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再谈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再谈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再谈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全球每年约有12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和脑卒中,而血脂异常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冠心病、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将更大的精力投注在血脂的调理上。

降脂治疗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

本文就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及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1 临床常用调血脂药物目前临床常用调血脂药主要从阻止吸收,抑制合成,促进转化,加速分解4个方面发挥作用,主要包括以下4大类:1.1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代表药为他汀类药物,是一类与HMG-CoA 还原酶有竞争性作用的含他汀杂环的化合物。

其作用机理是抑制HMG-CoA还原酶,限制胆固醇的合成,并能增加肝脏LDL 受体合成,同时使TC、LDL-C 及TG 水平下降。

故而他汀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血TC 及LDL-C增高为主的患者。

美国FDA 先后批准了6 种他汀类药物用于临床。

由于降血脂效果显著,己成为降血脂的首选药物。

1.2 纤维酸类贝特类药物即是此类药物的代表。

这类药物口服吸收快而完全, 服药后1~2h内即可检测到血浆中药物浓度,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贝特类药物的半衰期从数小时至24 h不等。

大部分经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少量以原形经肾脏排出。

使血中富含TG 的乳糜微粒(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加速降解,降低血中TG 水平,进而可以降低LDLC亚型水平,能有效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着重要意义[1]。

1.3 烟酸烟酸( niacin)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2]的一类药物。

在他汀类药物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带来显著心血管获益的今天,对高密度脂蛋白(HDL)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关注,使得人们不断探索升高HDL-C的方法。

国内外指南也将HDL-C作为在他汀类药物使LDL2C达标后的次要调脂目标[3]。

他汀类降脂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他汀类降脂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贵州医药 20 0 9年 2 月第 3 卷第 2 3 期

1 ・ 77
见下 表 2 , 。 E5 4]
表 2 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 比较
征 ( S 治疗 中 的一 个热 点 。 AC )
23 1 改善 血管 内皮 功 能 内皮 细 胞 功 能失 调 是 ..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的始动环节 ,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发展 又 可加重 内皮功 能 的 失调 , 括 内皮依 赖 的血 包
作 用 进行综 述 。
1 已应用于临床的他汀类药物 随 着对 高 血 脂异 常 基 础理 论 的 深入 研 究 , 断 不 有新 的他汀类药物研究成功 , 投人生产并应用于临 床, 按时间顺序依次为洛伐他汀 、 普伐他汀 、 辛伐他 汀、 氟伐他 汀、 阿托伐他汀、 西立伐他 汀、 舒伐他 瑞
汀、 匹伐他 汀 。其 中西 立 伐 他 汀 因为 严 重 的肌 病 不 良反应 于 2 0 0 1年撤 市停用 [ 。见 表 1 1 ] 。
表 1 他汀类药物概况
除 匹伐他 汀外 , 他 几 种 他 汀类 药 物 均 已获 得 其 国家 食 品药 品监督 管 理 局 批 准 在我 国上 市 销 售 , 其
管舒 张 。 目前 认 为 , AC 在 S早期 他汀类 药 物可通 过 改 善 内皮 细胞 的合成 与分泌功 能 , 定病 灶 , 而减 稳 从 少 急性 冠脉 事件 的再次 发生 。他 汀类药 物改善 内皮 功 能 的 机制 尚不 清 楚 , 为可 能 与 N 认 O依 赖 的 过 程
有关 。研究表明, 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可活化 内 皮细胞 e O , N S 引起大 鼠主动脉血 管环 的内皮依 赖
内降脂药销售情况看 , 汀类药物 占到了所有降脂 他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与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

其中,高血脂症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脂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对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汀类药物的起源和发展。

他汀类药物最早是源于发酵产生的黄霉菌产的黄霉素(Lovastatin),而现在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Sim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罗伐他汀(Rosuvastatin)以及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等。

这些药物都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来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水平。

那么,他汀类药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首先,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脱酸胆固醇(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阻断了胆固醇合成的代谢途径,从而降低了胆固醇的合成。

