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严复的新闻思想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严复“三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严复“三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标签:严复;民智;民德;民力;当代价值严复开发民智、更新民德和强化民力的主张是其思想的重要闪光点,直接来源于西方,有严谨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支持。
“民力”是基石,“民智”是资源,“民德”是保障。
国民的道德水平、智力程度与体力现状决定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方向与道路选择,这是严复思想的核心所在。
严复“三民”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同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两座丰碑,开中国近代讨论国民性之先河,成为现当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核心。
作为近代中国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化大师,严复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遗产。
其中,他的“三民”思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样,相得益彰,始终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人敬仰和叹服。
本文试图从当代国民性塑造的角度,重新解读严复的“三民”思想,借以挖掘其深刻内涵,揭示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严复“三民”思想的理论渊源严复“民力”、“民智”与“民德”的“三民”思想,直接来源于英国著名思想家斯宾塞与赫胥黎的社会有机体论。
斯宾塞在其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书中,对三者关系及其重要性做了系统阐述和剖析。
严复指出,斯宾塞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濬智慧、练体力、厉德行”。
斯宾塞认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明程度与进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身体、知识与道德的综合素质:国民体力强健、智慧聪明、道德高尚,社会就进步,国家就强大;国民体弱多病、愚昧无知、道德低下,社会便退步,国家就衰弱。
斯宾塞指出:“群之变也,视民德之进退,群性与民性,群德与民德,相待为变,其例则群学之所有事也。
”群之能事,必视其民,常于二者之间,求其对待之公例”。
“一群之立于天地也,有发生,有滋长,有形制,有功能,凡皆其民性情才力所遘会,磅礴而成之。
”“天生蒸民,德不虚立,于其身有性情才力之可指,于其群则有强弱衰盛之可知”。
“凡群者皆一之积也,所以为群之德,自其一之德而已定,群者谓之拓都(Total总体——引者注),一者谓之么匿(Unit个体——引者注)。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思想研究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思想研究【关键词】辛亥革命;新闻思想;梁启超;资产阶级报刊引言本文对“辛亥革命时期”这一时间概念的界定是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截止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自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开放“报禁”“言禁”后,民间自办报刊数量逐年增长。
到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报刊数量进一步显著增加,而且出版地域从沿海、开放地区、大城市扩展到内地,乃至边疆偏远地区,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出现。
这一时期,国内新闻界思想活跃,言论开放,各种持不同政见的政治团体纷纷以办报为武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抢夺舆论阵地,大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气势。
通过他们的宣传及论战,国内原来只知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受封建传统文化束缚的分子眼界大开,普通民众的思想也得到了启蒙。
在这中间,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还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
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对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专章论述。
书中将当时的新闻思想划分为两大派别——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并在“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发展”一节中对二者的新闻思想分别做了归纳,指出二者的思想源泉都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办报主张在实质上是相同的。
