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二语文 1.1荷塘月色学案 肖畲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诵读——鉴赏——应用1、初读文本,欣赏月下荷塘的画面美2、情读文本,揣摩语音,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3、学会分析、使用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能灵活的运用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中。

二、教学重、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朱自清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1、导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柔嫩。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品格。

2、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诵读——鉴赏——应用(1)初读文本,欣赏月下荷塘的画面美(2)情读文本,揣摩语音,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3)学会分析、使用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能灵活的运用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中。

3、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画面美月下荷塘——柔美塘上月光——梦幻、朦胧塘边的树——幽静4、品味语言美: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

2. 正确理解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寓意,特别是对水和月亮的深入理解。

2. 正确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解释讲授法:通过讲解给予学生必要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诗歌。

五、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张继(约812—约890),字以恭,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临潼)人。

唐代盛名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家。

他的创作曾受到王勃、李颀等先贤的影响,又在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性色彩。

张继的作品大多结构严谨,意境淡雅,情境具体,特别是诗歌的语言更是优美华丽、富于音韵的。

2. 《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寓意。

《荷塘月色》是张继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描绘了古时候荷塘的美景和夜间的清寂,展现出了古代自然美的神秘和秀美。

诗歌开头描绘了荷塘的晚霞,荷叶的翩翩在风中飘舞,叶片上的露珠熠熠生辉。

荷塘中的芦花一枝独秀,朵朵荷花如群仙下凡,美景可谓是美丽无比。

而月光的照耀下,荷塘透着清波皎月,像是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作者独坐其中,感叹荷塘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使这首诗更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3.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首五律古体诗,这种诗体在唐代最为流行,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4、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明确: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时代背景〕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X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他生活。〞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包括三篇课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能充分地显示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和语言才华。品味景物描写是解读这类散文首先要过的一道门径。并且写景状物散文基本上都是抒情的,景为情而设,情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教学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将自己的感情调适到最饱满最充沛的状态;其次要专注于查寻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线索、感情发展变化等,要把这些课文当“情文〞来读。散文语言是艺术化的语言。中学生学习散文,品味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们透过优美的语言在心中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
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而珍惜现今的生活,以及对祖国人民的热爱。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二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随着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教案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

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可以指导教师进行精心设计和备课,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的《荷塘月色》一课,进行教案设计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优美的古文。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荷塘月色》的主要情节和思想。

2.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熟练地运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感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结构分析:全文分四段,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每段的主旨和意义。

2.语言表达:精读《荷塘月色》一文,了解古文的特点与表达方式,掌握一些关键的句型和词汇。

3.文化背景:结合荷塘、月色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学。

三、教学难点1.古文阅读:古文风格和言辞比较繁复,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素养和理解能力。

2.表达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展示个人独特的文化见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引发学生对于古典文化的兴趣与好奇。

2.分析:通过分段分析《荷塘月色》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逐渐深入了解这篇古典名篇。

3.演练:通过阅读、翻译、造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4.展示: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和审美见解的自由发挥,进行个人思考和展示。

五、教学内容第一段:全文以“夜”为主题,首先描写荷塘的美丽夜景,配以月色的照耀,展示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夜景图。

第二段:全文以“青蛇”为主题,独具特色。

作者通过写荷塘里那条活泼的青蛇,描写了一幅物泰则升、物竞天择的生态图画。

第三段:全文以“闲人”为主题,描写了荷塘边上一位随便打发时间的少年,以及他的几句话、几个心理活动,让人感受到溢满生命活力的景象。

高中语文 1.1荷塘月色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1.1荷塘月色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知识与技能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引入宋代杨万里有一首诗,开头两句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下来的两句是什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明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鲜艳夺目,美不胜收的画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周敦颐《爱莲说》里提到的“出淤泥而不染”。

说说有关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亮勾起了人的思乡之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表达独自饮酒的寂寞与空虚。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流泉青石,闲静幽美,恬淡宜人。

)那么大家见过荷塘月色没有?那么让我们走近朱自清,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1、作者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xfnl1、《荷塘月色》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一《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学案《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博喻是语言园地中一朵奇葩2、《故都的秋》导学案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同步练习3、《囚绿记》导学案《囚绿记》学案《囚绿记》教案之二囚绿记《囚绿记》同步练习4、《诗经两首》导学案《诗经》两首《诗经》两首同步练习5、《离骚》导学案﹙一﹚《离骚》导学案﹙二﹚《离骚》同步练习6、《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课文精讲并序同步练习" href="/s/blog_5cfbd7410100hv2a" TARGET="_blank">孔雀东南飞并序同步练习7、《诗三首》导学案诗三首·同步练习《诗三首》课文精讲8、《兰亭集序》导学案《兰亭集序》学案9、《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学案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我有一个梦想》学案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直面挫折学习描写》导学案《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导学案《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导学案《演讲》导学案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梳理探究《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名著导读《家》导学案《巴黎圣母院》导学案《影视文化》导学案关于汉字的故事高一必修一、二背诵篇目验收检测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测试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评卷2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一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二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三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四古诗文学案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五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导○学班级:姓名:景泰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编案○1.荷塘月色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高中语文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褠。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在课本上补充未节选内容
让学生背诵完整的《采莲赋》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让学生懂得审美,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朗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五段,看看这一段写了“荷塘上的月色”的那几个方面。
朗读
让学生熟悉课文
分析
第五段
1.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泻 浮 洗 笼
月影:画
光与影
2.修辞
(1)比喻
※暗喻:不出现喻词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博喻:同一本体,不同喻体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拟人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3)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①理清全文结构,掌握本文层次井然地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②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③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2、过程和方法①诵读法:通过范读、自由读、点读、齐读、诵读、交叉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内容,领悟作者感情。