此外,这些药物还可以通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活性,促使血液中的胆固醇被肝脏摄取,进而降低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种途径,发挥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除了治疗高血脂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外,他汀类药物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很大的突破。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被发现可以通过调节血管收缩、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内皮功能等途径,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此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也可能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肿瘤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些领域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验证和深入的研究。

在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突破。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汀类药物与抗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综述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综述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与进展【摘要】随着临床对他汀类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但有显著的降脂作用,而且还具有独立于调脂作用以外的其他心血管内保护机制,特别是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逆转心肌肥厚、抑制血管炎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抑制血栓形成和稳定斑块等作用明显,甚至几乎可以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环节,因此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的首选药。

本文就他汀类药物近年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他汀类药物(Statins)系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调脂治疗的里程碑药物,是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用药。

但是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了能够降低血清中的低密度胆固醇水平以外还能够显著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抑制炎症、抑制血栓形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管平滑肌、调节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功能等一系列非降脂类的作用。

本文就他汀类药物近年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他汀类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是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Endo等人发现的,其来源于桔青霉素菌培养液。

他汀类药物目前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完全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罗伐他汀)。

他汀类药物作为3一羟基一3一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其降脂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第一,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使胆固醇合成受阻;第二,其通过上调LDL受体使血浆总胆固醇和LDL-C降低,继而引起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加快,加之载脂蛋白B100及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VLDL等合成和释放减少,导致血浆甘油i酯和VLDL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升高可能与VLDL和甘油三酯的减少相关[1]。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分析(论著)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分析(论著)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分析(论著)摘要】他汀类药物可以将其划分为真菌衍生物类、对真菌衍生物进行分离后提纯的药物以及人工合成类药物。

同时能够对胆固醇的生物合成起到相应的抑制效果,并将细胞中胆固醇水平予以降低,与此同时,他汀类药物还具有一定的多效性,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临床治疗;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025-01 Statins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gressZheng Fei1 Xu Juan2 Zhao QingGuo1 Ling HaiHui1 Pan YiMin11、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302 hospital 100039 China2、The Beijing military region general hospital 100700 China【 Abstract 】 Statins can be divided into fungi derivatives, separation after the purification of fungus derivatives and artificial synthetic drugs.In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rresponding inhibition effect, and to reduce cholesterol levels in cells, at the same time, statins also have certain pleiotropic,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Key Words 】 Statins;Clinical treatment;Application progress伴随医学水平的不断完善以及发展,人工合成类他汀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同时此类药物能够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予以相应的调节,循环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样呈现下降趋势。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症状,有降低血压、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作用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于HMG-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清除,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

有研究显示,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C水平减少42%~52%,三酰甘油降低16%,总胆固醇降低30%,载脂蛋白B2减少33%,HDL-C提高8%~13%。

多个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他汀类药物的抗高血压作用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的更好,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mmHg (1mmHg=0.133kPa)。

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亦支持Statins的降压作用。

Strazzullo等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及其他降脂药比较,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当血压>130/80mmHg时他汀类药物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mmHg,使舒张压平均降低1.2mmHg,基线血压越高其降压作用越明显,并且与血脂变化无关。

3.他汀类药物治疗肺高压的作用肺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最严重而且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减轻甚至逆转PH及肺血管重塑。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得 到 降 低 。 同 时使 用 他 汀 类 药 物 , 也 未 发 现 会 增 加 血 性 卒 中
的危险 , 他 汀 类 药 物 不 会 增 加 肌 酸激 酶 , 横 纹 肌 溶 解 发 生 率 也
不会升高 , 但 肝酶却有 增加迹 象 , 也 会 增 加 糖 尿 病 的患 病 率 ,
因 此 仍 旧需 要 考 虑 到 使 用 他 汀 类 药 物 的 安 全 性 , 尤 其 是 潜 在