但是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主张更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与斗争性,因而成为主流。
资产阶级改良派有较多的报刊实践,创办报刊是他们进行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
梁启超是他们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思想界,乃至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严复、谭嗣同等人对改良派的新闻思想也有很大贡献。
国内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近代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的研究中,关于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的研究是最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
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对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做了总结,将梁启超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
书中指出,梁启超认为报刊是社会的“耳目喉舌”,具有“去塞求通”的功能;报刊的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梁启超对新闻业务改革进行过系统论述。
严复与“国闻报”
AZ HA O I ZI E 2 1 ・ 《 0 0 1 下半月 )
复 5一 闭 报J 围 I
1 9世 纪 的
段 岁 月 ,严 复 充 分 释 放 了 自己 的 才情 . 他 带 给 国人 一 个 震 动 . 时 , 让 世 人 认 识 同 也
是 维 系在 其 传 统 的道 义 原 则 的 朽 木上 。 而 是 寄托 在 现 实 生存 的双 桨 上 。 兴 的希 望 振 不可 能来 自对 旧梦 的 重 温 : 只 有 痛 苦 地 而 向敌 人 学 习 ,才 有 民族 复兴 的一 线 生 机 。
早 期 与报 业 的 接 触
主 义 者 侵 略 步
19 8 4年 中 E 甲午 战争 爆 发 。坚 决 主 l 张抗 敌 . 对 投 降 议 和 的严 复 与 千千 万 万 反 国人 一 样 被 战败 的条 约 所 警 醒 . 呜呼 ! “ 观
伐 的 到来 , 醒 惊
了 还 在 亚 细 亚
神 鼓 舞 、 济 赞 助 , 也 不 忘 将 自己 得 意 经 他
之 际 , 复 以创 办 《 闻报 》 实 际行 动 奠 严 国 的
定 了他 在 中 国报坛 不 可 动 摇 的地 位 。 复 严 等 人 创 办 的 《 闻 报 》 当 时 被 看 做 是 维 国 在
新 派 最 重 要 的 舆 论 机关 之 一 , 复 是 真 正 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批 叉 一 批 的
的 《 世 变 之 亟 》 《 强 》 《 韩 》 几 篇 论 、原 、辟 等
极 具影 响 的论 文 , 面 提 出 了他 的资 产 阶 全
知 识 分 子 开 始
了 苦 苦 思 索 并
奋 起 应 战 , 复 严 就 是 其 中之 一 。 而 且 可 以 这 样
《直报》与严复维新思想的传播
郭长保(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要:在鸦片战争之后,具有近代意义的报刊大量涌现,它是西人向中国人传播西学的重要宣传方式,也是国人了解西学和宣传变革思想的重要舆论武器,严复最早与报纸发生的联系是在《直报》发表的系列具有维新思想的文章。
在这些文章可以看出,从一开始,严复就试图通过报纸来传播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一努力与康梁维新派对报纸的期待是相同的。
关键词:直报;严复;维新思想;传播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028-02 在鸦片战争之后,具有近代意义的报刊大量涌现,它是西人向中国人传播西学的重要宣传方式,也是国人了解西学和宣传变革思想的重要舆论武器;在这些众多的报刊中有一份被人们常常忽视的报刊——天津《直报》。
《直报》于1895年1月26日(清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一日)由德国人汉纳根创刊后,不仅舆论上支持清政府抗战,表达了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基本立场,而且在《直报》上发表了严复的5篇具有维新思想的文章,为清末的维新运动从舆论上进行推动,一定程度上对维新思想舆论上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报纸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重要的也是最为活跃的舆论工具,因此当时报刊以疾风暴雨之势产生,数量颇为壮大。
但在维新变法运动前所不同的是报刊基本上由西人所办。
据统计“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报刊大多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即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半个世纪,外国人创办的外文、中文报刊达170多种,占同期数量的95%。
”①当然这主要是指大的有较大影响而可信度较高的报刊,小报就更是不计期数。
天津《直报》是一份较为独特的报刊,是一种商业性报纸,以营利为目的。
内容多以新闻为主,第1版的前半版一般是银行等行业的大幅广告,后半版为“西报摘抄”和“宫门邸抄”;第2版到第5版,内容为新闻;第6版为当时天津的轮渡情况表;第7-8版为广告,内容涉及工业、农业、商业、医药、娱乐等各方面。
严复《国闻汇编》及其天演论传播
