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合集下载

4.2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2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步骤
① 镜检计数室:
在加样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 行镜检。若有污物,则需清洗,吹干 后才能进行计数。
② 加样品:
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 盖玻片,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滴于盖 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缓缓渗入,一次性充满计 数室,防止产生气泡,充入细胞悬液的量以不超过 计数室台面与盖玻片之间的矩形边缘为宜。多余培 养液可用滤纸吸去。
随机取样,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如何计数?
血球计数板
1、血球计数板的结构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 微生物数量的仪器,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 特制玻片制成的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 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 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
大方格
中 方 格
小 方 格
例1
2×108
例2 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 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 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 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 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 5 蓝藻 5n×10 个/mL。
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 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 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 菌数量误差小。
②.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 论说明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需要。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的自身对照
第1天
第4天
第6天
第 7天
③.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需要。尽量减少误差。对每个样品计数三 次,取其平均值。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专题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专题实验)
分析: 实验的因变量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密度),实验自变量可以是外 界的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溶氧量等,也可以是酵母菌自身内在因 素,如菌种的差异、接种时间、接种量的多少等。从另一角度看,实验 过程中“时间”是一个隐藏的变量,但不管哪种因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 的影响,都是通过不同时间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所以除建构种 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这一个目标外,(1)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是人教版 在此探究活动中的另一个侧重面。
其实计数室还有另一种规格:16×25型,即大方格内 分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但是不管计数室是 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每一大方格都 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
16×25型计数板的酵母菌量计算问题: 抽样时一般取四角:1、4、13、16四个中方格(100个 小方格)计数。将每一中格放大,可见25个小格。计数重 复3次,取其平均值。计数完毕后,依下列公式计算:
深度 25×16型的计 数板 大方格规格 1mm×1mm×0.1mm 400小格
计数器大方格规格: 2mm×2mm×0.1mm 或 1mm×1mm×0.1mm
25×16
浙科版默认第一种Biblioteka 关于血球计数板的计数方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 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 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 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 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 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 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 的酵母菌总数。每个小方格内含有细 胞数不宜超过10个。(人教版)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 科学探究能力,喜欢动手实验,渴望在探究过程中获 得成功,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及解读图表的能力还 需提高,教学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和培养。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教学方案设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教学方案设计
习小组经过讨论写出初 步的实验方案 。 4 )笔者把 能力 强的学生 吸收为生物小助手 , 与他 们一起 准备实验 材料和 用具等 ,包 括血球 计
4 )完善方案 、重新实验 。当出现 问题时 , 设计师 生互动 、相互找 茬活动 ,就其 问题进
行辩论 ,有 理有 据者给 予最佳 辩手称 号 。其 目的就 是集 思广益 ,不断地 完善 实验设计 , 规范实 验性操 作。各组 再把所 涉及 的 问题汇 总,再 次进行 实验 ,绘制 曲线,建立 模 型, 进行分析 。3天后组织结题报告 。 结题报 告与评价 各组对 实验的结果进 行汇报 、演示和 分析 ,通 过各 组建立 的模 型 明确 不同条件对酵母菌生长 的影响 ( 子课题 ) , 不难总 结酵母 菌在培 养液 中的增长规 律和 原
变化 :
4组 : 探 究在 紫外 灯照射 下 的酵母 菌种群 数
量 变化 ;
5组 : 探 究在 非无 菌条件 下 的酵母 菌种群 数
做 出一点儿贡献的时候, 他才真正受到教育 ,
这就是笔者这堂课的设计理念。 [ 1 ]陈廷华 .以实验引领课堂教 学,优化知识
量变化 ;
6 组:初步探究在不同培养温度下的酵母菌 参考文献
① 开放 实验 室 ,学生在 计数 前可 以根 据 自 己
的时间去实验室练 习血球计数板 的使用 ; ②实验 设置重 复组,最后的结果取其平均值 3 )培养 易污 染 微生物 的培养极 易受杂菌污
染 ,为 了防 止杂 菌污染 ,除 了接种 时严 格 的无菌
数板,因而独立实施实验探究难度较大,不能离开 教师 的指导 和示 范。可采 用如 下一 系列 的方法 。 ①师生共同准备 。学生 的分组 、棉塞 的制作 、 无 菌马铃 薯培 养液 的配制 、分装 和灭 菌等在 实验