②讲授法: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本文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讨论法: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本文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培养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怎样认识作者当时的矛盾心情【教学重点】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27年7月。

朱自清先生(1898-1948)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原本想专心致志地做学问,不过问政治现实,对其采取超然的态度。

然而他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加上他是一个正直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以对当时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政治现实很难采取超然的态度。

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使朱先生震惊,从而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

这篇散文正是通过对清华园荷塘月色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当时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未能下定决心投身革命,想超脱现实又无法超脱的矛盾心情。

二、听录音(第一遍感知),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思考哪几段写荷塘月色?明确:1/2-6(二三两段为一个小层次,四五六三段各为一个小层次)/7-10三、自读全文(第二遍品读),品味文章的遣词造句,思考本文语言准确、贴切体现在哪儿?找出本文的体现感情基调的文眼,体会其借景抒情的特点。

明确文眼:文章开头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见第五部分课文分析。

四、重点分析(第三遍赏读),月下荷塘有哪些景?有何特点?用到了什么手法?明确:叶子/荷花/波痕;动静结合,有生气;比喻、拟人、通感、夸张的修辞手法。

见第五部分课文分析。

五、课文分析(一)第一层:想起荷塘1.“颇不宁静”,换种说法就是很苦闷。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1.1《荷塘月色》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1.1《荷塘月色》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

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

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

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

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

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

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

高中语文 1.1荷塘月色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学案

高中语文 1.1荷塘月色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学案
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
(三)赏读第6自然段荷塘四周的月色
(1)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
(2)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
(二)赏读第5自然段荷上月色
(1)文章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2)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
浮:雾十分轻,扩散慢
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朦胧不可捉摸
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
(3)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呢?
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
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四、品读课文(4、5、6段)
(一)赏读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1)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
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五、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而且朦朦胧胧的。〞
“对。 “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花香,如歌声,假设有假设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写出了 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美好情状。
〔6〕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29岁的朱自清此时已是清华大学教授,前途无量,怎么会如此惆怅和苦闷?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朱自清在同时期发表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 “何以见得很‘柔美’?
“句中有‘亭亭’二字。“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五、小结评价
集体讨论
教学后记
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1)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1)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板书篇目、作者)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

荷塘,平凡吧;月色,普通吧。

要从其中创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就慢慢欣赏吧。

二、诵读感知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主要写了作者欣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作者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很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

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作者高明的地方。

第四段只写了荷塘,第五段只写了月色吗?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味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学生自由发现鉴赏点,教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寻找“惊异”之美。

先鉴赏第四段。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

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准备好了请举手。

(给学生二三分钟思考时间)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很好。

高中语文 1.1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1.1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朗读课文。
1.扫除文字障碍。
2.理清脉络〔行踪、情感〕。
a.圈出表示行踪变化的句子或者地点转移的句子。
b.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1〕在重要词语〔特别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
〔2〕标出作者行踪的变化的句子和情心理感受的句子。
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本的能力。
环节三:
交流
检测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并作出总评。
2.出示本文的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某某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
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
荷塘月色〔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b.背诵经典片段。
2.能力目标
a.培养快速阅读文章及筛选关键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二、教学要点
领悟作品的命运的关注。
四教学流程
〔1〕作者的行踪变化:
第一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第九节“——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小结: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明线——游踪〕
〔2〕作者的情绪变化

高中语文 1荷塘月色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1荷塘月色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感悟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朱自清先生融情入景,对散文创作执著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写景状物的技法。
教学难点
学会写景状物的技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描写对象 描写角度 描写技巧
荷叶 静 比喻
荷花 视觉 比喻 立体画面
课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荷塘月色
设计需2 课时
课型
讲读
本案第2课时
教学
设计
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学生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识记:文学常识、字词。
技能:学会写景状物的技法。
荷香 嗅觉 通感 丰满生动
荷波 动 比喻
荷塘月色

高一语文学案:《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学案:《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学习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请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踱.步()霎.时()....()袅娜弥.望()斑.驳()渺.茫()点缀.()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学习要点一、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改名“自清”。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诗坛;1925年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

