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效果分析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其传导机制的运作情况。

本文将分析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市场利率渠道传导,二是通过信贷渠道传导。

市场利率渠道传导:市场利率是指通过资本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形成的利率水平。

货币政策影响市场利率的最直接途径是通过对利率操作的调整。

例如,央行通过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利率等手段来使市场利率下降,刺激企业和居民增加贷款,促进消费和投资扩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信贷渠道传导:信贷是指银行对企业、居民等借款人提供的信用贷款。

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央行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性贷款利率的调整,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

存款准备金率为央行规定银行必须保留的存款比例,增加存款准备金率会使银行流动性紧张,降低银行的贷款投放能力,反之亦然。

二、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二是对价格的影响。

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货币政策通常被用来调节经济增长速度、调整经济结构、抑制通货膨胀等。

当央行降低利率或增加流动性时,整体经济的活力会得到加强,资本市场的氛围也会变得较为活跃,从而刺激经济总量的增长。

对价格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利率的调整直接影响了经济中的投资、股票、房价等市场的价格,政府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稳定经济增长、控制股票和房价上涨等,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作用之一。

总之,货币政策作为一种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市场利率和信贷两个渠道来传递政策影响。

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对经济总量和价格的影响。

要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和效果,需要适时进行调整,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确立,以合适的政策手段推动经济良性发展。

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论文报告:标题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制定者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方式的调节,影响实体经济领域运行的一种机制。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市场利率的方式,来实现对整体经济的调控。

市场利率又包括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以及SWAP利率等不同的形式。

调节市场利率的具体方式包括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定向降准、定向借贷、LPR等。

标题2: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主要是呈现出“稳中有调”的特点。

其中“稳”主要是指通过直接调节市场利率的方式,控制货币供应量,维持整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而“调”则是通过引导资金投向特定领域和行业,促进其发展,实现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标题3: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导链条过长,影响效果难以持续(2)货币政策难以准确定位(3)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标题4:分析问题原因(1)传导链条过长:传导链条过长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金融机构往往更注重自身收益,而对于真正的实体经济项目并不完全了解,从而失去了在投放资金时对其质量和风险的准确把控。

(2)货币政策难以准确定位:货币政策难以准确定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主体性质的多样性。

这导致了货币政策的手段单一,难以适应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阶段的需求。

(3)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其中一些重要领域和行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瓶颈。

这些问题不仅妨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让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有效。

标题5: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议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1)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2)加强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3)增加货币政策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优化整个市场环境,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5)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引进国际化的优秀经验和落地行之有效的机制案例:1. 2015年,我国实施了定向降准政策,以刺激实体经济发展,缓解债务融资压力。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姓名:郭岩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于瑾2002.3.1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演进,分析借鉴了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及其特点,阐述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操作实践和现实状况,探讨了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较为详细和全面地提出了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合理思路、建议和具体措施。

本文在肯定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革成果的同时,认为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影响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本文认为,目前一定时期内,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仍将实行以数量型为主的间接调控。

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则应逐步建立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从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逐步过渡到以中长期利率为中介目标,从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到调控短期利率的间接调控体系。

然而,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间内,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和首要任务仍然是对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完善。

1有鉴于此圹本文认为要实现灵敏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短期内以信贷途径为主、辅之以利率途径,长期则以利率途径作为发展方向。

绪论一、研究的对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和分析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工具如何通过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动诱发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导致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进而对实质经济产生作用的问题。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之后,中央银行操作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运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研究的意义理论层面。

国内外学术界、实务界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一般机理存在一致或者趋同的看法,但是迄今为止对货币政策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的认识方面存在分歧。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果分析近年来,全球各国经济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1. 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核心在于调控利率水平,利率传导机制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

央行通过改变短期利率、中长期利率等核心利率,影响市场利率的形成和传导。

一方面,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政策操作,影响银行间市场的短期利率,进而影响贷款利率和借贷成本;另一方面,央行可以利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影响国债、票据等固定收益产品的价格,间接影响长期利率。

2. 信贷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改变对信贷市场的影响是通过信贷传导机制实现的。

当央行提高利率时,银行的贷款成本增加,借贷需求减少,信贷供给下降,导致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上升,进而抑制了投资和消费需求。

相反,当央行降低利率时,银行贷款成本降低,借贷需求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刺激作用也就增强。

