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左传》记载“(齐国大夫庆封)奔吴,吴句余(吴国君主)予之朱方(吴邑)。
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
”这主要反映了A.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B.宗法关系是推行分封制的基础C.分封强化了宗族内部的等级D.国君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吴国国君分封齐国大夫庆封于吴邑,庆封家族在吴邑繁衍起来,这说明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故选A;材料不能反映吴国国君与齐国大夫庆封是否有血缘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宗族内部的等级问题,排除C;受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国君无法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排除D。
2.商朝灭亡后,“小邦”周还没有力量对商朝故地实行有效的控制。
为此,武王的做法是A.“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B.“武王征九牧之君”C.“乃褒封神农氏之后于焦”D.“于是封功臣谋士”【答案】A【解析】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故地应为商代后裔,故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答案】C【解析】材料“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故C项正确;邮驿制度、巡游、深入民间与材料无关,故ABD项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 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 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 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课标中的“早期国家的特征”,题型是“反映类”选择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提供了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的代际变化,要求深层次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生通过王位代际的变化,找出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考查了学生对商周时期的史实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通过史料理解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对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掌握。
(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开创的一种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的权利, 同。
2019届高三历史高考真题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绝密★启用前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卷副标题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1.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 .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2.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 . 提高行政效率 B . 强化君主集权 C . 分割宰相权力 D . 利于集思广益3.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 .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 .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试卷第2页,总11页D .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 转运使 B . 兵部员外郎 C . 知府 D . 枢密副使5.“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6.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3.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4.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B.保证了民主决策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5.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6.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该规定是为了()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7.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
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2019江苏卷】《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2.【2019江苏卷】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3.【2019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4.【2019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5.【2019全国卷Ⅱ】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6.【2019全国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7.【2019全国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衡水期中)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2.(2018河南郑州一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3.(2018广东广州调研)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
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4.(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5.(2018山东济南期末)《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6.(2018重庆一模)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初“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这一机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皇权的旁落C.防止官员贪污腐败D.利于减少中央决策失误7.(2018山东德州期末)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隐瞒,不得控诉或者作证。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核心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基础达标】1.下表是现代史家对赵匡胤某次军事行动部署的研究资料选录。
据此可知A. 赵匡胤为决战契丹精心部署B. 赵匡胤为夺位谋划周密C. 宋太祖军事成功是顺应天意D. 宋太祖计划在河北定都【答案】B【解析】显德七年是公元960年,慕容延钊是陈桥兵变的重要任务,可知材料反映的军事行动是陈桥兵变,表格内容反映赵匡胤为夺位谋划周密,B正确;河北真定属于后周,不属于契丹,A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陈桥兵变,并非计划在河北定都,排除D。
2.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
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
这些行为A. 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B. 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C. 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D. 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答案】A【解析】“尊王”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周天子仍是华夏政治共同体最高权力的象征,“尊王”就是遵从西周的传统国家政治的有序化,“攘夷”突出了华夏民族的一种自觉的族别意识和自我认同,故A正确;BC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实质,排除;D表述绝对,错误。
3.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A.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答案】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结合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分析解答。
4.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推荐文档
2019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2018年浙江文综历史,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8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2、〔2018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8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答案】C2、〔2018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2019届高三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训练(解析版)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3小题)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师说】2019届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练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9 甘肃天水调研)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
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
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
《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B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 .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列举了有关夏、商、周三代最高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一些关系,A、C 两项与材料无关,可直接排除;夏、商、周三代时期主要的权利纽带是血缘,故 D 项表述不正确;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低,所以说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2 . (2019江苏南通一模)“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解析:本题考查秦代政治制度。
材料中关键信息为“守”“ 尉”“ 监” ,结合材料上下文关系可判断是地方官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 项; A 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材料并不涉及贵族政治问题,故 C 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没有官员人数与效率的信息,无从判断机构臃肿,故排除 D 项。
答案:B3.商朝早期,“王位继承兄终弟及比较常见,例如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兄弟 4 人曾先后为王。
小乙武丁继位后情况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此后,父死子继成为商王继统的常例”。
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反映出( )A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B .王位世袭制的逐渐完备C.王权的不断加强D .商朝政治的日趋腐朽解析:材料表明,商代的王位继承发生了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成为常例的演变。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
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3.(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5.(4分)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与血缘关系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的产物,C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血缘关系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2.(2019·全国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知宋朝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北宋治军的方针是强干弱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因此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军事力量的控制,与地方控制无关,C选项排除。
北宋的贫富分化主要和政府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有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准确把握,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2019·全国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历史——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板)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2019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模拟)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
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
该学者意在强调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分封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故A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看出西周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排除B;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排除C;材料并没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相关信息,排除D。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4.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中央集权B.家国一体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2.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示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
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A.强化宗族认同B.继承华夏传统C.凸显贵族地位D.维护尊卑关系3.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分析题)
绝密★启用前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3小题)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 (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 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 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科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主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4.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中央集权B.家国一体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2.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示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
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A.强化宗族认同B.继承华夏传统C.凸显贵族地位D.维护尊卑关系3.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
他们的主张是基于()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4.《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5.《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
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这反映出()A.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必然趋势B.周天子仅是当时最高军事首领C.诸侯国军队的数量与宗法制有关D.分封制下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6.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说明()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7.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负责;正七品以上由中书省管理;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8.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9.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意在加强皇权,但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更加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A.太监与皇帝亲近,受皇帝信任B.皇帝无能或者怠政C.废宰相制度,过分集权于皇帝D.内阁的出现10.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的变化B.时局和战的变迁C.基本国策的改变D.经济重心的迁移11.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12.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元代行省制度研究》、《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D.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二、综合题(52分/26 min)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3分)(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6分)(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3分)在当时各有何积极作用?(6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
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历史》必修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2分)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6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2分)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
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
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
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
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
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
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答案1~5.BADAB规范练习一:选择题:1~5:BDABD 6~10:ACCCC 11~12:AA二:综合题13.(1)分封制。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4.(1)秦朝。
三省六部制(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
(3)清朝。
主要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
(4)皇权不断强化(或相权逐渐削弱;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5.(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
(8分)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2分)(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分)(3)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
(3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解析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叙述的就是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
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2.【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是等级森严的,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主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这就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因此选择D选项。
C 错在“排除”二字上,不应该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政治,富贵人家的学生依旧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僚系统。
B选项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考查的要点,所以科举制度并不具备优势,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