5 6 8・
现 代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 d e r n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2 0 1 5 F e b , 2 4 ( 5 )
瑞 舒 伐 他 汀治 疗 并 未 显 著 减 少 心 血 管 事 件 的 发 生 。 因 而 对 于 非 缺 血 性 心 力 衰竭 患 者 , 可 缓 期 使 用 他 汀类 药 物 治疗 , 或 者不使用 ; 同 时 要 有 效 地 对 患 者 的主 要 心 血 管 事 件 进 行评 估 , 采 取 个 体 化 的 治疗 方 案 , 根 据 患 者 情 况 来 选 择 使 用 他 汀 类 药 物治疗 , 最 大 化 地 保 障 他 汀 类 药 物 治 疗 心 力 衰 竭 患 者 的 安 全 性 以及 有 效 性 。
他 汀 类药 物 的 临床 应 用研 究进 展
张 伏 龙
( 江 苏省 洪泽县 人 民 医院 , 江苏 洪泽 2 2 3 1 0 0 )
[ 关键词 ] 低 密 度 脂 蛋 白胆 固醇 ; 他 汀类药物 ; HMG—C O A还 原 酶 抑 制 剂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

1 抗心律失常作用1.1 抗心房颤动的作用近年来,对他汀类药物干预的研究发现其有抗房颤作用[1]。

Dernellis等[2]研究了8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40例给予安慰剂(安慰剂组),40例给予阿伐他汀(治疗组),随访4~6个月。

结果显示:治疗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次数明显小于安慰剂组,治疗组有26例(65%)没有发生房颤,而安慰剂组仅有4例未发生房颤(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研究结果提示阿伐他汀能明显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生。

冠心病是房颤的常见病因。

已知心功能不全与房颤发生的风险增高密切相关,Hanna等[3]观察了25268例左室射血分数≤40%的患者,其中71.3%患者患有高脂血症,66.8%的患者服用了降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结果表明接受降脂治疗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低于未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和无高脂血症的患者(分别为25.1%、32.6%和32.8%,P <0.001),经多变量分析显示降脂药物的使用能明显降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房颤的发生率(OR0.69,95%,CI0.64~0.74),并且这种效应明显大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OR0.85,95%,CI0.79~0.92)和β-受体阻滞剂(OR0.95,95%,CI0.88~1.02),降脂药物对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房颤风险的作用,是独立于降脂之外的效应。

1.2 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以往多项大型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临床试验均表明,应用他汀类药物不但降低心血管总病死率,而且可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为进一步证实他汀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近年来进行了一些临床研究。

Vyas等[4]对654例冠心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进行了随访,根据随访过程中每个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天数的百分比分成3组:90%~100%的患者有386例(1组),11%~89%的患者有116例(2组),1%~10%的患者有152例(3组),结果发现1组的室速/室颤或心脏猝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2、3组(P =0.01),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发生室速/室颤或心脏猝死的风险比率是0.65(P <0.01),校正相关因素后,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发生室速/室颤的风险比率是0.72(P =0.046)。

他汀类药物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物作为 H MG — C o A还原 酶高度 选择 性 和竞争 性抑 制剂 , 对酶 的亲和力高 出 H MG — C o A约 1 0 0 0 0倍 , 可 通过 拮 抗肝脏 H MG . C o A还原酶 合成 、 阻止 甲羟戊 酸合成 来 达
大鼠血 管内皮 细胞受 损严 重 , 循 环 内皮 祖细胞 ( C E P C s ) 凋亡增 多 、 数 量减少 、 功能减 弱 , 对血管 内皮细胞 的修 复 能力下 降 , 在 阿托伐他汀 的干 预下 , C E P C s 数量 、 增殖能 力、 黏 附能力 均明显增 高 , 其对 受损 血管 内皮 细胞 修 复 能力也 明显增 强 J 。一氧化氮 ( N O ) 是 血管 内皮 细胞分 泌的血 管活性 物质 , 能直接 反应 血 管 内皮 损 伤与否 , 辛