严复《国闻汇编》及其天演论传播李楠;姚远【摘要】目的从科技期刊传播的视角出发,旨在厘清《国闻汇编》与天演论传播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史提供新线索.方法采用原始期刊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对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创刊于天津的《国闻汇编》及其传播策略、传播内容作了初步的历史考察.该刊首次部分连载了严复的《天演论》一书,提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为随后生物进化论在中国暴发式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催酶作用.结论《国闻汇编》引进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而成为研究进化论在华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期刊.严复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中国晚清社会形态相结合,并异化为社会进化论,是造成空前影响最主要的原因.【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43)002【总页数】6页(P324-329)【关键词】《国闻汇编》;《天演论》;严复(1853-1921);科技期刊史【作者】李楠;姚远【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陕西远程教育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8;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9;Q111.2《国闻汇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12月8日创刊于天津,其主编是被誉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1853—1921),是维新派的重要刊物之一,也是最早发表《天演论》的重要媒体阵地,叶再生[1]等学者从新闻出版角度对《国闻报》进行过研究,其中也涉及《国闻汇编》。
姚远的《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一书亦未提及[2]。
本文将运用原始文献分析考证法,从科技期刊传播视角对该期刊的传播策略和传播内容进行详细研究以期厘清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脉络。
1 《国闻汇编》之创刊背景严复作为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他将报刊的功能总结为:一是“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二是开启民智的功能;三是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
严复运用报刊传播维新主张更是不怠人后。
“尚力思潮”第一人:严复(续)――中国近代第一个体育思想家
“尚力思潮”第一人:严复(续)――中国近代第一个体育思想家第一人:严复《尚力思潮》摘要:在本文中,作者讨论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家严复的著名论文《尚力思潮》,重点解释了严复关于体育的理论,以及体育对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严复认为,只有在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体育精神影响下,中国才有可能实现体育发展,进而实现民族的复兴。
关键词:民族复兴、体育、体育思想家正文:严复在《尚力思潮》中论述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家的主张,并重点讨论了体育对民族复兴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复兴在西方国家已被划分为“身体力行”和“精神修养”两部分,然而中国仍没能实现这一观念,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依赖于农耕文化,从来没有真正使用体育或其他体育活动来塑造公民的道德素质。
严复认为,中国只有在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的体育精神影响下,才有可能实现体育发展,进而实现民族的复兴。
另外,他还提出了“身体力行”和“精神修养”相结合的理念,以及为复兴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
严复在《尚力思潮》中提出的观点,可以用于现实当中应用。
首先,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可以借鉴严复所提出的“身体力行”和“精神修养”相结合的理念,强调体育活动对公民健康和正义道德的重要性。
此外,可以通过推广和普及体育活动,提升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从而帮助民族复兴可持续发展。
同时,可以通过在全民的体育活动当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不断提升全民的正义意识,并从根本上消除对正义的忽视,让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
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为体育活动提供财政支持,改善体育环境,进一步推动全民体育发展。
