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涪陵区位状况
①区域概况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北纬29°21′至30°01′,东经106°56′至107°43′之间,幅员面积29 41.46平方公里。
最东点为焦石镇白鸡堡,最西点为增福乡大茶园,最南点为同乐乡金家店,最北点为丛林乡红墙院,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
在行政区划位置上,位于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市,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
涪陵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区境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顺长江西上120公里即达重庆市,东下通联华中、华东各省;逆乌江而上可至武隆、彭水、沿河等县,直达鄂湘边界及黔东各地。
②产业状况加快实现工业经济由重点企业主导型逐步走向产业集群型和园区基地型,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七大支柱产业集群,提升涪陵工业整体竞争力。
农业经济由零星松散型逐步走向规模基地型和特色品质型,围绕四大特色和十大产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商业经济由小散杂乱型逐步走向区域商圈型和专业市场型,加快建设专业市场,积极打造“百亿商圈”,努力留住本地消费,吸引外来消费,增强商业的辐射力;房地产业由低端品质型逐步走向环境品质型和功能配套型,在培育高档精品楼盘的同时,注重发展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满足市民多层次尤其是低收入者购房需求;旅游产业由弱小自娱型逐步走向资源品牌型和景区特色型,以城乡统筹扩大旅游领域,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味,以商业地产提高旅游效益,缩短旅游投资回报期,增强旅游开发的吸引力。
③其他相关概况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
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资集散地。
幅员面积:总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涪陵商业项目市场定位
[阅读涪陵] 二、宏观经济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涪陵区生产总值完成1亿元,同比增长13.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
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1343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3.9 %。
固定资产投资及结构2005年,涪陵全区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亿元,同比增长%;更新改造投资亿元,同比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同比减少%;其它投资亿元,同比减少%。
消费水平与物价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2004 350036 312936 371002005 402741 349705 52022同比增长15.1% 11.8% 40.2%2005年,涪陵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比上年下降%。
财政收入2005年,涪陵全区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财政预算内收入亿元,同比增长%;财政预算内支出亿元,同比增长%;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
[阅读涪陵][阅读涪陵] 人民生活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4元,同比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349元,同比增长%;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同比增长%;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同比增长%。
综合分析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稳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 2005年,涪陵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但房地产投资减少。
3. 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4.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品市场活跃,物价基本保持平稳。
2004年经济普查[阅读涪陵]涪陵区现有商业以沿街商铺为主,主要的商业街区呈“三点一线”格局。
“三点”即为南门山、涪陵广场、高笋塘转盘,通过广场路和高笋塘路互相连接,同时“三点”又分别以人民路、广场路、兴华中路横向发展。
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基于涪陵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以及客观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涪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做实“五大发展理念”,通过致力构建“5+5”高质量发展体系,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标签:高质量发展;思路;对策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过程中,涪陵明确提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那么,涪陵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值得深究。
1 建设“活力涪陵”,构建创新发展体系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同时也是活力之源。
涪陵要以建设“活力涪陵”为载体,通过构建创新发展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1)以培育创新产业体系为抓手,突出发展新兴产业。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即化工化纤、装备制造、材料、医药、食品、能源等六大传统产业。
二是突出发展新兴产业,即页岩气、新一代信息技术、MDI下游及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信息咨询、商务服务、金融保险、规划设计、文化创意、职业培训、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
(2)以培育创新平台体系为抓手,突出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页岩气公司、太极集团、华晨鑫源、榨菜集团、华峰化工、万达薄板、伟柯斯等龙头企业打造7个旗舰型的科技研发平台,推动重庆页岩气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力争重庆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平台成为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
二是打造涪陵区科技创新中心。