3. 期望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预期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当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货币政策进行预期时,会在投资和消费决策中进行相应调整。

如果市场预期央行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借款人将更加倾向于进行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有利影响。

而如果市场预期央行将收紧货币政策,则可能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下降。

二、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1. 通胀预期管理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影响通货膨胀。

当经济出现通胀压力时,央行可以通过紧缩货币供应来稳定物价,以避免通胀加剧。

相反,当经济出现通缩风险时,央行可以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促进物价稳定。

通过管理通胀预期,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长期、持续性的。

2. 经济增长推动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投资和消费需求上。

通过降低利率,央行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资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货币政策对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有直接影响,低利率环境下,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有助于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由于货币政策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成为了理解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货币传导机制及其种类、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的旨在影响货币供应和信贷供应以及其他货币市场变量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等,该政策直接反映了中央银行面对的经济环境和挑战。

货币政策实现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利率和货币供应的方式来影响经济行为。

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来对货币市场供需产生影响,从而调节整个经济体的经济活动水平。

二、货币传导机制及其种类货币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途径。

传导机制的形式非常多样,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方式的性质和效果也不同。

1.贷款传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银行是贷款的主要制度。

贷款传导机制是指银行通过替代成本、必要准备金、信贷分配和信贷供求等因素实现货币政策的影响。

这种传导机制是市场经济下的主要传导方式,也是传导机制的最重要方式。

2.利率传导机制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一种直接和间接工具。

利率传导机制是指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实体经济表现为普通利率、借贷利率、资本价格率、折现利率等等。

3.市场信心传导机制市场信心是影响市场稳定的重要决定因素。

市场信心一旦产生变化,将对实体经济产生间接和直接的影响。

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影响市场参与者的信心,进而借助市场信心传导货币政策。

4.汇率传导机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汇率传导机制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包含大国汇率传导和小国汇率传导。

三、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和局限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可分为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两个方面。

1.宏观角度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宏观角度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对经济周期的认知和经济状况的宏观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货币政策的宽松或紧缩性、通货膨胀率、利率、信贷规模等等。

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只有信贷政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政策工具逐渐多了起来。

近年来随着信贷规模的取消、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杠杆的运用,货币政策传导开始从单纯的直接信贷传导向信贷、利率和资产价格多渠道传导过渡。

由于这一过渡过程仍然在进行之中,没有最终完成,在新的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原有的信贷渠道已经“出乎意料”地提前萎缩,致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像转轨中的许多方面遇到了“未立已破”问题,而不能顺畅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

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的发挥,首先是在货币市场调节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进而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总需求,因此,货币市场及其完善与否是利率渠道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1.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及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

货币市场在我国的出现是同货币调控模式的转变直接相关的,我国;的货币市场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货币市场已经开始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但从完全转向间接调控的需要看,货币市场存在的问题仍然是突出的,并已成为目前限制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重要因素。

(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转变与货币市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资金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各种金融机构和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继续保持直接调控模式的同时,金融市场得到初步的发展。

各种货币市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发育起来的,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的作用传导货币政策也才成为可能。

但在1997年以前,至少从总体的货币调控模式上看,直接调控工具特别是信贷和现金计划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

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传导还没有转向主要通过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对于整个货币调控的作用还显得并不突出。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论文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依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一定的货币政策手段,通过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使企业和居民不断得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达到国民经济新的平衡的作用过程。

凯恩斯(1936)提出货币政策的利率渠道传导理论,斯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代表了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在既定的流动性偏好下,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条件下,更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导致产出增加。

在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中,利率是核心环节,而货币政策通过利率渠道发挥作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货币与利率的关系,即流动性偏好;二是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即投资利率弹性。

该传导机制的核心是流动性效应,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

凯恩斯认为,前者大,后者少,故货币政策对投资的作用不大。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一)现状。

在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最重要的部分。

虽然从1995年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处于经济转轨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使我国的利率很大程度上仍处于被管制状态。

由此原因引出了我国利率传导中的诸多问题:1.扭曲了利率的形成体系。

在我国,基准利率更大意义上是居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这样我国就出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倒挂机制,即存款利率充当了基准利率,并且决定了货币的市场利率。

2.制约了消费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

对企业来说,我国公布的贷款利率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投资成本,直接造成了投资利率弹性偏低。