最后,可以将严复所提出的观点应用于学校教育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激发学生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发展出个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的来说,严复认为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体育活动十分重要。
通过正确地将体育活动和“身体力行”、“精神修养”相结合,可以让我们宣传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正义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实现其梦想,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
浅析严复的新闻自由思想——从《国闻报》说起
内, 并且在名义上 由日本人挂牌经营; 在主办 《 国闻报 》期
间, 从 不 亲 自踏进 报馆 半步 , 遇重大 事件 则 到王 修植 家 中商 议; 在 报纸 上 发表 文 章 也从 不 署 名 。严 复 自身 的 办报 实 践 方面是出于 自己政治身份的考虑; 另一方 面也表明—— 报纸与国家政权应该是相分离的两个独立主体。 ( 1 )突现地方特色。严复在 《 国闻报馆章程 》中明确
报 纸 的功能 “ 《 国闻报 》何 为 而设 也 ? 日 , 将 以求 通 焉 耳 。夫 通之 道有 二 : 一 日通 上 下之 隋; 二 曰通 中外之 故 。如 一 国 自立之 国, 则 以通 下情 为要 义 。塞 其 下情 , 贝 4 有利 不 知兴 , 有 弊 而 不 知去 , 若是者 , 国必 弱 。如 各 国并 立 之 国 , 则 尤 以通 外情 为要务 。昧于外情 , 则坐井而以为天小 , 扪龠而以为 日圆; 若是者 , 国必危 。 ”… 可见 , 严复办 《 国闻报 》主要 目的就 是 “ 通 上 下之 情 , 通 中外 之 故 ” , 而这 正 是他 所认 为 的报 纸 的两大功能 , 而两者之中, 严复主张 “ 通下情 , 尤以通外情 为 急” , 对 中外 的重 视更 胜康 梁 。 康有为认为 , 报刊有 四大功能, “ 报馆之益 , 盖有 四端: 首列论说 , 指陈旧事, 常足以匡政府所不逮 , 备朝廷之采择 , 其善一也 ; 胪陈各省利弊 , 民隐得以上达, 其善二也 ; 翻译万 国近事, 借鉴敌情 , 其善三也 ; 或每 日一 出, 或间日 一 出, 或 旬 日一 出 , 所 载 皆新 政 之 事 , 其 善 四也 ” 。 由此 可 知 , 康 有为主张报纸的主要功能是便于了解 国内政事 , 这也是报 纸 的三 个 “ 善 ”处 , 反 映他 国之 事只是 报 纸 的次要功 用 。 梁启 超则着 眼于 国内的实 际政治斗 争, 强调 “ 通 上 下” , 即报纸要上传下达 , 向上陈述变法主张 、 向下传达朝廷
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
●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早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就渐成体系,其主流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代表人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其中以梁启超思想最为完整。
1.康有为严复谭嗣同都非常注重报纸在上下通达中的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在维新派中最具典型的,是维新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汲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以下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他一声发表的新闻学方面的专论在30篇以上,内容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三大类。
a)关于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去塞求通,通上下通中外。
b)关于报刊的性质:使用中进行政治组织宣传的有效工具,报馆应是独立于政府权力的第四种势力,是传播文明的三大利器之一。
c)关于报刊的任务: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d)关于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四条标准,一是宗旨定而高,维护多数之公益。
二是思想新而正。
取万国思想以贡于其同胞。
三是材料富而当。
并注意选择。
四是报事速而确。
时效性重时事。
e)关于健全舆论的主张:五本思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携党派思想和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
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还论述了关于舆论的各方面情况。
f)关于报刊的宣传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惊人之语使人猛醒。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同样来自西方的新闻思想,但更具革命性与战斗性,在辛亥革命期间成为主流思想1.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宣传革命思想,揭露清政府腐败统治。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革命办报的主张。
3.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与指导,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报纸是舆论之母。
4.党报重视民意,是社会公器和国民代表。