以涪陵新城区为载体,依托金渠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构建技术研发云平台、科技服务云平台和产业孵化云平台三大板块,辅以人才公寓和标准化厂房配套,引进入驻技术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入孵企业,建设涪陵区科技创新中心。
(3)以健全创新制度体系为抓手,完善政策措施配套。
重庆社会发展经济数据:20-11 各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8年)
武隆区
Wulong District
44.98
城口县
Chengkou County
13.16
丰都县
Fengdu County
51.78
垫江县
Dianjiang y
90.79
忠 县
Zhongxian County
81.28
云阳县
Yunyang County
118.44
奉节县
Fengjie County
7977.01 6312.30 3961.63 2350.67 1221.38
443.33 317.21
66.41 273.41 659.54
46.56 537.83 365.41 641.36 443.04 160.36 665.56 364.75 134.22 278.00 269.74
永川区
璧山区
Bishan District
134.78
铜梁区
Tongliang District
116.81
潼南区
Tongnan District
85.78
荣昌区
Rongchang District
117.21
开州区
Kaizhou District
189.12
梁平区
Liangping District
104.63
都市圈
Metropolitan Area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Three Gorges Reservoir Urban Group of Northeast Chongqing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Wuling Mountain Urban Group of Southeast Chongqing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在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并不能仅仅简单比较一两项指标数据,特别是现在社会经济各行业错综交汇,更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综合考察,从而描述社会经济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政策制定依据。
我对重庆市40个区市县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各区县市的数据(见附页),并按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各区市县的地位和发展状况。
在分析过程中,我选取了能足够反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9 项主要指标(万元) :x1: GDP x2:工业总产值 x3:农业总产值x4:水陆货运总量(万吨) x5:邮电通讯总量 x6:固定资产投资x7:预算内财政收入 x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x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数据分析:sig值为0,选择a=0.05,由于sig值小于a,则认为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
同时,KMO检验值为0.766,根据KMO度量标准可以得出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合适;0.8表示合适;0.7表示一般;0.6表示个因子的特征根很高,对解释变量原有的贡献最大,第三个以后的因子特征根3个因子是合适的。
80%甚至90%以上,说明提取的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的效果比较理想。
采用主成分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说明各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即影响程度。
由于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系数不是太明显,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 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下表所示:邮电通讯总量=0.975F1+0F2+0F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902F1+0.336F2+0F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0.828F1+0.311F2+0F3地方财政预算内收=0.815F1+0.451F2+0.119F3GDP=0.707F1+0.608F2+0.273F3固定资产投资=0.660F1+0.651F2+0.165F3水陆货物周转量=0.631F1+0.525F2+0F3工业总产值=0.123F1+0.967F2-0.103F3农业总产值=0F1+0F2+0.993F3由表中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除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外,在其它变量上都有较大的载荷,主要表现为除工农业外的各经济指标的综合影响,可将其定义为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因子;第二公因子在工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载荷,体现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定义为工业发展影响因子;同理,第三公因子在农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载荷,定义为农业发展影响因子。
涪陵区经济发展探析
涪陵区经济发展探析摘要:经过许多年的努力,重庆市涪陵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涪陵区经济发展还需在更新观念,发展职业教育,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关键词:涪陵发展探析1 涪陵区情渗透着古巴国历史传承幽香,洋溢着浓郁现代文明气息,三峡明珠--涪陵,邑枕长、乌两江,素为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榨菜之乡”。
1997年12月设地级涪陵区,由四川省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
涪陵是重庆主城区连结渝东南20个区县的城乡经济走廊,距重庆主城区100公里,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8 O公里。
文化艺术和广电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不断壮大,有高等学校2所,普通教育继续加强、两基教育得到巩固提高。
2 制约涪陵经济发展的因素2.1 思想保守,观念陈旧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涪陵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只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善抓机遇,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创造涪陵辉煌。
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溃缺。
观望等待、怕担风险,无预见、前瞻性者居多。
小农思想严重,市场观念淡薄,没有政策不敢调,有了政策不会调等导致资源分割和利益冲突,形成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涪陵工农业基础薄弱,产业空心化问题严重。