对居民来说,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且波动幅度小频率低,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利率变化对财富价值的影响。

3.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提供。

利率处于管制状态下。

在经济扩张时期,银行的信贷扩张并不能推动利率的下行,从而必然造成通胀的压力增大和信贷的过度扩张。

同样,在经济紧缩时期,信贷紧缩也不能推动利率的上升,从而形成过度的信贷紧缩。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一、前言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经济政策的“最后一道防线”。

货币政策对经济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应对经济危机等重大事件中,其作用更加凸显。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关键,从各国的实践来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考虑银行体系、外汇市场、资本市场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本文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深入探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概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措施在经济系统中的传导、影响和反应过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机制是货币供应、货币需求、货币市场利率、信贷、投资、消费等多种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牵引。

经过有效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措施可以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实现各种宏观经济目标,例如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等。

在具体的实践中,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物价动态、实际利率、货币市场利率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影响表现为信贷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和实际汇率等市场价格的变化,这些因素在传导过程中对不同的企业和消费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各种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相互作用,需要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从理论上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有三个传导渠道:银行信贷传导渠道、证券市场传导渠道、货币汇率传导渠道。

在银行信贷传导渠道中,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引导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从而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信贷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针对股票市场传导渠道,在股票市场上,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购买国债和其他证券等方式,使流动性水平上升,从而实现利率水平下降,增加股票市场的活跃性,从而推动股票市场。

货币汇率传导渠道通过汇率机制,在国际市场上,一国货币的汇率上升或下降将影响国内外经济活动及企业的投资意愿,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引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金融体系和市场渠道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过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稳健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传导速度慢、传导效果不稳定等。

本文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传导速度慢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相对较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1 货币供给传导滞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首先受到货币供给的影响。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较为谨慎,货币供给相对保守,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的速度受到限制。

1.2 利率市场化进程不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利率水平受到政策引导和管制,无法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利率工具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

1.3 融资结构不合理我国融资结构呈现出银行贷款占比较高的特点,而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央行对银行的操作来实现。

由于银行贷款的审批和发放过程相对繁琐,导致货币政策流动性传导速度受到限制。

针对传导速度慢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1.4 加强货币供给适度扩大要加强货币供给,适度扩大在流通中货币的数量,提高货币供应活动的稳定性,以确保货币政策更快、更稳定地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1.5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减少政策对利率的干预,使市场利率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从而提高利率工具对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

1.6 优化融资结构要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提高货币政策流动性传导的效率。

问题二:传导效果不稳定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存在不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2.1 传导路径的复杂性我国金融体系庞大而复杂,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同市场、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复杂,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复杂多样,传导效果不稳定。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一、引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则是探讨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各个渠道影响经济总需求、利率水平、资金供求等方面,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

本文将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特点1. 多元渠道的传导方式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更加复杂多元。

由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特殊性,货币政策传导不仅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也通过证券市场、汇率市场等渠道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价格。

这种多元渠道的传导方式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 非对称的传导效应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存在着非对称性。

在经济的不同领域和地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会有所不同。

由于中国经济的结构特点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不同行业、地区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实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不同,导致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3. 政策信号的重要性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政策信号的传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央行的政策表述和发布往往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和反应。

市场参与者通过央行官方公告、报纸媒体、新闻发布会等途径获取政策信息,进而调整其预期和行为。

政策信号的传导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1. 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优化和发展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不成熟性限制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因此,提高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增强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监管水平是促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2. 金融机构的角色金融机构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扮演着货币政策传导的纽带作用。

因此,优化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提高其信贷投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助于有效实现货币政策传导的目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则是货币政策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渠道。

然而,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银行间市场利率,而政策利率则缺乏足够的传导效应。

一方面,这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善、竞争程度不充分等原因所致。

另一方面,也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第一个问题是政策利率传导渠道不畅。

在我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最主要的渠道之一。

但是,由于我国国内市场发展较晚,在传统的熟人关系主导的经济模式下,相对之前更加注重确定性和可操作性的传统公开市场操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央行不得不采取信贷工具等非公开方式,以间接调控货币市场。

