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购物券骗取商场和顾客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

合集下载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一、欺诈行为定义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包括但不限于虚假宣传、隐瞒真实情况、提供伪劣产品等行为。

二、处罚机关与方式对欺诈消费者行为的处罚机关为消费者协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

处罚方式主要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

三、欺诈行为情形欺诈消费者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的商品;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销售伪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在销售的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用的商品分量不足的;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次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诈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

四、改正与警告对于发现的欺诈消费者行为,经营者应当立即停止,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影响,改正错误。

对轻微欺诈行为,由相关机关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

五、没收违法所得对于经营者因欺诈行为而取得的违法所得,相关机关应依法予以没收。

六、罚款规定根据欺诈行为的情节轻重,相关机关可以对经营者处以罚款。

罚款的具体数额根据欺诈行为的性质、情节、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

七、停业整顿与吊销执照对于情节严重的欺诈行为,相关机关可以责令经营者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八、增加赔偿损失因欺诈行为导致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损失的,经营者除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外,相关机关可以根据情况,责令其增加赔偿损失。

增加的赔偿数额,根据欺诈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受害人的实际损失情况确定。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有关条款的解释(发改价监[2015]1382号)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有关条款的解释(发改价监[2015]1382号)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有关条款解释的通知发改价监[2015]138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物价局:为进一步统一执法尺度,加强价格监管,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现就《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2001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令第15号,下称《规定》)提出如下解释意见:一、《规定》第三条所称“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虚构事实、隐瞒真实情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无论是否形成交易结果,均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二、《规定》第七条第(一)项所称“虚构原价”,是指经营者在促销活动中,标示的原价属于虚假、捏造,并不存在或者从未有过交易记录。

所称“虚假优惠折价”,是指经营者在促销活动中,标示的打折前价格或者通过实际成交价及折扣幅度计算出的打折前价格高于原价。

前款所称“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七日内没有交易,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

经营者开展连续促销活动,首次促销活动中的促销让利难以准确核算到单个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的,应当以首次促销活动中单个商品的结算价格作为计算下次价格促销活动时的原价。

三、经营者对未销售过的商品开展促销活动,不得使用“原价”、“原售价”、“成交价”等类似概念,误导消费者认为该商品在本经营场所已有成交记录。

否则属于《规定》第七条第(一)项情形。

四、经营者采用与其他经营者或者其他销售业态进行价格比较的方式开展促销活动,应当准确标明被比较价格的含义,且能够证明标示的被比较价格真实有依据。

否则属于《规定》第六条第(三)项情形。

五、《规定》第七条第(二)项所称“价格承诺”,是指经营者以商业广告、产品说明、销售推介、实物样品或者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对商品价格作出的具体确定承诺。

商业欺诈行为

商业欺诈行为

商业欺诈行为商业欺诈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商业活动中使用欺骗、虚假宣传、虚假交易等手段,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商业欺诈行为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给消费者和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商业发展的健康和良性竞争的环境。

本文将介绍商业欺诈的类型、危害以及应对之策。

一、商业欺诈的类型1. 虚假宣传:商家通过夸大产品性能、虚假广告宣传等手段误导消费者,以提高销售额。

虚假宣传是最常见的商业欺诈手段之一,常常以夸张、虚假的口号和声音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使其对产品产生错误的认知。

2. 虚假交易:商家通过捏造交易、虚报销售额等手段,以获取虚假金融财务报表来蒙骗投资者、股东和监管机构。

这种欺诈常常在企业的财务和管理层之间进行,对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任关系形成严重的破坏。

3. 偷税漏税:商家通过虚构账目、隐瞒收入等方式逃避纳税责任,以获取非法暴利。

这种欺诈不仅对国家财政构成了巨大损害,也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 虚构名望:商家通过虚假的名望、资质等手段吸引消费者,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优势。

虚构名望是一种对市场规则和商业道德的严重违背,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二、商业欺诈的危害商业欺诈行为对消费者、企业和整个市场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 对消费者的影响:商业欺诈常常误导消费者,导致消费者对产品、企业和市场的信任受到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虚假宣传和虚构名望给消费者带来了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2. 对企业的影响:商业欺诈导致企业形象受损,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虚假交易和偷税漏税损害了企业的财务健康,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法律和经济风险。