技术创新、成果转让缓慢和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涪陵区的软肋;工业经济发展仍有生产要素资源短缺、基础设施欠账多、环境容量有限、产业结构层次低等许多的困难和不足,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资源分割,不便协调和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农村发展困难,城市工业发展不足,产业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涪陵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3 教育资金投入较少,职业教育相对滞后教育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奔小康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在实施“科教兴国”、“西部开发”战略中确立并一贯坚持的重要方针和基本政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重庆市涪陵区
第四部分投资环境第一节涪陵区情地理位置:涪陵区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
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市、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
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
幅员面积: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巴围存此设郡,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1998年重庆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地形地貌: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
地势大致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
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间。
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台地为主(共占54.4%),其次为低山(占31.1%)、中山(占13.3%)、平坝(仅占1.2%)。
地貌格局形成条岭状背斜低山与宽缓的向斜谷地相间有序排列,而被长江、乌江河谷横断为江东、江北、江南三大片。
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
河流:境内长江流程77公里,乌江流程33公里。
汇入长江的一级支流有3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乌江、梨香溪、小溪、渠溪河等12条。
水、电、气:水资源丰富,电力工业超前发展,地方电网自成体系,电力供应自给有余,天燃气充足。
港口:23个。
大型新建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
公路和水上运输: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34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公里,全区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为100%。
重庆涪陵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与实践
2012.No13重庆涪陵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探索与实践宋正富 传 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简介:宋正富(1964-),男,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涪陵是重庆市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过去五年,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下,涪陵逆势奋发,创造了众多让人惊奇的发展速度,其高速的增长令人瞩目。
这五年创造的“涪陵速度”是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更快、更具有持续性和协调性的成果显现,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涪陵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生动实践。
1 “涪陵速度”的表现过去的“涪陵现象”是国企改革成功的范例,“涪陵速度”则是涪陵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全面增强。
其含义绝非一个简单的“快”字,而是“快”与“好”的有机结合,呈现的是速度与效益相得益彰的积极成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涪陵速度”的表现:1.1 狠抓项目建设,综合实力提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局限于某一单项指标,而是由GDP的增长、城市环境的嬗变、城乡发展的协调以及老百姓腰包的鼓胀等多方面的细胞构成的整体。
提升综合实力的基本环节在于项目。
项目是产业的支撑、投资的载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经济发展才有依托、有路径,工作才有抓手,增长才有后劲,才能获得实力保障,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从2007年开始,涪陵区先后开展了“项目推进年、重点项目建设年、项目攻坚年、项目突破年、项目拓展年”活动,以项目带投资,以项目促发展,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狠抓项目建设,推动涪陵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宏观经济数据展现出的“涪陵速度”让人惊叹:从2006年到2011年,涪陵区GDP由185.3亿元增加到557.3亿元,增长2倍,年均增长20.3%,在全市占比由4.4%提高到5.6%。
人均GDP由2342美元增加到8228美元。
工业总产值由210亿元增加到901.6亿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33.8%,在全市占比由4.7%增加到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5亿元。
涪陵区食品工业近期发展规划
涪陵区食品工业近期发展规划涪陵区食品工业近期发展规划一、涪陵区食品工业现状(一)发展成就多年以来,本着将涪陵建设成为重庆市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涪陵区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基础。
1﹒对全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
至2007年底,全区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45户,从业人员7000余人,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主营业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
2﹒骨干企业迅速崛起,基地建设成效显着。
截止2007 年底,涪陵区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户,其中国家级3户(太极集团、榨菜集团、辣妹子),市级12户,区级26户,涉及榨菜、蚕桑、畜牧、蔬菜、中药材和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
同时,已建成以青菜头加工基地(李渡、珍溪、龙潭等)、畜禽商品示范养殖和加工基地(李渡、南沱等)和优质稻种植基地(龙潭、堡子和罗云等)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多个。
