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下5.1《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教案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下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下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a2e95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16.png)
湘教版地理八下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本节课通过分析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差异和特色,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成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地区,分析其地理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PPT课件,进行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各地理区域的基本情况。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cd919a5fbfc77da269b184.png)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等教学方式的有效辅助形式。
教师有目的的摄录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的片断,作为教学评价的第一手资料,鼓励学生积极的进行自评、互评,进行班与班之间的教学交流。
通过该种形式,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培养我们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一)自学导航1、阅读“秦岭和淮河”部分,完成:(1)秦岭是()水系和()水系的重要分水岭。
其北侧地形是(),南侧地形是()。
(2)秦岭的走向是(),淮河的流向是()。
2、阅读“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表,小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是:()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界线,()分界线,()分界线,()分界线,()分界线。
2、填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名称。
二、合作探究1、秦岭—淮河南北两侧为什么气温和降水差异很大?3、南方与北方分界线是(),划分的主导因素是什么?4、划分北方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是(),划分的主导因素是什么?5、划分青藏地区与其它三地区的界线是(),划分的主导因素是什么?6、南北方有哪些显著的地理差异?三、课堂反馈1.下列各省中,全部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是()A.河北、山西B.湖南、湖北C.江西、福建D.四川、云南2.南方地区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或三熟的主要原因是()A.红壤广泛分布B.劳动力比较充足,有丰富的耕作经验C.水热条件好D.平原面积广大3.不属于秦岭-淮河的意义的是:()A.湿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限B.亚热带与温带地区的分界限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D.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4.与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没有明显差异的是()①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②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5.读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区域A BC D(2)A地区与B地区的分界线是(山脉)和 (河流),请将其名称分别标注在图中相应的位置。
湘教版八年级下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设计
![湘教版八年级下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ab92e5e2f60ddccdb38a063.png)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上台阐述,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主。
4.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课前准备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东西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贯5500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
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让我们来认识祖国各地的面貌,畅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二、新课学习(一)秦岭-淮河线1.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
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2.阅读P3秦岭和淮河的阅读材料(秦岭:秦岭横亘于中国中部,东西绵延500千米,南北宽达100~150千米,海拔多为1 500~2 500米。
秦岭为黄河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北侧是肥沃的关中平原,南侧是狭窄的汉水谷地。
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挺立于重峦叠嶂之上,山顶气候寒冷,经常白雪皑皑,天气晴朗时在百里之外也可望见银色雪峰。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东流经安徽省,于江苏省注入洪泽湖,然后大部分水流经高邮湖向南注入长江,还有一部分流经苏灌溉总渠向东注入黄海,干流长约1000千米,流域面积18.9千米2。
淮河原为独流入海的河流,后因黄河多次夺淮入海,造成淮河水系紊乱,洪涝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淮河流域进行了全面整治,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
湘教版地理八下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八下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25ee5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8.png)
湘教版地理八下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下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
教材从我国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学习之前,已经对我国地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的基本知识,对一些地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及其特点,掌握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增强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我国地理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引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分享学习心得。
4.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发言,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5.教师点评:针对学生探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a5d5f2998fcc22bcd10d9a.png)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及经过的主要省区,了解秦岭—淮河的基本情况;(2)记住秦岭—淮河线的重要意义;(3)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景观图片和视频材料、列表比较、读图、思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2)探究秦岭—淮河线和四大区域划分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淮河成为“害河”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淮河水质日趋恶化的趋势,(2)树立治理和保护淮河以及当地水资源污染的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2)秦岭、淮河的空间位置在地图上的落实;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原因。
三、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的空间位置在地图上的落实;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原因。
四、教学准备: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自制幻灯片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我国的北方雪景,南方的椰林,西北的沙漠,内蒙古的大草原、雪域高原等等景观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分别属于我国的哪些地区。
学生:雪景属北方地区,椰林属于南方地区,沙漠和内蒙古的大草原属于西北地区,雪域高原属于青藏地区。
转承:四大地理区域位于我国什么方位,分界线及其主导因素是什么。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讲解1、秦岭-淮河线出示“秦岭、淮河位置示意”图,阅读课本P2页第1~2段,思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位。
学生: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
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明显的差异。
(1)秦岭概况出示“秦岭位置示意”图,阅读课本P3页第1段,思考:秦岭的概括。
学生:秦岭横亘在中国中部,西起甘肃省境内,东到河南省西部,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与四川省北部交界处,呈东西走向,长约500千米。
南北宽达100~150千米,海拔多在1500~2500千米。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参考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5800db5ef7ba0d4b733b05.png)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在地图上找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三、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四、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归纳法、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章的题目,认识本章要阐述解决的问题。
(从整体上把握本章,以便掌握本章的知识脉络。
)教师:所谓的差异就是不同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指的是自然和人文方面。
中国的地理差异当然是中国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不一样的地方。
过渡:对于区域有一定的理解后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的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展示幻灯片)(二)新课思考: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分类。
请同学们阅读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
(展示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
1.图中四名同学分别描述了自己家乡的区域特征,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并分类。
2.有哪些区域类型?3.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每组学生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展示片)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②牧区——③东南沿海——④经济特区——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⑥热带——⑦旅游区——⑧长江三角洲——⑨农业区——⑩工业区——自然区域:③⑥⑧经济区域:②④⑦⑩行政区域:①③⑤教师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教师: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2024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2024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44590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1.png)
2024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一. 教材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实例分析和讨论的问题。
3.准备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点。
然后提出问题:“根据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我们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哪些地理区域?”2.呈现(10分钟)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同时,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个地理区域的位置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地理区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理区域的特点。
然后,各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针对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书面练习。
教师批改后,进行讲解和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会出现干旱气候?”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39f6b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d.png)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掌握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大地理区域的定义、划分标准以及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来提高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以及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学PPT,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3.准备地图,让学生观察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地理环境的划分。
2.呈现(10分钟)介绍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展示PPT,让学生了解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以及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521b4b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16.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
教材还设置了“活动与探究”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