商业欺诈也扭曲了市场的竞争环境,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3. 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商业欺诈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扭曲了价格形成机制,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商业欺诈行为还降低了市场信心,削弱了市场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欺诈行为处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欺诈行为处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欺诈行为处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Consumer Rights Protection Law)旨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其中,对于欺诈行为(Fraudulent Practices)的处理,是法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欺诈行为的定义、法定责任和处理程序三个方面来探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欺诈行为的处理。

一、欺诈行为的定义欺诈行为指的是在产品销售、广告宣传、合同签订等商业活动中,商家以虚假、误导或隐瞒事实的方式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常见的欺诈手段包括虚假宣传、不履行事先承诺、售假伪劣产品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欺诈行为有明确的法定责任和处理措施,以保障受害消费者的权益。

二、法定责任1. 虚假宣传在广告宣传中使用虚假、夸大或误导性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误导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行为,被视为欺诈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商家在广告中不得发布虚假宣传信息,应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商品信息。

对于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有权向消费者协会或相关监管部门举报。

2. 不履行事先承诺商家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前,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消费者承诺某项权益或服务,但未履行或拒绝履行的行为被视为欺诈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商家应当履行事先承诺的权益或服务,如未能履行,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履行承诺或赔偿损失。

3. 售假伪劣产品商家销售伪劣、假冒产品,或者销售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产品,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属于欺诈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商家销售伪劣、假冒产品将承担行政处罚,并赔偿消费者的经济损失。

三、处理程序对于欺诈行为的处理程序主要包括投诉举报、取证调查、处罚追责和赔偿救济。

1. 投诉举报受害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机构投诉举报欺诈行为。

投诉举报可以采取书面或口头形式,消费者无需支付费用。

2. 取证调查接受投诉举报的相关部门将展开取证调查,获取相关证据和材料,以确保欺诈行为的客观性和证据链的完整性。

经济法解读打击商业欺诈

经济法解读打击商业欺诈

经济法解读打击商业欺诈商业欺诈是指某些商业主体为了追求不正当利益,采取欺诈手段对其他商业主体、消费者或投资者进行欺骗、误导或隐瞒信息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损害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对经济秩序产生严重冲击。

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各国纷纷制定并完善经济法规定,加强打击商业欺诈的力度。

一、商业欺诈的定义和分类商业欺诈是商业活动中一方通过不正当手段、欺骗性行为实施的违法行为。

按照欺诈的主体可以分为内部商业欺诈和外部商业欺诈。

内部商业欺诈是指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层等主体利用职务便利、伪造账目、虚报销售等非法手段实施欺诈行为。

外部商业欺诈则是指企业之间或企业与消费者、投资者之间的欺诈行为,例如虚假广告宣传、隐瞒商品缺陷等。

二、打击商业欺诈的法律手段为了有效打击商业欺诈,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常用的法律手段包括:1. 刑事责任追究:通过刑事法律手段对商业欺诈行为进行惩处,加大对欺诈主体的刑事处罚力度,起到威慑作用。

同时,加强调查取证工作,提高打击商业欺诈的效果。

2. 民事赔偿:针对商业欺诈给受害者造成的经济损失,法律规定了受害者可以通过诉讼途径向欺诈主体进行赔偿,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3. 行政处罚:除了刑事和民事责任追究外,还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对商业欺诈行为进行处罚,例如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

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商业欺诈商业欺诈往往跨越国界,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打击。

国际间可以通过签署双边或多边条约,共同制定打击商业欺诈的行动计划和机制。

同时,在国际经济法庭等国际组织上共同研究制定打击商业欺诈的标准和规范,形成一套具有国际通用性的法律框架。

四、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为了防止商业欺诈行为的发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对商业主体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介入调查,防范和打击商业欺诈的发生。

五、加强行业自律,净化商业环境商业欺诈问题不仅需要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行业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最新消费者被欺诈的相关法律规定

最新消费者被欺诈的相关法律规定

最新消费者被欺诈的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消费者被欺诈的相关法律规定,欢迎借鉴参考。

