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材料题
马哲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乎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马哲试题
练习八一、单项选择题A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C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A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D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D5.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二、多项选择题ABC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ABC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的发展往往受到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影响ABCD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AD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AB5.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三、简答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和现实意义是什么?四、辨析题1.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马哲材料题
材料分析题(一):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传习录》)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
“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1)陆九渊、王守仁是中国古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
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是宋明理学的著名代表。
他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
“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和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导致了唯心主义。
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材料分析题(二):材料: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 1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马哲50道材料分析题
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 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 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 ——正因为这样,他们同 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
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 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结果,“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结合材料,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缺陷方面阐述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 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 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 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 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许以哲学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 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材料 1 叔本华强调:“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 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 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材料 2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作为宇宙万物的内在核心和灵魂由于自身的矛盾而运动发展,它首先作为纯粹 理念而进行着辩证的逻辑演进,继而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最终在人类精神中扬弃自然而回到自身。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材料中观点的异同及各自特征。 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不同的是材料 1 中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 2 中的观点属 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作为惟一 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 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 “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 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 万物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答:马克思哲学批判的正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早已抛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关心现实的存在,现实的人。
马克思哲学终结的是以往哲学形式,批判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唯物主义不是立足在哲学层面的哲学而是现实意义的哲学,这是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重要区别,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早已经脱离了以往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从现实世界出发。
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
只有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什么?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5、如何认识马克思名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赵峰马哲-选择判断材料论文
马哲复习参考题一、选择题【双选题】1下列选顶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AE)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C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E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2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AE)A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B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C 不断增加资本和人力的投入,扩大企业规模D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E 把坚持公有制这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起来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有(AC)A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实现社会更替的途径D 阶级斗争是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改良的手段E 阶级斗争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必要手段4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AD)A 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B 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 地理环境对社会作用的大小受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D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E 地理环境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5“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对这一原理的正确理解是( BD )A 它是对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概括反映B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复性和常规性C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整齐划一、按照同一模式进行了D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共同性质、一般规律,但不包括全部内容和细节E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全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所有细节,以及彼此之间的各种差别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CD )A.II(C+M-M/X)>I(V+M/X)B.I(V+M)>IICC. I(C+V+M)=IC+IICD.II(C+V+M)=I(V+M)+II(V+M)E. I(V+M)<IIC7下列事物或现象哪些属于物质范畴(BD)A 生产方式B 光波C 方针政策D 场E 理论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C)A 时间的绝对性B 时间的一维性C 时间的不可逆性D 时间的客观性E 时间的连续性9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AD)A 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B 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客观的D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E 社会运动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支配的10下列各项属于人类解放的含义有(CD)A 获得绝对自由B 完全摆脱客观必然性的束缚C 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D 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E 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11造成固定资本精神磨损(无形损耗)的原因有(CD)。
马哲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
人工智能辅助材料马哲选择题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意识
人工智能辅助材料马哲选择题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意识
材料马哲选择题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取代人类意识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意识的某些方面,如语言理解、图像识别等,但是否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尚无定论。
首先,人类意识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概念,包括知觉、情感、思维等多个层面。
虽然人工智能在某些特定任务上可能具备超越人类的能力,但它们无法真正体验情感和意识的本质。
其次,人类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人类意识是由大脑中亿万个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而人工智能则是基于算法和数据驱动的,缺乏与世界直接交互的生理基础。
此外,即使人工智能在某些任务上展现出了超人的能力,也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人类意识。
人类意识在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创造力、直觉、伦理判断等,这些特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过人类意识,但因为人类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伦理、情感等因素,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完全取代人类意识。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人工智能和人类意识的结合,相互补充和协同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进步和福祉。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练习题含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练习题含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在20世纪的哪个时期?它对世界哲学史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于19世纪下半叶,具体来说是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德国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和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哲学史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为人类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世界哲学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推动了哲学的革命性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列举并简要解释几个重要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
其中,唯物论指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辩证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动力。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论的观点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过程。
主体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客体进行直接和间接的认识,从而获取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只有通过实践和实践的检验,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和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的理解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个体的自由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