3﹒优势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全区拥有“乌江”、“辣妹子”两个中国名牌产品,一个“中华老字号”(桂楼),“茉莉花”等多个重庆名牌产品。
拥有榨菜肉丝罐头、虎皮碎椒、榨菜酱油等多种新产品以及系列腌腊、熟肉等深加工产品。
2007年生产榨菜万吨,食用油万吨,豆粕39万吨,纯净水万吨,果钙奶万吨,碳酸饮料7万吨,啤酒万吨,卷烟万标箱,肉类制品万吨。
4﹒行业体系较完整,产业布局趋向合理。
我区食品工业4大类齐全,涉及18中类,33小类。
涵盖了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食品添加剂制造业、食品包装与机械制造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食品产业体系。
其中,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走在全市前列,已基本形成以涪陵为中心,东西两翼和山区技术资源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格局。
5﹒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
电子计算机、微处理机广泛应用于榨菜、大豆油和肉食品生产控制和在线检测;优选菌种和生物酶技术亦被广泛应用于淀粉、饮料和榨菜等发酵制品生产中;喷雾干燥、真空干燥、膜分离技术已被引入大豆副产物利用和食品生产废弃物的处理中。
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
查阅统计年鉴、完成图表分析一、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1、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原始数据如下:GDP指数(上一年为基年份GDP(亿元)GDP增长率(%)期)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图示:3、分析如下:该图反应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重庆市直辖以来,GDP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没有经历大的波动。
1997年GDP为亿元,2011年为亿元,是1997年的倍;而GDP增长率的变化则呈现先下降后总体上升的趋势,且一直保持正值,直辖以来,重庆市GDP保持年均%高速增长。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1999年重庆市GDP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至1999年达到最低值%;之后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良性轨道,GDP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了一个小的高峰%,但是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GDP出现下滑,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并且在2010年达到峰值%,是1999年的倍。
二、重庆市直辖以来三次产业变动情况1、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数据如下:本市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表12、1997—2011年重庆市各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变动情况示意图:图13、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饼状图:图2 4、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数据如下:表25、1997—2011年重庆市三次产业产值变动情况:图36、分析如下:表1、图1和图2反应重庆市1997—2011年三次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变化的情况;由图表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下降,1997年到2011年下降了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缓慢增加趋势;第三产业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997—2006年呈增加趋势,由1997年的%到2006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
关于赞美涪陵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联
一、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1. 涪陵地处重庆市主城区东北部,位于长江上中游的北面,是重庆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涪陵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要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3. 涪陵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市,拥有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也是重庆市最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4. 涪陵还是国家级油气田开发重点县,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涪陵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方式和措施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隧道等,使得涪陵与周边地区的通联更加便利,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联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大力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赞扬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优势和特色1. 涪陵优越的地理位置,处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地理优势非常明显。
2. 涪陵本身丰富的资源储备和产业基础,使得其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 涪陵市政府的积极作为和务实举措,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四、展望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未来发展1. 涪陵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
2. 未来,涪陵将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总结部分中,可以对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特色和优势进行总结。
同时可以指出未来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展望未来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发展前景。