针对一些商业促销广告中严重存在的对产品(服务)质量的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现象,《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在广告中对产品质量作出虚假宣传的,依照广告法追究法律责任。

从产品质量法角度对广告法的相应规定作出呼应,为打击以虚假广告宣传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

广告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广告主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

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同时,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见本书附录),消费者还可依照《消法》第四十九条,向发布虚假广告的广告主索取加倍赔偿。

《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这是《消法》对欺诈性损害行为规定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惩罚性赔偿金是指由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超过其实际损失的赔偿费。

这对受害人来说具有充分弥补其损失的作用,对于侵害人来说具有惩戒功能。

在我国《民法通则》等有关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实行的是实际赔偿制度,没有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

《消法)所确立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对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根据《消法》的规定,加倍赔偿适用于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有欺诈行为的场合,也就是说,凡是经营者以欺诈行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都要承担加倍赔偿的责任。

商业欺诈多少钱构成犯罪案例分析

商业欺诈多少钱构成犯罪案例分析

商业欺诈多少钱构成犯罪案例分析
商业欺诈可能会构成诈骗罪,也可能只是合同纠纷,具体情形不同结果也不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按五百元算。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受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什么是商业欺诈
商业欺诈是指在市场交易、投资、服务过程中,通过虚构隐瞒事实、发布虚假信息、签订虚假合同以及夸大宣传等手段,误导、欺骗单位和个人,骗取钱财和各种物质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是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以牟取利益为目的,
以欺骗为手段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从法律上讲商业欺诈他是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的表示。

通俗的说,用虚假的情况引诱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

看完了上面的内容之后对于商业欺诈的数额构成犯罪的法律规
定大家都清楚了吧,对于我们来说赚钱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对于商业欺诈这种犯罪行为的获得的利益法律是不允许的。

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欢迎咨询华律网专业律师。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有何规定-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有何规定-

To endure the pain that others can't bear and eat the bitterness that others can't bear, then you can reap whatothers can't get.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有何规定?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有何规定?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七条经营者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对提供的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或者服务等措施,不得拒绝或者拖延。

经营者未按照责令停止销售或者服务通知、公告要求采取措施的,视为拒绝或者拖延。

第八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消费者的合法要求。

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并超过十五日的,视为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一)经有关行政部门依法认定为不合格商品,自消费者提出退货要求之日起未退货的;(二)自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期满之日起或者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自消费者提出要求之日起,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义务的。

虚报价格欺骗消费者法律条款

虚报价格欺骗消费者法律条款

虚报价格欺骗消费者法律条款一、《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这种价格违法行为通常称作价格欺诈行为,又称欺骗性价格表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二、国家计委出台《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认定以下13种价格行为为价格欺诈行为:1、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购买的。

2、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以低价招顾客并以高价进行结算的。

3、使用欺骗性或者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的。

4、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者无从比较的。

5、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者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的。

6、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的。

7、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的。

8、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者含糊标示附加条件的。

9、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者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的。

10、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有价格承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

11、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者低于其他经营者的收购、销售价格,诱骗消费者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

12、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数量或者质量与价格不符的。

13、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

三、价格欺诈行为的法律责任(二)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七条规定,对经营者的价格欺诈行为,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全文_《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全文_《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全文_《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是为制止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的欺诈消费者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办法。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相关法律知识。

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全文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一条为制止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的欺诈消费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第三条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消费者行为:(一)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商品的;(二)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使销售的商品份量不足的;(三)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而谎称是正品的;(四)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的;(五)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六)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和标记销售商品的;(七)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的;(八)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的;(九)利用广播、电影、电影、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十)骗取消费者预付款的;(十一)利用邮购销售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条件提供商品的;(十二)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十三)以其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第四条经营者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中,有下列情形之一,且不能证明自己确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的,应当承担欺诈消费者行为的法律责任:(一)销售失效、变质商品;(二)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权的商品的;(三)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的商品的;(四)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璜的商品;(五)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的。

价格欺诈纠纷的法律追究方法

价格欺诈纠纷的法律追究方法

价格欺诈纠纷的法律追究方法价格欺诈是指商家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以虚假宣传、夸大宣传、误导宣传等手段,故意误导消费者,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法律对价格欺诈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并为消费者提供了追究商家责任的方法。