二、填写课后练习的表格(1)本体(2)喻体(3)原句 (4)相似点(1)叶子:(2)亭亭的舞女的裙(3)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4)圆形,舒展,形态相似(1)白花:(2)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1)清香:(2)渺茫的歌声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若有若无,清淡缥缈(1)月光:(2)流水(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月光照下和水下流相似(1)月光下的叶子和花:(2)笼着轻纱的梦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朦胧、恬静、柔美(1)光与影:(2)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4)悠扬、温馨、和谐(1)树色:(2)一团烟雾(3)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迷茫、朦胧(1)灯光:(2)渴睡人的眼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4)昏暗,没有精神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4段1.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写了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月下荷塘美景。

2.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写荷塘上的月色,通过“叶、花、树”来表现月色,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三)诵读、鉴赏第6段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2.提问:本段写荷塘周围的“树”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

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四、分析《采莲赋》《西洲曲》《采莲赋》梁朝皇帝萧绎撰制,宫体文学范畴,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和风丽日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从而引起对心上人的思念;《西洲曲》南朝民歌,写女子盼郎不至,出门采红莲,“怜子”勾起对情郎的思恋;共同主题:歌颂青春,赞美爱情。

五、课文结构(一)对照两个部分:写景和回忆(二)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现在都可不理”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三)表格与心情结合,分成三个阶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欣赏荷塘世界、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念江南风物有共同点吗?认识到:正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他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呆在荷塘中,这只是一种逃避;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莲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在的,这也是一种逃避;正因为在华北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

所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他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也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

简单地说,朱自清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所以他深夜到荷塘边排遣,短暂的逃避后清醒;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了一个热闹风流自然美好多情的世界来与之抗衡。

包容曾问滴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第一个生命诞生在水中?”滴水不语。

看过显微镜下一滴河水,无数小生命簇拥蠕动;看过海纳百川,雍容的接纳千山万水——我懂了,是包容让生命的种子款款入水,孕育了奇迹。

于是,我掬一捧清泉,感悟这天地惠赐的哲理。

有容乃大,静静的水在说。

于是森林包容了鸟群的焦躁,有了鸟语花香;山峰包容了草木的撩扰,有了郁郁苍莽;天空包容了星星的闪烁,有了幻漫星空;地球包容了生物的繁多,有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上善若水,汩汩的流水从古至今淙淙地淌过,将这自然之道浸润在每一寸土地里。

齐小白饮这水,忘记了管仲的旧过,终成一代霸业;李世民望这水,请来了李建成的旧部,终成一代明君……这水萦于宰相胸怀,撑起宽容之船;这水绕在九土城郭,漾起和睦民风;这水流入每个人的身体里,于是华夏民族以它的博大胸怀屹立于世。

水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一环环扣去着人们的心弦,于是智者们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哲理:包容,意味着一种大度的接纳,滤其渣滓后尽取精华。

有哪个聪明人会放弃这样明智的选择呢?学会了包容,路易•威登力排众议,大胆采用了敢于挑战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品牌的年轻人的创意,推陈出新,再创时尚新潮流;学会了包容,凯特在制酒时广泛听取葡萄农的建议,尝试了混合多种葡萄酿造“杂酒”的方法,一举新创,震惊餐饮业……包容,囊括的是敏锐的发现、谨慎的判断和拼搏的勇气。

学会包容的人,必能用他博大的胸怀赢取属于自己的人生财富。

历史如滚滚江河,奔流不息。

流水不腐,史册也历久弥新。

大江东去,浪花淘尽日常琐屑的浮沫,却包容下所有的是非功过、忠奸善恶。

水清可以濯缨,水浊可以濯足;历史不语,一切自都留待后人评说。

正因为有了这种广博的包容,历史才能发展——正如因为有了包容,江河才能渊博浩瀚。

滴水不曾语,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这就是包容的真谛吧。

因为包容,小溪成长为大海,汪洋恣肆;因为包容,海浪蒸腾为浮云,布满天空;因为包容,云气凝聚为雨滴,笼罩了整个世界。

这种大气磅礴的容纳,才是水最真、最本质的精神吧。

【评语】这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

作诗有托物言志、托物寄情之说,作文亦如此。

本文以水的包容立意构思,展示了作者的智者情怀。

一句“上善若水”锁住全篇,这“善”中包蕴了怎样的内涵呢?从自然界寻找印证,水孕育了草木,包容了鸟语花香,乃生命之源;水洗尽铅华,使人感受到世间的智慧,最终海纳百川水包容了历史。

从人类社会寻找印证,古今中外不乏正面之例,从“小白”“李世民”相容相惜,坦坦荡荡,到路易、凯特成功创业,业绩斐然的事例……可以说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哲理散文,说理并不抽象更不玄虚,而是思接千载、眼观中外,将哲理用确凿的实证阐发出来,使文章有启人心智的力量,引人玩味。

但我们分析这些事例,发现其运用并非平铺,作者用自己擅长思辨的头脑将它构筑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仅仅阐述“包容”的积极含义,第二个层面深层剖析了“包容”不同于消极的“容忍”,而是“意味着一种大度的接纳,滤其渣滓后尽取精华”,它与种种美德相关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