但他们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设置“活动与探究”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4.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四大地理区域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各地理区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活动与探究”环节所需材料,如地图、标本等。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分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四大地理区域吗?它们分别是哪些地区?2.呈现(15分钟)分别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设置“活动与探究”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8dab34b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c.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本册教材的起始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地理知识的一个新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程度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对于新知识点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四大地理区域的教学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地理图片、地图等,用于教学演示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域特点,引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呈现(10分钟)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引导学生关注各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判断一些地理现象所属的区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22a9f57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8.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第1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划分,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我国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基础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掌握不扎实,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地理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
2.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理地图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
2.地理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理地图、图片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3.准备好PPT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域划分。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是如何划分的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
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地理等。
同时,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代表性景观,让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发地理地图,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湘教版八下地理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湘教版八下地理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61ecc619e8b8f67d1cb910.png)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生:秦岭东西向山脉,淮河自西向东流。
秦岭——淮河主要通过的省区有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
师: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简要说明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理意义,完成下面内容。
⑴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干湿地
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抢答。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由于秦岭山脉的阻挡,使得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
学生:四大地理分别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师: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
课件展示:
教师:观察中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与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分界线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我国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与400
教师:观察00C等温线及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教师:观察中国青藏高原的边缘线与青藏地区的边界线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四大地理区域,主要是依据气候和地形的差异,同时兼顾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的不同来划分的。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湘教版八下地理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2
![湘教版八下地理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1db1231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12.png)
湘教版八下地理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主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本节课通过分析我国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不同,使学生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并理解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
但部分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理解不深,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实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难点:各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
2.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理解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4.实践法: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地理环境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图片和实例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3.划分学生为若干小组,准备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吗?它们分别是哪些地区?2.呈现(10分钟)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和图片,介绍各地理区域的范围、地理位置及特点。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0a399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1.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表和文字,让学生感受中国的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知识。
但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有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及其地域差异。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域差异。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学习小组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布局,引发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然后,分别介绍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如北方地区的寒冷、南方地区的温暖、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的高原特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及其地域差异。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地理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新版)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新版)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6fa48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f.png)
八、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上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这一课,我感到收获颇丰。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
4. 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
2. 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难点:
1.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标准的理解与应用。
2. 各个地理区域之间联系与差异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
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表等资料,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
(1)北方地区:气候寒冷,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
(2)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以森林为主,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3)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4)青藏地区:气候高寒,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新课讲授环节,我采用了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在实践活动环节,我组织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某些地理概念理解不深,难以理解和记忆。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重点知识点的讲解和巩固,并提供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12c55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f.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提高。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各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尚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运用多媒体教学法,直观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介绍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20分钟)针对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ba611db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16.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地理环境的特征、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低,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掌握不够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了解各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各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图、省区地图等相关地图资料。
2.图片:准备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图片资料。
3.案例:收集各地理区域的代表性案例。
4.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位置,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fda62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e.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知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域差异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地图、实例等的多媒体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理案例、资料等。
3.教学工具:地球仪、地图、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域差异。
教师提出问题:“我国可以划分为几个地理区域?它们分别是哪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展示课件,分别呈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地理特点等。
引导学生关注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地图,判断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及其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影响的主导因素;
②了解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及经过的主要省区,了解秦岭—淮河的基本情况;
③记住秦岭—淮河线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景观图片和视频材料、列表比较、读图、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提升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初步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
通过八年级上册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等知识,同时,八年级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推理分析和知识整合的能力。
自上学期以来,学校推行“精讲精练,合作互助”学习模式,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较强,为学习这部分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①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②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①秦岭、淮河的空间位置在地图上的落实;③???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原因。
【教学用具】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件演示〗电脑展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景观图
〔提问〕同学们知道屏幕上的景观图都分别是表示我国的哪些地方呢?
