡 量标准,如秦国的“商鞅量
”。
中期长度单位有“寸”、“ 尺”、“丈”、“引”、“ 里”等,1里约等于41.4米。
步=2尺。
重量单位
魏国常用的重量单位有“斤”、“两 ”、“铢”等,其中1斤=16两,1两
=24铢。
容量单位
魏国常用的容量单位有“斗”、“升 ”、“合”等,其中1斗=10升,1升
=10合。
04
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
南朝宋齐梁陈度量衡量词
宋齐梁陈作为南朝四个朝代,其度量衡量词具有相似性。
宋齐梁陈时期,度量衡量词以“斗”、“升”、“尺”、“丈”等单位进行计量。
日期: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 词历时
汇报人:
目录
• 先秦时期度量衡量词 • 秦汉时期度量衡量词 • 三国时期度量衡量词 • 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 •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
演变规律及原因
01
先秦时期度量衡量词
早期度量衡量词
01
早期采用十进制记数方式,如 “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 知寻”。
我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发明演变
我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发明演变【主题】我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发明演变【引言】度量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贸易、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度量衡的发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样的过程,形成了独特而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我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发明演变,旨在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全面评估,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度量衡的历史。
【正文】【一、起源与初步发展】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发明演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是人们通过自然界的物质而形成的,例如用手指、手掌等作为长度的衡量标准,用自身重量或物品重量作为重量的衡量标准。
这种简单而实用的方式,在古代人们进行贸易、建筑和农业活动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在度量衡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创新。
商代时期,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逐渐形成并记录在书籍和文物中。
当时的度量衡标准器主要包括长度衡量的“尺”和重量衡量的“斤”。
这两种标准器成为了商业贸易、农业生产以及其他领域的重要基准。
【二、尺规的创造与定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度量衡的标准化成为了社会进步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制定了标准的度量衡制度。
秦代的度量衡标准器成为我国古代度量衡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尺规是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测量长度。
在秦代,尺规经过严格的制作和定制,采用了国家统一的尺寸和材料。
这些尺规拥有精确的度量单位,能够满足贸易、建筑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需求。
这一改革推动了我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汉代,度量衡标准器的创造和定制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当时,国家设立度量衡官,负责标准器的制作和管理。
这些标准器不仅包括尺规,还有用于衡量体积、重量和容量的其他器具。
汉代制作的度量衡标准器精确且统一,为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准。
【三、度量衡标准器的多样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体系。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2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2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2(2009-03-06 06:10:48)转载标签:历史度量衡制度秦制分类:收藏知识黄钟中国杂谈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2第四节“汉承秦制”以及古代度量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一、从度量衡看“汉承秦制”继秦而起的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皆如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并且在民间得到推广。
“汉承秦制”(41)是指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一直到汉宣帝,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各项制度。
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纪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这在中外度量衡史上是罕见的。
度量衡的统一不但对巩固当时秦国的政权,加强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对秦以后度量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兴以后,刘邦即令张苍根据秦制“定度量衡程式”(42),使汉代的度量衡制度很快地建立起来。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度制:分、寸、尺、丈、引。
进位完全采用十进位制,即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
量制:龠、合、升、斗、斛。
除二龠为一合外,其它也都采用十进制,即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
衡制:铢、两、斤、钧、石。
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两汉未闻有定制之举,在度量衡方面也没有颁布新的制度,其单位与进位完全与秦制相同。
秦世享国不久,虽立其制,不传其书。
《汉书·律历志》所记“审度、嘉量、权衡”各章,既是汉代度量衡制度的实录,同时也是秦代度量衡制度的补记。
迄今所见两汉度量衡器甚多,实测汉尺八十余支,得知战国至东汉末年尺度变化甚小,在23—24厘米之间。
量器五十余件,其中包括撮、龠、合、升、斗、斛六种不同单位的量器,每升约合今200毫升。
权衡器五十余件,西汉至新莽每斤在250克左右,东汉略有下降,每斤约在220克左右。
度量衡的发展史
度量衡的发展史1、原始社会:诞生粗糙的度量衡度量衡指统一准确的测算,大家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可是古人从莽荒到文明,是如何逐步确立度量衡的呢?祖先最早利用“手和脚”确立度量衡的标准,所以有“布手知尺、迈步定亩、手捧成升”的说法。
原始部落社会,分配食物、建造低矮的房屋,这些方法已经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满足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开始建造复杂的房屋、生产精美的陶器,便需要标准的度量衡,因此出现了夏禹“身为度、称以出”的说法,以大禹身体某部位的长度作为“尺度”的标准,并制作了治水的工具。
据《通典·礼》记载:“夏后氏···十寸为尺。
”说明夏朝已经出现“寸和尺”的长度单位。
2、先秦时期:散而不乱部落联盟到封建社会,度量衡进一步规范。
商朝的骨尺和牙尺均在16厘米左右,差不多是成人摊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
后来人们为了减少身体差构的误差,从自然界寻找尺度标准。
《汉书·律历志》记载:“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为一分。
”后世考古学家用山西、北京等地出产的100粒黍横排(黍之短径), 约23厘米,刚好是秦一尺之长。
看上去很散,却围绕均值波动。
目前对先秦的度量衡了解有限,考古发现的文物不多。
从目前发现的度量衡看,周朝的尺度比商朝增加了约40%,虽然战国七雄的度量衡都有细微的不同,但都在一定的均值附近波动。
例如东周和秦国的尺(度)的长度都为23.1厘米,战国4雄的量器体积在200毫升左右,只是“赵韩燕”的量器在170毫升上下。
战国7雄在衡器方面的差异不大,均在250克上下。
我们看到,先秦时期的度量衡看上去很散,却不紊乱,总体差异不大,有规律可循。
可能是因为各国都是周朝的诸侯,自然会继承周朝早期制度的度量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均,所以度量衡出现差异。
秦汉:首次统一度量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于公元前221年颁布“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诏令,第一次将天下杂乱的度量衡统一在同一个制度下。
中国度量衡的发展概况
中国度量衡的发展概况中国度量衡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度量衡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密切相关。
人类从开始制造工具以来就有了量的概念,如选择轻重适宜的石头作砍砸工具;砍伐长短适度的树干制成木棒;按大体相当的量分配食物等。
在有专门的测量工具之前,判断物体的长短、轻重和数量,只有依靠自身的四肢和感觉器官。
“布手知尺”、“手捧成升”、“迈步定亩”就是当时的计数和测量方法。
原始公社末期,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从事畜牧业的原始公社和从事农业的原始公社之间,互相交换多余的产品,开始有了偶然的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的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率。