●辛亥革命士气中国新闻业务的进步情况: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报刊形式的改变:由书册逐步向单张印刷的近代西方报纸靠近,采用白纸两面印刷对开日报越来越多,为了提高新闻时效性,一些报纸对重大突发事件开始发行号外。
严复与梁启超的新闻改革思想比较
复 着 眼 于 新 闻 自 由在 内 的 整 个 自 由 对 政
对时 人 的束缚 ,体 现 出其 爱 国情 怀 和 深 刻
远 见 。 他 的 新 闻改革 思 想 , 但 缺少 公 众 利用 新 闻 自由权利 对 政府 进 行监 督 的义 项 。 相 对 于严 复 而 言 . 启 超 对 新 闻 价 值 梁
的认 识 更 深 刻 、 有 针 对性 。他 明 确表 示 : 更
治 制 度 变 革 和 民族 素质 的 价 值 ; 而梁 启 超
的论 述 更具 针 对 性 。 对 于新 闻 自由 的价 值 。严 复从 国家 和 个人 两 个层 面作 了论 证 。他 认 为 , 国家 , 于
今 天 也有 一定 的现 实 价 值 , 因为 他 不 仅 明 确提 出 “ 论 自由 ” 而且 跳 出前 人 偏 执 于 言 , 报 刊抵 御 外 辱 的功 能 说 , 始 对 新 闻 改 革 开 的理 性 价 值 进 行 阐 释 。 然 而 。 没 能 把 新 他
因 为西 方人 强 国 的命脉 “ 扼 要 而谈 , 外 苟 不
于学 术则 黜 伪 而崇 真 .于 刑政 则 屈 私 以 为 公 而 已 。顾 彼行 之 而常 通 ,吾行 之 而 常 病
者 , 自由不 自由异 耳 ” 于个 人 , 括新 则 。 包
者 , 于 国 民而 为 其 向导 者 是 也 ” 。梁 启 对 @ 超 同样 认 为 ,新 闻 自由 是 其 他 文 明 的 基 础 , 资产 阶级 文 明 的 产 物 和传 播 文 明 的 是 互 利器 ( 校 、 纸 、 说 ) 一 。 为促 进 学 报 演 之 因 西 方文 明创 造 的 因素 正 是 “ 想 自由 、 思 言
严 复 和 梁 启 超 都认 为 . 闻 自 由是 新 新 闻 改 革 的 目标 , 富 国强 民 的基 础 。但 严 是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 近代部分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近代部分
中国新闻评论在近代有着丰富的发展史,这一时期的新闻评论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朝末期的启蒙时期。
当时的新闻评论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为背景,以发挥思想启蒙的作用为目的。
代表性人物有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
第二阶段是民初时期的自由主义时期。
当时的新闻评论以反对封建专制、倡导民主自由为主题。
代表性人物有熊十力、胡适、钱玄同等。
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救亡时期。
当时的新闻评论主要是为抗日宣传服务,以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为目的。
代表性人物有郭沫若、徐特立等。
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
当时的新闻评论主要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和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主题。
代表性人物有胡乔木、陈丹青等。
近代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不仅记录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 1 -。
大学生论自由读后感
大学生论自由读后感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所著的《论自由》,完成于1859年。
该作品所论述的自由主要是公民自由和社会自由以及他们的权界关系。
下面为大家精心廉政了一些关于论自由读后感,欢迎查阅。
论自由读后感1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论自由读后感。
---卢梭。
在现今这个“自由”泛滥的时期,自由已经被高度的抽象化,然而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关于这个话题,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表达了他的独特的观点。
在此书里,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仍有绝大部分的内容至今仍会对我们产生启迪。
说到自由,让人不禁会想到这个问题: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自由有很多种涵义,但密尔关注的是公民在国家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即所谓的“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
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
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公民在国家中的自由,即政府统治下人们的政治自由,自由是一个抽象的含义,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或者几个字就把它的全部内涵与外延概括出来,因此只能用一种现象来表述,密尔将自由分成“自然的自由”与“规则性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或者也可以称为“最原始的自由”,这种自由i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以强力为后盾,充满血腥与残暴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不是平等的享有的,由强力的大小决定,只要你拥有绝对的强力,凌驾于其它强力之上,你将拥有绝对的自由。