一、合同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一般会通过合同来约定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在价格欺诈纠纷中,消费者可以通过合同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果商家在合同中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宣传或者其他误导性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按照实际情况执行合同,并要求商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公平交易法保护消费者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公平交易法”)对价格欺诈行为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禁止。

根据公平交易法的规定,商家不得以不真实的价格或虚构的商品性能、商标、名誉等方式误导消费者。

一旦发生价格欺诈纠纷,消费者可以通过公平交易法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并要求商家承担相应的处罚。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消费者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该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其中包括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权等。

在价格欺诈纠纷中,消费者可以依法行使自己的权益,并要求商家赔偿损失。

此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等组织提起集体诉讼,共同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法院诉讼程序如果消费者与商家的价格欺诈纠纷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诉讼过程中,消费者应提供充分的证据,包括购物凭证、合同、虚假宣传资料等,以确保案件的有力支持。

法院将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判决商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五、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除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价格欺诈责任外,消费者还可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价格欺诈。

在购物过程中,消费者应保持警惕,合理判断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性能等是否合理,不轻易相信过度宣传。

消费欺诈立案标准

消费欺诈立案标准

消费欺诈立案标准消费欺诈是指商家或者服务提供者在交易过程中故意采取欺骗、虚假宣传等手段,对消费者进行欺诈行为。

消费欺诈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重大损害,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立案标准来打击和惩治消费欺诈行为。

首先,消费欺诈行为的严重性。

消费欺诈行为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重大损害,可能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也可能会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针对严重影响消费者权益的消费欺诈行为,应该立案调查并追究责任。

例如,商家通过虚假宣传或者销售伪劣产品,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或者健康受到伤害的行为,应该被认定为严重的消费欺诈行为,立即立案调查。

其次,消费欺诈行为的数量和规模。

消费欺诈行为往往存在一定的数量和规模,有些商家可能会连续多次进行欺诈活动,影响了大量消费者。

对于大规模的消费欺诈行为,应该及时立案,迅速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罚。

例如,一些集团或者连锁企业利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手段对大量消费者进行欺诈,这种行为属于消费欺诈的大规模行为,应该严肃处理。

此外,消费欺诈行为的社会影响。

消费欺诈不仅对个体消费者造成了损失,还对整个社会信任体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如果消费者不再相信商家的宣传和承诺,那么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可能会降低,从而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那些严重损害社会信任体系的消费欺诈行为,也应该立即设立案件,并严惩不贷。

例如,商家通过虚假宣传引诱消费者购买假冒伪劣商品,对社会信任体系造成了严重破坏,这种行为应该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最后,消费欺诈行为的社会公共利益。

消费欺诈不仅关乎个别消费者的利益,更关涉到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着眼于维护公共利益,采取行动对消费欺诈行为进行打击。

例如,商家通过虚假宣传或者欺诈行为从中牟利,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对消费者和其他商家造成了不公平竞争的情况,因此需要进行立案调查,维护公共利益。

综上所述,消费欺诈立案标准应该包括严重性、数量和规模、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考虑,该立案标准旨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警惕优惠券骗局

警惕优惠券骗局

THANKS
感谢观看
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在交易中处于 弱势地位,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缺乏防范意识
一些消费者在面对优惠券骗局时,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没 有对优惠券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
缺乏防范意识使得消费者容易忽略潜在的风险,增加了上当 受骗的可能性。
03
如何防范优惠券骗局?
提高警惕性
保持冷静
了解常见骗局
05
优惠券骗局的警示意义
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
消费者应保持警惕,不轻信来路 不明的优惠券,避免因贪图小便
宜而遭受损失。
了解优惠券骗局的常见手法,如 虚假宣传、钓鱼网站等,提高识
别能力。
培养理性消费观念,不盲目追求 折扣,对超常优惠保持警惕。
规范商家营销行为
商家应诚信经营,遵守法律法 规,不得以欺诈手段吸引消费 者。
警惕优惠券骗局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8
目录
• 什么是优惠券骗局? • 优惠券骗局为何能得逞? • 如何防范优惠券骗局? • 遭遇优惠券骗局怎么办? • 优惠券骗局的警示意义
01
什么是优惠券骗局?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优惠券骗局是一种欺诈行为,通 过虚假的优惠券、折扣码等手段 吸引消费者,诱导其进行消费, 从而骗取钱财。
核实信息
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优惠券信息的真 实性,如联系商家客服或查询相关 网站。
注意细节
留意优惠券的细节,如是否有使用 限制、是否需要支付额外费用等, 避免陷入陷阱。
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
保护隐私
在提供个人信息之前,确保了解 优惠券的使用条件和隐私政策,
避免个人信息被滥用。
谨慎填写
在填写个人信息时,要选择安全 、加密的渠道,避免在公共场合 或非官方网站上填写敏感信息。