2 0 1 5年 2月 第1 O卷
第1 期
1 0 3
他 汀类药物药理作 用 、 临床应 用及不 良反应的研究进 展
章龙 平
( 广西 防城港市第一人 民医院药学部 , 防城港市 5 3 8 0 0 1 )
【 摘要 】 他汀类药物是 3 一 羟基一 3甲基戊二酰辅酶 A ( H MG — C O A ) 还原酶抑制剂, 具有明确的降低血脂、 抗炎、 改善 内皮
托伐他 汀对 高浓度 葡萄糖 诱导 的人 脐静 脉 内皮细 胞凋
亡具 有 明 显 抑 制 作 用 , 采 用 流 式 细 胞 仪 及 We s t e m B l o t t i n g 方 法 检 测 发 现 该 作 用 可 能 与 调 节 内 皮 细 胞 B c l - 2 / B a x 蛋 白表达 有关 , 从 另一 方 面证 实 了他 汀 类药
作用及 临床应用 、 不 良反应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分析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分析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分析摘要:目前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药物。

它是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可逆性的竞争辅酶使HMG-CoA不能转化为甲羟戊酸,从而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近年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有保护心血管,抗心律失常,抗骨质疏松,抗肿瘤以及保护糖尿病肾病等功能。

现将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综述如下。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应用进展1.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分为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丁、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和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罗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匹伐他汀)。

最早上市的洛伐他汀是从土曲霉菌培养液中提取,口服吸收率30%,口服2~4小时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约95%,经肝脏代谢。

辛伐他汀由美国默克公司开发,1998年上市。

辛伐他汀为洛伐他汀的甲基化衍化物,首过效应较洛伐他汀高,口服吸收率85%。

美伐他汀因为药效弱不良反应多而未用于临床,主要用于制备它的羟基化衍化物普伐他汀。

普伐他汀由日本三共制药开发,1989年上市。

普伐他汀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较明显,而对甘油三酯几无降低作用,其肾脏排泄率较高,可占吸收药量的20%~40%。

除调脂作用外,尚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向内皮的黏附和聚集,具有抗炎作用。

氟伐他汀由瑞士诺华公司开发,1993年12月获得美国FDA批准,次年在英美上市。

氟伐他汀为首种人工合成的他汀类药物,能同时阻断HMG-CoA还原酶的底物和产物,在调脂的同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胰岛素抵抗。

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不受食物影响,肾脏排泄率小于5%。

消除半衰期为0.5小时。

西立伐他汀可引起肌痛发生率(6%)远远大于阿托伐他汀(0.2%)及辛伐他汀(1.1%),而且西立伐他汀与贝特类调脂药合用,毒性大大增加(肌痛发生率17%),该药被禁止使用。

罗伐他汀(又叫瑞舒伐他汀)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肝细胞,对HMG-CoA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最强。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应用进展发表时间:2018-07-03T09:14:31.7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8期作者:李程[导读]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降脂类药物,近年来大量的的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李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广西桂林 541002)摘要: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降脂类药物,近年来大量的的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强大的降脂作用,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关键词:临床治疗;他汀类药物;进展分析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HMG-CoA 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

临床上主要用于降低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现已成为冠心病预防和治疗的最有效药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方面非降脂作用,其中包括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还具有降低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治疗骨质疏松症、抗肿瘤、抗老年痴呆等疾病也有一定作用,此外,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对预防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应用率越来越高。

因此,本文就针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加以分析,现综述如下:1.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方面SPARCL研究显示,强化调脂治疗(阿托伐他汀80mg/d)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再发,首次证明了在严格控制血压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进一步获益,为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了更多证据[1]。

2.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方面心血管疾病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一直是临床中非常重视的课题。

在临床中,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时服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改善机体不适[2]。

他汀类药物发展及临床使用课件

他汀类药物发展及临床使用课件

20 40 80 mg mg mg
20 40 mg mg
* P<0.0 10, 20, 比
† P<0.0 汀 20,
‡P<0. 40, 80m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治疗6周后,LDL-C自基线的变化(%)
–50 –55
注:STELLAR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平行分组、开放试验,共入选高胆固醇血症的患 者2431例,比较了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各个剂量范围的疗效
瑞舒伐他汀 (Rosuvastatin)
原创厂家是阿斯利康,商 被称为超级他汀,他汀类 安全性更高,对于肝脏、 最后一个上市,低剂强效
临床指标改变
药品疗效进展
瑞舒伐他汀
10mg*
20 40 mg† mg‡
阿托伐他汀 辛伐他汀 普伐他汀
10mg 10mg 10mg
20 40 80 mg mg mg
• 拜斯亭与1997年上市,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自拜斯 后,全球80多个国家有超过600万患者使用概要,美 例因拜斯亭引起的横纹肌溶解导致死亡的报告,其中 患者联合使用了吉非贝齐。全球共有52例因服用拜斯 肌溶解所致的死亡报告。
临床使用
总结
他汀类药物的发展及临床使用
—1
药他 物汀