论严复科学教育思想的价值和启示
20 年 6月 08 第 1 第 3期 2卷
扬州大学 学报 ( 高教研究版)
Ju a o Y n O U iesy(t r d ctnsryE io) or l f ag i nvri ti E uai ta d i n l t #e o tn
严复在 《 救亡 决论 》中指出 :“ 西学格 致 ……,一理 之明 ,一法之立 ,必验 之物 物事 事而 皆然 ,而 后定 之不
易。 ”这里所谓 的格致 ,就是科 学的代名词 。他 指 出科学
分为 自然科学 和社会 科学 ,因此 ,科学 教育 的 内容 除 了
能使中华民族 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并且处于不败之地。
本人 曾受过传 统教育 的训练 ,而 留学 的经历 使他 眼界 大
开 ,他 以西学 的近 代性 来批判 以宋 学义 理、汉学考 据 和 辞章为主要 内容 的 “ 旧学” ,他 认为古书成 训是 “ 心成 之 说” ,不能解决什 么现 实 的问题 ,因而是 无 用、无 实 的。
的缺乏成为他 实施科 学教 育 的障碍 ,因此 ,10 他在 93年
严复是 近代著 名的思 想家 。同康有 为、梁启 超等 资
产阶级改 良派 的代表 人物一样 ,严复也 十分 重视 教 育的
了科举考试制度 “ 锢智慧” “ 、 坏人 心” “ 、 滋游手 ”三大
害处 ,认 为要 救亡 ,就必 须 改革 唯仕 是 育 的传 统 教 育, 提倡新 的教育 内容 。近 代 中国落后 挨打 ,与科学 的缺乏
具有开创性 。他对科学 教 育的重 视体现 在他对 掌握科学 知识 的国民的考察上 ,他认为 :“ 凡国种之灭绝 ,抑为他 种招兵买 马羁縻 者 ,不 出三事 :必其 种之 寡弱 ,而不 能 强立者也 ;必 其种 之暗 昧 ,不 明物 理者也 ;终 之必其种
戊戌变法前新闻思想
维新派报刊思想:(1)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办报主张。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早期的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来自于王韬,郑观应,陈炽等人。
康有为的“通时务”、“知新政”是和变法维新相连的;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把报纸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还将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谭嗣同提出报纸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权和言论自由的色彩,这些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范畴。
早期维新派还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办报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1:戊戌变法时期,随着办报实践的增多,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志士对报刊的认识不断深化。
其中阐述最多的仍是报刊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他们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
可送三方面论述。
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
重视报刊传播信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
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之一。
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
2: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
维新派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3: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
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1,“宗旨定而高”。
2,“思想新而正”。
3,“材料富二当”。
21884988
从理论上 来讲 是有 道理 的 , 就 国, 以通 下情为要 义。塞其下情 , 群 与强同两 个方面 申述 了 自己办 报的 种推论 , 则 则 闼兹报 者 ,观于一 国之 事 ,则 是办报 纸—— 开 民智— —强 国家三者 有利 而不知兴 、有弊而不知去 ,若是 目的,“
者,国必 弱。 为各 国并立之 国,则尤 以 足以通上下之情 ; 观于各 国之 亨, 则足 之 间, 的确存 在一定 的因果联 系。 在实
各国并立”的 时代 , 情 不 过 综 其 大纲 , 挈 之 , 提 宣布 之 , 既 上 求 通 焉耳 。 夫通 之 道 有 二 , 日 通 上 下 立”的时代与 “ 一 势完全不同 , 措施 也应不同 严复从强 不 劳。 下乃大治” 严复的这种认识 , 。 这 之情 , 日通 中外之 故。 一 为一 国 自立之
维普资讯
践上,他在当时维新派报刊大量兴起 能 无 方 向 , 著 论 则 不 能 无 宗 旨” 就 他们行文的共 同缺点就是太雅 致深奥 , 一 的形势 下, 创办 《 国闻报》 详叙外事” 是说 , “ 记事要 确凿 , 论说要有主 见, 这 影 响了传播效果 。严复认为 “ 报馆 文
以弥补 其他报刊之不足 ,客观上也 收 就是报纸 的本来面 目。办 报虽 然众 口 章”是 “ 言庞 意纤 ,使其文之行于时 , 到 了一定的效果 。 难调 , 但报人应守其本分 , 就吾 见闻, 若蜉 蝣旦 暮 之 已化” “ ,没有 长久的 生
二 ,关于报人道德 自律 的认 识