第二节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二节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演练.提升
1.通常用血球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若计数室为1mm×1mm×0.1mm方格,由 400个小方格组成,若多次重复计数后,算得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5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 养液中酵母菌总数有 个。 5×400×10000×10=2×108 2、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 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 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 d、e 5个中格80个小格内共有蓝藻n 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多少个。
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设计探究思路:
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① 血球计数板的构造 ② 种类: 25个中格 25 X 16=400小格 16个小格
16个中格 16 X 25=400小格 25个小格
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设计探究思路:
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① 血球计数板的构造 ② 种类: ③ 计数室的规格:计数室有长×宽:1mm×1mm, 2mm×2mm 3mm×3mm等 深度均为0.1mm。 如果以1mm×1mm来计算:每个计数室共有400小格,总容积为 0.1mm3
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 80 ×400×10000×稀释倍数=n/ 80×400×10000×10=5n×105
三、演练.提升
3.(2008江苏高考)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 了A、B、C和D 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 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 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组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 培养液体积/mL A 4.0 200 B 4.0 800 C 0.8 200 D 0.8 800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目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总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2.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

3.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4.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一开始呈“J”形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改变,酵母菌数量呈“S”形增长。

5.实验设计(1)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时间;因变量为酵母菌数量;无关变量为培养液的体积等。

(2)怎样对酵母菌进行计数?①方法:抽样检测法。

②用具:试管、滴管、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③步骤: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显微镜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

6.实施计划: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

判断正误(1)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监测酵母菌数量()(2)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3)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答案(1)√(2)×(3)√任务一:如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资料1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

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A)。

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

1.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容积为0.1 mm3。

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分为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

实验1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实验1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实验1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核心知识回顾1、实验原理(1)用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曲线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的方法。

2、实验设计(1)变量分析: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培养液的体积等。

(2)步骤:先将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吸去多余的培养液→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显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总数。

3、结果分析(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型曲线增长模型。

(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4、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①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减小误差。

③本实验(“需要”或“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或“不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④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培养液重新计数。

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

⑥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每个计数室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计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个/mL。

⑦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一定时间内酵母菌活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但实际上显微镜直接计数的是总的菌体(包括死菌和活菌),可以通过染色法区别活细胞与死细胞。

活的酵母菌将呈色,死的酵母菌将呈色,然后分别计数,算出两者比例,从而进一步换算出总菌体数中的活菌数。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五、怎样记录结果?登记表怎样设计?
六、假如一种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该 采用怎样旳措施?
稀释培养液。稀释旳目旳是便于酵母菌悬液旳计数,以每 小方格内具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七、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 旳酵母菌,应该怎样计数?
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旳 酵母细胞数
八、血球计数板旳清洁
分析成果,得出结论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母菌旳种群数量在营养条件有限旳情况下是呈 “S”型增长,但之后会下降。温度、营养成份会 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旳变化。
一、怎样进行酵母菌旳计数?
提醒:对一支试管中旳培养液(可定为10ml) 中旳酵母菌逐一计数是非常困难旳,能够采用 抽样检测旳措施: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用吸管吸收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沿,让培养 液自行渗透,多出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 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 计数板放在载物台旳中央,计数一种小方格内 旳酵母菌数 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 旳酵母菌总数。
(5)、培养:将 A、C试管置于 28℃旳恒温箱中培养。将 B试管置于5℃旳恒温箱中 培养。(5℃旳恒温箱可由某些型号冰箱保温室设定5℃时代替。) (6)、计数和记录:每天取样时间大致一致,每次每组按序号取一支试管。计数过程
中一定要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取样旳吸管要干净且分开使用,每次取样前要试管振 荡摇匀。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后,立即将数据填到登记表格中。
2、方格网旳构成:
25×16
AB C
DE F