五、涪陵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涪陵地处重庆市主城区东北部,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重庆市主城区的东北部,与其他城市交通便捷,紧邻长江沿线,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作为重庆市主城区的一部分,涪陵所承担的发展任务和地位不容小觑,对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涪陵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市,拥有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重庆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019年各区县工业统计
7239639
551454
11426486
1428862
1916961
142914
5733291
360942
3841488
145580
5851051
544236
6783383
411731
5638310
375795
3640607
365496
8041312
950126
2558580
102252
2174943
区县
全市 主城都市区
中心城区 主城新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万州区 黔江区 涪陵区 渝中区 大渡口区 江北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北碚区 渝北区 巴南区 长寿区 江津区 合川区 永川区 南川区 綦江区 綦江区(不含万盛) 大足区 璧山区 铜梁区 潼南区 荣昌区 开州区 梁平区 武隆区 城口县 丰都县 垫江县 忠县 云阳县 奉节县 巫山县 巫溪县 石柱县
资产负债率
56.3 56.4 61.3 50.9 52.5 63.7 64.8 58.3 53.8 51.5 59 56.6 74.1 48.6 60.5 48.4 70.4 56.6 46.1 49.7 71.8 39.6 52.9 58.9 60 48.1 56.2 53.5 44.3 28.6 47.6 34.3 60.6 63.8 43.9 44.9 36.9 41.2 46.9 76.2 78 69.5
重庆市2019年各区县工业统计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万
210472464
12103190
192447476
10758843
97151009
2217755
95296468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涪陵区域发展条件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以涪陵为例邓双福摘要:重庆中部区域中心城市——涪陵,本文主要是对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该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文章中涉及到涪陵区的地理、经济、社会、政治以及生物等方面,以笔者自身所见所闻以及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该区,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
关键词:涪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区域,分析Abstract:Fuling is the center city of chongqing central area,the upper Yangtze river and wujiang river basin is an important transport hub and logisticscente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ith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gardenemerging industrial the establishment of chongqing national centre for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ic position,As an important hinterland of theregional central city of national center city, fuling, ushered in the key periodof construction and toEarly "groundwork, increasing power deal in Taiwan,"the primary stage, up to now "for breakthrough, up the steps, bigdevelopment"The essence of the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central city,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enter cit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entral city, and become fuche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main task of the ling to speedup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entral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urban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strategy in depthPromoteand perfect the function of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play its concentration and radiation and leading role, has become a promote the city and the regionAn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nomy coordinated recent years of development, is located in the inland regional central city of fuling, comprehensivestrength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scale has expanded, the city functiongradually focus on comparing single industry to 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function ,Although urban system is a prototype, but the function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urban agglomeration radiation ability is not strong, the citylayoutSuch problems as weak link is to strengthen the central city function,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enter cit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entral city,Has become the new situation the main task of the fuling to speed up the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entral cities.Key Words:Fuling;Natural conditions;Social economy; regional ;analysis引言涪陵是重庆市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上游与乌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三峡库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