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 通外情对于 国家的重要性 。 但是 , 严复 国闻报缘起) 。 )
通外情 ” 方面的作 献。他从事新闻活动的时间虽然并不 特别强调 了 日报在 “ 却提 出了卓尔不群 的思想 。
辛亥革命时期新闻自由思想研究
成熟 与繁荣 , 资产阶级报人的新闻 自由思 想也逐渐成型并进一步指导实践 。 么在 那 此阶段 , 国内资产阶级新闻 自由思想已经
发 展 到 了 什 么 程度 ? 西 方 新 闻 自 由主 义 与
进行论战 。 《 继 中国 日报 》 之后 , 世 界公 《 益报 》、 有所 谓 》 报等 报刊 先后 出版 , 《 10 9 5年 《民报 》 问世 , 的 使得革命 派报刊
见于今 ”。 他认为 , 中华 民国暂行报律 》 《
虽然 是为 了通过 限制滥用 自由达到保护 新 闻自由的目的 , 但极易被人误解为利用 法律钳制 自由。 在其参与制定 的 《 中华 民 国临 时约法 》 , 中 第二章第六条 明文规定 了 “ 民有言论 、 人 著作 、 刊行 及集会 、 结社 之 自由” 。 ④ 从孙 中山对 《 暂行 报律 》 出 提 的批评 中可以看出 , 在法律与新 闻 自由矛
大 的推 动 作 用 。 着 自由 报 刊 实 践 的 逐 渐 随
尔顿 的 “ 思想 自由市场 ”观点 的影 响 , 在 《 敬告我 同业诸君 》 一文中强调 : 思想 “ 自由 、 言论 自由 、 出版 自由 , 三 大 自由 此
者 , 唯 一 切 文 明 之 母 , 近 世 世 界 种 种 实 而
进入 一个新 的发 展 阶段 。9 6年清廷 宣 10 布预备立宪后 , 报业 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 快 。 资产 阶级革命报刊则是此次办报高 而 潮 的主流。 在这次办 报高潮 中 , 资产阶级 的新 闻思想 , 其是新闻 自由思想 已经 有 尤
了蓬 勃 的 发展 。 二 、 产 阶级 报 刊代 表 人物 的 新 闻 自 资 由思 想
媒介纵横IWW L SOD N R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通中外之情。 上下之情通, 而后人不 自私其利 中外之情通, ; 而后国不自私 其治。人不自私其利,则积一人之智 力, 以为一群之智力, 而吾之群强; 国 不自私其治, 则取各国之政教, 以为一 国之政教, 而吾之国强。 此则本馆设报 区区之心所默为祷祝者也” ( 〈严复集 ・ 国闻报缘起〉。 ) 在严复的思想里,办报与强国的 逻辑关系是:国家的强大必须依赖于 民众的力量,民众乐为国家效力必须 依赖智力的提高,而民众智力的提高 又须通过读报来了解中外情况。积人 “ 而成群, 合群而成国, 国之兴也, 必其 一群之人。 上自君相, 下至齐民, 人人 皆求所以强弱, 而不自甘于弱, 人人皆 求所以智, 而不自安于愚” 一群之民 “ 、 智既开, 民力既厚, 于是其为君相者, 不过综其大纲, 提挈之, 宣布之, 上既 不劳。 下乃大治”严复的这种认识, 。 这 种推论, 从理论上来讲是有道理的, 就 是办报纸——开民智——强国家三者 之间, 的确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 在实
・充电乐园・
业余新闻学院
●论严复的新闻思想 ●读者需要句子短、 文字干净的表达 ●善用观察 成就佳作
编者按 古人云: “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 。看来,许多时候, “史论”比“经书”更有营 养, 更易于消化, 味道也更醇香宜人。 作为新闻工作者, 学习一点新闻史知识, 特别是经过选择、 提 炼的新闻史人物评传, 与学习新闻理论有异曲同道德。 本刊将陆续刊登一些有关中国新闻史人物评传。 本期发表徐新平教授撰 写的《论严复的新闻思想》 ,以飨读者。
通外情为要务。 昧于外情, 则坐井而以 为天小, 扪龠而以为日圆, 若是者国必 危。 这一段对报纸作用的论述,在总 体上与中国近代报刊的开创者王韬关 于通上下、通内外的办报思想没有什 么区别。王韬也论述了报纸通下情与 通外情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但是, 严复 特别强调了日报在 “通外情” 方面的作 用。 他认为 “通下情尤以通外情为急, 何则, 今之国, 因与各国并立之国, 而 非一国自立之国也” 《严复集・国闻 。 ( 报缘起》 就是说在国门洞开, ) 通商日 频的时代,应从世界的格局来看待中 国的事情,而要想与世界其他国家同 台竞争、 并驾齐驱, 就必须知晓外国情 况, 国门打开之后, 与过去闭关自守、 自谋发展的情形完全不同了。一国自 “ 立” 的时代与 “各国并立” 的时代, 情 势完全不同, 措施也应不同。 严复从强 群与强国两个方面申述了自己办报的 目的, “阅兹报者,观于一国之事, 则 足以通上下之情 观于各国之事, ; 则足
论严复的新闻思想
●徐新平●
严复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 想家和翻译家, 而且还是著名的
报刊政论家,被誉为向西方寻找救国 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和中国第一个 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家。在戊戌 变法时期,他创办的《国闻报》 为思 , 想启蒙和变法维新摇旗呐喊,对中国 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 献。他从事新闻活动的时间虽然并不 长 (1897-1898) 但在新闻理论方面, , 却提出了卓尔不群的思想。
二、 关于报人道德自律的认识