第二个问题是相关主体的责任明确性不足。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大量的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但是这些机构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在存在不完全的市场结构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主体之间的责任难以明确,这是公开市场操作未能成功发挥应有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同时,国内货币市场存在许多动态不均衡现象,包括资本分配不当、收益率波动等问题,这使得货币政策的效应难以精确地落实到各个市场主体。

二、改革思路为了改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改革。

1. 加强政策利率的传导力度要加强政策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一种方法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安排,提高政策利率的传导力度。

例如,可以通过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等方式,灵活地调节公开市场操作,以响应市场需求和供给变化。

另一种方法是增强信贷利率的市场竞争性。

在目前的环境下,一些银行对信贷利率依然存在较高的控制力度,这意味着政策利率的传导效应仍然偏弱。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市场竞争,让金融机构能够自主参与市场,在反映市场供需的情况下,灵活调整利率。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及对策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改变中央银行利率,对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其他利率产生影响,进而促使经济运行按照政策目标发展。

在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然而,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利率之间的传导存在一定阻滞。

这主要表现在市场利率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银行风险、资金面紧张等,导致市场利率波动幅度较大,与中央银行利率的传导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

其次,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支持不足。

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来促使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但由于商业银行对于风险较高的小微企业不愿意放贷,导致政策利率的降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我们应加快金融市场的和建设,提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促进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利率的传导效果。

其次,加强监管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合理设置贷款利率,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便利度,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同时,也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确保其积极传导货币政策利率的作用,避免贷款利率过高或过低。

此外,应注重完善货币政策的其他工具,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以实现更精准的货币政策调控。

总之,虽然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了发挥货币政策利率的调控作用,我们应加快金融市场的和建设,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注重完善货币政策的其他工具,以实现更精准的货币政策调控。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研究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渠道和影响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货币当局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实现的目标。

常见的货币政策目标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

这些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货币政策制定者需要在这些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和平衡,制定出适合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是货币当局用来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的手段。

常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利率、逆回购和公开市场操作等。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传导机制和效果,货币当局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来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

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哪些渠道影响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

传导渠道主要包括利率传导渠道、财务渠道和预期渠道。

利率传导渠道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来改变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行为和决策。

财务渠道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资产价格和财务条件来改变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行为和决策。

预期渠道是指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经济和通胀预期来改变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行为和决策。

货币政策的影响是指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和效果。

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包括对消费、投资、就业和通胀等的影响;二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包括对利率、汇率、股票和债券市场等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货币政策本身的力度和效果,还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和反应。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受到经济结构、金融体系、市场运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存在着差异,受到国家制度、政策环境、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影响分析引言:货币政策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来影响经济的各个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所造成的影响。

一、货币市场的传导货币市场是货币政策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传导机制之一。

央行通过利率调整来影响货币市场。

当央行出台紧缩货币政策时,通过提高利率,使得货币市场上的资金变得更加紧缺,从而抑制了信贷活动。

相反,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降低利率,促进信贷扩张。

二、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货币市场的变化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主要通过影响投资和消费来实现。

在紧缩货币政策下,高利率会增加企业的借款成本,降低投资意愿。

此外,对消费者而言,利率的上升也会减少借贷需求,进而影响消费水平。

因此,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资产价格的传导货币政策的变化还会对资产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当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低利率会刺激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等资产的上涨。

这是因为投资者倾向于通过购买股票或房产来获取更高的回报率。

相反,紧缩货币政策则可能导致资产价格下跌。

四、通货膨胀预期的传导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当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通过提高利率和收紧信贷,能够抑制通货膨胀预期的增长。

反之,宽松货币政策则会导致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进而引发实际通胀。

五、汇率的传导货币政策还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

当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提高利率会吸引外资流入,从而提高本国货币的汇率。

相反,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

六、跨国金融市场的传导货币政策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也会产生连锁反应。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整时,其他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例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化将对全球资本流动和跨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七、结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渠道影响到实体经济、资产价格、通货膨胀以及汇率等方面。

央行通过利率调整和其他货币工具来控制经济的发展。

然而,货币政策并非完美无缺,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权衡利弊。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和对策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和对策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障碍和对策分析引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并最终实现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的目标。

然而,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面临着一些障碍,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限制。

本文将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障碍一:金融市场不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现象,如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产品少、市场信息不对称等。

这些问题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影响,效果不理想。

对策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了解决金融市场不完善的问题,我国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化建设。