作用机制
发展历程
美伐他汀(Mevastatin)
药效基团
“一” 又名密实菌素
前药,内酯环在体内水解 转化为二羟基酸显效
1975年,日本三共
因实验动物出现小 故临床不使用
洛伐他汀(Lovastatin)
药效基团
“一”“二”
前药,内酯环在体内水解 转化为二羟基酸显效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二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文档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二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文档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㈡一、什么样的人群需要他汀治疗:从目前的医学角度看,冠心病和脑梗塞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过程,而升高的血脂在这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主要是针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能够减缓冠心病和脑梗塞患者的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那么,究竟这个指标高到多少,才需要服用他汀来降脂呢?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而是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后才能准确回答的。

这是因为,他汀类药物的作用表现为降低检验单上的LDL-C的值没错,但是降低这个值的根本目的还是要避免心脑血管事件,通俗地讲,就是减少发生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脏衰竭、脑梗死等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的几率。

所以,服用他汀的目的,并不是要降低某个指标,而是最终要尽可能降低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需要服用他汀,需要进行综合的心脑血管风险评估。

根据《2016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以下几类人群均需服用他汀药物治疗:(1)如果已经确诊为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必须尽快开始他汀治疗,LDL-C达标值为2.6mmol/L,甚至建议降至1.8mmol/L。

(2)如果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建议尽快开始他汀治疗,LDL-C达标值为2.6mmol/L。

(3)如果已经确诊为高血压,并且是年龄超过45岁的男性(或者是年龄超过55岁的女性),建议尽快开始他汀治疗,LDL-C达标值为2.6mmol/L。

(4)如果已经确诊为高血压,并且经常吸烟,建议尽快开始他汀治疗,LDL-C 达标值为2.6mmol/L。

(5)如果是年龄超过45岁的男性(或者是年龄超过55岁的女性),肥胖(BMI(体重/身高的平方)≥28时),并且经常吸烟,即使没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也建议监测血脂并可以开始他汀治疗,LDL-C达标值为3.4mmol/L。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与进展摘要】他汀类药物于上个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目前临床上疗效确切的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还具有多重作用,包括保护内皮、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等,概括为“多重效应”[1]。

有证据显示,他汀类药物是治疗缺血性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有效药物,其中包括被誉为在冠心病防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其共同特点是:试验所采用的都是他汀类药物,所以,他汀类药物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用药。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多重效应心血管疾病所谓他汀类药物为一大类其英文词尾为statin(他汀)的药物的统称,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调脂治疗,但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效应,远非单独由于血脂水平变化引起。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调脂外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下面我们就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 他汀类药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的发生取决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类型和性质,而非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程度。

此时冠脉斑块是易损斑块。

大量研究证实,大约70%~80%的ACS是由轻中度狭窄的冠状动脉斑块的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临床上可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AmI)。

ACS急性期在抗凝、抗栓、抗心肌缺血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调脂治疗,并通过他汀类药物的“多重效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脂质过氧化,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抑制其炎症反应,使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凝血因子,增加纤溶抗血栓形成,可有效降低A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和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明显改善ACS预后。

目前主要在ACS急性期即开始应用他汀类药物。

2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2.1 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PCI心肌损伤的影响有研究提示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减轻PCI对心肌的损伤。

心肌肌钙蛋白T(cTn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反映心肌坏死的标志物,大多数研究报告认为PCI术后可引起心肌肌钙蛋白升高(提示造成微小心肌损伤),其发生率可达25%,亦有研究显示PCI术后存在cTnT增高且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亦有不同程度增高[2]。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作者:李德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临床治疗新进展。