重庆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019年各区县生产总值统计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第一产业
236057700 181797700 93342200 88455500 40780000 12904900 9209134 2294432 11786614 13013485 2535552 12400715 9767809 14628804 7705829 6059446 18482431 8748221 7012350 10367418 9125078 9526902 3339519 6827345 4791217 6458347 6810180 6165580 4510757 6525398 5055918 4641486 2096598 524980 3058346 4168586 3969367 4312462 3034168 1729677
103.6 102.4 101.2 102.6 104.3 104.5 104.7 104.5 103.6 100.1 95.2 102.1 100.1 98.1 100 100.8 102.4 103.5 103.5 103 101.5 103.3 103.1 103.1 99.8 102.8 102.3 104.5 99.1 104.1 104.3 104.6 103.9 104 103.8 103.8 104.3 105.1 104.1
第二产业
94968400 74824100 28467900 46356200 15772800 4362400 2639272 757785 6508583 1222724 985277 2853264 3141375 5125041 2944977 3099792 5623435 3471993 4028239 5944983 4319665 5155042 1184668 3154741 2217595 3579727 3574020 3441911 2036007 3428696 2105669 2384295 785386 95203 1297730 1964339 1731899 1593931 1187691 508254
重庆统计年鉴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2019年各区县户数和人口统计
33.38
9.79
18.98
9.78
7.74
11.13
11.24
9.03
10.2
9.32
4.2
11.22
1.36
7.83
0.63
11.31
0.98
8.52
0.39
7.73
0.27
9.92
0.68
10.82
1.03
11.81
1.09
11.37
0.86
按年龄组分 0-17岁
633.42 341.66 124.2 217.46 209.53 82.23 27.27 12.04 20.3 5.84 4.9 10.16 16.88 17.82 14.9 8.93 29.36 15.41 13.58 24.63 23.55 22.73 12.58 19.39 15.34 22.53 10.95 14.98 17.23 15.02 35.34 17.14 7.78 5.65 15.92 19.84 18.81 25.63 20.33 12.71 10.88
女性
1665.55 963.66 355.62 608.04 524.59 177.3 85.39 26.35 56.47 25.76 14.02 32.19 45.07 49.23 38.85 32.27 71.46 46.77 44 72.76 73.65 56.53 33.78 58.6 45.21 51.67 32.24 41.51 45.07 41.76 80.4 44.4 19.62 11.86 39.24 46.57 47.16 63.68 50.08 30.11 25.7
区县
全市 主城都市区
中心城区 主城新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万州区 黔江区 涪陵区 渝中区 大渡口区 江北区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 南岸区 北碚区 渝北区 巴南区 长寿区 江津区 合川区 永川区 南川区 綦江区 綦江区(不含万盛) 大足区 璧山区 铜梁区 潼南区 荣昌区 开州区 梁平区 武隆区 城口县 丰都县 垫江县 忠县 云阳县 奉节县 巫山县 巫溪县
重庆社会发展经济数据:20-12 各区县财政收支(2018年)
1349458
112094
71469 87899 30835 65130 38303 44126 76328 37484 33188 43940 65085 34943 29908 14812 50141 40662 71271 38513 41452 32591 16769 32762 39330 31105 32533
635213
北碚区
Beibei District
303825
渝北区 巴南区
Yubei District Ba'nan District
755314 481270
长寿区
Changshou District
357662
江津区
Jiangjin District
712255
合川区 永川区 南川区 綦江区
#綦江区(不含万盛) 大足区 璧山区 铜梁区 潼南区 荣昌区 开州区 梁平区 武隆区 城口县 丰都县 垫江县 忠 县 云阳县 奉节县 巫山县 巫溪县 石柱县 秀山县 酉阳县 彭水县
20-12 各区县财政收支(2018年) Governmen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by Region (2018)
单位:万元
区县级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
地区
Region
General Public Budgetary Revenue at District (county)
注: 两江新区的数据未计 入相应的区县数据里,但
Note: The data of Liangjiang New Area are included in the aggregate data, but not included in the respective data at district (county) lev
涪陵产业变迁现状分析报告
涪陵产业变迁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涪陵是中国重庆市下辖的一个区,位于长江南岸,素有“山城夜色美、涪陵烟火多”之称。
作为重庆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涪陵区近年来经历了产业结构的快速变迁。
本报告将对涪陵区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历史产业发展概述涪陵区曾以煤炭、化工为主要产业,这两个行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达到巅峰。
然而,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推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煤炭和化工产业在涪陵区逐渐式微。
这一变化在近十年来尤为明显,传统产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和低效益已经成为制约涪陵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新兴产业崛起为应对传统产业的衰退,涪陵区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将特色农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涪陵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特别是蜜桔、陈皮、无花果等农产品的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涪陵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入驻。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为涪陵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涪陵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涪陵区积极打造“农耕文化园区”和“美丽乡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同时,涪陵区还与重庆市其他旅游景点联动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涪陵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