具体来说,应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以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对策二:加强金融监管同时,为了避免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

加强监管可以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减少风险,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从而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障碍二:资金流向扭曲在我国的实践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能会出现资金流向扭曲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一些特殊性质的机构,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它们的资金需求和投资决策可能与实体经济的需求和投资决策不一致,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受到影响。

对策一: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为了解决资金流向扭曲的问题,我国需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严格控制特殊性质机构的资金运作。

具体来说,应加强对特殊性质机构的监管,规范它们的融资行为,避免其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对策二:优化金融创新服务另外,我国还可通过优化金融创新和服务,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增加实体经济的投资需求,以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具体来说,可以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多针对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障碍三: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的实践中,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与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与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与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方式和路径。

正确认识和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制定和评估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其作用和影响。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原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货币市场、资产价格市场和实体经济市场。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在货币市场产生影响,再通过资产价格市场影响实体经济市场。

货币市场是央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短期利率的市场。

央行通过购买和出售国债等操作影响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资产价格市场是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宽松与紧缩将直接影响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的变动;另一方面,资产价格的变动会进一步影响家庭和企业的财富效应,从而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

实体经济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最终目标。

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央行影响资产价格市场后,进而影响实体经济,促使通货膨胀率、产出增长率等经济指标达到央行设定的目标。

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因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结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和外部环境等。

首先,经济结构的不同将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当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对较为明确;而当经济以服务业为主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弱。

其次,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当金融体系中存在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时,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可能会受到制约。

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也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

若金融市场高度发达且相对稳定,货币政策将更有效地传导到实体经济市场。

最后,外部环境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不容忽视。

全球经济环境、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都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优化的研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优化的研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优化的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手段对货币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并通过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流通量来影响整个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优化是当前国内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传导效率较低,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因此优化传导机制以提高其传导效率是当前各界都关注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现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国内学者研究中,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现的机理和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中国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关注于证券市场和债市中长期利率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而在国内,由于银行信贷将长期影响市场短期成交的情况,因此更加关注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对实际经济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和挑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践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也是我们进行传导机制优化研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导效率低,滞后性强。

尽管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起了影响,但是由于传导路径的长度和质量都会影响政策效果,因此出现了政策传导滞后、传导效率低的问题。

2. 传导路径极其复杂。

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政策传导路径复杂多变,这就给货币政策制定者带来了很大困扰,也增加了政策的不确定性。

3. 传导效果受政策工具影响。

货币政策制定者采取不同工具制定出的政策效果也存在差异,不同的工具所造成的政策效果并不一致。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优化途径为了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加强政府精细管理,调整政策工具组合,优化传导路径,提高传导效率,以促进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1. 加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实施者,有必要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和指导,以确保货币政策传导到经济实体。

2. 建立以市场利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原理及四大基本传导途径: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信贷渠道的作用机理。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的几大关键性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对策目前,由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央银行采取了公开市场业务、调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项政策,但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研究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失灵的原因,建立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今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和传导途径的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

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并以金融市场为中介,将货币与信息注入以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环节的实体经济,进而影响厂商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决策,最终导致社会总产出的变化。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和信贷渠道作用于实体经济。

1、利率渠道。

利率渠道的作用机制体现在IS—LM的模型中:货币供给的变化改变了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变化,于是总需求改变,从而总产出和总收入改变。

利率渠道起有效作用的前提是利率的市场化以及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较大。

2、资产价格渠道。

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是认为货币政策能通过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产出。

托宾的q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机理,q值等于资产的市场价值除以重置成本,也等于资本边际效率除以贴现率,q值的大小决定投资,投资进一步影响总产出。

设想当货币供给减少时,对股票的需求减少,股票价格下跌。

股票价格下降使q值下降,投资支出下降,总产出下降。

同时,财富效应发生作用,股票价格下降时,人们的财富减少,消费相应减少,总产出下降。

资产价格渠道起作用是以完善、发达、规范的股票市场为前提的。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与改进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与改进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与改进一、背景与现状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措施来影响社会经济运行。

然而,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并不总是显著,尤其是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失灵的情况下。

这意味着需要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研究和改进,以确保其有效性。

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根据国际上的研究和经验证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效果不明显。