GH I
16×25
放大后旳方格网计数室 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旳一种大方格 为计数室,计数室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内分 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另一种是大方格 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但是不论计 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种共同旳特点,即每一 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构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改进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改进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改进实验引言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生活广泛且在许多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

在生物学实验中,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对于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操作复杂、数据准确性不高、结果可重复性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以便得到更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改进当前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和操作的简便性,为进一步研究酵母菌的生长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1)培养液:含有适量酵母菌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的培养液;(2)酵母菌种子液:含有大量活跃酵母菌的培养液;(3)平板培养基:含有适量的培养物质和琼脂的培养基。

2. 实验方法(1)实验前准备:将培养液倒入培养瓶中,并使用高温高压灭菌仪对培养液进行灭菌处理,以保证培养液的无菌状态;(2)培养酵母菌:将酵母菌种子液加入培养液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记录在不同时间点的菌落数量;(3)平板计数:取适量的培养液进行稀释处理,然后将其均匀涂布在平板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使用计数器进行酵母菌数量的计数。

三、实验改进在对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如下改进措施:1. 增加平板计数次数:当前实验中仅进行了一次平板计数,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不足以反映酵母菌数量的真实变化。

我们建议增加平板计数的次数,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2. 使用自动化计数设备:传统的平板计数需要人工进行,操作繁琐且容易引入误差,我们建议引入自动化计数设备,提高计数的准确性和效率。

3. 采用多种培养液:当前实验中仅使用了一种培养液,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酵母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我们建议采用不同成分的培养液进行实验,并比较它们对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方法的改进,我们预期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连续7天的观察,探究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

1.提出问题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酵母菌生长的条件及种群数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如,在不同温度(以及通氧、通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条件创设能够寻求宁夏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帮助)?不同培养液(如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如何?等等。

2.作出假设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作出假设可以使科学研究更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作出假设需要立足于已有知识,当更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假设,但同时,教师应提出“合理提出假设”的要求,要围绕问题,根据预期结果作出符合逻辑的假设。

3.讨论探究思路这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本课时重点突破。

通过探讨能使学生明白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具体操作时做到心中有数。

4.制定计划本实验时间较长(7天),因此事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定程序、定时间、定人员。

5.实施计划学生分小组,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课后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

6.分析结构,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讨论分析实验的结果及假设是否一致。

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让小组交流展示。

二、实验内容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中的一个探究活动。

教材编排顺序上一是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J”和“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三是探究实验。

在学习“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安排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得具体的数据,并尝试根据数据建构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了解在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3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考实验对接]
(2009· 广东高考)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 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 因素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受营养条件、空间、pH、温
[多维思考]
(1)实验中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测得 的是什么数目? 提示:细胞总数。 (2) 实验中初始阶段,酵母菌进行哪种呼吸方 式? 提示:有氧呼吸。

(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 数量变化规律。
三、基本技Leabharlann 要求(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 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 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 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 减小误差。 (3)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6)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使获得的数据更准确。
一、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 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 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二、实验流程 ↓ ↓
(2)震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3)观察并计数: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并培养, 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 ↓ 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 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 (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原理:①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到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②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增长呈“J”型增长,在有限环境中,酵母菌增长呈“S”型增长。

实验步骤:见《课本》P68“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结果分析:以__________为横坐标,酵母菌的数量为纵坐标,画出酵母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开始呈__________增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呈___________增长。

【注意事项】①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至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②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③结果的记录要用记录表;酵母菌的培养一定要严格控制无菌条件,这是培养成功的关键。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④每天取样计数的时间要固定。

计数采用抽样检测法计数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作为依据估算出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⑤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而且实验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只要分组重复试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⑥培养后期酵母菌浓度过高,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可以采取稀释的措施。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原理:①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到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②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增长呈“J”型增长,在有限环境中,酵母菌增长呈“S”型增长。