人们在商品交换时,共同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使用双方都承认的、准确的工具进行测量,以保证交换的量的适当比率。
测量成为社会性活动以后,就有了计量的概念。
早期的度量衡器具,就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
中国度量衡器具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从采用原始测量方法的母系氏族社会,到采用比较精确的计量手段进行计量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历了六、七千年。
历史上,许多朝代对于度量衡单位的研究、度量衡器具的制作和度量衡管理制度的建立,都是比较重视的,史册上都有所记载。
如《大戴礼记·五帝德》篇中说:“黄帝治五气,设五量。
”《世本》说:“少昊氏,同度量,调律吕。
”《虞书·舜典》记载:“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这说明少昊、舜时就重视统一度量衡。
商(约前十七世纪——约前十一世纪)、周(约前十一世纪——前二五六年)时代的度量衡器具有了进一步发展。
河南安阳出土的两支商代骨尺制作较细,尺上刻有10寸,每寸内刻有10分;其中一支长15.78厘米,另一支长15.8厘米(见图)。
在西周(约前十一世纪——前七七一年)青铜器铭文里,有“金十寽”、“丝三寽”、“金十匀”等记载。
“金”即铜,“寽”和“匀”是重量单位,说明当时已有计算重量的手段。
简述我国度量衡的发展历程。
简述我国度量衡的发展历程。
我国度量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和度量主要依靠自然界中的物体和现象,例如使用手指、脚步、流水等作为度量单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度量的需求逐渐增加,为了更加准确地度量物体的大小和重量,度量衡系统开始逐步形成。
古代中国的度量衡系统最早可追溯到商代时期,当时已经开始使用量器来度量货物的重量。
商代的度量衡主要依靠金属器物,如青铜量器和鲜卑构。
这些量器的形状和规格经过严格的制定,确保其准确度和公正性。
此后,度量衡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这一制度以秦朝的都城咸阳为基准,确立了长度、重量和容量的度量单位,例如尺、斤、升等。
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管理,也方便了贸易和交流活动的进行。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度量衡制度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隋唐时期,度量衡制度进一步规范化,统一度量衡制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此后,度量衡制度在宋、元、明、清等朝代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度量衡制度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和引进国际标准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对度量衡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度量衡制度体系。
这一制度以米、千克、秒等国际单位为基准,与国际通用的国际单位制保持一致。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度量衡制度在中国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中国的度量衡制度已经与国际标准基本保持一致,符合国际通用的度量衡制度要求。
总结起来,我国度量衡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自然界物体和现象的简单度量到量器的出现,再到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建立,最后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过程。
这一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 1寸 = 3.4
量地尺:
1尺 = 32.7, 1寸 = 3.27
营造尺:
1尺 = 32, 1寸 = 3.2
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南北朝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梁、陈:1斤 = 220, 南齐:1斤 = 330,
北魏、北齐:1斤 = 440,北周:1斤 = 660
隋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大:
1石 = 79320, 1钧 = 19830,
裁衣尺:
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营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时代
量制
统一换算(毫升)
战国
齐:பைடு நூலகம்
1钟 = 10釜, 1釜 = 4区
1区 = 4豆, 1豆 = 4升
1斤 = 661, 1两 = 41.3
小: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唐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79320, 1斤 = 661
1两 = 41.3, 1钱 = 4.13
1分 = 0.41
宋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 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
清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 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
1升 = 1000,1合 = 100
清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时代
衡制
统一换算(克)
战国
楚: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赵: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魏:
1镒 = 10釿, 1釿 = 20两
秦: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斤 = 250, 一两 = 15.6
1铢 = 0.65
1石 = 30000, 1斤 = 250
1两 = 15.6, 1铢 = 0.65
1镒 = 315
1釿 = 31.5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
1铢 = 0.69
秦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
1铢 = 0.69
秦: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楚:
1筲 =5升
三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秦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斛 =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
汉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合 = 2龠, 1龠 = 5撮, 1撮 = 4圭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
大尺:
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时代
度制
统一换算(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31,1尺 = 23.1,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大:
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
1合 = 60
小:
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
1合 = 20
宋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67000,1斛 =33500, 1斗 = 6700,
1升 = 670,1合 = 67
编辑:扬波逐流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
1钱 = 4, 1分 = 0.4
元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
1钱 = 4, 1分 = 0.4
明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斛 =30000, 1斗 = 3000, 1升 = 300
1合 = 30
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开皇:
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
1合 = 60
大业:
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
1合 = 20
唐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汉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29760, 1钧 = 7440
1斤 =248, 1两 = 15.5, 1铢 = 0.65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元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95000,1斛 = 47500, 1斗 = 9500,
1升 = 950,1合 = 95
明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三国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两晋
1石 = 4钧, 1钧 = 3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斛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
1合 = 20, 1龠 = 10, 1撮 = 2, 1圭 = 0.5
三国两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 204.5
1合 = 20.45
南北朝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