2、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存在时滞,造成政策有效性滞后。

3、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不确定,难以有效应对金融风险。

因此,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和改进变得越来越重要,进一步整合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改革,优化货币供给结构,手段和政策效果的实现存在很大的挑战。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政策总量的传导不充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的中介来实现的,但是当前的资本市场当中流动性不足和债券市场的指引性较弱,导致了政策总量的传导不充分,从而导致传导机制不流畅,货币政策失去了同质性,造成了目标效果。

(二)政策传导路径不明确目前,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的有效性还不是很明确。

例如,政策的总量控制无法有效地影响银行的贷款利率、信贷的总量等,这就是因为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不明确造成的,同时,排除货币多重性带来的影响也存在困难。

(三)传导途径存在时滞货币政策的传导时间通常是数个季度、数年,存在时滞性特征,这就意味着,政策的实际含义在经济系统内的传输速率存在延弧,需要进行较多的研究,根据传输的暂时性调整政策量,及时地检测政策执行的实施和效果是否令人满意。

三、改进方向和措施(一)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整合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货币政策工具需要不断地整合和深化。

除了利率、货币总量和汇率等传统的工具,金融管理部门可以在合理基础上采取一些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定向降准等,以满足调控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一研究背景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思想是世界公认的好,那为什么搞经济建设总是搞不上去呢?那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毛泽东虽然改变了中国,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但却没有改变货币政策,依然还是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生产关系还是没有改变,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和社会主义口号相矛盾,这样就使共产主义变成了一个空头口号,成了一个死胡同,所以说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制定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共产主义才能实现。

那么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是怎样的呢?其实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很简单,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金,按现在的物价水平可以每人每月定为300元就可以了,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老人、小孩还是在工作的人以及失业的人都享有每人每月3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样就很公平,有的人嫌低了,那就去工作吧,这样工作的人又可以得到一份收入就可以发财,发了财的人就可以休息一下,让没有发财的去工作发财,这样轮流工作都有好处,可以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可以防止生产过剩产生经济危机,这样人人都可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传导机制是否通畅。

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指货币数量变化通过何种渠道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

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选择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渠道,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实现最终政策目标。

货币当局必须了解货币政策在何时、在何种程度上、通过何种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

对这一问题判断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

所以,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

本文主要从IS-LM,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几个角度对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变量的分析验证结论的可行性,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对策分析二文献综述1.2.1 国外文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何对经济发挥作用,国外学者通过各种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Bernanke(1986>运用结构VAR 模型进行研究,认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Bernanke 和Blinder(1992>对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实证研究表明,当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上升后 6 到9 个月,银行存款会显著减少。

Cover(1992>通过考察美国二战后的季度数据得出结论,正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增加几乎没有影响,但负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则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Ramey(1993>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954 一1991年美国宏观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渠道远比信贷渠道重要。

MorrisCharless 和Sellon Gordon H.Jr(1995>在实证分析后对中央银行能否影响银行贷款行为方面提出了否定意见,认为信贷渠道的数量效应微不足道。

Oliner&Rudebusch(1996>将“不完美信息”纳入广义信贷渠道,并将由此引起1 / 15的“外部融资升水”和“信贷配给”视作加速传导机制产生的原因,从借款人(企业和居民>角度研究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信贷渠道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期会有一定影响,但在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两种情况下几乎没传导作用。

而Morris 和Sellon(1995>以及Ariccia 和Garibaldi(1998>实证分析表明,中央银行不能显著影响银行贷款行为,他们虽然未完全否认信贷途径的存在,但认为其数量效应微不足道。

Safaei 和Cameron(2003>利用结构VAR 模型对加拿大1956 一1997 年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进行计量研究,两个模型分别以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作为政策变量,检验结果均支持信贷在产出波动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的观点。

De Haan (2003>采用1990 一1997 年银行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荷兰存在银行贷款渠道,货币紧缩对流动性和资本规模有限的小银行具有更大的效应:另一方面,货币政策通过信贷传导途径对企业产生的冲击要大于对家庭的冲击。

1.2.2 国内文献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应问题已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通过实证研究,学者们对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作用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邱力生<2000)认为,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太理想,问题在于我国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中存在一些梗阻,比如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组织结构欠佳、产权制度和利益机制障碍及管理偏差等。