实验步骤:见《课本》P68“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结果分析:以__________为横坐标,酵母菌的数量为纵坐标,画出酵母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开始呈__________增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呈___________增长。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公开课)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公开课)
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其每一大方格都是由 16×25=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
25×16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 25中格,每一中格 又分为16小格。
2、计数
16×25型: 一般取四角的 四个中方格(100 个小方格)计数 25×16型: 一般计数四个角 和中央的五个中方 格(80个小方格) 的细胞数。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步骤
① 镜检计数室: 在加样前,先对计数板的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 则需清洗,吹干后才能进行计数。 ② 加样品: 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盖玻 片,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让培养液自行缓缓渗入,一次性充满计数室,防止产生 气泡,充入细胞悬液的量以不超过计数室台面与盖玻片 之间的矩形边缘为宜。多余培养液可用滤纸吸去。 ③ 计数: 稍待片刻(约5min),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 室底部后,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先在低倍镜下找 到计数室所在位置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计数并记录。
问题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
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
误差。
问题2: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 请讨论对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 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需要,本实验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 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实验, 获得平均数值即可。
2×108ຫໍສະໝຸດ 例2 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 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 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 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 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 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格80个 小格内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 5n×105 个/mL。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仪器介绍:血细胞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血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

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

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其中共有400个小格,供微生物计数用。

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3。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1)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2)将血细胞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3)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细胞计数室内.(4)计数;五点取样法3.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个小格酵母菌数目×400×104×稀释倍数注释:培养的时间不同取样酵母菌的稀释倍数是不同的。

2.方法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实验报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报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报告: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班级 姓名 小组 年 月 日一、实验目的: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通过使用血球计数板掌握单细胞生物的计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三、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四、实验用具:无菌水,试管,棉塞,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滴管,无菌移液管,小烧杯或小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纱布、滤纸、镊子、盖玻片。

五、方法步骤:1、取相同洁净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 马铃薯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 ,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甲、乙、丙,各5ml ,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5、每天 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六、实验记录表根据表格数据绘图:七、实验结论: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 型增长变化。

数量 时间。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PPT-ppt精品课件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PPT-ppt精品课件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死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 • • • • • • • •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1.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 ⑤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酵母菌 数量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血球计数板:一种专门计数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仪器
计数室
1mm
计数室(中间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 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
__0_._1__mm3 ,合1_×___1_0_-4___mL。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计数室
计数室分为25中格(双线边) 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 计数室是由_2_5_×__1_6_=_4_0_0_个小格组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1PPT
1.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 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2.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 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 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 数量变化。其中养分、空间、pH、温度和有毒排泄物 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2)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 O・
生 物学教 学 21年( 5 0 0 0 第3 卷) 期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张 昊 ( 苏 涟 县 梁 高 学 2 4 ) 江 省 水 郑 梅 级中 20 30
摘 要 本文对“ 探究培养液 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 实验中的几个细节作 了阐释 , 这些细节对实验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格 ( 2 。另一种是一个大 方格分成 1 图 ) 6个 中方格 , 每
个 中方 格又分为 2 个 小方格 ( 3) 无论是哪种规格 5 图 ;


31 ・
半时 , 视为 2个菌体计数 。
血球计 数板使用 结束后 ,
2 5 正确 清洗血球计数板 .
的计数 板 , 每一个大方格 中的小方格 数都是相 同的 , 即
1 2 =0 6× 5 4 0个 小 方 格 。
Il
} l
应 用清水浸泡 、 冲洗 , 能用 刷子 等硬 物洗刷 , 不 自然 晾 干或吹风机吹干后 , 镜检每个小格 中是 否存有 污物、 残 菌, 如不清洁 , 需重新清洗直至洁净 。
3 注 意 活 菌 数 和 总 菌 数 对 实 验 结 果 的不 同影 响