人的自由不是与他人的冲突和压迫相对立的自由,而是通过解放个体和解放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的。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论的根源、基础和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实践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对实践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战略思考,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自我解放和发展。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哲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题
材料题一、材料: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观点中的一些对一般客观实际的阐述还任然符合实际,不过一些理论已经过时了。
问题:综合上诉材料,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看,与时俱进就是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要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这一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亲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人类有益成果,做出新概括的过程。
二、材料:在17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微粒组成的。
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学家的质疑,后来到了费更斯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认可,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是它具有光波动的方向和能量。
显然,量子学说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
它和牛顿所假设的微粒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问题:结合马克思基本原理,辨析这段文字。
答:1)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与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种辨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至否定,否定至否定的过程。
事物这种否定至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全国马哲自考试题及答案
全国马哲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神B. 物质C. 精神D. 能量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观反映客观B. 客观反映主观C. 客观决定主观D. 主观决定客观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A. 人们的思想活动B.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C. 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D. 人们与自然之间的互动4.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科学性B. 革命性C. 阶级性D. 实践性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 政治力量B. 经济力量C. 文化传统D. 宗教信仰6.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 矛盾只存在于自然界B. 矛盾只存在于人类社会C.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D. 矛盾只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A. 个人自由的实现B. 社会公平的实现C. 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D.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8.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 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D.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9.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平行线永远不相交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A.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B. 多数人的共同认识C. 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D. 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认识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以下哪些部分?()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E.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1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包括()A. 社会价值B. 经济价值C. 个人价值D. 道德价值E. 文化价值13. 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A. 自然界B. 人类社会C. 人的思维D. 物质世界E. 精神世界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包括()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C. 阶级矛盾D.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E. 人与自然的矛盾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包括()A. 政治法律观点B. 宗教信仰C. 艺术形式D. 哲学思想E. 科学理论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
马哲重点
第一章材料题:1、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2、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
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
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
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
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
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第二章3、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 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马哲材料题
六、材料题(8分)山东潍坊以风筝的制作而著名。
但以前潍坊人只是用风筝娱乐或作为展品供人欣赏。
改革开放使潍坊人的商品意识增强了,旧日“养在深闺人不识”的风筝走进了市场。
潍坊的风筝古朴、典雅,传统风筝制作精致,他们在传统风筝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工艺不断开发新品种,风筝再也不单单是玩具,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独特的风筝文化。
潍坊人对风筝的熟悉是全面而又深刻的,他们举行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旅游资源取得了开发,成为本地的重要产业。
风筝也吸引了许多外商,潍坊人借此办起了外资经济,形成了“风筝搭台,经济唱戏”的格局。
小小的风筝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使古老的风筝加倍光彩夺目。
试用有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材料进行分析评价。
按照普遍联系,辩证否定,熟悉的辩证进程等原理酌定。
原理4分,分析4分。
五、材料题(任选一题做答,两题都回答按第一题给分10分)一、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
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
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的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
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辨不清,怎能辨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
他依照书上绘出的各类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
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九方皋相马方式的高超的地方安在?(1)熟悉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内外、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只从客体或直观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而不将其视为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的产物。
这导致唯物主义无法理解人的能动性,而唯心主义则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这一点,因为它不了解真实的感性活动本身。
材料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
人必须通过实践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即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
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实践观点是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而旧唯物主义则只是从客体或直观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无法理解人的能动性,也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
因此,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XXX和XXX都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XXX认为科学史是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而波普则把科学的可证伪性、可反驳性、要检验性作为科学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
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真理是经验中的确定的、有作用价值的类名。
XXX认为,如果真观念对人生没有好处,或者真观念的认识是肯定无益的,而假观念却是唯一有用的,那么我们应该回避真理。
XXX则认为真理是人造的工具,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创造的。
XXX则认为真理的首要标准是与一个人的其他信念的一致。
这些观点都强调真理的实用性和相对性,即真理的价值和意义是与人的需要和信念相关的。
实用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由信念所引起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以真理的有用性和价值性作为真理的本质规定。
在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上,他们消解了真理所要求遵循的客观性的“物的尺度”,代之以主观的“人的尺度”,把真理变成纯粹主观的东西。
马哲史试题及答案
马哲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其主要标志是()A. 唯物主义的彻底化B. 辩证法的彻底化C. 实践观点的确立D.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答案:C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 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B. 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C. 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D.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答案:C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 实践B. 理论C. 科学D. 真理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人与自然的矛盾D. 人与社会的矛盾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社会基本矛盾C. 人民群众的实践D. 科学技术的进步答案:B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A. 主体B. 客体C. 创造者D. 决定者答案:C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A. 反映B. 创造C. 决定D. 影响答案:A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A. 线性的B. 循环的C. 螺旋上升的D. 无规律的答案:C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A. 社会关系的总和B. 自然属性的总和C. 精神属性的总和D. 物质属性的总和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 公有制B. 计划经济C. 按需分配D. 无阶级社会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包括()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科学性D. 实践性答案:ABCD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是()A. 阶级矛盾B. 民族矛盾C. 宗教矛盾D. 国际矛盾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包括()A. 创造物质财富B. 创造精神财富C. 推动社会变革D. 创造历史答案:ABC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 社会意识可以超越社会存在B. 社会意识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可以与社会存在同步D. 社会意识可以影响社会存在答案:BD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任务是()A. 发展生产力B. 完善生产关系C. 建设精神文明D. 实现共产主义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大全)材料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材料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⑴根据材料 1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唯物主义有哪些区别?⑵根据材料 1 、 2 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观点。
1 .⑴材料 1 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两个根本区别。
首先,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
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和本原性,但他们仅仅停留在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层面去理解世界,因此,看不到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其次,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