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尽管涪陵区的产业变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传统产业的落后技术和管理方式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不仅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也给区域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是人才问题,涪陵区在高新技术和旅游业的发展中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支撑,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了摆在涪陵区面前的紧迫任务。
然而,涪陵区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重庆市提出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涪陵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积极参与到国家和重庆市的开放战略中。
涪陵调研报告
涪陵调研报告涪陵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涪陵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是重庆市的下辖区,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涪陵地处两江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涪陵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人民生活状况,为涪陵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经济发展状况根据调研数据,涪陵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涪陵区是重庆市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许多大型企业和工厂。
钢铁、电力、石化等行业在涪陵区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涪陵区也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设了一些商业中心和科技园区,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社会发展情况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涪陵区的社会发展情况较为稳定。
涪陵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到位,居民生活环境良好。
此外,涪陵区的教育水平也较高,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职业教育机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人民生活状况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对涪陵区的人民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涪陵区的居民普遍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大部分家庭居住条件良好,教育和医疗资源也较为充足。
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居民生活多姿多彩。
但也有一些居民反映,社区治安要加强,环境污染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五、建议针对以上发现,我对涪陵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2. 在社会建设方面,继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3. 加大教育和医疗资源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医疗水平;4. 加强社区治安管理,提高居民的安全感;5.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六、结论涪陵区作为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社会发展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然而,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改进。
在涪陵区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社会建设投入,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强社区治安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重庆市涪陵李渡生活保障人防项目公示
【重庆市涪陵李渡生活保障人防项目公示】一、项目背景在当今社会,生活保障和人防项目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地区的生活保障人防项目公示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此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并深入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二、项目内容1. 生活保障项目李渡地区的生活保障项目包括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保障,旨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该项目涵盖了教育、就业、医疗等多个方面,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2. 人防项目人防项目是指用于防范和避免战争、抵抗空袭等突发事件的设施和设备。
在李渡地区,人防项目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感,也为城市应急处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项目意义1. 社会稳定通过生活保障项目,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生,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2. 城市安全人防项目的建设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保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影响。
3. 经济发展生活保障项目的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而人防项目的建设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处理能力提供了支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个人观点生活保障和人防项目的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体现了政府的关怀和责任,也彰显了社会的共同价值观。
希望涪陵区的生活保障人防项目能够取得成功,并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和更安全的居住环境。