严复在 《国闻报》 创刊之时, 特制 订了 《国闻报馆章程》在章程之中, , 有 一段这样的话 : 毁谤官长、 攻讦隐私, 不但干国家 之律令, 亦实非报章之公理, 凡有涉于 此者, 本馆概不登载。 即有冤抑等情, 借报章申诉, 至本馆登上告白者, 亦必 须本人具名, 并有妥实保家, 本馆方许 代登,如隐匿姓名之件,一概不登。 这一条规定反映了严复对报纸禁 忌和职业道德的重视。他认为报纸的 公理是:不允许毁谤他人,不揭人隐 私, 即使个人要借报纸申诉冤情, 也要 本人署名并有人担保, 责任自负。 这种 认识虽然不是严复的发明和创新,但 说明严复的办报作风是严谨的。尤其 在国人办报之初, 积极倡扬这种精神, 对于形成中国新闻业的优良作风不无 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 1898 年 8 月 5 — 6 日 《国闻报》 上刊登了严复一篇文章, 名为 《说难》 这篇文章以主客问答的 , 形式、谐谑自嘲的语言讨论了报纸为 什么难办、报纸文章为什么难写的问 题,实质上是反映了严复办报的苦衷 和他的新闻道德观。 在严复看来, 报纸 如果迎合受众,其结果必然是非驴非 马, 于读者无益。 严复在文中借某甲之 口,以讽刺揶揄的笔调辛辣地批判了 当时报章文章“人人讨好”“尽失本 、 来”的恶习,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支那之设报馆三十年矣,向见各 报, 其论事也, 诡入诡出, 或洋洋数千 言, 而茫然不见其命意之所在。 其记事 也,似是而非,若有若无, 确者十一, 虚者十九。 严复认为,办报虽然是件很难的 事情,但是,从其职责上来说, “在论 说与记载天下之事变” 其记事耶, “ , 记 而不确, 则焉用报为?”其论说耶, “ 夫 人之语言, 犹人之行步也, 一举足则不
蓄半寸之发,颈积不沐之泥,徐行偻 背,阔颔扁鼻,欲言不言, 时复冷笑, 三、对报纸文体的认识 而号为先生长者。其人者……则度其 关于报章文体的看法,郑观应曾 四五十年间,日日均可读书,质虽驽 说: “盖新闻者, 浅近之文也” 但严复 。 下, 无一得之智, 无远略之怀, 但能循 却不同意新闻语言过于通俗。 他认为, 途守辙, 日诵数十行, 时日既多, 意者 “文辞者, 载理想之羽翼, 而以达情感 亦必有可观者焉。 之音声也。 是故理之精者, 不能载以粗 严复为中国“积二千年之政教风 旷之词, 而情至正者, 不可达以鄙倍之 俗以陶铸此辈人才” 而深感痛心。 他提 气” 。就是说,文辞是表达情感的, 好 醒人们: “有事权者遇此人, 毋使事权 的内容还须有好的文辞来表达,粗旷 落此人之手 有子弟者遇此人, ; 毋使子 之词、 鄙倍之气不能用来表达精理、 至 弟遇此人之言” 国闻报》 《 。 上的社论基 情。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 所谓义 本属于这种义精辞畅的文字。 正辞严, 情文并茂, 就是要求内容与形 总之,严复从事报刊活动的时间 式的完美统一。 但问题在于, 严复认为 虽然很短,探讨新闻理论的文章也不 浅近的白话算不得精美之词,只有汉 多,但是由于其眼界的开阔和思想的 唐文章,如司马迁、韩愈的语言才是 先进以及在新闻实践中善于思考和总 “中国文之美者” 。这种认识显然有一 结, 他对新闻事业的一些认识, 在当时 定的局限性。 很有价值和特色。 他创办的 《国闻报》 梁启超曾批评严复“文笔太务渊 对维新思想的宣传、 贡献也颇为巨大。 雅, 一翻殆难索解” 主张对深奥的学 , 尤其是他的关于重视对外宣传、注重 理应用流畅锐达的文笔表现出来。严 道德自律、 保持报人操守、 反对迎合受 复不接受这种意见, 反驳说: “若徒为 众等观点,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至今 近俗之词, 以取便市井乡僻之学, 此于 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当然,他轻视 文界,乃所谓陵迟,非革命也。 应该 ” “报章文体”推崇古奥渊雅的文风, 、 是 说, 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因为, 报 不可取的。□ 章文体如果不考虑读者的需要和水平, (作者为衡阳师范学院新闻系和湖 必然会受到读者的抛弃。在近代新闻 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 史上, 严复和章太炎一样, 都是国学功 会常务理事。 ) 底极好的人,被誉为“硕学通儒” 但 ,
新闻三昧 2 006 .4
5 1
5 0
新闻三昧 2 006 .4
・充电乐园・
践上,他在当时维新派报刊大量兴起 的形势下, 《国闻报》 创办 “详叙外事” 以弥补其他报刊之不足,客观上也收 到了一定的效果。 能无方向, 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 就 。 是说, 记事要确凿, 论说要有主见, 这 就是报纸的本来面目。办报虽然众口 难调, 但报人应守其本分,就吾见闻, “ 敬告天下, 平心以出之, 正志以待之, 如此而已矣。 ”他主张“报馆之责, 在 观时势之所趋, 若有所管窥臆测, 则敬 告天下, 以得当世臧否之”《严复集 ( 。 ・ 道学外传 余义》。 ・ )记事立言, “平 只要 心以出之, 正志以待之” 那么正误是 , 非, 应任读者评说。 在中国新闻史上, 严复是最早探讨报纸与读者关系的新 闻理论家, 他对当时报纸 “其论事也, 诡入诡出” , “其记事也, 似是而非” 的 批判是深刻的, “迎合讨好” 反对 读者 的观点也是正确的, 但遗憾的是, 他对 报纸应如何尊重和满足读者的需要未 作进一步的探讨。 他们行文的共同缺点就是太雅致深奥, 影响了传播效果。严复认为“报馆文 章”是“言庞意纤, 使其文之行于时, 若蜉蝣旦暮之已化” ,没有长久的生 命。 而事实恰恰相反, 影响当时且泽及 后世的恰恰是语言浅近、内容精致的 文章。如梁启超的政论比严复的政论 更有影响,就证明严复的新闻文风观 的确存在一定的不足。 不过,严复的理论主张与其报章 文体实践还是有区别的。 客观地说, 他 在《 国闻报》 上撰写的文章, 大多数 是通俗流畅的。 他写的政论时评, 很少 用生僻的词语, 句式活泼, 文笔畅达, 比喻生动。 《道学外传》 例如 对因循守 旧的儒者的讽刺 : 面带大圆眼镜, 手持长柄烟筒, 头
一、 “通下情尤以通外情为急” 的办报思想
作为报人,对报纸的作用和办报 目的往往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严复 在《国闻报缘起》一文中非常明确指 出 : 《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 求通焉耳。 夫通之道有二, 一曰通上下 之情, 一曰通中外之故。 为一国自立之 国, 则以通下情为要义。 塞其下情, 则 有利而不知兴、有弊而不知去,若是 者, 国必弱。 为各国并立之国, 则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