由于他们只是在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上来理解物质的第一性和决定作用,看不到人对世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作用,亦即不懂得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这两个根本缺陷。
一、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二、正确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强调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⑵材料 1 、 2 表明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即: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马哲资料(整理版)
马哲题目材料 1: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
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
——摘自《反杜林论》材料 2 :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基本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材料 3: 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
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
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
——摘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请回答:( 1 )材料 1 、 2 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
( 2 )怎样理解材料 3 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
”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 1 和材料 2 的观点有何区别?【答案要点】 (1)①材料 1 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产品分配和社会划分为阶级或者等级”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一切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这些都由生产什么、怎么样生产及怎么样交换产品来决定,体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有此理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使亦无天地。”(摘自《朱文公文集 •朱子语类》)
材料Ⅲ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 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 的绝对。”(摘自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请回答: (1)简析材料Ⅰ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Ⅱ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你对于材料Ⅲ的理解。 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 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 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 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 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 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 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 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 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 客观唯心主义。 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Ⅰ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 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 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 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 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 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 国哲学》) 材料Ⅱ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 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 学家由于不懂得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 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
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 设”。(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材料Ⅲ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 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 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 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 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 外。”(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Ⅰ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Ⅱ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Ⅲ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 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材料Ⅰ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 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 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 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 击。 (2)材料Ⅱ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于 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而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 现来论证其哲学观点的正确性,借而攻击唯物主义思想。 (3)材料Ⅲ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并反击了 它们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进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 质结构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 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 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 者混为一谈。 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 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 永恒的。 赫拉克里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 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
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Ⅱ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
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 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 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Ⅲ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 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Ⅳ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Ⅳ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 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Ⅰ、Ⅲ都表现 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 水,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Ⅱ表现 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 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Ⅳ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它是整个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 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 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 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说法是 完全错误的。它给予唯心主义哲学以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6.自1997年开始,我国鞋类行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 场,全行业利润水平降低,竞争加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但是浙
江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却取得了显著的 成绩。
有关材料如下。 材料Ⅰ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该鞋厂厂长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 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 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的准确把握。在供大于求的市 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 他们就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 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 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通过实行产品分流策略,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 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Ⅱ 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 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此 认识基础上,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 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分公司负责 一个省的销售,每个分公司都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销售策略,这种一区 一策战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Ⅰ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 供给的关系。(10分) (2)通过材料Ⅱ,说明该企业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产品营 销中的矛盾,来提高产品的渗透力。(10分) 答案要点: (1)①矛盾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分)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于人们不断变 化的需求,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无效供给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 给两种情况,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 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6分) (2)①材料Ⅱ运用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辩 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寓于矛 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这一理论要求在承认矛盾 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 分)②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的大市场中存在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 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大 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5分)
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 (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 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自 《孟子·尽心 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摘自 《荀子·王制》) 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 观”,“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 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 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 可以丧邦”。(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 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 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 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 黑格尔《历史哲 学》、《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 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 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 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 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 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 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