五、总结回顾通过对重庆市涪陵李渡生活保障人防项目的全面评估,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和居民的生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生活保障和人防项目的建设是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这一领域的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在文章的撰写过程中,我将上述要点按照序号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多次提及了“重庆市涪陵李渡生活保障人防项目公示”这个主题文字。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一主题。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何志权(西藏大学理学院,西藏拉萨850000)摘要:基于杉树湾村乡村农业产业化结构欠缺,农村人口素质较低以及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儿 童及孤寡老人缺少统一的管理机制,杉树湾的经济发展不够完善,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存在,为此,通过实地调查对该村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形成对其经济发展的具体分析与建议报告。
关键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科学发展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杉树湾村地处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北大门,各类 森林盖面积14700多亩,耕地2625亩。
2014年人均月收人2500元。
农业主产玉米、水稻,经济作物以早季榨菜和南瓜、西瓜盛名,素有瓜菜之乡的美称。
第二 产业以加工碎石为主,辖区内有年产百万吨的碎石加工厂3座。
有年产1万吨的榨菜加工厂1家,6年制义务教育小学1所,有896家农户,共农业人口 2979人,是一个南来北往的商贾之地e1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因素来源1.1自然资源利用率不高、信息滞后2011年,村政府引进一批核桃树苗和杜仲树,本村 的土地资源较多,但只有少部分农民开展了植树造林,其他没有加入该项目的土地大部分是荒芜的,没有人去管理上千亩的土地,也没有人去承包这些土地e原 因在于该村地形崎岖,种植物零散不成规模,又由于人们的教育水平低下,大家没有创新或者因地制宜的意识,导致很多农副产品没有形成标准化生产。
1.2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民收入来源单一2012年,该村进行坡改梯等改造,但仍有许多地方不尽人意。
比如用于浇灌农作物的水池修建问题一宣困扰着该村的农民,直到现在依然没有较好的规划建设。
该村没有专业的农业专家进行指导,并且大棚建设还没有达到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没有把其效益达到最大化,农民没有预防水灾、旱灾、蝗虫病等各种灾害的知识和设备,农民的最主要收人依然还是来自传统农作物,没有向香菇、西红柿等其他新兴经济作物靠近,收人单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涪陵区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
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资集散地。
幅员面积:总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别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涪陵地区,辖10个县,1995年撤地设涪陵市(地级),下辖两区一市三县,1998年重庆恢复直辖后改设涪陵区。
经济: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53亿元,人均GDP9271美元。
资源
涪陵区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域内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
最能代表涪陵资源优势:一是水、电资源丰富。
全区水资源理论蕴藏量大,达9.3万千瓦,极具开发潜力;涪陵地方电网自成体系,截至2011年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大地方小电网之一。
二是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
区境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但最具优势的是石灰石资源,表内储量4亿吨以上,含氧化钙52%以上,适宜建设大型水泥厂和生产高标号水泥。
三是农产品独具特色。
除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柑桔、蚕茧、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外,涪陵榨菜和红心萝卜、时鲜蔬菜等,逐渐形成特色和规模,拓展重庆市场。
1、燃料矿
(一)煤区境的煤产开二迭系和三迭系的上统地层,多为零星分布。
现已发现小型矿床(点)20余处,煤层大多比较薄且厚度不稳定。
累计探明原煤储量3071万吨,而可采储量比较有限,故区境煤炭资源相对贫乏。
(二)天然气产于蔺市盆地的三迭系地层中。
1984年于四合乡首次钻通一井,日产气可达24万立方米,预测储量17亿立方米。
每立方米发热量8500千卡,含硫46毫克。
2、金属矿
铁矿区境铁矿藏于侏罗系下、中统地层,累计探明储量2249余万吨。
其品种有菱铁矿和赤铁矿两类。
菱铁矿主要分布于大柏、荔枝、清溪、永义等乡境,主产于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组地层,含铁量26-31%;累计探明储量2200余万砘。
其中以清溪河嘴储量最丰,近1000万吨。
砂金主要分布于区境长江沿岸河沙砾石堆积中,其中焦岩乡坪西坝、珍溪镇兔耳坝为唐宁以来历久不衰的淘金点。
据取样检测,每件(即一瓢,约3公斤)一般含量5至22粒。
铝土矿产于二迭系梁山组中部或下部,与耐火粘土共生,矿体多为似透镜状。
龙塘乡牛角洞附近发现两个透镜体矿床,一个长1200米,一个长300米,厚0.6至2.55米,平均厚1.5米,预测储量54万砘。
石灰石区境水泥用石灰石分布广泛,累计探明储量达4亿多砘。
北岩口石灰石属早三迭世沉积和嘉陵江灰岩。
矿体厚51至167米,呈单斜层产出,倾角13至20度。
氧化钙含量48-52%,氧化镁含量1%左右。
储量1亿吨以上。
大堡山石灰石属中三迭世沉积的雷口坡灰岩。
矿体位于背斜轴部,有3至4层,倾角10至38度。
总厚166至181米。
泥岩可作制造水泥的配料。
现已发现两个大型矿床:一为涪陵城东插旗山,位于早侏罗世的自流井组中部(马鞍册段)。
一为丛林乡廖家湾,产于侏罗系中统地层中。
矿体为一层,厚130至148米。
砂岩可作水泥配料。
主要产于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地层中。
已发现4个矿点。
硅质岩又名石英砂,系制造玻璃的原料。
区境卷洞乡发现矿点。
该矿主要以似层状赋存于二迭系上统吴家坪组第三层及长兴组中下部,已探明储量1.2亿吨。
钾质凝灰岩区境丛林、永义乡有矿点,产于三迭系雷口坡组底部,习称“绿豆岩”。
厚0.6至0.78米。
平均含氧化钾9-11%。
丛林乡1977年曾建厂开采。
后因矿点小、品位低等原因
而转产水泥。
硫铁矿分布于上二迭系长兴组上部和上三迭系须家河组含煤地层的顶部和底部,大多呈结核状、星散状形式赋存。
焦石、卷洞、山窝、龙塘、梓里等乡境均有矿点分布,含硫量8-24%不等,已探明储量260万砘。
经济
概述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0.53亿元,比2011年增长15.5%;人均GDP达到9257.57美元;工业总产值1013.6亿元,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88亿元、增长18.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36亿元;城镇常住人口62.4万人,新增11.4万人,城镇化率57.6%。
涪陵经济站上新台阶,为未来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