欺骗他人办卡获利可构成诈骗罪

欺骗他人办卡获利可构成诈骗罪

欺骗他人办卡获利可构成诈骗罪作者:秦耘来源:《老友》2019年第08期案例:2018年6月,无业人员李某、郑某、方某三人经预谋,先后两次窜至某大型小区,冒充某电器公司销售人员,谎称在他们那里办理家电购物卡,可获得返还款和豆浆机、电压力锅等赠品,很多不明真相的老年人看见摆在现场崭新的豆浆机、电压力锅等物品,便想购买。

李某等人见状,便加大了煽动力度,一些老年人在他们的言语攻势下,纷纷掏钱办理购物卡。

李某等人骗得十余位老年人21,000余元后逃之夭夭。

几天后,这些老年人兴致勃勃地拿着购物卡去某电器公司兑换时被告之购物卡无效,遂报案。

在警方的努力下,李某等三人被捉拿归案,并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某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等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共同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鉴于三被告人被捕后将违法所得归还被害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的规定,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并处罚金1万元;判处被告人郑某罚金9000元,判处被告人方某罚金8000元。

说法:近年来,各类詐骗案件多发,仅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类型就有医疗保健、民生补助、商场促销等。

老年人对诈骗行为的识别尚有一定的难度,往往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本案中,李某等人就是在老年人毫无防备的前提下,通过实施狂轰滥炸的营销手段,让老年人信以为真,从而获得非法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对诈骗数额作出了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伪造购物券骗取商场和顾客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

伪造购物券骗取商场和顾客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

伪造购物券骗取商场和顾客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任某系本市某大型商场(系有限责任公司)集团购买处工作人员,负责销售商场发行的购物券。

2002年12月份,任某伙同其丈夫郝某、其弟任某某(二人均系无业人员),经预谋后由任某某联系印刷厂印制了3000张(每张可以在该商场购买100元的商品)该商场假购物券,然后由任某将该商场公章偷盖在假购物券上对外进行销售,其中一部分交给郝某、任某某在商场购物。

2003年1月31日,商场收银中心发现有顾客使用假购物券购物,遂案发。

此时任某已出售和使用假券获利14万余元。

评析:关于本案有三种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任某的行为构成有价证券诈骗罪,其理由是:商场的购物券是一种有价证券,任某伪造、销售假有价证券骗取他人钱财的行为符合有价证券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第二种意见认为:任某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其理由是:任某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伪造的购物券上加盖本公司印章的行为是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条件,然后又是利用了其在集团购买处负责销售购物券的职务之便对顾客销售假购物券,将本应上交公司财务部门的销售款非法占为已有,其行为应当属于职务行为,应定职务侵占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任某对顾客采用虚构事实、隐瞒事实真像的方法,骗取他人钱财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对其行为应定诈骗罪。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任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主要理由如下:首先任某的行为不构成有价证券诈骗罪,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有价证券诈骗罪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了他人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的有价证券管理制度,其犯罪对象只能是刑法规定的特定有价证券: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亦即公债卷。

使用伪造、变造的其它有价证券不能构成本罪。

本案中任某伪造的只是一种商场发行的代币券,这种券虽含有财产权利内容、表明一定的票面货币价值、具有一定的支付功能,但是,该种有价证券一来国家明令禁止发行,二来只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不具有公债券的性质,不符合有价证券诈骗罪特殊犯罪对象的要求。