Il lI
I } l l
I l
l l
培养液 中酵母菌 不断 进行 着产 生 、 生长 、 衰老 、 死 亡 的过程 , 直接对菌体计数 中, 包含 了活菌和死菌 的总 数 。但该 探究 实验的 目标 是探 究 “ 酵母 菌种群 数量变 化 ” 理应 为培养液 中活菌体 的数量 变化 , , 抽样 检测得 到 的总菌数 , 与应统计 活菌数的实验结果 误差会很大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指在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大量的子孙。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的数量会迅速增加,直到达到一个平衡点。

2. 酵母菌是以营养物质为基础,通过进行代谢活动来生存和繁殖的。

在培养液中,酵母菌首先会利用培养液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如糖类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这个过程被称为酵母菌的生长阶段,菌落数量会迅速增加。

3. 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会逐渐被消耗殆尽。

当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时,酵母菌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进入代谢减慢阶段。

这个过程被称为酵母菌的平衡阶段,菌落数量会停止增加,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

4. 在酵母菌的平衡阶段中,菌落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死亡率和出生率。

死亡率是指酵母菌死亡的速率,可能由于竞争资源、环境压力或外界干扰引起。

出生率是指新酵母菌子代的产生速率,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来实现。

5. 如果酵母菌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那么酵母菌数量就会减少,进入菌落数量下降的阶段。

相反,如果酵母菌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酵母菌数量就会增加,进入菌落数量增加的阶段。

6. 此外,酵母菌的数量变化还会受到培养液中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酵母菌的生长速率和代谢活动,从而影响菌落数量的变化趋势。

7. 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酵母菌,并在一段时间内定期取样,使用细胞计数法或培养基平板计数法来测定菌落数量。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从而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因素。

8. 总结起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酵母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死亡率和出生率、环境因素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研究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行为,对于工业发酵、食品加工和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分析和方案设计1 对课题的分析1.1 实验目的熟悉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培养分析、设计、实施和完善实验方案的能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波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作更深入的探究。

1.2 选用的实验材料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真核生物。

由于酵母菌具备培养简单、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等特点,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种群内部和外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影响的良好实验材料。

1.3 种群数量测定方法——取样调查法由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庞大,种群个体绝对数量的统计费时、费力,也不现实,取样调查则简单有效。

将酵母菌培养液摇匀(搅匀)后取样进行计数,并依此推断出单位体积或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

1.4 实验原理生物的种群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种群的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具体反映了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可以呈“J”型曲线,而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一般都是“S”型曲线,在一个小的密闭环境中还可能出现衰退,乃至种群的完全消失。

种群数量的增长不仅受到内部因素如种群密度的制约,还受到许多环境因素(如温度、培养液的pH、培养液的种类和浓度、代谢产物等)的影响。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微生物细胞计数的常用工具。

每个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一种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有25个中格,每个中格有16个小格,共400个小格,总容积为0.1mm3;另一种类型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有16个中格,每个中格有25个小格,一样共400个小格,总容积也为0.1mm3。

本实验方案设计使用前一种类型的血球计数板。

根据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体积的关系,可以推算出单位体积或溶液中酵母菌的总数。

2 实验设计方案2.1 实验前的准备实验器具血球记数板、显微镜、烧杯、滴管、量筒、吸水纸等培养液的配制和灭菌按马铃薯培养液的配制方法进行,并进行灭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仪器介绍:血细胞计数板
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
血细胞计数板是由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制成的。

玻片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面,刻有一个方格网。

方格网上刻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其中共有400个小格,供微生物计数用。

这一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3。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
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2)将血细胞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3)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细胞计数室内.
(4)计数;五点取样法
3.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个小格酵母菌数目×400×104×稀释倍数
注释:培养的时间不同取样酵母菌的稀释倍数是不同的。

2.方法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按计划中确定的工作流程认真操作,做好实验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一)提出问题: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吗?养分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吗?
(二)设计实验:将24支试管分成ABC三组,每组8支。