方法:通过参考文献及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及其在治疗其它疾病方面的新研究。

结果及结论:他汀类药物除了文献及其说明书中所提到的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外,在抗氧化、抗炎、抗骨质疏松及其肾脏保护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280-01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此类药物是1976年在美国上市,因其高效、安全、半衰期长,被作为降血脂药物的首选药物。

此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的羟甲戊酸代谢途径,是细胞内的胆固醇代谢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是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是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减低胆固醇水平。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将近几年临床应用新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1 调脂作用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

积极降低胆固醇预防脑卒中再发试验[2]的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80 mg/d能显著降低近期发生过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无冠心病患者再发脑卒中的危险性。

TNT(Treating to New Targets)研究证实,以LDLC2 抗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是内皮功能紊乱,他汀类药物可对血管内皮—氧化氮合成酶直接作用。

同时他汀类药物还能降低血小板和白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性,对内皮有保护作用。

他汀类药物迅速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不仅见于血脂异常的冠心病患者,也见于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

他汀类药物还可以参与影响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该作用是抑制类异戊二烯代谢产物的形成而发挥作用[3]。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摘要]他汀类药物属于还原酶抑制剂在人体当中可以降低胆固醇的水平,也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比较有效的一种药物。

近些年来,随着临床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发现他汀类药物在人体当中使用可以产生多个方面的作用,即使是一些血脂不高的冠心病患者,也可以从他汀类药物当中受益。

他汀类药物具备着抗炎以及血脂方面的调节作用,实现抗脉粥样硬化的目的,产生抗氧抗炎的效果,进一步抑制细胞的增殖,产生抗骨质疏松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对人体的免疫状况进行调节。

本文主要对他体内药物的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梳理,进一步介绍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当中应用可以产生的功效以及所能达到的效果,进一步为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当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他汀类;临床;应用;进展他汀类药物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它1976年开始在美国上市,由于存在着高效安全的特点,半衰期比较长,因此作为了降血脂药物的首选类型[1]。

此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的方式,从而阻断细胞里面的羟甲戊酸代谢的途径,促进细胞内胆固醇代谢减少[2]。

在临床研究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这方面的研究范围不断的扩大[3]。

下面主要整理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当中的应用性进展。

1.调脂作用根据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相关性,积极降低胆固醇预防脑卒中的再发试验的结果当中也显示80mg/d的阿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近期出现脑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没有冠心病患者在再发脑卒中的整体危险性[4]。

对于他汀类的药物来说,它可以对LDL、C、VLDLC等进行调节,进一步抑制巨噬细胞里面胆固醇的合成,同时也对泡沫细胞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减少斑块当中的脂质成分[5]。

在这样的药物机理之下可以进一步增加斑块的稳定性,同时也减少脑卒中事件的危险性[6]。

1.抗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机理就是出现了内皮功能的紊乱,对于他汀类的药物来说,可以对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产生直接的作用,与此同时他汀类的药物也会降低血小板以及白细胞对于内皮细胞自身的粘附性,对于内皮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7]。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刘景文111田义梅21(1.天津市第二医院天津300000;2.天津市北辰医院天津300000)摘要:他汀类药物的降脂疗效确切,近年来,关于其在心脑血管病、肾脏疾病、糖尿病、免疫调节及抗炎等方面的研究增多,笔者现对其近年来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他汀类中图分类号:R45222222222222222222文献标识码:B22222222222222222文章编号:1672-8351(2011)05-0048-02他汀类药物属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医学界降脂治疗的重大进步。

该类药以其有效降脂作用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专家学者关注他汀类药物降脂之外的其他作用。

笔者对近年来关于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药理学1.1药代动力学他汀类药物药代动力学与其转运体及酶多态性密切相关[1]。

第一代他汀类药物进入人体后经代谢产物β-羟酸发挥作用。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口服后分别于2~4h、1.3~2.4h、1~1.5h达血药浓度高峰,有效成分生物利用率为5%,生物半衰期约1~2h。