〔学生〕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指正。
〈承转〉地理区域的内部具有相似性,地理界线则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要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及原因,首先让我们来学习我国区域的划分和一些重要的分界线。
『板书课题』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件演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闪烁400㎜等降水量线。
〔提问〕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这条线把我国分为哪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有哪些地理差异?
〔归纳〕400㎜等降水量把我国划分为西北半壁和东南半壁。
西北半壁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人口稀少、牧业为主;东南半壁气候湿润、河湖众多、人口稠密、农耕为主。
〖课件演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图”。
〔提问〕四幅图中描粗的线分别是:一月多少度等温线?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那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那两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这些线的东段都经过哪条山脉、河流?
一、〖课件演示〗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
【活动一】游览地图上的中国
阅读课本P4 ,完成
1、寻找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2、探索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
﹝提问﹞我国四大区域的分界线是哪些?
﹝讲解﹞教师讲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有:
①秦岭-淮河线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③青藏高原边缘线
(教师每讲其中的一条线时,图上该线呈现加粗状态,并且不停地闪烁,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问〕
1、四大区域中()地区与()地区没有相邻。
2、()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地区,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地区,因海拔高,气候非常寒冷,()地区,因地处我国内陆,气候干旱。
答案:1、西北地区南方地区 2、北方南方青藏西北
二、秦岭-淮河
【活动二】观看视频,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找出秦岭与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2、找出秦岭、淮河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3、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是()
①湖北②河北③江西④山东⑤浙江⑥山西
〔学生〕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指图回答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75“秦岭”与P76“淮河” ﹝课件展示秦岭、淮河景观图片﹞
〔提问〕1、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是_______。
2、淮河为什么会成为“害河”?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订正。
〖教师补充〗1、黄河多次泛滥,大量泥沙淤高了淮河中游的河床,使它成为半“地上河”,下游入海出路被淤塞,每遇汛期,上游水量大增,下游又无通畅的泄水渠道,以致使它泛滥成灾,这就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原因。
(说明:淮河旱涝灾害频繁)
2、淮河两岸大量的工业废水的注入,加上淮河流量不大,其自身的自净能力较差,所以这一带有这样的民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说明:“淮河的污染严重”)〔提问〕
3、淮河应该如何治理呢?
〔讨论〕学生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作适当的解释、补充
淮河的治理:
上游:修水库,作好水土的保持工作
①中游:修蓄洪工程
下游:开辟新的入海通道
②政府应对淮河沿岸的工厂加强治污力度,对限期不能达标的工厂、企业强行实行关、停、并、转等等。
﹝承转﹞了解了秦岭-淮河线的位置、特征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条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板书』三、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活动〗学生分组完成教材P76的活动第1题。
“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一条山脉”?
〖课件演示〗展示秦岭的景观,以及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南北两侧的农作物、南北两侧的居民主食情况。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借助屏幕上的景观图,依次向学生说明:秦岭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主食以面食为主,树木冬季落叶。
秦岭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主食以大米为主,树木大多常绿。
〖活动〗学生完成教材P77的活动第2题“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而秦岭南侧的安康的最低气温为-7.6℃,这是为什么?”
﹝讲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肯定和指正。
强寒潮发生时,偏北风南下,遇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阻挡,其南侧的安康受强冷空气影响降温幅度小,而北侧的西安则降温幅度强烈。
﹝承转﹞由活动的1、2题可知,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有许多地理差异。
〖课件演示〗教材P77的“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空白表格)
〖课件演示〗展示课堂小结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1月份____℃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同时它也是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温度带中______带与______带的分界线,在干湿地区中,这条线还是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分界线,四大区域中是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分界线。
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秦岭-淮河线
一、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及分布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秦岭与淮河
二、1、秦岭
2、淮河
三、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
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