A组为实验组,装培养液10 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28℃。

B组装培养液10 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5℃,与A组形成温度条件对照。

C组不装培养液,只装无菌水10mL,酵母菌母液0.1mL,环境温度28℃,与A组形成营养条件对照。

(三)实验操作:
1.配制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和酵母菌母液;
2.预先设计分装。

先每次用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培养液到A组和B组试管,用另一支10mL刻度吸管吸取10mL无菌水到C组试管。

待分装完毕,每支试管加塞后把试管扎成捆后,然后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的名称、组别、日期。

3.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无菌条件避免其他菌)
4.接种菌种:用灭菌干净的1mL刻度吸管每次吸取0.1mL酵母菌母液,往每支试管中加入。

(注意滴加量不要太多,避免初始菌数过多。


5.培养:将A、C试管置于28℃的恒温箱中培养。

将B试管置于5℃的恒温箱中培养。

(5℃的恒温箱可由某些型号冰箱保温室设定5℃时代替。


6.计数和记录:本实验为7天,每天取样时间大体一致,每次每组按序号取一支试管。

计数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取样的吸管要干净且分开使用,每次取样前要试管振荡摇匀。

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后立即将数据填到记录表格中。

思考题1: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记录的数据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参考1:一次实验数据记录表
参考2:出A、B、C各个处理的曲线图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 为何用血细胞计数板可计得样品总菌值?叙述其实用范畴。

a 计数室体积必定;
b 在显微镜下,不经染色不能辨别菌体的逝世活,使计数所得的数目为一定体积内的总菌数,从而计得样品中总菌值。

实用范畴:可单细胞存在的细菌酵母菌或显丝状生长的真菌,放线菌所生的包子等。

2. 为什么计数室内不能有气泡?试剖析产赌气泡的可能原因。

a 气泡会盘踞计数室的空间,导致计数室中的菌体个数计数偏小,最后导致计数成果偏小。

b 计数室内的气泡,可影响菌液的随机散布,使计数发生误差。

产生气泡原因:
a 操作不当,先放菌液再盖盖玻片;
b 计数室洗涤不清洁;
c 盖玻片移动,造成空气进入而产生气泡。

3. 试剖析影响本实验结果的误差起源及提出改进办法?
1、仪器误差:所用器材均应干净清洁,并且计数板计数区不应当有擦痕。

2、计数室内可能有气泡。

由于酵母细胞并没有染色,看起来是透明的,有气泡很轻易被计
进,使数值偏高;并且,气泡会影响菌悬液的随机散布。

改良:若产赌气泡,则用吸水纸吸出。

3、菌体在计数板上散布不均,当用选取5格计数时,会造成很大误差。

改良:应使菌液自然流入并混匀,进行察看时尽可能多数几个格子。

4、配制稀释液时汲取的浓渡过高或过低,导致稀释液浓度和原液不成准确比例,盘算时发生误差。

应将原液摇摆均匀后取中部的液体进行稀释。

5、由于数菌体数目时视觉疲劳而导致的视觉误差。

应多人察看,取记载均匀数。

6、计数时可能将格四周的菌都盘算在内了,使数值偏高。

改良:谨遵一个规矩,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不可以反复计数。

7、可能呈现有出芽的酵母菌,将出芽的酵母菌按两个计数了,使数值偏高。

改进:计数时,只有当芽体于母细胞一样大的时候,才干计为两个。

8、微量移液器的最小量程太大,在加样时,轻易加多,使盖玻片鼓起,血球计数板所技巧的体积变大,终极结果偏大。

改进:用量程的小的微量移液器并少加一些。

计数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①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如果酵母菌浓度过大,应先稀释。

②对于压在中格界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取相邻两边及夹角计数;
③对于已经出芽的酵母菌,芽体达到母细胞大小一半时,即可作为两个菌体计算;已死亡的酵母菌不计数。

④每个样品一般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