周英章、蒋振声(2002>对中国1993~2001 年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是通过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共同发挥作用的,信贷渠道占主导地位,但转轨时期信贷渠道的传导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其为主要传导途径的货币政策有效性。

江其务<2001)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政策调控重点转移,经济市场化水平提高,货币市场正在发挥政策操作平台的作用,资本市场发展、货币资源分布的畸形结构、货币替代的出现,正在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复杂影响,提高货币政策作用和效率,凾需研究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徐厦楠<2004)从利率机制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指出对利率的行政管制破坏了利率机制的内在平衡机制,导致利率结构失衡,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率体系,必须推进利率市场化,疏导利率传导机制。

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2005>以1992 年 1 季度~2004 年2 季度的数据行分析表明,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从对物价和产出最终目标的影响显著性来看贷款的影响力最为显著,其次是M2 和M1。

陈金霞<2001)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主要原因:一是利率不仅尚未市场化,而且基准利率严重受制于国有企业承受能力,与实际上的市场利率有相当大的差距,因而利率杠杆的效能欠佳。

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市场因素偏少,汇率的真实程度欠佳,致使物价走势与货币供应量变动发生一定程度背离。

郭梅军<2004)等认为,最终取消资本工程管制和实现浮动汇率制度,将带来金融市场价格框架下的汇率传导机制,但是,对于大的独立开放经济体来说,汇率传导机制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汇率应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何双喜、李怀舟(2006>通过通过剖析各种资产在货币传导中的作用,指出财富效应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重中之重。

曹永琴<2007)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中国的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赵涛<2008)通过研究发现,信贷渠道任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

由以上研究可见,由于采取的计量分析方法、样本区间以及对数据的处理不同,国内外学者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

2 / 15三通过IS-LM模型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IS-LM 模型是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为克服局部均衡论的缺点而提出的,是利率和国民收入的适当组合。

该模型以价格不变为假设前提,可以同时实现实体经济和货币双方面的供求平衡。

在这里,IS 曲代表实体经济的均衡条件,而LM 曲线代表货币的均衡条件:<1)中央银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对货币领域产生影响,使LM 曲线向右移动,即LM→LM1。

当收入不变时,利率下降即i0→i1。

<2)政策影响由货币领域扩大到实体经济领域。

此时,利率下降引起产品总需求和投资的增加,为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平衡衡,IS 曲线向右移动,即IS →IS1,收入同时相应增加,曲线表现为Y0→Y1。

<3)实体经济领域的变化又反作用于货币领域,收入增加引发交易动机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L1)增加,为保持货币总供求平衡,必须减少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LM 曲线移回至左方,即LM1→LM2,则利率随之上升。

<4)实体经济领域和货币领域按上述作用机理不断相互作用,IS 曲线与LM曲线不断移动,直至最终在 E 点达到均衡。

由此可见,利率受到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双重影响,是体现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

1)中央银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对货币领域产生影响,使LM 曲线向右移动,即LM→LM1。

当收入不变时,利率下降即i0→i1。

四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完成的。

所谓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操作方法。

货币政策的实现要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完成。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性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或者经常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三种: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也即货3 / 15币政策“三大法宝”。

<Ⅰ)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及其他某些金融机构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而缴存在中央银行的货币资金。

当经济处于需求过度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收缩信用规模及货币供应量;如果经济处于衰退状况,中央银行就可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及整个金融体系成倍扩张信用及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增长,摆脱衰退的阴影。

存款准备金政策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作用最猛烈的工具,之所以猛烈是因为它微小幅度的调整,就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又由于这一政策适用于所有在中央银行有存款要求的金融机构,所以它的影响面非常的广泛,然而它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准备金率的调整影响力度大,如果掌握不好,极易引起整个经济的剧烈动荡。

第二,在商业银行存在大量超额准备金的情况下,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幅度不大,商业银行会直接把超额准备直接转化为法定准备金,这样中央银行企图运用法定准备金率调整经济的目的就落空了。

第三,如果商业银行频繁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会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无所适从,可能会引起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上的其他问题。

<Ⅱ)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利率的调整,主要着眼于短期,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随时调低或调高有关利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刺激或抑制资金需求,从而调整货币供应量。

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贷款的资格,着眼于长期,对再贴现的票据以及有关贷款融资的种类和申请机构加以规定,以区别对待,可起抑制和扶持的作用,改变资金流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