法律对商业欺诈行为的处罚

法律对商业欺诈行为的处罚

法律对商业欺诈行为的处罚商业欺诈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商业交易中,通过虚假宣传、误导信息、欺骗手段等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商业道德,还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秩序。

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法律对商业欺诈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

本文将从刑法和民法角度,探讨法律对商业欺诈行为的处罚。

一、刑法对商业欺诈行为的处罚刑法是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惩处的法律体系。

在商业欺诈行为存在的情况下,涉及到刑法的相关罪名和法律条款,其中包括了一些对商业欺诈行为的处罚规定。

1. 诈骗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未经许可,获取他人商业秘密或者泄露、买卖他人商业秘密,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犯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较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违法经营罪违法经营罪是指有违反国家规定在未取得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非法经营、商业诈骗、非法提供虚假广告等。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二条的规定,犯违法经营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民法对商业欺诈行为的处罚民法是以民事纠纷为基础,对个人及其财产关系进行规范的法律体系。

在商业欺诈行为中,民法的适用可以通过附带民事赔偿等方式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1. 损害赔偿消费者或其他受害方可以要求商业欺诈行为的责任方进行损害赔偿。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章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消费者在因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遭受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有权要求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商业诈骗的立案标准

商业诈骗的立案标准

商业诈骗的立案标准商业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手段,欺骗他人财物的行为。

在我国,商业诈骗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对于商业诈骗案件的立案标准,我国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

首先,商业诈骗的立案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要件,即构成商业诈骗的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特征;二是主观要件,即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

在行为要件方面,商业诈骗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虚假事实。

即犯罪嫌疑人在实施商业诈骗行为时,必须使用虚假的事实来欺骗被害人,使其产生错误的认识。

二是隐瞒真相。

即犯罪嫌疑人在实施商业诈骗行为时,必须隐瞒真相,不让被害人知晓真相,从而达到欺骗的目的。

三是其他手段。

即犯罪嫌疑人在实施商业诈骗行为时,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手段来欺骗被害人,比如伪造文件、虚构身份等。

在主观要件方面,商业诈骗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一是明知虚假事实、隐瞒真相或其他手段,而故意实施欺骗行为。

即犯罪嫌疑人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商业诈骗,且故意实施欺骗行为。

二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即犯罪嫌疑人实施商业诈骗行为的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被害人的财物,达到牟取私利的目的。

除了行为要件和主观要件外,商业诈骗的立案标准还包括一定的数额标准。

一般来说,商业诈骗的数额较大,才能构成犯罪。

但是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商业诈骗行为,即使数额不是很大,也可以构成犯罪。

在实际工作中,公安机关在受理商业诈骗案件时,需要对案件进行认真调查,充分收集证据,确保案件的证据充分、确凿。

只有在符合商业诈骗的行为要件、主观要件和数额标准的情况下,才能立案侦查,并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商业诈骗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于商业诈骗案件的立案标准,我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公安机关在办理商业诈骗案件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确保案件的办理合法、公正,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销售假冒商品构成诈骗罪吗

销售假冒商品构成诈骗罪吗

销售假冒商品构成诈骗罪吗许多人都受过假冒产品的坑害,有的受害者选择忍气吞声,有的拿起法律武器讨回公道,人们对于假冒产品恨之入骨。

那么,销售假冒产品会受到怎么处罚,国家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有什么样的法律规定呢?我曲整理了销售假冒产品方面的法律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销售假冒商品构成诈骗罪吗是否构成诈骗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销售假冒产品的相关规定第五十五条经营者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于销售假冒产品的相关规定第四十九条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销售假冒产品的相关规定第一百四十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某系本市某大型商场(系有限责任公司)集团购买处工作人员,负责销售商场发行的购物券。

2002年12月份,任某伙同其丈夫郝某、其弟任某某(二人均系无业人员),经预谋后由任某某联系印刷厂印制了3000张(每张可以在该商场购买100元的商品)该商场假购物券,然后由任某将
该商场公章偷盖在假购物券上对外进行销售,其中一部分交给郝某、任某某在商场购物。