第二代他汀类药物与第一代结构不同,由荧光团取代吲哚环,起效快。

阿伐他汀口服血药浓度高峰在1~2h 出现,生物利用率约12%,生物半衰期约14h,肝代谢产物起到70%的作用,药效长达20~30h。

氟伐他汀口服吸收达90%,蛋白结合率达99%,生物半衰期短,仅0.5~0.8h,是目前活性最强、分子量最小、副作用最少的他汀类药物,但起效慢。

1.2作用机制在体内,他汀类药物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阻断肝内胆固醇合成,减少极低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VLDL、LDL)合成,增加肝内LDL受体,促使血LDL向肝内转移,加速血液LDL清除,耗竭细胞内胆固醇,使极低密度脂蛋白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了广枣对肾缺血再灌注后MDA及SOD 的影响。

结果表明:使用广枣组与单纯肾缺血再灌注组比较,MIDA含量明显下降,SOD活性显著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症状,有降低血压、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作用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于HMG-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清除,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

有研究显示,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C水平减少42%~52%,三酰甘油降低16%,总胆固醇降低30%,载脂蛋白B2减少33%,HDL-C提高8%~13%。

多个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他汀类药物的抗高血压作用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的更好,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

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亦支持Statins的降压作用。

Strazzullo等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及其他降脂药比较,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当血压>130/80mmHg时他汀类药物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mmHg,使舒张压平均降低1.2mmHg,基线血压越高其降压作用越明显,并且与血脂变化无关。

3.他汀类药物治疗肺高压的作用肺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最严重而且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减轻甚至逆转PH及肺血管重塑。

Kao等应用辛伐他汀(20~80mg/d)对16例原发性或继发性PH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心输出量提高,右心室收缩压降低,同时没有出现肝功能损害、肌肉坏死或其他他汀类药物的不良事件,PH的进展得到控制。

该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以在临床患者中逆转已经形成的PH。

4.他汀类药物的抗心绞痛作用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重要原因。

临床研究发现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

江芸等对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显效45例(75.0%),有效12例(20.0%),无效3例(5.0%),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20例(50%),有效7例(17.5%),无效13例(32.5%),总有效率67.5%。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目前有较多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减少心房颤动(AF)的发生、复发和维持。

Mitchell等研究发现,在713例需要用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或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的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的患者中,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使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再发风险降低40%,总病死率下降36%,心源性死亡下降39%,提示他汀治疗的益处部分是由于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Hanna等观察25268例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的患者,其中71.3%的患者有高脂血症,66.8%的患者服用了他汀类降脂药物,结果表明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房颤发生率低于未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和无高脂血症的患者。

经多变量分析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房颤的发生率,并且这种效应明显大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该研究还提示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独立于其降脂效应之外。

6.他汀类药物的逆转心室重构作用他汀类药物抑制心肌细胞肥大是通过对心肌细胞外基质重构和心肌内皮素-1的水平的调节来实现的;减轻心肌间质纤维化,他汀类药物对心肌间质重构的影响表现为2方面:直接抑制I型、III型胶原合成及其mRNA的表达;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s)活性及其平衡来改善心肌间质的重构。

7.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力衰竭作用心力衰竭不仅有血流动力学紊乱,还存在着神经内分泌紊乱及多种细胞因子明显升高,如肿瘤坏死因子、CRP等。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CRP,并可减少基线CRP升高患者的未来冠状动脉事件。

动物实验亦表明辛伐他汀干预可抑制慢性心力衰竭兔心脏扩张、室壁增厚、心肌细胞调亡,改善心肌重构。

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具有稳定粥样斑块,减少冠状动脉事件,调节交感神经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包括降低心力衰竭时中枢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出,提高心力衰竭时动脉减压反射的敏感性有关。

8.他汀类药物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他汀类药物可以上调内皮细胞中eNOS的表达及其活性,从而增加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合成;抑制内皮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的生成,减少NO的氧化灭活。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还具有降低内皮素前体和抑制内皮素合成作用,这种作用能被MVA逆转而不受胆固醇影响。

9.他汀类药物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浓度和活性氟伐他汀能够显着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家兔组织主动脉ACE的浓度和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AngII)生成,调节AngII受体的表达。

王伟华等对高血压病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 口服,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发现,患者AngII水平、收缩压及舒张压有明显下降。

Wassmann 等研究证实,阿托伐他汀降低血压是通过下调主动脉血管紧张素I型受体(AT1-R)mRNA表达,这种作用是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

10.他汀类药物的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作用斑块破裂是否会引起急性缺血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受损血管壁形成血栓的因素,而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重要步骤。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改变血小板膜胆固醇的含量来改变膜的流动性,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通过其对血小板、凝血因子——血液流变学及纤溶的抑制作用影响血栓的形成;还能减少血小板血栓素的产生,改善血小板膜胆固醇的含量和细胞内钙的含量,抑制血栓形成;同时其还能使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表达减少,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表达增多,从而使纤溶性增加,减少小血管内微血栓。

11.他汀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鲁跃华等对高脂血症患者给予氟伐他汀或辛伐他汀口服,发现二者均能明显降低血浆胰岛素浓度,明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提示氟伐他汀和辛伐他丁均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有报道对高血压并高血脂患者给予普伐他汀15mg/d口服,治疗12个月后,发现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从治疗前89.0pmol/L下降到治疗后61.5pmol/L (P<0.05),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

12.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炎性细胞及炎性因子在PH的起病、进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Lee等发现辛伐他汀可抑制支气管周围和肺血管周围的炎性细胞的渗出,并认为他汀类药物治疗PH的部分机制就在于抑制炎性反应。

Nishimura等的实验表明,多种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均随着PH 的进展进行性增加,而这些基因的表达都可被辛伐他汀所抑制,说明其能减轻肺血管的炎性损害。

13.他汀类药物减少脓毒血症的发生率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炎性细胞的黏附,降低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Thomsen等观察他汀类药物与5353例细菌感染患者病死率的关系,认为他汀类药物对细菌感染后的短期病死率没有影响,但是却可以明显改善细菌感染后30~180d的病死率。

虽然目前大多数的研究结果支持他汀类药物能改善脓毒血症的预后,但需要有大样本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证实。

14.他汀类药物的肾脏保护作用在许多肾病实验模型中也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肾小球损害程度,从而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

其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包括抗细菌增殖、抗炎性反应、免疫调节等。

他汀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肾脏细胞,减轻肾小球硬化,延缓肾功能衰竭,尤其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15.他汀类药物的抗骨质疏松作用该作用是他汀类药物与降脂作用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美国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切除卵巢的老年雌性大鼠给予口服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用药35d后,骨小梁骨密度较原来增加39%~94%,较安慰剂组增加近2倍。

张柳等所做实验也表明辛伐他汀对卵巢切除大鼠具有明显的促进骨形成,明显加快骨折愈合的作用。

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促进骨的形成,增加骨密度,修复骨的显微结构,并使骨骼健壮,降低骨折危险。

16.他汀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实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分化或凋亡,抑制血管新生,降低侵袭转移等作用,是一类很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

可抑制白血病细胞、间皮瘤细胞,胰腺癌细胞、结肠癌细胞等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Poynter等对1953例临床确诊的结肠直肠癌患者及2015例对照者进行他汀类药物干预并随访5年,结果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可明显降低结肠直肠癌发生的相对危险性(47%),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肿瘤的发展。

17.他汀类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不仅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而且有不依赖于其降脂效应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能减少痴呆的发生。

其神经保护机制为:(1)稳定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改善内皮功能及促进血管生长和新生血管形成;(3)减轻炎性反应和再灌注损伤;(4)影响淀粉样蛋白和载脂蛋白E的形成。

实验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预防脑缺血的发生,而且还能够缩小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梗死灶体积,增强脑组织本身对缺血的耐受性,证明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18.他汀类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降低发病率、改善认知功能和延缓病程进展,给AD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英国一项300万名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的回顾性调查显示,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AD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70%。

19.他汀类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随着移植手术的开展,免疫抑制剂和降血脂药大量应用,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够降低移植排斥的发生率并且减缓排斥反应的强度。

他汀类药物有可能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种重要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