2003年1
月31日,商场收银中心发现有顾客使用假购物券购物,遂案发。

此时任某已出售和使用假券获利14万余元。

评析:
关于本案有三种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任某的行为构成有价证券诈骗罪,其理由是:商场的购物券是一种有价证券,任某伪造、销售假有价证券骗取他人钱财的行为符合有价证券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第二种意见认为:任某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其理由是:任某作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伪造的购物券上加盖本公司印章的行为是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条件,然后又是利用了其在集团购买处负责销售购物券的职务之便对顾客销售假购物券,将本应上交公司财务部门的销售款非法占为已有,其行为应当属于职务行为,应定职务侵占罪。

第三种意见认为:任某对顾客采用虚构事实、隐瞒事实真像的方法,骗取他人钱财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对其行为应定诈骗罪。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任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任某的行为不构成有价证券诈骗罪,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有价证券诈骗罪是指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了他人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国家的有价证券管理制度,其犯罪对象只能是刑法规定的特定有价证券:国库券或者国家发行的其他有价证券,亦即公债卷。

使用伪造、变造的其它有价证券不能构成本罪。

本案中任某伪造的只是一种商场发行的代币券,这种券虽含有财产权利内容、表明一定的票面货币价值、具有一定的支付功能,但是,该种有价证券一来国家明令禁止发行,二来只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不具有公债券的性质,不符合有价证券诈骗罪特殊犯罪对象的要求。

虽然任某行为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比较符合有价证券诈骗罪的特征,也不能定有价证券诈骗罪。

其次,任某的行为也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本案看起来很象是职务侵占犯罪,但是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构成职务侵占罪除了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之外,其客观方面还必须符合:1、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2、必须非法占有本单位数额较大以上的财物,非法占有的手段行为可以表现为侵吞、骗取等。

任某虽符合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资格,但其客观行为的表现不符合职务侵占罪的要求。

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任某在假的购物券上盖上本单位公章、在集团购买处销售假购物券的行为不是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

侵占罪中所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职务上主管、经手、管理公司、企业财物的便利条件,直接地非法占有公司、企业财物。

其与“利用工作之便”在某些方面是存在质的区别的,“利用工作之便”可以表现为利用本人在单位工作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比如因工作关系熟悉作案环境,可以接触到单位公章,凭工作人员身份较易接近作案目标等,这些与其
工作本身并无直接的、符合刑法规定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因果联系,就是说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也能创造这些条件达到完成犯罪的目的。

本案中任某在假购物券偷盖本单位公章的行为,笔者认为就是利用了其可以接触到本单位公章的工作之便,而非职务之便,因为任某在商场集团购买处只是负责销售购物券,伪造假购物券与其职务本身没有关系,纯属于其个人行为。

任某只所以在假购物券上偷盖本单位公章,只是为了使假购物券更加逼真而已。

同样道理,任某伪造了假购物券后在其工作的商场集团购买处贩卖这些假购物券,也是利用了其工作的环境、工作人员身份的特点便于接近顾客、完成犯罪而已,这当然也不应视为其职务行为。

因为任某伪造了假购物券后,其可以通过贩卖完成非法占有,也可以通过直接在商场购物完成非法占有,事实上其也就是通过这两个途径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也就是说任某销售购物券的工作职责与其侵占的财物不具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联系。

另外一方面,笔者认为非常关键的是任某占有的不是其经手管理的本单位财物。

对于任某拿着伪造的假购物券到商场购物行为,其占有的是商场各营业网点负责保管的财物;对于任某卖给顾客的假购物券,其占有的应该是顾客的财物,因为其一旦将假购物券卖给顾客就完成了非法占有,他对顾客能否使用这些假购物券购到财物完全可以不管不问。

而商场对任某销售假购物券所取得的钱财是不能掌握和不可控制的,这怎么能视为任某经手管理的商场财物呢?根据以上两方面所述,任某的行为既不是利用职务之便、所侵占的也不是其经手管理的本单位财物,理应不构成职务侵占罪。

最后,笔者认为任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了伪造假购物券行为,进而又实施了使用假购物券骗取商场顾客钱财和直接骗取商场财物的行为。

任某伪造假购物券进行购物或销售假购物券均是采取虚构事实、隐瞒事实真象的客观行为表现,以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犯罪目的,已完全符合诈骗罪所要求的主、客观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第266条之规定,任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